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

关于提升静脉输液成功率专项整改方案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操作,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创造条件。由于我院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士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护理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能,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转变护士服务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经过护理部与各临床科室护士长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1、护理部根据本院护士静脉输液技能水平,对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将进行主题为“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业务学习。 2、各科护士长加强日常工作中的带教指导工作,传授经验,让年轻的护士能尽快掌握静脉输液的各种方法,提升穿刺成功率。 3、经各科护士长商议决定,在各科室开展静脉输液成功率的统计工作,对于没有一针见血的病人首先由本人向患者道歉,请资深护士再为其穿刺,并当日由各科护士长给予病人发放致歉包,金额为10元/人次(其中医院承担5元,科室承担5元),附表: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统计表 4、为了加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各科室除责任班护士外,每月需完成一定的静脉输液指标,其中一病区护士30次/月,二病区护士40次/月。如未完成相应的指标,由各科室护士长列入绩

效考核内,按10元/次扣除当月相应的奖金。 5、如遇婴幼儿、年老体弱及急症抢救等特殊病人,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应尽早启动静脉输液会诊制度,解决静脉穿刺的问题,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此种情况下建议暂不列入考核范围内) 以上建议望领导讨论决定。 xxxxx护理部 2016年6月10日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CT螺旋扫描、二维矢状位重建图像及MRI矢状位图像诊断腺样体肥大的价值及标准,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正常者与腺样体肥大者的CT 图像及MRI图像,观察测量鼻咽气腔及后壁软组织,计算腺样体指数。 结果腺样体肥大者CT及MRI图像可见鼻咽气腔变形变窄,后壁软组织左右侧对 称性增厚,密度均匀,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显示欠清晰,咽旁间隙清晰,邻近骨 质无破坏,后鼻孔不同程度受阻塞,多与鼻旁窦炎、中耳炎、扁桃体肿大并发, 腺样体指数≥0.70。结论 CT螺 旋扫描、并进行二维重建得到的矢状位图像或行MRI矢状位扫描得到的腺样体指 数是诊断腺样体肥大的金标准,CT轴位扫描不能 作为诊断腺样体肥大的可靠依据。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 CT螺旋扫描 MRI 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很常见,临床常根据症状、鼻咽镜检查及鼻咽侧位片测量等 方法来确诊[1],近年来利用螺旋CT扫描及二维矢状位重建或MRI矢状位扫描 检查来诊断腺样体肥大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利用CT螺旋 扫描、并进行二维重建得到的矢状位图像或行MRI矢状位扫描来进行诊断,为临 床进行保守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同时我们比较了CT轴位、矢状位重建图 像与MRI矢状位图像,发现后二者在诊断准确率上无显著差异性;轴位图像因扫 描时患者的体位、咽腔特有的形态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存在一定误差,不能作为 诊断的可靠依据。现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6月185例腺样体肥大者与68 例正常者的CT与MRI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T诊断腺样体肥大的价值及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腺样体肥大组 185例中男108例,女77例,年龄2~16岁,其中4~10岁148例,占80%。均具备以下条件: (1)有腺样体肥大的相关症状,其中反复鼻塞流涕167例,反复咳嗽、咽异物 感123例,睡眠打鼾98例,张口呼吸47例,听力下降65例,腺样体面容7例,遗尿2例,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14例,厌食12例,胸廓畸形2例;(2) 鼻咽镜检查发现腺样体黏膜充血及表面有纵沟改变或有分泌物;(3)鼻咽矢状 位图像测量腺样体厚度(A)以咽后顶壁最厚处垂直厚度(N)。腺样体肥肥大组 厚度(A)与鼻咽腔宽度(N)的比值即A/N≥0.70[2];(4)行腺样体刮除术而病理证实为肥大或经药物治疗有效(症状减轻或A/N值减小)。 1.1.2 正常组 68例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16岁,均具备以下条件:(1)无腺样体肥大的相关症状,为外伤、体检或囊肿类疾病就诊者;(2)鼻咽镜检查无异常;(3)鼻咽矢状位图像测量腺样体厚度A/N<0.6[2]。 1.2 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患者仰卧,行轴位横断面螺旋扫描,扫描层厚层间距为2mm,扫描范围包括副鼻窦及乳突,扫描后行二维矢状位重建,标准算法;MRI检查方法为头线圈,仰卧,行常规三维定位扫描后,行矢状位T1WI和T2WI薄层扫描。 