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略了解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起源,大体把握四大文明古国早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重点掌握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封建时代的实用科学技术。比较中西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环境的异同,认识中国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 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

2.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

3.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4.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

5.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本章要点

第一节: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创造

一、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

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

1.1制造工具

人猿揖别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具的演进方面,原始社会最主要的工具是石的器。原始人制造工具经历了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到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

1.2火的使用

完成从猿到人转换的另一个标志性的关键步骤是火的使用,这是人类诞生过程当中所征服和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原始人使用火经历了三个时期:偶然的利用天然火的时期、有意识地保存天然火种的时期和能动地人工取火的时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燧石相击生火、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1.3 农业技术与社会分工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导致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1.4 制陶技术

制陶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

原始技术创造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了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

科学起源问题

科学始于何时? 何地?缺少实物证据,对已有的实物证据也难以正确解释。我们只能推断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观测和记录某些自然现象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解释它们以及怎样解释它们,我们不得而知。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测而得出的结论,形成了原始人世界图景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结论被包含在原始部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和哲学教条中,而不是如现代的科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思维领域。人类学研究法:人类学家在对现代地球上某些偏僻角落找到的原始部落进行研究,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原始人思维活动的暗示,但我们还须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这些证据,因为后来证明这些部落中有些不是原始的,而是退化了的部落

思考题

1. 原始人有哪些重要的技术创造?

2. 怎样看待原始时代科学与技术的起源?

3. 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本节主要参考书

1. 丹皮尔著《科学史》科学史第一章(商务印书馆)

2.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3. 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李建珊主编《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一章(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二、古印度的科学知识

三、中国远古时代的科技萌芽

(本节着重介绍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简略介绍古印度的科学知识和中国远古时代的科技萌芽)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大体把握四大文明古国早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重点了解两河流域的数学、天文学成就和古埃及的医学、建筑技术成就,正确认识早期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文明古国

流域文明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巴比伦与埃及

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地区出现了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1.信息技术的萌芽——文字的发明:

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Sumerians)使用一种楔形文字(cuneiform),写在潮湿的泥版上,然后晒干,这就是泥版文书。

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2.水利灌溉技术

3.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和青铜器的广泛应用;铁的发现和早期炼铁技术

4.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率先迎来铁器时代,成为农业文明发展的关键,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了有史的文明时期。

5.建筑技术

古埃及人公元前(27—16)世纪期间建立的金字塔堪称世界建筑奇迹。

金字塔的朝向

斯芬克斯像面朝正东

6.早期的数学、天文和医学知识

6.1数学

古巴比伦人的数学

古巴比伦人是首先对数学作出贡献的。发明了数的记法,采用60进制和10进制。1/2、1/3等分数有专门的记法。在巴比伦人的碑石中发现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巴比伦人有关土地测量的基本公式和数量关系中可以找到几何学的开端。现存的巴比伦楔形泥版文书:大都是关于经济问题的,涉及钱币兑换、商品交换、利税计算、粮食分配、遗产划分,等等。挖运河、修堤坝,以及其他水利工程都需要用到计算。谷仓和房屋的容积以及田地面积的计算,使他们接触了初步的几何学知识。

6.早期的数学、天文和医学知识

古埃及的数学

与两河流域统治民族频繁更替、外来文化不断进入的情形相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是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古埃及人在数学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们用数学来管理国家和教会的事务,确定付给劳役者的报酬,求谷仓的容积和田地的面积,征收按土地面积算出的地税,计算建筑物所需的砖数,计算酿造一定量啤酒所需的谷物数量——出酒率,等等。

埃及数学问题

建筑物和金字塔坡度容积的计算;啤酒、面包等的数量分配等,是埃及数学问题的中心问题。

数学纸草书

从这些纸草书中可以知道古埃及人的算术、几何及代数知识。两批纸草书中都含有数学问题和解答。阿默士纸草书中有85题。莫斯科纸草书中有25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被作为一些典型问题和典型解法的示范例子而记来的。两批纸草文书的撰写年代在公元前1700左右,但其中所含的数学是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知道。从那时起直到希腊人征服他们以前,他们几乎没有增加什么新的知识。

6.2天文学

6.2.1 两河流域(巴比伦)的天文学:

1.亚述人(Assyrians):公元前700年左右,对天象的数学描述、系统的记录。

2.公元前的最末三个世纪里,即所谓的塞琉古时期(Seleucid period):两类天文泥主版文书:

1)星历表文书,给出天体在不同时刻所在的位置;

2)程式文书,说明怎样计算星历表。

6.2.1 巴比伦天文学

3. 记录日、月食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4. 回归年的长度:12+22/60+8/602个月

5. 月的定义:从新月出现到下次新月出现之间的间隔

6. 黄道十二宫的全部名称在公元前419的一份文件中首次出现。

黄道十二宫

6.2.2 古埃及天文学

1.带有他们鲜明的地方特色。

2.尼罗河是埃及人的生命源泉。

3.一年的开始:每年当天狼星和太阳一起从东方升起时,尼罗河就开始泛滥

4.两次天狼星偕日升的时间间隔大约为36

5.25天,以365天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每月30天,年末外加5天。

5.因为埃及人没有每隔四年闰一天。历法的岁首慢慢落后于季节,经过1460年后,岁首和季节的对应关系又恢复如初。这个周期叫做索特周期(Sothic cycle),因为埃及人称天狼星为索特。Dendera神庙中的天文屋顶

1.内圈有黄道星座,间杂着行星。

2.外圈(靠近支撑天球的众女神之手)是36旬星(decans),它们可能既是参与神圣仪典的神祗,同时又是夜间时刻的指示者

古巴比伦人知道了很多疾病,如不同种类的发热、中风和瘟疫;一些泥板书上还描述了眼、耳、皮肤和心脏的疾病,以及风湿和性病。古巴比伦医学是宗教巫师的特权,他们向天神负责;普通医生对他们所做的手术成功与否负责。

6.3医学

巴比伦外科手术工具,约制于公元前2300年。汉谟拉比(前1948-前1905)法典第

古埃及医学主要通过三种纸草书获得了解:The Edwin Smith Papyrus、The Ebers Papyrus、Kahun Gynecological Papyrus

6.早期的数学、天文和医学知识

古埃及人的十进制计数法、两河流域的占星术成为天文知识的一个来源、医巫分化,这些大都与祭司的巫术活动有关,表明人类早期的自然知识往往与宗教迷信活动扰在一起。

二、古印度的科学知识

1. 数学:十进制位值法技术、零的符号、三角学的应用和最早的三角函数表

2. 古印度的炼丹术

三、中国远古时代的科技萌芽

1. 自然知识:远古时代的先祖在动植物学、天文学和医药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知识。

2. 技术创造: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制陶工艺已掌握了氧化焰、还原焰和渗透法等不同的化学方法

思考题

1. 两河流域的天文学和数学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2. 古埃及在医学和建筑技术方面作出了哪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3. 如何看待文明初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本节主要参考书

