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宏观审慎监管——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论文-宏观审慎监管——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论文-宏观审慎监管——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论文-宏观审慎监管——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商业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宏观审慎监管

——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指导教师评语(以下内容要求手写)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 3

1 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4

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 6 2.1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赋予中央银行系统性监管权力........................ 6 2.2 扩大监管范围,加强跨市场、跨行业监管...................................7 2.

3 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8

2.4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积聚和扩散..............................9

3 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11 3.1 赋予人民银行系统性监管权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11 3.2 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13 3.3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应具有前瞻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1

4 参考文献................................................................16

内容摘要: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监管当局不仅要关注金融体系的微观风

险,还要注重其系统性风险。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最新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强跨市场和跨行业的监管力度、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因此,在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和转型经济体的特殊国情,分析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反周期资本监管;启示

1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如果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具有系统性的宏观视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加强监管。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在金融监管领域才受到重视。2000年9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行长、金融稳定论坛主席安德鲁?科罗克特(Andrew Crockett[1])在金融稳定论坛的一篇演讲中,首次对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宏观神监管与监管政策的含义,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为保持微观层面的稳定需要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为防止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则需要宏观审慎监管。

金荦、陶玲(2009)[2]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主要依靠监测金融体系脆弱性和政策工具调整这两个方面来实现。监测金融体系脆弱性包括建立更为准确和简便的统计指标,衡量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指标及宏观压力测试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监测实验(monitor exercise),包括金融体系数量、质量分析和判断。审慎工具调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风险的机构跨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s),根据特定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贡献率适当调整审慎监管标准(如果某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则除最低资本要求外,还要建立较高的资本缓冲器);二是针对风险的时间跨度(cross-time dimension),根据风险聚集的不同时段调整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可以有效应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顺周期效应。

刘春航、李文滓(2009)[3]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在监管目标、关注的风险和政策工具的着眼点三个方面存在不同。微观神监管的目标主要是避免单

一金融机构的倒闭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和存款人),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及其对经济产出(GDP)的负面影响;微观审慎监管主要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而宏观审慎监管则关注风险的相关性和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以此分析金融机构同时倒闭的可能性及其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并无本质区别,如都会用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审慎信贷标准、流动性风险指标和其他风险管理要求等政策工具,但政策工具的着眼点和和具体运用则有所区别。比如,微观审慎监管会在整个经济周期上对所有机构运用同样的资本监管标准,而宏观审慎监管则会考虑提出针对系统性的随经济周期变动的逆周期资本要求,也会根据具有重要系统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而提出差异性的资本要求;而微观审慎监管采用的贷款损失准备只会考虑当期的贷款损失,而宏观审慎监管则会因考虑在整个经济周期的平均损失而采用动态拨备方法;微观审慎监管只会考虑个体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状况而设计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而宏观审慎监管则会从系统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设计流动性风险指标。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4]认为,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实施逆周期政策以及跨市场、跨行业的全面监管,来克服金融体系和微观监管上的顺周期波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近年来,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其中包括各类场外金融产品以及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ies)等类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资本流动的跨市场投机。这些类银行金融机构内部存在多重问题,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一些大型传统金融机构大规模拓展非传统金融产品和业务,规避监管,也成了系统性风险的另类来源。此外,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应包括平行评估、缉拿管压力测试,识别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并施加额外的监管要求。

综上所述,宏观审慎就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进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微观主体的、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很难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为了使金融监管有效,监管当局在进行监管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还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监管建议和监管框架改革方案,他们大都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目前微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赋予中央银行系统性监管权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突然爆发;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类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围,防范和关注跨市场、跨行业的投机活动;为了缓解银行体系顺周期效应和提高银行的资本质量,应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方案,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立监督金融监管当局的机制,激励监管当局自我反省和监管创新,弥补金融监管当局的系统性缺陷;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容易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因此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止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改革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协调机制,减少监管冲突,防止监管套利问题;加强金融服务咨询评级中介机构的监管。

2.1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赋予中央银行系统性监管权力

和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相比,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可以转移和分散的。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途径非常复杂,对整个金融体系有非常强大的破坏作用,系统性风险的突然爆发会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发生很大的波动性,例如此次发生在美国的

