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泽鉴北大最新讲座文字版

王泽鉴北大最新讲座文字版

王泽鉴北大最新讲座文字版
王泽鉴北大最新讲座文字版

王泽鉴北大最新讲座文字版

各位北大的老师,各位认识的朋友,各位同学,感谢各位,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是来学习,也是来表示庆贺、表示感谢。今年三月份民法通则通过,是伟大的法典的制定的开始,也是1989年以来民事立法的一个总结,将以一个民法典迎接一个国家崛起,将以民法典来建立法制国家的基础。自我们民法1986年制定以来,每一次的民事立法,很多人付出了心血,因为这次民法总则的制定也有很多人参与,立法机关也有很多同仁也做出了贡献,也表示敬意。那么这次来报告目的,不是对民法典做重大的立法上的检讨,我的目的是,来阐述规范的机制,来说明它的衍生的问题,而且希望将来作为解释适用的一个方向,尤其教学研究运用。

两个原则

民法通则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两个立法的原则,第一个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第二,第一条规定我们要根据宪法,这个不是形式的意义而是实质的意义。就是说,我们要以宪法作为基础,尤其是以宪法的基本权利作为基础来建构我们的私法秩序。如果说以宪法作为基础,这一次民法总则有一个条文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就是109条。第109条规定说,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应该受法律的保护。各位同仁、同学都知道,人身自由在宪法第37条,人格尊严在宪法38条,我们一直大陆在一个问题上有争论,就是说我们民法和宪法

中的连接,我们司法在何种程度上要让它最大化。

我觉得不管如何,这次将宪法两个重要条文规定在民法总则里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宪法的最大化,人身自由是一切人的权利的根本。我问各位同学,我们侵权法第二条、第六条有没有保护人的自由?侵权法第二条没有规定人身自由。所以,当时立法没考虑,不管如何,这一次通过民法总则109条规定人身自由就可以来填补,至少来解释我们侵权法第二条、第六条人身自由,使我们人身自由成为侵权法保护的客体。

第二,人格尊严,这一次把它移到民法来,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格尊严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人格尊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人为本位。这次我们说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宣誓了理念,也应该作为解释标准,也应该作为我们整个国家司法努力的目标。人格尊严的实现不仅是靠法律,不仅是靠司法实践,还要靠国民有这个信念为它实践、为它奋斗,才能建立我们民族自己的国家所讲的大陆民法总则的规范模式。

民法总则的立法特色

任何一个法律建立在在一个法典化的理念与外在的体系跟内在的体系。外在的体系表现在法典的结构,内在的体系是规范的形成跟他的法律原则。这两个都不可或缺。民法通则以来,包括今天民法总则,规范体系,我想,现在整个大陆都在学习民法总则,大家应该比我更知道。但是,我想整理一下。我们民法总则有几章呢?有11章

是不是?那知道说它规定了什么呢?一般规定,然后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然后就讲这个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等等。从这个规定,从这个体系来讲,我们都知道,我们民法总则是建立在三个特色之上。

因为时间有限啊,我只能就重点讲,三个特色:一个是权利主体的扩大,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单独列为一章。另外,就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表示出我们不制定债篇。这三个特色是普通的一般的民法典所没有的,我们整个民法或者说民法总则是建立在传统法律的基础上。传统的法律包括德国,包括日本,包括民国民法,就是在台湾制定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这些法律的继受和创新,就是说制造我们刚刚说的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特色,实现我们价值的理念。

那么,当然这个特色很重要,但是常常特色才会显示问题的所在。也就是说民法总则的时候,不能说它的立法技术,因为立法技术牵涉到它将来法律的解释自由。如果说我们说它立法技术的话也就是三个特色。

第一个宣誓条文太多。第二是重复性的条文也太多。第三,太多的条文说到依照其他法律规定,很多的条文是传统民法没有订立,我

们现在订立。还有很多条文说法律没有规定依其他规定。这是我们特色,可能是因为为了要通俗,为了要周全。但是,也使得民法总则失去了它的典雅型,不够优美。我们自己看,长期看没有感觉。不是在这个环境成长的人一看就很不习惯。这个是我们在立法的问题,可能是为了通俗,为了亲民,但是失去了它的优雅,它的逻辑性。说到逻辑性,我们又看出来,将人分三章,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这是主体。第二,我们将代理和法律行为分开,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要将代理和法律行为分开。这一点是我们的体系结构上。从整个民法总则来看,理念丰富,但是在若干部分体系的构造和逻辑的结构啊,在将来在继续制定的时候应该要注意。

法学方法

民法总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文,就是第四条,法律没有规定的依习惯。没想到,民法通则第六条法律没有规定的依国家政策,将国家政策拿掉,换上习惯。这个重大的意义。将一个法条规定没有法律规定依习惯,在比较法上没有这个例子。或者不规定法渊:德国民法、日本民法,或者,像台湾、像瑞士,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依习惯、习惯法,再加上依法理,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补充法律。但是直接法律没有规定就依习惯,这是思想上的问题。

第二,它是一个方法上法律发展的概念,我们怎么样来认定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就

是说以后法院的处理,学界的重点在这上面。台湾民法第一条规定说:法律没有规定的依法理,或者瑞士民法第一条规定这是世界上有用的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法官应该根据立法者的地位加以添补,而且参照稳妥的学说和判例。一上来讲,我们将来整个民法总则整个民法典整个私法发展的重点就是在处理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习惯没有的时候,我们如何处理,尤其是我们大陆民法总则和其他规定,民总涉及的规定太多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法学的研究的任务就是来,解释法律之外添补法律没有规定的方法的问题,添补的时候涉及到法人的创造、涉及到请求权基础的创造、涉及到法学的方法。台湾民法第一条、瑞士民法第一条,有规定之后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第一个突破呢就是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用比较法作为一个添补的方法,那么要连接比较法。台湾最高法一直以来,有学说上的共识,就是比较法是作为我们法律解释的一种方法,就是 a method in comparison。

