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名誉权纠纷一案引发的关于档案传播的几点思考

由《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名誉权纠纷一案引发的关于档案传播的几点思考

评分:_________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由《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名誉权纠纷一案引发的关于档案传播的几点思考

学院法学院

专业法学

学号 12123868

学生姓名杨然

摘要:由《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引发的名誉权纠纷一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案子中涉及到的问题也引人深思,从“利用”和“公布”的区别到非常时期的档案利用以及档案利用中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一个简单的侵犯名誉权纠纷案竟然涉及到了如此众多的矛盾焦点。本文以“龙云莎诉陆键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侵害龙潜名誉权纠纷一案”为引,对由其引发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档案名誉权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事情缘于档案课的第二次课外学习,老师让我们课外学习关于档案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隐私权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这个案子,即龙云莎诉陆键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侵害龙潜名誉权纠纷一案(以下简称陆键东一案)。随后在课堂上,老师也和我们讨论了这个案子,这个案件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对这个案子进行深入了解地过程中,我产生了几点疑惑,希望借由这篇文章进行探讨。

一、图书出版到龙云莎起诉

1995年12月,全国知名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作家陆键东撰写的一本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全书三十万字,记述了陈寅恪先生,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二十年来任中山大学教授期间的生活。

书出之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次印刷均告脱销。除了陈寅恪先生个人原因以及作者陆键东本人文字功底的因素外,此书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量档案材料的引用。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全书531页,引文的标注达524处,其中标明所引材料出自‘中山大学档案馆’的标注49处,标明所引材料出自‘广东省档案馆’的

标注52处。此外,有些标注中虽然未出现‘档案馆’字样,但所用材料显系出自‘中山大学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为83处’,出自“广东省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为11处,此外标明引自“复旦大学档案”与‘广州文化局档案’的各1处,还有将档案、资料原件直接影印在书上的地方8处。以上所用材料与档案馆藏直接相关的地方共205处。多达五百余处的引文,且其中二百余处出自‘档案馆’,而且,在书后所列‘主要参考书目’中赫然开列着‘广东省档案馆有关档案’、‘中山大学档案馆有关档案’、‘北京大学有关档案’、‘复旦大学有关档案’,这就使这本文学性的人物传记,看起来似乎更像史学著作。”1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陆键东引用资料之多、利用档案之多,这在其他人物传记的写作中是较少见的,这也增强了本书在读者心目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促使了本书的进一步传播。

但是,一个让作者陆键东和三联书店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发生了。1997年3月,龙潜的两名女儿以陆键东和三联书店侵犯其父亲名誉权为由将此书的出版者陆键东和三联书店告上了法庭。从此,开始了一场长达两年一波三折的,吸引了包括档案界在内各个领域关注的名誉权纠纷案。

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接到龙潜女儿龙云莎的起诉状后受理了此案。

原告认为,陆键东在书中多次指名道姓丑化龙潜的形象,明显构成对龙潜的侮辱、诽谤,严重侵害了龙潜的名誉权。在陆的书中,有关龙潜的描写是这样的:

“1954年10月,豪气的龙副校长第一次向中山大学师生作报告,在说到‘国1 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

民党’三字时,冲口而出一句‘他妈的’,全场震动。

“1955年初,在全校批判胡适思想的会议上,龙副校长作报告,形象化地将胡适称为‘美国天字第一号奴才’。5月,全校进入揭批胡风分子罪行高潮,龙副校长来到中文系,毫不掩饰其嫉恶如仇的感情,直言‘胡风分子不在你们中文系找,到那里去找?’‘中文系活像大观园,除了石狮子之外,没有一个干净的’。此言一出,吓得中文系的老夫子们一声也不敢声辩。”

“7月,又迎来‘肃反运动’。龙潜再作惊人之语,‘有人企图使岭南大学复辟,如有风吹草动,我在国民党回来之前先把你们杀光还来的及’。”

“也正因为他几乎随口而出的‘你不坦白,就枪毙你’;‘你不做特务,那里会有钢琴、酸枝家’等话语,令人敬畏的副校长,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众人提起皆怒火满腔的‘粗人’。”

“上述引文的第一段结尾有一处标注,内容是:“见1957年《关于龙潜所犯错误的材料》,中山大学档案馆及广东省档案馆藏。本章史实均来自同一‘材料’,以后有关引文不再特别标出。”2

被告则认为上述材料中的内容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而写的,陆键东在主客观上都没有侵害龙潜名誉权的故意,不承认侵害了龙潜的名誉权。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院的“民事判决书”做出了如下判决:

“本院认为,根据已查明的事实,《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中有关龙潜的描述是以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的,虽然作者使用了带有批评性的语句,但不存在作者捏造事实,对龙潜进行污辱、诽谤的情节和内容,故不应认定上述有关龙潜2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

的描述构成对龙潜名誉权的侵害。但应指出,被告在该书中引用了档案中的原话并注明有关内容的出处,属于擅自公布档案的行为,违反了档案法关于公布档案的规定,是错误的,应予批评。对其违反档案法的行为,本院将提出司法建议由有关主管部门予以处理。关于原告所提该历史资料不真实一节,没有证据,本院不予采信。”3