1.丹皮尔著《科学史》科学史第二、三章(商务印书馆)

2.茅左本《我们祖先的创造发明》(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第二、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玉仓《科学技术史》第二、十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二、古希腊的科学知识

三、古罗马科学技术

四、关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几点结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古希腊科学发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四大文明古国科学社会背景的差异;

2.重点掌握雅典时期的自然哲学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3.着重理解希腊化时期数理自然知识成就及其方法论意义。

希腊文明的发祥地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1.米利都学派

2.毕达哥拉斯学派

3.原子论思想

4.亚里士多德主义

1.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546)断言所有的事物都起源于水,因此他被尊为希腊科学和哲学的鼻祖。

1)泰勒斯的命题中没有神话因素;

2)泰勒斯用这个假说解释了其它自然现象。如回答了大地靠什么支持这个古老问题。

3)现代科学正是从泰勒斯和其同时代人的思想持续不断地传下来的。

米利都学派

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空气;阿拉克西曼德则认为万物来源于“未规定的物质”。赫拉克利特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火”,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关于水、火、土、气的“四根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

以萨摩斯岛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70—497/6)命名的这个学派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数最感兴趣,把数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原则。万物皆数,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意义深远。传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2:1 、3:2 、4:3 这几个数字比率跟最和谐的音程八度音、五度音和四度音一致。在天文学上,设想数字之比存在于世界中心到各天体的距离之间,由于这些比率也指音乐的音程,所以认为音程也存在于天体中。由此又引出了关于天体和谐的更广泛的思辩学说

其意义在于:1)是关于地球运行的第一个猜测,2)启迪后世学者追求体现宇宙和谐的规律

原子论思想

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大的成就之一。这个派别的创始人是留基伯,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古代原子论是欧洲最早最完备最接近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哲学猜测。

亚里士多德主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

1)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

2)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3)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亚里士多德主义:天地有别

与地球上物体的上升和下落的自然运动不同,还有一种天体所特有的永恒的均匀的圆周运动。天体不是由地球上的四种元素组成,而是由第五种元素构成。匀速圆周运动是第五元素的性质所固有的。由此导致两个推论:(1)世界结构本质上是以地球为中心,沉重的地球由于它特别的性质,正好静止于世界的中心。(2)把适用于地球上的科学概念和推理运用到天体上去,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把地球也看作是个天体,这是荒谬的思想。

地球在宇宙中心的论证

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处于宇宙中心的论证之一: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正好看到半个天球,所以地球必然位于宇宙的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

任何运动物体都是由与它相联的外界物体所推动。这是地球上无生命物体运动的基础。由此得出:(1)一个脱离了所有外部影响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对每种强迫运动,必须寻找与物体有关的动因。

动力学基本规律:由外力推动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推力成正比,与反对运动的阻力成反比。

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古希腊的科学知识

1. 数学知识

2. 天文知识

3. 物理知识

4. 生物和医学知识

数学知识

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几何学成就及其数理思想直接相关。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全面总结了前人的几何学知识,从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方法证明了包括467个命题的几何学全部定理。几何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和古代最成熟的学科。

欧几里德

约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德提出了对数学作系统阐述的权威性形式,此后许多世纪,这种形式被公认为是数学方法的典范。他的集大成之作《几何原本》至今还是几何学的权威著作。

2.天文学

日心说:阿利斯塔克最早提出日心说

Aristarchus(前310-230年左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8倍,但小于20倍;太阳与月球的直径比大于18,小于20;太阳与地球的直径之比大于19:3,小于43:6

恒星的周年视差

阿利斯塔克根据得到的日、月、地大小和距离数据,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地动说。对于因此而应该产生的但没有被观测到的恒星周年视差,他假定地球轨道半径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学说富有革命性但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持。

地心说

欧多克斯(Eudoxus,约409-356BC)在柏拉图关于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天体的同心球理论。他一共设置了27个同心球:恒星一个,五颗行星每颗四个,太阳和月亮各占三个。同心球理论

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约262-190BC)的两个数学发明偏心圆运动和本轮、均轮模型为天文学家解决行星视运动问题提供了基础。本轮和均轮的运动可以从数学上解释行星的各种运动状态:留、逆行等。

喜帕恰斯(Hipparchus,约190-127BC)

阿波罗尼乌斯的发明被喜帕恰斯用来描述天文现象。希腊天文学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喜帕恰斯在构建日月和行星运动几何模型时采用了巴比伦几个世纪以来保存的观测数据。喜帕恰斯的另一项重要发现就是春分点的退行即岁差现象。这个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四季长度不等与匀速圆周运动之间的矛盾。

物理知识

阿基米德把观察和数学推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给出了求解复尽杂物体重心的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已接近现代的研究方法,被誉为“力学之父”。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推动地球

从阿基米德的著作中还能找到理论力学的萌芽:他从预设的一些公理出发,从数学上证明了杠杆原理——力与力臂成反比。

阿基米德的著作

传记作家普鲁塔克这样评论阿基米德的著作:在整个几何学上不可能找到更困难更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不可能找到更简单更清晰的解说。

1)论平面图形的平衡I 2)求抛物线的面积3)论平面图形的平衡II 4)论球和圆柱I,II 5)论螺线6)论锥体和球7)论浮体I,II 8)圆的度量

9)数沙者10)方法11)引理集

球和圆柱

在《论球和圆柱》中,他证明了:

1.(命题13)任一正圆柱(不记上下底)的表面积等于一圆的面积,该圆半径是圆柱高与底直径的比例中项。

2.(命题33)任一球面积等于其大圆面积的四倍。

3.(命题34推论)以球的大圆为底以球直径为高的圆柱,其体积是球体积的3/2。其包括上下底在内的表面积是球面积的3/2。他对这条定理非常喜爱,以致遗言把它刻在墓碑上。

4.生物和医学知识

希腊医学中许多知识是直接来自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符咒和驱邪曾是流行的治疗方法。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以行医为业的医生,并逐渐形成一些医学派别。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有全集59篇,集古希腊医学之大成。该派的理论和医术走在了现代以前任何时代的见解前面。

生物和医学知识

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主张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疾病并创立了“四体液说”。赫罗菲拉斯是第一个公开进行人体解剖的医生,揭示了人脑是智慧之府,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是心。

关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几点结论

1.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2. 古希腊人的方法

3. 古希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古希腊人的方法

1)古希腊人自然哲学的方法特点是以大胆的思索、巧妙的猜测和聪明的直观来把握自然界;

2)古希腊人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特点是重视数学的和逻辑的论证;以天才的直观为主,以初步的观察实验为辅。

古希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1) 海岸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商业经济是天文学、历学和数学发达的根本动力。

2)工商奴隶主民主政治体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3)多元的文化开放系统促进了学术交流的频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三、古罗马科学技术

