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

———大学生专业的冷热是否真是就业难易的决定因素?

摘要: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热门的行业现在逐渐冷却下来,从而出现就业难的局面;还是其他因素导致了就业难?个人认为大学生专业的冷热只是大学生就业难易的众多因素之一。

关键字:大学生专业就业大学扩招求职者

素质供大于求发展潜力自信

学校:质量为先,不怕专业冷门

“冷热专业只是相对而言。上海今年发布预警的1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间,有不少就是当年因为就业好而热门、大家一哄而上的。”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牧运前说,每年新生调剂专业,95%以上的人会选择就业热的专业。翻看这几年的就业表,经济类、传媒类、音乐类等就业好的专业,学生人数明显呈正比增长。

但牧运前认为,对于就业热门专业,也应该冷静看待:一切都在变化,比如前几年热门的计算机,随着使用普及,计算机应用学科肯定会弱化。

而同样是冷专业,并不是每所学校就业都不好。比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但上海大学这两个专业就业率却一直较高。

去年,上海大学因为“师资队伍不行”关闭了公共管理专业,该校开始实施按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学工学3个大类招生,大一结束时由学生再选择专业去向,无人选择的院系专业可能面临“终结”,叶志明称之为部分地实行“市场机制”来筛选专业、激励各院系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学科,该校采取加大奖学金投放等经济杠杆鼓励学生选读。

东华大学教务处长吴良表示,再冷门的专业,只要办得有质量、有特色,总会有社会需求。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说,高校考量就业,毫无疑问要与市场对接,但在教学中还需要把握好人才培养的尺度,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就业时,避免过于功利化。

专家:高校应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高校不能闭门办学,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及规模,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某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熊丙奇认为其主要原因仍是大学生质量不高,如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与能

力,就可以实现跨专业就业,而且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没有严格要求专业背景。

对此,国家督学庞丽娟认为,我们的学生不比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毕业生素质差,但是的确有不如人的地方,以美国为例,要申请名牌学校,学生如果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很被动,而且在高校的教学中,科学与社会实践比重很大;而我们的高校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学生往往在几年学习之后,为了找好工作,在大学最后一年突击实习,并不能积累多少实践经验。

“大学提供的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冷门专业有就业很好的,热门专业也有回家待业的,关键还是看自己。” 庞丽娟说。

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学生专业的冷热并未决定就业的难易,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国有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不论专业的冷热、大小,只要选择了,就一心一意干下去;只要干得精,就不愁不成状元,正所谓“一门专吃遍天”。

以下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充分利用自已仅剩的大学光阴,认清方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有方向地培养自已,从而更好的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

个人认为就业难问题可从以下几个因素研究分析:

一、外部因素:

(1)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所以国际市场的波动就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或导致经济萧条,或带动经济繁荣发展。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国内工作岗位提供的多少,进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难易的连锁反应。即经济原因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会产生影响。

以上两点是外部原因,以下再从大学生本身因素分析说明。

二、内部因素:

(1)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教育正在逐步实现普及化,全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化,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使大学生市场供过于求外,大学生的素质也在逐年下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接受应届生的。我们该扪心自问,大学四年是怎样过来的:是天天去自习室、整天呆头呆脑的高中式学习,是只顾培养人际关系而荒废学业的度过,是有恋人陪伴而浪漫地度过,是玩游戏与吃饭、睡觉交替进行,是……,还是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清醒地认识自己,有方向而又全面地完善、发展、培养自己……

我们绝大部分都在大学这个象牙塔、这个桃花源中,自我放逐,安逸、潇洒、自在地虚度完了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光阴,我们收获了所谓的快乐、个性和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最终迎来了四年之后找工作时的辛酸、无奈,甚至绝望。

所以,求职者、供职者双方叫难。求职者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适合自己的公司、企业;而面对如潮水般的大学生时,用人单位抱怨市场上没有人才,抱怨大学生眼高手低,没有人能胜任自己提供的职位,从而出现两难局面。针对这种局面,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思考、谨慎对待一下呢?

