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农业系列中级专业农业政策考点知识点

2013年农业系列中级专业农业政策考点知识点

农业政策

二、粮食直补

1、概念: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粮食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给种粮农民的一项政策性补贴。

2、补贴对象:所有种粮农民

3、涵盖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具体补贴品种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

4、补贴标准:省将直补资金分解到县后,县政府根据本地上年度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计算补贴标准,即由各县政府责成乡镇政府及农业、财政部门对上年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进行核实、统计和汇总,以此为依据,计算本县每亩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计算方法如下:某县补贴标准(元/亩)=省分配给该县的粮食直补资金规模(元)/该县农户上年度粮食实际种植面积之和(亩)。

具体标准:每个乡(镇)、每个村的补贴标准不一样。每年度按各乡镇上一年上报的“一册明”审定的种粮面积和上年度粮食常产核定。

三、农资综合补贴

1、概念:农资综合补贴是指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种子、农机)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在综合考虑影响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等变化因素,通过农资综合直补及各种补贴,来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相对稳定,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其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拨。

2、规模: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应根据上一年度化肥、柴油价格的涨幅和粮食播种面积确定,实行“当年补上年”办法。也就是说,当年农民领取的农资综合补贴,是对上一年农民因农资涨价而增支的补贴。

3、拨付:其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拨。粮食直补资金采取逐级核拨,据实兑付的办法。市级财政按照已批复的分配县(市)区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直接将补贴资金下拨到各县(市)区财政局,县(市)区财政局要在同级农信社开设“粮食综合补贴资金”专户,并将补贴资金从粮食风险金专户及时拨付到“粮食综合补贴资金”专户。依据财政和农业部门核定的分配计划,县(市)区财政局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乡镇(街道)财政所在农信社设立的“粮食综合补贴资金”专户,农信社收到补贴资金及财政所和农经站共同提供的综合直补清单后,将补贴资金转入每个粮农存折账户,并按国家规定开始计息,同时,由农经站告知农户补贴资金发放完毕,农户可凭存折和有效证件到农信社支取补贴资金。

4、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就是要促进补贴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化肥、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的上涨情况,在综合考虑当年粮价变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动态调整,补贴规模只增不减。为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

四、农作物良种补贴

1、概念:农作物良种补贴指国家通过建立良种推广示范区,对农民选用农作物良种并配套使用良法技术进行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目前实施的作物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及棉花、油菜两种经济作物。

2、范围:①农作物良种:从2009年开始,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大豆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②油菜良种:在全省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上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全部补贴。对于北纬31度以北地区,上年种小麦的地块上改种油菜的以及边角地、新开荒地种植的油菜不享受补贴。

3、对象: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对土地承包人租赁土地给他人种植或由他人代种农作物良种的,按谁种谁享受补贴的原则,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承租人或代种人。

4、标准:补贴标准是:早稻10元/亩,中稻、晚稻15元/亩,小麦10元/亩,玉米10元/亩,大豆10元/亩,油菜10元/亩,棉花15元/亩。

具体:①水稻良种补贴政策2004年设立。从2004年至2007年一直按照以计税水田为基数的实际种植面积补贴。2004年—2006年,补贴区域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7省,补贴标准为早稻10元/亩,中稻、粳稻15元/亩,晚稻7元/亩。2007年,国务院决定补贴区域增加四川、广西、重庆3省区。2008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4.4亿亩水稻全部实施补贴,同时将晚稻补贴标准由7元/亩提高到15元/亩,执行早稻10元/亩,中稻、粳稻、晚稻15元/亩的补贴标准,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②小麦良种补贴政策2003年设立。补贴标准为10元/亩,补贴品种主要为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兼顾优质高中筋和中筋小麦品种。2003—2004年,每年安排1亿元,补贴面积1000万亩,补贴区域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5省。2005—2007年,补贴规模增加到每年10亿元,补贴面积1亿亩,补贴区域扩大到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省区。2008年,国务院决定将补贴规模增加到20亿元,补贴面积2亿亩,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44亿亩)的58%,补贴区域增加内蒙、宁夏2省区,扩大到13个省区。

③玉米良种补贴政策2004年设立。补贴标准为10元/亩,补贴品种为青贮玉米、高淀粉、高油等专用玉米。2004—2005年,每年分别安排1亿元,补贴面积1000万亩,补贴区域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四川8省区。2006—2007年,补贴规模扩大到3亿元,补贴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继续在原有8省区实施。2008年,国务院决定将补贴规模扩大到20亿元,补贴面积2亿亩,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3亿亩)的46.5%,补贴区域扩大到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的省份,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3个省区。④大豆良种补贴政策2002年设立。补贴区域为东三省和内蒙古高油大豆生态适宜区,补贴标准为10元/亩,补贴品种主要为高油大豆(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21%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2002年安排1亿元,补贴面积1000万亩;2003年补贴规模增加到2亿元,补贴面积2000万亩;2004—2007年,每年分别安排1亿元,补贴面积1000万亩。2008年初,国务院决定将补贴规模扩大到4亿元,补贴面积增加到4000万亩,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9亿亩)的31%。该项政策对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大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⑤棉花良种补贴政策2007年设立。补贴区域为黄淮海、长江流域、新疆等三大棉花主产区,补贴省份为河

