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属于。

A 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B教育措施C学校环境D学与教的规律

3.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1903年B1913年C1914年D1924年

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的学科。

A基本教育B基本教学C基本心理D基本身心

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1903年心理学家出版了。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7.简答题: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参考答案:(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9.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引进的。

A俄国B西方C日本D澳大利亚

10.学生是学习的。

A 主导

B 主体

C 中介

D 媒体

11.教师是教学的。

A 主导

B 主体

C 中介

D 媒体

12.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A 教学内容

B 教学方法

C 教学手段

D 教学评价

13.在学校教学中,口头语言、书本、录音磁带、多媒体等属于。

A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C 教学目标D 教学环境

14.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教学环境

D 教学条件

15.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称为。

A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教学设计过程

16.教与学的三种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17.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找出问题的症结。这说明。(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18.奠定了心理学发展基础的著作是。

A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B 布鲁纳的《学与教的心理学》

C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D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

19.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

20. 60年代初,由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A斯金纳B布鲁纳C皮亚杰D布鲁姆

2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

第二章

1.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说明该小朋友认知发展属于()。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青少年期一般指()。

A 6-12岁

B 12-18岁

C 6-18岁

D 10-20岁

3.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A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C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D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

A关键期或敏感期B行为学习期C习得期D发展期

5.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阶段是()。

A0-2岁B2-7C7-11岁D11-15岁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12-18岁的危机冲突时()。

A勤奋感与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7.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C女优于男D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在有的年龄相等,在有的年龄不相等

8.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一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A美国的桑代克B苏联的维果斯基

C瑞士的皮亚杰D奥地利的劳伦兹

9.“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A.现有的发展水平B.即将达到的水平

C.最高的发展水平D.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10.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D自我意识

11.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A1岁B3岁C5岁D7岁

12.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2岁B4岁C5岁D7岁

13.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

14.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的哪一阶段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A幼儿园毕业B小学毕业C青春期D死亡

15.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迄时间、到达成熟的时间有不同的进程指的是()A.发展的阶段性B.定向性C.不平衡性D.顺序性

16.小鸡、小鹅会在出生后很短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同类,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这种现象说明这段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逐母禽的。(关键期)

17.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能够掌握“守恒”概念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8.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19.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B.性格C.自我D.品德

20.埃里克森认为,6-11岁的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B勤奋感C自主性D主动性

21.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说,青少年时期处于的发展阶段是。

A勤奋对自卑 B 亲密对孤独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创新对内疚

22.埃里克森认为,4-5岁的儿童主要是培养。

A信任感B勤奋感C自主性D主动性

23.埃里克森认为,2-3岁的儿童主要是培养。

A信任感B勤奋感C自主性D主动性

24.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25.最早提出辐合型和发散型认知方式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 吉尔福特

B 威特金

C 斯金纳

D 桑代克

26.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27.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28.世界上最著名的量表是。

A 韦氏智力量表

B 比纳-西蒙量表

C 斯坦福-比纳量表

D 瑞文推理量表

29.在智力测验中,儿童回答问题的成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

A 数量和质量

B 积极性

C 主动性

D 态度

30.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31.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32.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33.人们所说的天才通常是指智商的人。

A 100以上

B 120以上

C 140以上

D 150以上

34.一个人的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间的差异属于。

A 个体间差异

B 个体内差异

C 群体差异

D 小组差异

35.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分布。

A 偏态

B 常态(正态)B 左偏态 D 右偏态

36.智力的年龄差异属于。

A 个体间差异

B 个体内差异

C 群体差异

D 随机差异

37.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

3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39.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

参考答案(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和胆量的大小上。一般而言,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客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

(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大,易冲动。高中情感特征基本稳定。

(3)理智方面。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理智的最活跃时期;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成熟期,亦即思维成熟期。

第三章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婴儿打过几次针,看见白衣人就会躲避或啼哭的反映,这是一种()

A 非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 生来的反射

4.: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过程B.同化和顺应过程

C.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D.试误过程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

6.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食物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7.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件反射”中用的动物是()

A.鸽子B.猩猩 C.狗 D.白鼠

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10.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B.斯金纳C.托尔曼D.桑代克

11.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 )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12.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 )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动作技能

13.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划分范畴?