古罗马科学

古希腊科学在古罗马时期走向衰落,但在天文学和医学仍有重要进展。托勒密的《至大论》集古代

天文学之大成,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地心说体系。盖伦医生提出了“灵气论”学说。托勒密地心说和盖伦医学统治西方科学长达1500年之久。

托勒密Ptolemy 约100-170AD进一步精炼和发挥了喜帕恰斯的行星理论,并写入了它的集大成之作《至大论》(约145AD)中。

《至大论》Almagest

如果要数那些本书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至大论》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本。直到十六世纪,天文学家的思想实际上还一直受这本书的支配。

《至大论》的地静观点

《至大论》开篇就强调:不能把地球看作是运动着的星体。从数学上可以把星空的周日运动看作是地球绕自转轴的周日运动的反映,但这在物理上来说是荒谬的。如果地球从西向东旋转,应该可以看到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向西移动,而不应与地球紧紧相随。这个反驳在以后的许多世纪里不断地被提出来反对地动说。站在亚里士多德错误的“惯性定律”基础上。直到伽利略提出他的惯性定律之后,这条反对地动说的论据才被反驳回去。

《至大论》

1)第一卷的最后几章论述了希腊测量学和三角学原理。

2)在准备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后,托勒密在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其余部分论述了球面天文学的所有内容。

3)第三卷论述太阳的运动。使用偏心圆运动的模型,用来解释四季长短不一。

4)第四、第五卷讨论月球运动。

5)第六卷描述日食和月食。

6)第七、第八卷给出了包括有1022颗恒星的星表,给出了每颗星的黄经和黄纬及亮度。还讨论了喜帕恰斯发现的岁差。

7)第九到第十三论述了五颗行星的运动。

托勒密的独创:

对点(Equant Point)。为解释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运动,托勒密引入了一个地球的“镜象”对点,设定C相对于E在圆周上做匀速运动,则相对圆心M做非匀速运动。牺牲了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坚持的信念:行星作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行星依次充满宇宙空间,内行星本轮中心位于日地联线上,外行星初级本轮半径与日地联线平行。更高的精度、更多的本轮

托勒密体系:地静说

需要说明的是:

(1)在托勒密体系中,地球不是天体运动的中心,但静止不动。因此称这个体系为“地静说”比“地心说”更为恰当。

(2)并非所有的希腊天文学体系都是“地静说”。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提出过一个日心宇宙体系。(3)数学天文学的唯一目的是对天体运动作运动学描述。此外还有物理天文学,其目的是研究说明人们所看到的天文现象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至大论》描述的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数学体系。

罗马医学

公元一世纪塞尔苏斯的百科全书中的医学部分被保存下来,他深信希波克拉底的病理学观点,并有所进步。详细叙述了对外伤、骨折的治疗,总结了炎症的四个主要症状:红、肿、热、痛。

自然学家普林尼(23-79)也是医药百科学家,他记录了包括从蔬菜到动物、矿物制成的药品,提供了那个年代的公共卫生方面的资料。

以弗所的索拉纽斯(98-138)是第一位产科学家,被称为产科学之父,所著《妇科疾病》成为以后1500年的教科书。

盖伦(Galen,129-199)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盖伦是最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罗马人统治时期严禁人体解剖,盖伦通过解剖动物来了解人体)、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一生写了131部著作,其中《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阐述了他自己在人体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2.古罗马技术

罗马人不是好的科学家,但确实是称职的行政官员。在建筑方面体现罗马人管理水平的是大量公共设施建筑的修建。他们的标志性建筑:大角斗场(内、外)(建于公元70—82年);潘提翁神庙(120—124年)等,经历近两千年的风雨,如今仍让人们遥想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罗马在社会公共

建筑方面的成就把世界古代奴隶制建筑推到最高峰;古罗马大兴道路工程,故谚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

建筑学理论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维特鲁维奥是罗马著名建筑师,著有《建筑学》10卷,涉及建筑的一般理论、设计原理、建筑师的教育以及建筑施工和施工设备等多方面的问题,是现存最早的建筑学著作。

罗马学术的衰落

罗马人建立起了一个政治上、军事上空前强盛的帝国,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但是罗马人太讲究实际,他们重技术而轻科学、重政治而轻艺术、重国家而轻个性。这种罗马性格不合适培育在希腊本土萌发的科学幼芽。古希腊的自由民可以有思索的闲暇。罗马的奴隶主虽然也有闲暇,但是他们把闲暇用在消耗从新征服土地上掠夺来的巨额财富,观看角斗表演。他们驱使着一群比他们自己的知识程度还要高的奴隶。自然科学家被当作奴隶驱使。当然,罗马人中间也并不是没有可与希腊天才比肩的科学家和技术家。我们可以看到有自然哲学家卢克莱修、博物学家普林尼、建筑学家维特鲁维奥、农业学家瓦罗和医学家盖伦等。但与古希腊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局面相比,毕竟大大逊色。

思考题

1. 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2. 希腊化时期数理科学的重要成果及其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 为什么说古希腊人创造了人类奴隶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峰?

本节主要参考书

1.丹皮尔著《科学史》科学史第五章(商务印书馆)

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玉仓《科学技术史》第十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建珊《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四节: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上)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

三、自然观

四、技术创造与重大工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古希腊科学社会背景的差异;

2. 重点掌握三大独创技术和四大发明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

3. 着重认识中国封建时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的重要成就及其相对于古希腊科学的特征;

4. 深入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及其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历史概览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220)

三国(220-280)

晋(265-420)

隋(581-618)

唐(618-907)

宋(960-1279)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清(1616-1911)

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1. 高度的中央集权封建政治体制,保障了科学技术延绵不断地发展

2.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推动了实用科学技术发达

3. 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人伦文化制约了经验科学向理论的升华

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的学术繁荣

2.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形成

3. 三国两晋南北隋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4. 唐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颠峰

5. 元至明中叶时期科学技术的持继发展

6. 明中叶至清时期科学技术的衰落

自然观

先秦时期阴阳说和五行说的提出

元气说的提出和发展: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的王充、唐朝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北宋的王安石和张载、清代的王夫之相继推动了元气说的发展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特点的转变

阴阳学说:注重“循环”→注重“对立”

五行学说:注重“分类”→注重“循环”

元气说:《正蒙》和《正蒙注》

宋代张载(1020—1077)在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气”,并进而引入了“聚”和“散”的概念,以说明客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明代王夫之(1619—1692)又进一步确立了自然界物质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守恒思想。在中国古代“元气论”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并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去考察各种具体的规律和作用。“元气论”中的“元气”,要聚而成“形”,而“形”这种不连续的物质,要散而为“气”。这种元气聚散、气形相互转换的思想,较之古希腊的“原子论”所揭露和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要深刻得多。

技术创造与重大工程

1. 水利工程技术

2. 建筑工程技术

3. 冶金技术

4. 三大独创技术

5. 四大发明

6. 航海造船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2)汉代的龙首渠。3)隋代的大运河

上述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管理大都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

