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 鱼类学”教案(形态、分类)

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 (3)

第二节鱼类的特征和进化 (4)

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 (5)

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 (5)

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 (5)

第二节鱼类的体型 (6)

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 (7)

第四节鳍 (8)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0)

第一节皮肤 (10)

第二节鳞片 (11)

第三节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12)

第三章骨骼系统 (12)

第一节主轴骨骼 (13)

第二节附肢骨骼 (14)

第四章肌肉系统 (15)

第一节肌肉的类别 (15)

第二节肌肉的结构 (16)

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17)

第五章消化系统 (17)

第一节消化管 (17)

第二节消化腺 (20)

第六章呼吸运动 (21)

第一节鳃 (21)

第二节呼吸运动 (22)

第三节辅助呼吸器官 (23)

第三节鳔 (23)

第七章循环系统 (24)

第一节血液 (25)

第二节血管系统 (25)

第三节淋巴系统 (25)

第八章尿殖系统 (26)

第一节泌尿器官 (26)

第二节生殖系统 (27)

第九章神经系统 (29)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29)

第二节外周神经系统 (30)

第三节植物性神经系统 (31)

第十章感觉器官 (31)

第一节皮肤感觉器官 (31)

第二节听觉器官——内耳 (32)

第三节视觉器官——眼 (32)

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33)

第一节脑垂体 (33)

第二节甲状腺(thyroid) (33)

第三节其它腺体 (34)

课程编号:12414220 专业:水产养殖、生物科学,学时:72 任课教师:龚小玲

形态部分

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

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如:鱼类形态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古鱼类学、经济鱼类学、遗传学、组织学、鱼类行为学等。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几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

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

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古鱼类学:研究化石鱼类的形态特征、演化关系、起源及分布状况。

经济鱼类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对外部(光、声、电、磁等)刺激和内部刺激的反应,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模式、反应机理及其在渔业上的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传统的渔具和作业方法,探索新的生产技术,都与鱼类的行为的研究密切相关。

鱼类学的发展史:

国外:十八世纪-----在分类和形态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瑞典的林奈(),法国的勃洛

十九世纪------随着海洋调查的发展,分类学有了很大发展,奠定了现代鱼类

分类学的基础,有许多经典著作如:《鱼类自然史》(G.Cuvier and A.Valenciennes 法)、《东印度鱼类志》(P.Bleeker 荷兰)

二十世纪----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向宏观和微观发展

宏观:从大陆版块的漂移、气候的变迁来研究某一区系鱼类类群的演变

微观: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研究DNA的结构来分析各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其结果可能与传统方法分析的结果存在分歧,但结果更令人可信

国内: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了,但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近百年左右的事,我国学者自二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者如:朱元鼎、伍献文、方炳文、张春霖、王以康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建国以后:

分类方面: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许多鱼类志如:

生态方面:对海、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鲇鱼,四大家鱼等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产卵场、产卵环境等,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报告

形态学方面:对白鲢、鲤、大黄鱼12种代表性鱼类的解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鱼类学与我们专业的关系:是养殖、捕捞专业的基础,是食品加工、饲料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水生生物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鱼类的特征和进化

一、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区别:

鲍鱼、墨鱼(软体动物)

鲎鱼(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

星鱼(海星)(棘皮动物)

娃娃鱼(大鲵)(两栖动物)

鳄鱼、甲鱼(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鲸鱼、人鱼(儒)(哺乳动物)

鱼类的特征:

1.通常以鳃呼吸(+辅助呼吸器官)

2.用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3.大多数体被鳞片

4.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

二、鱼类的进化

鱼类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主要特征:具脊索、神经管背位、具鳃裂、心脏腹位1.鱼类分类的概况:

圆口纲

板鳃亚纲

软骨鱼纲--------全头亚纲:黑线银鲛

内鼻孔亚纲:肺鱼类、总鳍鱼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软骨硬鳞类(鲟、多鳍鱼)

硬骨硬鳞类(弓鳍鱼、雀善)

真骨鱼类

圆口纲:最原始的类别,无上下颔,有的称之为鱼形动物,数量不多。如:七鳃鳗、盲鳗,全世界仅七十余种

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全世界共有七百余种,我国产200种左右

硬骨鱼纲: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绝大多数鱼属此类。

2.鱼类演化图谱

此图说明:

1.在初生时代,各类别的鱼类均已出现,如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各纲均有,但不是所有种类都以出现。

2.全盛时代各种类别特别繁盛,各种类均已出现

3.图中虚线部分表明未发现此时代相应的鱼类化石,在以后年代(实线部分)又有发现活体如:总鳍鱼类在2亿1千多年前已在地球上消失,可在1938又发现此类鱼如:矛尾鱼综上所述:鱼类的进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志留纪到泥盆纪出现鱼类,为鱼类进化的初生时代(3.1--3.6亿年左右)

