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 文库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 文库版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软件工程

所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类别: √A.博士 B.硕士 C.进修生日期: 2015 年12 月5 日

《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从考研到硕博连读,突然从本科生直接进入学术研究阶段,中间产生了很大的跨越还没有适应过来。本科生主要以了解和学习知识为主,对于阅读大量论文寻找行业前沿都没有足够的涉及,还没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幸在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学期选修了学校开设《科学方法论》课程,认真学习了本校在各相关领域做出突出科研成就的教授为本课程做的专题讲座。《科学方法论》这门课使我对学术研究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各位知名教授学到了他们研究的前沿技术与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在研究之路上碰到的问题和解决,还有很多老师提到了各种做学问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第一节课上王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上的思考。王老师主要研究沉积盆地分析、构造-地层分析、层序地层学和应用沉积学,从他的讲课可以看出他在多年的学术和科研道路上有了很深的积淀与思考。课上交流了法国留学、在非洲教学、回国后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比了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方式上的不同之处,点出了国内高校在学习方面的劣势,并教导我们尽可能的取长补短,利用好眼前的研究资源。对于研究和利用研究成果盈利,王老师更加提倡在学校专心研究,商业化的需求交给商业公司来进行处理更为合适,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双方的优势。科研商业化已经存在成功的模式。在药物开发方面,合同外包项目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模式,一些国际顶级药物研发企业将一些药物研究内容转包给专门负责研发的企业,这种模式已经培育出一批专门负责研发项目的医药研究企业。

成金华老师为我们讲了国土空间开发的格局。成老师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讲述了国家政策城镇化与我们专业背景相关的影响。宜业又宜居的城市要求开发强度适当,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人们求学、就医、购物和出行方便,休闲和交流空间充足,环境质量有保障。城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加深日益激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

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我们学校大部分的专业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所关联,通过成老师的解读,我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更加充分,也了解了国家政策对各个专业之间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也要经常关注国家的动态。

蒋少涌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博士研究生应该如何学习。蒋老师从最基本的科学研究讲起,给我们讲述了各种学术的误区,比如科学研究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热点问题,也不应该过分的标新立异。对于论文发表时碰到的各种问题也以审稿人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论文题目的拟定,在发表时需要选定合适的刊物,对自己的论文需要有足够清晰的定位,以及与审稿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发表是博士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很重要的一步,以论文为标准的同行评审是国内的普遍评价标准,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必不可少,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从本科以实现为主毕业论文的高度跳跃到了以创新和前沿为主的学术论文上,为以后的论文写作留下了基础。

殷鸿福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治学与做人。作为院士的殷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让我们短时间还难以望其项背,而且本科的四年时间里都没能近距离的看清过一次。殷老师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白发苍苍,低声平稳的讲述相关的研究,而是穿着一身冲锋装,很精神的讲起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地质学把全球界线层形象地称为“金钉子”,体现了全球界线层型在年代地层划分中的重要地位和永久性。每个“金钉子”都是国际地质专家历时多年,考察世界各地的候选剖面后定的。每个候选剖面都须经过由所在国专家为主的国际地层工作组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在一个国家建立“金钉子”,不仅体现了领先国际的综合科研实力,更是国家荣誉。老师通过他近十年的考察研究的经历中教育我们对学术研究的持之以恒,并从此引出了做人和治学的共同之处。殷院士还提醒我们正直和诚信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必备品格,我们要抵制大学里面的功利化现象,特别要坚持学科建设上高标准、严要求,不要被急功近利,“短、平、快”扭曲了方向。到了课程的最后,与其他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PPT上最后一页,一首经典的励志歌词:“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告诉我们学术研究要敢于坚持和创新,也要敢于面对失败,并在失败后勇于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唐辉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唐老师直接从整个项目研究着手,为我们讲述了整个项目从开始准备的大量工作以及项目的研究工作。首先从大的政策方向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内容,对于地质灾害过程和灾害演化过程,《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有所提及,进一步的告诉我们注重国家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滑坡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是区域经济发展、减灾防灾的重大需求。同过这一项目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体系;研发了滑坡演化过程的多场特征信息勘察与监测技术;创建了基于滑坡地质灾害演化阶段判识的预测预警系统;提出了基于滑坡—抗滑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的防治技术。通过唐老师的讲解使这些比较专业的技术浅显易懂,并对我这种偏地质与工程的专业学生在相关方向的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杜远生老师以沉积地质学为例讲述了相关的研究课题。杜老师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沉积地质学研究,随着板块学说和活动论思想在大陆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和深化,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领域出现了政府和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和突破。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杜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在国内外的教学的极大不同。关于研究生上课,介绍了欧洲研究生对于上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美国,认为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更多的应该依赖于自主的学习和与导师的交流,而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正好相反,所学的知识更多来自于课堂,只是和本科生上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要求不同而已。并从这个层面上解读了为什么我们学校在教学改革上讲课程设置改变为越来越少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作为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前沿知识接轨的主要方式,文献阅读能力决定了在相关前沿技术的研究上的获取速度,在非英语母语国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马昌前老师基于一带一路为我们讲述了方法论范式在地球科学方向的应用。“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马老师提倡我们学习工科、理科的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已有的理科生逻辑上,在加强科研方向实力的同时也要学习文科方法的各种技巧。例如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创新性研究,并以