建筑工程技术

1)道路桥梁工程: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赵州桥

2)宫殿建筑与都市建设:阿房宫、秦都咸阳、长安城、明故宫,体现了以木结构为核心的砖木建筑特色

冶金技术

中国冶金技术后来居上,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掌握铸铁技术。生铁炼铁技术是我国人民的重大发明。汉代炒钢技术的发明、百炼钢工艺品成熟、铸铁脱碳钢技术的进步,形成不同于欧洲块炼铁渗炭钢的钢铁冶炼体系,与现代钢铁生产工艺相一致

4.三大独创技术

制茶、丝织和制瓷是中国的三大独创技术

1)丝织(silk),商周以来丝织技术延绵不断地发展,6世纪传到东罗马帝国,中国被誉为“产丝之国”。丝织技术12世纪末传到意大利,14世纪法国人开始养蚕,16世纪末传到英国。

2)陶瓷(China),中国是瓷的故乡,自古制陶技术发达,东汉发明烧制青瓷技术,唐代形成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两大瓷系,宋代形成八大窑系。制瓷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11世纪传到波斯和阿拉伯,1470年传到意大利。

3)茶(tea),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唐代的蒸青制法工艺、宋代的炒青绿茶工艺、元代的花茶制作工艺、明代的红茶制作工艺。

5.四大发明(造纸术)

纸的发明:茧丝做丝绵的过程中剩余下来一层薄薄的絮片,是为原始的絮纸。制作麻料的副产品是植物纤维纸,约前140-87年间,陕西灞桥即已出版大麻纤维纸。东汉太监蔡伦在皇宫中用普通原料(树皮、麻头、破布和鱼网等)于105年造出蔡侯纸,自此,造纸业成为我国一大产业。751年,唐与阿拉伯在怛罗斯城(今吉尔吉斯)开战,大败,俘虏中有大批造纸工匠,中国的造纸术先传到巴格达,继而欧洲。

5.四大发明(印刷术)

隋朝已有雕版印刷术,593年,有史记载。唐代,刻书成风,敦煌发现唐刻《金刚经》,标明是868年。宋代雕版印刷术达到高峰,971年,成都完成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达13万块,费时12年。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原材料是胶泥。《王帧农书》中专有一节谈“造活字印书法”。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5.四大发明(火药)

炼丹家与火药的发明:硫磺与硝石相配制。唐代道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丹经》中第一次提到火药的配方。宋代曾公亮1040年发明炸药,北宋年间,火药大量用于战争。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称“中国雪”,波斯人称“中国盐”。14世纪,阿拉伯人将火药技术传入欧洲。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四大发明(指南针)

前3世纪,《韩非子》中提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1世纪初东汉王充《论衡》“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1044年,北宋曾公亮和丁度《武经总要》提到指南鱼。沈括《梦溪笔谈》有系统的指南针制造技术说明,同时发现磁偏角。

罗盘针

据考证,公元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就开始作为定向仪器用于航海了。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的意义

马克思:“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航海造船技术

造船技术:汉武帝时期的楼船、东汉时期船尾舵的发明、唐李皋始造车船、宋代的海船、元代的尖底远海福船和窄底近海广船。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是古代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宝船”长约150米,张帆9—12面,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船舶。

思考题

1.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古希腊科学社会背景有何差异?

2. 中华民族的三大独创技术和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 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4. 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节主要参考书

1.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2.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

3.王玉仓《科学技术史》第一至十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建珊《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二、三章(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四节: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下)

四、实用科学

五、西学东渐

六、李约瑟问题

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古希腊科学社会背景的差异;

2. 重点掌握三大独创技术和四大发明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

3. 着重认识中国封建时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的重要成就及其相对于古希腊科学的特征;

4. 深入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及其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四. 实用科学

天文学数学中医药学农学

1.天文学

皇家的需要,农业社会的需要。不以宇宙理论见长,而以积累观测为主。皇家垄断天学,禁止民间私习。天学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仅敬授人时,而且揭示天行之道。

1.1精确、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中国史记中保存有2000多年来关于日蚀、月蚀、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等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对恒星的观测成果反映在历代的星表和星图中。

对日食和月食详细的记载,从汉初到1785年,日食925次,月食574次

异常天象的记录,如太阳黑子(前28年)、极光、彗星(前613年-1621年包括哈雷彗星)、新星、超新星(前352-1604共75次)

月蚀日蚀

1.2 独特、优秀的历法体系

1) 商代的阴阳历

2) 战国的四分历

3) 汉代的太初历

4) 唐大衍历

5) 元代授时历

6) 此外,宋代沈括的十二气历、明末的崇祯历

阴阳合历:日、气、朔三要素。公元前4世纪,已测出太阳年为365.25天。

元朝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和现行公历相差无几,但比现行公历的确定早300年。

1.2 独特、优秀的历法体系

1.3 先进、精密的天文仪器

浑仪、漏壶和圭表

1) 浑仪:东汉张衡(38—139)的水运浑天仪、元代郭守敬(1231—1316)的简仪

2) 漏壶:汉丞相府漏壶、宋代漏壶

3) 圭表:《周礼-考工记》和《元史》中的有关记载

这台地震仪安放在阳,曾于138年测出千里之外的陇西所发生的一次地震,朝野上下,颇为震动。但由于当时朝堂上谶讳迷信劫力很盛,张衡的一重要发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候风地动仪也没有被保存下来。张衡的地动仪比外国同类仪器早诞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类似地震仪器。近代的地震仪在公元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年。

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

1.4 宇宙结构学说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的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在中国古代论天学说中占统治地位。

宇宙结构学说

宇宙理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2)浑天说—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3)宣夜说—天了无质,日月众星,浮于虚空之中

2.数学

实用数学而非演绎数学;私人的爱好而非国家的事业,因此没有自主而连续的发展

算筹、10进位位置制记数法、纵式筹码、横式筹码

记数规则

“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孙子算经》)

“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夏侯阳算经》)

例如:752836

用空位符号“口”表示零,后演变为“○”。

意义“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印度。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来如此简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绩。但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在首位;而当我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的两位人物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斯的天才思想的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成就的伟大了。”——拉普拉斯

西汉《九章算术》(1世纪)共讲述了246个问题的解法,根据所要解决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分为九章即九大类,涉及丈量农田、不同等级谷物的兑换、建筑结构计算、分配计算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奠基作,标志着中国以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实用数学体系的形成,但在理论和演绎推理方面远不及欧氏几何学。

《九章算术》刘徽(魏晋时人)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计算到192边形,求得3.1416,含有极限思想。

2.数学

1) 南北朝祖冲之(429-500)及其子祖暅计算了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得出π=3.1415926~3.1415927求出精确到第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算经

3)唐代出现珠算

4)宋元之际,古代世界数学的高峰

5)秦九韶(1202-1261)《数书九章》(1247)

6)李冶(1192-1279)《测圆海镜》(1248)