侏罗记到白垩纪,现生鱼类各类别均已出现,为中兴时代(1.3--1.6亿年左右)

新生代第四纪,鱼类十分繁茂,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类,为全盛时代。

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

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

鱼类生活在水中,它的外形十分适应于各自所栖息的环境,由于鱼所生活的环境十分复杂,有浅海、深海、远洋等,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活泼、泳迅速,有些底栖、缓慢活动,有些在洞内穴住,有些埋在沙泥底里的。鱼生活在不同环境,行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体型。

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

一.鱼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头部:自吻端开始到最后一对鳃孔(无鳃盖的圆口类和板鳃类)

自吻端开始到主鳃盖骨后缘(有鳃盖的硬骨鱼类)

躯干部:自头部以后到肛门或生殖孔的后缘

自头部以后到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为界(肛门前移的比目鱼类)尾部:躯干部后面部分为尾部。

二.鱼体长度的测量

鲨类图片鳐类图片真骨鱼类图片

1.鲨类

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

体长:吻端到尾部最后一椎骨

头长:吻端到最后一鳃裂上

躯干部长:最后一鳃裂到泻殖孔后缘

尾部长:泻殖孔后缘到尾鳍末端

吻长:吻端到眼前缘

眼径:沿身体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

眼后头长:自眼后缘至最后一鳃孔

口前吻长:吻端到上颌前缘

口长:上颌正中到口角的垂直距离

体高:体最高处的高度

背鳍长:背鳍前缘的长度

背鳍高:背鳍上角到背鳍基的垂直高度

尾柄高:臀鳍与尾鳍间最低处的高度

尾鳍长:尾鳍前端到尾鳍末端的垂直

三.头部上各部分的划分

吻部:头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

眼径:眼的前后水平长度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主鳃盖骨后缘

眼间距:两眼间的垂直距离

颊部:眼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

鳃盖膜:鳃盖骨后缘的皮褶

喉部:两鳃盖骨间的腹面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齿骨在前方会合处

颏部:紧接在下颌联合后方

峡部:颏部与喉部之间

要求:在一个放大的头部图片上,表明以上各部位且相邻区域以不同颜色表示

第二节鱼类的体型

一.体轴

头尾轴(主轴)-------沿鱼体从头部到尾部的主轴

背腹轴(纵轴)-------贯穿身体背部到腹部的纵轴

左右轴(横轴)-------横贯鱼体左侧到右侧的横轴

要求:在图片上讲到各轴是,以不同方向在图片上插入各轴

二.体型

四种代表性体型

1.纺锤型:图片(标有三轴)图片(横切面)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这种体型鱼特点:体梭形,游泳最迅速,多属中上层

如:金枪鱼、鱤鱼(图片最好是生活录像)

2.侧扁型:图片(标有三轴)图片(横切面)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这种体型鱼特点:体侧扁而高,多属中下层鱼类

如:鲳、马面魨、团头鲂(图片最好是生活录像)

3.平扁型:图片(标有三轴)图片(横切面)

头尾轴≈左右轴>>背腹轴

这种体型鱼特点:体宽而扁平,多栖息于水底,不大活泼如:魟、鰩(图片最好是生活录像)个别生活在上层如:鰏鲼(图片最好是生活录像)

4.棒型(鳗型):图片(标有三轴)图片(横切面)

头尾轴>>左右轴≈背腹轴

这种体型鱼特点:体形似棍棒,多栖息于水底泥沙中,具有在沙石、泥土中穿洞的本领,能穴居,或躲藏于岩缝间如;鳗鲡、黄鳝、海鳗(图片最好是生活录像)

其它特殊体型:

带型:带鱼

箱型:箱魨类,体外被骨甲

球型:刺魨(

海马型:海马(头似马型)

不对称型:比目鱼类

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

外部:口、眼、鼻、鳃盖

内部:脑、内耳、鳃

头部形态:圆形、方形、侧扁、平扁、箭型 T型(均有图片)

图片标出这些外部、内部器官后一一讲解

一、吻是头最前方的部分,有口和鼻

吻的变异:特别延长(图片烟管鱼、颌针鱼、海马)

攻击的工具(图片锯鲨)最好做成动画

帮助铲掘泥沙、寻找食物(图片鲟鱼)

弯曲成钩状(图片长吻鱼)

二、口其形状、位置和构造随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1.构造圆口类:无上、下颌,口呈吸盘状,多寄生生活

软、硬骨鱼类:上位口-----多食浮生,如鱇

(有上、下颌)端位口-----多数鱼属此,行动一般较迅速,如金枪鱼图片

下位口-----多为中下层,以底栖生物为食,如

2.口的特殊形状

宽咽鱼墨头鱼长吻鱼图片

三、须辅助觅食的工具,上有味觉器官,有的还能发光(大口鱼)

