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

(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

【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

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

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

【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

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

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

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启示与评价

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复演论】

主要观点: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

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

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启示与评价

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

游戏内容不同。

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

性的兴趣。

四种理论的关系:统一中蕴含着对立

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

名”。

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

理论思想: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

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

启示与评价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1、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

2、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

3、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娃娃游戏

4、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来源于对于个别儿童的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存在问题。

2、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研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

1、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2、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察儿童游戏

3、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

4、他的游戏理论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观点: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原有结构中去。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

启示与评价

(一)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1、开拓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

2、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

3、引发一系列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

4、引领学前教育实践走向游戏与认知发展的融合。

(二)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否认游戏是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

2、只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制约作用,忽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基本思想:

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从主题和内容中反映)

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通过语言实现)

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4、游戏是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前苏联儿童游戏的意义: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揭示游戏与教育的联系

1、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成人教给儿童游戏行为

2、游戏实现了教育目的——塑造儿童正确的社会行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游戏的元交际特征

1、意义含蓄

2、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动作、表情)

3、其顺利与否,依赖双方对隐含意义的敏感性(交际双方熟悉了解的程度和知识背景

的相当程度)

二、研究元交际特征的意义

1、为追溯意识的种族演化史提供了依据

2、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

3、游戏的元交际有助于儿童在事物的关系中学会如何分类与概括、学会如何学习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上,他们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生态学观点认为,影响游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游戏,就是要辨明各种影响因素对游戏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力量。

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

以布朗芬.布伦纳为代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于此的直接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着的因素之间是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三个

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

在微观系统中,对儿童来说面临的只是日常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包括一些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如:喂食、洗澡和拥抱。随着儿童的长大,这一系统中的复杂性渐渐增加,儿童与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所里做更多的事情,游戏的分量也就不断扩大了。游戏室区别儿童微观系统的活动的主要类别。微观系统中不仅应鼓励儿童游戏,给予儿童爱抚,还应教导儿童如何进一步地开展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活动,以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中间系统在儿童面前的展现,意味着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开始体验更为复杂的现实。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中的某些影响因素可一直影响其在中间系统中的游戏行为。如由于家庭经济、文化水平、父母职业等原因,使儿童在其他微观系统中总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往往与父母的职业认同——作为其游戏中的角色。

外系统是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它对儿童的游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外系统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则可促进儿童的发展,如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为艰难,则会妨碍儿童的发展。如果家长、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环境间的关系清晰、一致,那就会促进儿童的发展。

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

生态心理学家对于游戏的探究采取了非常简单的理论推论,以及非常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方式,他们更多的采用对自然状况下儿童的游戏行为作客观记录和描述,再对这些记录作结构分析的方法。因此,生态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儿童的行为随着他们进入不同的情境而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创设环境游戏极为重要。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能产生潜在的危机,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夺了经验,就会产生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其发展;如果环境提供了机会,儿童就会朝着社会文化目标的方向发展。他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儿童达到“正常化”。因此,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符号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其他游戏理论

萨顿?史密斯和布鲁纳强调游戏对好奇心和灵活性产生的重要性。好奇心和灵活性有助于培养有机体的适应、变通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游戏允许个体在游戏的安全范围内探索行为和思想的新结合体。

萨顿?史密斯强调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当做”特性的重要性。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把物体和人物“当做”其他东西。这种“当做”活动的过程和“当做”思维的产物对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当做”过程帮助儿童学会怎样打破事物的即成意义和联系,发展扩散思维能力。这种“当做”过程让个体自由去构想、去扮演和停演、去进行角色变换。萨顿?史密斯还提出,游戏不仅提供机会,发展角色灵活性,而且也发展自主感。萨顿?史密斯注意到要游戏提高适应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游戏培养的创新能力建立了一个在需要是可以利用的原型和联想的仓库。

萨顿?史密斯强调游戏对发展替代性符号结构的重要时,布鲁纳注意到游戏对发展运动技能的动作灵活性的作用。布鲁纳提出,游戏环境的安全允许有机体免除对行动后果的担忧,使有机体集中注意于动作本身,注意于动作的方法,而不是动作的结果。

继萨顿?史密斯和布鲁纳的理论后补充:

1、范登堡讨论了有助于使用工具策略的游戏的注意性,并提出,游戏是包括探索和“运用”在内的一个更广阔的和谐发展的一个侧面。

2、辛格提出幻想游戏可能对发展形象描述能力的好处。这种能力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适应思维所必须的。

