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诊疗常规

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诊疗常规

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诊疗常规
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诊疗常规

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诊疗常规

多发性神经病

【病史采集】

1.偏食、挑食或营养缺乏,慢性胃肠道疾患及妊娠史、手术史。

2.各种急慢性中毒、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和(或)疫苗接种史,化学毒物接触史、酗酒等。

3.慢性躯体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血卟啉病、粘液性水肿、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4.家族中有无类似遗传病史。

5.四肢末端麻木、无力或有刺痛。皮肤、毛发、指(趾)异常和泌汗异常。

6.诊疗经过及疗效如何。

【物理检查】

1.一般检查:内科一般检查,注意皮肤、毛发、指(趾)甲改变。

2.专科检查:

(1)四肢远端肌力、肌营养,反射、步态。

(2)感觉检查:包括浅感觉、深感觉。

(3)自主神经:注意泌汗功能。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沉、电解质、血糖及与本病有关的其他检查。

2.器械检查:肌电图、心电图、胸片、神经传导速度及(或)神经活检等。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点,即肢体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和(或)自主神经障碍。病因需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确定。

【鉴别诊断】

1.神经官能症。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治疗原则】

1.查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急性期卧床休息。

3.大剂量B族维生素、辅酶A、A TP等药物。

4.适当止痛,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

5.恢复期针灸、理疗、按摩、主动及被动运动。

【疗效标准】

1.治愈:疼痛缓解,感觉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恢复至4级,生活可自理。

2.好转:疼痛缓解,感觉部分恢复,肌力恢复至3级,生活尚需帮助。

3.未愈:症状和体征未缓解。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可门诊随诊治疗。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病史采集】

1.询问病前有否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

2.肌无力:出现时限、部位、发展特点、程度。

3.感觉异常:部位、性质、出现时限、发展特点、程度。

4.颅神经损害症状:复视、吞咽、言语障碍等。

5.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心悸,以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6.诊疗经过及其效果。

【物理检查】

1.内科全身检查,尤其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心脏功能检查,皮肤颜色、营养状况。

2.专科检查:

(1)颅神经:视力、眼底、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及面肌运动、吞咽肌运动等。

(2)四肢肌力、肌营养、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

(3)深、浅感觉检查。

(4)自主神经:出汗功能,括约肌功能。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电解质、血沉、血清免疫球蛋白、病毒学、肾功能。呼吸困难者宜做血气分析,肺部感染者宜做痰培养+药敏。脑脊液检查,注意动态观测脑脊液蛋白变化与白细胞比例关系。2.器械检查:

(1)心电图。

(2)神经传导速度。

(3)肌电图。

【诊断要点】

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以及电生理改变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

2.全身性重症肌无力。

3.周围性麻痹等。

【治疗原则】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各种并发症,全身支持治疗。一旦出现呼吸麻痹应及时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2.血浆交换疗法。

3.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

4.酌情慎用皮质类固醇。

5.酌情应用抗生素。

6.恢复期被动和主动运动,针灸、按摩及理疗瘫肢。

【疗效标准】

1.治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

2.好转:吞咽功能、自主呼吸基本恢复正常。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瘫肢肌力提高1~2级。

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门诊随诊。

急性脊髓炎

【病史采集】

1.起病年龄,好发于青壮年。

2.病前1~2周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有疫苗接种史。

3.诱因:受凉、劳累、外伤等诱发因素。

4.起病时限、特点,是否伴有疼痛以及“束带感”,视力改变。

5.肢体无力部位、严重程度,是否伴有括约肌功能异常,是否出现吞咽、发音、呼吸障碍。

6.诊疗经过,效果如何,是否合并腰骶溃烂、小便异常。

【物理检查】

1.内科系统全面检查,注意呼吸情况。脊柱有无外伤、畸形,棘突有无压痛,褥疮有无形成。

2.专科检查:

(1)颅神经检查:注意视力、眼底、吞咽、构音检查。

(2)运动:肌力、肌张力、肌营养。

(3)反射:包括深浅反射、病理反射。

(4)感觉:深浅感觉检查,注意其节段性。

(5)自主神经:皮肤营养、指(趾)营养、泌汗功能、括约肌功能。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并发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时宜做相应培养+药敏试验。

2.腰穿检查:脑脊液动力试验(Queckenstedt试验)、常规、生化。

3.器械检查:

(1)胸片(合并肺部感染时)。

(2)脊柱X线检查(按损害平面推算)。

(3)脊髓CT、MRI(诊断不明确时)。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病前有感染或疫苗接种史,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

2.出现损害平面以下肢体中枢性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3.脑脊液压力不高,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蛋白轻度增高。

4.脊髓MRI可见病变部位脊髓增粗。

【鉴别诊断】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2.脊柱结核。

3.脊柱转移肿瘤。

4.视神经脊髓炎。

5.脊髓出血。

诊断不明确者宜做相应检查。

【治疗原则】

1.急性期:

(1)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7~10天后如病情稳定可改为泼尼松口服,40~60mg/d,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量。

(2)适当抗生素防治感染。

(3)加强护理、导尿、防褥疮、防治坠积性肺炎等。

(4)加强全身营养和支持疗法。

2.恢复期:加强瘫肢功能锻炼,防止足下垂、肢体痉挛及关节挛缩。

【疗效标准】

1.治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感觉恢复,植物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2.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2级,感觉障碍有一定程度恢复,植物神经功能好转。

3.未愈: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均无改善。

【出院标准】

住院4~6周,达到好转或治愈标准即可出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诱因。

2.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3.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4.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

(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

(3)发作时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器械检查:

(1)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

(2)血液流变学,颈椎片等;

(3)头部CT、MRI检查,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临床诊断】

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恢复完全,常反复发作,多为刻版性。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可有一侧或两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

2.美尼尔氏病。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纠正血液成分异常。

2.药物治疗:

(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积:陪他啶、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血塞通等。

(2)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抵克立得等。

(3)抗凝治疗:抗凝治疗适应证:TIA频繁发作,程度严重,发作症状逐次加重,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证(出血倾向,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肝、肾疾病)宜及早进行。使用时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监测,最初数日每日检查,凝血酶原活度维持在20%~30%以后每周监测1次。

治疗期间严密注意出血并发症。使用抗凝治疗应签署自愿书。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所致TIA脑栓塞禁用。

可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双香豆素等。

(4)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西比灵等。

(5)中药治疗:

(6)外科治疗:如TIA由动脉硬化等致明显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用外科手术治疗。

脑梗死

【病史采集】

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

(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

(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

5.TCD

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

1.脑血栓形成:

(1)发病年龄多较高;

(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

(3)病前TIA发作;

(4)多于静态起病;

(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

(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

(7)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

(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

(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

(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

(5)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TIA;

3.颅内占位性病变;

4.癫痫。

【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卧床休息,防治褥疮和呼吸道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保证适当摄入量及营养。