第二,比较法添补我们法律的漏洞,等一下详细说它。第二呢,我们用比较法的时候,一定要连接于,不是条文的连接,而是连接于比较法的判例学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困难,重大的任务。这是每次我们研究一个重点,一个教学研究重点,不仅是说要知道日本民法,台湾民法,更要知道这个条文说别的国家别的法律,如何解释适用,如果我们将来立法的时候,在引用一个法条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法条在那个该法条的国家是如何解释适用的。如果不究明而随便把法条引进来就会造成很多困难。比较法的这个引进,就是说法律没有规定的时

候,就牵涉到法学方法论中的概念,就是法律漏洞。

那么台湾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对法律漏洞的添补有继受了德国法学方法论。有这样两个概念产生,一个是法律在实定法上的漏洞要用互负平等原则来添补;第二在法的价值体系上,做法律的续造。台湾民法从民国来说有一百年,德国民法超过一百年,一直在漏洞的添补和法律的续造上,使它更成长更发展,这是我们将来民法典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个重要任务在法院在法学院。只有在法院和法学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我们这个民法总则甚至我们民法典能成长。制定民法典不是那么困难。

你想想,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之后,民国16/17年,这两年之内就制定了1250条的民法。民法制定容易,使它进步发展成熟,富有生命力,是十分艰难的工作,要耗费数十年的经历。这是我们法学院的任务。我们说到比较法的时候,我要提一下,以我的观点来讲,在某种程度我比各位年轻的同学稍微还了解这个民法典,我几乎可以这样说,大陆民法总则的每一个条文,我都知道他来自何处,这个民法典和人家有什么不一样,你的创造在哪里,你的创新在哪里,你的亮点在哪里,你的解释适用的问题在哪里,在这个程度上,我觉得比较法是我们认识自己,解释适用的重点。北大是比较法研究的重镇,我们希望各位老师在这个方面能加强。

不是在讲条文,而落实在比较法上的条文的解释和使用,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加强民法的教学,能够有比较好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我们

的同学能够将民法总则的每一个条文,把它列举出来,再比较台湾民法怎么规定,日本民法怎么规定,德国民法怎么规定,我们了解法条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回去的时候做些工作。

我举个例子,民法总则有个规定说胎儿有权利能力,死掉就没有权利能力,这个当然很好,但是你看台湾民法是这样规定的,胎儿以非死产者为限,视为出生。大陆直接规定说,胎儿为赠与等等呢有权利能力。我们每一个条文,将来制定的时候要刻意的去改变它,这个条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制定的时候要有法学上的说明力,我们要变更一个在日本、德国、台湾长期实践的一个法条,立法者要有说明力,是不是创造要特别的谨慎。我们应该以比较法来认识我们自己,以比较法来促进我们法律的发展,更进步。北大是这个方面的重镇,大家共同努力,让立法能更为成熟更为进步。

三个特色中的重点内容

刚刚提到,民法总则三个特色,那么这三个特色总得再说明,因为我希望能够讲多点,有多一点时间留给同学发问,我也希望也留点时间给同学签吉本书。希望同学们得到签名能够在学习上够得得到帮助。

权利主体

我们民法总则关于人的规定有几个条文?有96个条文,占整个民法典的46%。关于人的规定包括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多元化都是更

创新,更进步。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条文,我们规定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有定期收入的有行为能力,这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特点。一个乡下人,16岁未成年去城里打工,在工厂工作能看做有行为能力吗?我想我们都会禁止。所以德国民法、台湾民法对于未成年成为受保护的劳动者,他一定要有法律的许可,也不因此使他成为行为能力人,而是就他从事的该劳动营业行为有行为能力。

假设在大陆乡下16岁数以万计的人到城市去都成为行为能力人,从事法律行为。所以这个条文的意义是在于将来如何解释适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比较法上,凸显我的目的,我不是在批评它而是将其作为研究的课题。第二,在法人方面有很多争论。我没有参与只是在看立法的资料,从我自己对民法总则和比较法的认识来了解他。

我们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法人。法人的重要性体现在大陆的发展从1986年以来,法人就很重要。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法人和法人之间适用民法通则。当年,佟柔,谢怀栻老师跟我说说这一条使得大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今天呢法人繁荣昌盛显示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

法人规定牵涉到三个问题:

第一,法人如何分类。传统上是公法人、私法人、财团法人、社团法人。但是我们不采用这个,我们采用盈利和特殊性来分类。当然每个分类都有它的意义,但是我个人比较赞成传统的立法。比较符合

三个要求,第一,法人的社会功能、法人的体系构造、法律的解释适用。当然也有很多老师学者主张传统分类,但是没有被采纳,理由在于民法通则已经这样规定的三十多年,也不好变更。但是从学术观点来讲,还是传统观点比较好。

第二,非法人组织是我们的特色。它有行为能力,有代表人,它能作为成立的主体但是没有权利能力。他有他的道理,这个制度就相当于大陆法系的无权利能力社团。这也是将来研究的重点,也是法院面临的重大的问题。不是说它有规定就好,而是说有若干个社会组织体,它没有去办理登记,无权利能力,非法人组织要办理登记和核准。法人的规定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一个是要有结社自由,但是也要给它一个束缚control,政府要管制。不是大陆要如此,而是全世界的法律皆是如此。要顺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在自由和管制之间得到一个平衡。我们的问题在于数量庞大的组织体,它办理登记的问题。刚刚所说的非法人组织有两类:一类是办理登记或者核准但是没有权利能力,第二是根本没有办理登记。这是研究法人以后面临的难题也是最重要的难题。

德国民法54条规定非法人团体的设立人要负无限责任,和非法人组织设立无限责任一样,需要等级。为什么要登记?目的就是为了管制。但是如何给它诉讼能力和行为上的规则,或者让它有侵权能力,保护它的名称权。非法人组织即使没有权利能力,其名称权还是值得保护。而且如何适用刚刚说的侵权行为第62条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是现行法人研究的组织碰到的重要问题,德国100年以来,有多少