根据须着生位置可分:鼻须、颌须、颏须、吻须(图片)

四、眼无泪腺、无眼睑

脂眼睑:眼外面的一层透明的脂肪遮盖物如遮目鱼(图片)放大指出该结构

位置:头两侧

头顶日本鰧(图片)

一侧比目鱼

特例:后肛鱼杖尾鱼四眼鱼无眼

五. 鼻是味觉器官,与呼吸无关(肺鱼除外),多数长在眼前方,左右各有一鼻腔,外有鼻

瓣或隔膜将它分为前后两个鼻孔,一为进水、一为出水,但少数鱼仅一个鼻孔如凹鼻魨

内鼻孔肺鱼

图片上指出鼻孔的位置,动态表明水在鼻孔中的流向

六鳃裂与鳃孔

图片上指出鳃裂与鳃孔特例说明黄鳝

第四节鳍

奇鳍:背鳍( D ) 臀鳍( A ) 尾鳍( C )图片指出各鳍的位置

偶鳍:胸鳍( P ) 腹鳍( V )

一、鳍的构造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特有,不分支、不分节

鳍条分节、分支

软条分节、不分支

鳞质鳍条硬棘不分节、不分节

二. 鳍的形态、功能

1.背鳍维持身体直立、平衡的器官,位于体背中央

举例背鳍一个:长(鲽、鳎、乌鳢)、中(鲢)、短(鲶)

背鳍二个:鲈、鲻

背鳍三个:鳕

小鳍:由单枚鳍条组成,存在于背鳍、臀鳍后方如:鲐、蓝点马鲛

脂鳍: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肉质状的突起,无鳍条,位于背鳍后方

如:长吻鮠、龙头鱼

背鳍的变异

鮣、鮟鱇

(以上均有图片,点击相应部位,有局部放大图)

2.臀鳍维持身体直立、平衡,一般一个,鳕鱼二个(图片),有的无()变异:热带观赏鱼(鳉鱼类),雄鱼臀鳍前几根鳍条特化为复杂的交配器(图片,点击后放大说明)

3.尾鳍帮助鱼体维持、掌握方向、左右摇摆时,帮助鱼体向前推进

尾鳍形状截形、圆形、新月形图片(),(鼠标所指,出现该图说明)

特例:海马、翻车鲀、弹鱼图片(),(鼠标所指,出现该图说明)

4.胸鳍使身体前进和控制方向

软骨鱼类:胸鳍大,(图片说明它的位置)

变异:头鳍、吻鳍(动态说明它们形成的过程)

硬骨鱼类:胸鳍小,行动缓慢的鱼,胸鳍阔、宽,可用来划水(图片)

快速游泳的鱼,胸鳍长,呈镰刀状

变异:飞鱼、豹魴鮄、弹涂鱼、马鲅、红娘鱼

5.腹鳍起次要的辅助作用,位置有很大不同,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图片说明其不同位置,并说明软骨、硬骨鱼类的差异)

变异:爬岩鳅等的腹鳍吸盘状(图片)

软骨鱼类雄鱼腹鳍内侧有一交配器(图片)

鳍的作用:平衡—D、 A、 C、 V

推进—P的划浆、C的橹

转向、减速—P

鳍式:用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罗马数字代表硬棘,两背鳍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范围用””,软条与硬棘之间用”—“

如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

鲤 D 3--15∽22(3,15∽22)

(图片上实例解说)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皮肤

鱼类的皮肤(skin)由“表皮”、“真皮”构成

一. 表皮(epidermis)

1. 生发层(germinal layer):仅一层细胞,细胞圆柱形

2. 腺层(glandular layer):有许多单细胞腺(unicellular gland),包括杯状细胞(goblet cell)、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浆液细胞(serous cell)、棒状细胞(club cell)、线细胞(thread cell)等。特点:没有血管,生发层的营养靠真皮的血管供给,而表皮其它细胞的营养靠渗透扩散作用通过介于细胞之间的细胞基质来传递。

没有角质层,一些雄性个体如鲤科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腺的刺激,在头部、鳍上的表皮角质化,形成珠星(pearl organ),生殖完毕,即消失。

由外胚层发生

有许多腺细胞,位于表皮内。

二、真皮(dermis)

紧接在表皮层内,主要有外膜层(membrana externus)、疏松层(stratum spongiosum)、致密层(stratum compactum)三层

外膜层:很薄,紧贴表皮下方,为结缔组织

疏松层: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疏松,呈海绵状,有平滑肌细胞、神经纤维和色素细胞

