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笔记—牛B版

生化笔记—牛B版

生化笔记—牛B版
1.1.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类别,分类依据及几种特殊氨基酸的分类;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成肽反应及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肽;
蛋白质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即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空间结构的测定.
重点:
氨基酸的分类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和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的
原理和方法.
难点: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这也是众多研究者花费多年才解决的难题,我们只需弄清楚其要步
骤及各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即可.
基本知识与理论: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了解即可)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生物体结构越复杂,其蛋白质种类和功
能越繁多,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
(一)催化和调节能力
某些蛋白质是酶,催化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反应.
某些蛋白质是激素,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如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体内信号转导也常通过某
第 1 页
FREEKA~1.TXT
些蛋白质介导.
(二)转运功能
某些蛋白具有运载功能,如血红蛋白是转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工具,血清白蛋白可以运输自
由脂肪酸及胆红素等.
(三)收缩或运动功能
某些蛋白质赋予细胞与器官收缩的能力,可以使其改变形状或运动.如骨骼肌收缩靠肌动蛋
白和肌球蛋白.
(四)防御功能
如免疫球蛋白,可抵抗外来的有害物质,保护机体.
(五)营养和储存功能
如铁蛋白可以储存铁.
(六)结构蛋白
许多蛋白质起支持作用,给生物结构以强度及保护,如韧带含弹性蛋白,具有双向抗拉强
度.
(七)其他功能
如病毒和噬菌体是核蛋白,病毒可以致病.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元素组成
组成蛋白质分子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氧,氮,硫.有些还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各种蛋
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且蛋白质是体内的主要含氮物,因此可以根据生物样
品的含氮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二)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存在于自然界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α-氨基酸(甘氨酸除外)即左旋氨基酸,因为甘氨酸无手性碳
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相连的碳原子),大多数有手性碳原子的是手性分子,手性分
子有旋光活性.根据它们的侧链R的结构和性质可分为四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这类氨基酸的特征是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极性氨基酸.
第 2 页
FREEKA~1.TXT
2.极性中性氨基酸:
这类氨基酸的特征是比非极性氨基酸易溶于水,

且羧基数等于氨基数,故为中性氨基酸,但
因为羧基电离能力较大,故其实际上具有弱酸性.
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这两种氨基酸都含有两个羧基,在生理条件下带负电,
故为酸性氨基酸.
4.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这类氨基酸在生理条件下带正电,故为碱性氨基
酸.
还需要记住这20种氨基酸的英文缩写符号,尤其是三字符号,并且这四种类别的氨基酸中
还有几种特殊的氨基酸,也需记住它们的独特特征.
它们是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分子中含有芳香环
含硫氨基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分子中含硫元素,甲硫氨酸也叫蛋氨酸.
亚氨基酸:脯氨酸,其氨基处于环中,为亚氨基酸
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这三种均含有支链
其中有八种氨基酸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它们是缬氨
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一)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的α-氨基和酸性的α-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
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值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与程度相等,成为
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这里有一个等电点的计
算问题:
1.侧链R为非极性基团或虽为极性但不解离的,此种氨基酸的等电点主要由α-氨基和α-羧基
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pK1,pK2决定,pI=1[]2(pK1+pK2)
2.侧链基团可以解离,则由α-氨基,α-羧基及R基团解离情况共同决定,只需写出电离式,
取其兼性离子两边的pK值的平均值即可.如赖氨酸其电离式为:
由电离式可以看出,其兼性离子两边pK值分别是pKα-NH3+和pKε-NH3+而与α-羧基无
关故其pI=1[]2(8.95+10.537)=9.74
(二)紫外吸收性质
第 3 页
FREEKA~1.TXT
色氨酸,酪氨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类氨基
酸,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方法.
(三)茚三酮反应:氨基酸+茚三酮水合物→还原茚三酮+氨,还原茚三酮+氨+茚三酮→
蓝紫色化合物
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
比,因此可以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肽
(一)肽键
两分子氨基酸可由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成二肽,两个
氨基酸之间产生的酰胺键称为肽键,具有不典型双键性质.由10个以内的氨基酸缩合而成
的肽称为寡肽,更多的氨基酸相连而构成多肽.pr是具有更大分子量的多肽链,但多肽和pr
在分子量上很难划出明确界限,实际应用中

只有一个习惯上的划分.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
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称为氨基酸残基.多肽链中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
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二)生物活性肽
1.谷胱甘肽
由谷氨酸和甘氨酸和半胱氨酸组成的三肽.第一个肽键比较特殊,由谷氨酸γ-羧基与半胱氨
酸的氨基组成.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此巯基具有还原性,要
记住谷胱甘肽的生理作用:①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或酶免遭氧化,使它们处
在活性状态②可还原细胞内产生的H2O2,避免细胞受损③其巯基具有嗜核特性,能与外
源的致癌剂或药物等结合,从而阻断它们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保护机体免遭损
害.
2.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体内有许多激素属寡肽或多肽,如催产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等.神经肽是在神经传导过程中起信号转导作用的肽类,如脑啡肽,β-内啡肽
等.
五pr的分类
pr的分类分单纯pr,结合pr,后者除aa外,还含有非pr部分即辅基,绝大部分辅基以共价
健与pr部分相连,根据形状分纤维pr及球状pr
六,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要注意构成各级结构的化学键)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四个层次,后三者统称为高级结构或空间构象.蛋白质
第 4 页
FREEKA~1.TXT
的空间构象涵盖了蛋白质分子中每一个原子在三维空间的相对位置,并非所有pr都有四级结
构,由二条或二条以上多肽链形成的pr才有四级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化学键是肽键和二硫键.一级
结构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别意味着从多肽链骨
架伸出的侧链R基团的性质和顺序对于每一种蛋白质是特异的——因为R基团大小不同,所
带电荷数目不同,对水的亲和力不相同,所以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也不同.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
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维系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
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α-螺旋结构,β一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1.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且Cα1,Cα2在
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6个原子即构成了肽单元,其基本结构为
图中的A,B键是单键,可自由旋转,也正由于这两个单键的自由旋转角度,决定了相邻肽
单元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其中的肽键有一定程度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2.α-螺旋. 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每隔3.6个残基螺旋上升一圈,每
个氨基酸