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新疆等8个省区,补贴规模5亿元,补贴面积3333万亩,补贴标准15元/亩。⑥油菜良种补贴政策2007年设立。补贴区域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省(市)以及河南的信阳地区(10+1),补贴面积1亿亩,补贴标准10元/亩。

5、发放程序:

1、补贴面积确认:(1)、农户申报。春耕播种结束后,农户将本年度使用良种实际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棉花面积和品种据实向村委会申报(农场职工向所在农场申报)。农户申报要以户主姓名,一户一申报。油菜在实插面积完成后申报。(2)、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村委会将农户申报面积和品种进行汇总登记并进行逐户核实。农户经核实后的种植面积、补贴金额和品种,由村委会进行7天以上公示,公示地点和形式要方便农民观看。公示时间、地点要通过有效形式通知到所有农户(农场职工)。公示结束群众无异议后,由村委会上报乡(镇)政府。各农场自行组织公示。(3)、乡(镇)政府把关核查。乡(镇)政府(农场)组织力量对农户(农场职工)申报面积进行核查,经核查后,以农户为单位分村进行汇总造册。并将本辖区内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以农户为单位上报县农业局。(4)、县农业局汇总审核。县农业局将各乡(镇、农场)上报的种植面积和品种进行汇总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送县财政局。(5)、确认上报。县农业局和县财政局将已审核汇总的补贴面积经县政府批准后,联合行文分别上报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电子版一并上报),并附分乡(镇、农场)的补贴面积、补贴金额和补贴品种表,同时报市农业局备案。

2、补贴资金拨付:全省实行预先拨付、年终结算方式。根据各县(市、区)补贴面积和资金申请,省财政厅预拨良种补贴资金到县(市、区),到年底,再根据各地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结算。我县在收到省厅预拨资金后,一般由国库垫付余缺资金,再将所有应补资金划拨设在县信用联社的惠农补贴专户。

3、补贴资金发放。县信用联社根据县财政部门提供的补贴清册将资金分别划拨16个乡镇信用社,乡镇信用社再根据县信用联社的划拨资金及补贴清册打卡到户,通过“一折通”形式向农民直接发放。农民携带身份证(或户口簿)领取良种补贴资金。

4、补贴资金上网公示。补贴资金发放完毕后,县财政部门将补贴品种、补贴标准、补贴金额以及受补对象的相关资料政务公开网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五、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1、概念:农机具购置补贴,又称农机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的补贴,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2、补贴机具的种类: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机具。除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外,各地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自选品目须向农业部备案,阐明补贴理由、每个品目涉及的生产厂家数量、产品型号、市场平均销售价格、补贴额等。

3、标准: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通用类农机产品最高补贴额由农业部统一确定;非通用类农机产品补贴额由各省自行确定,相邻省份应加强沟通、相互协调,防止出现同类产品补贴额差距过大。每档次农机产品补贴额按不超过此档产品在本省域近三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30%

测算,重点血防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及植保等大田作业机械补贴定额测算比例不得超过50%。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

4、对象: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公开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对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可优先补贴。

六、奶牛良种补贴

1、概念:为加速奶牛品种改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中央财政设立奶牛良种补贴资金。

2、对象:是指项目区内使用优质种公牛冷冻精液进行品种改良的奶牛养殖者,包括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

3、方式:补贴资金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下同)财政部门和种公牛站结算。种公牛站供应的冷冻精液价格需经招标采购确定,种公牛站供应给奶牛养殖者的冷冻精液价格为招标价格扣除补贴后的优惠价格。省级财政部门与种公牛站结算时,应根据省级农业(畜牧)部门与种公牛站签订的冻精招标采购合同、种公牛站的供货发票等有关凭证进行结算。

4、标准:由财政部和农业部根据优质种公牛冷冻精液的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确定。具体标准在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中确定。

5、品种:奶牛养殖者饲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荷斯坦牛、奶水牛、褐牛、牦牛等。

七、生猪良种补贴

1、概念:生猪良种补贴资金是国家为了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促进我

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

2、适用对象: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猪精液开展生猪人工授精的母猪养殖者,包括散养户和规