据此,一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三、对一审中原、被告争论焦点的一些思考

(一)被告陆键东引用档案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在一审法院的判决书中可以看出,一审法院明确地认定,被告引用档案原文属于擅自公布档案,是违法的。但是在二审法院的判决中(详见下文),二审法院只是认定作者引用档案不当,而没有说作者擅自公布档案。这个变化是相当微妙的。

我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利用已开放的档案,但无权公布档案。那么利用和公布的界限又是什么呢?根据我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档案法》所称档案的利用,是指对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档案的公布是指通过出版物发表等七种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档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从上述条文中,陆键东的行为在没有经过档案馆的允许的情况下显然是违法的。

但是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利用者摘抄、复制的档案,可以在研究著述中引用,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

式公布。”那么根据这项规定,陆键东引用的档案又是属于在研究著述中引用的档案,他的这一行为好像又是不违法的。

那么陆键东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根据二审法院的判决以及近日三联书店对《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再版来看,陆键东的行为属于合法行为。只是属于档案引用不当的行为。

这样一来,作者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他在著述中引用档案的行为,既是合法的,又是非法的,这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逻辑的。这样看来我国档案立法方面还是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健全法律法规。

四、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过程

一审判决后,原告并不服判决,在进行充分准备后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诉。理由有三:

其一,被上诉人公布档案是违法的,违法的书证是无效的;

其二,原审法院事实上肯定了大鸣大放这种已被否定的群众运动形式;

其三,坚持该书对龙潜的名誉权构成了侵权。

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并未提出更多的有力辩驳,最后二审宣判原告胜诉,一审的结论被推翻。二中院的民事判决书中写道:

“本院认为,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人格不受侵犯。本案中所涉及的中山大学档案馆及广东省档案馆的部分档案材料为整风运动中背对背所提意见,不应作为事实依据加以使用。上述档案材料,依据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公布,陆键东虽未原文引用该档案,但其利用上述在运动中形成的不得擅自公布的档案材料作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有关描写龙潜言行的事实依据是不妥的……。尤其陆键东在参照档案材料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自己带有批评性的评论及贬意的修饰来描写龙潜在中山大学工作时的所作所为,……给其造成了名誉损失的结果,对此陆

键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也应对龙潜的名誉损害承担相应的责任。二被告给龙潜家属造成的精神损害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4

对于原告的第一条理由,我在前文中已经简单分析过,在此不加以赘述。对于第二条理由我在此简单分析下。

原告称被告引用的关于龙潜言辞的材料属于当时的“四大”材料。而整风反右中大鸣、大放、大字报所揭发的材料不应作为历史的真实加以肯定。尤其是我国1980年4月16日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议案,取消了1978年宪法中“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除此之外,龙潜同志作为党的优秀同志过世时曾获得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在1979年1月,龙潜在北京逝世后,刊载于北京各大报的新华社关于龙潜追悼会的报道是这样的:五届政协常委、国家出版局顾问龙潜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叶剑英、邓小平、汪东兴副主席等送了花圈,宋任穷等出席追悼会,胡耀邦主持追悼会,康克清致悼词。悼词中说:

“龙潜同志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国民党逮捕,在关押期间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龙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好干部,是无产阶级忠诚的革命战士。他的逝世,是我们党的文化事业的一大损失。”“解放后,他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出版工作,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做出了优异成绩。”5

党和组织对龙潜同志作出的高度评价和陆键东在文章中描写的龙潜是大相径庭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作为龙潜的女儿自然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书

4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期,第25页。

5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

中对父亲的描述。所以原告坚持认为,被告所引用的材料是不真实的,不能作为真实的历史依据进行使用。二审法院也支持了原告的诉讼理由。

既然被告对龙潜的评价以及描述是不真实的,那么随着《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的热销,作为书中反派代表的龙潜受到的名誉影响自然是非常巨大的,被告对龙潜名誉权的侵犯也成了既定事实,最终二审法院的改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对二审中原、被告争论焦点的一些思考

(一)非常时期形成的档案如何使用?

此案引出的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历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6档案是历史形成的原始记录,也是历史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相较于其他文献更具权威,也就是更准确和更真实。但是非常时期的档案,比如说“整风”、“大跃进”、“文革”等非常时期中形成的档案,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大字报”等非常时期的文字材料上所记载的内容究竟能不能使用?有学者是这样认为的:

“按照档案学的观点,历史形成的重要原始记录,都是真实的档案。真实的档案并不保证档案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我们既不因为档案是真实的,就据此判定档案所记载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同时也不能判定非常时期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就一定是虚假的。

从理论上讲,历次运动中形成的档案,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中不乏大量的虚假内容。但形成过程的原始性特点,也决定了这部分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真实可靠性的一面。如果把这种非常时期形成的档案全部制定为档案中的‘异己分子’,那么,中国当代史的原始面貌靠什么材料去还原呢?当事人的回忆录可

以算一种,口述史料也可以算一种,民间记述和个人记述也应列入参考范围。但从史料的价值看,回忆录和口述史料皆为‘第二手材料’,比‘第一手材料’还要低一档次,而民间记述和个人记述同样会遇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局限性更大。

这样就会产生另一个悖论,当代史的还原和描述既不能靠‘第一手材料’,又不能靠‘第二手材料’,靠什么?大概最终还得靠‘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尤其涉及档案所记载的具体人物的活动状况时,使用这部分信息恐怕更为棘手。”7这个问题其实是相当棘手的,档案内容的真假,需要利用者仔细去考辨,尽可能的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还原历史真相。