判例学说讨论过这个问题,没有让你登记的非法人组织的地位如何适用法律。我们大陆的这种组织数以百万计,所以应该成为我们法学研究的重点。

讲到法人,我们再讲一个条文,这个条文是62条规定的法人的代表人执行职务侵害他人的时候,法人应该怎么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是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大家看这个条文,执行职务造成他人侵害的时候,法人应该负责,这里不是一个请求权基础。也就是说将法人代表的行为归于法人负责,采机关说。代表人的行为要具备侵权行为的要件,这个事情之下代表人要具备侵权行为法第二条第六条的要件,不可以以这一条作为请求权基础。等一下我要说道请求权基础是法律思维的根本,我们这一次民法通则的若干条文上将引起解释适用的困扰,所以对于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和效果要更加谨慎的规定。所以说,这一条不是请求权基础而是归责规则。它将法人的具备了侵权法一般要件的侵权行为归法人,采机关说。

法人赔偿之后,向代表人追偿。这个规定比较奥妙,是我们所特有的。这个条文有个问题,就是有过错的追偿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法人代表一定要有过错的?是不是表示法人责任采无过错责任呢?这就使得我们一般侵权责任和法人责任在有没有过错就发生一个争论。没有过错呢,一般不能成立侵权行为,但是这一条说没有过错,法人也要承担责任。第二如果法律没有规定,他本人清偿,在章程上有规定的除外。这个问题在台湾民法第28条,法定代表人和法

人应负连带责任。这是一个请求权基础。德国民法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840条说数人负同一债务,应该负连带责任的时候要负连带责责任。这一条很重要,所有组织体的组织都要适用。所以我们说这一条文如何解释适用,我希望我们的同仁能够写一篇文章彻底地研究它。这是组织体最核心的问题,这个条文在某些方面还有解释适用的余地,在某些方面可以加以补充,使条文能更加完善。这是第一个特点,就是法人的规定,就是它的民事责任的扩大。

民事权利

各国民法都没有民事权利这一章,因为它的内容都涵盖在其他的制度中。债权有债权,物权有物权,侵权里有人格权侵权等等。我们设这一章的理由,我们说民法总则建立在两个基本概念之上,一个是权利,另一个是法律行为。他们都隐含在个别的制度里,我们把他们突出出来,具有三个意义。刚刚说到民事权利的109条,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是一个很好的规定。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将宪法作为解释民法的渊源,或者还没有适用一个符合宪法的法理解释,但是这两个条文从宪法第37条、38条移到民法来具有同样的解释功能。

依是人格尊严的实现来解释。物权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人格尊严。侵权行为法中的很多规定就是要靠人格尊严的实现来对它继续发展的人格权利。我们损害赔偿中的赔礼道歉是我们的特色,这就是人格尊严。这不仅是被害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加害人的人格尊严。叫他赔礼道歉涉及到他的人格尊严,所以,在何种情况下要让他赔礼道歉是

要权衡到两个人的尊严的。所以,人格尊严作为基本价值一种理念,对我们法治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这次民法总则将两个神坛上的基本权利移到我们民法来使民法具有实现基本权利的功能,对民法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他人格权的保护,我们这次列举到几个,但是缺少一个概念,“人格”。我们第一条、第五条提到人身关系,这是民法上的用语,我们传统民法上,没有用人格关系,大陆把两个合在一起,叫人身关系,其实应该分开:人格和身份。这一次我们民法典能有个人格关系或者瑞士民法民法28条,或者台湾民法18条所谓的人格权。台湾民法18条的人格权,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法典上出现人格权,对台湾民法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影响到台湾宪法关于人格权。德国没有人格权的概念,而是战后用人格尊严创设了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历经50年也完成了一个体系。

这一次因为学术上的争论就把人格权没有规定,没有把人格权单独成立也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没有将人格或者人格权作为一般规定放在民法总则里呢?有两个意义:一是为将来人格权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第二能够作为解释个别人格权的一个共同概念,以类推适用的方法促进个别人格权的发展。所以,这次没有把人格权放进去是因为学术上的争议。整个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很多没有形成共识。我觉得不论在台湾也还还是大陆也好,台湾的法律发展保持稳定和学者的共识具有很大的关系。学说共识是指法院采取共识的学说,在一定的学说共识上发展。那么德国也是一样,德国书上讨论最多的就是

通说。有这个通说,法律的发展就有共同的基础,那么法律将来的判决意见的统一就建立在通说之上。所以,以后大陆经由通说,经由学者的不断讨论,不断参与才是我们民法总则、民法典发展的重要契机。

对于民事权利而说,就是为权利而奋斗。我们通过民事权利这一章,虽然没有和裁判的直接关系,但是它是建立了整个私法上的基本权利。是理发的目标,也是现行立法的提示,一直在强调物权,强调土地的征收,要有正当的目的,正当的程序,正当的补偿。但是,重要的是要宣誓一个以权利作为客体的私法秩序,其他特别法也好,劳动法也好,资讯法也好,其实个人信息所保护的不是个人信息而是其中的人格权,这是台湾法的个人资料法第一条规定的说个人信息保护的就是人格利益,而不是保护个人信息。所以,以人格利益作为基本权利,作为我们整个私法发展的体系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法律行为

讲到法律行为,这是民法的核心。这是民法总则100年以来,甚至是罗马法以来民法最大的成就,通过法律行为作为整个私法自治的一个机制和一种手段。民法总则对法律行为规定的不少基本上宣示了很多合同自由,很多方式自由,也建立了内容形成的限制。法律行为是透过意思表示来形成司法上的关系,这个条文没有错,但是仔细推敲也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说突破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本身就包含意思表示,引起权利得丧变更的不是意思表示而是法律行为,不管它是个单独行为,还是合同。所以说法律行为透过意思表