1.2.2 观察及研究方法:在CT二维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及MRI矢状位T1WI、T2WI图像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朱田芳 摘要:目的:讨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2013年10月至12月的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116名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调查后导致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因素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后护士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是由特殊材料制成。外套管较柔软,胶体活动方便,便于留置。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化疗患者较多,留置针使用广泛。多年以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外科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穿刺前预防,穿刺中指导,穿刺后生效。的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预期效果指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段资料:选择2013年10月至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126例患者为对照组,男65例女46例,年龄36岁至82岁,2014年1月至3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98例为观察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32岁至78岁均为化疗患者,查找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然后制定出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案。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成员包括1名主管护理担任团长,两名组长,四名责任护士,担任组员,全名为,爱心圈,圈徽为7只手托一颗爱心,意为,通过品管圈,7个组员的共同努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奉献爱心,团长全权负责活动的规划,每月组织开会一次,汇报工作,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实施步骤: 确定活动主题,鼓励每个组员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提供最需要的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打分,最后确定得分最高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被列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选题理由: 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静脉并发症,减少医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 原因分析,经过组员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出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与外界环境,病人血管的条件,穿刺用具的选择,穿刺方法和部位,以及穿刺后用法技巧。针对以上原因,制定出了三个提高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解决办法 干预措施: 穿刺前预防: 静脉留置针的选择:选用,型号小、细、短的留置针。将相对小的,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内,从而减少血管阻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宜选用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避开关节处,易于固定的静脉,患者血管条件不好时,应在穿刺前,嘱咐患者热敷穿刺部位三十分钟,促进静脉扩张,易于穿刺。, 环境的选择:温度适宜光线充足,保持病房的温度在22到24摄氏度,相对湿度在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摘要】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但有时难以一次穿刺成功。静脉穿刺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笔者根据资料查阅、临床实践和前辈指导对静脉穿刺方法、部位、静脉条件的探讨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静脉穿刺;提高;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12-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项技术性、技巧性要求较高的基本操作,是护士基本操作技能的一个体现。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一直是护理临床实践及教学中探讨的问题。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静脉通路的及时建立,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维护护患关系,为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1 操作者因素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应变能力和职业修养,保持稳定、良好、向上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充分理解患者并取得合作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

