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自主学习案】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危机

1.背景

(1)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汉唐时的儒学已经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迅速传播,儒学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3)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__________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儒家学者的对策:唐宋儒家学者弘扬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_______、________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程朱理学

(1)形成: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建立了一个以“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成为集大成者的________。

(2)主张

①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__________”,从_________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②把握“理”,要通过“________”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________”。

(3)影响

①适应________阶级需要,_______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______朝曾将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________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④它还流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①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_____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用“__________”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

①主张以__________学来更新理学。

②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只要克服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__________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影响深远。

2.理学强调_______和______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但理学重视_____的力量,注重____、____,强调人的____和____,又凸现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案】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1)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2)思考:“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3)思考: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程朱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巩固练习案】

一、当堂达标

1.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珈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理学比孔子学说更科学

3.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B.法学 C.道学D.理学

4.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D.王阳明

5.2007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诞辰877周年。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有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6.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是大家熟知的英雄,当他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A.道学B.理学 C.佛学D.心学

7.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8.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10.“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安,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程颐这段话旨在说明应

A.实行严刑峻法 B.罢黜百家C.回复良知D.推行儒经义理

二、课后练习:

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7.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12.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知识拓展】

一、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 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 理学是儒家发展的产物,与孔孟之学和西汉新儒学有着很多的不同。

(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孔孟之学并没有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敬鬼神而远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董仲舒将“天”引进了儒家思想,但是,“天”和“地”是相对的,也没有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并且将世间万物都与“理”联系起来,从而弥补了儒学的一大缺陷。

(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早期理学家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3)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早期儒学家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特别提示】理学是对孔孟之学的继承和发展,从继承的角度说:

(1)理学继续坚持“仁”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

(2)理学坚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3)从目的上,理学维护君主专制与传统儒学一脉相承。

1:世界的本原是理。

方面: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

2: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

即通过实践明理。

3、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宋明理学教案 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 4 课宋明理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黄文莲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 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 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 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 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 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 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 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 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2、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

第四课 宋明理学

学号:姓名: 第四节宋明理学 编写:封磊审核:胡世鑫时间:2010-11-20 【命题规律】:本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成就。该部分内容对当今的个人修养塑造、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是历年高考重要的命题内容。 【方法突破】: 把握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历了如下阶段: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产生与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冷落,代表人物是孔孟。 ②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典型事件是焚书坑儒。 ③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④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代表人物是朱熹、王守仁。 ⑤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儒学遭怀疑,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知识结构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含义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1.程朱理学 (二)派别 2.陆王心学 三、理学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阅读“儒学危机”一目,概括理学产生的背景。3点) (1) (2) (3)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开创: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2)主要思想 (阅读“程朱理学”一目,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 ② ③ (3)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 是万物本原——“” B求“理”的方法——“”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核心:“”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三、理学的影响 (1)积极: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四、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2、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3、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4、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4课教案宋明理学

青州三中高二历史导学案编号: 4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第4课宋明理学新授蔡新国高二级部高二级部 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检测: 教学设计1.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 2.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分析“罢黠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二)导入新课: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三)自学指导: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危机 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严重危机? 2.三教合一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 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回应社会上()、()的挑战,唐宋儒家 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的儒学传统,吸收 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或“()”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 (2)主要思想: A、“理”:把_____和_____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 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_____和__________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C、“存天理,灭人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4课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黄文莲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 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 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 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 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 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 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第四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2.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讲授新课】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端,第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完成了统治思想的选择和确立;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第3课_宋明理学_教学设计(规范)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3课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

第4课宋明理学 课前预习案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源流、发展、内容以及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识梳理】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 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 时期,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理学的两大流派是和) 1.程朱理学(兴起)————客观唯心主义 (1)代表人物:、和。“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称为“程朱理学”。 (2)主要思想 ①世界观:“理” A.在宇宙:“理”是世界的,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B.在社会:“理”是道德伦理; C.在个人:“理”就是。 ②方法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③“存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要以敬畏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3)地位及影响: ①元朝将朱熹编著的《 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___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发展)————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南宋): ①世界观:是天地万物渊源,即“心即理也” ②求“理”方法:“”,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明朝) ①背景: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②主张: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在屡屡遭遇挑战,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理学兼收并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确定理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所以需要学生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定为难点。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特点,实行创设情境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针对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辅之以生动材料和细致讲解的方法,形成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和评价打下基础;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多而抽象,加之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所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学习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