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_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

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_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

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_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
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_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1)论文

论文摘要: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资源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法现状、环境资源法学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并借鉴国外的环境法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由环境资源基本法、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论文关键词:环境与资源、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体系按马克思法哲学的观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更确切、通俗地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必然要导致法的变化。“‘法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法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经常摧毁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这说明和谐法体系建立后,一旦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法律部门。环境资源法是从经济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部门法。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法律部门,其涵盖内容之变化亦源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不断增现和变化。一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由最初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基于二战后严重的公害事件在日本各地的发生和1972年《自然环境保全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到1977年考虑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土地,环境破坏加剧之事实而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再到九十年代不仅是防止工厂公害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问题,而且扩大到从汽车公害、城市乱排水问题、废弃物处理,到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影响到地球环境问题,并且公害的质也发生了变化,故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以完善其环境法律体系;而迄1997年因焚烧废弃物设备释放毒气引起强烈的社会不安,遂于短期内制定了如《有机氯化合物剧毒气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环境标准,并于2000年1月施行 .可见环境法内容、体系的变化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的认识是休戚相关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确立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应由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一、环境资源基本法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环境资源基本法,法学界多将与此类似的内容称为“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相关表述有:“我国1979年试行并于1989年修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所有新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环境保护法律系中这一层次的法律规范,是适应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综合性而出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故在我国一般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范畴,但实际上作为基本法其一般只对该部门法的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具体的实施法,综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不难发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当多的具体法律措施,远远超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界限,实际上基于此法制定的背景而更突显了污染防治法之浓厚色彩。为此,作为一部完整的环境资源基本法,应将其中具体的操作性规范删去,保留原有的原则性规定,并相应地增加立法宗旨,相关概念界定,环境资源法主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及有关机关对环境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等等,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环境基本法的内容,我国《环境资源基本法》的体

系应包括:1、立法宗旨: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环境与资源法的保护范围。包括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生态要素、地区要素中的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自然和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护;3、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原则;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获利者付费原则;群众参与原则等;4、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举报、监督制度、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制度等5、自然资源开发者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污染者治理污染的义务;6、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环境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环境资源管理的权限划分,环境资源管理机构的权责,环境资源管理的监督;6、生态保护的特别规定;7、环境资源主体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和义务。8、涉外环境资源保护的特别规定。包括参加国际环境资源保护的公约、条约和协定、与国际上环境资源保护国家和组织的合作,组织和参与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活动和交流;9、违反环境资源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等。二、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得环境化学、物理、生物等性质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或者危害了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公害主要指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社会性危害。可以说环境法的产生主要归因于污染现象的出现,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工厂与城市的公害事件就不断涌现,而突出的“八大公害事件”更是震惊了世界。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则深深地提醒世人警惕过度使用农药的恶果。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环境法的研究也正于此而愈发繁荣。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更是严峻,考察我国97到99年的《环境状况公报》,同样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愈发严重。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多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仍较严重;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准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01亿吨,比上年增加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7亿吨,比上年减少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04亿吨,比上年增加10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

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酸雨污染范围大体未变,污染程度居高不下,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

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故污染及其他公害防治法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而

与此相关的污染及其他公害防治法将是环境法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是指调

整在预防、治理环境污染及其他公害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传统环境

法的基本内容。当前,根据我国污染物存在的形态,我国污染可分为如下三个类型:(1)以

液态形式存在的污染,包括湖泊、河流等淡水污染和海洋污染;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污染,包

括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农药污染及有毒化学物品污染;(3)以气态形式或依气

体为媒介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环境噪声污染和光污染。(4)其它公害污染。相应地,调

整这些污染及公害防治法的体系可以分为:液态污染防治法、固体污染防治法、气态污染防

治法及公害防治法四个部分。 1、液态污染防治法液态污染防治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和海

洋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包括基本的水污染防治法、江、河流域、湖泊的水污染防治法、

生产过程的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有水污染及防治的标准规定等。主要涉及的法律、法规有: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

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

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暂行条例》;《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等。 2、固体污染防治法固体污染防治

法涉及固体污染物防治法,包括固体污染物防治管理体制,固体污染物监督管理,固体污染

综合利用制度;工业固体污染物的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法;危险污染物防治法;

固体污染物的污染控制标准法;禁止境外固体废物入境管理法等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法》、《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处理

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的通知》、《生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农用污泥中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十一种污染成分污染控制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

《有色金属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含氰污染物控制标准》、《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

办法》等。 3、气态污染防治法气态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涉及对大气污染法的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生产过程大气污染的防治,

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防治法、废气排放标准法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包括:噪声防