残基向上平移0.15nm,故螺距为0.54nm.螺旋的走向为右手螺旋.α-螺旋的每
个肽键的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侧链R
基团则伸向螺旋外.
3.β-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为旋转点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R基团交错
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可由两条以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折叠成锯齿状结构.
平行肽段间靠链间肽键羰基氧和亚氨基氢形成氢键,使构象稳定,此氢键方向与折叠的长轴
垂直.两条平行肽链走向可相同或相反,由一条肽链折返形成的β-折叠多为反式,反式平行
较顺式平行更为稳定.
4.β-转角和无规卷曲.β-转角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度回折时的转角上,通常由4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其第一个残基的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氨基氢可形成氢键.β-转角第二个残基常
为脯氨酸,因为其N原子位于环中,形成肽键N原子上已没有H,不能再形成氢键,故走向
转折β-转角常发生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这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有关.
无规卷曲用来阐述没有确定规律性的那部分肽链结构.
5.模序.指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结构,称为模序.实际上它是一种超二级结构.一个模序
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常见的α-螺旋—环—α-螺旋结构及锌指结
构,前者可结合Ca2+,后者可结合Zn2+,使α-螺旋能镶嵌于DNA的大沟中.因此含此结
第 5 页
FREEKA~1.TXT
构的pr可与DNA或RNA结合,这对于pr调控DNA的转录和pr翻译过程是必要的.一段肽链
其氨基酸残基的侧链适合形成α-螺旋或β-折叠,就会出现相应的二级结构,aa残基带相同
的电荷或侧链太大,都会妨碍二级结构的形成,此外还有一个分子伴侣的概念,其作用就是
使肽链正确折叠,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构象.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指整条肽键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
位置.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次级键.其
中疏水键是最主要的稳定力量.疏水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疏水基团之间的结合力,酸性和碱性
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带电荷,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形成盐键,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为
氢键.
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其整条肽链中常可分割成多折叠得转为紧密的结构域,实际上结
构域也是一种介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之间的结构层次,每个结构域执行一定的功能.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由有生物活性的两条或多条肽链组成,肽链与肽链之间不通过共价键相
连,而由非共价

键维系.每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这种蛋白
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氢键和离子键也参与维持四级结构.
含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只有完整的四级结构才有生物学
功能.
七,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要明白三点:
1.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和功能的基础,空间构象遭破坏的多肽链只要其肽键未断,一级结构
未被破坏,就能恢复到原来的三级结构,功能依然存在.
2.即使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多肽和蛋白质,只要其一级结构相似,其空间构象及功能也越相
似.
3.物种越接近,其同类蛋白质一级结构越相似,功能也相似.
但一级结构中有些氨基酸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若蛋白质分子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
缺失或被替代,都会严重影响其空间构象或生理功能,产生某种疾病,这种由蛋白质分子发
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分子病".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各种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密切相关.其构象发生改变,功能活性
第 6 页
FREEKA~1.TXT
也随之改变.以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为例阐述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Mb与Hb都是含有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携带氧的是血红素中的Fe2+,Fe2+有6个配位
键,其中四个与吡咯环N配位结合,一个与蛋白质的组氨酸残基结合,另一个即可与氧结
合.而血红素与蛋白质的稳定结合主要靠以下两种作用:一是血红素分子中的两个丙酸侧链
与肽链中氨基酸侧链相连,另一作用即是肽链中的组氨酸残基与血红素中Fe2+配位结合.
Mb只有一条肽链,故只结合一个血红素,只携带1分子氧,其氧解离曲线为直角双曲线,而
Hb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共可结合4分子氧,其氧解离曲线为"S"形曲线,从曲线
的形状特征可知,Hb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可促进第二,第三个亚基与O2的结合,前三
个亚基与O2结合,又大大促进第四个亚基与O2结合,这种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
响蛋白质分子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效应,称协同效应,O2与Hb之间是促进作用,
称正协同效应.之所以会有这种效应,是因为未结合O2时,Hb结构紧密,此时Hb与O2亲
和力小,随着O2的结合,其亚基之间键断裂,空间结构变得松弛,此种状态Hb与O2亲和
力即增加.这种一个氧分子与Hb亚基结合后引起亚基构象变化的效应称变构效应,有关此
效应会在后面酶一章中详细解释.肌红蛋白只有一条肽链,不存在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Hb与Mb在空间结构上的不同,决

定了它们在体内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八,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pr既具有aa的相关性质,又具有作为生物大分子的一些独特的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这与aa的性质相似,其氨基,羧基及侧链的某些基团皆可
解离.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
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
粒带负电荷,反之带正电荷.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但大多数接近于pH5.0,所以
在人体体液pH7.4的环境下,大多数蛋白质解离成阴离子,带负电.
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这是pr作为生物大分子才有的性质可将蛋白质溶液看作胶体溶液.pr作
为溶液稳定存在的两大因素:一是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
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的沉淀析出;二
是蛋白质颗粒表面可带相同电荷颗粒之间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沉淀,也可以起稳定颗粒的作
用.若去除蛋白质颗粒这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沉淀.
3.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这也是pr区别于aa的特有性质.(1)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理化
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失去其生物活性,称为变
性.一般认为蛋白质变性并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故若蛋白质变性较轻,在去除变性因素
后,其仍可恢复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复性.但若其空间构象遭到严重破坏,则去除变性因
素也不能复性,称不可逆变性.引起变性的因素有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蛋白质变性后因其
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其性质也受影响,如易沉淀,粘度增加,作为酶其催化活性丧失等.虽
然变性后蛋白质失去水化膜,其疏水侧链暴露,但只要其溶液pH值不等于蛋白质酶等电
点,蛋白质仍可不沉淀,故变性后,蛋白质溶解度减少却并不一定沉淀.
第 7 页
FREEKA~1.TXT
医学上消毒灭菌,就是基于蛋白质变性的原理,而生物制品的制备和保存则必须防止蛋白质
变性.
(2)沉淀: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稳定因素是水化膜及电荷,因而凡是能消除蛋白质表面的水
化膜并中和电荷的试剂均可以引起蛋白质的沉淀.常用的有中性盐,有机溶剂,某些生物碱
试剂,大分子酸类及重金属盐类等.
(3)凝固: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碱或强酸溶液中,若将pH
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于强酸和强碱中,如
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与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
质的凝固作用.如鸡蛋煮熟后本来流