A 知识的学习

B 概念的学习

C 技能的学习

D 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的是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

A 奥苏伯尔

B 加涅

C 巴甫洛夫D斯金纳

15.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个实验使用的研究对象是。

A 白鼠

B 猫C黑熊 D 猴子

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B.维果茨基c.赞可夫D.斯金纳

17.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

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1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

A 刺激分化

B 刺激泛化

C 刺激消退

D 无条件刺激

19.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A刺激泛化B刺激比较C刺激分化D行为强化

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21.看到天上乌云和闪电时,赶紧找地方避雨,这种行为属于()

A.强化B.回避条件作用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22.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托尔曼

D、斯金纳

2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A.动机B.强化C.诱因D.需要

24.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是。

A 期望事项

B 执行控制

C 认知策略

D 诱因

25.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26.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构成了而学科的。(基本结构)

27.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

A.指导法B.讨论法C.发现法D.接受法

28.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

A机械学习B接受学习C意义学习D信号学习

29.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建构学习论B.结构学习沦C.认识学习论D.联结学习论

30.简述什么是意义学习以及意义学习的条件?

31.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第四章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来

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2.以下各项原因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

A 能力归因

B 努力归因

C 任务难度归因

D 运气归因

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学习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内部求知欲

5.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

A.奥苏伯尔B.桑代克 C.布鲁纳D.斯金纳

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7.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学习动机属于()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内部求知欲

8.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

A 内驱力

B 认知内驱力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9.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需要 B.动机C.强化D.诱因

10.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11.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动机可以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12.主张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这属于的观点。

A 需要层次理论B强化理论C成就动机理论D成败归因理论

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

A.诱因B.问题情境C.学习期待D.强化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低相关B.高相关C.不成比例D.呈倒“U”型曲线

15.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6.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能力高低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7.将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自己能力低”这种归因属于()

A 内部稳定性归因

B 外部不稳定归因

C 外部稳定性归因

D 内部不稳定性归因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 阿特金森

B 马斯洛

C 班杜拉

D 维纳

19.教师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属于利用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A 直接发生途径

B 间接发生途径

C 学习效果D学习方法

20.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2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

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 C.自我归因D.期待

22.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

A.班杜拉B.奥苏贝尔 C.桑代克D.布鲁纳

23.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提出的。

A.班杜拉B.奥苏贝尔 C.桑代克D.马斯洛

24.以下哪一位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

A.班杜拉B.阿特金森 C.桑代克D.马斯洛

25.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26.简述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27.试论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8.试论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

1.经验类化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A 任务的相同要素

B 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

C 原有的认知结构

D 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桑代克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之间具有。

3.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称为()

A.迁移

B.正迁移

C.水平迁移

D.具体迁移

5.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是()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一般迁移

D 具体迁移

6.平常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

A 顺应迁移

B 同化性迁移

C 重组迁移

D 一般迁移

7.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这是()

A.一般迁移

B.同化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8.学生在学习数运算的法则m(a+b)=ma+mb后,错误地认为1g(a+b)=lga+1gb,这是()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9.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D、事例或案例

10.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同化性迁移

B 正迁移

C 一般迁移

D 具体迁移

1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有着重大影响,其中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是()

A 学习者的知识背景

B 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

C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D 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

12.简述迁移的作用。

1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4.在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第六章

1.信息能长时间保留下来,容量没有限度的记忆是()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倒U型

D 加速型

3.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学习熟练程度是()

A 150%

B 200%

C 100%

D 120%

4.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称之为

()

A 记忆术

B 无意义识记

C 有意义识记

D 记忆编码

5.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程序性学习

6.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7.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8.上位学习又称为()

A类属学习 B 总括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 命题学习

9.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之为()

A符号学习 B 概念学习C 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10.在直观教学时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突出概念的本质

D.丰富想象思维

11.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是()

A 正例

B 反例

C 变式

D 定势

12.学校规定学生做作业必须用蓝笔,教师批改作业必须用红笔。这是运用了感知的哪一条规律()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结合律