(二)利用档案应当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档案中经常会有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法律上对于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是予以保护的。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对公民的隐私权做出明文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视的。

陆键东利用档案资料时,虽然没有捏造事实,主观上也无侮辱、诽谤的故意,但在著述研究中有擅自公布档案内容的行为,且客观上致使档案所涉及人的名誉权受到损害,造成了后果,同样符合构成侵权的法律特征,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成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档案部门在提供利用档案时一定要非常地注意国家的有关规定,要依法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六、这一案件的后续进展

我对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尤为关心,在网络上进行查阅后得知,陆键东在法院宣判后拒不道歉,认为自己并无过错。他“宁肯此书绝版也绝不修改”,拒绝对《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进行修改,这也是造成这本书一书难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法院在被告公开道歉履行期届满时在全国媒体上刊登了判决书,费用由被告承担。

2013年9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陆键东推出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版)》。这本书的修订版的推出也可以看做是作者陆键东十年间思想的一个转变吧。

参考文献:

[1] 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期.

[2] 冯惠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肖君:一场官司引发的诸多悖论,北京档案,2003年第3期.

[4] 刘春田: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刊《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一文引发的一场讨论,北京档案,2003年第2期.

[5]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6] 叶上: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引发官司看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权问题,山西档案,2009年第3期.

论死者的名誉权及其保护

内容提要: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应包括死者的名誉权,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对死者名誉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同时,准确地把握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可循。关键词:死者名誉权近亲属死者是否享有名誉权,理论界颇有争议,法律也未明确予以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在天津市因《今晚报》刊载连载小说《荷花女》引起了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争论,进而波及全国法学界,随着该案的判决,以及类似案例的判决,加之最高法院几个权威性批复的公布,首次明确死者应享有名誉权。这是我国民事司法上一大突破,是法律进步一大表现。如何准确地理解保护死者名誉权,无论是在实务上还是在学理上,仍然具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死者享有名誉权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死者名誉是指人们对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人死后其肉体和精神归于消灭。但死者生前的行为和表现,并未因其死亡而消失。死者生前表现仍然可以作为人们的评价对象,因此死者的名誉应受法律保护。此依据在于名誉具有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如果公民死后,名誉得不到保护,名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作为一道德标准,就会失去约束作用。同时依法保护死者的名誉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死者的社会价值的肯定,往往是通过他人的社会评价所来实现的,这种评价如何与社会利益有着密切联系。名誉成为法律事实之后,便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通常由法律关系来调整。当名誉这种法律事实上升为法律规范所确认所保护的一种权利时,就是名誉权。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注1)1、名誉权说。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保护。2、准名誉权说。死者的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像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的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所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准名誉权。3、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名誉的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与其说死者的名誉受到民法的保护不如说死者近亲属的名誉权受到法律保护。4、死者名誉说。认为应该区别名誉与名誉权两个概念。名誉权作为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只能由活着的人享有,但作为对人的名誉无论是死者还是生者都应是相同的,法律保护的应是死者的名誉。上述四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准确地说明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理论依据在于: 1、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名誉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正是由于名誉权是以名誉作为客体的,决定了名誉权的本质在于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权排除他人对其名誉享有的权利的侵害。法律保护是权利主体的名誉权而不是作为名誉权客体的名誉这种法律事实。如果说死者存在名誉的话,那么受法律保护的应是死者名誉权,而不该是死者的名誉。《民法通则》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应包括保护死者名誉权,这点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证实。2、从权利的角度来看,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一定的利益范围。包括请求权,作出肯定行为的权利,和要求主管机关保护之权,同时权利还具有可变性和延续性,其可变性表现在享有权利的主体和范围,取决于立法者根据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生活需要,它随着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和法律因素等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权利可以通过立法确立或剥夺。或者被法院宣告不存在”(注2)。权利的延续性表现在某些权利不会因权利人不存在而立即消失,却必需延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有的具体权利处于不明确或不稳定状态,其必须在权利人死亡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权利的归属及其范围。对有的权利,在客观上即使权利人已死亡但仍需继续保留一段较长时间,如作者的署名权即使作者死后也不允许任何人冒名顶替。因此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必须准确地理解权利的内涵。传统的民法观点,否认死者享有名誉权就在于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相等同。事实上民事

2021最新侵犯名誉权起诉状范本

2021最新侵犯名誉权起诉状范本 原告: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生,住所地: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被告: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生,住所地: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诉讼请求: 风险提示: 诉讼请求必须具体﹑明确,该写的一定要写,因为其事关法院审查的范围。但千万不可不加思考地乱要求,如果无相应的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势必遭到败诉的后果,通常还会因此而向法院支付相应的诉讼费。 另外,诉讼请求应提出具体的数额,不能笼统地说赔偿原告的一切损失之类。虽然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并不等于在提出诉讼请求时多多益善,比较切合实际的

请求数额,不仅可以减收诉讼成本,降低诉讼风险,而且有利于法院的调解和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减少讼累。 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2、判令被告对原告赔礼道歉,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判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_____元,为制止侵权产生的调查费用_____元,合计_____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风险提示: 诉状是个利剑,挑起战争。如果没有写好,那么势必倒过来伤到自己。因此,要摆事实,讲明道理,引用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为诉讼请求的合法性提供充足的依据。摆事实,是要把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发生纠纷的原因、经过和现状,