治的管理体制,防止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环境噪声的标准、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建筑施工

噪声污染防治、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等,例如:《大气污染防

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法》、《工

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试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等。 4、公害防治法公害污染是指对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主要

有三大类:化学物质、农药、放射性物质等。许多国家都对这三类物质的控制和防治进行立

法。我国公害防治法包括: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管理法、农药管理法、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电

磁辐射管理法等。例如:《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防止含多录

联苯电力装置加强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登记审批办法》、《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试行)》;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城市放射性废物

管理办法》、《放射环境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核电站放射卫生

防护标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电磁辐射环境办法管理办法》、《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等。三、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是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

自然要素。为土壤、水、矿物、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阳光、空气等等。也有学者认为

“自然资源,从法律上来说,是指能够供人们生产或生活中利用并作为所有权、使用权客体

的自然物质,目前一般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其他生物资源(野生

动植物)、海洋资源、草原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等。”不管如何,都突出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所

在,但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人们更多地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

自然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又是一个人口泱泱大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正基于前期人们从经济利益考虑而造成自然资源状况恶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水土流失,沙漠化威胁严重,耕地锐减,农业分摊水量降低,城市严重缺水,森林覆盖率萎缩,草地退化,物种濒危面扩大,矿产、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明显,如何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已有学者就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自然资源角度、法律角度提出了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的必要性,认为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势在必行,并提出了自然资源(基本)法立法的现实条件、立法方案及框架方案等,自然资源(基本)法的制定迫切性也正反映了自然资源法在环境法中的重要位置。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用、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由各种资源法组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构成。自然资源法保护对象即自然资源,其调整的是公民、法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改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针对的是现有的资源环境,贯穿于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的全过程之中。这些社会关系,则包括资源权属关系、资源流转关系、资源管理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自然资源均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内在有机联系便使其构成统一的整体,首先,在存在形态上是相连的,森林、草原、矿藏、水都依附于土地之上或蕴藏于土地之下;其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着连锁性、结构性的变化效应,并形成各种资源的多种功能。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仅从个别资源的效益出发,还必须把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必须要求一部自然资源母法来规范,协调相关的子法,使立法、执行、守法和司法各个环节达成一致,实现整体自然资源系统的高效运作,该母法正是目前学界探讨的轰轰列列的自然资源基本法。自然资源法的体系包括自然资源基本法和自然资源部门法两部分组成。自然资源基本法应将宪法的基本原则贯穿其中,将自

然资源法中共性的规定进行规范。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法的立法宗旨: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及珍贵的动物和植物,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法的原则:对自然资合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源综合勘探、开发和利用原则,自然资源利用与营造相结合原则,

自然资源保护原则;自然资源的保护范围;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主体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的权利和义务;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责;自然资源的公众保护;自然资源的国际保护和合作开发;违反自然资源法的法律责任等。我国自然资源部门法的体系主要有:《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生物资源法》(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法》)、《旅游资源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和规章等。四、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是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远没遏制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而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任务。生态环境法是环境资源法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强调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局保护,保持生态(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达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和兴起源自人们对生态学的认识之发展,生态学“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二战后国际生态科学蓬勃发展,至6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理的生态学科),它的出现使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改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是人类认识自然生态的系统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对该学科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满足了社会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下,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该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在时代的蕴育下,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出现充实了现代环境法的内容,“现代环境法是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对生态系统全过程的整体保护,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并重。这些都是传统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所不能企及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之所以必须得以提出和构建,盖系本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破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尽管科学和技术在过去的100年里获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却正是20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导致生态衰败的祸首,实际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的衰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究其原因,唯“技术只重视处理分离部分的方法,即分解论方法,生态系统恰恰与技术不同,生态系统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划分成可随意处置的几个部分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个整体,在于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处理方式之不同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正确处理方法,使生态环境保破坏愈演愈烈,而生态环境保护法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及内容,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称谓上,生态环境法与环境法并不对立,所谓生态环境法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因而生态环境法亦可简称为环境法。”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法最大化的解释,也即实际上为环境法,这个概念实际上跟俄罗斯法学界对“

生态法”的界定相类似 . 本文此处所指生态环境保护法系指调整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以及特殊自然环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态学密切相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法里必然要体现和遵守相关的生态规律,如物物相关规律、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规律、多样稳定规律、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等等。它通常是在各个自然资源法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综合性法律部门,有时往往要通过土地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自然资源法部门来实现,这些法律部门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成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为生态环境法的重要内容,但生态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仍各不失其独立性,二者有质的区别。生态环境建设要求防止土地资源的被破坏(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多基于此)、水土得以保持,防治沙化、水资源污染的防治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资源