动的蛋清变成了固体,实际上凝固是蛋白质变性后进一
步发展的不可逆的结果.
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色氨酸,因此在
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这与aa相似.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的吸收光度值与其
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作蛋白质定量测定.
5.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①茚三酮反应:与氨基酸作用原理相似.
②双缩脲反应:肽键+硫酸铜△〖〗稀碱溶液紫色,红色物,氨基酸不出现此反应,故可检
测蛋白质水解程度.
(二)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就是巧妙利用蛋白质分子在大小,形状,所带电荷种类与数量,极性
与非极性氨基酸比例,溶解度,吸附性质以及对其他生物大分子亲和力上的差异,将杂蛋白
除去的过程,即利用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将不同的蛋白质采用恰当的方法分开,
常用的方法如下:
1.根据蛋白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分离的方法:
①等电点沉淀法:因为蛋白质在其等电点的pH值附近易沉淀析出,故利用各种蛋白质等电
点的不同,即可将蛋白质从混合溶液中分开.
②电泳:指蛋白质在一定pH情况下带电荷,在电场中能由电场一极向另一极移动的现象.
这实际上也利用了蛋白质分子,形状的不同,因为游动快慢与蛋白质所带电荷的性质,数
目,分子,形状有关,对带相同性质电荷的蛋白质来说,带电多,分子小及为球状分子的蛋
白质游动速率大,故不同蛋白质得以分离.根据支撑物不同,可分为薄膜电泳和凝胶电泳
等.不同支持物,分辨率不同,如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仅分出五条区带,而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可分出30多条带.电泳结束后,用蛋白质显色剂呈色,即可看到一条条已经分离的蛋
白质条带.
③离子交换层析:在某一特定pH值时,混合蛋白质溶液中各种蛋白质所带电荷数目及性质
第 8 页
FREEKA~1.TXT
不同,事先在层析柱中装上离子交换剂,其所带电荷性质与蛋白质电荷性质相反,当蛋白质
混合溶液流经层析柱时,即可被吸附于柱上,随后用与蛋白质带相同性质电荷的洗脱剂洗
脱,蛋白质可被置换下来,由于各种蛋白质带电量不同,离子交换剂结合的紧密度不同,带
电量小的蛋白质先被洗脱下来,增加洗脱液离子强度,带电量多的也被洗脱下来,可将蛋白
质分离.
2.利用蛋白质分子量不同分离的方法
①透析:利用特殊膜制成透析袋,此膜只允许小分子化合物透过,而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
故留在袋内,故把袋置于水中,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杂质可被去除,如去除盐析后蛋白质
中混杂的盐类.也常利用此方法浓缩蛋白质.即袋外放吸水剂,小分子的水即可透出,蛋白
质溶液可被浓缩.
②分子筛:也叫凝胶过滤,

是层析的一种.层析柱内填充带有网孔的凝胶颗粒.蛋白质溶液
加于柱上,小分子蛋白进入孔内,大分子蛋白不能进入孔内而直接流出,小分子因在孔内被
滞留而随后流出,从而蛋白质得以分离.
③超速离心:蛋白质胶体溶液与氯化钠等真溶液不同之处在于:蛋白质在强大离心场中,在
溶液中会逐渐沉降,各种蛋白质沉降所需离心力场不同,故可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蛋白质及测
定其分子量,因其结果准确又不使蛋白质变性,故是目前分离生物高分子常用的方法.
3.与蛋白质的沉淀的性质相关的分离方法:
①盐析:硫酸铵,硫酸钠等中性盐因能破坏蛋白质在溶液中稳定存在的两大因素,故能使蛋
白质发生沉淀.不同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不同,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要的盐浓度不
同,从而将蛋白质分离,如用硫酸铵分离清蛋白和球蛋白,在半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中,球蛋
白即可从混合溶液中沉淀析出除掉,而清蛋白在饱和硫酸铵中才会沉淀.盐析的优点是不会
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②丙酮沉淀:丙酮可溶于水,故能与蛋白质争水破坏其水化膜,使蛋白质沉淀析出,在pH
值和离子强度适当的情况下更佳,但丙酮使蛋白质变性,故应低温快速分离,还可用其他有
机溶剂.
③重金属盐沉淀:因其带正电荷,可与蛋白质负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可利用此
性质以大量清蛋白抢救重金属盐中毒的人.
(三)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
主要步骤及原理如下:
1.纯化蛋白质:用于序列分析的蛋白质应是分子大小均一,电游呈现一条带具有一定纯度的
样品.
2.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用酸,碱等将蛋白质肽链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再用电泳,层析
等方法分离,鉴定所有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现在可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来快速测定.
第 9 页
FREEKA~1.TXT
3.测定肽链中N末端和C末端为何种氨基酸;若蛋白质由两条以上肽链组成,通过末端氨基
酸的测定还可估计蛋白质中的肽链数目.
①N末端氨基酸测定:二硝基氟苯,丹磺酰氯都可与末端氨基反应,再用盐酸等将肽链水
解,将带有二硝基氟苯或丹磺酰氯的氨基酸水解下来,即可分离鉴定出为何种氨基酸,因丹
磺酰氯具强烈荧光更易鉴别.
②C末端氨基酸测定:用相应的羧肽酶将C末端氨基酸水解下来,因各种羧肽酸水解氨基酶
的专一性不同,故可对C末端氨基酸做出鉴定.
4.将链间,链内二硫键打开,否则会阻碍蛋白水解溶剂的作用,常用巯基化合物还原法.
5.选择适当的酶或化学试剂将肽链部分水解成适合作序列分析的小肽段,常用的方法有:
①胰蛋白酶法:水解赖氨酸或精氨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故若蛋白质分子中有4个精氨酸或
赖氨酸残基,可得5个肽段.
②胰