个人认为,出现两难局势一方面是因为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即使是专业对口,但大学生的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从而错失良机。求职者惋惜因没有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来武装、包装、丰富自己,而使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供职者在对这类职业对口,但标准达不到的求职者惋惜的同时,也担忧自己的招聘前景,于是他们或者以牺牲培训费为代价、退而求其次,或者坚持宁缺毋滥,一直等到自己心仪的职员。总体而言,大学生已经贬值。

(2) 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多数学生都在找别人提供的现成的工作,却不去尝试着另辟蹊径,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社会岗位有限,每年毕业生人数又在

上升,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又很有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必然的。

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收入与农民工相差无几,这不仅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不可想象的压力,对中学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会使“读书无用论”盛行,这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不读书的民族是绝对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前几年的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接近,这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对于这一现象,至今没有理性的梳理。普遍的观点是,大学生贬值,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教育回报率,否则就会出现上大学无用到读书无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在农村“不读书一辈子穷,一读书立马穷”广为流传,所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势在必行。

寒窗苦读十余年,在就业的现实社会压力下却毫无应对之策,造成这样的悖论根源在于,中国的单一升学教育体系以及单一的成才模式。在这一教育体系和成才模式之下,受教育者关注的是“升学”福利,而非求学本身。一直以来,在谈到教育与人才发展时,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应把上大学作为成才的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在上大学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成才选择。但具体到教育政策和人才政策时,却依旧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路径作为决策依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不仅本科师生,而且不少硕博师生,一定程度存在“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现象,“老师与学生一

起应付”上课。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有价值的学生吗?这样的学生,能学到真知吗?一旦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胜任工作?老师不负责任、学生自我放逐,再加上大学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难怪用人单位常常埋怨当今的大学生眼高手低。

当然,由于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情结,把学历作为上升的“敲门砖”,以及严重的行业、岗位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差距,没有高学历者很难获得体面工作机会,也难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成才模式难以形成。据一位网友披露,自己多么辛苦的考大学拼搏五六年一个月才3000多元,而他的一位高中同学没有上大学,其父亲是某镇一官员,工资却轻松超过他很多,还有很多福利。这种案例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愿意考公务员,就是看中其背后的福利和权力。屁股决定脑袋成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扭曲的社会激励模式使得整个社会都不屑于去学习去创新,从而导致这个社会无法向前发展。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就是从全球产业链环境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但是这个产业链上,中国处于中低端,大量的加工制造业需要的是蓝领工人。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些中国都没有掌握在手里。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就是适应产业链,另一个就是实行产业升

级,这两个在目前的情况下,哪一个都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力的背景下,全球性的就业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难题。中国制造,最应当警惕这种转移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拯救中国制造,不要再步日美后尘。

上面是简单地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影响,从分析可知,大学生专业的冷热并不是就业难易的决定因素。无论专业冷热,只要对口,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大的工作;即使不对口,只要自己具有再塑造、再学习的潜质,用人单位也是不会放弃我们的。

虽然工作起点低,但在“起薪”之外,人生中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发展机会”“后赋潜能”等。农民工的人生往往是直线的,沿着起薪的不堪,举步维艰;而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的人生是曲线的,也许会有起落,但未来预期相对更好。从社会的发展而言,大学教育仍然是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这些能够提供较稳定和收入较高行业的必要条件。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转化为货币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大学校园里努力升华自己,只要我们在大学期间不虚度,用做兼职或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用学习来丰富、完善、改进自己,毕业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路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狭窄,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前途还是光明的。