的承受能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确保有限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要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经济营,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防止资源开发正在造成的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以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我国环境法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务院在2000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结合前述我国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法组成。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宗旨。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合作战略,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原则等。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管工作;计划、农

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考核和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省级及地(市)级的生态功能区,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和监督。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开展公共绿化和家庭绿化,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科技经费的投入,推动生态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生态破坏的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

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处罚制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部门法包括:国土防治法、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自然遗迹保护法、人文遗迹保护法和国家公园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法、防洪减灾法,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有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另外还有全局性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等。五、涉外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的体系还应包括涉外环境资源法。因为目前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所谓国际环境问题,又称全球环境问题、地球环境问题或人类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国国界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国际化的产物。当前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耗损)、酸雨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淡水短缺、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破坏、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国际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并导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设立,大大推动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在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发出了建立起一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口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新开端。我国作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必然是参与解决国际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力量,我国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和有关公约的制订。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出席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我国发起并召开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与环境部长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等。我国在与他国共同处理国际环境资源问题、遵守国际条约、履行国际环境义务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属我国涉外环境法调整的内容。因此,涉外环境资源法是指调整我国与他国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遵守国际环境条约、履行国际环境义务的国际合作与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涉外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我国制定的有关涉外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二是我国与其它国家签订的保护环境的双边协定。三是我国参与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及有关国际性会议的协定等。关于我国制定的有关涉外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这方面我国目前较薄弱,我国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定仅在《宪法》中涉及涉外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法》中涉及的有关条款,《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涉及的涉外环境保护条款,还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涉外环境资源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在制订涉外环

境资源法中,须贯彻我国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包括经济全球化必须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尊重国家对自然资源拥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处理环境问题应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国际间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资源的原则等。涉外环境法要充实的内容还需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相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生态标志认证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检疫制度等环保市场准入制度。此外还需对我国一些陈旧环保制度和措施进行改革,取而代之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污染权交易制度、总量排污收费制度。这些都为涉外环境法制建设的“重头戏”。再者,入世后,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又会面临发达国家要求我们多承担保护全球环境之责的更大压力,从而使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难度不断增加,加大了我国涉外环境法的执行难度。这些都需要涉外环境资源法加以研究解决。二是我国与其它国家签订的保护环境的双边协定。据有关资料,至1999年5月,我国与美国、日本、朝鲜及各周边国家签订了保护环境的双边协定25项,包括环境保护的合作议定书、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环境保护合作协定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美利坚合众国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环保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环境保护合作协定》等。三是我国参与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及有关国际性会议的协定。据统计至1999年5月,我国已经参加了一系列有关国际环境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约50多项。其中涉及臭氧层保护公约例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气候变化公约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生物多样性变化公约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公约例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海洋环境保护公约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公约例如《国际捕鲸管制公约》等;核污染防治公约例如《核安全公约》等;南极保护条约例如《南极条约》等;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例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危险废物控制公约例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环境管理公约例如《化学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等;环境权的国际法规定公约例如《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等;其它国际条约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关于例如《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等。这些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公约,构成了我国涉外环境资源法体系的主要

内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趋接近,入世后给我国涉外环境资源法带来许多新的内容,我国涉外环境资源法将有新的发展。由于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都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定了相关贸易条款,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例如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往往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这样,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促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嫁污染又将使发展中国

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涉外环境法中处理、解决好防止重污染工业向我国迁移的“生态殖民”现象将是一个需妥善解决的问题。结语:诚然,作为系统详实而全面的环境法体系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环境法的规定、环境管理法规、环境标准法、环境纠纷处理法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规范。但笔者认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应主要由上述五大主要部分即: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构成。任何一部分都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实际上,《宪法》中有关环境法的规定和《环境保护法》应该进行修补与整合,融为完整的一部环境资源基本法,有关环境管理法规、环境标准法、环境纠纷处理法可以在以上五大法中得以融入和体现而不会失去其存在的可能,而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规范却基于法的交叉性不防碍五大法的有机统一于环境资源法内容之中,彼此独立,既具现实性又具操作性,无任何的冲突和矛盾,反而说明了环境资源法由五部分构成的周密性和完整性。