金融危机就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戏,使全球经济都陷入了衰退之中。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组织和相关经济体都将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作为金融改革建议和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

G20、G30等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欧盟等经济体都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完善金融监管的着力点,它们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和管理当局以及所有的国际金融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的法定职责都应包括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建立有效机制使金融监管当局能够联合评估系统性风险,拥有适当的应对系统脆弱性的宏观审慎工具,能够采取联合行动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宏观审慎监管的根本目标就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在设计金融体系改革方案时应认识到金融市场内在波动性以及危害,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复杂银行应实行持续密切的监管,监管具有潜在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确保其资本、流动性及风险管理目标达标;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弥补市场约束的不足,应授予授予美联储监管系统性风险的权力,使其能够以广滛的视觉审视市场,发现其中的系统性风险迹象;业务复杂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跨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评估这些超大机构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金融监管需要一种更深入、更具系统性的新方法,应建立宏观审慎分析框架,并开发相应的政策工具;将“彻底的监管”(Intensive Supervision)作为新的监管方法,从关注微观层面向关注整个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管理转变。

2.2 扩大监管范围,加强跨市场、跨行业监管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学者依据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教训就如何界定金融监管的边界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应该根据金融体系中具有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比例与结构来确定金融监管的边界,所有因规模、重要性及其倒闭可能危及金融市场正常运转的金融机构都应被置于金融监管边界内。扩大金

融监管范围,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围,防范和关注跨市场、跨行业的投机活动。G20第一组的工作报告认为,将金融监管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工具和合约,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监管和监督,其重要程度应该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系统重要性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其规模、流动性、杠杆、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资金匹配程度。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4]认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要注意防范金融跨市场、跨领域发展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金融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其中包括各种场外金融产品(如CDS、CDO),以及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特殊目的实体等影子银行体系和资本流动的跨市场投机(日元套利交易)。这些影子银行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盘根错节,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另外,一些大型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大规模扩展非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规避监管,也构成了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另外一个来源。

2.3 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

周小川(2009)[5]认为良好的资本实力对于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广滛的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有效克服现有资本监管框架中顺周期因素以及增加银行资本的质量是防止严重金融危机的必要前提。他还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反映了银行机构在资本充足方面存在许多脆弱性,主要表现在:Basel II 对复杂信贷产品的风险认识不够;最低资本及其质量要求未能在危机中提供足够的资本缓冲;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加速了金融动荡;金融机构间在资本衡量标准方面存在异差。为了缓解银行体系顺周期效应和提高银行的资本质量,应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方案,提升银行资本质量,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加强反周期资本监管是相对于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来说的。从传统上来说,

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可以根据经济周期的实际运行情况实施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这些工具都是宏观的。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在微观层面上的顺周期性,开发微观层面上的逆周期工具,如动态的反周期资充足率指标、动态杠杆率、银行内部动态计提拨备等工具。这些微观工具依据经济周期进行反向调整,在经济繁荣时,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多计提贷款损失拨备,杠杆率指标低位运行,达到影响金融机构资本总额的目的;相反,当经济萧条时,监管当局可以采取相反措施,使金融金融机构有足够多得资金应对危机,从而达到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

陈颖、帹一婷(2009)[6]通过分析西班牙动态准备金制度,认为传统准备金制度仅对已出现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是对风险的事后(ex-post)估计,提取的比例反映的是银行经营损失程度的不同,这种准备金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扭曲了银行利润和清偿能力,具有顺周期性,且这种顺周期性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他们从研究西班牙动态准备金制度的实践中发现,动态准备金制度纳入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因素,动态准备金是专项准备金的补充而非替代,类似于专项准备金的蓄水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周期波动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从而熨平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周期性,平滑了银行扣除准备金后的净利润,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在银行体系引入动态准备金制度,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提高计提动态储备金水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减少银行的贷款损失计提水平,用动态准备金储备,弥补资本金的不足。

2.4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积聚和扩散

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容易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因此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止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为解决危机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金融