模养殖户(场)。

3、补贴标准:按每头能繁母猪年繁殖两胎,每胎配种使用2份精液,每份精液10元测算,

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40元。

4、方式:中央财政按照补贴标准将补贴资金拨付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

拨付县级财政部门后,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每胎配种使用精液不多于2份精液,每份精液不高于10元,与良种猪精液供应单位(包括种公猪站、种猪场等生产良种猪精液的组织和单位,以下简称供精单位)结算补贴资金;供精单位按照补贴后的优惠价格向养殖者提供精液。

八、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

1、概念: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补助渔业生产者因

成品油价格调整而增加的成品油消耗成本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2、对象及其条件:

对象:即渔业生产者,包括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补助对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所从事的渔业生产符合《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

(二)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持有合法有效的渔业船舶证书(证件),并在一个补助年度内从事正常捕捞生产活动时间累计不低于三个月。大中型渔船应当填写捕捞日志。国内海洋捕捞渔船纳入全国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总量控制范围,并纳入全国数据库管理。

(三)内陆捕捞机动渔船持有合法有效的渔业船舶证书(证件),并在一个补助年度内从事正常捕捞生产活动时间累计不低于三个月。内陆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控制在农业部2008年核定数据范围内,并纳入省级数据库管理。

(四)养殖渔民(渔业企业)持有合法有效的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以下简称养殖证)和渔业船舶证书(证件),使用养殖机动渔船从事正常养殖生产活动。

(五)远洋捕捞渔船经农业部批准、持有合法有效证件、从事正常远洋渔业生产。

(六)除农业部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从事远洋渔业生产的渔船一律领取远洋渔业补助资金,不得重复领取国内渔业补助资金。

九、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政策

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全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针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后“三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我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特制定《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使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一是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三是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四是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急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两个历史性转变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

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4.创新机制原则。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对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培训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05年,使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

(二)任务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述五大“工程”培训对象、目标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1.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现已培训1300万人。计划2003-2005年培训6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1000万人。8年共培训1600万人,届时,在农村达到每8户农民有1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

2.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主要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中坚力量,已培训154万人。计划2003-2005年培训3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500万人。8年共培训800万人,届时,基本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

3.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主要是从参加前两大工程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该“工程”从2003年开始启动,计划2003-2005年培植农民3万人;2006-2010年再培植7万人。8年共计培植10万人,届时,达到每个乡(镇)培植2~3人。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该项“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计划2003-2005年培训3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1000万人。8年共计培训1300万人。

5.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2003-2010年,农业远程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400门,录制广播电视节目4000小时,编译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800小时,向全国播出100000小时,向农民发送农业科技光盘1000万张。同时,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实施力度,到2010年,全国90%以上的县能实现电波入户。

6.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并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实施五大培训“工程”提供保障。重点加强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县、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选择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较好的500个县、2000个乡(镇)进行示范。

四、培训重点与内容

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和即将制定的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的总体思路,确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点和内容。

(一)培训重点

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民科技培训实施重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培训农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中部地区,重点培训农民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西部地区,重点培训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一要加强国内消费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培训这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从而实现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目标;二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有扩大出口潜力的农产品产加销技术培训。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

水产品等。培训这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技术,重点培训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出口,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发展目标。

(二)培训内容

——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

——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

——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

——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

当前,要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新路子。要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是我国加入WTO后重要的“绿箱”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地方各级财政拿一点,各农业类基地建设、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建议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要保证各级配套资金的及时落实。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注重实际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善于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农民科技培训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支撑体系。要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农业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管理、督促与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绩效作为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四)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法制化建设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加强有关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和督察力度。要总结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06]1号)

《办法》规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培训工作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以村为基本单元组织开展。每个示范村要在实行整村推进的基础上,确定40名专业农民,作为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开展系统培训。每个示范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不得少于15次。(农业部提供)

十、农村沼气政策

农民建沼气池补助政策

(一)我国农村将大力推广新型沼气池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六小工程”(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建设,2004年国家又安排10亿国债资金用于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涉及24个省的6000多个村,将使103万农户受益。按照农业部的规划,到明年,全国农村新型沼气池总量将超过2000万户,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00万户,适宜地区沼气普及率达35%,受益人口超过2亿。为加强农村国债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行为,使项目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国发办[1999]16号)和基本建设管理的要求,农业部特制定并发布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要求农村沼气项目应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进村入户,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二)农村沼气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

《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

1.农村沼气项目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即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2.“一池三改”的基本要求:①沼气池。建设容积为8m3左右,重点推广“常规水压型”、“曲流布料型”、“强回流型”、“旋流布料型”等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②改圈。圈舍要与沼气池相连,水泥地面,混凝土预制板圈顶。北方地区要建成太阳能暖圈,并采取保温措施;③改厕。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与沼气池相连。厕所内要安装蹲便器;④改厨。厨房内的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安装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厨房内炉灶、厨柜、水池等布局要合理,室内灶台砖垒,台