示是对的,但是加上意思表示没有必要。大陆很多教科书在表述法律行为时并没有特别将意思表示标识出来,而且作为权利变动的不是意思表示,而是法律行为。

所以呢,这个问题是我们更加地认识了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关系。大陆民法通则规定基本上和台湾民法一样,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发出、意思表示的到达、意思表示的变更、意思表示的解释等等。德国、日本、大陆、台湾都一样。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规定:法律行为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生效要件: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这个是一个定义性的规定。立法者的努力应该值得肯定,他希望能总结出(用教科书的方式)法律行为这样一个重要制度的生效要件。意思表示在实例教学上分成两个层次去研究它,意思表示的成立和意思表示的生效。所以,法律行为也有两个层面去认识,去解释适用。一个是法律行为的成立,一个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这个是在总则中思考的程序,要严格的检验它。这次我们的130条其目的就是要有一个总结,以一个明白的方式来表示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也很好。

所以就是说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确定后的结果有三个: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但是它有一个用语:“真实的意思表示”。这个真实的意思表示也是在法典上第一次出现。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行为要件以意思表示的真实作为一般要件的上位概念。在大陆国家都是用没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包括:内心效果意思与外部表示的不一致、形成上的不一致等等。所以,我们尝试用意思

表示真实来表示法律行为的效力,这种努力是对的,希望内容更明确,希望不用“没有瑕疵”这个概念。

但是,我们考虑说,它到底是用积极的规定的表示还是用“没有瑕疵”哪一个比较好。事实上,我们也说明学术研究上的重点:太个性的问题。一个人研究民法对概念基本特性问题深入看,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很细微的问题上有没有意义。虽然细微但涉及到的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以人的自由意思来形成他的私法关系。这是制度的特性的问题。这个非常重要,也是私法的根本。我们用真实意思来代替没有瑕疵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

在于诈欺上有一个违反真实意思表示,受胁迫的时候违反真实意思表示,但是同谋虚伪表示却没有瑕疵的字眼。看各国的立法诈欺胁迫都没有加上真实意思表示,它涉及的是意思表示的形成自由,所以用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意思表示的一般要件,是不是能涵盖,更能比没有瑕疵能讨论更多的问题。而且,意思表示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欠缺是不是能够涵盖在里面这是我们法学院老师和同学在教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里有个小的问题,也是意思表示最为核心科技的问题。这个法律行为的无效、撤销的法律效果,179条规定:无效撤销之后的恢复原状就财产权、财产问题要恢复原状,有损害的应赔偿。这个条文是从合同法移过来的。前面的规定也是比较法上没有的,大家看德国、

日本、台湾或者其他国家的法律,没有哪一条文说意思表示无效、撤销之后能够请求返还它的给付。根据意思形成的一般规定跟补充特别关系说这个时候是要适用物权行为或者不当得利或者其他规定,变成一个将来请求权竞合的问题。它还规定只有财产的给付可恢复,那劳动契约、雇佣契约或者承揽契约无效的时候我的给付怎么处理。这个显然是不当得利,而且涉及到物权行为变动有因性、无因性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不规定呢?它有它的道理。因为非财产的给付纯粹以不当得利来处理的时候就会发生返还利益上的困难,所以民法理论上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出现,就是事实上的契约关系,如劳动契约是一个继续性的债之关系,如果无效发生在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其不当得利的返还就会涉及到整个法律关系。

所以,像台湾也好,德国民法也好,都发展出一个事实上的契约关系:事实上的合伙关系,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继续性的债之关系,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事实,又无效或者撤销,不发生溯及既往的效果,而是视同终止。这也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从法律行为来看我们有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法律行为的概念要不要加以规定,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第二个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到底是要用“意思表示真实”还是“意思表示没有瑕疵”,才能够涵盖所有;第三个是无效、撤销法律行为之后如何处理,这也是一个问题。最后关于法律行为再讲一点:我们大陆的民法总则没有提到,但是是民法中的根本的问题,就是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区别的问题。民法总则阶段可能还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是事务方面也有采

取承认物权行为的倾向。

物权行为是德国物权法的特色,物权行为显示了德国人抽象的思考方法。物权行为对于台湾民法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法律思考抽象化。台湾的法律人在学习物权行为无因性之后使我们理论体系的创造和抽象化的能力因此有一定的增强。我们大陆不采物权行为无因性也没有关系,但是要了解一个问题,物权行为的违无因性涉及到民法上重要请求权的相互作用,一个是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一个是不当得利请求权,这两个请求权是我们民法的核心。

我举个例子:甲买一个车子给乙,乙就转卖给丙,结果发现甲乙之间买卖契约无效或者可撤销。如果采物权行为无因性,甲就向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如果乙将汽车转让给丙的时候,不管善意恶意,不会取得所有权,因为乙是有权处分。那甲对乙不可以主张其应返还的价格。如果不采物权行为无因性的话,甲就对乙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如果卖给别人,对方善意取得的时候,甲可向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这个不当得利就是说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所以不当得利的重要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所以不当得利,它是和契约的基本行为一致的。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在辅助一个失败的合同交易。侵害型不当得利,是辅助加强侵权行为的保护之处。因为侵权行为要以故意过失为要件,不当得利不以故意过失为要件,所以鼎足而立,侵权行为呈三角关系,所以呀,对我们民法专业的各位同学来讲,跟着我们的意志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

说两个请求权在我们民法体系上形成相互运作,不管是在民法,在智慧财产权、债权让与中,不当得利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都非常重要。