3、雷诺兹提出游戏是经验的模拟方式,行为原型从其中产生并得到检验。

4、费根指出游戏中产生的新奇行为是与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突变相类似的行为。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发展

游戏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包括大脑的发育)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知识的增长

游戏会扩充和深化儿童对世界万物的认识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游戏恰恰是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源头,游戏过程就是儿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四)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中智力发展是创造的基础

游戏提供儿童创造的空间

游戏促进儿童多样化操作可能,发散性思维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一)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词汇和语法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语言的实践机会

游戏与学前儿童情感发展

一、游戏能丰富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

二、游戏能宣泄学前儿童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游戏能丰富学前儿童的成就感和美感

游戏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社交能力

二、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

三、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角色

四、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行为规范

五、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长自制力

第三章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

对于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根据儿童发展来进行分类

1、游戏的认知分类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将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2、儿童社会性发展分类

代表人物是帕登,将儿童游戏分为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合作的游戏。

(二)根据游戏活动来进行分类

1、以游戏特征来分

斯米兰斯基:功能游戏、建构游戏、扮演游戏、规则游戏

2、以游戏内容来分

萨顿史密斯:模仿游戏、探索游戏、尝试游戏、造型游戏

二、幼儿园的游戏分类

由于幼儿园游戏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但被广泛采纳并被广大教师习惯上使用的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科学游戏等等)。

实践中对于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

1、对两类游戏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2、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

3、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游戏功能

正确认识幼儿园的两类游戏

1、两者的区别

(1)两种内涵不同

(2)两种游戏的态度倾向不同

(3)两种游戏反映的儿童经验水平不同

(4)两种游戏规则的显隐程度不同

2、两者的共同之处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3)都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影响儿童游戏的主要因素:

一、儿童个体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一)年龄

(二)性别差异

(三)个体差异

(四)健康与情绪

二、客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一)物理环境

1.游戏场地

2. 游戏材料

3. 游戏时间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的影响

2.伙伴关系

3.媒体的影响

第四章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

游戏观察的意义:

1、真实地了解儿童

2、准确地预设游戏

3、有效地指导游戏

4、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1)为评价游戏提供具体翔实的资料

(2)对幼儿的游戏给予及时反馈

(3)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问题

观察的内容:

1、游戏主题的选择

2、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水平

3、游戏规则的制定

4、游戏场地的大小

5、游戏材料的投放

6、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7、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方法:

1、时间取样法

2、事件取样法

3、定点观察法

4、追踪观察法

常见记录方法:

1、表格记录

2、实况记录法

3、图示记录法

常见的游戏观察量表

什么是量表?

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它试图确定主观的、有时是抽象的概念的定量化测量的程序,对事物的特性变量可以用不同的规则分配数字,因此形成了不同测量水平的测量量表,又称为测量尺度。

量表具有描述性(操作性定义)、有的有比较性、程度的划分,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操作并按照相应的描述来解释与评价观察到的内容。

1、帕顿的社会性观察量表

2、帕顿∕皮亚杰量表

3、豪伊斯同伴游戏观察量表

4、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量表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一)教师是儿童游戏的重要他人

1、从时间上看,教师与幼儿园阶段儿童相处时间较长,其中游戏时间也较长

2、从人际关系上来看,教师的权威性增加了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影响力

3、从教师教育特点来看,教师的专业性增加了教师对于游戏的影响效力

教师在游戏中的主要工作

(一)创设游戏条件

(二)观察游戏情况

(三)参与介入游戏

(四)帮助儿童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

教师在游戏中可以是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等多种,在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角色是动态变化的。

游戏中教师指导类型:

1、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

2、借助观察的参与(现场)指导

3、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

教师介入指导的一般方法:

(一)以观察为依据

(二)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

(三)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介入游戏的类型(按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来分)