(1)调整血压;维持血压在病前或病人应有血压的稍高水平。

(2)防治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复方甘油,也可用速尿等。

(3)溶栓治疗:适用于超早期和进行性卒中。一般要求6小时以内,最好为3小时内。可选用尿激酶或其他rt-PA\t-Pa等。方法可用静脉或动脉法。有出血性病、出凝血异常者及部分栓塞病人不能溶栓。

符合下列条件者不推荐溶栓治疗:

1)溶栓前症状、体征迅速改善者。

2)伴发癫痫不能控制者。

3)有脑出血史,6个月内有脑梗塞、颅脑外伤史后遗症明显者。

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外科手术、分娩者。

5)半年内出现活动性消化溃疡者,胃肠及泌尿系出血者。

6)已知出血倾向者,或口服抗凝剂者。

7)凝血酶原时间>5秒,血小板计数<10×109/L,血糖<2.8mmol/L或>22.2mmol/L。

8)出血性脑梗塞,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脑梗塞者。

溶栓时应有完善的紧急辅助治疗措施,以及颅内出血的抢救设备,溶栓前应尽可能告之患者家属发生严重出血危险及可能的疗效必须签署自愿书。

(4)抗凝治疗:适用于进展性卒中。

(5)血液稀释: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

(6)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抵克力得。

(7)钙拮抗剂:常用尼莫地平、西比灵等。

(8)脑代谢活化剂:ATP、胞二磷胆碱。

(9)中医中药。

(10)外科手术:对于大面积梗塞,颅内压升高,内科保守治疗困难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或去除坏死脑组织等方法。

(11)原发病治疗。

2.恢复期治疗:

一旦病情稳定即应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应行按摩及被动运动;有主动运动则应鼓励多活动,可针灸、理疗及药物并用。

【疗效标准】

见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脑出血

【病史采集】

1.起病形式:诱因、动态或静态,病情演变过程。

2.头痛:部位、性质、加剧与减轻因素。

3.呕吐:性质、量、呕吐内容物形状。

4.伴随其他相关症状:血压变化、颅神经损害症状、肢体功能障碍与部位、括约肌功能障碍。

5.意识障碍:程度与变化。

6.曾进行何种诊疗,结果如何。

7.有无高血压、先天性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病、抗凝溶栓等相关病史。

【物理检查】

1.全面系统内科检查,注意血压、心脏改变及相关体征,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2.意识障碍及程度,失语、颅神经损害、瞳孔改变、脑膜刺激征、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能。

2.腰穿:CT已明确诊断可不做。不具备CT的医院宜在颅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慎重进行。为提高阳性率,宜在起病6小时后进行。

3.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CT、MRI显示血肿部位大小,临近脑水肿带,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了解血肿的转归与时间关系。

4.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于病因不明、考虑先天脑血管疾病患者,宜在病情稳定好转后,在有条件医院择期安排。

5.对于各类并发症,宜针对病情给予适时、相应检查处理。

【诊断】

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动态起病,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并可有失语、偏瘫等脑病灶体征,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可确诊。

【鉴别诊断】

1.其他脑血管疾病。

2.颅内占位性病变。

3.全身代谢性中毒性疾病。

凡诊断不明确者应做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

1.宜当地抢救,不宜过度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变化。2.控制血压:主张维持在20~21/12~13.3kPa(150~160/90~100mmHg),收缩压不宜低于20kPa (150mmHg)以下,以防脑供血不足。老年人对冬眠灵敏感不宜使用。

3.及时控制颅高压、脑水肿、脑疝,积极给予脱水降颅压处理(不宜使用高渗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宜在抢救脑疝时短期使用。需防治水电解质紊乱,注意心肾功能。

4.止血药、凝血剂对脑出血并无效果,合并消化道出血、凝血障碍时选择使用。

5.对于原发病、并发症宜及时诊断给予相应检查处理。

6.加强口腔护理,防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褥疮发生。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三日内神志仍不清、无呕吐、无胃出血者宜给予鼻饲流质。

7.手术治疗:

(1)血肿清除术指征: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稳定,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年龄不过大(通常<60岁)。符合以下病情者:

1)昏迷不醒、瞳孔等大、偏瘫,经内科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颅内压持续增高、出现出血侧瞳孔扩大者,属内囊外侧型向中线扩展,有脑疝形成趋势者。

2)脑叶血肿超过40ml,中线移位明显,颅内压增高者。

3)小脑出血血肿超过10ml,有脑干四脑室受压而三脑室、侧脑室扩大或破入四脑室者。

(2)脑室穿刺引流术指征: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脑室出血者。

(3)血肿清除术禁忌证:

1)高龄(60岁以上),伴有明显心肺肾功能障碍者。

2)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3)深度昏迷,有双侧病理征者。

4)血肿位于内囊、丘脑深部者。

5)有脑干受压、丘脑下部损害症状者。

(4)具备条件的医院可对上述⑴⑵⑶类病人开展脑内血肿穿刺注入尿激酶引流术、颅内血肿碎吸术、立

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具有不受年龄限制、对全身情况要求不高、对深部血肿治疗脑组织损伤小、局麻床旁即可实施等优点,甚至可治疗脑干内血肿。

【疗效标准】

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见本章第八节)。

【出院标准】

1.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者可安排出院进一步观察治疗。

2.无变化、恶化者在家属签字情况下安排转院或出院。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史采集】

1.头痛:诱因、动态或静态起病、部位、性质、过程、加剧与减轻的因素、治疗经过反应。

2.呕吐:性质(喷射或非喷射性)、量、呕吐物的性质、颜色。

3.伴随的症状:意识障碍、抽搐、颅神经损害的症状,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及精神症状。

4.有无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及抗凝治疗等病史和既往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物理检查】

1.全面系统检查,注意血压变化、心脏改变、相关体征、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2.有无意识障碍及程度,颅神经有无障碍、脑膜刺激征,肢体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能。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行相应血液方面检查。腰穿(如CT已证实可免做)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变化与时间相互的关系。

2.器械检查:

(1)心功能障碍者行EKG检查。

(2)CT证实,了解有无形成血肿,脑室积血动态了解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畸形。

(3)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应力争早期进行,了解病因,决定进一步治疗。

【诊断】

突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CT或腰穿证实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与各种脑膜炎相鉴别;

【治疗原则】

1.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2.应用足量的止痛剂与镇静剂,抽搐者尽早使用抗痉挛药物。

3.脑水肿病人给予脱水剂(不宜大量,以防止诱发再出血)。

4.防止再出血,急性期应用大剂量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剂。

5.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

6.腰穿放脑脊液宜慎重。

7.外科手术治疗:在有条件医院,身体情况许可下宜尽早进行。

8.针对产生各种并发症宜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疗效标准】

1.治愈:发病4~6周内症状体征消失。CT及脑脊液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症状体征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或脑脊液、CT检查处在好转中,各项并发症尚未完全治愈。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者可出院,好转或未愈者需家属签字要求出院者方可转院或出院。

高血压脑病

【病史采集】

1.易引起本病的原发病:急进性高血压、急慢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嗜铬细胞瘤等。