面贴瓷砖,地面要硬化。

3.一个“一池三改”基本建设单元,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为:西北、东北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西南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其它地区每户补助800元。补助对象为项目区建池农户。

4.中央投资主要用于购置水泥等主要建材,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以及支付技术人员工资等。

5.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猪沼果”和“五配套”等生态家园模式,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帮助建池农户取得综合效益。《办法》中规定了申报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县应具备的条件:①申请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县要具有沼气生产技术力量,每个项目县持有“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②项目区农民应有养殖习惯,项目村70%以上的农户应有一定的养殖规模,每户存栏不少于3头猪单位;③当地农民应有发展沼气的积极性,拟建项目户必须主动申请,并有完成项目建设的资金自筹能力;

④当地政府具有相应的资金配套能力。申请项目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或计划部门要出具配套资金承诺证明。

(1)湖南全面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

湖南省农办、省计委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湖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沼气池的建设容积及形式要求是:容积为10m3左右,重点推广“上流式浮罩型”、“曲流布料型”、“强回流型”、“旋流布料型”等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为:自治州每户补助1000元,其它地区每户补助800元。补助对象为项目区的建池农户。申请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县要具有沼气生产技术力量,每个项目县持有“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不少于50人。

(2)农户建室内水厕补助500元

陕西省建设厅决定在全省农村住宅建设中开展建设室内水冲厕所试点,试点户经省上检查验收合格后,可获500元补助。据介绍,从现在起到2005年,省建设厅将在全省抓1000个农村家庭室内水冲厕所建设试点户。各地要引导农村在新房建设(或旧房改建)的同时,一并考虑建设室内水冲厕所卫生间。鼓励在新村建设中,统一规划设计室内水冲厕所、卫生间。试点工作可先在全省重点村镇、小康村镇、文明村镇等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较好、实行管网供水的村以及有条件的家庭,如医生、教师家庭确定试点户。家住农村的市、县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和村镇建设人员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省建设厅要求,各地要投入一定的引导补助资金,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村里贴一点、受益户家庭出一点”的办法和先建设先补贴原则。对单户逐个建设的村,补贴面由市县确定。对全村同时建设室内冲水厕所村,按户统一标准补助。试点户省上检查验收合格后,以县为单位按每户补助500元交地市予以安排。市县建设部门的配套资金应不少于省上的补助额。以村为单位整体验收达到标准后,省建设厅作为重点村予以奖励,同时报省爱卫会,建议优先考虑授予全省“卫生示范村”称号。各地市将试点户、村、镇的名单报省建设厅。省建设厅与各地市签订《农村住宅室内水冲厕所建设试点任务书》,检查验收合格后,兑现奖励办法。

十一、种粮大户奖励、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1、种粮大户奖励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从2013年起,江西省将逐步提高种粮大户的补贴门槛,并取消现行对种粮大户的现金直接补贴,而改为通过项目支持种粮大户发展。据了解,政策调整后,能够获得项目支持的种粮大户包括承租并实际耕种500亩以上农田的水稻种植大户和承租并实际耕种1000亩以上农田的水稻种植专

业合作社两大类。江西省农业厅介绍,这些支持项目的建设以种粮大户为实施主体,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种粮大户需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申报。其中,租田时间长、组织和实施能力强、个人信用好的种粮大户,以及有利于稳定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项目可优先获得支持。专家表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并要求新增农业补贴资金要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而江西种粮大户补贴政策调整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据江西省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江西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为11736户,比上年增加2424户,增幅26%。

2、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十二、农业保险政策

1、概念: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种类: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

3、主要险种:中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油菜、蔬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植、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等。

十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

1、概念: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3、遵循原则:(一)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五)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二)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

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

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001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潍坊落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会上成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各地的实践表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高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入世在即,龙头企业将直接面对风急浪高的国内外市场,与航空母舰似的庞然大物同场竞技。我们的紧迫感、危机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其用意就是要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尽快大起来、强起来。

十四、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扑杀补贴政策

(一)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扑杀补贴政策

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感染人。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人的病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它不会像SARS一样对人造成危害。

每头扑杀生猪核定价格600元,由中央财政承担300元,省级财政承担90元,县市级财政承担90元,养殖户(场)负担120元。市、县政府在组织扑杀时,按照每头480元的补偿政策给予先期垫付,然后再按程序申报,确保养殖户(场)利益。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扑杀补贴政策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扑杀补贴标准及分担比例:鸡、鸭、鹅等禽类按10元/只的标准予以补偿,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担负5元。

十五、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最初于1995年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在收费站设立专用通道口,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给予“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和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2010年12月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

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

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

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

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

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优化项目结构,创新管理方式,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