1、平行式介入法

2、交叉式介入法

3、垂直式介入法

(四)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

1、言语指导的方法

询问、建议、描述、提问、评价

2、非言语指导的方法

表情、动作示范

(五)把握互动的节奏

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

(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

1、幼儿的经验需要整理

2、幼儿的经验需要提升

3、幼儿的经验需要分享

(二)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

(1)新的创意及成功经验的分享

(2)矛盾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2、要求

(1)幼儿是讨论的主人

(2)游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3)每次讨论要有重点

(三)讨论的形式

1、评判是非型:教师“一言堂”,幼儿被动接受

2、总结概括型:教师就幼儿在游戏中的外在表现,作总结性发言,面面俱到

3、陈述答案型:游戏结束时指出幼儿的问题,并告诉他该怎样做

4、解决问题型:就游戏存在问题加以讲评,有时也引导幼儿参与,主要目的是寻求问题的解决

5、分享经验型:引导幼儿讨论游戏,注重经验的梳理,并创造条件使幼儿的经验得以升迁对比这几种讨论的活动主体及活动内容,并加以评价

第五章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概述

(一)概念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游戏。

(二)基本特点

自主性、社会性、想象性(特殊的表征活动)

(三)角色游戏的结构

1、角色扮演

2、对材料的假想

3、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

4、内部规则

角色游戏的价值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2、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技能的提升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

(三)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四)角色游戏提升幼儿的意志品质

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

一、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创造物质条件

1、设置角色游戏区,吸引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2、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

3、利用其他活动区提供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

4、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现实生活印象

三、提供有生活气息的角色主题

四、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单位时间、游戏的频率

考虑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五、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1、建立温馨和谐的师幼关系

2、帮助幼儿建立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

3、不要盯着看

角色游戏的生成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生成

主题的生成与游戏情节、内容的生成

二、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一般内容

1、角色游戏开展前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

(2)提供适合的场所、设备及材料,为幼儿角色游戏创造物质条件(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保证游戏的深入开展

2、角色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2)指导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3)观察幼儿,及时介入指导

(4)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游戏情节的开展

3、角色游戏结束后的指导活动

(1)引导幼儿愉快地结束活动

(2)引导幼儿整理好游戏材料和场地

(3)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

(二)各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

1、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特点:

(1)直接依赖主题形象玩具;

(2)以重复的游戏动作为主;

(3)喜欢反映熟悉角色中的个别行为;

(4)主题和角色均带有不稳定的特点;

(5)以个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

指导要点:

(1)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

(2)教师以游戏的伙伴或游戏的发起者和辅导者介入;

(3)利用再现式评议和讲述式评议的方式促进幼儿游戏动作的交流,评议的重点是游戏动作和角色名称间的关系。

2、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特点:

(1)游戏主题比小班扩展,但仍以日常生活为主,情节较简单;

(2)对角色扮演积极性高,能按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

(3)出现游戏商讨和计划现象,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增多;

(4)幼儿喜欢对游戏进行评议,评议中争论较多。

指导要点:

(1)创设局部的主题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和塑材玩具;

(2)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

(3)教师可以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丰富游戏内容;

(4)评议活动应以主题讨论、现场评议为主,提高幼儿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重点放在游戏中的冲突和困难上。

3、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特点:

(1)游戏主题丰富广泛;

(2)游戏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及合作性;

(3)角色扮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4)对游戏规则有足够的认识;

(5)会自制玩具;

(6)会评议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议游戏表现积极。

指导要点:

(1)指导幼儿自己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构建玩具和物品;

(2)教师可以以口头提问、建议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介入游戏;

(3)评议游戏在大班游戏指导中占主导地位,使教师对幼儿言行的评议,也是幼儿对自己和对同伴言行的评议。

第五章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的结构技能

(一)基本技能

1、识别材料

2、建构操作技能

3、设计构思能力

4、建构分析能力

5、集体构造的技能

(二)从建构游戏的不同材料来看

建构游戏主要的建构技能包括排列、组合、插接、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

纸、线、绳以及竹、木、布等物品和自然物品材料需要编织、黏合等技能;

积木等块状几何图形需要排列组合、铺平、延长、对称、加宽、加长、加高、间隔、围合、盖顶、搭台阶等技能;

形状多样的各类积塑需要插接(如一字插、十字插、整对插、环形插、正方形插等)、镶嵌、整体连接、端点连接、交叉连接、围合连接;

塑料或木质的螵丝系列需要捶打、敲击、旋转等技能。

(三)从建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来看

建构游戏主要的建构技能有:

(1)模拟建构:学前儿童模拟建构包括建构物立体建构造型的模拟,对建构图纸的模拟,对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对物体形象图的模拟。

(2)主题建构:主题建构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的社会生活经验。

(3)自由建构:自由建构则是依据学前儿童的兴趣自由构造后再去玩其他的游戏,引导学前儿童分享成果及构造经验。

一般来说,建构游戏来源于建构区角活动。

学前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到与同伴合作、商量并设计搭建图纸,添加辅助材料,形成主题式的建构。