7)杨辉(13世纪中后期)《杨辉算法》,速算法

8)朱世杰(13、14世纪之间)《算学启蒙》(1299)、《四元玉鉴》(1303),讨论了高次开方和高次方程组的解法。

宋元数学四大家

1) 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

2) 李冶的“天元术”

3) 朱世杰的“四元术”

4) 杨辉的高阶等差级数公式,这些成就领先于欧洲400至600年

3.中医药学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18卷,162篇。主要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基础理论,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

《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该书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 东汉末年张仲景(约150-219)《伤寒杂病论》提出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少明、太阴、少阴、厥阴)和“八纲原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辨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基础。《金匮要略》

3)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4)中国古代医籍

中国古代医籍为古代世界各学科之冠,据统计有近8000种。重要的有:魏晋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德垂训:“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春人,医生世家。14岁考取秀才,三次乡试未中,放弃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1552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78完稿。历时20余年,共52卷,190万字。《本草纲目》,中国古代药学之集大成,52卷,190万字,分16部(水、

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也是一部博物学大全,“虽名医书,实该物理”。万历年传至日本,后致欧洲,被译成德、法、英、拉丁、俄等文字,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引用过该书。

4、农学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历代统治者天大要事就是稳定人心。农业立国。政府官员重视农业实践和农业生产知识的积累。中国农学重视天时、地利和人力的综合运用。

《汜胜之书》(公元元年左右,汉代),论及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经验。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北魏)10卷92篇,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率先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帧农书》(元代)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经验。徐光启(1562--1633),生于上海。《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学成就之大成,60卷,5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项

5、物理学知识

5.1《考工记》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的一部科技著作,是手工技术规范的汇集。全书阐述了手工技术中包含一些的物理知识,其中主要是力学和热学方面。《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研究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分析了与弹道有关的技术,并且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考工记》中论述的热学知识,指出了冶炼金属时加热后先呈暗红色,温度渐高,依次是呈橙色、黄色、白色、最后是青色。这是因为金属里含有碳、钠一类的杂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所以可以根据汽化物质的颜色作为判断火候或温度高低的标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就可以浇铸了。

5.2《墨经》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是私学教育的教材。《墨经》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学和光学方面。

(1)力学。《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对力的概念提出了初步的论述,墨家还叙述了斜面上的物体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的方法。

(2)光学。《墨经》从早为人们认识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首先提出了影与光、物之间的关系。《墨经》还介绍了平面镜成像,叙述了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规律。

5.3《论衡》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

(1)力学方面: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时会造成错觉的原因和如何量度物体运动的快慢。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外力的作用下,若外力大小一定,则物体越重,要它开始运动,或使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越难。这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萌芽,还认识到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事实。

(2)声学方面:王充认识到人发声是使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并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可见的水波的传播来作了比喻,实际上已指出了振动的传播要通过媒质。

(3)热学方面:王充不仅用“气”来解释热现象,指出热传递与距离远近的关系,而且对自然界中雨、露、霜、雪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都是地面上的水蒸发所致,所以实质上他已进入了物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4)电磁方面:关于摩擦起电的现象,西周末年已有“玳瑁吸褡”的记载。在《论衡》中,对这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王充用性质相同来解释上述相互吸引的现象,和性质不同来解释别类物体不能“感动”的原因。对于“雷电”现象:认为是不同的气相互激发出来的。可见,王充认识到雷电也是物质的,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现象。

5.4《梦笔溪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1031—1195)所著,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这部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涉及物理领域的内容包括磁学、光学和声学知识。《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是沈括晚年的科学巨著,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以笔记体写成,共30卷。全书共十七目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地质、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诸多方面有精湛研究、独到见解。

(1)磁学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现磁石具有吸铁和指南的性质。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作了多种试验。例如,他作了把指南针设法放在水面上(水浮法),碗边上(碗唇法),手指甲上和把指南针悬挂起来等试验,并且进行比较,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指南针的最早实验记录。并且沈括在实验中已发现了磁偏角。

(2)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光学方面的观察和实验的记录及其分析。如对日蚀、月蚀的成因作了理论总结,并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该书中除了讲凹面镜成像和针孔成像的道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和虹的形成进行研究和解释以外,还作过凹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物在凹面镜焦点之内时得正像,在焦点和中心之间看不到像,而在中心之外时得倒像。还对我国的一种古铜镜——透光镜的透光原理作了解释。

(3)声学方面:《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乐律、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共鸣等声学知识,并记载了一个作者精心设计的共振实验。除了上述把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乐器的调、制以外,还用来科学地解释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种种现象。

5.5《草象新书》

《草象新书》是实验物理学家赵友钦(1279—1368)所著。他在书中深入地研究了光学现象,并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指出了小孔成像的规律。从实验知道,光通过小孔时,不论孔的形状如何,屏上得到的光斑总是发光物的像。当孔相当大时,则屏上得到的光斑形状随孔的形状而定,孔方则方,孔圆则圆。他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罅小则不足容日月之体,是以随日、月之形而圆,及其缺则皆缺。”“罅大而可容日、月之体也。”说明了小孔成像与孔的大小有关。

5.6声学效应在乐律上的运用——十二平均律

近代乐器上用的新律制——十二平均律,是明代乐律理论家朱载堉(公元1536—1610)提出和创造的。十二平均律的提出,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和音乐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从物理现象的定性讨论进入定量的数学计算。

6.其他成就

徐霞客(1586-1641),生于江苏江阴。22岁起游历江苏、浙江、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福建、陕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6省,北京、天津、上海3地,写成《徐霞客游记》,记载所到之处的山川地貌、物产风情;宋应星(1587-?),江西奉新人。47岁开始编写《天工开物》,3年乃成,分上中下三部分共18卷,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制盐、制糖、陶瓷、冶炼、养蚕、纺织、染色、造纸等,是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六、西学东渐

意大利人利马窦(1552-1610),1583年来华,与徐光启合作译《几何原本》前6卷

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1659年来华,主持皇家天文历法工作

德国人汤若望(1591-1666),1662年来华,引入光学知识和望远镜的制造原理和技术

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并未被中国化,只有有限的高度选择的引进,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自鸣钟、比例规、地球仪、世界地图

对待西学的态度之一:“中西会通”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徐光启

对待西学的态度之二:排斥抵制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杨光先

对待西学态度之三:“西学中源”

“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为阿尔巴朱尔—阿尔巴朱尔者,自东方之谓也。”——康熙与赵洪燮论数(1711年)

对待西学态度之四:“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1837-1909)《劝学篇》(1898);“师夷之长而治夷”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自强”、“求富”;练新军、办工厂、修铁路、设学堂;出洋考察、派遣留学生

七、李约瑟问题

1.李约瑟悖论

“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近代落后了?

落后的概念解析

问题解析: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加速发展;为什么欧洲科学能够如此突飞猛进;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欧洲科学

2. 学术界对“李约瑟悖论”的探讨

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

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中国科技:

道与万物相辅相成灵活多变,不同于绝对理性之至高无上的逻辑,有机自然观而非机械自然观,重博物类比轻数学实验,直接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

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

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思考题

1.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古希腊科学社会背景有何差异?

