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_______第一至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_______第一至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_______第一至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_______第一至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

Z 必修二第一至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

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

....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

学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强酸很强

的酸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键型离子键共价键

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

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

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 -B 型,如,H -Cl 。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 -A 型,如,Cl -Cl 。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 4Cl 、NH 4NO 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A .C

B .F

C .S

D .Ne

2.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A .Z B .A-Z C .Z-n D .Z+n 3.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4.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5.有A 、B 、C 、D 四种金属,投入水中只有D 反应放出氢气,将A 投入C 的盐溶液中可置换出金属C ,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则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A >

B >

C >

D B .D >B >A >C C .B >A >C >D D .C >A >B >D 6.下列事实不能..

说明非金属性Cl >I 的是( )。 A .Cl 2+2I -==2Cl -+I 2 B .稳定性:HCl >HI C .酸性:HClO 4>HIO 4 D .酸性:HClO 3>HIO 3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子半径:F <Mg <K B .稳定性:PH 3>H 2S >NH 3 C .酸性:H 3PO 4<H 2SO 4<HClO 4 D .碱性:Al(OH)3<Mg(OH)2<KOH 8.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

的是( )。 A .锂(Li )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B .砹(At )为有色固体,AgAt 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C .在氧气中,铷(Rb )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D .HBrO 4的酸性比HIO 4的酸性强 9.X 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与Ar 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的原子序数比Y 小

B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 大

C .X 的原子半径比Y 大

D .X 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 大 10.已知下列反应:Cu+X 2 CuX 2、2Cu+Y Cu 2Y 、2X -+Z 2 2Z -+X 2,X 2、Y 、Z 2为三种元素的单质,在Cu 2Y 中,Y 为-2价。下列关于X 、Y 、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HXO 4>H 2YO 4>HZO 4

B .HZO 4>HXO 4>H 2YO 4

C .HZO 4>H 2YO 4>HXO 4

D .H 2YO 4>HZO 4>HXO 4 11.A 、B 、C 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都小于18,A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可能...

的是( )。 A .A 2BC 3 B .ABC 3 C .ABC 4 D .ABC

12.X 、Y 代表两种非金属元素,下列不能..

说明非金属性X 比Y 强的是( )。 A .Y 的阴离子Y 2-的还原性强于X 的阴离子X - B .X 的含氧酸的酸性比Y 的含氧酸的酸性强 C .X 的单质X 2能将Y 的阴离子Y 2-氧化,并发生置换反应 D .X 、Y 的单质分别与Fe 化合,产物中前者Fe 为+3价,后者Fe 为+2价

12.某元素R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是H n RO 2 n-2,则在气态氢化物中R 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3n -10 B .12-3n C .3n -4 D .3n -12

13.R 、W 、X 、Y 、Z 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11~18号元素中的五种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 、n 均为正整数)( )。 A .若R(OH)n 为强碱,则W(OH)m 也为强碱 B .若H n XO m 为强酸,则Y 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C .若Y 的最低化合价是-2,则Z 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D .若X 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14.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 W 3+、b X +、c Y 2-、d 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c >b B .离子的还原性:Y 2->Z - C .氢化物的稳定性:H 2Y >HZ D .原子半径:X <W 15.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则不能推出该元素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核电荷数 16.

O 18

8和

的原子半径,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两者相等 D .不能确定

17.下列物质中,碱性最强的是( )。 A .NaOH B .Mg(OH)2 C .Al(OH)3 D .KOH

18.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能形成A 2B 3型化合物的是( )。 A .6和8 B .11和9 C .12和17 D .13和8 19.已知核电荷数均小于18的X 、Y 、Z 、W 四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而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HXO 4 B .H 2YO 4 C .H 3ZO 4 D .H 4WO 4

20.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它能与元素B 形成A 2B 3型化合物,则B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 .B(OH)3 B .H 2BO 3 C .H 2BO 4 D .H 3BO 4

21. 下列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 A .HI B. NaOH C. Br 2 D. NaCl

22. 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2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2分子间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B.CO2分子内存在着极性共价键

C.S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离子化合物D.盐酸中含有H+和Cl-,故HCl为离子化合物