代理

下面我们讲代理。我们民法上最重要的是代理的制度。将代理单列出来也是考虑到代理的重要。在代理方面有很多进步,比如说,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但是从比较法的观点来看,比较法要求“知己知彼”,刚才我说过,我们的条文80%都有它的渊源。我希望各位同学,也再重复一次,就将我们民法的第一条开始,去找出德国民法、台湾民法、日本民法相对应的条文。你就知道它是如何选择规范的模式,即到底选哪一个国家;它是如何形成规范。举几个例子,因为我们现行规范形成过程中为什么要重新修法,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选择结合变更。那么我希望各位同学回去的时候呀,至少与台湾民法做对比,了解台湾民法,了解大陆民法,并不是因为台湾民法好,而是有面对照的镜子。因为只了解大陆民法,你以为只是这样,实际上并不是,有另外的规范模式,有另外解决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不懂德文,没关系,台湾民法有助于帮助了解大陆民法,为什么呢?第一,台湾民法实际上就是对德国民法的继受;第二,台湾民法经过五六十年的运作,实际上已经吸收的德国民法的判例学说,台湾的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法都已经德国化。所以台湾民法实际上是对德国民法的借鉴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读台湾民法有它的意义。

我常对学生们说要学习德国民法,这个民法是继承了罗马法两千

年来的基本体制,经过六十年实务的操作,台湾留学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的有上百人。台大法律系的师资力量自1970年以来一直维持着20人以上(甚至更多)留学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所以今天台湾的法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德国法化。不是照搬德国条文,而是把德国的判例学说、思考的方法都吸收到民法中来,支撑台湾民法更有机的进步在于实践,我想大陆也是如此,而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制定一部法律,三五年就可以完成,但是,要使它成长就要耗时几十年的时间,这就是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代理制度非常好,有很多好的规定,比如自己代理、双方代理等等,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拿出来讨论,因为代理制度相当重要。

私法自治的扩张,一个是意思表示的代理,我们讲意定代理、委托代理;第二个是法定代理。大陆的代理制度有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采用委托代理。一开始的时候,我看委托代理看不进去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这个概念非常陌生。我以为大陆把代理理解成将授权行为和委托合在一起。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一个意定的意思表示,代理权的授予在台湾民法中它是一个意定代理,它有三个特色,第一个是单独行为;第二个可能存在亲属关系、委任关系、委托关系;第三个它甚至不需要有基础行为。所以关于委托代理理解成我们常说的意定代理也没有关系,毕竟法学概念的灵魂在于使用。但是关于委托代理要了解几点,它跟委托契约没有关系,不要混在一起,第一,它是代理人授予表示合同,第二,代理权的授予不以委托契约为必要。

有一个条文说,代理人违反他的义务的时候,应承担民事责任赔偿责任。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代理人违反义务承担赔偿责任时不是因为违反委托代理,而是违反了基础关系。民法总则中有两个特殊的代理制度,一为表见代理(民法总则第172条),二为无权代理(民法总则第171条)。但是在法院判决上或者给学生的作业中,先要考虑的不是无权代理而是表见代理,因为成立表见代理意味着法律行为有效,所以从定义上来说,表见代理应该放在无权代理的前边。在德国,考场上答题时先考虑无权代理的话,批卷老师可能就不给你分数了,因为如此思考违背了逻辑。因此,在思考的程序上,应先考虑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再考虑无权代理的法律效果。这两个代理都有被诟病的地方,我们讨论它们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将来解释之用,或者为民法总则再度修改提供参考。

先说无权代理,我们先看《民法总则》第171条第三款,“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各位同学你们都是大陆最好的学生,你对这个条文有何解释?你知道这个条文从何而来吗?这个条文是结合了德国民法、日本民法、台湾民法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条文。我们今天运用比较法来思考规范模式的选择,用比较法解释适用的问题。从比较法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条文非常精细,过度精细,因为它区分了明知、未知、完全行为能力人与限制行为能力人,太精细了!日本的规定相对简单,台湾的规定就更加简单。特地提到这个条

法学专家民法典宣讲稿----一部真正“以人为本”的民法典

法学专家民法典宣讲稿 ----一部真正“以人为本”的民法典 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机会合大家共同探讨民法典,今天我的宣讲内容是《一部真正“以人为本”的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一部全新的法典,是在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既有民事法律基础上的修订编纂。民法典也不是民事法律的简单汇编,是基础性、综合性民事法律关系体系化的立法,从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证民法立法资源与和谐统一。民法典也不仅仅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编纂,而是民商事基础性法律的汇集。秉承我国“民商合一”的传统,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事活动、经济活动、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的依据和保障,有利于充分调动民商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积极营造各种所

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5年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次召开了民法典编纂工作会议,确定“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步骤: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 2017年3月民法总则颁布,于同年10月1日生效。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获表 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总共1260条,7编84章,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缔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序良俗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写入民法典。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 [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 ——五里牌派出所金星警务室梁必武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青少年是家庭的寄托,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校园伤害事件和青少年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今天我很高兴接受学校领导的邀请,到咱们学校和同学们共同探讨有关的法律常识,通过结合真实的案例,来帮助大家认识一些社会现象,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学生学习法制是现实社会形势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首先学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运用法律来对待和处理自己周围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 其次,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我们享有哪些法律赋予的权利。比如: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保护,就享有法律赋予我们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只有学好了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法律,更好地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活动比较突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保护自身健康成长,我们青少年就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 同学们,我们青少年就象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因此,我们青少年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小学生学习法律非常必要。 二、小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 我们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正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宽阔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路也许会耽误终身。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寻求哪些保护。 (二)10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或不能辩别是非的精神病人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自己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篇一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篇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

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是因为该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被替代。 1、民法是对人们真实生活中行为的规范,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法。 民法即私法,是关于个人或私人的法。如隐私权和信息权,民法就是关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公民或法人等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规范。 从市场经济的概念方面可以看出,民法具有私法的特征:民法是以“私”字为核心的私权经济,这个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是私人(指有独立利益和人格的一切主体),其发展动力是私心;而且追求的目标也是私利。因此,可以说民法又是权利法和平等法。即对任何一个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都要平等地保护。 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2、民法通过强调人性,追求真、善、美,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如被称为“帝王规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民事活动要以依此原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在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总则》:百姓权利保护定盘星