凝乳蛋白酶法:水解芳香族氨基酸羧基侧的肽键
③溴化氰法:水解甲硫氨酸羧基侧的肽键.
6.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一般采用Edman降解法.
因PITC(异硫氰酸苯酯)只与N末端氨基酸作用,用冷稀酸将此末端残基水解下来,鉴定为何
种氨基酸衍生物,残留的肽段N末端可继续与PITC反应,依次逐个鉴定出氨基酸的排列顺
序.
7.多肽链用两种方法分别裂解成几组肽段,并测定每一方法中每一肽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用肽段重叠法确定整条肽链的氨基酸顺序,若用两种方法找不出重叠肽段,就需用第三种,
第四种方法,直到找出重叠肽段.
8.确定二硫键位置:
用电泳法将拆开二硫键的肽段条带与未拆开二硫键的条带进行对比即可定位二硫键的位置.
如此以来,一个完整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即可被测定.
(四)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X射线晶体衍射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还可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
三维空间结构.
1.1.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
第 10 页
FREEKA~1.TXT
核酸的分子组成;
DNA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及其功能;
几种主要RNA(mRNA,tRNA)的结构与功能;
DNA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重点: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NA的变性复性特点及此特点在分子生物学中的
应用是.
基本知识与理论: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包括两类:一类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另一类为核糖核酸(RNA).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携带遗传信息;RNA存
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参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核酸的基本组成单质是核苷酸,而核
苷酸又是由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一)碱基
构成核苷酸的碱基主要有五种,分属嘌呤和嘧啶两类.嘌呤类化合物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
G两种.嘧啶类化合物有三种,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尿嘧啶U.嘌呤和嘧啶环中均含有共轭
双键,因此对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吸收,这一性质可用于对核酸,核苷酸,及
碱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二)戊糖与核苷,核苷酸
戊糖是核苷酸的另一个主要成分,RNA和DNA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构成DNA的碱基为A
,T,G,C,而RNA的碱基为A,U,C,G,二是构成DNA的核苷酸的戊糖是β-D-2-脱
氧核糖,而构成DNA的核苷酸的戊糖为β-D—核糖.即RNA糖环上2号碳原子处连的是-OH
,而DNA此处连的是-H.表示碱基和糖环上各原子次序时,在碱基杂环上标以顺序1,2,
3…;在糖环上标以l′,2′,3′… 以作区别.碱基与戊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核苷.连接位置
是C-1′.核苷与磷酸通过磷酸酯键连接成核苷酸连接位置是C-5′.此处可连接一个,二
个,三个磷酸基团,称为核苷一磷酸,核苷二磷酸,核苷三磷酸.体内还有一种

核苷酸,即
C-3′与C-5′与同一磷酸基团相连,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DNA与蛋白质一样,也有其一级,二级,三级结构.
(一) DNA的一级法构
第 11 页
FREEKA~1.TXT
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碱基上,因此也叫做碱基
序列.
四种核苷酸按一定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成主要核苷酸链,连接都是由前一核苷酸3′
-OH与下一核苷酸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苷酸链的两个末端分别是5′-游离
磷酸基和3′-游离羟基,书写应从5′到3′.
(二)DNA的二级结构
即双螺旋结构模型,要与蛋白质的α-螺旋相区别.
1.Chargaff规则
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含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含量相等;因此DNA中嘌呤
与嘧啶的总数相等:即A+G=C+T
2.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3年Watson和Crick正式提出了关于DNA二级结构的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主要内容
有: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曲而成,两条链均为右手
螺旋,链呈反平行走向,一条走向是5′→3′,另一条是3′→5′.
(2)DNA链的骨架由交替出现的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构成,位于双螺旋的外侧,碱
基配对位于双螺旋的内侧.
(3)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以碱基之间形成氢键配对而相连,即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G
与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碱基相互配对又叫碱基互补.RNA中若也有配对区,A是与U以
两个氢键配对互补.
(4)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几乎垂直,相邻碱基对沿轴转36°,上升0.34nm.每个螺旋结构
含10对碱基,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是2.0nm.DNA两股链之间的螺旋形成凹槽:一
条浅的,叫小沟;一条深的,叫大沟.大沟是蛋白质识别DNA的碱基序列发生相互作用的
基础,使蛋白质和DNA可结合而发生作用.
DNA双螺旋结构要与pr的相区别:DNA是两条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之间氢键相连而成,而蛋
白质的α-螺旋是一条肽链自身盘曲而成,其氢键是其内部第一位肽键的N-H与第四个肽键的
羰基氧形成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由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来维持.碱基堆积
力是碱基对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可以使DNA分子层层堆积,分子内部形成疏水
核心,这对DNA结构的稳定是很有利的,碱基堆积力对维持DNA的二级结构起主要作用.
3.DNA结构的多样性
第 12 页
FREEKA~1.TXT
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DNA分子在水性环境和生理条件下最稳定的结构,但并不是不变
的,当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或相对湿度时,DNA结构会发生改变,除了Waston-Crick模
型(B-DNA)外,还存在Z-DNA和A-DNA
(三)DNA三级结构
真核生物DNA分子很大,DNA链很长,但却要存在于小小的细胞核内,因此DNA必须在二
级结