建构游戏的环境创设

一、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二、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一)提供幼儿活动的空间

1、室内建构区角

(1)空间布局合理

(2)空间大小适合

(3)有明显标志

(4)地面平坦,能降噪

(二)配备安全的、充足的玩具材料

1、注意投放的数量与品种

2、注意材料的质量与安全

3、材料有序投放,方便幼儿自由取放

4、设置作品陈列区

(三)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建构材料

(四)添加辅助材料(利用其他区域及废旧材料)

(五)及时调整、补充建构材料

更换、添加、删减、组合、再现……

三、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四、创造平等、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

【沙池】

1、结合绿化、可与水池相邻

2、合理投放和管理相关游戏材料

3、注意卫生与安全

建构游戏的生成与指导

一、建构游戏的生成

(一)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需求生成适宜的主题

(二)提供各种建构材料激起学前儿童建构意愿

(三)在领域教学中生成建构游戏,并与其相互渗透

(四)在其他各类游戏中生成建构游戏,并与其相互联系

二、建构游戏的整体指导

(一)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

(二)传授建构方法,提高学前儿童的建构知识和技能

(三)在观察的基础上介入指导游戏

把握介入时机:

1、游戏遇到困难不能进行时(技能障碍、延伸和拓展游戏内容障碍等)

2、游戏处于低潮时

3、游戏中有负面行为时

4、环境中有不安全因素时

选择适宜的介入方法:

语言启发、榜样暗示、图片范例提示、拼搭示范、介入共玩、调整材料、改变环境等反思介入效果

有效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

第六章表演游戏

第一节表演游戏概述

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一、表演游戏的基本特点

1、表演游戏的内容来源于文艺作品

2、表演游戏的故事结构和游戏规则受文艺作品的约束

3、表演游戏使幼儿自娱自乐的游戏——“游戏性”大于“表演性”

4、表演游戏是幼儿在文艺作品基础上的创造性表演

二、表演游戏的常见类型

(一)根据表演游戏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不同划分

1.自身表演自身表演即幼儿自己以文艺作品为蓝本,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的游戏活动。

2.木偶表演现代人把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偶人都称为木偶。常见的木偶有手指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几种,还有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就是人偶同演。

3.桌面表演桌面表演是指在桌面上以各种成型玩具米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独白,对话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等形式再现作品的内容。

4.影子戏幼儿玩的影子戏有头影、手影和皮影戏等,其中以手影游戏居多。

(二)根据表演游戏中游戏内容不同的划分

1.故事表演游戏

故事表演游戏即幼儿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

文艺作品。

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整体表演型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艺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表演的成分比较多。

(2)分段表演型即将整个故事切割成若干段落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游戏可以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允许全班幼儿共同参加,没有台上台下的感觉,幼儿能够比较较松地进入角色。(3)区域活动型即在活动区(或者表演区、语言区)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特点是自主性强,游戏成分多。

2.歌舞表演游戏

儿童在理解歌曲或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游戏的规则由外显转向内隐。由于它的结构特点更接近于表演游戏,因此,有人把它归为表演游戏一类,以区别于有规则的音乐游戏。

(1)模仿性律动游戏简单地讲,律动就是一种动作模仿,其核心是节奏。

(2)歌唱式表演游戏即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中词意和曲调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或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感知、理解力的发展

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3.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3.表演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4.表演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

(三)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要熟记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音,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文艺作品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句式丰富多变,对幼儿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形式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幼儿受到艺术熏陶

表演游戏依据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幼儿文学作品。

通过表演游戏,孩子们会进一步加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强烈兴趣,为日后学习文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演游戏本身是一种艺术活动。通过表演,幼儿会在激情张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提升美感。

同时,表演游戏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表演才能,使他们从感受语言美、艺术美逐步扩展到通过语言、动作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熏陶。

第二节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表演游戏的生成

(一)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

孩子是天生的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要环境能点燃孩子的表演欲,我们就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真情流露的连台好戏。

表演游戏的自主生成和展开离不开幼儿对表演题材、表演经验的积累,伙伴的参与及场地、材料、时间等的物质支撑。

(二)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表演游戏

1.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最常见的表演游戏形式。

目前,在很多幼儿园,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教师对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与其他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只是带着幼儿沿着自己原有故事教学的设计思路往前走,幼儿一旦有“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2.引导幼儿创编故事生成的表演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也愿意与别人讨论、共享与交流。他们极富想象力,常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得生动形象。