市场的发育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得新兴地区和国家的金融监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管空白,这使得众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可以逃避东道国的金融监管。由于每个国家的金融法规、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跨国金融监管非常难以进行的原因。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快速在全球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快速传递,暴露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因此,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应相互签订备忘录,建立针对大型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的基本机制,将其作为加强跨境企业监测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加强对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国际监管合作,G20提议以各国现有监管架构为基础,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该机制由全球性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者、相关东道国监管者组成,旨在制定共同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协调各国监管者之间的行动,加强监管者之间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因各国不同的监管要求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长时间的积聚和短时间的突然扩散。各国金融当局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溟通,定时进行监管信息交流,避免金融风险过度在某国或某个市场的累积,加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防止投机资本的大量快速进入或突然撤出某个国家或某个金融市场,造成湇率的剧烈波动,从而导致全球市场的不稳健。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递,对大型扩大国际机构进行风险关注,扩展全球金融体系监管的覆盖面,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完善会计准则、资本充足要求等各类监督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透明度。

另外,要有效的开展跨境监管合作,必须提高母国和东道国各自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当危机发生的时候,不管是东道国还是母国监管当局都需要平等保护所有存款人或者投资人的利益,因此监管当局通过签订备忘录,以明确界定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职责边界,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早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时,国际监管才会有效,为解决危机赢得宝贵的时机。

3 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

与国际当前金融监管趋势相比,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框架属于分业监管体制,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监管。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监管权利,主要负责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对货币市场、资金清算、反洗钱、征信体系等领域进行监管。形成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国内金融体系发展的需要。

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充分暴露了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充分说明了严重落后于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分业监管体制有可能使金融市场丧失其融资基本功能,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下,如何吸取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趋势为契机,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宏观监管架构,是我国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我国金融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和我国是转型经济体的特殊国情,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趋势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对我国有如下几点启示:

3.1 赋予人民银行系统性监管权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单个金融机构的经营时稳健的,其持有的资产头寸的风险水平对其本身也是较低的,但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某种同质资产的共同持有有可能造成整个金融体系较高的系统性风险。即在金融市场上,微观有效可能会引发宏观无效,某一个金融金融机构的突然违约,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功能丧失,例如,雷曼兄弟的破产就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突然枯

竭。这就要求监管当局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在我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拥有金融监管的信息、经验、技术手段和人才等优势。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通过立法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应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并赋予其广滛的监管权力,使其在金融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赋予人民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权力,也是完善其最后贷款人职责的重要措施。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以制度的形式和措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其关键在于如何识别和度量系统性风险,如何阻止系统性风险在不同地域、国家、市场和机构之间传递。每个国家其经济都具有独特特色,例如,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逆资本周期监管在我国就有不同的含义。在市场主导的条件下,繁荣时期需要增加资本金要求,就等于给经济过渡融资安装了减速器,可以防止经济的过度扩张和阻止金融市场的满溫化。但在我国政府对银行业还有很高的政府干预,方便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可能导致银行的呆坏账问题。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倒闭给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在我国,某个金融机构的倒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太大而不倒”或“太关联而不倒”,在我国不但有“大而不倒”,也有“小而不倒”,甚至还有“少而不倒”,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人担心会发生大规模挤兑或银行倒闭。

但是金融机构不倒闭不等于没有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用于挽救金融机构各类经营失败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其实,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就是为其失败付出代价的过程。在我国不能以判断金融机构是否倒闭来判断是否存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体系现存的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高价格,政府作为金融机构的股东、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

场的监管者,是关联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这是我国的基本实情,监管当局在构建宏观体系架构时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3.2 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

近年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了严重的挑战。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行业相互介入的案例逐渐增加,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托管投资基金,进行基金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等业务,还可以从事证券代理、保险代理业务以及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另外不同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逐步形成并壮大,金融机构集团化发展迅速,表现如下:一是以以平安集团、光大集团、中信集团为代表的金融集团不断发展前行,它们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甚至还有基金管理公司,它们的混业经营走在最前溿;二是自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以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里公司跨行业设立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的情况逐渐增多,如证券公司控股期货公司;三是部分大型国有实业企业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它们也开始参股、控股金融企业形成产融结合型集团,或者单独设立财务公司,为其集团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控股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的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如天津滰达集团、上海国际集团)。