致密层:位于疏松层下方,以胶原纤维为主,纤维呈束状,排列紧密。

特点:富有血管和神经末梢

富含纤维结缔组织

由中胚层发生

(图片要求讲解某一结构是在图上以不同标记标出)

三、腺体粘液腺+毒腺

1.粘液腺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有杯状细胞、浆液细胞、棒状细胞

(图片指出各细胞的形态构造)

杯状细胞:是常见的腺细胞,释放粘液物质,绝大多数鱼类均有。

浆液细胞:呈球形或卵圆形,细胞膜特别厚,细胞质少

棒状细胞:圆形或妥圆形,鲤形目鱼的棒状细胞分泌一种碟呤的物质,有引起警戒作用,又称警戒物细胞。

粘液的作用:润滑身体,减少阻力,加快游泳速度

保护鱼体免受寄生虫及其他物体的侵袭

协助调节鱼体的渗透压

警戒作用

2.毒腺(venomous glands) 是表皮的衍生物,隐藏在鳍棘下面或旁边,毒腺通过棘上的沟或管子,将毒汁注射到其它生物

体中(图片指出毒腺的位置,放大鳍棘上的沟或管子)

作用:自卫、攻击如鬼鲉(图片)

第二节鳞片

鳞片(scale)是由皮肤形成的,有盾鳞、硬鳞、骨鳞三种形式,不同鳞片的起源有所不同,其主要作用是保护鱼体,多数鱼类有鳞片,少数种类如:鲶、鳗等没有鳞片或不发达,鳞片的被覆程度与粘液分泌的多寡正好成反比。

一.盾鳞(placoid scale) 软骨鱼类特有,由表皮、真皮发生而成

构造鳞棘:露在体表,包括釉质(enameloid)、齿质(dentine)、髓腔(pulp cavity) 等,髓腔内有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有一小孔与真皮相通。

基板((basal plate):插入皮肤内的部分。

(图片外形、横切、以动态鳞片将基板插入皮肤)

二.硬鳞(ganoid scale) 存在于一小部分硬骨鱼类中,由真皮发生,它的特点是多数具硬鳞片,原始类别的硬鳞以关节突或凹而相嵌接,进而向复瓦状发展。

三种型式:标准式(ganoid)、科司美式(cosmoid ganoid)、雀鳝式(gar—ganoid)

三.骨鳞(bony scale) 由真皮形成,根据其露出体外部分有无棘刺,可分园鳞(cycloid scale)(后缘光滑无刺)、栉鳞(ctenoid scale)(后缘有刺),高等鱼类多被栉鳞

(图片动态标记栉刺)

表面构造:上侧区、下侧区、基区、顶区、鳞嵴(scale ridges)、鳞焦(scale focus)、鳞沟(scale grooves)、年轮

鲤鱼鳞片上动态逐一指出以上结构

骨鳞横切上层脆而薄---骨质

下层柔软---纤维组织

(横切图片上指出上层和下层)

(其它骨鳞图片:鲥、鲈、鳕)

四、鳞式

鳞式是记录鳞片数目的格式。

侧线鳞(lateral-line scale):鱼类体侧中央有一列(少数二列、三列)鳞片被侧线管穿过,它从头后延伸到尾部中央,被侧线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

5(D)

鲤:30∽32----------

6—A(V)

(鲤鱼图片在图片上动态指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

第三节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一.色素细胞:鱼类有着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热带珊瑚礁鱼类更加灿烂夺目,这些艳丽的色彩是由体表各种色素细胞所形成,它分布于真皮的疏松层上方和致密层下方,主要有“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

反光体(虹彩细胞iridocyte)是一种具有反光作用的色素结晶物。

(彩图上指出各细胞)

体色与环境的关系: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三个实例的生活录象或照片)

二.发光器(luminescent organ) 鱼类发光有二种形式

由皮肤衍生而成的发光器

与发光细菌共生而发光

具有发光器的种类约有二、三百种,大多生活在深海,少数在近海,其形状因种类而异,多的如光瞻鱼体每侧有350个,它仅在繁殖期发光,有的仅眼下有一大发光器。发光器的作用有:

(1)有些长在背鳍鳍条或须上的与诱饵有关

(2)大多数鱼的发光是属于防御性的,如尾部发光器的突然发光,会迷惑追逐者。(3)有些鱼的发光器长在头部、眼下或头腹面,可能与照明有关。

(4)另外深海中一些鱼发光器的不同排列方式和发光的色泽不同,被认为是识别同类的标志。

第三章骨骼系统

骨骼的发生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组织,包括外骨骼和内骨骼。

外骨骼(endoskeleton):处于肌肉外的鳞片、鳍条等

内骨骼(exoskeleton):处于肌肉内的骨骼

骨骼系统主要指内骨骼,起支持身体和保护内脏的作用,同时配合附着在外的肌肉,产生

各种运动。

1.软骨化骨(os cartilaginea):膜骨期----->软骨期----->骨化期

2.膜骨(os membranaceum):膜骨期----->骨化期

膜骨期:游离的间叶细胞形成膜质状间叶组织,有些骨骼的一部分或全部始终停留在这一时期(如肌隔永远保持膜质状态)