这种表演游戏形式在幼儿园不多见,因为其难度远胜于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

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表演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2、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表演技能

3、表演游戏和课程学习相融合

(二)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目前,幼儿表演游戏的主题主要来自图书、电视,成人所讲的、所教的童话、故事、寓言、儿歌等文学作品和歌曲,另外还有少量的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

(1)引导幼儿选择适于进行表演游戏的文艺作品

孩子们接触的文艺作品种类和来源较多,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适合于表演游戏。适于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作品,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作品内容健康活泼,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选择的作品应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

作品结构完整、清晰,具有表演性作品还应该有明显的动作性,在小中班宜选择简单的、有重复动作的作品。

(2)引导幼儿自主选编,创编故事生成表演内容

幼儿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表演游戏的主题既可以从大量的文艺作品中选取,也可以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进行创编,生成表演内容。

2、协助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场地:表演游戏在场地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可以利用园内的各种空间。

在场地安排上,要因地制宜,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使用、自主布置。有条件时,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个木偶、皮影的小舞台,则更能增加表演游戏的情趣。

布景:要求简单、大方、经济实用,不要求过于复杂,只要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

(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服装的设计与准备

表演游戏的道具、服饰和角色造型很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象征性和戏剧性。

随着游戏主题的不断增多,表演游戏对道具、服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幼儿以物代物。

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

虽然道具和服装是表演游戏十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幼儿的表演游戏应体现自由性和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进行表演,不受道具的限制。

一些难以用物体來代替的道具也可以让幼儿来扮演,这种方式不仅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为胆小的、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提供了上台表演的机会,调动了更多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协助、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的角色

孩子们都喜爱文艺作品中的主人翁,往往想扮演主角和正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各个角色都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大家协调配合,游戏才能顺利进行,从而使幼儿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

幼儿对表演角色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其内心对角色的理解、喜好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喜好与特长,引导幼儿扮演与其相适宜的角色。

4、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的技能

虽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在乎有无观众来欣赏,但并不是说幼儿的表演技能就不重要。(1)提高幼儿口头言语的表达技能

幼儿表演游戏中大部分角色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话与独白等口头言语的形式來表现的。(2)提高幼儿的歌唱表演技能

唱歌是幼儿喜爱的表演活动,也是在各类表演游戏中运用较多的基本技能之一。

(3)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

形体动作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步态、手势、动作等。

5、引导幼儿提高表演游戏水平

幼儿园听说游戏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听说游戏指导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层次、主要环节。 2.通过观摩教学视频,讨论幼儿园教师示范的听说游戏活动,掌握编写教案的基本思路和上课的基本环节。 教学重点:掌握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方案编写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教学准备:PPT、相关资料若干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班听说游戏《快乐列车》 学生讨论听说游戏的特点、及本节活动的基本环节 二、探究新知 (一)什么是听说游戏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以培养儿童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地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使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语言活动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能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深受儿童的喜爱,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1、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 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近阶段根据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听说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中,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 2、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可能是竞赛性质的,也可能是非竞赛性质的。当儿童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并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能力。 如小班“商店里的东西”游戏中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是,“顾客”一定要对售货员说清楚买什么商品,售货员才能将商品卖给他。如果发音不清楚,暂时不卖,直到说对了再卖给他。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发准“柿(shì)”、“石(shí)”、“车(cheē)”等音,才能顺利地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精选.)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 出卷人:赵志红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A.学习 B.游戏 C.教学 D.体育 2.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3.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A格鲁斯B斯宾塞C霍尔D艾里克森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 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 C.19世纪下半叶 D.19世纪上半叶 6.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7.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 A北京B湖北武汉 C湖南长沙D湖北武昌 8.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 10.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C音乐游戏D玩雪游戏 11.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 D 游戏规则 12.“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 13.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D足量的游戏人数 14.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5.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 2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C 50平方米 D 60平方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帕顿根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对幼儿游戏行为分为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种类型。 2.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合作介入和指导性介入。 4.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5.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2.角色游戏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3.创造性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期末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______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中最典型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_____。 3._______是最早形成的社会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充分体现儿童的心里特质,这体现了_________的原则。 5.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叫象征性游戏,这种游戏是_______游戏。 6.______是规则游戏的核心组成部分。 7.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叫________。 8.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 9.按照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不少于_____平方米,室外人均不少于4平方米。 10.来源于民间游戏,又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常常出现在小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1.儿童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积木、零部件、沙、水等来进行建造的游戏叫做()。 A. 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天室外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小时。 A. 1 B. 2 C. 3 D.4