2. 中华民族的三大独创技术和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 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4. 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节参考书目

1.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2.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4.王玉仓《科学技术史》第一至十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李建珊《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二、三章(南开大学出版社)

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9-11章

7.罗南改编《中华科学文明史》,五卷本,江晓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第五节:古代阿拉伯与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二、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窒息状态及其复苏

三、中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对基督教和中世纪的评价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认识阿拉伯人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其在科学技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3. 了解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4. 把握欧洲中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

一、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1、阿拉伯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背景

(1)公元七世纪形成统一国家

(2)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超越欧洲

(3)贸易和航海的发达

2、阿拉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开明的文化政策

(2)发达的文化设施

(3)自由的学术交流

2、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2.1 发现隐藏起来并且被忘记的希腊知识的宝藏

开始:注重医学和物理学著作的翻译,很快转向了天文学、数学和哲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至大论》(Almagest,现所用书名就是阿拉伯人定下的)

希腊文化并不是阿拉伯文化汲取的唯一源泉。

2.2 阿拉伯人还借取了印度人的成就。有两项印度人的数学成就经过阿拉伯人的转达而被现代科学吸收:

1)位值制和0、1、2、3、4、5、6、7、8、9这十个符号。由于阿拉伯人的转述,印度人发明的这十个数字结果被称做阿拉伯数字。

2)用正弦作弧的计量单位,而不象希腊人那样用弦作弧的计量单位。

2.3 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化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无疑使阿拉伯科学成为那个时代世界科学的主流。

从现在还通用的科学术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科学的一些遗迹:

化学名词:碱(alkali)、酒精(alcohol)、糖(sugar);

天文名词天鹅座β(albireo)、天鹰座α(altair)、金牛座α(aldebaran)。

3、阿拉伯科学阿拉伯科学反销西欧

经历了黑暗的西欧在一些地方重新建立起了秩序,人们渴求知识的热情高涨起来。这时阿拉伯人继承和创造的知识再次显示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阿拉伯人建立的环绕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使得他们与欧洲有多条接触和交流的途径。东边的叙利亚过去是连接希腊和阿拉伯的纽带,这时又成为拉丁世界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取希腊知识的主要窗口之一。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是阿拉伯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窗口。这里同君士坦丁堡有外交和商务上的关系,而且还居住着一些阿拉伯人和希腊人。在这些地方有不少著作从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托勒密的《光学》、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等。

阿拉伯知识通过前述各条途径流向欧洲的各个主要城市,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阿拉伯学术的研究中心。这时阿拉伯语被公认为学术研究的经典语言,凡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都被认为是权威的。一些学术界的精英人物都从事阿拉伯学术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工作。西班牙一度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的西班牙更是阿拉伯与欧洲交流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托莱多。该地在1085年被基督徒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回,但依然是东方科学的立足之地。这里居住着许多翻译家,他们在许多领域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德和阿维森纳、阿维罗伊以及其他阿拉伯天文学家与数学家的著作,还有一大堆星占学和炼金术书籍,被介绍给欧洲人。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把阿拉伯人建立的科学文化说成是无意中造了一个“冷藏库”,在黑暗的中世纪保持和维护了古代科学的巨大躯体。在阿拉伯科学的许多方面,并非仅仅处于旁支地位,而是在从希腊到阿拉伯、再到近代欧洲这三大阶段中占据着第二段的高级位置。阿拉伯人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在时间上沟通了欧洲的古代与近代;在空间上沟通了东方与西方

二、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窒息状态及其复苏

1. 基督教对希腊文明的扫荡

2. 基督教会的思想统治和对它的反抗

中世纪原指古代文化衰落(五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十五世纪)之间漫长的一千年。后来专指“黑暗时期”以后、文艺复兴以前的约四百年时间。从科学史角度来看,在这段时期内,人类从希腊科学文明和罗马统治的高峰跌落,再沿着现代知识的斜坡挣扎向上。

希腊科学衰落的历史背景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对罗马进行了三天掠夺,公元476年日耳曼的雇佣军首领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此后到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即位的300年里,战争频仍、强盗横行、饥谨瘟疫猖獗,毫无秩序,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封闭雅典柏拉图学院641年阿拉伯人攻陷了亚历山大城

亚里士多德主义之前的基督教神学

圣保罗把基督教当作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加以宣传。在基督教成长并传播开来的时候,与希腊哲学发生了接触,早期教会神父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义结合起来。圣奥古斯丁354-430AD对基督教思想影响最深远最长久的一位。

摩尼(Mani,216.4.14-约274)教徒 新柏拉图派 基督教徒

把柏拉图哲学与保罗《使徒行传》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基督教对知识的第一次大综合的基础。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基督教神学同时成长,相互作用。

发现亚里士多德

在新柏拉图主义时代,人们也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名字:一位逻辑学家。约1200到1225年间,亚里士多德的全集被发现,他的许多经典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等被翻译成了拉丁文。与其他希腊著作一样,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起也是从阿拉伯文译出,后来才从希腊文直接译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中世纪的思想界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更富于理性、更科学、与新柏拉图主义大有差别。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领域,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自然科学方面,都比当时所知道的宽广得多。要吸收这些新材料并且使其合于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而且在从事这件工作时也不能没有疑虑和恐惧。

真正大胆的努力

人们已经深信教会作为天启的接受者与解释者,在学术上是至高无上的。因此要接受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这些著作里包含的科学的和准科学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与基督教的教义调和起来,在学术上需要真正大胆的努力。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吸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教皇都禁止大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罗伯特·格罗塞特Robert Grosseteste 1170-1253在介绍和传播亚里士多德主义过程中,出力最大、影响最深的应数罗伯特·格罗塞特。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林肯郡主教。邀请希腊人到英国,输入希腊书籍。为研究希腊辩护。

假设-演绎法

罗伯特·格罗塞特论证了把自然科学建立在数学上的必要性。他还引人注目地在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就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假设-演绎推理方法:在经验基础上提出假设,然后对由此推出的结论用经验证实或证伪。他明确地表述了证伪原则:如果从一个假设中导出的结论与经验不符,则该假设应该被摒弃。

三、中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1)伟大的实验科学的预言家罗吉尔·培根

(2)大学的出现

(3)冲力理论的问世

中世纪大学

罗吉尔·培根(Ronger Bacon 1214-1294)罗伯特·格罗塞特的学生罗吉尔·培根一直以来被人们看成是改革自然科学的先驱、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而得不到别人理解的人物。他积极主张并且从事科学实验活动。认为观察和实验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方法。他对经院哲学和教会权威的批判加速了经院哲学的没落,但本人因为“异端思想”而被囚禁。1266-1268年间发表《大著作》、《小著作》与《第三著作》