出版物侵犯名誉权

案例1 李林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原告、反诉被告:李林,女,72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委托代理人:吕来明、刘承权,科华国际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反诉原告:何建明,男,39岁,中国作家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委托代理人:陈焕新,北京市新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肖霖,北京市天鉴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新生界》杂志社。 法定代表人:姚秉忠,主编。 原告李林因与被告何建明、《新生界》杂志社发生侵害名誉权纠纷,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李林诉称:原告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之女。被告何建明在1995年第3期《新生界》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李四光肆意诋毁,不仅损害了李四光的名誉,也给李四光的亲属造成精神损害。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新生界》杂志社与何建明收回该文,以消除影响;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地质矿产报》和《新生界》杂志上发表声明,公开认错,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害费100万元。 被告何建明辩称:《科》文以记叙已故著名地质科学家和自己的地质科学理论发现大庆油田之后几十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事件和当事人的叙述,歌颂了老一代地质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该文是依据历史的客观现实写成的,故对李四光的名誉不构成侵权。李林所诉不实,应当驳回。何建明同时反诉称:《科》文发表后,由于李林四处投递诽谤作者的信函,给作者的社会评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侵害了作者的名誉权,也影响了作者在单位的工资调整和职务晋升,故请求法院判令李林停止侵害,收回向社会散发的材料,消除影响;向作者公开认错,赔礼道歉,恢复作者名誉;支付作者名誉受损害的赔偿及精神损害补偿费共5万元。 被告《新生界》杂志社辩称:《科》文是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了谁是大庆油田的真正发现者这一主题,歌颂了老一代地质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就其基本事实而言,均是依据历史的客观现实,无一对李四光先生的诽谤之处,不同意李林的诉讼请求。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何建明原任被告《新生界》杂志社主编。1995年7月,何建明在其主编的《新生界》杂志1995年第3期上表了自己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一文。《科》文在描述李四光建国后在政治上的表现时,称其是“被毛泽东敏锐地发现可以作为知识界的‘革命势力’,去担当起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理想人选,而李四光也无愧这种赏识,积极地充当了这种角色”。《科》文描述了李四光在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大骂地质界前辈丁文江的情节后,推测这是他为了保住地质部长的位置所为。《科》文中还把地质学家谢家荣被定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自尽的遭遇,暗示成是李四光运用政治斗争手段来了结他们之间个人恩怨的结果。对《科》文中这些有损李四光名誉的情节,何建明未能提供出都是客观事实的证据。《科》文发表后,一些报刊转载了部分内容。原告李林因不满《科》文中对李四光的描写和评价,曾致函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 上述事实,有刊载于《新生界》杂志1995年第3期上的《科》文、双方当事人提交的书证及当庭陈述在案证实。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科》文部分内容严重失实,使社会公众对李四光作出贬损评价,已构成了对李四光名誉权的侵害,被告何建明和《新生界》杂志社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原告李林作为李四光之女,主张李四光的名誉不受侵害,法院支持。李林因其父的名誉被侵害而受到精神损害,要求支付精神补偿和经济赔偿费,理应支持,但所诉赔偿数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课后思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包含()个要件。 A、3 B、4 C、5 D、6 2、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主要是()。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客体不同 C、实施方式不同,侮辱除能用口头或文字方式实施外,还可用暴力 D、实施手段不同,诽谤靠捏造事实并公然散布,侮辱则不要求此 3、一日,李某看到积怨已久的黄某(女)在街上购物,遂大骂黄某。李某还不解气,为了让黄某当众出丑,他扭住黄某,用剪刀把黄某的头发剪掉了一大半。黄某羞愧难当,自杀未遂。李某的行为就构成了()。 A、诽谤罪 B、侮辱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4、王某是某单位的技术员,精心钻研业务,成绩突出,受到单位多次表彰和奖励。张某嫉妒在心,暗地里多次在单位附近张贴小字报,捏造王某与某女有不正当关系的传闻,导致王某的妻子误以为是事实,并与其离婚。张某的行为就构成了()罪。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如果经法医鉴定后,看该损伤是否构成轻伤、重伤.如果该损伤已经构成轻伤或重伤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就是要被判刑的。 5、我国刑法分别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D.虐待罪 E侵占罪 6、某报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某女影星甲曾做过不光彩的事情,致使甲备 受歧视。甲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跳楼自杀未遂,但造成终身残疾。该报社的行为()。 A.是如实报道,不构成侵权 B.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C.侵害了甲的生命权 D.侵害了甲的健康权

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doc

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在我国的民法中明确规定了人格权。所谓人格,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能够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人格权即指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名誉权即属人格权的一种。本文旨就名誉权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及侵权责任、法律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审判名誉权案件提供参考。 一、名誉权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的整个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表现的总的评价。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因此,除了我国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规很重视这项权利的保护之外,民法通则第101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二、名誉侵权的构成 1、名誉侵权的形式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侵犯名誉权起诉状范本