综上所述,易知现阶段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非常明显,实际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局面。我国目前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在对上述金融集团的监管不可避免存在露洞。我国对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实行的是“主监管”制度,单个监管部门很难依据并表全面准确地把握资金和风险在同一家金融机构或集团下的不同附属机构之间的流动,无法对集团层面上的整体风险进行把握和估计。而对其他形式的混业经营集团实行“分业监管”,即集团下属的相互独立的金融机构由各自所在行业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管,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对其整个集团进行并表监管。

针对我国金融体系整个经营的实际状况,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已远远落后于金

融市场的发展。依据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趋势,要求负责不同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和人民银行应加强其行为和决策协调,逐步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宏观审慎体系,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一行三会”应帽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为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体制基础。其主要职能是:共同评判金融集团的风险,并对其提供风险控制建议,防止风险累积;监测和评估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3.3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应具有前瞻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美国此次危机的爆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落后于金融创新。危机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作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趋势,表明一国金融监管体制应及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框架的设立也应和其国内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落后于金融业实际的监管体制不仅阻碍金融业的发展,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但先进与本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监管制度,也可能抑制本国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源的配置得到扭曲。因此,在国际宏观审慎监管趋势下,我国对分业监管体制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金融体系发展的实际水平,也要考虑到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集团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使改革具有及时性或者前瞻性。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不足。考虑到我国目前是经济转型经济体,其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金融知识不够多,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够敏感,投资者盲目跟风比较盛行;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对于发达市场来说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还属于低水平创新,其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好,金融高端人才始终缺乏。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还是微观审慎监管,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大多由政府控股,其提供的服务和持有的资产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和盲目性。许多机构在公司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性的金融机构还需要改革,其微观溻理和经营还存在

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国外发达国家探索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时候,我国还必须继续进行微观审慎领域未完成的改革。因此,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时应注意改革的前瞻性和考虑本国的实际国情,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w Crockett,“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DB/OL].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0.

[2]金荦、陶玲.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强化宏观审慎监管[J].比较,2009(4).

[3]刘春航、李文泓.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逆周期政策机制的思考[J].比较,2009(4).

[4]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2009,2.

[5]周小川.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DB/OL].2009,3,26.

[6]陈颖、尹一婷.逆经济周期的审慎监管制度:动态准备金及其实践[J].新金融,2009(1).

[7]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8]John C Hull:Option,Future,and Other Derivatives (Four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季爱东.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风险防控[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王恬.资本监管与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定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危机前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所谓的“双层”指的是在联邦和州两个层级都有金融监管部门,“多头”是设立了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监管职责。 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或FED)、货币监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简称NCU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州一级的监管机构包括各州银行业监管机构、证券业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还有跨部门的监管机制,主要是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inations Council,简称FFIEC)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储备系统(FED)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由此创立了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以及数千家会员银行。 其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两大工具,影响市场资金成本与价格,促进经济、就业和物价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美国支付清算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经济形势,决定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水平,从而影响长短期利率、汇率走势,继而引导商品生产与价格、就业状况等经济指标,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外, 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货币发行职能。各联储区行负责向所在区域银行系统发放和回收现金。二是货

金融市场核心监管新规解读与趋势分析课后测试答案

金融市场核心监管新规解读与趋势分析单选题 ?1、大资管新规规定,优先劣后的比例,权益类产品不得超过()(10 分) ?A 1:1 ?B 2:1 ?C 3:1 ?D 4:1 正确答案:A ?2、资管新规规定,单只混合类产品的起投额不得低于()(10 分) ?A 30万元 ?B 40万元 ?C 50万元 ?D 100万元 正确答案:B

?3、《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非标资产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 分)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C ?4、《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业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的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10 分) ?A 15% ?B 25% ?C 40% ?D 50% 正确答案:B