欧洲学术的复兴——大翻译运动

查理曼帝国(加洛林王朝)时期,英国学者阿尔昆(732-804)的启蒙工作。基督教重新夺回西班牙(1085),使西班牙的托莱多成为翻译运动的中心之一。杰拉德(1114-1187),主持翻译托勒密的《至大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盖伦的著作。南意大利的西西里成为翻译运动的另一中心,它与拜占廷的商务交往一直十分密切。1207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部被译成拉丁文

欧洲学术的复兴——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化:把理性用于神学

亚里士多德三次被禁:1210、1219、1230

大阿尔伯特(约1193-1280),西方基督教世界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作出全面的综合解释的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AD,协调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改造

托马斯·阿奎那仿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科学创造了一个介于基督教教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

的体系。主要包含在他的两大著作《神学大全》和《箴俗哲学大全》中。

地球中心说

托马斯·阿奎那吸收了托勒密的天文学。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仅仅把它当作假设。

然而托马斯的这一警惕被人忽略了,地球中心说竟成了托马斯派哲学的一部分。

唐波尔教令

由于教派之间的冲突,托马斯·阿奎那倡导的体系并没有立即被基督教世界接受。

在托马斯死后数年,即1277年,圣奥古斯丁派反对托马斯主义的思想在巴黎主教艾蒂安·唐波尔颁发的著名教令中鲜明地表现出来。该教令谴责了3219个哲学和科学的观点,其中有20个是托马斯公开倡导的。

欧洲学术的复兴——培根

格罗塞特(1168-1253)直接从希腊语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光学方面从事实验活动,将阿拉伯物理学家阿尔哈曾的工作大大推进,他主张,宇宙由物质和光组成

罗吉尔·培根(1220-1292)主张以实验代替书本和权威

重视数学教育

发现儒略历的微小缺陷(每130年就会多出一天)

欧洲第一次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培根的信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不应无必要地增加实体”(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cesitate Plurality should not be posited without necessity =keep things simple)

英国哲学家、方济各修士William of Ockham (ca. 1285-1349)

取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思想最终能占统治地位,除了前述一些圣徒的宣传外,主要因为它自身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十三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自然观思潮取代流行于十二世纪的柏拉图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会刺激自然科学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重视经验远远超过柏拉图。

从权威到桎梏

按照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周围世界的感性事物不过是超验世界的真实实在的不完美摹本;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感性事物自身就是自然科学应该研究的实在。关于这些实在的真知只能从感性知觉中获得:存在于思想中的东西,无一不首先存在于感性之中。等到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至高无上,经院思想僵化成一种传统和成规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主义才真正成为难以忍受的桎梏。

四、对基督教和中世纪的评价问题

1.对基督教的评价

2.对中世纪的评价

黑暗的中世纪

1.对基督教的评价

(1)基督教神学的的精神禁锢扼杀了科学,使科学发展趋于停滞

(2)教会的存在导致西欧中世纪政治力量多元化

(3)知识的保存、延续作用

(4)为了论证教义,宗教也要借助逻辑的力量

2.对中世纪的评价

(1)中世纪并非全是黑暗时代,11世纪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

(2)复苏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和城市经济兴起为近代科学在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 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 阿拉伯人在科学技术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3. 如何看待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影响,怎样认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参考书

1.[日]大沼正则《科学的历史》第六章(求实出版社)

2.李思孟主编《科学技术史》第四、五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建珊《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掌握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及其意义,弄清牛顿力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面把握19世纪科学的重大理论成就及其意义,认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近代科学革命

2.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3. 经典物理学的全面发展

4. 化学的确立和长足进步

5. 地质学的建立

6. 生物学的重大突破

7. 数学的全面繁荣

8.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要点

第一节: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近代科学的原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革命

1.天文学革命

2.医学革命

2.科学方法革命

本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近代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重点认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决定作用;

2. 掌握哥白尼日心说的基本观点,深入理解哥白尼学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的划时代意义;

3. 了解医学领域中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其这一学说在科学革命中的意义;

4. 明确科学实验方法的确立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1.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近代科学的原动力

(1)手工工场的出现和手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2)远航探险是近代科学的直接推动力: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3)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火药武装了资产阶级,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使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开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航行的意义

(1)导致地理上大发现的探险航行,大大增加了人类的知识;

(2)哥伦布发现了新人种、新植物和各种其他新现象;首先注意到指南针指向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3)麦哲伦在南天发现了麦哲伦星云;

(4)这样的航行还带动了其他学科比如航海天文学等的发展,并繁荣了经济。

航行的象征意义

(1)在增加具体知识的同时,探险航行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当时人们的眼界。

(2)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对存在着的如此广阔的世界一无所知,致使这样的航行有了一种象征意义:让有识之士摆脱圣经和亚里士多德的约束,探索未知的知识海洋,为即将发生的科学革命扫除了心理障碍。

2.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1304-1374)倡导恢复良好的古典拉丁语,代替经院哲学派的非正规拉

丁语。尤其是恢复古典思想中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真精神。彼特拉克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到十五世纪初,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兴趣不断增加,有许多希腊人从东方来到意大利,他们能用现代语教授古语。重新认识希腊精神

居住在东罗马帝国首都的大批学者带着手稿来到意大利定居。古代哲学和科学的语言在经历了八九百年之后,又重新被西方学者所熟悉。尤其重要的是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包含在这些希腊古籍中的自由探讨的精神。

雷纪奥蒙塔拉斯

最早把科学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结合起来的是约翰·米勒(Johann Muller,1436-1476),在科学史上他以雷纪奥蒙塔拉斯这一名字著称。把托勒密的著作翻译成拉丁语。1471年在纽伦堡建立了一座天文台。他的天文年历是现代航海年鉴的前驱,曾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所使用。达·芬奇(1452-1519)

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则从事过多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和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不同,即不是经院哲学家,也不是古典作家的盲目信徒。

他认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独一无二的真方法。

实验

达·芬奇为了满足各种技艺的需要,才做实验。作为画家,他研究光学的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的解剖细节以及鸟类的飞翔。作为民用和军事工程师,他去了解动力学和静力学的原理。从达·芬奇的札记和一些其他记载得知,在伽利略出生以前一个世纪的意大利,与达·芬奇一起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对事物比对书本的兴趣更大,对实验的研究比对亚里士多德的意见看得更重。他们认识到需要有一个知识的新基础:亚里士多德或托马斯·阿奎那的演绎,必须代之于从自然界而来的归纳。

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近代科学的文化氛围

(1)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旨在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势力和基督教思想统治的反叛,为科学的解放扫除了精神障碍

(2)文艺复兴重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优秀遗产,尤其是理性主义的复归为近代科学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

3.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免罪符”事件。

德国马格德堡主教又当上了美因兹大主教,违反教规的兼职。该主教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送给教皇Leo十世一大笔钱,以换取教皇不过问此事。而钱是向银行家借来的,因此主教又与教皇商议,靠贩卖免罪符来凑齐一笔钱,一半用来还债,一半交给教皇。“只要买主的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他已死家属的灵魂马上就从炼狱飞升天堂。”——《九十五条论纲》