一些知名教授会以让研究生学习孙子兵法等古典书籍的思想为例说明了文科思维的重要性。做研究要有全局观,从多个研究方面来看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很小的一点,尽量的开阔视野,避免走入误区后难以重新开始。地大才刚成立丝绸之路学院不久,马老师还从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学院成立的起因经过以及相关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丝绸之路学院可以深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

王焰新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当前的科技创新。首先讲起了教一二阶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以及温总理回母校时在同样的地点的讲话,说明了校训作为我们学校各个学生身上的基本品质的重要性,很容易联系到他在毕业典礼上关于格局与精致的讲话,要放大格局,追求精致。结合了多年的出国交流经历,向我们说明了很多的国内研究生碰到过的问题:相比国外的学生非常努力,但一般不会保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处理已有的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高校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研究生优势高校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校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弱。我们学校的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上升,但总体水平相比其他大学仍然偏低,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较少,学术研究成果普遍不高。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将创新视为研究生发展的必备能力,将自己的眼光从项目上转移到学术研究上,不断的使用创新思维进行学习。既要重视理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理科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李祖超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讲述社会调查与相关的方法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讲述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课程。它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调查最典型和常见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既简单又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避免应答者可能不明白的缩写、俗语或生僻的用语,不要过多假设,确保问题易于回答,注意双重问题和相反观点的问题等。问卷设计时要注意问题数量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固然重要,但是问题的数量同样是保证

一份问卷调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也要避免出现逻辑性矛盾的问题,并且应该尽量避免假设性问题。问卷设计中要尽量注意避免模棱两可的选项,另外在一些分类选择中,各个分类之间的差别要能够很容易被作答者所区分,而且尽量使用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例如非常同意,有点同意,普通,有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在对问卷进行分析时,要合理的应用不同的统计软件和统计方法,注意每种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许多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很高,如果样本的分布不符合要求,样本量数量不足,或者存在大量的伪样本,都会造成最后结果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数据分析需要耐心和细致,不能出现任何疏漏。哪怕是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让研究报告变的一钱不值。统计分析方法高级不一定是最好的,简单有效能够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

吴冲龙老师从方法论的发展上为我们讲了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范式”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一般指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第一范式以记录和描述自然现象为主,称为“实验科学”;第二范式是科学家们开始利用模型归纳总结过去记录的现象,发展出“理论科学”;第三范式是在过去数十年,科学计算机的出现,诞生了“计算科学”,对复杂现象进行模拟仿真,推演出越来越多复杂的现象;随着数据量的高速增长,计算机将不仅仅能做模拟仿真,还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理论,这种从大数据中进行挖掘的科学研究方法称之为第四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科学。四个范式的发展象征了各个阶段科学研究的发展方法和途径,也是我们从最基本的实验到成果的几个部分的归纳。我们的研究工作一般都符合前面的三个范式,并且正在向第四范式发展,利用大数据解决当前一些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有人从“硬度”角度分析,这四个范式的重要性一个比一个低。实验是最硬的科学发现,理论说得再漂亮,也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实打实的东西。而模拟则是实验不好做,理论计算又没法

算的情况下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方程都是对的,模拟的结果也很可能是对的,但这个结果永远都需要实验的检验。第四范式--数据挖掘既不能像理论和模拟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为什么”,更不能像实验那样明确地告诉“是什么”。海量数据分析,只能告诉“大概是什么”。其精髓就是“客观”,让计算机自己从海量的数据发现模式,也就是共性的、客观的。

通过《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的学习,从本科生直接进入学术研究阶段的跨度缩小了很多。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各种研究要点,在做研究的道路上有的更大的把握。与此同时,还学到了与研究相关的各种做学问的方式以及做人的道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更注重人文学科方面的积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