软骨期:生骨区产生软骨细胞,它侵入膜质构造内形成软骨(软骨鱼纲的鱼终生停留在此期)

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过骨化作用,替代了软骨,形成硬骨

软骨化骨:经过以上三个完整阶段形成的硬骨

膜骨:处于膜质期的间叶组织,由于硬骨细胞的作用,直接骨化而形成的硬骨

骨骼的分类(按着生位置分)

中轴骨骼(axial skeleton)——头骨、脊椎、肋骨

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支鳍骨、肩带、腰带

第一节主轴骨骼

一.头骨(skull)脑颅+咽颅《鱼》P42 图3—2 动态将两部分的拆、合

1. 脑颅(neurocranium) 脑颅是头骨的上面部分,包藏着脑、视、听、嗅等感觉器官

软骨鱼类脑颅图片《比》P64 图3—9、10

硬骨鱼类脑颅图片《比》P78 图3—25、26

咽颅(splachnocranium) 咽颅是头骨的下面部分,包藏口咽腔、食道、颌、舌、鳃弓等构造

分颌弓、舌弓、鳃弓三个部分

颌弓(mandibular arch)是由支持上、下颌的骨骼组成

舌弓(hyoid arch)是由舌及其相关的骨骼组成

鳃弓(branchial arch)是由支持鳃丝的骨骼组成

二.脊椎(vertebral column)

由许多脊椎骨串连成一条长长的脊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包括躯椎和尾椎。

硬骨鱼类:脊椎全已骨化,髓弓前后有关节突包括躯椎、尾椎

软骨鱼类:脊椎全为软骨,椎体常有钙质沉淀起加固作用,各种鱼钙化情况不一,有单环、多环、星椎

《鱼》图3-16 枕骨大孔之下的小孔——韦伯氏器——鳔

韦伯氏器(Weber,s organ):鲤形目的第一、第二、第三椎体两侧有4块小骨,是由脊椎的某些部分变异而成,4块小骨分别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三脚骨后方尖端与鳔壁紧密相接触,带状骨和舶状骨紧贴于枕骨大孔之下的一对小孔,外面和内耳的围淋

巴腔相连,借此与内淋巴窦发生联系。

三. 肋骨和肌间骨

1.肋骨(rib)最先在有颌鱼类中出现,分为两类:

①背肋:亦称上肋,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膜相切的地方,也称肌间肋;

②腹肋:发生于肌隔与腹膜相切的地方。

《鱼》 54页图3-20

要求:讲背肋时(或腹肋),背肋闪动或以移动方式插入,整个图片最好能插入到鱼体内。

2.肋间骨(intermuscular bone):真骨鱼体中有一类纤细如针芒的骨骼,长在体两侧,按节排列的肌隔中,俗称肌间刺,在低等鱼类如鲱、鲤形目中肌间骨很多,它的数目形状在各种鱼中是不同的,随着鱼类的演化,肌肉中的细刺越来越多,有的完全没有。

《鱼》54页图3-21

第二节附肢骨骼

鱼类的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也和别的高等动物一样,有支持偶鳍的带骨和支持鳍条的支鳍骨,支持胸鳍的带骨称肩带(pectoral girdle),支持腹鳍的骨骼称为腰带(pelvic girdle)。附肢骨骼可分为“奇鳍支鳍骨”和“偶鳍支鳍骨”

一. 奇鳍支鳍骨

1.D、A的支鳍骨(ptergiophore)

软骨鱼类的支鳍骨为三列辐状软骨(棍状软骨),其外为角质鳍条,鳍条数目大大超过支鳍骨。

硬骨鱼类的支鳍骨是每一鳍条下有1--3节支鳍骨,分别为末节、中节、基节,高等鱼类的3节逐渐减少,一般基节总是保留的。鳍条数目和支鳍骨数目一致,即1根支鳍骨支持1根鳍条。

2.尾鳍的支鳍骨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这与尾鳍在鱼的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有关。

尾鳍依椎骨末端位置及尾鳍分叶对称与否而分三种类型

(1)原型尾:椎骨的末端平直地进入尾鳍中央,将其分为完全相同的上、下两叶,内、外都对称,圆口类多属此类,其它仅见于胚胎阶段。

(2)歪型尾:尾鳍外形上不对称,上叶狭小、下叶发达,内部脊椎骨向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内部亦不对称。鲨、鳐、寻、鲟类等属之。