患关系。 2 准备充分 2.1 环境准备应选择温度适宜、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以减少干扰,提高穿刺成功率。 2.2 物品准备应选择适宜的针头及输液器,按照“三查七对”原则准备溶液,并调整输液架高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3 操作步骤 3.1 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选择静脉非常重要,遵循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开始选择静脉的原则,选择较粗直、易固定、弹性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瘢痕以及皮炎等处,最常见的为手背静脉。 3.2 使血管充分暴露 3.2.1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衰竭 及无力握拳患者。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3.2.2 下垂及反复扎止血带法改变输液肢体位置,使输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地研究、探索,现将小儿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的技巧介绍如下. 2.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2.2 头皮针选择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 2.3 血管的选择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选择合适的静脉,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2.4 皮肤准备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递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 2.5 执针手法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

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对于肥胖.发热.脱水的患儿,如果在头皮针前约5cm处反折输液管,利用互压穿刺,会更容易见会血的. 2.6 穿刺要领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即可见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局部无肿胀即可固定。 2.7 针头固定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做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技能。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将直接影响到对小儿的抢救与治疗,造成患儿家长及医生的不满。为此,我在附院儿科工作近20年运用解剖知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对于小儿在静脉穿刺、临床给药过程中特有的穿刺技巧,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地保证了小儿抢救与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操作方法总结如下。 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 1.1 静脉与针头的选择静脉应选择在皮表暴露清楚,位置又比较容易固定,其直形段长于针头1/2者。选择顺序,一般为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等其他静脉。针头型号,视穿刺部位的血管粗细不同,选择41/2~51/2。 1.2 穿刺光线强弱要适度光线的明亮度和照射角度直接影响静脉的穿刺。充足的自然光是一种理想的光线,静脉显露清楚,操作者眼睛既不会眼花,也不易疲劳。在光线暗淡的病房、阴雨天和夜晚,应借助于灯光,但日光灯和节能灯一般不适于用作静脉穿刺;最好用150 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其高度距穿刺静脉45~50 cm最合适。 1.3 穿刺前应区别静脉和动脉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有些静脉还有动脉伴行。因此,穿刺过程中,一定要把动脉和静脉区别开。动脉最大的特点是有搏动,其次管壁厚,不易压瘪,易滑动,穿刺时误入动脉回血为鲜红色,管腔内压力较高,血流会逆流,而使药液不能进入血管,如向血管内推注药液,可见局部呈苍白的树枝状,而且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哭叫。静脉无搏动,管壁薄,易固定不易滑动,回血暗红色,注入药物患儿无异常反应。穿刺时,一旦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除针头并按压止血。 1.4 操作者的心理素质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自信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2 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 2.1 直刺法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保持10°~45°角,针尖斜面向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 2.2 斜刺法对较长的静脉,下针时应紧贴静脉管壁旁刺入皮下。对较短或弯曲静脉,穿刺部位宜距静脉约1~1.5 cm,针头与皮肤保持20°~30°角,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0.8~1 cm后,再刺入静脉,此法的优点:①可防止在针刺入皮肤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234919.html,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俞璇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摘要】静脉输液和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时 也是护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它能保证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轻病患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穿刺;儿茶酚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2-0093-01 静脉穿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静脉采血、静脉输液和治疗药物注射。其静脉输液及治疗药物注射均是快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各种用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作用[1]。静脉输液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补充营养、维持热能、滴入药物、解救中毒,并且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常见的技能[2],在临床上不仅要求护士在实施静脉输液操作 时要稳、准、快和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力[2]。 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是基础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在临床治疗上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成功率的提升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笔者在门诊补液室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穿刺经验,现报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护校里大家所学的穿刺技术是要求患者握拳,看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应该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地放松,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背固定成空心拳状,右手持针迅速而轻巧地进入。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要一气呵成,对于比较细而短小的静脉却不适宜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的做法。 由于细小的血管穿刺后不易见回血,故而常常过度进针而很容易刺破血管。遇到此种情况可以尝试将输液瓶挂于位置相对比较低的输液架上,这样可以使液压降低,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这样就能避免刺破血管了。 对于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数次,同时可以用手轻轻拍打血管,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样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拍打后可以促使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暴露,这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详细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详细步骤及注意要点 一、目的 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输液、输血和静脉给药等治疗。 二、适应证 1.补充水分、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3.输入药物,维持营养, 供给热量。 三、禁忌证 头部外伤或感染。 四、操作前准备 1-了解患儿病情诊断,评估患儿静脉输液的需求。 2.材料及器械准备:治疗盘、备皮刀、消毒用物、输液贴、输液 器、一次性头皮针4.5号或5号、快速手消毒剂、利器盒。 3.操作者准备 1)向患儿家长解释操作过程,取得家长的配合。 2)认真核对医嘱及患儿姓名、性别、年龄。 3)洗手、戴口 罩。 五、操作步骤 1.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再次核对上述内容。 注意: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2.穿刺前,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取得患儿的配合。对不 合作者给予适当的约束,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3.体位:患儿仰卧位或侧卧位,助手站于患儿足端,固定 其肢体、头部,妥善约束患儿,必要时采用全身约束法。 4.穿刺静脉选择:选择适宜的静脉血管,常用的血管有额 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等,必要时剃净毛发,以 清晰暴露血管。注意辨别动、静脉,以免误穿动脉。 5.局部消毒:0.2%安尔碘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 6.穿刺:一次性头皮针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关水止,去除头 皮针针套,以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在距静脉 最清晰点向后移 0.3cm 处,沿静脉走向,与皮肤成 150 —300 角进针,针尖进皮下后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有落空 感同时有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水止,静脉通畅,输液贴固