2.诱发因素:服用某些药物激发血压生高、或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而突然停药等。

3.症状:

(1)头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全身症状:恶心呕吐、眼花、抽搐等。

(3)神经症状:肢体麻木、偏瘫、失语、偏盲、意识障碍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眼底动脉情况、乳头边界、有无出血等;瘫痪分布、肌力、肌张力、病理征等。

【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高血压史,急性起病,发病前12~48小时往往先有血压升高,超过250/150mmHg(33.3/20kPa)或平均动脉压超过15mmHg(20kPa) 。表现为剧烈头痛、烦燥不安、恶心呕吐、眼花黑朦、抽搐。

2.体征:

(1)一过性肢体发麻、偏瘫、失语、偏盲等。

(2)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眼底见视乳头水肿、视网膜火焰样出血、动脉痉挛。

(4)原发病的表现:如高血压心脏病、肾炎、尿毒症、妊娠高血压等。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脑梗塞;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尿毒症性脑病;

5.糖尿病性或低血糖性昏迷。

【治疗原则】

1.迅速降血压:一般应使血压降至接近病人平时血压水平,不宜过低。可用:利血平、硝普钠、氯苯甲噻二嗪等。

2.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3.控制抽搐:首选安定,也可用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

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时限】

按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

【疗效评定依据】

按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计分评定。

(一)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二)伴发疾病的积分

1.以下各项各积1分:肥胖,偶发期前收缩,血脂1~2项增高,轻度气管炎。

2.以下各积2分:高血压: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期前收缩(<5次/分),血脂三项增高,发热37.5℃上下(不超过3天),颈部杂音。

3.以下各积3分:频发期前收缩(>15次/分),心电ST-T改变,高血糖,CT有双侧病灶,健侧锥体束征,发热38℃或以上,超过3天,消化道出血(黑便)。

4.以下各积4分:心梗、痴呆,假性球麻痹,肾功能不全,心衰,支气管肺炎持续1周以上,肺水肿,房颤,消化道持续(黑便)。

(三)既往史的评分

1.以下各项各积1分:年龄51~60岁,吸烟,慢性气管炎,偶发期前收缩,卧位生活,无规律体育活动,高盐饮食,长期饮酒史,高脂食物,家族卒中史,口服避孕药史。

2.以下各积2分:年龄61~70岁,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绞痛史,反复支气管感染史,长期大量饮酒史,TIA史(1~2次)。

3.以下各积3分:年龄71~80岁,TIA史(3次以上或有一次持续超过3小时),持续血压高于24.0/13.3KPa(180/100mmHg),肺心病史。

4.以下各积4分:年龄81岁以上,多定位多次TIA史,RIND或完全性卒中史,心梗史,心衰史。(四)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

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

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

4级:可站立走步,但需人随时照料。

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

7级:植物状态。

【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

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且病残程度在3级。

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

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不足8分。

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9分或更多。

6.死亡。

病毒性脑炎

【病史采集】

1.病毒感染史:上呼吸道炎、胃肠道症状、结膜炎。儿童可伴有皮疹。

2.症状:

(1)发热:程度、持续时间。

(2)头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

(3)神志、精神改变:程度、性质、类型。

(4)抽搐:形式、持续时间。

(5)瘫痪:部位、程度。

3.治疗经过与效果。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注意皮肤、上呼吸道、咽喉、心脏体征。

2.专科检查:

(1)精神、意识状态。

(2)颅神经损害。

3.肌力、肌张力。

4.椎体束征。

5.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咽拭子、粪便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有条件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脑脊液的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同时测定心肌酶学和肝功能检查。

2.器械检查:脑电图为非特异性改变,异常出现比CT早。

3.头颅影像学检查:CT改变为非特异性,可表现脑水肿的低密度病灶区,并能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MRI可显示CT看不到的病灶,比CT诊断更为准确。

【诊断要点】

1.病前有病毒感染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呕吐、神志、精神改变、抽搐等脑实质损害症状及体征。

3.脑脊液压力轻至明显增高,细胞数及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

4.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咽分泌物、粪便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CPR检测脑脊液病毒DNA。头颅CT、MRI可提示病变部位,脑电图出现非特异性改变。

【鉴别诊断】

1.细菌性脑膜炎。

2.钩端螺旋体病脑膜脑炎。

3.其它病菌性脑炎。

【治疗原则】

1.急性期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高热给予退热,有抽搐者给予止痉剂,注意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2.目前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使用转移因子、人血白细胞干扰素等免疫增强药物。

3.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和出现心衰、休克、呼吸困难的严重病例,可选用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能生活自理,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化脓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前驱疾病及接触史。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严重病例出现感染性休克。

(2)神经症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为突出症状,伴有精神症状、意识改变及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物理检查】

1.体温、血压、皮肤皮疹、瘀血和瘀斑,新生儿注意前囟饱满和角弓反张。

2.意识状态、颅神经功能。

3.肌力、肌张力。

4.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5.并发硬膜下积液、积脓、脑积水和脑脓肿时出现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糖、氯化物定量。脑脊液涂片及细菌学培养,应多次采血送检。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淀物培养。同时测定脑脊液乳酸、乳酸脱氢酶、溶菌酶浓度和PH值。选择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等。皮肤出血点细菌培养。

2.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脓肿、脑水肿、脑室扩大和硬膜下积液等。

【诊断要点】

1.流行季节,或有前驱感染性疾病。

2.发热、头痛、呕吐。

3.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儿前囟隆起。

4.脑脊液、血或皮肤出血点细菌培养阳性。

5.脑脊液或血液或尿液中特异性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脑肿瘤。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对症及支持治疗。烦燥不安予镇静剂;惊厥者止痉;有脑水肿用脱水剂。

2.抗生素应用:根据不同病原选择有效抗生素,其原则为及早、足量、联合应用,疗程要足。急性期应静脉给药;必要时鞘内或脑室内给药。

(1)脑膜炎球菌脑膜炎:首选磺胺药。磺胺嘧啶首次50~100mg/kg,静脉缓慢注入,以后80~160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入。同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和足量水分。如治疗后48h症状仍不减轻,体温不下降,则需及时改药。

对暴发型流脑,宜大剂量青霉素(600~1200nu/d)或/和氯霉素150mg/kg.d,分次静滴,后者应密切注意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2)肺炎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成人剂量800万~1200万u/d,分次肌注或静滴,2周为一疗程。

氨苄西林,儿童0.1~0.15g/kg.d,成人6~8g/d,分4~6次肌注或静滴。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剂量同流脑。头孢霉素,如头孢呋肟、头孢唑肟、头孢氨噻肟可有良效。(3)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首选甲氧苯青霉素,剂量12g/d,分次肌注或静滴,4周为一疗程,青霉过敏者可用万古霉素,剂量为2g/d。杆菌肽对葡萄球菌有高度活性,使用时耐受性好,成人常用量为5000u,鞘内注射,每周2~3次。