eclipse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基于OSGi的Eclipse插件体系结构的研究 马晟,张渊,刘德钢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 Eclips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是基于插件机制开发的软件开发项目,专注于为高度集成的工具开发提供一个全功能的、具有商业品质的工业平台。Eclipse 3.0选择OSGi服务平台规范为运行时架构。本文以研究Eclipse体系结构为目的背景,介绍了插件技术原理,阐述了OSGi规范,分析了Eclipse的插件体系结构,并对基于OSGi和Eclipse RCP对Eclipse的插件扩展开发进行了研究。最后我们对比介绍了Firefox的插件机制。研究表明Eclipse平台的体系结构是一个成熟的、精心设计的并且可以很容易扩展的体系结构。 关键词:OSGi,Eclipse,插件,体系结构 Abstract: Eclipse is an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based on the plug in developing mechanism. It concentrates on supporting a full featured commercial industry platform to build highly integrated tools. Eclipse 3.0 uses OSGi Service Platform Standard as the run time architecture. After lear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clipse, this paper instructs the plug in technology theory, shows the OSGi standard, analysis the architecture of Eclipse based on plug-in mechanism and makes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lipse plug-ins based on OSGi or RCP. Finally, we introduce the plug-in mechanism of Firefox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The Study presents that the architecture of Eclipse platform is a mature, well designed architecture that is easily extended. Key words:OSGi,Eclipse,Plug in,Architecture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价格质量矩阵的广告研究 作者张艳届别 2019届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罗洪程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9年4月30日 (注意:所有红色文字均为说明或解释,在格式参考过程中请注意删除) 摘要(小三黑体,居中) (空1行,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价格质量关系,国内外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一直都在研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定价战略与方案”提出的价格质量矩阵模型是其典型代表,细分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指导了价格政策、定价方法的制定,完善了市场营销管理。直到现在,价格质量关系还在尝试着在新的领域的研究。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和广告策略设计,是价格质量关系在广告传播领域作出的科学的市场定位,也是本课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关键词(黑体):价格质量矩阵模型;定位;战略;关系;广告策略设计 目录(黑体3号,居中) (空1行, 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导论 (1) 1、问题的提出 (1)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2) 结论 (22) 注释(备选) (22)

参考文献 (24) 致谢(备选) (25) 附录(备选) (26) (空1行) 一、导论(一级标题标号:小三号黑体; 上下各空1行) …… (空1行) 1、问题的提出(二级标题标号:四号黑体;上空一行) 一项对36个项目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被一致认为是强有力的质量线索。……基于价格质量矩阵原理,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正文字体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空1行)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菲利普·科特勒的价格—质量战略(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的价格质量四象限图 美国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所著……。 (3)菲利普·科特勒产品线的双向扩展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在阐述……。 (空1行)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价格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1)定价战略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曾繁正、罗锐韧主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 (2)价格博弈论和价格战略的提出 国内研究学者就价格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 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 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法考《环境资源法》复习题集(第3154篇)

2019年国家法考《环境资源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环境日是:( ) A、4,22 B、6,5 C、5,6 D、6,6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法》第12条的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2.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和效力的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排污标准须报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地方排污标准时,可略低于已有国家排污标准 C、国家排污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标准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污标准>>>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环境标准制度 【答案】:B 【解析】: 考查环境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根据《环境保护法》第16条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此可见,本题中B选项的说法不正确,是正确选项。 3.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 A、基本国策 B、基本政策 C、基本方针

D、基本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答案】:A 【解析】: 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法》第4条的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4.某省A市和B市分别位于同一河流的上下游。A市欲建农药厂。在环境影响评价书报批时,B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该厂对本市影响很大,对该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异议。在此情况下,该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下列哪一部门审批?(2014年卷一31题,单选) A、省政府发改委 B、省人大常委会 C、省农药生产行政监管部门 D、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3条第3款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根据题意,A市农药厂的建设会对B市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造成跨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且B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异议,环境影响评价书应由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因此,A、B、C项错误,D项正确。 5.某采石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获批后,采用的爆破技术发生重大变动,其所生粉尘将导致周边居民的农作物受损。关于此事,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31题.单选) A、建设单位应重新报批该采石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单位应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并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C、该采石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完全相同 D、居民将来主张该采石场承担停止侵害的侵权责任,受3年诉讼时效的限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答案】:A 【解析】:

软件体系结构期末考试资料

软件体系结构期末 考试资料

填空题: 1.构件是指语义完整,语法正确和有可重用价值的单位软件是软件重用过程中能够明确便是的系统;结构上它是予以描述,通讯接口和实现代码的复合体. 2.构件获取渠道(1)直接使用作适应性修改(2)经过遗留工程(3)市场上购买(4)开发新的构件 3.构件分类与组织:关键字分类法,刻面分类法,超文本组织方法 4.基于数据的组装技术:这种组装技术也要求库中构件以子程序形式出现 5.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种类:结构模型,框架模型,动态模型,过程模型,功能模型 6.体系结构风格定义了一个系统家族即定义了一个词汇表和一组约束 7.有两种不同构件:中央数据结构说明当前状态,仓库是一黑板系统 8.C/S体系结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应用程序,网络 9.ADL的基本元素:构件,连接件,体系结构配置 10.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图像表示工具,模块内连接语言,基于软构件的系统描述语言,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11.Web服务:数据层,数据访问层,业务层,业务面,监听者 12.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信封,SOAP编码规则,SOAP RPC表示,SOAP绑定

13.Web服务特点:使用标准规范协议;使用协议的规范性;高度集成能力;完好的封装;松散耦合 选择题: 1构件模型的三个主要流派OMG,Sun的EJB,Microsoft的DCOM 2.构件管理:构件描述,构件分类与组织,人员及权限管理 3.构件重用:检索与提取构件,理解与评价构件,修改构件,构件组装 4.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史:无体系结构设计阶段,萌芽阶段,初期阶段,高级阶段 5.分层系统优点:支持基于抽象程度递增的系统设计;支持功能增强;支持重用 6.黑板系统的构成:知识源,黑板数据结构,控制 7.面向对象系统优点:改变一个对象的表示不影响其它对象;分解成一些交互的代理程序集合 8.W3C是万维网联盟 9.Web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Web应用模式,是一种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 10.Web服务就像Web上的构件编程,开发人员经过调用Web应用编程接口,将Web服务集成进她们的应用程序就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 11.Web服务开发生命周期:构件,部署,运行,管理 12.Web服务栈: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构件(组成程序的基本元素及其取值或值域范围);操作符(连

环境资源法 题库(选择题版)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 1. 请问环境与资源两个概念的关系是:________ A:并列关系B:包含关系C:相交关系D:对立关系 2.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分类,下面哪一项不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的分类:__________ A:大气环境B:水环境C:自然环境D:土壤环境 3. 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第三环境问题D:次生环境问题 4. 以下哪项不属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 A:全球化B:综合化C:高科技化D:伦理化 5. 第一次正式而系统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报告是:__________ A:《我们共同的未来》B:《零增长论》C:《21世纪议程》D:《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答案: 1~5:B C A D A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6. 下面属于狭义的环境资源法的是:_________ A:《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B:《民法通则》C:《环境保护法》D:《水法》 7:以下哪个时期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发展的黄金时期:___________ A:1949~1972 B:1973~1979 C:1979~1989 D:1989至今

8: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___________ A:适地B:适人C:适事D:适时E:适法 9:环境权的客体是:_________________ A: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 B: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 C:是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D:是国家,国家机关,法人,公民。 10: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不包括:___________ A:环境资源法的一般理论问题B: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C:污染防治法D:国际环境保护法E:环境经济法学 答案: 6~10:D C E A E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11. 下列哪一项不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 A. 污染者付费. 开发者保护. 利用者补偿 B.公众参与原则 C. 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原则 D.“三同时”原则 12. 法的规范根据其抽象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中的层次? A. 基本原则 B. 原则 C. 规范 D. 规则 13. 以下对“预防为主”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环境问题具有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是环境保护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因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论文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 非卷面试题 设计题目快餐店多功能点餐系统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倪启东

快餐店多功能点餐系统 摘要 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软件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行业之中。在这个软件爆炸的时代,软件系统有一个好的设计与结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快餐店多功能点餐系统的设计,将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的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系统中,是对知识、技术的巩固,也是能力的提升。 本系统主要运用增量模型,随着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系统的开发。主要采用了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装饰者模式、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同时,伴随着设计原则的思想,使得系统更加稳定而高效。 关键词点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模式;java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引言 (1) 1.2系统开发目标 (1) 1.3开发环境 (1) 第2章需求分析 (3) 2.1项目概述 (3) 2.2功能需求 (3) 2.2.1用户需求 (3) 2.2.2系统需求 (3) 2.3非功能需求 (3) 2.3.1产品需求 (3) 2.3.2 外部需求 (4) 2.4业务需求 (4) 2.4.1业务要求 (4) 2.4.2客户与用户 (4) 2.4.3特性 (4) 第3章结构设计 (5) 3.1整体设计 (5) 3.1.1普通用户活动图 (5) 3.1.2会员活动图 (6) 3.1.3管理员活动图 (7) 3.2详细设计 (7) 3.2.1模块划分 (7) 3.2.2简单业务流程设计 (8) 第4章设计模式 (9) 4.1工厂模式 (9) 4.1.1模式说明 (9) 4.1.2模式类图 (9)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说明