《民法总则》:百姓权利保护定盘星 《民法总则》:百姓权利保护定盘星 《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起着“龙头”的引领统摄作用,因此它的制定对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义务至关重要。 孩子几岁能签合同?胎儿能继承遗产吗?见义勇为造成伤害怎么办?村委会是什么民事身份?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老百姓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都可以在民法中找到依据。《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起着“龙头”的引领统摄作用,因此它的制定对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义务至关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 3月8日下午,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集体审议《民法总则(草案)》的四审稿。业内专家指出,《民法总则》处处彰显了民生情怀,鲜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让每个公民都能从中体验到温情、感受到温暖。 因何出台 制定《民法总则》,是编纂民法典的第一步。现行的《民法通则》于1986年制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宪忠说,《民法通则》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民法通则》对“平等主体”的规定为例,计划经济的概念中,一个公有制企业

在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是在执行国家计划,根本没有“平等主体”一说,《民法通则》顶住很大压力写入了“平等主体”,使不管是公有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有平等的地位,这才有了今后我国经济30多年的蓬勃发展。 然而,《民法通则》是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比如,《民法通则》中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显然已脱离了当今社会现实,但此条文至今仍在。 目前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已先后公布,但由于各法制定于不同时代,缺乏民法典的顶层设计,规则间不乏重叠和冲突。比如,现行《民法通则》中对“单位”的强调,已不符合现代法人制度的要求。同时,一些制度也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暴露其弊端。《民法通则》的许多规定和民法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的地位极不适应,也和我国当前的民法学术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因此,我国亟须迅速开启民法体系化的整理工作,补充立法漏洞,消弭立法矛盾,使现行民法制度成为思想先进、制度齐全、规则和谐的法律体系。 31年来,《民法通则》中越来越多的规定,被《公司法》《企业法》等法律替代。孙宪忠曾专门到法院做过调查,目前《民法通则》的156个条文,只有10个左右在发挥作用,《民法通则》已经几乎被“掏空”,其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统率性法律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编纂民法典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农村法制讲座讲稿

农村法制宣传讲座 全村的广大群众: 你们好! 我今天要发言的题目是主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学法、守法、用法,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可见,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理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前提和基础,我们国家通过五个五年的普法教育,人们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因此如何把法制建设纳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老百姓能够自觉守法、护法,不断提高自身知法、守法意识,和依法办事本领,而不去犯法,如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合理表达诉求。“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共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同营造遵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我针对农村经常性会发生的几类纠纷,及如何处理,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广大群众参考: 一、房屋宅基纠纷 1、所谓的房屋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因房屋的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和处分权而发生的争执,房屋纠纷,有的属于民事纠纷,有的属于行政纠纷,也有的因房屋纠纷造成了伤害后果,酿成刑事犯罪。这类案件首先要弄清楚房屋的产权是属谁的,有没有权属证书,当然农村主要是以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宅基证为准,确认该份房屋的登记证上是谁的名字,那么该处房屋的归属权就是谁的,这种类型的案件争议很多,有的是建房纠纷,宅基地四至不清引起的纠纷,一方侵犯了他人或集体的合法权益,还有的是违章建房纠纷,房屋拆迁纠纷,房屋赠与纠纷、换房纠纷等。

贯彻学习民法典专题辅导讲话

贯彻学习民法典专题辅导讲话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凝聚14亿人民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就抓好《民法典》的学习贯彻,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民法典》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一)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编纂民法典是对几十年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系统梳理和融合升级,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伟大成就,也是依法治国各方面工作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民法典的颁布,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提供了基本遵循,标志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翻开了新篇章、拉开了新帷幕、迈开了新步伐。 (二)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宣讲台。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融入民事法律规范,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和宣传,

民法典所蕴含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自愿原则和平等观念等私法理念,必将深深扎根于民众内心,逐渐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三)民法典是加强民事权利保护的时代宣言书。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权利宪章”,我国编纂的民法典,将民事权利集中规定并全面保护,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人民特色,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二、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实质内涵。《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契合发展需要,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充分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引领21世纪潮流的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 (一)法典是一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的大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因此被视为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民法典实现了民事法律关系领域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法典的颁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更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学习素材篇一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2020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学习素材篇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是因为该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被替代。 1民法是对人们真实生活中行为的规范,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法。 民法即私法,是关于个人或私人的法。如隐私权和信息权,民法就是关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公民或法人等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规范。 从市场经济的概念方面可以看出,民法具有私法的特征:民法是以“私”字为核心的私权经济,这个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是私人(指有独立利益和人格的一切主体),其发展动力是私心;而且追求的目标也是私利。因此,可以说民法又是权利法和平等法。即对任何一个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都要平等地保护。 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民法总则法制讲座

法制讲座演讲稿 作者:阜新九三学社赵海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值此纪念九三学社成立72周年的重要时刻,社里举办这样的法制讲座,足以看出社领导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去年我们学习了刑法,今年我们将一起学习民法,共同探讨今年3 月份公布的,即将在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总则》。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是什么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它可以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在当代社会,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法律体系又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法律按照效力的高低分为五级,第一级,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都不得和宪法相抵触。第二级,法律。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普通法律。第三级,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第四级,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第五级,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总局等制定只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有效,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广义的法律包括这五级所有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同的法律规范效力不同,在具体适用上遵循什么原则呢比如针对同一个法律问题,不同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不一致,发生冲突怎么解决一般来说,本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 接着,和大家聊一下我国的法典。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我们的法律采用成文法体系,以法律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这一点和英美法系差别很大。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是否拥有高质量的法典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宪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82年12月4日。为了纪念这一天,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通过一个决定,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我们也拥有自己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施行于1997年10月1日。我国自古就有重刑轻民的传统,相对而言刑法体系更完备,先有刑法典不足为奇。在民事生活领域,我们一直期待着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的诞生。不过民法典制定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民法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到刑法或者其他专门的法律,但是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民法。过去的30年时间里,一直指导着我国民事实践活动的还是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大家不要小看这部民法通则,它在我国的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度被誉为“小民法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法通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我们迫切地希望一部更完备的民事法律出现,于是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顺应时势而生。现在已经编纂完成了民法典的总则编,我们说的民法总则,就是指民法典的总则编。民法总则在编纂过程中既吸收了民法通则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一般性规定,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了有价值的补充和完善。目前法律工作者们正在抓紧编纂民法典的各分则编,其中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等。预计到2020年,我们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法典了。