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引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人。到2009年600多万毕业生。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内容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以及对当代就业形势的认知状态,也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并且主要对如何提高就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就业能力是指在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职业相关的并嵌入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就个体而言,就业能力包括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个人就业能力。本次研究仅涉及对于个体而言的就业能力。 (一)调查背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多年来的求大于供发展到供大于求,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2000年开始,这种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必须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走低、就业出现困难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本身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因扩招带来的巨大社会竞争力等客观条件和阻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主观条件等多重因素有关,然而,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回到过去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或短期内改变高等教育本身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和降低因扩招带来的巨大社会竞争压力根本没有可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小组经过认真探讨决定主要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考虑,我们选取了南京四大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资金,时间以及人力的限制我们并没有扩大自己的调查范围,只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做了积极的调查,我们按照科系种类按比例进行了调查,争取将我们的调查对象遍及各个年级与专业,但是我们毕竟能力有限,能够调查的对象也是有限的。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到达二级,英语最低过四级。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尽最大的可能使之成熟,能够胜任简单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兴趣。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实际经验,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目标:使自己在毕业之前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获得机会,并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公司的使用人才的标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找工作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品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及职业目标发展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不禁关系到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因此,我对于自身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我就觉得现在的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没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知识的广博度不够,知识的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其次,虽然我有在假期里去打暑假工,但是做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活路,比如饭馆服务员等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没多大联系,基础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平凡,实践经验缺乏。再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创新能力是普遍缺乏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根本不懂创新能力是什么,什么才叫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能力的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我感觉自己应聘能力相当薄弱,因为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应聘,既没学过应聘的相关知识,也没看过其相关书籍,因此对应聘的技巧、能力和注意事项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再有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心理素质较差,可能会由于心里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基本职业能力欠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缺乏、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缺乏等问题。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培养就业能力: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端正择业心态,准确掌握职业信息,提高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应对就业难困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 就业能力作为人的某种属性,或者说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它是特定时间、空间、文化等影响因素下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可以说有多少种影响因素和多少种因素的排列组合就会有多少种具体的就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超越时空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就业能力内涵是不存在的。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践而言,就业能力是求职者、用人单位与社会三方共同碰撞所产生的一个动态系统[2]。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基本职业能力欠缺 21世纪对人才最精确的概括就是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有工作能力的人,用中国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德才兼备”。专业能力已经不是优秀员工的唯一条件,综合素质才是能立足于竞争市场的永恒优势。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部分大学生无力应付就业时的激烈竞争、就业状况艰难的原因。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大学生“习惯接收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不能成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工作能力的人”[3]。实际上,杨教授的评价只是指出了大学生素质缺陷的一部分,即在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创新能力,但“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狭窄”可以说是部分大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实写照。调查显示,素质欠缺是大学生求职时的最大“硬伤”。 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

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 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范文 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范文(一)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您好! 感谢你阅读我的自荐书。希望你手中的这份简历,建立起我与贵单位长久的感情,打开我进入归单位的大门。 我就读于xxx大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三年多来,我感染于“俟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秉承西南交大“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逐步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能吃苦耐劳的新时代大学生。贵单位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让我对贵单位充满景仰。在此,郑重向您递交我的求职简历,恳请笑纳。我的优势在于: 1、政治的人我初中一年级成为共青团员,高三成为共产党员。作为班级最先一批的共青团员、中共党员,在党的教育下,我思想逐步成熟。大学以来,我积极协助支委,并负责了多次支部活动的实施,在党支部及年级内均树立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2、社会的人我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先后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广播台负责人等。大学期间,我先后担任校学生会《团学之声》(团学快讯)记者、头版编辑,《学生工作通讯》,明诚学生网记者,土木工程系学术中心论文社社长等职;参与创办青年志愿者协会,并任第