构的基础上紧密折叠,这就形成了三级结构.
1.超螺旋——原核生物DNA的三级结构
绝大部分原核生物DNA是共价闭合的环状双螺旋分子,此环形分子可再次螺旋形成超螺
旋,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DNA也为环形分子,能形成超螺旋,非环形DNA分子在一定
条件下局部也可形成超螺旋.
2.真核细胞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核内染色体即是DNA高级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组蛋白H 2A ,H2B,H3,H4各
两分子组成组蛋白八聚体.DNA双螺旋缠绕其上构成核心颗粒,颗粒之间再以DNA和组蛋
白H1连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经多步旋转折叠形成棒状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四)DNA的功能
DNA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是生命遗传繁殖的
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RNA的结构与功能
RNA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这与DNA双链形成螺旋不同,但也可以有局部的二级结构或三
级结构.RNA分子比DNA分子小,它的功能多样,种类较多,主要有信使RNA,核蛋白体
RNA,转运RNA,小核RNA及核不均一RNA等.各类RNA在遗传信息表达为氨基酸序列过
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信使RNA(mRNA)
在细胞核内以DNA单链为模板转录生成hnRNA,hnRNA经过剪切变为成熟的mRNA,出核后
在胞质内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模板.成熟mRNA的结构特点:
1.具有5′端帽子结构
即在5′端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且原来第一个核苷酸C2′也是甲基化,这种mGpppGm即
为帽子结构,其形成过程如下:
2.3′端多聚腺苷酸尾
第 13 页
FREEKA~1.TXT
在mRNA3′端有一段多聚腺苷酸节段,是在转录后切掉一段多余的RNA后逐个添加上去
的,这个多聚尾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细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3.生物体内mRNA种类多,含量少,代谢活跃,在各种RNA分子中,mRNA半衰期最短,
这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度的调控点之一.
(二)核蛋白体RNA(rRNA)的结构与功能
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部位,参
与蛋白质的合成.核蛋白体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
1.原核生物:小亚基由16SrRNA和20多种蛋白质组成.
大亚基由5S,23SrRNA与30余种蛋白质组成.
2.真核生物:小亚基由18SrRNA与30余种蛋白质组成.
大亚基由5S,5.8S,28SrRNA和近50种蛋白质构成.
(三)转运RNA(tRNA)的结构与功能
1.tRNA的一级结构
tRNA是细胞内分子量最小的一类核酸,含有大量稀有碱基:如甲基化的嘌呤,双氢尿嘧
啶,次黄嘌呤和假尿嘧啶核苷.假尿嘧啶核苷与一般的嘧啶核苷区别在于以杂环上C-5而非
N-1与糖环C-1′连成糖苷键.tRNA的作用是携带相应的氨基酸将其转运到核蛋白体上以供
蛋白质合成.
2.tRNA的二级结构
呈三叶草样二级结构:一些能局部互补配对的区

域形成局部对链,不能配对的部分膨出成环
状.此结构从5′末端起第一个环为二氢尿嘧啶环(Tφ),第二个环为反密码子环,因其环
中部的三个碱基可与mRNA中三联体密码子形成碱基互补配对,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解读密
码子,把正确的氨基酸引入合成位点.第三个环为假尿嘧啶环(DHU),所有tRNA3′末端
为CCA-OH结构,与氨基酸在此缩合成氨基酰-tRNA,起到转运氨基的作用.
3.tRNA的三级结构
tRNA的三级结构呈倒L形,T 与DHU在二级结构上各处一方,但在三级结构上却相距很
近,维系tRNA三级结构主要是依赖核苷酸之间形成的各种氢键.
(四)其他类型的RNA
如小核RNA(snRNA)参与hnRNA的加工.还有一类RNA分子本身具有自我催化功能,可
完成rRNA的剪接.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被称为核酶.要与核酸酶区别,后者是指可水
第 14 页
FREEKA~1.TXT
解核酸的酶,故按照底物不同可分为DNA酶和RNA酶.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①核酸为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②DNA是线性高分子,粘度极大,在机械力作用下易
断裂,因此提取DNA过程中应注意不能过度用力,比如剧烈震荡吹打等.③由于核酸所含
的嘌呤和嘧啶分子中都有共轭双键,使核酸分子在紫外2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这个
性质可用于核酸的定量测定.这要与pr在 280mm 波长处有最大的吸收峰相区别,又因为
分子生物学实验核酸提取过程中,蛋白质是最常见的杂质,故常用UD260/UD280来检测
提取的核酸纯度如何.
(二) DNA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1.变性,这是DNA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①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
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
DNA变性.DNA变性只涉及二级结构改变,不伴随一级共价键的断裂.②监测DNA是否变
性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收光值变化.因为DNA变性时,
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故DNA变性,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
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③DNA的变性从开
始到解链完全,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
大增加值的50%时的温度叫做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 Tm值的大小与
其所含碱基中的 G+C的比例相关也与DNA分子大小及变性条件有关,G+C的比例越高,
DNA分子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大.④加热,低盐及强酸,强碱均可使DNA变
性.
2.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

比Tm值低 25℃ 的
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3.DNA复性的实际应用——杂交:通过变性DNA的复性性质,我们可知道,DNA单链之
间,RNA单链之间,一条DNA和一条RNA链之间只要存在序列互补配对区域,不管是整条
链互补,还是部分序列互补,即可重新形成整条双链或部分双链,这即为核酸分子杂交,这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比如:可用于在基因组中对特异基因的定位及检测,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等,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的都是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如
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包括PCR技术等.
五,核酸酶
指水解核酸的酶,根据底物不同分DNA酶,RNA酶,根据作用位点不同分核酶外切酶和核
酸内切酶,其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第 15 页
FREEKA~1.TXT
1.1.3 酶
考点:
酶的定义,分子结构与功能;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酶的反应动力学,即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活性的测定;
酶活性及含量的调节;
同工酶变构酶的定义;
辅酶与维生素.
重点:
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因为这是理解酶作用机制的基础;酶促反应动力学,尤其是米氏方
程,Km含义,双倒数曲线及各类抑制剂对Km,Vmax的影响;对同工酶,变构酶的理
解.
基本理论与知识:
一,酶的概念
酶通常的定义是指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
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但现在已发现存在核酶,其本质为RNA而非蛋白质,主要参与
RNA的剪接.
根据酶的结构特点可分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
二,酶的分子组成
根据分子组成,酶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
单纯酶:仅由氨基酸组成.
结合酶:包括两部分
蛋白质部分,称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非蛋白质部分,多为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或金属离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第 16 页
FREEKA~1.TXT
辅助因子又分两种: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超滤方法除去,反应中不离开酶蛋白.
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超滤方法去除,反应中可离开酶蛋白,将携带的质子