侵犯名誉权起诉状范本 原告: ________ ,性别: _______ , _______ 年_________ 月_________ 日生,住所地:_______ ,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 。 被告: ________ ,性别: _______ , _______ 年_________ 月_________ 日生,住所地: ________ ,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 。 诉讼请求: 风险提示: 诉讼请求必须具体、明确,该写的一定要写,因为其事关法院审查的范围。但千万不可不加思考地乱要求,如果无相应的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势必遭到败诉的后果,通常还会因此而向法 院支付相应的诉讼费。 另外,诉讼请求应提出具体的数额,不能笼统地说赔偿原告的一切损失”之类。虽然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并不等于在提出诉讼请求时多多益善,比较切合实际的请求数额,不仅可以减收诉讼成本,降低诉讼风险,而且有利于法院的调解和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减少讼累。 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2、判令被告对原告赔礼道歉,通过________ 、_______ 的方式,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判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______ 元,为制止侵权产生的调查费用________ 元,合计 _____ 丿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风险提示:诉状是个利剑,挑起战争。如果没有写好,那么势必倒过来伤到自己。因此,要摆事实,讲明道理, 引用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为诉讼请求的合法性提供充足的依据。摆事实 ,是要把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发生纠纷的原因、经过和现状,特别是双方争议的焦点,实事求是地写清楚。讲道理,是要进行分析,分清是非曲直,明确责任,并援引有关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 自______ 年—月份以来,被告一直对原告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多次污蔑称原告_____ 行为,并在地进行散布。作为,本着以和为贵,虽经原告及原告的多次制止,但被告置之不理,曾多次委托前往制止被告的诬陷行为,被告依旧,不但没停止诽谤,反而变本加厉进行造谣、诬陷。当地群众对此事议论 纷纷,造成原告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当地群众、甚至亲戚对原告的社会评价极度低下 , 原告原本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同时,由于被告多次诬陷,造成原告家庭、夫妻也多次为此事发生争吵,对原告夫妻感情、家庭生活也造成较大影响,使原告身心疲惫、精神遭受极大痛苦。为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正义,现根据《民法通则》第101、120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 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望贵院查明事实,依法判案,判如诉请。 此致 ___________________ 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______________ _____ 年_____ 月_____ 日风险提示: 提起民事诉讼的原告负有举证责任,要能够举出证明案情事实,支持自己诉讼主张的各种证据 等等0 注意,列书证,要附上原件或复制件,如系摘录或抄件,要如实反映原件本意,切忌断章取义、并

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原告倪培璐、王颖诉称:原告在被告下属的惠康超级市场购物时,被告的两个男服务员怀疑原告偷拿了市场的东西,并迫使原告解开衣扣、打开手提包让其检查。被告的工作人员这种行为,侮辱了原告的人格,严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故请求判令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对给原告造成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 被告国贸中心辩称:被告下属的惠康超级市场规定,市场工作人员有权在收银处检查顾客带进店内的包、袋,该规定以公告形式张贴在市场的入口处,原告进入市场购物,应视为自愿接受该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只有侵权人当众实施侵害行为,使公众对被侵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时,才能认为是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被告的工作人员只是在市场内部查看了二原告的提包,询问是否未付款拿了货物,丝毫没有降低公众对二原告的社会评价,因而不构成对二原告名誉权的侵害。认为名誉权受到侵害,只是二原告的自我感觉,并非本案事实。因此,二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国贸中心下属的惠康超级市场,采用开架售货方式,允许进店的顾客自带包、袋,并在市场门口贴的公告称:"收银员受公司指示,对贵客带入铺内之袋(包括胶袋)作必须查看,请将袋打开给收银员过目。" 1991年12月23日下午5时许,原告倪培璐、王颖进入惠康超级市场购物,在糖果柜台前停留观看后,又到其他货位选购了一个像架,到收银处交款后走出市场大门。二原告走出大门外五、六米处时,被从市场内追出的理货员傅斌和高德勇叫住。傅、高二人问:"小姐,你们有没有将没交费的东西带出商场?"二原告答:"没拿。"傅、高二人不相信,仍追问:"拿没拿?到底拿没拿?"二原告仍答:"没拿,就是没拿。"傅、高二人将二原告带到市场门口,指着墙上的公告说:"我们有权检查你们的提包"。然后把二原告带进市场办公室。在这里,女职员何静也参加了对二原告的追问。在再三追问下,原告倪培璐流下了眼泪,原告王颖打开自己的手提包、解开外衣扣和摘下帽子让三名职员查看。三名职员没有查到任何属于市场所有的东西,傅斌只得表示:"我是听一位顾客说你们拿了东西,对不起,你们可以走了。"二原告想找市场经理说理,得到的答复是:"经理不在。" 朝阳区人民法院认为: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或法人可以行使的一定行为和可以享受的一定利益。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行为,如果没有法律的依据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都不能自认为有权利行使这样的行为。法律从未赋予市场工作人员有盘问顾客和检查顾客财物的权利,因而被告无权张贴要求顾客将自己的提包打开供被告工作人员查看的公告。尽管此公告张贴在市场门口,但由于它没有法律依据,因而是无效的,顾客有权不执行公告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就公民来说,是指人们根据该公民的工作、生活、言论以及其他表现所形成的有关该公民品德、才干、声望、信用等方面的一定社会评价。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个人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法律赋予公民的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利,它与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是密切相关的。被告的工作人员怀疑二原告偷拿了市场的货物,本应依照法定程序提交法定机关调查处理,但却未这样做,而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在公众场合叫住二原告,问其是否将未交费的货物带出市场。问话虽然是婉转的,但其贬意却是显露的。这问话不仅足以使二原告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已遭贬低,而且也实际影响了对二原告品德、声望、信用等方面应有的社会评价。因此,这种问话已使二原告的名誉受到损害。被告的工作人员又根据市场的无效公告,声称有权检查二原告的物品,将二原告带进市场内继续逼问。在此情况下,尽管形式上原告自行打开提包、解开衣扣、摘下帽子让市场工作人员查看,但