?5、《关于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监管的通知》规定,法人机构监管评级在()以下的,要预先取得市场成员资格才能开展相应业务。(10 分) ?A 三级 ?B 二级 ?C 三级(含) ?D 二级(含) 正确答案:A ?6、《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公募理财起投额为()(10 分) ?A 5000元 ?B 1万元 ?C 5万元 ?D 10万元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大资管新规中定义的标准化资产,具备以下哪些特征()(10 分) A 等分化、可交易 B 信息披露充分 C 集中登记、独立托管 D 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 E 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正确答案:A B C D E ?2、资管新规规范了以下哪些产品()(10 分) A 资金信托 B 非保本理财产品 C 资产证券化产品 D 养老金产品 E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与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此,我国形成了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格局。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背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影响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范围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等等。其中,金融创新是根本,金融全球化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信息技术现代化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的浪潮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为了打破资产价格方面的限制(如美国的“Q条例”)、金融机构地理设置限制(如美国禁止跨州设立分行的法规)、金融机构具体行为限制(如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等,出现了许多逃避管制、防范风险、追求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这些创新涉及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它们在丰富居民和机构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创新业务、谋取利润,纷纷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拓展业务领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分业经营

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至今余威尚存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经济体要紧金融机构业务模式、进展战略方面存在的全然性缺陷,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危机以来,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在金融稳固理事会(FSB)主导下全球要紧经济体系携手共建金融监管新框架,力图通过严格审慎的监管打破金融危机的厄运循环,防止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和要紧内容 (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 本轮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G7)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最重要平台,G20领导人系列峰会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的目标和时刻表,定期审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展,并确定国际金融改革的最终方案。 2008年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通过了加大金融监管的行动方案和原则,包括提升透亮度度和咨询责制、强化审慎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诚信和改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2009年4月2日G2O伦敦峰会提出,建立强有力的、全球一致的金融监管框架,要紧包括:重新构建监管架构识不和应对宏观审慎风险;扩大金融监管范畴,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纳入审慎监管范畴;改进金融机构的薪酬机制;提升金融体系资本质量和数量,遏制杠杆率累积;改革国际会计规则,建立高质量的金融工具估值和预备金计提标准等。 2009年9月25日G20匹兹堡峰会进一步指出,建立高质量的监管资本,缓解亲经济周期效应,2010年底完成资本和流淌性监管改革,要紧经济体2011年底前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Basel II),并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淌性监管标准;实施FSB稳健薪酬机制的原则及其执行标准,提升金融体系稳固性;改进场外衍生品市场,2012年底前所有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合约通过中央交易对手清算;2010年底提出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道德风险的一揽子方案。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发展趋势

研究生第二学期论文 题目: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和发展趋势姓名:李娜 学号:Y150257 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世界经济 年级:2015 班级:15860 2016年 6 月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发现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选择趋势 1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当今世界上投资银行的监管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二是自律型监管体制,三是中间型监管体制。三种监管体系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各国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当地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监管体制。 美国采取的是“双管多级”模式,即联邦政府和各个洲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行使监管职能,完成监管任务。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各机构相互交错多重监管更加严格公正,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监管者之间互相竞争与督促,提高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但缺点是监管重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降低了效率。 日本的金融监管采取的是集中性强的“一线多头”体制,即只有中央政府拥有金融监管的权利,地方只是其命令的执行者,并没有独立的监管权,但中央并非只有一个监管机构,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共同负责。但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所谓山高皇帝远,由于只有中央政府拥有监管权力,而地方政府没有实质上的监管权,因此对很多地方上的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显得力不从心。 英国是高度集中的“一线一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监管权力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上且没有其他部门一起参与。这种方式使得监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若是建立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模式更容易实现监管目标,并且相比其他体制成本更低资源配置更有效。但由于弹性大,很容易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除此之外,监管者自主权大,钻空子走后门的违法活动也更容易产生。 2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要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提供法律基础。 2、尽快制订金融法律实施细则。主体法是纲目式的,对于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主体来说,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还要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近期不宜立法的有关金融业,先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 3、尽快建立独立的金融执法机制。目前银行对企业大量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无能为力,如果依法收贷只能是“赢了官司赔了钱”;更甚的是对于银行起诉,许多地方是“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裁决、裁决不执行”,这种现象助长了企业、个人不守信用,直接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为此,有必要尽快组建执法机构,专门受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重塑我国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司法秩序。 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考验着美国的监管智慧,而且考验着全球的监管智慧,其后许多国家都在反思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中国虽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无疑也受到了重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们发现有很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合并;金融混业;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2007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均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且种类多样,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开放化,金融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可见,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发展沿革 200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一行