附件一: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各项内容的填写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1、对本课题的总体介绍 2、工作内容 3、课题的具体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1、对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理论的要求以及指出完成该课题必须重点研究、攻克的关键问题和理论,或在进行该课题过程中首先应该研究的问题和理论。 2、对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出要求 3、对完成课题内容的具体要求 4、课题中要完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 1、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用英语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详细摘要(运用英语单词达到300-500个) 2、独立完成不少于四万字符专业外语文献的翻译工作 3、完成规定字数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各系各专业的其他具体要求完成的工作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要求开出的参考文献数量>5项,并指定一些外文资料和文献 五、试验、测试、试制加工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按要求罗列主要仪器设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说明 1、工程设计型 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出方法或图样。 特点:根据给出的目的要求,参考有关资料后,能按照规定的技术指标,设计出工程图纸,编写出软件程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根据设计出的图纸进行施工。 2、工程技术型 具有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种类型。 (1)硬件课题是以硬件实体来体现毕业设计的成果 (2)软件设计是指利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完成工程技术要求的设计。这一类型的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指标要求,在对现场(或客观环境)、有关的产品设备及仪表等进行调研之后,通过计算,落实到设备的选型配套、施工图纸的绘制及对施工要求、投资的说明上,最后写出设计报告。 3、实验研究型 指其所选的课题包含探索和研讨性的内容,且有待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从而科学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实验研究选题范围和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方向进行研究和探讨 (2)新的理论和实际装置的研究与探讨 (3)研制新的实验设备装置 (4)研制家用电工电子产品 4、软件开发型 指以围绕要求实现的功能编写出若干程序,来体现设计成果的题目。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交换及通信网的软件系统 (3)微处理器专用芯片的软件设计 5、理论研究型 理论研究论文具体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环境资源法案例分析

环境工程0702班 倪金元 U200715687 环境资源法案例《溪坪村旁的化工厂》思考题: 1.案例中有哪些法律关系? 2.环境资源法体系中有哪些条例适用于该案例? 3.案例违反了哪些环境法? 4.针对案例,谈谈我国现行环境法存在哪些问题? 作为一起中国环保史上一起极其及其典型的案例,《溪坪村旁的化工厂》曾在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中国十大环保案件”。作为典型案例,这其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法律义务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法律关系: 案例中比较突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当地村民与榕屏联营化工厂之间的环境纠纷关系、当地村民与政府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以及当地政府(包括环保局)和化工厂之间的监管与被监管关系;人与自然的法律关系包括化工厂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和当地村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权在受到环境污染损害时要求赔偿。在该案例中,溪坪村村民理应享有国家赋予公民的环境权利,但榕屏联营化工厂却忽视村民权利,为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违规建设、违规运营。在其建设初期未经过严格环评审查、在其运营过程中违规排放氯气工业违规堆放生产废渣,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山地土壤污染,导致屏南县溪坪村周围山林大面积枯死,溪坪村后龙溪下游鱼虾绝迹,当地村民皮肤病癌症患病几率急剧上升。因而,在本案中,以溪坪村为主的数个村庄村民与榕屏联营化工厂之间的环境权纠纷关系为首要法律关系。作为一家政府与企业联营的工厂,政府对化工厂负有审批监管责任。同时,政府有保障人民生活环境不受到来自化工厂污染的自然环境影响的义务。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软件体系结构 论文 年级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4年12月28日

目录: 一、软件体系结构概论 (1) 二、体系结构风格 (3) 三、UML语言 (5) 四、XML语言 (8) 五、动态软件体系结构 (10) 六、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 (12) 七、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 (12) 八、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 (12) 九、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 (13) 十、参考书籍 (14)

软件体系结构概论: 软件体系结构是具有一定形式的结构化元素,即构件的集合,包括处理构件、数据构件和连接构件。处理构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工,数据构件是被加工的信息,连接构件把体系结构的不同部分组组合连接起来。这一定义注重区分处理构件、数据构件和连接构件,这一方法在其他的定义和方法中基本上得到保持。 1、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虽然软件体系结构已经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 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刻画,较为典型的定义有: (1)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层次,这一层次超越计算过程中的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体系结构问题包括总体组织和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取,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的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设计方案间进行选择等。软件体系结构处理算法与数据结构之上关于整体系统结构设计和描述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全局组织和全局控制结构、关于通讯、同步与数据存取的协议,设计构件功能定义,物理分布与合成,设计方案的选择、评估与实现等 (2)软件体系结构有四个角度,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系统进行描述:概念角度描述系统的主要构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块角度包含功能分解与层次结构;运行角度描述了一个系统的动态结构;代码角度描述了各种代码和库函数在开发环境中的组织。 (3)软件体系结构是一个抽象的系统规范,主要包括用其行为来描述的功能构件和构件之间的相互连接、接口和关系。 (4)一个程序或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包括一个或一组软件构件、软件构件的外部的可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其中,"软件外部的可见特性"是指软件构件提供的服务、性能、特性、错误处理、共享资源使用等。 2、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历史: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