侵犯名誉权的方式及维权手段

侵犯名誉权的方式及维权手段 1.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的行为;所谓“过失”,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因好奇而散布、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其目的是为了贬损其名誉的,亦可因泄漏个人隐私贬损他人名誉而承担侵权责任。 诽谤的表现形式有:(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存在一些差错也在所难免,故新闻报道中出现一般性的失实,可不作侵害名誉权处理。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严重失实并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4.评论严重不当? 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一个人的名誉直接关系着公民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一个人的名誉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仅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也是自己从事民事活动的有利条件。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为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公民必须明确名誉权利的权利内容:①公民有维护自己名誉尊严的权利。名誉既然是社会对于一个公民的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是公民长期以来生活作风、品德、才能和素养的客观反映,因此对于该具有客观性的评价,公民有保持这种评价的完整性、客观性的权利。②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诉讼是维护自己权利的合法方式,也是名誉权权利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公民应掌握认定侵害名誉权行为的依据: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侮辱和诽谤两种方式,侮辱是指用暴力或口头、文字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侮辱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以下要件:①在主观上侵权人是故意的,也就是有意识地要损害他人名誉、人格。如果是无意中说了有损于他人名誉、人格的话,并非故意侮辱的,不构成侮辱行为。 ②在客观上侵权人实施了引起他人精神痛苦和屈辱的言辞或行为。③侮辱行为必须具有公然性,即有第三人或更多的人在场或者用能够使众多的人看到或听到的方式进行侮辱。④

张靓颖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名誉权纠纷案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6)静民一(民)初字第2845号 原告张靓颖。 委托代理人于龙、吴秋平,上海浦瑞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法定代表人胡劲军,该集团社长。 委托代理人丁海虹,上海市丁孙黄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张靓颖诉被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文新集团)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6年8月14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12月13日公开开庭进行审理。原、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6年7月8日,被告文新集团出版的《东方早报》第8版刊登了被告的记者李懿撰写的署名文章《揭密明星“耍大牌”××晃点慈善活动张靓颖酒店耍客服》,称到沪参加演出的原告的“某些行为也颇让演出主办方头痛”,原告“宣称‘我要一个总统套房,我的四个助理每人要一间标准间’”,由于主办方没能满足其要求,原告“在自己入住的房间内无度地呼叫客房服务,其中大部分叫进房间的食物都仅仅只是品尝了几口而已”等。原告认为,该文章的内容完全属于捏造,被告文新集团未经核实就刊登涉案报道,后被众多媒体转载、报道,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名誉,给原告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为此,原告起诉来院,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以书面形式在《东方早报》、《解放日报》、新浪网、搜狐网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00元、公证费2,000元、律师费30,000元。 原告提供2006年7月8日的《东方早报》、公证书及各媒体转载情况、《东方早报》网站网页内容打印页、公证费及律师费发票、2006年8月16日的《东方早报》、律师函、《电影之歌》的出品单位和制作公司国家广电总局卫星频道的证明、上海中影公司至北京嘉华丽音公司的函、曹蕾的证明、被告文新集团以往的相关报道、被告的记者李懿的访谈录音等支持其诉讼主张。 被告辩称,其所刊登的相关报道是有娱乐圈圈内人士提供的消息来

答辩状格式及范文

答辩状格式及范文 民事答辩状【1】 答辩人: 因____________诉我单位_________一案,答辩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_人民法院 答辩人:______ ____年__月__日 附:答辩书副本____份。 其它证明文件___份。

【填写说明】 1.答辩的理由,是答辩状的主体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就案件事实部分进行答辩;就适用法律方面进行答辩。 2.提出答辩主张,即对原告起诉状或上诉人上诉状中的请求是完全不接受,还是部分不接 受,对本案的处理依法提出自己的主张,请求法院裁判时予以考虑。 民事诉讼答辩状范文【2】 锡山区人民法院: 20xx年03月03日,贵院就原告鹿某某诉无锡韵达快递公司违约和侵权一案依法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今天原告依法出庭。 原告现根据前面的证据交换和庭审调查及其答辩等,发表答辩意见如下: 一、原告坚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及补充诉讼请求。

原告没有任何违约行为。 被告非法解除与原告的《合同书》是一种违约行为,贵院已经认定无锡韵达快递公司单方面解除与原告订立的合同是违约行为。 原告与被告订立的《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是格式合同,但其合同是真实的,合同的部分条款是格式条款。 《合同法》第39条明确: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订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这些格式条款不公平不合理,严重损害了原告的权利和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条: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的规定,此合同中,凡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条之规定的条款一律无效。 《合同书》的许多条款是无效的格式条款,这些无效的格式条款,不受法律保护。 假定这些无效的格式条款,受法律保护,原告也没有达到收回承包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名誉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有人对你造成诽谤,或是损害你的名誉的,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那么,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今天律伴网小编就这一问题,整理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名誉权 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人格权的一种。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二、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民法通则》 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毁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名誉权纠纷起诉状范本是怎样的