24.含有下列键型的物质,可能为单质的是()A.只有离子键的物质 B.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C.既有极性键,又有离子键的物质 D.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25.下列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A. H2O B. CaI2 C. KOH D. NaNO3

二、填空题1.原子序数11~17的元素,自钠到氯,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增加到,随着核电荷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依次,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失电子能力逐渐,得电子能力逐渐,因此,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2.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强弱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强弱,或它的单质跟H2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及氢化物的来判断。

3.具有双核10个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三核10个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四核10个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五核10个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以上四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4.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

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

(2)画出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加试剂,

说明装置的作用。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选填下列所给试剂的代码),

实验现象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A.Na2S溶液B.Na2SO3溶液C.Na2SO4溶液

(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简要分析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原因。。

(5)还有哪些事实能够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试举一例)。。

(6)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后剩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在该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即在反应中Cl元素的原子既能获得电子也能失去电子,能否说氯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简述你的理由。。

5.已知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比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Z和Y两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6.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均小于18,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已知:A、C、F三种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生成盐和水。11.5g A 单质恰好与100mL 5mol/L的盐酸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呈中性。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4

个,E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3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的元素符号,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

(2)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若构成F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量数为35,写出其原子符号,它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

(4)A与F、C与F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7.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8.通过简单地推理或计算填空:

(1)X原子有两个电子层,它能与最活泼的金属Y形成Y3X的化合物,X是元素。

(2)若某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和Na原子的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与F原子相同,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3)6C元素能够与某非金属元素R形成化合物CR x,已知CR x分子中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总数为32,核外电子数总和为74。则R是元素,x= 。

9.根据元素周期律填空:

(1)已知SiH4能够在空气中自燃,H2S可燃,试推测PH3应;

(2)已知H2SiO3为弱酸,H2SO4为强酸,则H3PO4为;

(3)已知氢氧化铝又称为铝酸(H3AlO3),当其失去水后变成HAlO2称为偏铝酸,则H3PO4称为,而HPO3称为。

(4)已知NaOH为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Mg(OH)2为。

10.下表给出14~17号元素的一些性质,请回答:

14

Si 15P 16S 17Cl

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高温

磷蒸气与

H2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

时发生爆炸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最强含氧酸

(1)它们所形成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差的是,还原性最差的是。

(2)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3)一定条件下,反应H2S+Cl2=2HCl+S能否发生?简述理由。

1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B的核电荷数比A大两个单位,C的质子数比B多4个。1mol A的单质与酸反应,能置换出1g H2,这时A转化为具有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请回答:(1)写出B元素的化学名称,画出C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若构成A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量数是23,写出其原子符号。

(3)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具有性。

12.某元素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该元素的单质2.8g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6.0g的化合物RO2。请回答:

(1)元素R的原子序数是。

(2)元素R的原子共有个电子层,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中共有个电子。

(3)写出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它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

1.C 2.A 3.A 4.A 5.B 6.D 7.B 8.A 9.C 10.B 11.A 12.C 13.B 14.B 15.B 16.A 17.D 18.D 19.A 20.C 21.B 22. D 23 .A 24. D 25. A 二、填空题1.1 7 减小增大减弱增强减弱增强2.难易碱性酸性难易稳定性3.HF H2O NH3 CH4 CH4<NH3<H2O<HF 4.(1)浓盐酸MnO2 (2)除去Cl2中的HCl气体(3)A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Na2S+Cl2=2NaCl+S↓置换(4)Cl原子、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Cl原子是7,S原子是6,且原子半径Cl<S,因此,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5)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强或者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酸性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6)不能,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依据。非金属性的强弱以它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X<Y<Z

6.(1)Si H3PO4 (2)

(3)Cl 18 (4)H++OH-= H2O Al(OH)3+3H+=Al3++3H2O

7.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8.(1)N (2)17 (3)Cl 4

9.(1)易燃(2)中强酸(3)磷酸;偏磷酸(4)中强碱 10.(1)SiH4 HCl

(2)增强四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虽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随着核电荷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能够发生,因非金属性Cl>S,氧化性Cl2>S,故Cl2能置换出H2S的硫。

11.(1)铝

(2)Na2311 (3)两

12.(1)14 (2)3 2 (3)H4SiO4(或H2SiO3)弱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

种说法对吗?