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形成。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监管宏观系统性风险,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1998年10月建立了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代替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的部分职责。 为了加强各金融机构监管的协调性,2000年9月,监 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建立;后来,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在2003年6月份签订了文件,明确了三会在金融监管上的分工;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但仍不能完全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化的趋势。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变的原因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适应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对银行业、金融业和保险业进行分别的专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金融产品跨领域、金融市场跨国界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经营混业化趋势的发展。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应对重大的金融风险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 分析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名称】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 【案例适用】混业运营和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案例来源】根据孙平:《英国的单壹监管体制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现代金融混业监管的最新模式》,《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等报刊资料整理编写 【案例内容】 英国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产值约占GDP的7%,同比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有关比例④。1998年6月1日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宣布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决定把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原9个政府管理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能,集中由壹家新成立的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FSA)承担,统壹负责对英国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全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FSA下设金融监管部、审批执法及消费者部、行政部和管理部。金融监管部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以及对养老金的监管;审批执法及消费者部负责审批各类金融机构的申请,起草金融监管标准和法规且推广执行,负责客户调查且受理客户投诉,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打击金融犯罪等;行政部和管理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内部审计、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大宗采购和日常办公管理。英国的此项改革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按照金融服务局改革方案,金融服务局将兼具以下机构在监管和注册方面的职能,包括:(1)建筑协会管委会——建筑协会;(2)互助协会委员会——互助协会;(3)贸易产业部保险委员会——保险;(4)投资管理监管委员会——投资管理;(5)私人(个人)投资机构零售投资业务;(6)互助协会的注册机构——信用联合会的监管(包括对建筑协会、互助协会、产业协会,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本文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找出了相似之处:把央行置于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位置;将所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纳入监管;成立专门机构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希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的上升,从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动荡。市场的紧缩随后蔓延到其他资产支持市场、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并逐步传递到其他市场和经济体。危机不仅造成许多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危机的突发性,极大挑战了现行“严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人们正“沾沾自喜”的金融创新成果。这种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由金融机构自己创造的产品及具有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引起。但对金融机构部门来说,也暴露了现行监管措施的不完善性。美国、英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管两国选择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一样,但是仍然有相似之处。本文将找出这些相似之处,提炼两国改革的特点。希望使我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使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科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稳定,自由与风险的关

系,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二、文献综述 2007年以来,在借鉴、创新、深化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与之相适应,也对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凤岐(2012)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走综合监管、统一监管之路,以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要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断完善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制度与措施[1]。 刘霞(2014)对200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职能、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原则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金融监管改革应该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重点监控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结构相匹配的结论[2]。 陈敏娟,廖东声(2014)通过总结借鉴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启示:任何国家政策的制定,特别在宏观审慎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因为位于微观和宏观中间的审慎政策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3]。 尹哲,张晓艳(2014)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英国和欧盟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阐述了危机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在新的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外,中央银行在微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强化,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同时,预期强化对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也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内容[4]。 高宇(2014)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国家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尽管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容和力度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强化监管,表现出非常强的共性,如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等。从而,预示了未来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5]。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摘要:监管始终落后于市场发展,待问题出现后,监管措施才能做出调整。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该文总结出各国金融机构暴露出的若干弊端,观察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动向,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发展方向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弊端;改革;趋势 1.金融监管在危机中暴露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危机。分析我国经历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在货币政策上都采用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笔者研究发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暴露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诸多问题。 a.重复监管阻碍行业顺畅发展 在金融活动多元化的进程中,对某一监管对象所出现的监管体系机构众多、权限互有重叠、监管标准不一致是很多国家金融监管体制中共有的问题。以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银行监管为例,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分散在5个联邦机构中,每个联邦机构都有管理权,但同时没有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