(4)流感杆菌脑膜炎:以氨苄西林或氯霉素作为首选药物,剂量同上。

(5)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1)大肠杆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或妥布霉素;

2)肺炎杆菌:头孢噻啶+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3)绿脓杆菌:羧苄西林+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

4)变形杆菌: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卡那(或庆大)霉素;

5)产气杆菌:头孢噻啶+庆大霉素;

6)沙门菌属:氨苄西林或氯霉素;

7)沙雷菌:氨苄西林(或氯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8)粪产碱杆菌:氯霉素或多粘菌素B、E。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恢复正常。脑脊液细胞数少于0.05×109/L,全部为淋巴细胞,糖及蛋白定量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3.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结核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结核病接触史,脑外结核(肺结核、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泌尿系结核等)及其它诱因(结核病手术及妇女分娩),既往用药史(抗结核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症状:

(1)全身症状:低热、盗汗、精神不振、儿童常表现燥动不安、食欲差、体重下降等。

(2)神经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瘫痪、癫痫、脑疝。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体重、淋巴结、骨关节、肺部体征。

2.专科检查:

(1)意识状态。

(2)颅神经功能:视乳头、瞳孔大小、眼球及面肌活动。

(3)肌力、肌张力,深、浅反射。

(4)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5)婴幼儿应测定头围及前囟是否饱满和隆起。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蛋白、糖和氯化物含量。脑脊液荧光素钠试验。脑脊液沉淀或薄膜涂片找结核杆菌,以及结核菌培养或动物接种。

2.分子生物基因诊断技术:可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脑脊液中BCG抗原,气相色谱检测结核菌硬脂酸;PCR检测结核杆菌核酸。但此项技术检验的变异程度较大,应密切结合临床考虑诊断价值。

3.头颅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无帮助。可发现脑积水、脑水肿、脑室扩大或缩小,脑实质粟粒性病灶,脑膜密度增强、结核瘤等。

【诊断要点】

1.有结核病接触史或病史。

2.缓慢起病,少数为亚急性或骤然发病者。

3.性情改变,头痛呕吐,嗜睡、昏迷。

4.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

5.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占优。蛋白含量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荧光素钠试验阳性,沉淀或薄膜涂片找到结核杆菌,或结核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查见结核杆菌,后者是病原诊断的可靠手段。

6.分子生物基困诊断技术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真菌性脑膜炎。

2.已部分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

3.病毒性脑膜炎。

4.脑膜转移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同其他类型脑膜炎

2.抗结核治疗: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延缓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发生.联合的原则是首选杀菌药,配用抑菌药.最佳联合方案为:

(1)强化治疗阶段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P)。初期强化治疗最好用四药联用,即加用链霉素(S)或卡那霉素(KM)(HRPS或HPRK)方案。亦可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E)+链霉素(HRES)组合的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持续6~9个月。

(2)巩固治疗阶段选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IRD),时间为1~1.5年,总疗程为1.5~2年。强化治疗剂量为异烟肼儿童每日20~30/mg/kg,成人300~500mg/d。重症者600~900mg/d,利福平450~600mg/d,链霉素为750~1000mg/d,吡嗪酰胺为1500mg/d。巩固治疗阶段适当减量。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激素与抗结核药物合用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使用原则是早期应用,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剂量;根据治疗反应确定治疗时限,注意防止副作用。药物可选择地塞米松:成人10~20mg/d。儿童5~10mg/d,7~10天减量一次。也可选用强的松1mg/kg.d,连用30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8~12周。

4.鞘内注射:只适宜于:

(1)经常规治疗,症状及脑脊液继续恶化;

(2)反复治疗后疑有耐药的病例;

(3)治疗1个月未见好转的慢性迁延性病人;

(4)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的病例(1g/L);

(5)脊髓型结核或伴有椎管粘连、梗阻的病例;

(6)因肝功能障碍,不能大剂量应用异烟肼者。用法为异烟肼成人50mg,儿童25mg,加地塞米松2mg,每周2次。

5.侧脑室穿刺引流或分流:主要适应证为:

(1)颅内压急剧升高,用药物降颅压效果不显著者;

(2)有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扩大者;

(3)慢性脑积水急性发作或慢性进行性脑积水用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者。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后遗症。脑脊液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或留有不同程度智力及神经、精神障碍等后遗症。脑脊液接近正常或好转。

3.出院标准:达到上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隐球菌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性别,年龄,隐球菌接触或感染史。

2.症状:

(1)全身症状:起病隐匿,表现低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

(2)神经症状:

1)头痛急、缓、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

2)呕吐性质、次数;

3)精神、睡眠状态;

4)意识状态:嗜睡、昏迷;

5)颅神经功能、视力、复视;

6)抽搐性质、次数;

7)入院前用药情况。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血压。

2.专科检查:

(1)意识、精神状态。

(2)颅神经检查:视力、眼底、眼球活动。

(3)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外观、压力、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蛋白、糖和氯化物含量。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隐球菌,检查阴性者应反复多次此项检查。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血清或脑脊液中可检出荚膜抗原(90%)。脑脊液培养和动物接种可以分离出隐球菌,可帮助确诊,但因需时较长对早期诊断无意义。新型隐球菌抗原酶联免疫试验,抗隐球菌胞浆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测定,也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隐匿性起病。

2.临床上以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尤其伴有Ⅱ、Ⅲ、Ⅳ、Ⅵ对颅神经损害。

3.脑脊液有炎症改变,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尤其以糖降低为主。

4.确诊须在脑脊液或脑活检中找到隐球菌。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

2.病毒性脑膜炎。

3.已部分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

4.颅内占位性病变。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同其他脑膜炎。

2.抗真菌药物治疗:

(1)两性霉素B:应用最广泛,为很重要的抗真菌药物,成人开始剂量为1mg,若无严重副作用则每次增加5mg,一般每日剂量30~40mg(不超过去50mg)即可,一疗程总量为3~4g。严重病例可同时作鞘内注射。

(2)5-氟胞嘧啶:单独使用效果差,多与两性霉素B合用,成人5~10g,儿童100~200mg/kg.d,分次口服,一个疗程为3个月以上。

(3)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对隐球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口服及静脉滴注后脑脊液浓度均很高;

(4)其他抗真菌药:克霉唑、大蒜注射液,均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反复做墨汁涂片或培养3次阴性,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脑脊液常规检查基本正常。

3.出院标准:达到上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

【病史采集】

1.疫苗接种史: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方式,接种后反应与此次发病的间歇时间。

2.病毒感染病史: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感、肠炎等,与此次发病间歇时限、诊疗经过、确诊情况。

3.症状:精神症状、抽搐发作、头痛呕吐症状、视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脑膜受累症状、脑干受累症状、脊髓和小脑受累症状、周围神经受累症状以及上述症状是否伴有意识障碍。

4.对于上述各症状描述应包括:出现时间与先后次序、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其发展过程,是否诊疗及效果。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力求全面、系统、完善的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脑脊液:了解白细胞变化和蛋白定量,测定γ-球蛋白和IgG,测定寡克隆带、髓鞘碱性蛋白、抗髓鞘抗体。