(3)正型尾:尾鳍外形是基本对称的,内部脊椎骨最后几块愈合成一片翘向后上方,称为棒状骨(尾干骨)

(4)矛型尾:尾鳍具中央叶,呈矛型,外表与内部都对称。

二. 偶鳍支鳍骨、带骨

偶鳍有支鳍骨,还有支持支鳍骨的带骨,胸鳍的带骨称肩带,腹鳍带骨称腰带

1.胸鳍支鳍骨及带骨

软骨鱼类支鳍骨:由3块鳍基骨及3行辐状软骨组成

肩带:呈“U”形,位于咽颅后方,背侧为肩胛部,腹面为乌喙部

逐级支持:肩带(支持)支鳍骨(支持)鳍条

硬骨鱼类支鳍骨:不超过5块

肩带:初级肩带---肩胛骨、乌喙骨(中乌喙骨)

次及肩带---上匙骨、匙骨、后匙骨

出现越级支持:肩带(支持)鳍条

2.腹鳍的支鳍骨及腰带

软骨鱼类支鳍骨:2块鳍基骨+2行辐状软骨组成,数目比胸鳍的减少了

腰带:“一”字形

鳍脚(pterygopodium):雄性个体的后鳍骨演变为交配器官

硬骨鱼类支鳍骨:多只有1块

腰带:一块无名骨

第四章肌肉系统

引言

在鱼类的生活过程中,一刻不停地运动着,它们的游泳、摄食、呼吸、繁殖等活动,都是通过较大范围的组织器官的运动来进行的,而产生各种动作的基础就是肌肉,一条鲤鱼就有三百多条。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肉细胞,通常长形,成纤维状,又称肌肉纤维。

第一节肌肉的类别

一.平滑肌(smooth muscle):分布于消化管、血管、尿殖器官等管璧

特点:收缩缓慢、宽息也较缓和,不受意志支配-----非随意肌

二.心脏肌(cardiac muscle):分布于心脏

特点:收缩缓慢,宽息期长,并且持久,有节律性-----非随意肌

三.横纹肌(skeleton muscle):取系骨骼,又称骨骼肌

特点:不耐久、收缩急促、宽息也快-----随意肌

图动画演示各肌肉的收缩与宽息

根据分布,横纹肌可分为

鳃节肌----支配口、鳃盖、鳃弓等运动的肌肉

横纹肌附肢肌肉:奇鳍肌、偶鳍肌

体节肌中轴肌躯干肌肉----轴上肌、轴下肌、棱肌

头部肌肉----舌下肌肉、眼球肌肉

第二节肌肉的结构

一.体节肌(somatic musculature)

(一)中轴肌

1.躯干部肌肉:占肌肉的最大部分,从头后到尾基两侧,整个体侧肌肉称为大侧肌,大侧肌在体侧中央有水平隔膜(horizontal septum),它将肌肉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即轴上肌(m.epaxialis)和轴下肌(m.hypaxialis)。大侧肌由许多倒“W”的肌节组成,各肌节之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myosepta)把它们隔开。

肌节:2个后圆锥、2个前圆锥、水平肌隔(图)

(1)大侧肌(m.axialis)

红肌(red muscle):位于水平膈上、下附近,颜色暗红,富含血管及脂肪。

特点是能作持久的运动,耐力强,游泳活泼,大洋洄游性鱼

类的红肌发达,如金枪鱼(图片说明文字--金枪鱼的大侧肌约占体重的3/4,依靠发达的红肌,1尾106cm的金枪鱼1小时可游44=84公里)

白肌(white muscle):颜色暗淡,占大侧肌的大部分,含脂肪少。特点是能作急速的冲刺性动作,但不能持久运动,耐力差。如鲢、鳙

(2)棱肌(carinate muscle) 背、腹正中央,鳍的前后方成对的纵行、细长的肌肉

上棱肌(supracarinate muscle)---背鳍引肌、背鳍说机缩肌

下棱肌(infracarinates muscle)---腹鳍引肌、腹鳍缩肌(臀鳍引肌)、臀鳍缩肌

(图片在图片上指出各肌肉相应的位置)

2.头部肌肉

(1)舌下肌肉:头后腹面的胸舌骨肌,由躯干部肌肉分化而来、组成复杂

(2)眼球肌肉:上、下斜肌,上、下直肌,内、外直肌共6条,第一肌节演变成上直、下直、内直及下斜肌,由第Ⅲ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第二肌节演变成上斜肌,由第Ⅳ对脑神经(滑车神经)支配;第三肌节演变成外直肌,由第Ⅸ对脑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二)附肢肌肉:包括奇鳍肌肉、偶鳍肌肉,由大侧肌分化而来

1.奇鳍肌肉

浅层:背鳍(臀鳍)