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 近年来,一直有业界人士抱怨,金融监管体系不仅机构太多,而且权限互有重叠,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会影响金融业顺畅发展。 b.监管真空影响行业规范发展 笔者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缺乏统一协调的监管框架。由于对集团没有单一最终监管者,而实行”功能性”监管,集团内职能划分不明确的业务就无人监管,形成监管漏洞和空白。集团内从事类似业务的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则可能进行监管套利。而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近20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运作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监管部门存在的监管真空,造成风险不断累积,影响行业规范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c.金融监管改革落后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 金融业发展快、创新快,其发展特点要求金融监管体制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并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落后于金融市场,末端监管已影响到行业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行业风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解读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解读 近日,全国人大审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落实功能监管并加强综合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二是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分离监管规制与执行,“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使监管部门专注于监管执行,提高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三是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落实“三个统筹”,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奠定重要基础。 一、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趋势,合并银监会与保监会 银行与保险统一监管是顺应综合经营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已成趋势,银行与保险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特征明显。一是银行与保险产品功能交叉趋同,寿险产品除了传统的保障功能外,发展出与银行存款类似的储蓄功能,成为“储蓄寿险”。二是银保合作

不断深化,我国银行已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促进人身保险业保费规模、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统一银行与保险监管是坚持金融业综合经营方向、顺应综合经营趋势、落实功能监管并加强综合监管的必然要求。 银行与保险统一监管有利于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发挥专业化优势。银行与保险在监管理念、规则、工具具有相似性,对监管资源和监管专业能力也有相近的要求。例如,保险业“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制定不同风险业务的资本金要求,就类似于银行监管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因而“偿二代”又被视为保险业的“巴塞尔协议III”。在我国金融监管资源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尤其是地方层面保险监管人才匮乏,统一监管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集中整合监管资源,充分发挥监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分离监管规制与执行,使监管者专注于监管执行,提高监管专业性有效性 我国近年来暴露的一些金融乱象和微观局部金融风险,身兼发展与监管两职的监管部门目标冲突是重要原因。正如IMF金融稳定评估指出,中国金融乱象与监管和发展不分有很大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

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谈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2020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工作方向,互联网金融一时间快速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健康,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然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尚缺乏成熟的理念,各方对监管的功能、地位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因此,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确定各部门在监管中的位置以及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业界普遍认为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只针对理想的金融市场,这种情景认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市场价格全面、正确地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然而,现实生活中金融业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并未达到这种理想的地步,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不可控等非有效因素广泛存在,必须实施必要监管。具体来讲,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个体行为的非理性。在P2P平台中,投资者对于借款者信用风险的了解仍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其投资行为仍属于高风险投资,同时,由于P2P门槛较低,一些投资者不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对投资失败对个人的影响也了解不足。2.集体非理性。

在货币市场大幅波动时,个人投资者出于理性可以赎回资金,但如果大部分投资者一致采取理性赎回,整个平台就会遭遇挤兑,表现出集体行为非理性。3.互联网金融创新仍存重大缺陷。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部分P2P平台的客户资金同平台自有资金缺乏有效隔离,使得平台负责人卷款跑路事件频发,多数平台缺乏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管控,将高风险产品销售给不能承担风险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成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的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殊性 1.信息科技风险。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网络金融诈骗、钓鱼网站、客户资料泄露、支付不安全、账号被盗等信息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风险或是由平台工作人员、投资人违规操作造成,或是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与互联网大环境导致,其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2.长尾风险。互联网金融有效拓展了交易的可能性边界,使以往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也参与到投资中来(即长尾特征)。这部分人投资经验不足,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也相对欠缺,容易受到误导、欺诈,加之投资额较小且分散,一旦出现风险厌恶,极有可能造成挤兑。 二、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一)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就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取限额监管等一系列