13.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

14.教材编写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要有间隔和停顿。这是利用感知规律的()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5.“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概念,使低级概念遗忘,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这种思想是和以下的哪一种理论有关()

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干扰说

1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17.试论述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8.试论述应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19.试论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主要观点,并举例说明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第七章

1.下列哪一项是心智技能的三个特点()。

A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B客观性、内潜性、简缩性

C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 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

3.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

A 示范与讲解

B 模仿

C 练习D有效反应

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5.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6.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两种。

7.各种操作技能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有时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退步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__。

8.技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方式。

9.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

10.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四个阶段。

11.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12.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3.试论述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第八章

1.在记单词的时候,最后的几个单词比中间的几个单词记得更牢,这是()。

A 首位效应

B 前摄抑制

C 近位效应

D 倒摄抑制

2.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

A 首位效应

B 前摄抑制

C 近位效应

D 倒摄抑制

3.后面所学信息对前面所学的信息的干扰叫()。

A 首位效应

B 前摄抑制

C 近位效应

D 倒摄抑制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

A.复杂的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

5.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A.语义联想B.视觉想象C.关键词法D.谐音联想法

6.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

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识策略D.复述策略

7.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是()。

A 元认知策略

B 认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精细加工策略

8.个人对自己认识过程的调节和监控是()。

A 意志

B 意识

C 元认知

D 自我认知

9.计划安排每天的自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的()。

A.组织策略B.认知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1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寻求教师的帮助D.调节策略

11.一个人根据自己学习的总目标,对学习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时间表来落实这是()。

A 元认知策略

B 计划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调节策略

11.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哪些。

12.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13.简述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有哪些。

14.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15.简述学习训练的主要原则。

第九章

1.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心理学上称之为()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问题D分解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形式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D.间接思维

4.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

A多样性B 迅速性C 流畅性D 价值性

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放映了创造性的()

A 变通性B流畅性 C 独创性 D 先进性

6.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 牢记题目内容

B 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C 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D熟练地是用计算机能

7.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叫()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

8.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很容易想到和发现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用。这种心理现象叫。

9.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1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1.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1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3.简述高创造性者的特性特征。

14.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十章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做()。

A.品德B.人格C.个性D.态度

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 初中一年级

B 初中二年级

C 初中三年级

D 小学六年级

3.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中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成为()。

A 从众

B 认同

C 内化

D 顺从

4.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A 无道德阶段

B 他律道德阶段

C 自律道德阶段

D 前道德水平

5.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

7.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8.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0.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 道德理念

B 道德行为

C 道德品质

D 道德意识

12.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A 内化B行为 C 实行D 反馈

13.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14:简述中学生品德的基本特征。

15:论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6:简述态度与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

17: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第十一章

1.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A.行为矫正B.学会适应C.寻求发展D.克服障碍

2.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3.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沃尔朴C.艾里斯D.雅各布松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5.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A.健康的生活B.健康的习惯C.健康的环境D.健康的心理

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

7.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8.简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9.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0.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第十二章

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学习目的B.教学目的C.学习目标D.教学目标

2.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

A.道德目标B.动作技能目标C.发展目标D.健康目标

3.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D教学阶段

4.发现学习是()。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B.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C.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5.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科学、数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教学策略D.合作学习策略

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教学策略叫做()。

A.发现教学B.合作学习C.情境教学D.个别化教学

7.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主导教学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D.课堂练习

8.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杜威C.加涅D.布卢姆

9.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的()。

A 30% 左右

B 50% 左右

C 80%-90%

D 95%以上

10.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策略称之为()。

A 个别化教学

B 指导性教学

C 合作教学

D 情境教学

11.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

A教学策略 B 教学法C教学目标D 学习方法

1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讲课内容,而是在于它们能影响学生()。

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D智力水平

13.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教学策略是()。

A 合作学习

B 情境教学C发现学习D程序教学

14.()是最高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B应用C 评价目标D综合目标

15.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17.简述常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8.简述常见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19.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

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

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B.多动行为C.问题行为D.强迫行为

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B.教学结构C.学习结构D.班级结构

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

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B.群体压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