背鳍(臀鳍)肌肉深层:背鳍(臀鳍)

偶鳍肌肉:腹鳍、胸鳍肌肉,组成比较复杂,有浅层、深层

鳃节肌与口、鳃盖、鳃弓等构造运动有关的肌肉

口↗闭口----下颌收肌、咬肌

↘张口----腭弓提肌、腭弓收肌

↗张开----鳃盖开肌

鳃盖→关闭----鳃盖收肌、鳃条骨舌肌

↘提取----鳃盖提肌

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世界上具有发电器官的鱼类共有30余属,分别属于6目、11科,除电鳐、鳐、电瞻星鱼等分布于海水中外,其余生活在淡水中,我国仅产电鳐属、鳐属及中国团扇鳐属,国外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

鱼类的发电器官一般都是由肌肉变异而成,只有电鲇例外,它是由真皮腺体变异而成,位于皮下。

(1)尾部肌肉变异而成如电鳗、鳐、中国团扇鳐

(2)由鳃肌变异而成如电鳐

(3)由眼肌变异而成的如电瞻星鱼

图指出各种发电器官的位置

第五章消化系统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及消化腺两个部分组成,鱼类摄取的食物都要在消化管内进行消化和吸收。食物进入消化管后,经过消化液中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最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由肠道吸收,蛋白质、糖类由渗透作用进入肠壁的血管内,被分解的脂肪类则由肠壁内的淋巴管所吸收,血管和淋巴管将营养物质传送到身体各部分。消化管的大部分都位于腹腔内。(图片指出腹腔内的消化管)

第一节消化管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有些鱼的这些部分的分界不明显,可以根据组织切片观察其管壁结构、一定的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加以区别。

一. 口咽腔

有齿、舌、鳃耙等构造

1.齿:捕食工具,齿的形状、大小、分布、利钝等情况随种类而异,与食性有一定关系

圆口纲七鳃鳗的齿呈黄色,锥形,由表皮细胞角质化而成,有作用齿、补充齿、齿芽。

软骨鱼类齿由盾鳞演化而来,与盾鳞的构造相似,有正式齿、补充齿、脱落齿。

硬骨鱼类有颌齿\梨齿\腭齿\舌齿\咽齿,咽齿是第五鳃弓角鳃骨特别扩大,其上着生的牙齿,鲤科鱼类特有。

硬骨鱼类的牙齿形态很多,与其食性有密切关系,常见的有:

①犬齿状齿:齿尖利,有的齿端具沟状缺刻,如狗鱼、海鳗、鳜鱼、带鱼、鮟鱅

②圆锥状齿:齿细长而尖,如大麻哈鱼、鳕鱼等,以小鱼、无脊椎动物为食

③臼状齿:齿大多呈臼状,如鲳鱼、青鱼、真鲷等,以螺、蚌及其它坚硬的食料为主,借臼状齿轧碎

④门齿状齿:齿呈门齿状,如鲆鲷、四长棘鲷、东方豚、香鱼、宽层鳞豚,齿呈门齿状,籍以捕食固着于岩礁上的生物。

2. 舌

鱼类的舌属于原始类型,位于口腔底部,一般无弹性,不能活动,肌肉不发达,仅仅是其舌骨外面上一层粘膜。舌大多前端游离,由于鳃下肌肉的作用,其前端稍可上下移动,也有些前端不游离。

一些鱼类的舌上有味觉细胞——味蕾,但不如高等脊椎动物发达,而且除舌之外,口腔、触须及体侧表面都有一些味蕾分布。

3. 鳃耙

咽部鳃弓的内侧面上生长着一种滤食器,就是鳃耙,每一鳃弓上排成内外两列,其中以第一鳃弓外鳃耙最发达。多数鱼类在鳃耙的顶端,鳃弓的前缘分布有味蕾,因此鳃耙除了过滤食物外,还有味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鳃丝的作用。

鱼的鳃耙与食性相关:

1.浮游生物食性:多半多而致密,如鲢、鳙(链接鲢、鳙的鳃耙图片,在图片上指出咽上器官,图片下有说明文字)

2.肉食性鱼类的鳃耙短而稀,如带鱼

鳃耙的数目在分类上有时作为主要标志之一,一般以第一鳃弓的外鳃耙进行统计,由上鳃耙(咽鳃骨,上鳃骨)+下鳃耙(角、下鳃骨),如大黄鱼,8-11+16-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口、齿、鳃耙是鱼类取食的重要器官,由于各种鱼的食性不同,它的构造也有很大差异,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