2.器械检查:

(1)脑电图;

(2)视觉、听觉、脑干、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3)脑CT扫描;

(4)脑、脊髓MRI检查。

【诊断要点】

1.大多数病人有疫苗接种感染史(尤其是病毒感染)。

2.多数接种后或感染后1~2周(间歇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ADEM脑脊液压力可轻度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很少超过250×106/L。AHLE以多核细胞为主,细胞数可高达3000×106/L伴红细胞增多。蛋白轻-中度增加,多为IgG,可出现寡克隆带,急性期可测出髓鞘碱性蛋白、抗髓鞘抗体。

4.器械检查: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多为高波幅4~6HZQ波。视觉、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可发现和证实神经系统损害佐证,当周围神经受损时,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可了解受累证

据。脑CT扫描常显示白质内弥散性、多灶性斑状或大片低密度区,在急性期可有明显增强,脑、脊髓MRI 显示病变为短T1 长T2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脊髓炎。

2.感染中毒性脑病。

3.首次发病的多发性硬化。

凡诊断不明确者,可做相应检查。

【治疗原则】

1.急性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以抑制过度的自身免疫应答,减轻脑和脊髓充血水肿,抑制炎性脱髓鞘过程。注意使用时对其毒副作用监测和处理。

2.对症支持疗法:针对颅高压应予脱水降颅压,注意水电解质、酸硷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癫痫发作者予以抗癫痫治疗,及早予以抗生素防治并发感染等对症治疗。针对并发症予以及时治疗关系到病人的预后。

3.恢复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为主。

【疗效标准】

1.治愈: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体征消失,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并发症消失。

2.好转:绝大多数症状与体征好转、恢复,后遗下智能障碍、瘫痪、癫痫发作,或并发症有好转。

3.病情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属未愈。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对于留下后遗症者,宜门诊长期追踪治疗。

多发性硬化

【病史采集】

1.首次起病年龄,诱因,发展的过程,缓急及持续时间,当时诊断,治疗方式与效果。

2.复发形式:与前次发作间歇时限,有无紧张、劳累、高低温环境、外伤、手术、妊娠、饮酒等诱因,起病缓急与持续时限,有无与前次发作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3.症状:精神症状、视力改变、复视、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对Lhermitte征、痛性痉挛的描述)、运动障碍(含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症状)、癫痫、括约肌障碍等,体现出“多发性”。

4.曾做过何种相关辅助检查:脑脊液、视觉、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脑CT、磁共振等结果如何?变化怎样?

5.相关因素:遗传、环境因素。

【物理检查】

1.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两组不相关联的体征。

(1)视力、眼底、眼震、眼肌麻痹(复视);

(2)肢体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共济运动等;

(3)深浅感觉;

(4)括约肌功能;

(5)智能/情绪变化。

特别对于核间性眼肌麻痹、旋转性眼震、Lhermitte征痛性痉挛、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吟诗样语言)等体征出现应高度考虑本病。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脑脊液:了解白细胞变化,蛋白定量,有条件应做免疫细胞亚型分析,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计算IgG每

24小时合成量,IgG计数,寡克隆抗体测定,髓鞘碱性蛋白抗体测定。

2.器械检查:

(1)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

(2)脑CT扫描;

(3)脑MRI检查。

【诊断要点】

1.从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所收集的资料足以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同时存在两处以上的病灶。

2.有缓解与复发加剧交替发生的病灶,二次发作间隔至少一个月,每次持续24小时以上;或缓慢进展方式,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

3.起病年龄10~50岁之间。

4.可排除其他病因。

如符合以上4项,可诊断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如1、2中缺少一项,则诊断为“临床可能的多发性硬化”。如首次发作,仅一个好发部位,只能诊断“临床可疑的多发性硬化”。

1982年新的诊断标准方案如下,新标准:确诊组、可能组。每组包括两类:一类临床支持诊断,一类实验室支持诊断。将脑脊液测出IgG寡克隆带、IgG指数、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升高定为实验室指标。

将诱发电位、CT或MRI等为提供临床隐匿性病灶的证据(见表2-1)。

表2-1 多发性硬化的新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脑白质营养不良。

3.遗传性共济失调。

4.系统性红斑狼疮。

5.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6.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7.多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8.副肿瘤综合征。

凡诊断不明确者应做相应检查。

【治疗原则】

急性活动期抑制炎性脱髓鞘过程,遏制病情进展。预防促进复发的外因,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预防并发症,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

1.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期抑制异常自身免疫,减轻炎性水肿,缩短急性期病程。因人而异,多数人主张大剂量短程治疗。

2.其他免疫疗法:硫唑嘌呤疗法,环磷酰胺疗法,全身淋巴组织放射疗法,血浆置换疗法,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疗法,髓鞘碱性蛋白脱敏疗法等,建议在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类治疗欠佳时选择使用。

3.对症治疗:针对痛性感觉异常,痛性强直痉挛发作,精神症状,癫痫等予以相应治疗。

4.减少引起复发与加重的因素:紧张、劳累、高低温环境、外伤、手术、感染、妊娠、饮酒、吸烟等。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和预防MS,宜服用一定量维生素B族、C、E,微量元素锌、磷等,限制动物脂肪。

【疗效标准】

MS总趋势是逐步恶化。

1.治愈:复发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控制,基本恢复到复发前的水平,无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

2.好转:复发的临床症状、体征多数控制,残留复发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部分症状体征。

3.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属未愈。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或好转者可出院,根据病情安排长期随访院外治疗。

震颤麻痹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性别、起病形式、病程长短。

2.震颤:部位、性质、节律、状态、与情绪的关系、入睡后的情况。

3.肌强直:部位、性质、程度。

4.运动徐缓:四肢主动活动和面肌活动有无减少。语言、语音的变化、步态和书写有无异常。

5.诊治及用药经过、以及效果。

6.伴随症状:泌汗、面部皮脂分泌多、便秘、情绪改变、认识功能改变。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大型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首先通过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生理特点认识出发,进而引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临床研究,对疾病的病性、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特点和变化,以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从多方面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诊治方法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消化系统诊治疾病

目录 1 序言- 2 - 1.1研究背景- 2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2 - 2 消化系统组成及机理- 2 - 2.1消化系统组成- 2 - 2.2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 3 - 3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及预防- 3 - 3.1口部常见疾病- 3 - 3.2咽部常见疾病- 4 - 3.3食道常见疾病- 4 - 3.4胃部常见疾病- 4 - 3.4.1 胃溃疡- 4 - 3.4.2 胃肠炎- 5 - 3.5简述常见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病因- 6 - 3.6疾病防治- 6 - 3.6.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严格消毒及疫苗接种制度- 6 - 3.6.2发病及时治疗,必要时进行隔离等措施- 7 - 3.6.3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7 - 4 总结- 7 - 后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8 -