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

种说法不对。

如C +O 2=

CO 2的反应是

放热反应,但

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

=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

=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 、Ca 、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 2)等作正极。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

算公式:v(B)=

()

c B

t

?

?

()

n B

V t

?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发产生吸热反应的是 ( ) A.生石灰 B.固体NaOH C.浓硫酸 D.固体NH4NO3 2.已知 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z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4.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空气量越多越好B.应通入适量空气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5.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6.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为正极。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 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DCAB B.DABC C.DBAC D.BADC

7.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铅蓄电池8.对于锌一铜一稀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

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锌片增重32.5g③铜片上析出lg H2④铜片上析出1mol H2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9.过量的锌粉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A.升高温度 B.加入适量的水 C.加入少量CuSO4溶液 D.加入浓度较大的盐酸

10.下列四种盐酸溶液,均能跟锌片反应,其中最初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A.10℃ 20mL 3mol/L的盐酸溶液

B.20℃ 3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C.20℃ 2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D.20℃ 10mL 4mol/L的盐酸溶液11.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3X(g)+Y(g) 2Z(g)达到限度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X,同时消耗n mol Y

B.X的生成速率与Z的生成速率相等

C.X、Y、Z的浓度相等

D.X、Y、Z的分子个数比为3:1:2

1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 A.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B.催化剂

C.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物的接触面 D.反应物的浓度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不一定

是放热反应 C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 .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14.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 2的速率可由 右图表示。在下列因素中对产生H 2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 )

A .H +

的浓度 B .镁条的表面积 C .溶液的温度 D .Cl —

的浓度

15.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锌片是正极 B .电流从锌片流向铜片

C .氢气在锌片上析出

D .若锌片、铜片同时有气泡冒出,则说明锌片不纯

16.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 ,若不考虑反应过 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 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A 、0.02 mol/(L?min)

B 、1.8mol/(L?min) C、1.2 mol/(L?min) D、0.18 mol/(L?min)

二、填空题(15分,每空1分)

17.(5分)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

吸收能量取决于 ____________,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__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__反应。 18.(6分)由铜、锌和稀盐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 极,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

是 ;锌是 极,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是 。

19.(4分)指出下列变化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学校燃烧煤煮饭 ,(2)给手机的电池充电 ,(3)用畜电池

点亮灯泡 ,(4)电解水得到O 2和H 2 。

三、简答题(12分,每空2分) 20.(12分)某可逆反应从0—2分钟进行过程中, 在不同反应时间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则该反应的的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能否用C 表示反应速率?若能,其反应速率为 _____ ,若不能,则其原因为

_ ________________ ;2分钟后A 、B 、C 各物质的

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下,反应已达到了 ____ 状态。 四、实验题(7分)

21.(7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Cu + 2Ag + = Cu 2+ + 2Ag

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判断正负极、写出各电极电极反应方程 和反应的类型(在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

五、计算题(12分)

22、(6分)在一密闭的2 L 容器中装有4 mol SO 2和2 mol O 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2 min 末测得容器中有1.6 mol SO 2,请计算:(1)2 min 末SO 3的浓度;(2)2 min 内SO 2的平均反应速率。

23.恒温下,将a mol N 2与b mol H 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 2 (g) + 3 H 2(g) 2NH 3(g)

(1)若反应某时刻t 时,n t (N 2) = 13 mol ,n t (NH 3) = 6 mol ,则a =__________mol ;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 (标况下),其中NH 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 平衡时NH 3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

n(始)∶n(平) =______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 ∶b =__________;

(5)达到平衡时,N 2和H 2的转化率之比,α(N 2)∶α(H 2)= __________;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 2)∶n(H 2)∶n(NH 3)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6

7

8

5 4 3 2 1 0 1 2 3/分钟 C

A B 物质的量/m o l

D B B A B B A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A A

D D C

17.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吸热;18.正;还原; 2H++2e-=H2↑;

负;氧化反应; Zn--2e-=Zn2+;