名誉权纠纷起诉状范本是怎样的 原告:x第一被告:x第二被告:x案由:名誉权纠纷诉讼请求: 1、判令第一被告立即停止诬称《三重门》、《书店(一)》、《求医》不是原告创作的相关一切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包括立即删除在第一被告博客与微博上的已有侵权文字。 我们知道,名誉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他人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你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要是侵权人依然不停止侵权行为,我们还可以提起诉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名誉权纠纷的起诉状,供大家阅读。 名誉权纠纷起诉状 原告:xxx 第一被告:xxx 第二被告:xxx 案由:名誉权纠纷

诉讼请求: 1、判令第一被告立即停止诬称《三重门》、《书店(一)》、《求医》不是原告创作的相关一切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包括立即删除在第一被告博客与微博上的已有侵权文字; 2、判令第二被告立即删除其微博上转载第一被告的相关侵权博客与微博文字; 3、判令第一被告就其上述侵权行为在其博客与微博上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事实与理由: 《三重门》是原告高中时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先由作家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后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在上述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出版的该书封面、扉页与版权页上的作者署名均为“韩寒”。原告现在还保留有该书大部分写作手稿。该书迄今已经重新印刷多次,累计印数400多万本。 《书店(一)》是原告初中时期创作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97年9月江苏《少年文艺》杂志9月号上(P40至41),作者署名“韩寒”;后又被收录进2000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零下一度》一书中(P65至69);最近还被收录进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零下一度》一书中(P54至58),在该书封面、扉页与版权页上的作者署名均为“韩寒著”。

名誉权纠纷答辩状范本新

名誉权纠纷答辩状范本新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model pleadings for reputation disput es

名誉权纠纷答辩状范本新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答辩人: 地址: 被答辩人: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2、判令被告对原告赔礼道歉,并以在______村路口张贴公告,通过当地报纸刊登公告、当地广播广播的方式,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判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______元,为制止侵权产生的调查费用______元,合计______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自______年______月份以来,被告一直对原告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多次污蔑称原告在______期间______行为,并在 ______地进行散布。作为同村之人,本着以和为贵,也多次专程或者委托母亲前往南通制止被告的诬陷行为。虽经原告及原告母亲多次制止,但被告臵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不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当地群众对此事议论纷纷,造成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也使得当地群众、甚至亲戚对原告的社会评价极度低下,原告的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同时,由于被告多次诬陷,造成原告家庭、夫妻也多次为此事发生巨大争吵,对原告夫妻感情、家庭生活也造成较大影响,使得原告身心疲惫、精神遭受极大痛苦。为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正义,现根据《民法通则》第101、120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以及相关 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法院查明真相,依法追究被告的侵权责任。 证据及证据 1、______等人证言______份; 2、被告污蔑原告的录音______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 释》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梁书文 中国人大网https://www.doczj.com/doc/92177556.html,日期:2008-12-21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对名誉权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贯彻实施《民法通则》中,最高人民法院作了一些司法解释,如1993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等。《解答》的公布,解决了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法制观念的日益增强,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新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调查研究、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作出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是《解答》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实际上是《解答》之二,只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规范了司法解释的用语,规定司法解释只能使用《批复》、《解释》和《规定》三种称谓,其他称谓,如《解答》等,不再使用。所以,《解释》这一司法解释,没有使用《解答》,而使用了《解释》。《解答》解释了11个问题,《解释》和《解答》一样,也是解释了11 个问题。其中,第一问是侵权结果发生地问题;第二至第五问是案件受理问题;第六至第九问是侵权问题;第十至第十一问是其他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解释的问题并不多,但它涉及到新闻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司法解释。它解决了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特别是审理新闻侵权案件中提出的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重大的疑难问题。这不

侵害法人名誉权纠纷案

侵害法人名誉权纠纷案 原告西安康达医疗保健用品公司以被告西北工商报社、陕西省医疗器械公司侵害其法人名誉权为由,向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1988年3月18日,西北工商报刊载署名“平方”的报道中,公然散布本公司出售给西北电管局职工医院20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中,一些大型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价格高出国家牌价。该报道见报后,不仅损害了本公司名誉,而且给本公司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请求恢复名誉,赔偿损失。 被告西北工商报社辩称:工商报的报道是针对整个社会、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不是指某个单位;文章材料来源,系陕西省医疗器械公司提供,本报无侵权的故意。文章所用材料未予核实,愿登报给原告恢复名誉,但不同意赔偿损失。 被告陕西省医疗器械公司辩称:本公司给报社提供的材料,是根据他人反映的情况。本公司并未让记者公开报道,报道见报前也未征求本公司的意见,故不承担侵权责任。 莲湖区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公开审理查明: 1987年11月间,西北工商报社(以下简称工商报)派记者赵平方前往陕西省医疗器械公司(简称省医疗公司)采访。该公司经理许国安向赵平方介绍了西北电管局职工医院从西安康达医疗保健用品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购买的200多万元医疗器械设备,其中许多大型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康达公司还以高出国家牌价的价格销售商品等问题。赵平方根据上述采访内容,写出《应加强对医疗器械产销监督的管理》的新闻稿,经工商报编辑部审核后,刊登于1988年3月18日的工商报上。该文见报后,康达公司向工商报反映上述报道失实。工商报向省医疗公司