1 序言 1.1研究背景 消化系统疾病属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范围广、病种多、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不管是在动物身上,还是在人身上,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位,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一直相当普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酶学等的空前进展,以及许多新尖精细技术的建立,使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消化系统病理学已是内科学中一门日臻完善的分支学科。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过去的时间里,虽然在系统疾病的诊治和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次选取该该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也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好好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来龙去脉,对消化系统有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研究,这对丰富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途径,推动动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消化系统组成及机理 2.1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助导管,将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第二章内科疾病护理学第八节神经内科

第八节神经内科 一、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知识要点】 1了解脑疝的先兆症状。 2.了解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原因。 3.熟悉保护性约束的注意事项。 4.掌握脑出血患者体位要求。 5.掌握脑疝的预防措施。 6.掌握应激性溃疡出血量的判断及观察要点。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55岁。因“突发头痛、头晕,右侧肢体无力,伴不能言语1小时”以脑出血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80/120mmHg。入院后护理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烦躁不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5mm,光反射灵敏,运动性失语,口角右偏,伸舌右偏,饮水呛咳,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T 37. 2℃,P 87 次/分,R 19 次/分,BP 160/100mmHg。给予功能位、保护性约束、心电监护、吸氧、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患者入院第呕吐咖啡色液体,给予观察出血情况、禁食、置胃管、止血、保护胃粘膜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吞咽、言语、肢体功能康复训练,28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选择题: 1.脑疝的先兆症状有哪些?(BCDE) A.脉搏增快 B.脉搏减慢 C.血压升高 D.意识障碍加重 E.呼吸不规则 2.患者右下肢肌力1级,以下哪项符合?(C) A.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B.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C.可见肌肉轻微收缩,无肢体活动 D.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E.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3.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注意什么?(ABCDE) A.使用约束具后做好护理记录 B.定期检查约束部位血液循环情况 C.约束时间不宜过长,定时松解 D.评估患者及时解除约束 E.实施保护性约束时肢体处于功能位 4.以下鼻饲的护理措施,不妥的是(E) A.鼻饲量每次不超过200ml B.注入流质前后注入少量温开水 C.胃管定期更换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神内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2)一般患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有昏迷,偏瘫,精神异常症状,癫痫发作者加用床挡,防止坠床。 (4)根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轻度吞咽障碍者给予半流质饮食,昏迷,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5)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变化及有无抽搐等,备好急救物品,以利于及时抢救,并做好 记录。 (6)保持口腔清洁,昏迷,头部冰敷及鼻饲者行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口唇干裂者涂润滑油。 (7)尿潴留者,行无菌气囊导尿术,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导尿管,每日行膀胱冲洗两次,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8)昏迷,瘫痪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重度营养不良者加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预防压疮发生。 (9)肢体瘫痪者保持肢体功能位,指导或协助其功能锻炼。(10)针对患者心理问题给予心理辅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1)认真落实防压疮,防跌倒,防坠床及防管道滑脱等护理措

施。 脑出血: (1)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以免情绪激动。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位15~30,头置冰帽,必要时使用冰毯机,防冻伤。吸氧,翻身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搬动,加 用床挡防坠床。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瞳孔的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抢 救。 (4)保持呼吸道通畅,咳嗽无力者给予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口腔护理一天两次。 (5)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及降压药,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6)皮肤护理:使用气垫床,按时翻身,保持床铺干净平整,防止发生压疮。 (7)昏迷患者24~48小时内禁食,以后按医嘱进行鼻饲。 (8)大小便的护理:尿潴留或不能自行排尿者,应给与留置导尿,并按留置导尿常规护理,便秘时定期给与通便药物或使用粗纤 维的食物,嘱患者排便勿用力过猛,以防再出血。 (9)健康指导:急性期应保持偏瘫肢体的功能位。恢复期应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每日2~3次,防止瘫痪肢体的挛 缩畸形和关节的强直疼痛,对失语的患者应鼓励进行语言方面 的锻炼。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既往史、家族史、居住条件及本次发病情况。 2.评估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高压存在。 5.了解脑脊液检查、MRI 等检查结果。 6.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护理措施 1.按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重点观察有无颅高压症状及体温的改变;有无恐惧、幻觉、撞伤、坠床或冲动伤人等精神症状的出现;注意有无抽搐及全身情况。 3.急性期卧床休息,明显颅高压者抬高床头10°~15°。躁动、精神症状明显者加床栏,约束四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4.进食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 5.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患者给予吸氧;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误吸和室息。必要时备齐抢救器械,做好抢救准备。 6.告知药物作用与用法,指导正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如滴注甘露醇时速度要快;输注两性霉素B时要避光,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意要用药前临时配制。 7. 做好腰椎穿刺术及脑室引流术的准备及配合,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管道脱落。 8.根据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给予相应协助,做好安全告知及防护,保持大小便通畅。 9.预防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室息、误吸、营养失调等并发症的发生。 10.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三、健康教育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心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做好安全防护。 4.做好相关药物知识的宣教,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出院回访 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2.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 3.肢体锻炼应持之以恒,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 4.是否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诊,指导维持用药量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大全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一、概念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和骨骼由于感染、血管病变、肿瘤、外伤、中毒、免疫障碍、变性遗传、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疾病。二、临床特点 病人常出现昏迷、瘫痪、抽搐、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 三、医疗目标 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四、护理目标 (一)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二)能自我调整情绪。 (三)最大限度重返社会。 五、护理问题 (一)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活动障碍,神经肌肉损伤有关。 (二)躯体移动障碍与瘫痪有关。 (三)感知改变与感觉缺失有关。 (四)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五)吞咽障碍与神经肌肉损伤有关。 (六)呼吸型态改变与自主呼吸力弱、呼吸肌麻痹有关。 (七)语言沟通障碍与构语障碍,舌无力,讲话不清有关。 (八)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障碍,进食减少有关。(九)潜在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废用综合征。

六、专科评估 (一)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活动。 (二)瘫痪病人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好转。 (三)癫痫病人抽搐发作的时间缩短、次数减少,并注意抽搐部位。(四)消化道有无出血。 七、护理措施 (一)入院介绍 (二)根据病情和医嘱执行等级护理 (三)卧床休息,管擦生命体征变化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吸痰 (五)正确、及时用药 (六)指导功能锻炼 (七)预防并发症(肺部、泌尿道感染等):翻身、拍背q2h,保持皮肤清洁,会阴冲洗,口腔护理。 (八)防坠床、防褥疮、防误吸、窒息,防便秘。 八、健康教育 (一)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二)饮食指导 1、给予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素饮食。 2、昏迷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可行鼻饲,临床多以混合奶为主,避免消化不 良、腹胀、腹泻。注意鼻饲饮食的温度和量,两次鼻饲饮食中间可喂 温水或果汁。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一、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征。 传统方法根据语言刺激、痛刺激、生理反应、大小便自理情况、配合检查情况可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项。 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表示意识清醒,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分数最低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 (2)瞳孔:瞳孔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一级脑干部位损伤引起,对估计患者的预后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应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性等。 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货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扩大侧。 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为脑损伤的特征,有无间接对光反射可鉴别视神经损伤与动眼神经损伤。 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应消失,伴深昏迷,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危症象。 (3)生命体征:患者的、、、等定时测量,危重者分钟测量次,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血压进行性升高,应警惕