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A.服从B.依从C.从众D.模仿

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

10.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

11.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的现象是一种()。A.吸引的人际关系B.合作的人际关系C.沟通的人际关系D.平等的人际关系

12.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十四章

1.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A.形成性评价B.定性评价C.考查性评价D.定量评价

2.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定属于()。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非正式评价

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等)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4.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5.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6.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将教学评价分为()。

A.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B.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7.在一门课结束以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A 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8.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日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

9.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这是()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1.简述评分的基本步骤。

第十五章

1.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的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A说到做到B敬业精神C热心和同情心D重义气讲交情

2.教师的批评和不赞成,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A关系密切 B 关系不明显C 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

3.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A 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自我反省能D教学监控能力

4.教师对所有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是()。

A晕轮效应B有晕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D名人效应

5.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

A专业知识B教育学知C心理学知识D相关学科知识

6.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的阶段。这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7.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哪一阶段特征?()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

8.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9.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0.论述新教师与专家教师有什么不同。

11.简述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12.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教育心理学试卷综合总结复习课程

选择题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卷) 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2、学生为了获得师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胜任的内驱力 3、个人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 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投射自我D.镜中自我 4、在心理学里,一个人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即为人的[ ] A.道德B.品德C.性格D.人格 5、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自己人”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威信效应D.好感效应 6、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B.模仿C.感染D.从众 7、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信、自强分别属于[ ] A.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B.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C.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D.自我体验与自我认识 8、老师对学生取得好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期促进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动机律 9、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抽象B.变式C.概括D.比较 10、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式称为[ ] A.言语直观B.模象直观C.实物直观D.想象直观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师的教学心理学规律B.教师的教育心理学规律C.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规律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心理学规律2.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被称为[]. A.人本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学派 3.某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兴趣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善于交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4.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凝聚性 C.群体气氛 D.舆论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 A.记忆术 B.联想 C.替换 D.系统化 6.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A.自我认识 B.自我调节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A.定势作用 B.迁移 C.变式 D.功能固着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0第二学期) 一、解释概念(将随机考察5-8个) 1、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2、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 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 应的条件反应。 3、操作条件作用: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德必须要了解道德。 5、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6、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站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8、移情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2、规—例法:指把要学习的规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前知识加以理解、然后用例子对其加以说明的教学方法。 13、例—规法:指先呈现概念的若干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的教学方法。 14、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1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7、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18、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19、知识:(1)广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狭义: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取的规则、发放、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21、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2、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23、同伴评估法: 24、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25、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相对位置。 26、标准参照评价: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提示:这些不是模拟题,更不是复习范围,只是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整理历年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而搜集的一些练习题,仅仅作为平时练习用,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 第一章 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_预见性_。 2、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3、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称为_微型教学_。 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学与教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五个要素:__学生_、__教师__、_教学内容_、教学媒体和_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_学习过程_、教学过程_和评价反思过程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测量和描述、理解和说明、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行为分析法。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期和成熟时期。 9、Killion和Todnem提出,常见的教学反思有三种类型,即对于活动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和活动中的反思。 10、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其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称为反思(教学反思)。 11、福勒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么看我”,“领导怎么评价我”时,他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景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就阶段 12、下列哪种情况不是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 A、写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为模仿 13、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对教学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考察称为 A、自然实验 B、个案实验 C、相关研究 D、描述性研究 14、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它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桑代克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斯金纳 1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编写的,其作者是 A、廖世承 B、陶行知 C、蔡元培 D、陈鹤琴 16、专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 A、教学监控 B、教学决策 C、教学反思 D、微型教学 1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学习。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分数:2.00) A.学习心理 B.学生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生心理健康√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互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故选D。 2.有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状态学生,一类是消极状态学生。研究发现,对积极状态的学生使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教学效果好,对于消极状态学生使用电影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 A.学与教相互作用√ B.以学定教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就是指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使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达到最优配置,使教学效果最佳。考生可结合心理统计学中“交互作用”这一属于理解“相互作用”的含义。因此本题选A。 3.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分数:2.00) 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图式改变 C.形成条件反射 D.视觉适应√ 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故本题选D。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故本题选D。 5.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某教师学习如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属于 (分数:2.00)