贩卖免罪符骗了不少钱财,但也招来非难。在维登堡兜售活动受到阻挠。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就免罪符问题提出异议。这就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以后瑞士、法国各自有自己的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宗教改革家有三个主要目标:

(1)整顿由于有人滥用罗马会议、由于许多僧侣生活放荡而遭破坏的教律。

(2)按照先前遭镇压的某些运动的方针改革教义,并返回原始的质朴状态。

(3)放松教义控制,准许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地根据圣经作出自己的判断。

思想自由

同科学有关的是宗教改革家的第三个目标。这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因素推动的结果。但在宗教改革中,学术问题被搁置一边。而且加尔文对自由思想的迫害并不亚于罗马的宗教法庭。宗教改革最终造成了基督教世界的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但还是间接地帮助实现了思想自由的目标。

宗教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击了传统的天主教会,促成了依赖于世俗政权的廉价教会的建立。(2)宗教改革动摇了传统教会的根基,导致社会承认信仰自由,使理性主义在宗教的外衣下重新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311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讲解学习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作者:aq07文章来源:安全文化建设网点击数:503 更新时间:2010-8-22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 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杜邦历史安全伤害统计记录,以及在这过程中公司和员工在当时对安全认识的条件下曾作出的努力和具备的安全意识,是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化总结。该模型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过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应用该模型,并结合模型阐述的企业和员工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初步判断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所处的状态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杜邦的经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同阶段中企业和员工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2)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3)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在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文化溯源的角度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防灾害活动。但是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才在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严格的说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有以下三个: (1)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由现代科学技术构造的现代社会生活(家庭及办公)特点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器及物质的品种越来越多,生活及办公室越来越密集化和高层化,人造环境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挤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办公效能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灾害。这样一个社会

中的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手工业时代的安全常识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现代安全科学知识、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能力。 (2)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更是技术复杂、大能量、集约化、高速度的过程,一个液氨罐贮量可达5000m3,一个发电厂的控制台有上百个仪表,一个中等企业有上千名员工,现代工业一但发生事故损失极大,而现代工业设备又非常复杂,生产、运输及贮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准确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就这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高度的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法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时代,即以企业整体的经营文化品格来统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始终不稳定,不断出现事故突发、火灾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

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 朱汉民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编号:SM-ZD-84666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 史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历经一千多年历史演变的宁乡,从古到今,人文荟萃,创造出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本土文化,是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宁乡属革命老区,地处湘中,东和东南与望城、湘潭、韶山毗邻;南和西南与娄底、湘乡接壤;西与涟源、安化交界;北与桃江、益阳相连。古宁乡在夏、商、周三代时属荆楚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之黔中,秦为长沙郡。三国时期(公元257年)析益阳县部分地域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长桥东北二里(今横市镇茅栗村)。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冷水铺(今白马桥乡五福村)。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析益阳地置新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析益阳及长沙、湘乡部分地域,取“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县治设玉潭镇,隶潭州长沙郡。元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天临路。明隶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清隶湖南省长沙府。民国时,宁乡隶湖南省第5行署。新中国成立后,宁乡曾归属益阳、湘潭两地区,1983年划归长沙市辖,现隶属长沙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今玉潭镇)。宁乡自于北宋建县至今立县有1000余年。 历史上宁乡这种隶属关系的不断更替,千百年来地域之间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交流,使得宁乡本土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昭示宁乡人文底蕴深厚凝重,经千多年繁衍、发展,仍在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熠熠生辉。 宁乡与湖湘文化都是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属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宁乡的青铜器,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从而组合、构建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即湖湘文化。宁乡在地域上在湖南处于湘中,身在其中的宁乡人,亦有着敦厚、自强不息,“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的秉性,在湖湘文化发展脉络中,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深深地打上她的烙印。 人口的迁徙,从而造成两地人文相习,文化在水乳交融衍生与裂变。据民国《宁乡县志》记载,在五代至后唐同光年间、明洪武至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从江西、江苏等地迁入宁乡生息者众多。清乾隆四川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中描绘:“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该诗描述的就是在明末清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21)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021)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80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21)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

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 此后几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1994年(1996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AssessmentofSafetyCultureinOrganizationsTeamGuidelines)。该指南明确提出:在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所有对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因此除了核电运营组织自身以外,政府组织、研究和设计组织都应该被包括在考虑范围内。因此,《ASCOT指南》给出了若干有关安全文化的表征(SafetyCultureIndicator),即: 1)、政府组织 ①政府的安全承诺 ②法规的制定机构 2)、运营组织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湖湘文化研究30年

湖湘文化研究30年 作者:松鹤朝阳日期:2010年07月14日来源:腾讯空间浏览:47 次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考证得知: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湖南人也因湖湘文化自豪到自负的境地。有岳麓书院两幅对联作证。其一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其二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但是湖湘文化确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 ——在广西文联桂学研究会赴湖南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发言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世济用,影响深远,可谓是既有广度、高度,又有深度、亮度,还有一大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特别是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人文社科界对区域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及其他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湖湘文化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尤其是湘籍学者的高度关注,先后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考证得知: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湖南人也因湖湘文化自豪到自负的境地。有岳麓书院两幅对联作证。其一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其二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但是湖湘文化确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说过:“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这就是神奇的湖湘文化和她孕育的湖南人。最近30多年来,我们湖湘文化研究到底做了什么?值得回顾和总结。现将主要研究机构、成果、特点、活动、代表和方法等简略梳理如下,其中很多表述可能是挂一漏万,敬请各位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以利后期修正。 一、主要研究机构 全省性湖湘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现在主要有三个社团组织和一个省级基地:第一个是湖湘文化交流协会,是1995年左右成立的,当时是以湖南省社科院院长王驰同志为会长,前年改选由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唐之享同志任会长。第二个是湖湘文化产业促进会,负责人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庞道沐。第三个是湖湘文化研究会,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同志为会长。2000年湖南省委宣传部在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设立湖湘文化研究基地。除此之外,还有舜文化研究会、屈原研究会、濂溪学研究会、炎黄文化研究会、船山学社、谭翤同研究会、黄兴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等一系列涉及湖湘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 还有湘潭大学专门成立了湘学研究所,衡阳等市县成立了湖湘文化研究所等机构。199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湖湘文化研究会。 二、主要研究成果 湖湘文化的研究大概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宏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微观的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出了不少的书,很多都获得过省部级大奖。

安全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安全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慧。“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对于“文化”一词,《牛津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历史的沉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类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精神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管因素,相当于通常

所说的基本信念、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中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在一系列价值选择时进行价值排序的活动。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企业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美管理文化的热潮,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学说传入中国,随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地引进,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是在两次重大核事故总结经验教训后,伴随着“企业文化”在20世纪后半叶的蓬勃发展而形成。它是由IAEA在1986年出版的安全丛书No.75—INSAG4《安全文化》中,详细地阐述了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各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