二届协会会长;参与系刊>的筹办工作,担任刊物副主编、主编等;2007年4月与同学一起创办了大学生造价管理协会,并担任副会长。 丰富的学生工作不断锻炼了自己的交际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更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多年的学生干部经验,将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3、专业的人我热爱我自己的专业,我对自己的专业从满信心,这是促使我搞好专业学习的动力。三年来,我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土建、房地产、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基本知识外,还完成了管理及全部的工程造价课程。能熟练进行工程量清单、工程概预算编制,以及工程辅助设计软件(cad,天正)、造价软件(广联达、清华斯维尔、宏业、同望)的操作。具备建设项目施工组织及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和经济法律常识,形成了整套工程造价知识。 4、全面的人我爱好平面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广告公司学习排版,并完成了《起点》、《风采社团》、《师德师风征文文集》、《峨眉校区教工》等多本书籍的编辑排版工作;我爱好写作,在学校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同时我还注重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广泛涉猎经济和企业管理方面的课外书籍。今年10月下旬,我还将参加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真诚的希望能与贵公司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未来!对加入贵公司,我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望您慎重斟酌,恳请接纳,回函是盼! 此致 敬礼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衔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 综合素质在求职、面试、工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主要由求职应聘能力、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调适能力这五种能力要素构成。这五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球状结构模型,在各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独特的主导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要素和结构层次,着重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改革研究,提出适应各个就业能力要素与维度的提升途径和方式。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总体评价处于一般水平。 (二)大学生认为情绪调适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处于一般,而专业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比较弱。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通过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其中的优势能力需要肯定和继续保持,而对于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则主要从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入手,来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各种原因,力求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对策与建议。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不断加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弊端也显现出来。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倾向,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质化,竞争力不足。其次,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体现为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然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过于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技术的发展;课程体系僵化,过于强调按学科组织课程,缺乏对现实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重理论灌输,轻实际应用,等等。 (二)专业教学忽视技能培养导致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许多应用型本科依然采用采用理论型、书本型以及单向线性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系统逻辑性,忽略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课程“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学科本位观仍深植于课程体系中,导致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因此,理论导向的专业教学导致了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薄弱导致问题解决能力缺乏。 应用型本科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课时量不足、实践基地的不足、实习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并且,学校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科技竞赛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重视度不够,开展的频率比较低,支持力度比较小,导致大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 (四)就业指导内容狭隘导致求职应聘能力低下。 传统的就业指导在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旅游行业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合格且训练有素的员工,旅游专业学生又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模式实践旅游专业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在学院领导、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毕业生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习+就业”等模式,极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旅游系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能达到70%左右,最终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变化:希望使用复合型人才,一人能顶多岗,而且适应性、学习能力都要强。对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实干精神非常看重,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益差异,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教育和培训成本。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仅要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强

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业能力问题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各研究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不同,但一致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①。根据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并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一)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持 据调查,大学生求职因“缺乏工作经验”、“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法律观念”被拒绝的比例较高。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结论为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这与学校在拟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对就业率关注度不够是分不开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不同步、盲目、趋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 (二)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就业指导 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价值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的政策的实行,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毫无疑问,毕业生人数也在年年攀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么,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的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强自身能力,在谋职大军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能力竞争力研究 一、首先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 主要表现在: (1)学习过于死板,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2)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3)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学也荒废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4)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实干和吃苦精神。等等 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以我自己而言,由于缺乏锻炼,我的求职技能还存在严重不足,理论知识虽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

Analysis on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in the Biotechnology Major Hong Ren a , Longan Shang b ,He-Di Li c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a sunhee@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b lashang@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c lhd@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Keyword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Biotechnology major. Higher education.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of low employ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biotechnology majo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f the Bio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fields, the employment advantag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employment, and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employment in the biotechnology. This will be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technology major.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 任红a ,尚龙安b , 李荷迪c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浙江,中国 a sunhee@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b lashang@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c lhd@https://www.doczj.com/doc/942190432.html,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生物工程专业,高等教育。 中文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结合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探讨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优势、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增进就业的措施,有利于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及发展。 1. 引言 生物工程,也称为生物工艺学(Biotechnology 或 Bioprocess),或生物技术。一般意义上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学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造新物种的一门综合工程技术[1]。在国内,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生物工程专业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属于工学的生物工程类,包括了原来的生物化工(部分)、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发酵工程等四个专业,从而大大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保留了生物技术专业,同时新增了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三个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三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生物工程专业隶属工科,而生物科学专业属于理科,生物技术专业既可以授工科学位,也可以授理科学位,视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置而定。对于不从事生物类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多数人常误认为生物工程就是生物科学。许多人听到生物工程这个专业就想到研究DNA 、研究克隆羊等前沿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是要学习部分生命科学,而且是在上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应社会应用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生物科学是生物工程的理论基础,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1-6 978-1-61275-994-4/10/$25.00 ?2011 IERI MSE2011

