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历史4月二模考试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历史4月二模考试试题

黄浦区2015年高考模拟考

历史试卷 2015.4.20下午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是古代文明地区及其奠基者,其中配伍不准确的是:

A.两河流域—苏美尔人B.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

C.黄河流域—华夏族人D.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

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12世纪以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相继问世。当时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①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③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古代主要农书所记大田作物总表》,你能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我国古代农作物的品种逐渐增多②我国古代居民的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③宋朝以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④新航路开辟对我国农业产生影响

农书时间大田作物

《吕书四篇》前3世纪禾、黍、稻

《汜胜之书》前1世纪禾、稗、黍、稻

《四民月令》2世纪禾、黍、稻

《齐民要术》6世纪谷、粱、秫、黍、穄、水稻、旱稻

《农桑辑要》13世纪谷、稗、粱、秫、蜀黍、黍、穄、水稻、旱稻

王桢《农书》14世纪粟、粱、秫、蜀黍、黍、穄、水稻、旱稻

《农政全书》17世纪稷、稗(粱)、(梁秫)、蜀黍、玉米、黍、穄、水稻、旱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先秦的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②商鞅变法③平王东迁④制礼作乐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

6.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7.观察下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最早形成于:

A.秦统一时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唐朝前期

8.据考证,“元”作为姓氏,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族鲜卑族的拓跋氏。这种状况开始于:

A.西汉武帝时期B.东汉光武帝时期C.北魏冯太后时期D.北魏孝文帝时期

9.右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

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说明:

A.造币技术严重下降

B.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

C. 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

D. 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

10.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了史家“三长”。以下符合其学说的有:

①非史德不能使史观公正②主敬,才能与天相合

③非学无以练其事,有学才能广搜史料

④非有史识无以断其义,而史之义即书法⑤非才无以善其文,史才可谓为写史的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11. 元朝疆域和唐朝疆域相比,变动方位最大的是:

A. 西南部

B. 西北部

C. 东北部

D. 南部

12.以下历史事实反映的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其中搭配错误的是:A.澶渊之盟—宋辽对峙B.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C.蒙古崛起—南宋灭亡D.清军入关—明朝衰弱

13.严从简在《殊域周资录》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心态B.重视对外贸易C.注重文化交流D.轻政治重经济

1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为相近的是:

A.门下省(唐) B.枢密院(宋) C.中书省(元) D.理藩院(清)

15.学者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

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与“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 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共和制和议会制16.《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7.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 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自行车

18.阅读下表《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美国德国法国俄国

1870 23.3 13.2 10.3 3.7

1887-1895 28.6 13.9 8.6 3.4

1896-1900 30.1 16.6 7.1 5.0

A.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B.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B.俄国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D.法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负增长

19.“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B.《共产党宣言》C.《法国民法典》D.《联合国家宣言》

20.对于某国政治人物来说,右图手撕日历所揭示的时间

具有特殊意义。与此“特殊意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成功

B.十月革命爆发

C.世贸组织正式运作

D.欧元正式启用

2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与“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多数美国民众:A.认为资本主义已过时B.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要求革命来改变现状D.希望政府强力干预经济

22.1991年,美国总统宣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导致美国总统下此断言的直接原因是:

A.东欧各国发生剧变B.欧洲实力削弱

C.美国成为超级大国D.苏联宣布解体

23.右图是题为《婴孩现象》的漫画。图中日本矮子穿得

不伦不类像个小丑,却指手画脚,神气活现地在给英、法、

美、俄、德、奥等国的军官们上孙子兵法课。讽刺之余,

透露出西方列强那心不甘情不愿,却还要礼貌地坐在那里忍受着日本人的趾高气扬。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

A .明治维新

B .甲午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2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允许自由传教

D .内河航运权

25.1860年恭亲王上奏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材料表明恭亲王:

A .主张与英法联军签约议和

B .请求咸丰帝效仿诸葛亮联俄抗英

C .主张联合列强讨伐太平军

D .决定用遣使通好的政策对待外敌

26.19世纪末的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江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实质含意是:

A .要求对华贸易机会均等

B .维护中国关税制度

C .主张严格区分势力范围

D .倡议协商关税制度

27.著名学者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主要表现在:

A .提倡新道德,蔑视旧道德

B .提倡新文学,轻视旧文学

C .对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 .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勇气

28.《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20世纪1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40年代

29.1952年,我国高教系统开始院系调整,撤消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达到12477人。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工业

化建设基础的薄弱

30.右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C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D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涵盖了12个大的方面,主要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等。对这部法律的评述,最为重要的是:

A .它基本上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C .它为平民争取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D .它为罗马万民法奠定重要基础 【大跃进】d à yu è j ìn 指1958年在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32.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C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权力

D .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33. 阅读下列《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由此可以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是: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主体 34.《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因为它:

A .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B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 .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

D .与法国《人权宣言》相同

35.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与四大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请结合相关史实,以秦朝为例,说明郡县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5分) (2)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尊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4分) (3)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支撑?(6分)

37.抗日战争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中央集权

县制度

尊儒制度

科举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举国欢庆。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为“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结果争议很大,出现了六种答案:一曰屈原,二曰苏武,三曰蒋干,四曰毛遂,五曰华佗(指“拖”),六曰共工,这六个人名都隐含着猜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不同解释。