脑疝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或有增高,应考虑切口、颅内、肺部或泌尿感染。 (4)肢体: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 (5)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2.护理措施 ()体温在℃以上,按高热常规处理,首先考虑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 ()烦躁不安是禁用迷醉药(冬眠疗法除外)必要时可给一般镇定剂,如安定、鲁米那等,应上栏床架,防止坠床。 ()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伴有尿潴留时,留置导尿袋,尿失禁时男性可用阴茎套,前端开一小口套在阴茎上并接引流袋及尿袋,女性可按时接尿,随时更换床单,保持会阴干燥。 ()便秘天以上这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颅内压增高时禁用大量液体灌肠,如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等应按医嘱给予止血剂,输血补液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颅脑损伤或开颅术后早期需吸氧气。 ()患者康复时需加强营养,注意语言、肢体、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 、按外科疾病术前护理。 、术前天剃头,并将头部洗净(颅后窝手术备皮包括颈部及肩部)。 、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前按医嘱给予脱水剂,书中需用脱水剂时,术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之欧阳光明创编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休息轻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昏迷、偏 瘫、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者,放置床档,防止坠床和自伤。 2、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安定情绪,消除顾虑,使其配合治 疗。 3、饮食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轻度吞 咽困难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进食宜慢以免呛咳。昏迷、吞咽困难者视病情给予鼻饲。 4、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5、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发生。 6、注意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禁止使用热水袋。 7、尿潴留者给予保留导尿、并观察尿量、性质、颜色等。 8、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9、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进行肢体按摩,被动运动,鼓励尽早 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痉挛畸形。

三、病情观察 1、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头痛的性质及强度。 2、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 3、注意有无抽搐、呕吐、警惕脑疝发生。 4、昏迷患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四、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消除紧张、恐惧、忧郁等 不利因素。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 性食物。 3、生活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用力过度。 4、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功能训练,如语言、肢体功能的训练等。 5、指导患者正规服药,勿擅自服药。 6、定期复查。 第二节脑梗死护理 【一般概念】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临床常见类型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等。 1:脑血栓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变化,使血管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发病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缓慢。常出现偏瘫、失语。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了系统整理、总结当代中医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深入开展消化性溃疡现代科学研究,客观评价中医药诊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在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消化性溃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持撰写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共识意见(2017)》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持编写的《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3]等相关共识意见或指南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以指导基层医生的使用。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引用标准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表示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需引用标准的各类标准和有关法律,其他需引用标准的文件亦应参照执行,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年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术语及定义 消化性溃疡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3]。故本指南所涉及的诊断及治疗主要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流行病学特征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欧美文献报道患病率约为6%~15%[4]。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3]。消化性溃疡的自然复发率较高,1年的自然复发率为60%~80%[5-6],经成功幽门螺杆菌(Hp)根治后,复发率可降为3%~7%,如Hp根治失败,则溃疡的复发率可达到60%~95%[7-9]。发病常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冬、冬春之交发病。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随着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Hp药的应用,本病能够迅速的愈合,但是高复发率以及西药的不良反应又时刻困扰着我们。因此,运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能够促进

神经系统护理_常规试题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通常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2 抗凝药皮下注射在(腹部脐周5cm以外),注射时不排气,不回抽血液,注射后(多按压)。 3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可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4 脑出血中,(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的(呕吐)及(枕部)疼痛。 5脑水肿可以使颅内压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因,内科通常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脱水降颅压。 6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急性并发症,,发病后(24小时)风险最大。 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突触后模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8重症肌无力的三种危象包括(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和反拗危象。 9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震颤)常为首发症状。 10帕金森病的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1GBS脑脊液的检查中应注意有无(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出现于病后(2-3周)。 12 给予GBS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开始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持续分钟后无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速度不超过(60滴/分)。 13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 14在观察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需警惕脑疝发生。

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收治范围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监护常规 脑出血的监护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监护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护常规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监护常规 癫痫持续状态监护常规 颅内高压综合征监护常规 颅内及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监护常规 三叉神经痛 急性脊髓炎 脑梗死 帕金森病 肝豆状核变性 重症肌无力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 1. 概念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通过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同时有效地减轻肿瘤液、炎性液、血性液对脑室的刺激,缓解症状,为继续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 2. 目的(1)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降低因脑室系统的阻塞(积血、积水)和各种原因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者的颅内压力,以抢救生命。(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3. 适应症(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自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4.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3)脑室狭小者(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5.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消除思念顾虑,征得家属的签字同意;躁动的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消毒剂、麻醉剂、颅骨钻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被颅内压监测装备。 (2)术中术后护理 1.术中协助病人保持安静,减少头部活动,维持正常体位;对于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及小儿病人应特别注意防止自行拔除引流管而发生意外,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固定。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呼吸改变。 3.术后接引流袋于床头,引流管应悬挂固定在高于侧脑室10~15的位置,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4.注意引流速度。一般应缓慢引流脑脊液,使脑内压平缓降低,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避免放液过快所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瘤卒中或诱发小脑幕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答案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答案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有关胃溃疡症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夜间痛醒史 ? B.进餐后疼痛可缓解 ? C.疼痛发生于进食后30~60分钟 ? D.疼痛规律是疼痛→进食→缓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半衰期最长的药物是() ? A.西咪替丁 ? B.雷尼替丁 ? C.法莫替丁 ? D.磷酸铝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是() ? A.奥美拉唑 ? B.克拉霉素 ? C.甲硝唑 ? D.甲氧氯普胺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西米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是() ? A.质子泵阻滞剂 ? B.H2受体拮抗剂 ? C.延缓胃排空 ? D.加速胃排空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病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夜间痛醒史 ? B.进餐后疼痛可缓解 ? C.疼痛发生于进食后30~60分钟 ? D.疼痛规律是疼痛→进食→缓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 阿托品类药物禁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 A.虹膜睫状体炎 ? B.胃肠道绞痛 ? C.青光眼 ? D.感染中毒性休克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常用于治疗胃食管返流病的药物是() ? A.奥美拉唑 ? B.阿托品 ? C.维拉帕米 ? D.东莨菪碱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 在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的损害性因素中,占主导的是()? A.幽门螺杆菌感染 ? B.饮食失调 ? C.吸烟 ? D.胃酸、胃蛋白酶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有止吐作用的药物是() ? A.胰酶片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pdf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 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 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 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 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上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 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 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 便――200ml,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诊疗流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 垂体后叶素 0."3- 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 0."1- 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 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 A、PPI、立止血。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大全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和骨骼由于感染、血管病变、肿瘤、外伤、中毒、 免疫障碍、变性遗传、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疾病。 二、临床特点 病人常出现昏迷、瘫痪、抽搐、、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 三、医疗目标 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四、护理目标 (一 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 (二 能自我调整情绪。 ) (三 最大限度重返社会。 ) 五、护理问题 (一 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活动障碍,神经肌肉损伤有关。 ) (二 躯体移动障碍与瘫痪有关。 ) (三 感知改变与感觉缺失有关。 ) (四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 (五 吞咽障碍与神经肌肉损伤有关。 ) (六 呼吸型态改变与自主呼吸力弱、呼吸肌麻痹有关。 ) (七 语言沟通障碍与构语障碍,舌无力,讲话不清有关。 ) (八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障碍,进食减少有关。) (九 潜在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废用综合征。 )