领导专题讲座: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若干问题

领导专题讲座: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关于编纂民法典的决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举措。民法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为诸法之最,近现代以来,民法典编纂历来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工程,成为有关国家立法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已于2016年6月27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审,这标志着民法典编纂正式进入立法程序。目前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立法机关做出的关于民法典编纂工作分两步走的工作方案,切合我国目前民法体系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状况,也符合民法典编纂的基本规律。民法典编纂是一项宏大的法制工程,它涉及很多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还要为它做出更多的理论准备。我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是非常高兴地把自己学习和研究民法典编纂问题的几点体会在这里做一个汇报。汇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民法体系和我国的民事立法;二、民法典的基本内容;三、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现实问题。请大家指正。 一、民法体系与我国的民事立法 (一)民法体系 民法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各成体系,但从立法例看,民法的立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大陆法系的成文法模式,即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专门程序进行民事立法。从十七世纪开始,欧洲大陆国家纷纷开始制定民法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民法典”。日本明

治维新后编纂了《日本民法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国家获得独立,它们也都陆续制定了自己的民法典。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州、省也编制了民法典。民法法典化运动的浪潮之所以能够席卷世界,虽然各国具体的原因不一样,但是有些原因是相同的。这些原因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集中立法承认和保障民事权利。在民法法典化运动之前相当一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暗时期(Dark Time),其基本特点是神权至上、君权绝对、自然人格的等级身份制。基于神权的公共权力普遍存在着滥权和任意,而被统治者的权利被压抑到极致。后来出现的人文主义革命和启蒙思想运动,新兴的社会阶层提出了实现民事主体平等、意思自治、自己责任等原则。作为反对封建统治的工具,民法典的编纂在世界各国有极大的政治动力,获得人民的普遍支持。 二是通过民法典编纂,以实现立法者推动社会进步的雄心壮志。民法法典化,出现在欧洲各个民族国家从罗马教皇手中获得世俗国家主权时期。大家都知道拿破仑在自己成为法兰西皇帝的加冕典礼上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给自己加冕的情节。众多书籍都记载了拿破仑《法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在法国参议院审议《法国民法典》的102次会议中,他至少亲自在57次会议上作为主席,力推该法的制定。拿破仑正是要以此来体现自己所代表的新兴力量治理国家、推动国家转型的雄心壮志。事实上法国也就是通过民法典的实施,完成了从封建国家到现代工商业国家的转变。德国民法编制的情形也与此类似。通过民法典编纂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点也成为后来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普遍的做法。 三是统一民法,给现代工商业发展铺平道路。民法法典化运动之前,欧洲社会的法律渊源严重不统一。著名学者梅汝璈先生指出,自罗马帝国瓦解和罗马法失效之后,

2021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精选合集

2021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范文5篇精选合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以下是为您推荐。 2021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学习素材篇一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2021民法典普法讲座新闻稿学习素材篇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过2021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是因为该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物

法律知识讲座讲稿

法律知识讲座讲稿 一、法律的作用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a\现在的社会几乎各个方面都涉及到法律规定,大到国家主席等国家机关的设立,小到婚姻家庭,无论是公民个人的行为,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活动,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规范。 b\法律就像铁轨规范着火车的运行,像河岸规范着河水的流动。 c\法律是武器,可以维护自己和别人的合法权益。 二、合同法及其相关规定—公司外部经营风险的防范 1、什么是合同?什么是经济合同? 协议就是双方或多方对某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如两人决定上广场。经济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对对某项经济活动达成在一致意见。比如我们公司卖药品给某个公司。通过联系、讨价还价等达成一致买卖意见,双方都同意了,这样就使合同成立了。合同有书面合同。口头合同,还有其他形式的合同。签订了合同就要按照合同办,用法律词语说就是履行合同,签合同和履行合同不是一回事,是两回事。签订合同时有技巧,有好多问题要注意,履行合同也是这样,也要注意好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签订合同要注意哪些问题。 2、签订合同要注意的内容条款? 合同标的要明确,数量、品名、质量要填写好; 履约时间及履约方式(送货还是接货、履行地点、收货方收到货物后的验收及付款方式、时间等)要明确; 违约责任要明确; 合同的签名和盖章—防止欺诈。签名要当面。载明对方的实际名称(不能错字漏字)、住址、身份证、联系电话、工商登记号。

3、在买卖合同中的恶意履行。 签订了一份内容齐备、详尽完善的合同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风险,在实际履行中有可能出现恶意履行的情况,一般有:a.借口产品质量差而拒付货款;b.产品有质量问题而故意不告知;c.在发生多交货时不予通知;d.在对方履行不符合约定时,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对恶意履行的防范。 对合同进行恶意履行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在订立合同时如能进行积极的事前防范将极大的减少合同风险。如,对方当事人的资信有所怀疑,应尽可能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另外在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应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并保留相关证据。积极行使诉权通过人民法院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蒙受损失。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三、公司法及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的防范 1、公司的概念、性质: 公司的概念--公司是依照法定的条件与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公司的种类--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我国法人分类中的企业法人。 a\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并且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商事权利并独立承担民事、商事责任。公司的股东一旦把自己的投资财产投入并转移给公司,就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从而取得股权,而公司则对股东投入的财产享有完全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公司独立承担责任是公司法人资格的最终体现,具体包含三点:公司应以它的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公司股东不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当公司资产不足以抵偿其债务时,就依法宣告破产,清算结束后未受清偿的债务不再清偿。第二十六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2020年《民法典》专题讲座个人心得体会多篇