基团转移出去.
金属离子多为酶的辅基,可分为金属酶,金属激活酶,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有的属于辅酶,有
的属于辅基.结合酶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物称全酶,只有全酶才有催化作用.
三,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叫做酶的必需基团.这些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
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
合并将底物转化成产物,这一区域叫做酶的活性中心,对结合酶来说,辅基或辅酶参与酶活
性中心的组成.
酶是一类

催化剂,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点,但酶是蛋白质,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酶能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底物只需较
少的能量便能进人活化状态.
2.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进行一种
类型的反应,得到一定结构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的特异性.分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
和立体异构特异性.
3.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
命活动的需要.
五,酶促反应的机制
(一)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和诱导契合假说:酶分子构象与作用物结构并不一定完全吻
合,当两者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紧密结合,即可更利于
反应的进行.底物在酶的诱导下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易于受酶的攻击,底物这种不
稳定状态叫做过渡态.
(二)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酶在反应中将诸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使它们相互接近并形成有利于反应的正确定向关
系.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大大提高反应效率.
(三)多元催化
第 17 页
FREEKA~1.TXT
多元催化指酶同时具有酸和碱的特性.因为酶分子中含有不同功能基团,它们pK值不同,
解离度不同,故可起酸的催化作用,也可起碱的催化作用,这种多功能基团的协同作用可极
大地提高酶的催化作用.
(四)表面效应
酶的活性中心内多为疏水环境,底物与酶反应常在酶分子的内部疏水环境中进行,疏水环境
排斥了介于底物与酶分子之间的水膜,也消除了水分子对酶和底物功能基团的干扰,有利于
底物与酶分子间的直接接触.
总之,一种酶的催化反应常常是多种催化机制的综合作用,这是酶促反应提高效率的原因.
六,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
pH,温度,抑制剂,激活物等.
注意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的反应速度一般指反应刚开始的速度,即初速度.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统一用初速度来比较)的影响的作图
呈矩形双曲线.在底物浓度较低时,V随〔S〕的增加而急剧上升,两者呈正比关系,因为
此时尚有大量游离酶分子可被利用.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不再呈正比加速,因为
此时酶已大部分与底物结合,所含游离酶不多,故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可再利用的酶量有
限,故反应速度增加的幅度下降.若继续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上升,此时酶的活性
中心已被底物饱和.
为解释酶促反应〔S〕与V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米氏

方程式,即:V=Vmax〔S〕[]Km+
〔S〕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Km>〔S〕,分母〔S〕可不计,此时V=Vmax〔S〕[]Km,Vmax
,Km对同一底物,同一酶,相同反应环境来说是一常数,故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Km<〔S〕,Km可不计,V=Vmax,反应速度达最大速度,再增加
〔S〕,也不影响反应速度.
故从米氏方程中,即可看出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Km的含义:
①Km是酶的特征常数,它只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有关,与酶浓度无
关.对于同一底物,不同两酶有不同的Km值,对于同一酶,不同底物也有不同的Km值.
第 18 页
FREEKA~1.TXT
②由米氏方程,当V=1[]2Vmax时,可得Km=〔S〕,由此可见,Km值表示酶促反应速
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③1/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Km越大表示二者亲和力越大,表示不需要
很高的底物浓度,便可得到最大反应速度,要注意的是只有在中间产物解离成反应物的速度
大大超过其分解成产物速度时才适用.
3.要求Km,Vmax,根据底物浓度对速度的矩形曲线求有很大难度,故将米氏方程要采取
适当变换,作出直线图,方可更容易准确地求出Km,Vmax值,双倒数作图法是最常用的
方法.将米氏方程取倒数:1〖〗V=Km[]Vmax·1〖〗〔S〕+1〖〗Vmax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酶促反应系统中,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的浓度,使酶被底物饱和时,反应速度与酶的浓
度变化成正比.很显然若底物浓度很小,酶的浓度本来就很大,再增加酶浓度,对促进反应
没什么意义.所以我们研究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不考虑这种情况.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是蛋白质,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温度升高一方面可加快反应速度,同时也
增加酶的变性.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酶开始变性,反应速度也开始下降低.温度一
般会使酶活性破坏,故生化实验中,要保持酶活性,常采用低温贮存,一些菌种也须低温保
存.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活性受其反应环境的pH影响因为酶活性中心某些基团必须在某一解离状态,酶才会发挥
最大催化活性,此外,底物也一样,在某一解离状态,才会与酶有最大亲和力,故需一定
pH值,且不同的酶对pH有不同要求.酶活性最大时的pH为酶的最适pH值.
(五)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减弱或停止酶作用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要注意的是必须不引起酶蛋白变性才可,某种
物质使酶发生变性失活不属于抑制剂范畴.若抑制剂与酶结合牢固不能用简单的透析或超滤
法去除,此类抑制剂为不可逆抑制剂;若用简单的透析和超滤法去除抑制剂,酶又重新表现