六、专科评估 (一)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活动。 (二)瘫痪病人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好转。 (三)癫痫病人抽搐发作的时间缩短、次数减少,并注意抽搐部位。 (四)消化道有无出血。 七、护理措施 (一)入院介绍 (二)根据病情和医嘱执行等级护理 (三)卧床休息,管擦生命体征变化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吸痰 (五)正确、及时用药 (六)指导功能锻炼 (七)预防并发症(肺部、泌尿道感染等):翻身、拍背q2h,保持皮肤清洁,会阴冲洗,口腔护理。 (八)防坠床、防褥疮、防误吸、窒息,防便秘。 八、健康教育 (一)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二)饮食指导 1、给予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素饮食。 2、昏迷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可行鼻饲,临床多以混合奶为主,避免消化不良、腹 胀、腹泻。注意鼻饲饮食的温度和量,两次鼻饲饮食中间可喂温水或果汁。(三)日常活动:卧床病人肢体保持功能位,可被动活动肢体,能下床活动的病人,应

神经内科危重症护理常规(icu)

第一节神经内科危重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重症脑出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确认患者身份,询问评估患者起病情况、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发病时的伴随状况。 2.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监测随机指血糖和行血气分析。 3.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快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四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脑出血定位诊断,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脑出血的量及性状。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脑疝的前驱征兆,观察是否伴有呕吐,并观察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 5. 评估压疮的风险:评估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准确记录,做好与家属或工作人员就病人皮肤情况的交接记录并签字确认。 6.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必要时给予约束,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支持和配合,并签字。 (二)护理要点 1. 就地抢救为主,急性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头部15-30度。 2.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速度、深度、节律。伴呕吐者行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减少和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酌情给予吸痰、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性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避免颅内高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正确使用脱水剂;避免用力咳嗽、解大便等动作;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易过深,以免诱发剧烈咳嗽反射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4. 遵医嘱急性期伴胃液隐血阳性者禁食24-48小时,早期安置胃管,行胃液性状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遵医嘱调整病人的进食量、性状及时间。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宜早给予鼻饲,鼻饲前先抽胃液,检查胃管是否早在胃内,观察是否有出血等,注意病人胃残留量等消化情况。 5.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急性期关注病人水、电解质、肝功、肾功等生化检查阳性结果。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作者: ————————————————————————————————日期: ?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通常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2 抗凝药皮下注射在(腹部脐周5cm以外),注射时不排气,不回抽血液,注射后(多按压)。 3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可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4 脑出血中,(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的(呕吐)及(枕部)疼痛。 5脑水肿可以使颅内压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因,内科通常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脱水降颅压。 6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急性并发症,,发病后(24小时)风险最大。 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突触后模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8重症肌无力的三种危象包括(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和反拗危象。 9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震颤)常为首发症状。 10帕金森病的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11GBS脑脊液的检查中应注意有无(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出现于病后(2-3周)。 12 给予GBS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开始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持续分钟后无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速度不超过(60滴/分)。 13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 14在观察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需警惕脑疝发生。 15 癫痫按病因可分为症状性癫痫,特发性癫痫和(隐源性癫痫)。 16 苯妥英钠长时间的应用可引起牙龈增生,面部粗糙,(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还可以加速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质疏松)。 17(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癫痫的最主要方法。 18癫痫患者的婚育指导中,患者可以结婚并生育,但将来孩子发生癫痫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应事先做好咨询,生育的最佳时间为(癫痫控制一年以后)。 19眩晕按性质分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为(真性眩晕)。20腰椎穿刺后的患者一般采取(去枕平卧)卧位,主要是为预防腰麻后(头痛)。 21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炎的主要原因是误吸。(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22脑血管的介入检查及及治疗术中,穿刺点应用1-1.5kg的沙袋压迫6-8小时,敷料(加压包扎)24小时。 23 10%的甘油果糖降低颅内压作用起效缓慢,持续时间长,250ml需要1.5到2小时静脉滴注,一般无不良反应,但输注速度过快可导致(溶血反应)。 24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5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或出现分离现象,常提示(脑干)损伤。 26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或70~200mmH2O),儿童为(0.5~1.0Kpa或50~100m mH2O)。 27Glasgow昏迷评分法是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 28鞍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尿崩症)、(脑脊液鼻漏)、(中枢性高热)、(垂体功能低下)。 29脑室穿刺外引流时,引流装置一般高于零点(10~15cm),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的变化。 30颅脑疾病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抬高床头(15~30°卧位),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31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肢制动(24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敷有无渗出,并注意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端皮肤(温度、颜色)。 32椎管内占位手术后1~2小时进行(轴位)翻身,避免引起脊髓损伤。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最新版本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诊疗流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需要首剂。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 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首先要排出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再行肠镜检查,有活动性出血>1.0ml╱min行血管造影加栓塞治疗。必要时手术探查加术中内镜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住院诊疗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住院诊疗常规 目录 一、胃食管反流病 二、急性胃肠炎 三、慢性胃炎 四、胃、十二指肠溃疡 五、胃癌 六、溃疡性结肠炎 七、克罗恩病 八、结直肠癌 九、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脂肪性肝病 十一、肝硬化 十二、原发性肝癌 十三、肝性脑病 十四、急性胰腺炎 十五、慢性胰腺炎 十六、消化道出血

一、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反酸、胃内容物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 状:因喉部不适、胸痛、吞咽痛、咳嗽、哮喘。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食管粘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溃疡、食管狭窄, (2)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⑶内镜下食管胃交界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与食管胃交界分离,组织病理学检査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 皮所取代。 3、24小时食管pH监测:pH<4总时间>4.2%, pH<4的反流次数>50次,反流持续≥5分钟次数≥3,最长反流持续时间>9.2/分。 4、食管阻抗监测:结合pH同步监测确定反流是酸反流(pH<4),还是非酸反流(pH >4)。非酸反流还可进一步分为弱酸反流(pH 4?7)和弱碱反流(pH>7)。 符合以上1+2 (1)项诊断糜烂性食管炎(EE); 1+2 (2) +3或4项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或1+2 (3)项诊断Barrett食管。 【入院指征】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时,可入院治疗:、 1、严重烧心和反流、非心源性胸痛或吞咽困难症状。 2、内镜检査食管重度糜烂、溃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癌。 3、食管出血。 【住院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 2、X线钡透、上消化道内镜、食管粘膜病理活检。 3、24小时胆汁反流监测、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食管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