金融监管发展前景

金融监管发展前景 1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一致性 金融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监管政策也许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例如,美国有些关于限制交易性质的金融机构的措施,但是这些机构可以去巧妙的选择亚洲,欧洲等其它一些他们认为监管较好的国家做,此时,国与国之间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XX至20XX年间,美国出台连续加息政策,这些政策非但没有压低长期借款成本,截然相反的是,美国之后开始施行的降息政策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是由于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才会削弱本国的市场操作。所以各国当局加强协调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协调的一致性,才可以做到跨国界的监管。 2确立金融”灾难”预警一体化机制 对于全球的资本市场来说,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是一颗最大的“毒瘤”,一次全球的巨大灾难。而面对灾难的到来人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灾难来临之前提前建立好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而同样的,当今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独有的预警方案来应对金融危机,但却没有完善的全球预警一体化机制。伴随着交通通讯便捷以及国家到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已经紧密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导致唇亡齿寒,因此,更需要紧密团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不久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引起了全球金融动荡。如果我们能实现通过国际合作,建立金融预警系统,就可以在“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的避免。 3确立全球性金融“灾难”救助机制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灾难”的到来,全世界迄今为止缺乏在国际最后贷款人方面的具体安排完善的组织。但关于这方面的议题却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个是在监管中母国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要点是根据1983年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中确定的原则,母国银行是对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状况时,提供直接责任的,同时要求母行找到自己国家的中央银行。事实上,母行在其中起到的是一个导管的作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外国子公司提供相应的帮助。第二,建立相应的国际机构,此举众多,主要有建立了国际保险公司、国际最后贷款人措施、社会团体的国际安全络、国际贸易融资支持体系及紧急筹融资机制等。一些国家的政府、组织和个人也提出了相对周详的设计,包括建立国际破产法院、全球金融稳定基金、系统的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等。这一系列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 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 3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 4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取向[1] ? 5 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注意的事项[1] ? 6 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律保障[2] ?7 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3] ?8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3] ?9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个整套机制和 组织机构的总和。它涉及到体系的参加者以及如何进行监管两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就是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涉及金融监管机关的组织、构成、职权、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1998年,我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 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运行模式是与当时的经济金融状况相适应的,确实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大和蔓延,抑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良冲击, 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在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 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揭开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混业经营自此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特别 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将面临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竟争的巨大压力,我国所 谓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某些变化,各金融机构在业务,资金乃至组织结构上已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中间业 务;2000年7月,工商银行全面收购友联银行,成为其绝对控股股东;光大集团通过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及申银万国证券已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1999 年底,保险公司的资金获准通过投资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在金触监管当局还没明确宣布废止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敢于突破这种限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清楚认识到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金融监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致使统一监管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编辑]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正 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 国的企触监管是分业监管,分业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随着混业经营的潮流,分业监管又表现 出不相适应的方面,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第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容易产生因领域界限不清和责任不明确而谁都不管的情况,而且对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的 控制和评价往往被忽视,出现监管“真空”; 第二,金触监管难度加人.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于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依据的法律口 径不一,要求不同,极有可能从实质上赋予金触机构选择何种监管法律的权力,这就有可能导致 监管的松懈并出现监管方面的漏洞;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 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控制和防范,这就要求更集中高效的协调监管体系 第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当前,许多国家为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对过去的分业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经验表明,实行统一监管能够规避实行分业监管所产生的一些风险,例如英国已经开始实行全能型

推荐-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借鉴 精品

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 借鉴 自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经济学领域还是法学领域,提及和研究最多的莫过于“金融监管”这个词语,当然这也是有其独特背景的。从正面来讲,《“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中对资金的需求等等;从反面来讲,一系列与融资有关的案件的爆发,中小企业担保链断裂等等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金融监管问题提上研究的日程,这已经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欲从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提出一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中国金融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诞生是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制度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等给金融分业监管发起的巨大挑战。 (一)金融监管缺少协调机制 20XX年,我国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这是在当前分业监管下,三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渠道。虽然,这种协调方法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对于监管信息交流,重大监管事项磋商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工监管与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即使人民银行具备一定的统一监管职能,但是,人民银行是不履

行具体的行业监管职责的,因此,它也不能掌握全部的金融监管信息。 (二)金融监管内容不全面,监管形式单一 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管状态是注重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经营上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经营风险的监管不规范。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财务盈亏状况以及日常的业务运营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更是缺乏。而且,我国采用行政手段较多,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平息风险,从而保持市场暂时稳定,但这很难触及根本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三)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为直接的保障,也是金融机构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机构基本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是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是一种自我管理方式,配合政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实际的操作中,这套制度因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至于风险防范更是形同虚设。当前,我国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监管领域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美国监管制度的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XX年7月1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加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保护消费者是最为基本的价值原则。由于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