①捕捉型:口较大,牙锐利且坚硬,除了颌齿之外,梨骨、腭骨等部位都可能有齿,鳃耙短而稀,并不起主要的滤食作用,起着保护鳃的作用,凶猛鱼类如乌鳢等属之。

②吸盘型:无上下颌,口几成圆的吸盘形,有许多角质齿,舌上都有齿,较尖刻,可舐括其他生物的皮肉,无鳃耙,营半寄生生活,如盲鳗、七鳃鳗属之。

③吸吮型:吻部带延长呈管状,口小,牙齿不发达,鳃耙不发达,通常以小的生物为食物,如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甲壳动物等,如烟管鱼、海龙、海马等。

④研磨型:口中等大小,牙齿坚硬,常呈板状或臼齿状,鳃耙中大,通常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如青鱼、真鲷。

⑤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中大或较大,齿细小或无齿,鳃耙特长而密,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如鲢、鳙、姥鲨等。

⑥其它类型

四.食道

鱼类的食道一般短而宽,壁比较厚,食道由三层结构组成。

①粘膜层(最内层):食道内壁有许多纵列粘膜褶,吞咽食物,扩大食道的容积。

②肌肉层:食道的肌肉相当发达,由二层横纹肌组成,内纵外环,食道上还有味蕾,世道与胃交界处有括约肌。

③浆膜层:最外层

鲳鱼的食道呈球状,肌肉壁特别厚,粘膜层有许多乳头状突起,河豚的食道有一特殊的构造——气囊,遇险时,可吸入空气,使腹部膨大,立即浮向水面而逃走。

五.胃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近食道的部分分为贲门部。近肠的部分为幽门部,胃体盲囊状,少数鱼类无胃,如鲤科、qiang科、海龙科等。

圆口类无胃,软骨鱼类胃发达,多数无盲囊部,全头亚纲无胃,真骨鱼类的胃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① I型:呈圆筒状,不弯曲,无盲囊部,如银鱼、烟管鱼、屯型目等。

② U型:盲囊部也不十分明显,胃呈U ,如斑几

③ V型:胃弯曲呈 V形,胃囊部也不发达,如大麻哈鱼、香鱼等。

④ Y 型:胃囊部特别明显,胃的三部分分界明显,如鳗鲡、提鱼等。

⑤┤型:是 Y型的进一步发展,盲囊部特别延长,幽门部比较小,如鳕鱼、蛇鲻、鲳鱼等。

I型胃容量最小,Y及┤型容量大,盲囊部可以膨大。

胃的大小与食性,特别与食物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①凡是吞噬大型的食物或一次消耗大量食饵的鱼,其胃一般较膨大,如海鲂及安康的胃特别大;

②海水鱼类中的斑几和鲻鱼的胃也比较特殊,它们多以浮游生物或有机碎屑、硅藻等为食,胃肌肉壁特别厚,颇似砂囊,适于研磨和压碎食物。

斑几、鲻鱼、海鲂、安康外形、胃型

胃分四层:由内向外

粘膜下层、粘膜层、肌肉层、浆膜层

粘膜层的褶皱形状因种而异,粘膜层有胃腺,分泌蛋白酶;肌肉层由外纵肌和内环肌组

成,胃与食道及肠的分界处有括约肌。

六.肠

1.肠

↗小肠↗十二指肠---壁内无突起,管径较细,有胰管通入

软骨鱼类肠↘洄肠----内有螺旋瓣(螺旋型、画卷型)

↘大肠↗结肠:后有一突出的直肠腺

↘直肠:

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直肠腺:有分泌粘液和排盐作用,直肠腺后为直肠。

真骨鱼类肠分“小肠”、“大肠”

肠的长度与食性有密切关系:

肉食性鱼类的肠比较短,直管状或弯曲很少;

草食性鱼类的肠特别长;

杂食性鱼类的肠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2.幽门盲囊(幽门垂)

许多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盲囊状突起,称幽门盲囊,它对肠子扩大吸收面积有作用,同时能分泌肠壁其他部分那样的分泌物,各种鱼的幽门盲囊数目不同,少则只有一个(玉筋鱼),多的可达1000个左右(脂眼鲱),排列方式亦不同。

第二节消化腺

鱼类的消化腺有胃腺、肝脏及胰脏。

一. 胃腺

有胃鱼类都有胃腺,呈单盲囊状构造,埋在胃壁内,开口于胃腔粘膜表面,少数鱼类无胃腺。

二. 肝脏

是鱼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一般呈褐色,位于体腔前端且在心腹隔膜后方,肝脏的大小、形状及颜色因种而异,其形状一般与体形有关。大多数鱼类的肝脏分为两叶,但也有不分叶或分为三叶、多叶的;有些鲤科鱼类的肝脏分散无固定形状,弥散在肠系膜上,并与胰脏混杂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肝脏的构成:↗肝细胞分泌胆汁

肝脏←—肝小叶←—肝细胞索

↘胆细管输送胆汁→胆管→胆囊→输胆管→肠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