定针头穿刺处,调节滴速。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时常无回血,可 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回血时,表示穿刺成功。 注意:误穿刺头皮动脉应立即拨针,按压穿刺处直至出血止。固定法:四条胶布固定法,首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二 条胶布,粘贴棉球,固定针眼处,第三条胶布将头皮针盘旋后 固定,第四条胶布固定输液静脉通路。如用输液贴则只需l、3、 4 条胶布即可。 注意:超过 24 小时输液者,应更换输液装置,若超过 48 小时应更换注射部位。 7.穿刺结束后,将患儿置于合适卧位,必要时予以适当约 束。再次核对、整理用物。 六、并发症 1.静脉炎:立即停止该静脉输注,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如局部涂 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2.误人动脉:如误人动脉,则回血成冲击状,逆流不进, 颜色鲜红。一旦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针,停止输液,穿刺 点局部按压,防止血肿。 3.穿刺部位红肿、感染:停止该静脉输注,局部保持 干燥,可涂莫匹罗星软膏。七、相关知识 新生儿、婴幼儿头皮静脉表浅,皮下脂肪少,易于穿刺、固定和 观察,是输液、输血和给药最常用的途径。常用额上静脉(滑车 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等。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几点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3-09-04T09:43:32.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高娜[导读] 对寒冷和发绀致皮肤青紫的患儿用温热湿毛巾热敷局部后再进行穿刺。 高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山东桓台 256400)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成功的静脉穿刺使护士增强信心,赢得患者信任,提高护理质量,结合自己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276-0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穿刺技术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环节,还关系到医护质量,护患关系及患儿的康复。 1.输液前准备 1.1护理人员准备 儿科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耐心和爱心,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集中精力相信自己一定穿刺成功。提前将输液器排好气,撕好胶布,准备消毒液棉签、止血带、穿刺针头放在自己便于拿取的地方便于操作。减少按压患儿头部的时间,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患儿哭闹,为穿刺成功争取时机。 1.2患儿准备 护士给患儿输液前要有耐心给予表扬与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一岁以内婴儿不能有效沟通操作者一定技术熟练尽快结束穿刺。 1.3与家属有效沟通 家属来到医院心情非常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护士要站在家属的角度来沟通,使家属主动配合取得合作达到一针见血。遇到不好穿刺的患儿,首先和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家属穿刺的难度,使家属主动配合必要时请家长避开,我们尽量一次成功。 2.正确选择穿刺部位与头皮针 因患儿哭闹不合作选择穿刺部位时根据年龄、疾病特点治疗时间长短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血管进行穿刺。对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婴儿期多选择额正中及颅骨缝间静脉。幼儿期选择额正中和颞浅静脉为宜。再大点小儿选择手背、足背静脉等。根据血管粗细及深浅部位选择合适的头皮针。1—3岁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对于新生儿和多次输液宜选择4号针头。小儿腹泻或较大患儿选择5号半针头。 3.输液中穿刺配合与技巧 患儿头部放在枕头上放稳,嘱家长摁住患儿的膝关节,另一家长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操作者在患儿头顶部选择血管,穿刺前判断动脉还是静脉,静脉血管为蓝色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浅红触之有搏动感,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小儿头皮静脉有时不好判断,如果穿刺后回血逆流不进,血液鲜红,打开调节器开关液体不进,用手挤压输液管,血管周围皮肤发白,为动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选择粗直、容易固定的血管比如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耳后静脉等,选择好静脉血管后剃去周围毛发用75%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周围,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操作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分开固定血管穿刺点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进针速度要慢,角度宜小,穿刺角度10度—15度刺入表皮进入血管一边进针一边观察回血,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稍压低针柄再进针少许,为穿刺成功,固定好针头部位,再将输液管固定在耳后,避免影响患儿的视线,由于患儿好动血管细的原因而引起液体外渗,出汗较多的患儿,胶布不容易固定,也会导致液体外渗,这样可以用胶布在针头上沿头固定一周,这样安全可靠。而且要告诉家长看好孩子的手,不要将针头拔出,穿刺的部位不要碰到枕头和家长身上,避免造成液体外渗。 4.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4.1针头固定不得当,固定手法不正确而导致穿刺失败。 4.2特殊患儿如肥胖,脱水,高热的患儿穿刺技术难度大容易穿刺失败。 4.3患儿的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固定头部不得力,导致穿刺失败。 4.4护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要求高,话语不当影响护士操作,护士紧张导致穿刺失败。 4.5穿刺手法不当持针头手法不正确,护士缺乏熟练的穿刺技巧,导致穿刺失败。 5.特殊情况的处理 5.1对长期输液的患儿,要注意保护血管,尽量多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5.2对寒冷和发绀致皮肤青紫的患儿用温热湿毛巾热敷局部后再进行穿刺。 5.3对肥胖的患儿血管比较深肉眼看不明显,可以用拇指和食指顺静脉血管方向探摸,有弹性和凹陷性,沿静脉方向在皮肤上做一标记,消毒后沿标记进行穿刺即可。 6.固定方法与输液后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上我们正常用三条胶布固定,一条固定在覆盖针眼的无菌棉球上,第二条折起针柄交叉固定,第三条将针柄后的塑料管弯曲后固定在针头旁边。小儿头皮静脉针另加一条胶布将静脉输液管固定在小儿耳朵上。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头皮方向缓慢揭下避免毛发牵拉疼痛,左手拇指在穿刺部位压迫针眼5分钟直至不出血为止。嘱家属千万不要按摩以防因局部渗血而引起皮下淤血,影响下次穿刺。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又重要的基本功,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好的心理素质,熟练地穿刺技巧、精湛的护理技术,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患儿家属有效的沟通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使护理工作为患者就医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作为临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熟练度、精准度直接体现出临床护士对于这项专业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现将收集到的一些静脉穿刺方法和个人临床的小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在临床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