有活性的抑制剂称为可逆性抑制.
1.不可逆抑制作用
此类抑制剂通常以共价健与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根据抑制剂与酶
结合的专一性,可分为专一性抑制剂和非专一性抑制剂.
2.可逆抑制作用
第 19 页
FREEKA~1.TXT
此类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可逆
性抑制作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
(1)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是在酶作用体系中有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的物质存在,
能与底物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使有活性的酶数量减少.如磺胺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
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核酸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生长繁殖,发挥其抑菌作用.只要[S]足
够高,Vmax仍可达到,但此时需较高的[S].故竞争性抑制使Km增加,Vmax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不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两者在酶分子上结合的位
点不同,故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不受影响,Km值不变,同样道理再增加[S],也消除不了
抑制剂与酶的结合,相当于减少了酶分子,故Vmax降低.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此类抑制剂仅与底物和酶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
下降,反竞争性抑制使中间产物不易转化为产物,因而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增加,Km减小,
Vmax减小.
要熟记三类抑制剂对酶反应Km,Vmax影响,可通过双倒数曲线来更直观的表现出来.
(六)激活剂的影响
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激活剂可分为必需激活剂
和非必需激活剂.必需激活剂对酶促反应是不可缺少的,否则酶将无活性.非必活激活剂不
存在时,酶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酶促反应仍可以进行.
(七)酶活性测定
要测定生物组织中酶蛋白含量会很难,故通常我们通过测定酶活性来确定酶量,而酶活性用
酶反应速度来表示.测定时要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保持恒定,如①底物量要够
多,使酶可被饱和②根据反应时间使酶处于反应最适温度条件下③根据缓冲液性质使酶处于
最适pH条件下④在反应体系中含有适当的辅助因子,激活剂,去除抑制剂.⑤若无连续监
测装置,要能及时使反应终止⑥反应体系做处理,防止其他酶类干扰待测酶的活性.上述各
种条件都是为了使酶发挥最大催化活性,以充分反应待测酶活力.
七,酶的调节
主要通过改变酶活性和含量来实现
(一)酶活性的调节
1.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酶原是指无活性的酶的前体.酶原激活后转化为酶,即具有催化活性.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
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常通过水解掉一个或几个短肽而实现.酶原的激活有重要
的生理意义: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此外,

酶原还可视为酶的贮存
方式,但需要使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第 20 页
FREEKA~1.TXT
2.变构酶
体内一些代谢物可以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可逆地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
变其催化活性,这种调节方式叫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叫变构酶.根据对反应速度的影
响分为变构激活剂,变构抑制剂.变构酶常由多亚基构成,包括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有多
个亚基的酶存在协同效应,
若底物即为效应剂,则效应剂对酶的影响与O2对血红蛋白携氧力的影响相似.变构酶的〔S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曲线为S形曲线,不符合米氏方程.
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
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化学修饰.如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甲基化与去甲基
化等.酶的共价修饰是体内快速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酶含量的调节
1.酶蛋白合成的诱导和阻遏:指在酶蛋白合成过程中,在转录水平上,促进或减少酶的生物
合成.
与前面变构,共价修饰调节不同,酶的诱导与阻遏作用是对代谢缓慢而长效的调节.
2.酶降解的调控
酶是蛋白质,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可以通过改变酶分子的降解速度来调节细胞内酶的含
量.
(三)同工酶
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
工酶一般指在基因水平上,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或同一基因,不同mRNA翻译的多肽链
组成的pr.翻译后经修饰生成的多种不同形式的pr分子不属于同工酶.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
学反应,但对同底物表现不同的Km值.乳酸脱氢酶有五种同工酶,肌酸激酶有三种同工
酶,它们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不同,由于此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有不同的代谢特
点,也可根据此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
八,酶的分类
根据酶促反应的性质,酶可分为六大类:①氧化还原酶类.②转移酶类.③水解酶类.④裂
解酶类.⑤异构酶类.⑥合成酶类.
九,血清酶的变化与疾病诊断
临床上常通过测定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来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急性心肌炎时血清转氨酶活
性升高,前列腺癌患者有大量酸性磷酸酶释放入血.许多药物可通过抑制生物体内的某些酶
第 21 页
FREEKA~1.TXT
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前述的磺胺药.
十,维生素与辅酶
全酶由酶蛋白和辅酶或辅基组成,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超滤的方法进行分
离.酶辅基则常以共价健与酶蛋白结合,也可以是非共价键牢固结合,均不易与酶蛋白分
离.
维生素是体内重要的辅酶组成表3-1部分,常见的维生素见表3-1.
2.1.1 糖代谢
考点:


糖酵解的过程,意义及调节;
糖有氧氧化的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生成的计算;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意义;
糖原合成,分解的过程及调节;
糖异生的过程,意义,调节.乳酸循环;
血糖的来源,去路及血糖水平的调节.
重点:
糖代谢各条途径中的限速步骤和关键酶及与能量生成相关的步骤;区分各途径在机体的主要
发生组织器官和具体的亚细胞定位;记住其中关键酶的主要调节因素和糖氧化过程能量生成
的计算.
基本理论与知识:
一,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还可提供碳源,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组成具有特殊生理功能
的糖蛋白.
(二)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主要在小肠消化,吸收是一个依赖于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同时伴有
Na+的转运.
二,糖的无氧分解
第 22 页
FREEKA~1.TXT
(一)糖酵解的过程和调节
指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全部反应都在胞浆中进行,其基本过程如下:
由上面整个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反应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反应:A,C,I过程,其他均为可逆反应,故催化这三步反应的
酶为整个过程的限速酶,是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三个调节点,因为可逆反应的酶活性改变,并
不能决定反应方向,其反应方向由底物\产物浓度控制. 2.1mol葡萄糖无氧酵解,可生成
4molATP,但在第A,C步骤中消耗2molATP,故净生成2molATP.糖酵解生成ATP的过
程全靠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要与后面的氧化磷酸化相区别,前者将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
转移给ADP生成ATP,而后者ATP的生成伴有电子传递给氧生成H2O的过程.
3.最后一步丙酮酸生成乳酸需要的NADH+H+来自于第E步,这是在缺氧条件下,若是在有
氧条件下,丙酮酸不变成乳酸,而是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这时第E步生成的
NADH+H+也要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若经α-磷酸甘油穿梭,生成
2molATP,若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1molNADH+H+生成3molATP,这也就是1mol
葡萄糖有氧氧化可生成38或36molATP的原因.
4.第一步中己糖激酶存在于肝细胞中的也称为葡萄糖激酶,其Km值远大于其他几种己糖激
酶同工酶,且受激素调控,这些特性使其在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5.要记得催化三步不可逆反应的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两
步能量生成的过程是第F,I步,催化这两步的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机体对糖
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的调节,主要调节特点如下:
要说明的是:①1,6-双磷酸果糖是6-磷酸果糖激酶-1反应产物,这种产物正反馈作用较
少见,一般来说,产物皆起抑制作用,而在此是为便利于糖的分解.
②2,6-双磷酸果糖是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