《民法典》专题讲座个人心得体会多篇《民法典》专题讲座个人心得体会有哪些?通过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觉开展自学等方式,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共同阅读《民法典》专题讲座个人心得体会5篇精选大全,请您阅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___民法典》,网上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具有里程碑意义。不看新闻,其实我是真不知道,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一学,现将学习所得如下: 民法典是由 ___ ___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完成的。民法典坚持以 ___新时代 ___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贯彻 ___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有机结合。它是新时代 ___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从法治层面推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让民法典更有温度。针对高空抛物伤人现象,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明晰有关方面责任,守护百姓“头顶安全”;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

急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针对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不良现象,通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人民权益的防护网。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更好地为百姓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民法典是一部“宝典”,遇到问题可以找法说理,解决问题可以依法办事,真正可靠实用。 《中华人民 ___民法典》经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是因为该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被替代。 从市场经济的概念方面可以看出,民法具有私法的特征:民法是以“私”字为核心的私权经济,这个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是私人(指有独立利益和人格的一切主体),其发展动力是私心;而且追求的目标也是私利。因此,可以说民法又是

《民法总则》法制讲座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法制讲座演讲稿 作者:阜新九三学社赵海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值此纪念九三学社成立72周年的重要时刻,社里举办这样的法制讲座,足以看出社领导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去年我们学习了刑法,今年我们将一起学习民法,共同探讨今年3 月份公布的,即将在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总则》。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是什么?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它可以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在当代社会,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法律体系又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法律按照效力的高低分为五级,第一级,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都不得和宪法相抵触。第二级,法律。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普通法律。第三级,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第四级,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第五级,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总局等制定只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有效,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广义的法律包括这五级所有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同的法律规范效力不同,在具体适用上遵循什么原则呢?比如针对同一个法律问题,不同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不一致,发生冲突怎么解决?一般来说,本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 接着,和大家聊一下我国的法典。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我们的法律采用成文法体系,以法律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这一点和英美法系差别很大。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是否拥有高质量的法典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宪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82年12月4日。为了纪念这一天,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通过一个决定,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我们也拥有自己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施行于1997年10月1日。我国自古就有重刑轻民的传统,相对而言刑法体系更完备,先有刑法典不足为奇。在民事生活领域,我们一直期待着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的诞生。不过民法典制定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民法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到刑法或者其他专门的法律,但是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民法。过去的30年时间里,一直指导着我国民事实践活动的还是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大家不要小看这部民法通则,它在我国的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度被誉为“小民法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法通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我们迫切地希望一部更完备的民事法律出现,于是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顺应时势而生。现在已经编纂完成了民法典的总则编,我们说的民法总则,就是指民法典的总则编。民法总则在编纂过程中既吸收了民法通则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一般性规定,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了有价值的补充和完善。目前法律工作者们正在抓紧编纂民法典的各分则编,其中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等。预计到2020年,我们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法典了。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5篇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5篇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一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后,形成民法总则草案,于2017年3月通过审议。民法总则通过后,经过法制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单位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6个分编在内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分别通过了审议,并与民法总则合并,顺利完成了第二步。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是新中国7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民法典是顺应时代的精神产物。当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民法典正当其时。总的感到,民法典草案顺应新时代、回应新技术,注重将科技发展的因素充分融入法

典中,既凸显各界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新时代、新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将人格权单独成编规定是我国民法典体系顺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重大创新,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全面保障个人人格尊严、保障人民体面生活的重要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大家对新冠肺炎是否造成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民法典的确立将从法律层面给予确认正式规则。可以看到,从民法典草案规定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都回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二 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翻看民法典,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立法当中,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民法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契合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讲义(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 讲义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与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更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成为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依据,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已经顺利完成,亦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一、出台背景 我国经1954年、1962年和1979年多次启动民法制定,终因立法条件不足而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人大确立了“宜粗不宜细”“改批发为零售”的立法方针,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促成一批民事单行法的出台。其中,最重大进展当推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和与其先后陆续出台的《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修改后的《婚姻法》等民事单行法,逐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而《通则》作为这一体系的总纲,引领其它单行民事法律的适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推动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今已时隔30多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活跃化,各类组织多元化,民事权利具体化,法律意识大幅度提升。出台一部缜密细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活动实践的新法律成为迫切之需。在时代的呼唤下,《民法总则》应运而生。 民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一部基本法。我国已颁布了刑法典,而编纂民法典是中国几代立法者多年的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以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

宪法知识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个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宪法是以民主政治为本质属性,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首先,内容看,宪法有两个属性:第一,宪法是法,它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第二,宪法是根本法,与普通法律不同的是,宪法所规定的都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制度,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等问题,都有涉及。宪法调整的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即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在行使权力活动过程中与公民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在实现国家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它的终极价值目标,就在于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达到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这也是宪法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其次,从性质看,宪法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宪法是以民主精神为指导,以民主事实为基础,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有学者将宪法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本形式作为宪法的特征之一。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权力有效运行机制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避免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 2、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宪法使自己的基本权力得到最明确是确认和最有效的保障。 3、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的和调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是社会稳定的调解器和安全阀,对于解决各种重大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先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5篇精选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5篇精选《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一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 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 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 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 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 工作委员会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后,形成民法 总则草案,于2017年3月通过审议。民法总则通过后,经过法制工作委员会和相关 单位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6 个分编在内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分别通过了审议,并与民法总则合并,顺利完成了 第二步。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是新中国7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设的 伟大成就,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民法典是顺应时代的精神产物。当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 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 纂民法典正当其时。总的感到,民法典草案顺应新时代、回应新技术,注重将科技发 展的因素充分融入法典中,既凸显各界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各 界对新时代、新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 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将人格权单独成编规定是我国民法典体系顺应时代 需求而进行的重大创新,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全面保障个 人人格尊严、保障人民体面生活的重要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大家对新冠肺炎是否造成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民法典的确立将从法律层面给予确认正式规则。可以看到,从民法典草案规定 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 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都回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 《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个人学习心得总结报告范文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