附件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的类型及选题 1、毕业类型 依论文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理论型研究论文和应用型研究论文两大类 理论性论文: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来建构理论,或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比较说明各理论之间的优劣,并提出新的理论,这类文章称为理论性论文 应用型研究论文: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探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或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应用型研究必须与具体实习工作、学习和社会相结合。应用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分析、论证或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做出有参考或应用价值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代生产、管理实际工作更加接近,使学生毕业后缩短不适应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以实践型、应用型为主。 2、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为主。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寻求选题,通过此种毕业论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财经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避免了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现象。论文选题主要有企业诊断、调查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管理设计或专题研究等形式, 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和精心策划。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证文的轮廓。 下面是选题常用的题目形式: ●某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某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某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量本利分析法在某单位财务中的运用●×××制度设计●×××的管理模式研究●×××管理优化研究●×××的处理方法研究●×××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组织结构设计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企业组织变革问题研究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 1.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分类: 一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人工干预; 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一、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二、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⑴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⑵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3.我国环境法的目的与任务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⑴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⑵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⑶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第一项任务即保护环境与资源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直接目的。第二项任务保护人民健康,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根本任务。 4.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⑴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⑵技术性,环境保护需要采取各种工程的,技术的措施。 ⑶社会性,环境保护的利益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地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一面。 ⑷共同性,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有的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污染是没有国界限制的,一国的环境污染会给别国带来危害,因此,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5.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6.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环境资源法体系是指一国内所有调整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活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5)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章;(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某学校教学管理 一、需求分析 1、背景概述 某学校教学管理一直采用手工管理方式。该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师 档案管理、教师授课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选课管理等几项。 教学管理手工处理流程是这样的,管理人员对新调入的教师登记教师档案,对新入学 的学生登记学生档案。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后登记学生成绩。每个学期末,学生根据系里提 供的下一学期所开课程选课,教师接受下一学期教学任务,并将选课结果和分配的教学任 务等信息登记保存。 由于手工管理方式落后,处理数据能力有限,工作效率低,不能及时为领导和教师提 供所需信息,各种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数据的极大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校方希 望实现教学管理自动化,用计算机处理来代替手工管理。 2、系统分析 教学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教师档案管理:完成对教师档案信息的管理 教师授课管理:完成对教师授课信息的管理 学生档案管理:完成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管理 学生成绩管理:完成对学生成绩信息的管理 学生选课管理:完成对学生选课信息的管理 二、系统设计 1、数据库设计 教师档案表:教师编号,姓名,性别,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学历,职称,系别,联系电 话 教师授课情况表:课程编号,教师姓名,姓名,班级编号,学年,学期,学时,授课地点,授课时间 学生档案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班级编号,毕业学校 学生成绩表:学号,姓名,学年,学期,课程编号,成绩 学生选课情况表:学号,姓名,班级编号,课程名,课程类别,学分,成绩 2、模块设计图

①教师档案管理 实现教师档案信息的登录(输入指定用户名、密码登入)。如果有分配或调入本单位的新职工,则为其建立档案并将其基本信息(教师编号,姓名,性别,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学历,职称,系别,联系电话)输入到计算机中;反之,如果有从本单位离职或调走的职工,则将其档案和基本信息调出本系统,删除该职工在本校记录;另外,如果档案资料需修改时也可修改成功。同时,该模块提供对教师档案信息的统计、查询和浏览功能。 ②教师授课管理 实现教师授课信息的登录(输入指定用户名、密码登入),该模块还提供对教师授课信息(课程编号,教师姓名,姓名,班级编号,学年,学期,学时,授课地点,授课时间)的统计、查询和浏览功能。 ③学生档案管理 实现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登录(输入指定用户名、密码登入),可将新入学学生的基本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班级编号,毕业学校)输入到计算机中。另外,该模块提供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统计、查询和浏览功能。 ④学生成绩管理 实现对学生成绩信息的登录(输入指定用户名、密码登入),并且该模块提供对学生成绩信息(学号,姓名,学年,学期,课程编号,成绩)的统计、查询和浏览功能。 ⑤学生选课管理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一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示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汇报R 规范S 专利P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二.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汇报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 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 文献习题名及版本1 / 3