19. (1)化学能变热能,(2)电能变化学能,(3)化学能变电能 (4) 电能变化学能 20.A;B,2A+B≒2C,不能,无体积,无法求出浓度变化值21.(图略)Cu-C-AgNO3 22、1.2 mol/L; 0.6 mol/(L.s) 23、(1)16 mol;(2)8 mol;(3)5∶4;(4)2∶3;(5)1∶2;(6)3∶3∶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C n H2n+2C n H2n——

代表物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CH4 CH2=CH2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

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

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

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

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乙烯①氧化反应(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 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HBr

+HNO3――→+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

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

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原子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而

结构式不同的

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

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不同相同元素符号表示相

同,分子式可不同

——结构相似不同不同——

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CH3-CH-CH-CH3

2-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C n H2n+1OH ——C n H2n+1COOH

代表物乙醇乙醛乙酸

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

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

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

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

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

分数为75%——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

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

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乙醇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三、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试卷

注意点: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中,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卷。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P 31 S 32 第Ⅰ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有机物 B 无机物 C 盐类 D 非金属单质

2.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淀粉和葡萄糖 B 蔗糖和纤维素 C 淀粉和纤维素 D 果糖和葡萄糖 3.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产物:⑴CH 3Cl , ⑵CH 2Cl 2,⑶CHCl 3,⑷CCl 4,其中正确的是 A .只有⑴ B .只有⑶ C .⑴⑵⑶的混合物 D .⑴⑵⑶⑷的混合物

4.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己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五色。

C 乙烯使溴水褪色。

D 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5.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 .溴苯和水

B .乙酸和乙醇

C .酒精和水

D .溴苯和苯

6.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 、蒸馏 B 、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 、水洗后分液

D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分液

7.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果糖 B 、油脂 C 、纤维素 D 、酶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浓硝酸滴到皮肤变黄 C .钙与酒精混合有气泡 D 、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9.在标准状况下,1L 丙烷和2L 乙烷的混和气体在80L 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气体经干燥后,其体积为 A 、 85L B 、 75L C 、73L D 、 70L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碳间以单键结合,碳原子剩余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的烃一定是饱和链烃 B 、分子组成符合C n H 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C 、正戊烷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一条直线上 D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3的烃有2种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

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1.钠与下列物质反应都能够产生氢气:①H 2O ;②CH 3COOH ;③CH 3CH 2OH 。试推断这三种物质电离出H +

的难易程度(从难到易的顺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12.某烷烃只能生成一种一氯化物,此烷烃的分子式可以是( ) A.CH 4 B.C 3H 8 C 、C 4H 10 D 、C 5H 12

乙酸

①具有酸的通性:CH 3COOH ≒CH 3COO -+H +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 3、Na 2CO 3 酸性比较:CH 3COOH > H 2CO 3

2CH 3COOH +CaCO 3=2(CH 3COO)2Ca +CO 2↑+H 2O (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 3COOH +C 2H 5OH CH 3COOC 2H 5+H 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13.下列关于乙烯和聚乙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常温下是气体,为纯净物;聚乙烯常温下是固体,为混合物

B、乙烯的化学性质比聚乙烯活泼

C、取等质量的乙烯和聚乙烯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分别相等

D、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14.在120℃时,某混合烃和过量O2在一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测知反应前后的压强没有变化,则该混合烃可能是()。

A.CH4和C2H4 B.CH4和C2H6C.C2H4和C2H6 D.C3H4和C3H6

15.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下列事实中它不能解释的有() A.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结构

16.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0.16molCO2和3.6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中一定有甲烷 B.混合气体中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乙烷 D.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炔(CH≡CH)

17.下列各组物质中,不管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变的是A.乙炔(C2H2)和苯(C6H6) B.乙醇和丙醇(CH3CH2CH2OH) C.乙醇和乙醚(C2H5OC2H5) D.甲醛( HCHO)和乙酸

18.甲醛(CH2O)、乙酸(C2H4O2)和丙醛(C3H6O)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27%

B 28%

C 54%

D 无法计算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三、填空题(共12分)

19.(5分)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即对准受伤部位喷射氯乙烷(沸点12.27℃)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该反应类型是,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决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具体理由是