反映了这一情况。省医疗公司就此问题致函工商报编辑部,函称:“文章发表后反映较好。文中所提的一些主要论点都是……国家所规定的一些政策和法规。具体内容也是基本属实的,至于个别文字上有出入,不属实质性问题。我们欢迎贵报今后多发表这方面的文章……”。由于该报道在工商报上的发表,有的用户不再向康达公司订货,有的用户终止了同康达公司的购销合同,使康达公司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另查,西北电管局职工医院从原告处所购的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均经过专业技术人员验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亦未发现原告有高出国家牌价出售商品的问题。 莲湖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系独立的法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经营医疗器械设备,其行为是合法的。被告省医疗公司和工商报对他人反映的情况,不经核查,竟在报纸上指名批评原告高出国家牌价销售产品,且销售的许多大型医疗器械质量不合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第二款的规定,二被告的行为侵害了法人的名誉权。原告请求恢复名誉、清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要求赔偿损失,是合理的,应予支持。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经济上受到损失,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二被告应当对自己的过错所引起的这一结果承担民事责任。 据此,该院于1989年9月18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西北工商报社登报为原告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二、被告省医疗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00元。 宣判后,被告省医疗公司以原审判决由一方赔偿经济损失不公为由,向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民事起诉状侵犯名誉权

民事起诉状原告XXX,女,XX年XX月XX日生,住所地XXXXXX,身份证号XX,电话XX。 被告XXX,XX,XX年XX月XX日生,住所地XXXXXX,身份证号XX,电话XX。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2、判令被告对原告赔礼道歉,并以在XXX村路口张贴公告,通过当地报纸刊登公告、当地广播广播的方式,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判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为制止侵权产生的调查费用3000元,合计13000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自xxx年x月份以来,被告一直对原告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多次污蔑称原告在XX 期间XX行为,并在xx地进行散布。作为同村之人,本着以和为贵,也多次专程或者委托母亲前往南通制止被告的诬陷行为。虽经原告及原告母亲多次制止,但被告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不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当地群众对此事议论纷纷,造成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也使得当地群众、甚至亲戚对原告的社会评价极度低下,原告的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同时,由于被告多次诬陷,造成原告家庭、夫妻也多次为此事发生巨大争吵,对原告夫妻感情、家庭生活也造成较大影响,使得原告身心疲惫、精神遭受极大痛苦。

为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正义,现根据《民法通则》第101、120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法院查明真相,依法追究被告的侵权责任。 证据及证据来源 1、XXX等人证言X份; 2、被告污蔑原告的录音X份; 3、原告及母亲往来南京南通的差旅、住宿票据XX份; 4. 附:本诉状副本一份 此致 xxxxxx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年月日

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之一)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之一) 张新宝、康长庆 本文将对民法通则公布以来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解剖揭示出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参考国内外的民法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外(境外)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的经验,对审判实践中的一些突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近十年来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的情况概述 由于我国司法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很难就我国近十年来全国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析。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零星材料:从1988年到1992年,我国人民法院受理的有关公民人身权纠纷的案件(包括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生命健康权等),每年在2000多件到3000多;1992年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案件为2611件;1993年全国人民法院受理的名誉权纠纷案件为3032件,审结的名誉权纠纷案件为2922件;1994年全国人民法院受理的名誉权纠纷案件为3543件。 [1]下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面,我们试图通过另一些途径说明近十年来我国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的一些基本情况和趋势。 (一)近十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对名誉权纠纷案件的提及与重视 1.名誉权纠纷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地位 1985年和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没有提及名誉权案件的审理情况,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没有提及名誉权案件的审理情况。 [2]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名誉权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郑天翔院长指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纠纷已不断起诉到法院。这些纠纷往往很复杂,而有关的法律还在制定中。各级法院依照民法通则规定的原则,努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民法通则实施以来,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案件日益增多”。“人民法院审理这几类案件,既坚持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民事权益不受侵害,又支持正当的社会舆论监督。对构成损害名誉权、侵害著作权的,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给予必要的民事制裁。” [4]

名誉权纠纷答辩状

名誉权纠纷答辩状范本 答辩人: 地址: 被答辩人: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2、判令被告对原告赔礼道歉,并以在______村路口张贴公告,通过当地报纸刊登公告、当地广播广播的方式,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判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______元,为制止

侵权产生的调查费用______元,合计______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自______年______月份以来,被告一直对原告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多次污蔑称原告在______期间______行为,并在______地进行散布。作为同村之人,本着以和为贵,也多次专程或者委托母亲前往南通制止被告的诬陷行为。虽经原告及原告母亲多次制止,但被告臵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不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进行造谣、诽谤、诬陷,当地群众对此事议论纷纷,造成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也使得当地群众、甚至亲戚对原告的社会评价极度低下,原告的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同时,由于被告多次诬陷,造成原告家庭、夫妻也多次为此事发生巨大争吵,对原告夫妻感情、家庭生活也造成较大影响,使得原告身心疲惫、精神遭受极大痛苦。为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正义,现根据《民法通则》第101、120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法院查明真相,依法追究被告的侵权责任。 证据及证据来源: 1、______等人证言______份; 2、被告污蔑原告的录音______份;

3、原告及母亲往来_____的差旅、住宿票据______份; 4、附:本诉状副本一份。 此致 ____________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广义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狭义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还有最狭义合同仅指民事合同中的债权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