(1)请指出上述六个历史人名喻指的含义。(3分)

(2)请任选三种谜底,指出猜谜者各自可能所持的立场。(3分)

(3)结合相关史实,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5分)

38.有学者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地中海地区长期以来是西方文明的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发现人”和“发现世界”的地方,是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把人类历史推向近代的肇始地。请你结合所学,对这一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12分)

39.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13年9月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量化历史讲习班,其宗旨是推动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国学、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如经济史、金融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等领域。】长期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美国Gregory Clark教授讲授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为什么呢?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一直没有走出“马尔萨斯模式”,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使接下来的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可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会减少,使生存挑战越来越大,导致战争的发生并使接下来的人口又减少,在这个周期中循环。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也大致如此。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由此足见,工业革命带来的收入增长的确是翻天覆地的。

按照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450美元(跟西欧一样),到洋务运动的起点时也仅为530美元。在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几千年没变化的情况下,那些制度与文化体系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检验,还是只经历了几年、一两个朝代的考验,不存在本质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收入与生活方式处于静态不变的状况下,那些朝代到底叫“汉朝”、“隋朝”、“唐朝”、“宋朝”,还是“元朝”、“明朝”或“清朝”,这些细节意义不是那么大,至少没有原来我们强调的那么大。

按照这一道理,或许除了以日、月和地球的转动定义的日月年这样的时间单位之外,还应该以世界人均GDP(或者国家人均GDP)的翻倍来定义时间,世界人均GDP每翻一倍算一个时间单位,可以叫“一翻”。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世界人均GDP增长0.5倍,那1820年在收入增长意义上实际只过了“半翻”时间,而1820年后的100多年实际过了“八翻”时间。收入翻倍数越多,对社会结构、对制度的压力考验就越厉害,引发的变革要求就越强。

——摘自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1)结合材料及所学,请你论证美国Gregory Clark教授的观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的历史可以如何划分?请说明理由。(4分)

40.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时间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

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5分)

(2)根据上述表格,编写20世纪第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简况(注明起讫时间)。(5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黄浦区2015年高考模拟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0题,共75分)

1. D 2. A 3. C 4. C 5. B

6. D 7. B 8. D 9. C 10. C

11. A 12. D 13. A 14. C 15. A

16. D 17. B 18. A 19. B 20. B

21. D 22. D 23. B 24. B 25. C

26. A 27. C 28. C 29. C 30. B

三分题3分1分1分0分

31 B A C D

32 D B C A

33 D B A C

34 A[ B C D

35 C A B D

二、非选择题:(5题,共75分)

36.答案(15分):

⑴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例如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通过这样的制度,千千万万的编户小农被纳入国家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财政赋役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5分)

⑵尊儒制度:早在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4分)

⑶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加强人才的向上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打破门阀世族对于官府与政权的垄断与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37.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到要点即可(11分):

⑴喻指:屈原:日本屈服于美国原子弹;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进行抗日;毛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华佗: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军主要兵力;共工:国共统一战线共同努力结果(另:所有因素叠加,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分)

⑵立场:屈原:国民党,亲美;苏武:亲苏,中国共产党;蒋干:国民党;毛遂:中国共产党;华佗:客观、公正的立场。共工:客观、公正的立场。(3分)

⑶原因:中国抗战的胜利首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人侵,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军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

本的投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所有因素叠加,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分)

38.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12分):

⑴西方文明的中心: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孕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古代罗马继承发展古希腊文明,创造了辉煌的罗马法体系,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奠定了基础。这里历史上有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给世人宝贵的遗产。地中海东部地区更是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碰撞交汇的主要地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⑵“发现人”: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但丁、达.芬奇、米开布朗基罗和马基雅弗利等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学说和艺术创作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全新时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2分)

⑶“发现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等,都来自地中海沿岸国

家,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革命性推动无与伦比。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39. 答案(12分):

⑴论证:关于G教授问题的答案结构与思路(8分):

首先,能够破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作者从人类历史长时段、宏观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人类历史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即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的两个历史阶段。(2分)

其次,能够指出作者的思考方法和论证角度——作者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借助工业革命前后人均GDP 巨大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和文化内涵的本质性变革,说明了工业革命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巨变。(2分)

再次,能够结合工业革命影响印证作者观点——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家庭规模、文化教育的变革;促进了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的创新;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4分)

(如果能够从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指出作者观点的不足指出,可以酌情赋分)

⑵用这种方式看中国只有两段历史: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和1860年代洋务运动之后的中国。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洋务运动把工业革命请进了中国,由此真正把引发社会变革的工业技术和相配的思维方式带入中国,让中国有机会走出困扰社会几千年的马尔萨斯式陷阱,结束重复的静态朝代更替周期。(4分)

40. 答案(25分):

⑴变化趋势:从拒绝西方文化到逐渐接受西方文化(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方文化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2分)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⑵20世纪第一阶段时间:1901-1920年(1分)

简况:伴随西学东渐的扩大和国内外危机的加深,立宪派力主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促成了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时期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同时,革命派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以三民主义为纲领,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而民国初年面对独裁、复辟的现实,激进的知识精英,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总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此期间的步伐逐渐加快。(3分)

⑶如何看待(15分):可以围绕以下观点展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注意要提及相关国际背景和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