20.(7分)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OOC—CH=CH—CH2OH。

⑴请你写出该有机物官能团的名称:。

⑵验证该有机物中含有-COOH官能团常采用的方法是,

产生的现象为。

四.实验题(8分)

21.(8分)糖尿病是“富贵病”,请你设计实验检验病人尿液中的葡萄糖,并与正常人作对比,设计要求:

⑴(4分)写出实验所用化学药品

⑵(4分)写出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五.推断题(12分)

22.已知:①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②2CH3CHO+O22CH3COOH。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电子式。

(2)B、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分别是、。

(3)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

②④。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④ 。

六、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3.(6分) 0.1 mol 某液态烷烃完全燃烧需要消耗0.8 mol 氧气,通过计算求该烷烃的化学式。写出符合

该化学式的烃的结构简式。

24.(8分)有机物A 由碳、氢、氧

三种元素组成。现取2.3 g A 与2.8 L 氧气(标准状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反应物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2.7 g ,碱石灰增重2.2 g 。回答下列问题:

(1)2.3 g A 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化学考试参考答案 见电子版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

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 +n (化合态) M 0

(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

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 (熔融)

电解

2Na +Cl 2↑ MgCl 2(熔融)

电解

Mg +Cl 2↑ 2Al 2O 3(熔融)

电解

4Al +3O 2↑

得电子、被还原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 2O 3+3CO

高温

2Fe +3CO 2↑ WO 3+3H 2

高温

W +3H 2O ZnO +C

高温

Zn +CO ↑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 、H 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 Fe 2O 3+2Al

高温

2Fe +Al 2O 3(铝热反应) Cr 2O 3+2Al

高温

2Cr +Al 2O 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2Hg +O 2↑ 2Ag 2O

4Ag +O 2↑

5、 (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 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 、Na 、K 、Mg 、Ca 、S 、C 、F 、B 、Br 、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 溴单质 氢溴酸 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 +Cl 2=Br 2+2NaCl ②Br 2+SO 2+2H 2O =2HBr +H 2SO 4

③2HBr +Cl 2=2HCl +Br 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 -

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 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 2SO 4及H 2O 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 -+H 2O 2+2H +

=I 2+2H 2O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和石油

1、煤的组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氮、硫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使其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气化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3、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4、石油的加工: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 Mg 、Al Zn 、Fe 、Sn 、 Pb 、(H)、Cu

Hg 、Ag Pt 、Au

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 强 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 弱 强

主要冶炼方法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 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 H 2、CO 、C 、 Al 等加热 加热 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 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 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

1.我国古代的湿法冶金术是世界闻名的。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应用湿法冶金术冶炼的金属是()A、Fe B、Cu C、Ag D、Hg 2.在冶金工业上,均不能用化学还原剂制得的一组金属是()

A、Na Mg Al

B、Na K Zn Fe

C、Zn Fe Cu Ag

D、Mg Al Zn Fe

3.下列冶炼方法中,可将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还原为金属单质的是()

A、加热Al2O3

B、加热CaCO3

C、电解熔融NaCl

D、氯化钠与铝粉高温共热

4.有0.4g 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0.75g 沉淀。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FeO B、Fe2O3C、Fe3O4D、FeO和Fe2O3

5.向NaBr和KI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A、NaBr和KI

B、NaBr和KCl

C、NaCl和KCl

D、NaCl、KCl和I2

8.可用来鉴别裂化汽油和直馏汽油的试剂是()A、乙醇B、溴的四氯化碳溶液C、NaOH溶液D、盐酸

6.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

B、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C、融化的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

D、0℃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

7.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8.近年来,建筑装潢装饰材料进入家庭,调进发现,经过装修的居室以中由装潢装饰材料缓慢释放出来的化学污染物浓度过高,影响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

高一化学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 混合物。 3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化学必修四焓变反应热知识点整理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必修四知识点: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 重要知识点网络化总结【精品】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或kJ·mol,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θθθθΔH=[cΔfHm(C)+dΔfHm(D)]-[aΔfHm(A)+bΔfHm(B)]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Ba2+= BaSO4↓?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22.4 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n 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 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 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高中化学选修四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重要的知识点 一、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 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 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 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 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二、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 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三、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 S(g)〉S(l)〉S(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