《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复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 B、生物的存在 C、物的存在 D、意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 B、冯特 C、华生 D、桑代克 二、问答题 5.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最新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解: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人格】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简答: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道德水平(9—15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观。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或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道德水平(1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全面的道德原则。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通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发展及教育心理学历年测试试题及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B.调节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C教育)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A.霍尔)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A.强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B.托尔曼)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B.操作条件反射)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B.认知内驱力)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C.我最近太贪玩了) 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D.游戏) 16.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哪一个阶段中,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C.联系形成阶段) 17.下列因素中不利于动作技能形成的是(D.练习过程中没有间歇) 18.教育过程中要想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师必须具备(A.了解学生的能力) 19.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心理品质,称作教师的(C.教育机智) 20.在一项学习测验中,如果所有学生都得了高分,则表明(D.测验的难度系数高) 21.如果儿童知道“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表明他们具有了(C.时间知觉)22.以下学习动机中,属于近景动机的是(A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者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 23.在教学问题上,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A“有教无类”) 24.在下列哪个阶段中,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D.高中阶段)25.“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是(A 学习的迁移) 26.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教学监控能力,下列不包含在其中的是(D.课后的反复练习性) 27.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应该作为一位(B.支配者) 28.信度表示测量的可靠性。关于其理论 值,下列正确说法是(B.真分数的方差 与总方差的比率) 29.下列关于信度和效度关系的描述,正 确的是(C.效度高则信度高) 30.通过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 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 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 究方法称作(C.实验法) 二、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 填、不填均无分。 3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 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 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32.心理结构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它主要 由(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组成。 33.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包括准备律、(效 果律)和练习律。 34.奥苏伯尔用(同化论)来解释有意义 学习的过程。 35.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 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36.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 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组成的。 37.大脑功能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侧化的出现和形成, 二是(利手)的出现和形成。 38.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 性或功能的程度,称为测验的(速度)。 39.当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 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 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 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 学习之中,这种迁移称为(特殊迁移)。 三、名词解释 40.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 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41.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 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42.角色采择: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 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 社会认知技能。 43.发展任务:是指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 应该达到的成就。 44.教育心理实验法: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学生 心理变化的条件,来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的 研究方法。 四、简答题 45.请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要 说明应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动机。 答:(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 本的需要。在教育方面应是校舍的建筑要 注意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等。(2)安全需 要。一个人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产 生安全的需要。在教育上是:物质方面学 校设备要适合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的需 要;心理方面使学生不受情绪的干扰,竞 争不过分激烈,藉以增进多数学生的自信 心。(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学生在班级 中,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接纳或欢迎,而 非拒绝或排斥,就使相爱和归属的需要获 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4)尊重的需要。 就是自尊、自信和尊重别人。(5)自我实 现的需要。如寻求知识获得理解是一般学 生的愿望。 46.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3)受不良行为习 惯的支持。(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5) 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47.初中生的意志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 的盲目性较大。(2)意志对行为开始调节, 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3)意志行动 有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限。(4) 意志行动中动机的社会性成分增多。(5) 采取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 48.教育超常儿童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哪些? 答:(1)要公平,不要搞平均主义。(2) 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3)要实事求是, 不要求全责备。(4)既要全面发展,也要 发挥特长。 五、论述题 49.在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看来,影响儿 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联系儿童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实际,阐述各个因素在 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答:(1)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 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 于揭示新的可能性,即成为某些心理模式 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发 展的充分条件。(2)练习和习得经验。同 样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 素。(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 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 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 要但不是充分条件。(4)平衡。指不断成 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 素。 50.什么是元认知?请举例说明元认知训 练对学习策略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答:(1)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状况的 认识和监控。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 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 的认知,以及个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 计划、监控和调节。(2)元认知对策略学 习所起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①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②促进学生对学习 情境变化的敏感。③诱导学生考虑在特定 的学习情境下,哪些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 习能力、学习特点等最相适应,从而能够 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④使得学生能够客 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相应地调整 自己的学习方法。(3)结合上述作用举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 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 B.陈鹤琴) 2.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 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 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 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这种 研究设计属于(A.横断研究设计)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D.个体发 展心理学) 4.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叫(A.图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