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述.doc

理论 实践 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 51 总课时 25 26 课程类 □ 职业通识通用课课程 √ □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 别 □ 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 实习实训课课程 □ 课外素质教育课程 所选教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 ,李章琼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6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 材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 ,韩文瑛、肖胜强,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资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霍习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8 月; 《学前儿童游戏》 ,雷湘竹,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2 年 05 月出版; 料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 ,么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01 月出版。 教材分 析 学情分 析 本专业所选择李章琼主编的《学前儿童游戏指导》一书,涵盖了学前儿童游戏概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其他游戏、游戏治疗八个部分。 本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是本书的起始章节,包括对学前游戏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等几个部分的重要的内容,在本学期的学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本章内容以理论知识偏重,介绍了本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且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掌握本章节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学什么”、“怎么学”三个基本问题,辨析游戏和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游戏是幼儿园 基本活动”这一原则,同时了解本学期知识要点的大概框架,因此在本门课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门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学前院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已经系统学习过学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每个章节的理论学习和实训,都应该结合不同年 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和实践。 同时,其他的专业实践课也陆续展开,进入二年级会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文学》、《环境创设》以及其他艺术类等课程,学生在本门课程的游戏设计和练习时,应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最后,鉴于本专业培养的都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和考核都应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指导

教学辅导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综合练习试题

《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综合练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2.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包括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3.我国根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4.幼儿园活动室内常设的游戏活动区域有(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益智活动区等。 5.室内游戏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空间利用、活动区划分、墙面及顶面规划、走廊空间及地面的规划。6.在游戏时间安排上,小班、中班前期应该多(安排象征游戏),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大班可增加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时间。 7.成型玩具对(0-3 )岁的幼儿来说可以引起游戏的兴趣,未成型的玩具对( 3 )岁以上幼儿更具吸引力。 8.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9.角色游戏的象征性体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三方面。 10.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11、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性、游戏性、创造性 12、表演游戏的(表演性)特点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它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13、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包括:舞台、布景;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 14.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接、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螺旋)的技能。 15.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模式包括(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三种。 16.(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 17.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18.规则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性和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和(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19.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0.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21.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22.游戏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方面。 23.小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方面的情况)。24.中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之间的冲突)。 25.大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于(幼儿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游戏)。 26.游戏观察计划的制定涉及(对象的选择)、(内容的确定)、(标准的选定)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选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27.(游戏评价)是幼教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条件、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8、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和所使用的材料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29、表演游戏是一种重“游戏性”的戏剧表演,引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好玩”和“无观众”状态,同时要注意几个必须环节;了解文艺作品―――提供表演的条件―――创设表演机会。 二、名词解释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2.游戏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在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感知、记录、分析的过程。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4.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5.结构游戏:是指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6.表演游戏:是指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 7、智力游戏:根据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类游戏。 8、体育游戏—也叫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幼儿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动作、角色、情节和游戏规则组成,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9、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按一定规定进行的游戏。 三、简答题 1.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考虑的要求有哪些 答: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 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选择题(答案)