可与AMP一起解除ATP柠檬酸
的变构抑制作用.
③2,6-双磷酸果糖也是通过激酶催化6-磷酸果糖生成,胰高血糖素可通过共价修饰使此激
酶活性降低,减少2,6-二磷酸果糖的含量,从而抑制糖酵解,升高血糖.
④葡萄糖激酶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影响,因为不存在其变构部位,但胰岛素可通过转录途径
促进此酶的合成.
总之,糖酵解是葡萄糖分解供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当消耗能量多,细胞内ATP/AMP的比例
下降,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均被激活,加速糖的分解以供能.
第 23 页
FREEKA~1.TXT
(二)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其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于肌肉收缩更为重要,肌肉内ATP只要收缩几
秒即可耗尽,此时即使不缺氧,葡萄糖有氧氧化反应时间长,来不及满足需要,而通过糖酵
解则可迅速获得能量.此外成熟红细胞全靠糖酵解供能,神经细胞,白细胞等不缺氧依赖其
提供部分能量.
三,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即有氧氧化.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主
要途径.
(一)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成丙酮酸,在胞浆中进行.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成乙酰CoA,第二阶段,乙酰CoA进行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
化,反应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1.第一阶段:如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2.第二阶段:
此过程为不可逆反应,1mol丙酮酸生成1molNADH+H+,酶复合体由丙酮酸脱氢酶,二
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相应的辅酶分别是TPP,硫辛酸,FAD及
NAD+.
3.第三阶段:氧化磷酸化以后再讲,三羧酸循环主要过程如下:
从反应过程,有如下结论:
①有三步不可逆反应:1,3,4步,催化这三步的酶分别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也是反应的调节点.
②有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第5步,生成GTP,这也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一个直接生成高能
磷酸键的反应.
③1mol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可生成3molNADH+H+和1molFADH2,而NADH+H+和
FADH2需将电子传递给氧时才生成ATP,故循环本身意义主要并不是释放能量,而在于通
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
④因为草酰乙酸是循环利用,故草酰乙酸连同其他循环中的中间产物只起催化剂作用,本身
并无量的变化,虽然其间通过原子置换,生成的CO2并不来自于乙酰CoA,但三羧酸循环一
周,实际上氧化了1分子乙酰CoA,这些中间产物不能直接在循环中被氧化成CO2,也不能
从乙酰CoA通过循环合成中间产物.
第 24 页
FREEKA~1.TXT
(二)有氧氧化ATP合成的计算.
1分子葡萄糖糖酵解成丙酮酸,生成2分子ATP,2分子NADH+H+(氧化磷酸化生成6分子
或4分子ATP),2分子丙

酮酸2分子乙酰CoA,2分子NADH+H+(氧化磷酸化生成6分子
ATP),2分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底物水平磷酸化2分子ATP
6分子NADH+H+氧化磷酸化生成6×3=18分子ATP
2分子FADH2氧化磷酸化生成2×2=4分子ATP
故一共为2+6或4+6+2+18+4=38或36分子ATP
(三)有氧氧化的调节
1.糖酵解调节前面已述.
氧化磷酸化速度对三羧酸循环起重要作用.若前者能有效进行,NADH+H+,FADH2能及
时转化为NAD+,FAD,则会促进三羧酸循环而进行.
3.当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大量脂肪酸被动员利用,乙酰CoA/CoA和NADH/NAD+比例升
高,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大多数器官组织利用脂肪酸供能以确保大脑对葡萄糖的需要.
4.细胞消耗ATP时,ATP降低,ADP,AMP含量升高,有氧氧化过程中的多种限速酶均被激
活,加速有氧氧化,补充ATP.
5.巴斯德效应:指糖的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四,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通过此途径可代谢生成磷酸核糖,NADPH和CO2,主要意义不是生成ATP
(一)反应过程
反应在胞浆进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和CO2,第
二阶段是非氧化反应.
1.第一阶段:磷酸核糖生成
2.第二阶段:基团转移反应
因为机体需要的NADPH+H+远远大于磷酸核糖,故剩余的核糖要继续进行此步反应,通过
第 25 页
FREEKA~1.TXT
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分解途径.
(二)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其活性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此途径的流
量.其活性的调节主要靠NADPH/NADP+的影响,当比例升高时,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
比例降低时被激活,如饥饿后重饲,脂肪酸合成需大量NADPH,则此酶含量明显升高,所
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要求.
(三)生理意义
1.NADPH是供氢体
机体多种生物合成反应,如合成脂肪,胆固醇,鞘磷脂等都需要大量NADPH.
2.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体内羟化反应主要与生物转化有关,激素,药物,毒物在肝的生物转化需要此反应,将这些
物质灭活或增加水溶性使其易排出.有些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有关,如从胆固醇合成胆汁酸
等.
3.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与谷胱甘肽还原酶一起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还
原型谷胱甘肽在体内有重要作用,前已述及.
4.为核酸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5. 6-磷酸核糖是体内合成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原料.肌组织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不能通过氧化反应生成核糖,靠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之间的基团转移反应生成.
五,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
机体摄入的糖只有一小部分转变为糖原贮存,大部分变成脂肪后储存,肌糖原可供肌肉收缩
的急需,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其基本过程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