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

作业: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 附:对照在就业方面我们有哪些差距,如何增添措施,强化锻炼(从大学生就业方面思考)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当然,这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都有莫大的关系。那么我就大学生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般应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滞后,手精英教育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是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局面;二是部分专业设臵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往往是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大一统”

的培养模式;四是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往往连一些基本待人接物、面试能力都不具备;无视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这些,我想谈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素质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关、动态发展的各种有益于成功就业的能力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大学生毕业获取工作这一阶段的能力,而应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以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 瑞士学者 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所需要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 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②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③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④有效的工作方法; 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 我国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五个维度构成: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它具有动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的能力,它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 其中我们作为经管类的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 1、较为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2、较强的经济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经济管理的业务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论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论文 我 的 未 来 我 做 主 指导老师:张艳斌 专业班级:能化1301 姓名:徐远虎 学号:201305040123

目录引言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三:如何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1.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 2.自我反省与评价 3.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4.加强自我的社会实践 5.调整就业心态 6.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学习观 7.做好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8.个人外在气质的升华 四:结束语 1

引言: 大 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在我国目前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普 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人力资源的战略问题。而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在我国,大学生已成为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主体。2001年高校就业生114万,20052005年突破300万达340万,2009年则突破600万达611万,2013年突破700万,号称“世上最难就业季”。而待就业人数却逐年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就业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起就业的航帆!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力概念。就业力(Employ 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 二:就业能力的现状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论文导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摘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前言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212 万人上升到495 万人,首次超过社会 新增就业岗位。2008 年达559 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 万人,增幅为12.9%。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据统计,2004、2005 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 万人不能就业,2005 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大学毕业生的

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 年逾61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从大学毕业生去向来看,无外乎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未就业这几个群体。除去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群体,单就就业及未就业两个群体进行比较,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差别的关键就是就业能力的强弱。 “就业能力”一词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3)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工作方法; (5)敏锐、广阔的视野。【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摘要:有职勿能,不成职业。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与特殊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和推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马上毕业的我们,面临的各种压力,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缓和当前的社会压力,实现和谐就业,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专业知识通识知识社会实践职业能力 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朝着奋斗目标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能够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对于合理定位与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顺利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一)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培养职业能力。 专业知识是指在特定行业、环境、工作、活动等特定条件下,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与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范围,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细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否则就无法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我们的专业是电子商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严格的技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越强,在职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显著。专业知识是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那么大学生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来获得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呢? 首先是要努力学习专业课程。虽然目前在就业时已经淡化了专业的概念,并且在现实中也有很多毕业生从事着与自己的专业不甚相关的职业,但这并不

建筑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3篇

建筑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3篇 土建专业大学生求职信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土建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尤其是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我认为自己已基本掌握了道路桥梁施工和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一段时间实践后能胜任单位安排给我的工作。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的总成绩排在土建专业第三名的位置,各门功课尤其是专业课成绩一般都很优秀,我想这是三年来自己勤奋、好学并刻苦努力的结果,这种敬业精神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尽好本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并且六级取得高分的好成绩,本人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c语言等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上机调试及运用的能力,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cct)并获得“优秀”证书,同年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考试。此外,还学过一年的德语,具有初步会话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大可能。 在实践方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使我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专业安排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实

习以及桥梁工程等各种实习,我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实践性基础。此外,在假期期间我还担任家教工作,把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教学合一。 请给我一个机会运用我的所学为贵单位服务,将十六年积累的知识回报于社会,本着“从今做起,以我做起”的原则,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某某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 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求职信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很冒昧占用您宝贵的时间,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我的求职信,我是一名来自某某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掀开人生新的一页之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接受您的挑选与考验。 十几年父母的勤劳、善良与朴实的耳濡目染和系统学习,培养了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实勤奋的品质。进入大学以后,在“好学力行”校风的熏陶下,我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热爱建筑工程管理并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在三年的学生生活中,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摘要: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其培养的现实需要。人们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与提升策略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较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加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研究,重点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过去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凸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个概念。而我国最初引进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运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研究。尽管这样,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不尽相同,使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至今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词汇,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解读。欧维顿(Overta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范德海登(Vander Heijden)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