1.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 A )。 A.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身体活动需要的满足 D.社会交往需要的满足 2.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D ) A.认知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C.生理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A ) A.生理发展的需要 B.认知发展的需要 C.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 A.表情 B.动作 C.角色扮演 D.言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包括三种需要,分别是( BCD ) A.身体活动的需要 B.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敬(认可)的需要 E.认知水平的需要 6.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C ) A.拜敦代克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7.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8.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C ) A.皮亚杰 B.蒙尼格 C.埃里克森 D.伯勒 9.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个过程是(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0.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 A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1.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B ) A.外驱力学说 B.内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2.“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1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 A ) A.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C.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 D.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14.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A ) 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 B.认知发展价值 C.行动发展价值 D.情感发展价值 15.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说,游戏的实质在于( A ) A.同化超过了顺应 B.顺应超过了同化 C.就是一种同化 D.就是一种顺应 16.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的学派是( B )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课程标准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关于幼儿游戏及开展与指导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教育价值;教育实施部分阐释幼儿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原则以及做好对幼儿游戏的教育指导及评价等诸多实践性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全书所阐述的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具有抽象理论思维的特点,同时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教育价值,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游戏、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在教育中实施游戏的基本环节和任务,努力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教育指导的实践能力,增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与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游戏的分类部分,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见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并要求写出见习报告。要求学生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意联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具体包括课程预习(占总评成绩的10%)、课程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课外阅读(占总评成绩的10%)五个方面构成,符合学校关于成绩评定的规范。 2.考题设计 考题的重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种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其中客观题占50%左右,主观题占50%左右。 二、本文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立体地把握游戏的构成及游戏特征的层次组合,掌握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般指标。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戏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 第三节游戏的分类 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多重涵义 1.识记:(1)作为进步的游戏;(2)作为进步的游戏;(3)作为力量的游戏;(4)作为身份认同的游戏;(5)作为想象的游戏;(6)作为自我的游戏;(7)作为无聊的游戏。 2.综合运用:理解七种涵义中游戏的差异,并能够举例。 二、幼儿游戏的特征 1.识记:(1)纽曼的“三内说”;(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3)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2.领会:(1)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2)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 别与联系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 三、游戏的分类 1.识记:(1)从各种角度出发把幼儿游戏划分的类型;(2)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按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分类;(3)游戏按照时间的分类;(4)游戏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完整版)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授课学时:18 实践(实验等)学时:18 学分:2 理论授课学分: 2 实践(实验等)学分: 适用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 执笔人:审定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 (二)课程目的 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听说游戏习题答案

1.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活动的概念。 答:听说游戏不是儿童自发组织的游戏,是由教师设计并组织的、儿童自愿参加的教学游戏。我们所讨论的听说游戏,就是由教师设计并组织的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则游戏。听说游戏具有游戏的特征。游戏与活动的基本区别主要在于:控制、真实、动机。听说游戏是一种半活动半游戏的教育活动形式。但是毫无疑问,听说游戏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由外部控制转向内部控制、由真实转向假想的情景条件,也给幼儿提供了在活动中由外部动机激发转换为内部动机的机会。 2.简述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1)在游戏中包含着语言教育目标。在听说游戏中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有一定的特殊之处。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练习、含蓄的特点。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游戏规则。凡是听说游戏,都带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听说游戏中的规则并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语言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而成的。当幼儿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在这样的活动中就能练习幼儿的听说能力。 (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幼儿园听说游戏的活动兼有活动和游戏的双重性质,从活动组织形式上看,具有从活动入手,逐步扩大游戏成分的特征。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3.听说游戏的组织步骤包括哪些? 答:(1)设置游戏情景。在听说游戏刚刚开始时,教师需要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的情景,用来向幼儿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2)交代游戏规则。在创设游戏情景之后,教师接着要向幼儿交代游戏规则。这一步骤的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对幼儿布置任务、讲解要求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用语言解释和用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告诉幼儿游戏的基本规则、步骤和要求。 (3)教师引导游戏。继交代游戏规则之后,在幼儿已初步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听说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 (4)幼儿自主游戏。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活动,幼儿已打下了良好的独自开展听说游戏的基础,因而可以在准备状态十分充分的情况下进入幼儿自主游戏阶段。

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一

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一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层次、主要环节。 2.通过观摩(周五进行)讨论幼儿园教师示范的听说游戏活动,掌握编写教案的基本思路和上课的基本环节。 教学重点: 掌握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方案编写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作业: 1.课外选择一个听说游戏,课外在小组中展示,上课抽查。 2.小组合作编写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一、总体介绍本节内容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以培养儿童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地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使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语言活动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能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深受儿童的喜爱,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 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近阶段根据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听说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中,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 (二)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可能是竞赛性质的,也可能是非竞赛性质的。当儿童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并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能力。 如小班“商店里的东西”游戏中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是,“顾客”一定要对售货员说清楚买什么商品,售货员才能将商品卖给他。如果发音不清楚,暂时不卖,直到说对了再卖给他。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发准“柿(shì)”、“石(shí)”、“车(che ē)”等音,才能顺利地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完整版)学前儿童游戏练习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24、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景转变、______、_______。 25、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的是_____,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26、角色扮演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_________、_______等。 27、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是________。它构成游戏的核心。它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主题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_的发展。 28、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_________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16秋福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16秋福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25 道试题,共50 分。) 1. 在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切身地感受作品所展示的() A. 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B. 语言结构 C. 故事情节 D. 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2. 讲述的独白言语特性,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述经历一个()。 A. 从独立完整发码到独立完整编码的过程 B. 从谈话活动到表述活动的过程 C. 从表述活动到谈话活动的过程 D. 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的过程 正确答案: 3. 前语言获得是指大约()岁前儿童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它为儿童正式获得语言作准备 A. 1 B. 1.5 C. 2 D. 2.5 正确答案: 4. 文学作品教学中整合了相关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有效的结合。 A. 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 B. 社会知识、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 C. 社会知识、认识知识和学科知识 D. 认识知识、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 正确答案: 5. 关于日常语言教育活动的错误说法是()。 A. 只强调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 B. 需要制定统一的语言教育目标 C. 在活动过程中学前儿童的自由度更大 D. 更能体现教育的个别化 正确答案: 6. 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就是()。 A. 描述性讲述 B. .叙事性讲述 C. 议论性讲述