(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 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 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 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规范编号(规范号、专利号……)。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 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 明其载体类型。本标准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 —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 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2 / 3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摘要: 为了分离软件系统中的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通过引入面向方面软件开发的思想设计了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三个基本构成单元,即构件、连接件和方面构件。最后通过一个网上支付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横切关注点;构件;连接件;方面构件 20世纪60年代的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软件工程的研究。起初,人们把软件设计的重点放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选择上,然而随着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总体的系统结构设计和规格说明变得异常重要。随着软件危机程度的加剧,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软件体系结构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全局组织形式,在较高层次上把握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软件开发的焦点从成百上千的代码上转移到粒度较大的体系结构元素及其交互的设计上。与传统软件技术相比,软件体系结构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利于解决软件系统日益增加的规模和复杂度的问题,有利于构件的重用,也有利于软件生产率的提高。面向方面软件开发(AOSD)认为系统是由核心关注点(corn concern)和

横切关注点(cross-cutting concern)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核心关注点是软件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横切关注点是那些与核心关注点之间有横切作用的关注点,如系统日志、事务处理和权限验证等。AOSD通过分离系统的横切关注点和核心关注点,使得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变得容易很多。 Extremadura大学的Navasa等人[1]在2002年提出了将面向方面软件开发技术引入到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中,称之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aspect orien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AO-SA),这样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但是并没有给出构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方法。 尽管目前对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这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一般认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在传统软件体系结构基础上增加了方面构件(aspect component)这一新的构成单元,通过方面构件来封装系统的横切关注点。目前国内外对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模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它的构成单元模型的研究更少,通常只关注方面构件这一构成单元。方面构件最早是由Lieberherr等人[2]提出的,它是在自适应可插拔构件(adaptive plug and play component,APPC)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面向方面编程(AOP)思想扩展一个可更改的接口而形成的,但它关于请求接口和服务接口的定义很模糊,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方面构件模型。Pawlak等人

论文类型格式

一二毕业论文(设计报告)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撰写 毕业论文(设计报告)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 1.1 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题目也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它是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中最重要内容的概括,应该简短、明确,做到文、题贴切。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报告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中不要使用非规范的缩略词、符号、代号和公式,也不宜采用提问式。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1.2 摘要 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主要内容的提要,是论文(报告)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说明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与重要性;②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主要工作;③研究、设计的结果或结论,突出研究、设计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见解;④结果或结论的意义。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全文就可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一篇独立而完整的短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表述毕业论文(设计)的性质与主题,书写要符合逻辑关系,尽量与正文的文体保持一致,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内容介绍。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再划分段落。摘要字数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为锻炼与提高毕业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建议论文(报告)中增加翻译成英文的摘要。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出3~5个。 关键词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是对表述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或术语。关键词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供读者检索,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1.4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中全部章、节的序号、标题及页码。 1.5 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前言、主体、结论三大部分。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汉字(包括标点符号、图表等)。 1.5.1 前言 前言用在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引论部分,一般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研究、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研究)设计思想、方法等内容,概括地写出作者的工作。前言要紧扣主题,简洁明确,不要与摘要雷同。 前言还可以综述前人的工作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说明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并简要介绍创新思想与实现方法。 1.5.2 主体 主体是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主要部分,应该文字简练通顺,内容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书写工整、符合学科与专业的有关要求。论文(设计)中的用语、图形、图片、表格等应规范准确,符合国家标准。正文中出现的符号、记号、缩略词和首字母缩写字,应采用本专业学科的权威机构或

环境资源法题目

《环境法概论》作业题答案1单元 2009年06月08日星期一11:35 A.M. 一单元 一、单选题 1、(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C、区域性)。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C、物和行为)。 4、外国环境法的完备阶段的重要标志是(C、环境保护基本法在各国出现)。 5、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1978年宪法)。 6、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宪法)。 7、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8、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A、《增长的极限》)。 9、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三同时”制度)。 10、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是(A、工业生产布局)。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有(BC)。 B、“二元”是指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C、其前提是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2、对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理解正确的是(ABCD)。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B、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C、现阶段太阳还不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D、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时评的提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客体范围会逐渐扩大 3、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DE)。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社会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特征 D、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目的是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 4、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BD)。 A、宪法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B、加强国家环境管理;D、完善污染防治立法 5、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表述正确的有(AB)。 A、我国最早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B、我国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要比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至少晚一个世纪 6、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ABCDE)。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 B、环境与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D、环境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