小儿静脉穿刺和固定技巧

小儿静脉穿刺与固定技巧 (一)心理护理 1、小儿不同成年人,输液时往往不合作,这时护士应同其家长互相配合。 2、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个孩子输液多名家长陪同。 3、有的家长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一针见血,如果穿刺失败,则抱怨不停,甚至用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伤害护士的自尊心。 4、因而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一旦穿刺失败应主动向家长道歉,尽量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 1、婴儿:重点是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 2、幼儿: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应多鼓励、表扬。 3、儿童:询问患儿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二)小儿静脉穿刺时要合理的选择部位及静脉 根据年龄大小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新生儿至2岁的患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大于2岁的患儿宜选择四肢静脉,对多次输液的患儿静脉宜从远心端选用。 小儿头皮静脉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为宜,选择静脉穿刺时必需与动脉相鉴别。 1、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收集颅顶头皮的血液,汇入面后静脉。 2、耳后静脉:起自颅顶后部的静脉丛,向下汇入颈外静脉,在耳廓后方与同名动脉伴行。 3、前额静脉(滑车上静脉):在冠状缝处起于静脉丛,向下沿额骨表面垂直下降汇入面前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应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 (三)上肢的主要的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腕关节上方,转至前臂屈面,沿前臂桡侧皮下上行,至肘窝处通过肘下中静脉与贵要静脉吻合,沿肱二头肌外侧沟

上升,注入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收纳手和前臂桡侧掌、背面的浅静脉。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至前臂屈侧,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收纳手和前臂尺侧的浅静脉。 3、肘正中静脉:短而粗,变异甚多,通常于肘窝处连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临床上常在此穿刺抽血或进行静脉注射。 (四)下肢的主要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1、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最大的皮下浅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内踝前方约1厘米处,沿小腿内侧伴隐神经上升→膝关节内侧,绕过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大腿前面→于耻骨结节外下方3—4厘米处穿过筛筋膜,直至腹股沟处汇入股总静脉。 2、小隐静脉在足背外侧沿小腿后外侧上行至膝关节后部,汇入静脉。

小儿头皮针一些诀窍!

1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从外观看静脉隐约可见,动脉饱满。用手指触摸动脉有搏动,针头如刺入动脉中,回血迅速,血色鲜红,推药后局部出现苍白区。而刺中静脉则回血缓慢,血色暗红,推药后局部无苍白区。此外,食指或中指触摸血管无搏动即为静脉血管。 根据年龄选择部位: 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但我喜欢扎手背浅静脉,有的时候患儿血液循环不好,偶尔穿刺不见回血,但穿刺时手有针头进入血管时失去阻力的感觉,可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婴儿期随着月龄的增加,皮下脂肪增多,四肢血管显露不理想,3岁以上的患儿用四肢静脉相对多。但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部适当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采用额正中和颞浅静脉为主。注射常出现滑针、肿胀现象,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 操作方法: 操作时患儿仰卧位,垫高患儿头部,让家长配合按住患儿双脚避免蹬踢,操作者双手放两侧固定患儿头部,以左手拇指,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

固定方法: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针头。然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再用8cm长的胶布固定好,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一、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时比较容易,,首先调好液面,右手持针,左手绷紧血管处的皮肤[按血管走行]以固定静脉。但不要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厘米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落空感并不明显,但有回血可见。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便于固定。 二、对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主要是手的感觉,以右手母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母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做为选择对象,你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三、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静脉穿刺,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输液和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护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它能保证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轻病患的痛苦。 标签:静脉穿刺;儿茶酚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93-01 静脉穿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静脉采血、静脉输液和治疗药物注射。其静脉输液及治疗药物注射均是快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各种用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作用[1]。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补充营养、维持热能、滴入药物、解救中毒,并且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常见的技能[2],在临床上不仅要求护士在实施静脉输液操作时要稳、准、快和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力[2]。 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是基础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在临床治疗上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成功率的提升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笔者在门诊补液室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穿刺经验,现报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护校里大家所学的穿刺技术是要求患者握拳,看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应该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地放松,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背固定成空心拳状,右手持针迅速而轻巧地进入。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要一气呵成,对于比较细而短小的静脉却不适宜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的做法。 由于细小的血管穿刺后不易见回血,故而常常过度进针而很容易刺破血管。遇到此种情况可以尝试将输液瓶挂于位置相对比较低的输液架上,这样可以使液压降低,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这样就能避免刺破血管了。 对于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可用酒精棉球擦拭数次,同时可以用手轻轻拍打血管,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样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拍打后可以促使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暴露,这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 对于静脉易滑动的老年患者或过瘦的患者,在做静脉穿刺时,可用左手拇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