D. 情景表演讲述 正确答案: 7. 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中间环节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 A. 教育手段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形式 D. .教育评价 正确答案: 8.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的组织包括学习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和()四个层次 A. .用自己的言语概括作品的内容 B. 学习作品中的优美词句 C. 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D. 分析作品内涵 正确答案: 9. 诗歌和故事的仿编重点只要求在画面的基础上换词的年龄班是() A. 托班 B. 小班 C. .中班 D. 大班 正确答案: 1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倾听、表述、早期阅读和()四个方面。 A. 社会性 B. 游戏 C. 谈话 D. 欣赏文学作品 正确答案: 11. 在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切身地感受作品所展示的() A. 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B. 语言结构 C. 故事情节 D. 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12. 听说游戏的基本步骤是()。 A. 教师引导游戏——交代游戏规则——设置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游戏 B. 设置游戏情景——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引导游戏——幼儿自主游戏 C. 设置游戏情景——教师引导游戏——交代游戏规则——幼儿自主游戏 D. 教师引导游戏——设置游戏情景——交代游戏规则——幼儿自主游戏 正确答案: 13. ()的语言学习模式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A. 行为主义 B. 认知相互作用论 C. 先天论 D. 社会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3

姓名:黄坤梅 学号:1135001404454 得分: 教师签名: 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类型。 2.儿童文学创造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3.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4.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第二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第三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5.讲述活动的语言交流有别有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它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 6.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7.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8.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2.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 (√)3.文学欣赏是通过儿童想象将作品的语言材料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视觉、听觉的表象(画面)的过程。 (×)4.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 (×)5.仿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 (.×)6.扩编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

段落。 (×)7.在谈话活动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直接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指导。 (×)8.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 (.×)9.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0.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11.谈话活动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是培养锻炼幼儿独白语言的特别途径。 (√)12.“有趣的中心话题”往往包含了三个特性:经验性、新奇性、趣味性。 (√)13.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14.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 (×)15.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 (×)16.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 (×)17.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 (.√)18.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和早期书写经验。 (√)19.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20.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谈话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谈话活动应拥有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学时(第二学年,秋季)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6课时) 1.游戏的本质 2.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3.学前游戏教育 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熟悉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领会游戏教育的科学涵义。了解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理解游戏是幼儿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的根本需要,理解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单元角色游戏(6课时) 1.角色游戏的特点 2.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3.角色游戏的指导 4.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 要求: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在角色的扮演、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计划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学计划 2017 一、教学对象及基本情况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2017级学前教育学生。2017级学生即将面临进入幼儿园实习的问题,所以对于目前在校学习来说,较喜欢实践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趣味性的形式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 二、教材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是面向幼师专业的学生和一线幼儿教师而编写的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全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主要介绍了游戏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理论观点;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十章)主要是对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游戏的观察、评价进行了讲述;第三部分(第十一章)则是对学前儿童玩具的描述。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掌握游戏开始前环境的创设及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组织指导幼儿游戏。 3、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四、课时分配表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 教学方法上,关于本书的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每次课留出五到十分钟教会学生一到两个幼儿游戏(如手指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配以适量作业;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讲授、观摩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操作练习,突出学生的能力训练。 六、考核评价 本学科的考核采取平时考核(30分)和期末闭卷考试(70分)相结合的方式,关于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学习态度(无迟到、早退、上课听讲认真,10分)、平时作业(10分)、游戏设计表演(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10分)。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标准 -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2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游戏已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针对二期课改对幼儿园游戏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兼顾中职学前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以提高学生游戏指导和设计能力为目的,以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原来游戏理论的比例,加大了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指导策略的比例,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入幼儿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36时。 2、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能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合该年龄段幼儿进行的游戏并制作教玩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