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 补法 什么是补法: 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 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 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 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 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

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 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 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测试题.

2016年五月份内科护士中医药知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包煎 2、补法 3、后下 4、吐法 5、先煎 6、烊化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味药应先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阿胶 E.犀角 2.以根、茎、种子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10~15 分钟B.15~20 分钟 C.20~30 分钟 D.30-45 分钟E.60 分钟

3.催吐药宜何时服用: A.睡前 B.饭后C.午后D.清晨E.不拘时间服用 4.出现舌唇、肢端及全身发麻等早期中毒的表现见于: A.半夏B. 乌头C. 白果D. 蔓陀罗E.巴豆 5.妊娠慎用药为: A.川芎B.三棱C.桃仁D.益母草E.甘草 6.有大毒的药物是: A. 洋金花 B.细辛 C. 白果 D. 鸦胆子 E. 白花蛇 7.下列哪味药应溶化后再服: A.生石膏B.青黛C.犀角D.鹿角胶E.琥珀 8.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5~10 分钟B.10~15 分钟C.15~20 分钟 D.20~30 分钟E.30~45 分钟 9.半夏中毒时,可选用的洗胃液是: A.高锰酸钾B.过氧化氢C.碳酸氢钠 D.生理盐水E醋酸 10.驱虫药宜何时服用: A.晚上睡前B.饭后C.饭前 D.不拘时间服用 E.早、中、晚各服一次11.寒下药适用于: A. 表实热证 B.里实热证 C.表里无 实热者 D.虚热证 E.湿热证 12.下列哪味药应包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滑石E.砂仁13. 病在胸膈以上者,服用时间宜: A.睡前 B.饭后 C.午后D.清晨E.空腹

14.芒硝的煎煮方法为: A.先煎B. 后下 C. 烊化 D.冲服E.包煎 15.薄型的膏药,宜于勤换,多适用于: A.溃疡B.肿疡C.坏死D.疔E.疖 16.真热假寒证服药时,宜: A.热药热服 B. 热药冷服 C. 寒药热服 D. 寒药冷服 E.热药温服 17.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一煎需要 20~30 分钟,二煎需: A. 10~20 分钟 B. 20~30 分钟 C. 5~10 分钟 D. 25~30 分钟 E. 20~45 分钟 18.下列哪种药不应热服: A. 理气 B. 活血 C. 止血 D. 化瘀 E. 补益 19.膏滋又称为: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中药的给药护理要求以及煎药的方法

中药的给药护理要求以及煎药的方法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给药要求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在指定时间内给药。同时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之。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如外感表证病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服再剂。 中药的煎药法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一种剂型,注意煎药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煎药前要逐一核对无误,对于有毒或药性峻烈者,尤应注意。 (2)煎药器具以砂罐、瓷罐为佳。忌用铁锅、铝锅。 (3)煎药前应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40分钟。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3.33cm,第二煎为第一煎加水量的(4)煎药时间和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煎20分钟左右。如为保持发汗解表药的宣散作用,宜用急火快煎。补养药则应文慢煎,时间宜长些,以使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 (5)每剂药煎取液量,成人200-300ml,小儿减半。

(6)需特殊煎法的药物 ①芳香气薄荷的薄荷、藿香、钩藤、佩兰、砂仁等药宜后下,煎一、二沸即可。石膏、龙牡、赭石、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龟板等金石介壳类药物,应先煎半小时左右,再与其它药同煎。 ②附子、乌头等有毒之品,应另包先煎。尤其是川乌、草乌在剂量较大时,常须煎3小时以上,以舌尝无麻味为度。 ③旋复花、枇杷叶、海金沙、马勃等药物宜用布包后入煎。 ④饴糖、蜂蜜月宜在药煎好后去渣兑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应先用黄酒炖化后,待药物煎好去渣冲服。 ⑤犀角、羚羊角、鹿茸、沉香、琥珀、川贝、三七等药物,需先研成细末,再用开水或煎剂冲服。 ⑥质轻而面积大的药物,如糯稻根须、玉米须等,应先将该药加水煎煮,然后去渣。再用此水煎其它药物,称为“煎汤代水法”。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的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必须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的给药途径、用法、剂量、时间、服药禁忌等内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位,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能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四)毒性 有毒与五毒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其中“毒药”一词,就是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陀僧,巴豆畏牵扯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官桂胃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禁忌凡易对母体、胎儿产生损害的药物,均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药与禁用药两大类。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大辛大热之品中的部分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积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3、服药禁忌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应掌握安全、有效的原则,把握好剂量、炮制和配伍等环节,尽量减轻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 三、用药护理 1、容器通常选择以带盖的陶瓷沙锅、瓦罐为佳。 2、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3、泡药煎药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4、煎药 (1)火候: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

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中医用药及护理

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重点难点】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

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 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相反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2.妊娠禁忌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 3.服药禁忌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剂量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 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七章中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习题

第七章中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2.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的作用 B.中药的四气五味 C.中药的升降浮沉 D.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E.中药的特征 3.四气是指() A.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B.升降浮沉四种不同的趋向 C.辛甘酸苦四种不同的滋味 D.卫气营血四种不同的病位 E.以上都不是 4.寒凉药的作用是() A.暖肝散结 B.温里散寒 C.清热解毒 D.补火助阳 E.回阳救逆 5.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6.归经是指() 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7.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A.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减毒作用 D.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8.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9. 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反 1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药对是() A.甘草与海藻 B.丁香与郁金 C.人参与五灵脂 D.三棱与莪术 E.川芎与牛膝 11.属于“十九畏”的配伍药对是() A.川乌与草乌 B.桃仁与红花 C.官桂与赤石脂 D.乌头与贝母 E.甘草与甘遂 12.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峻下逐水药 B.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C.驱虫药 D.安神药 E.截疟药 13.解表药多为辛散芳香之品,入煎剂时不宜() A.轻煎 B.久煎 C.包煎 D.后下 E.先煎 14.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 A.麻黄 B.杏仁 C.石膏 D.甘草 E.桔梗 15.素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生姜 B.葱白 C.紫苏 D.防风 E.香薷 16.治少阳往来寒热证之要药是()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桑叶 E.菊花 17.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疼痛、齿痛、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藁本 B.防风 C.荆芥 D.羌活 E.白芷 18.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 B.辛夷 C.藁本 D.紫苏 E.荆芥 19.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A.薄荷 B.蝉蜕 C.桑叶 D.菊花 E.牛蒡子 20.解表而兼理气安胎的药是() A.荆芥 B.桑叶 C.麻黄 D.紫苏 E.白术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一、给药要求 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的重要保证。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实,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在指定时间内给药。同时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之。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如外感表证病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服再剂。二、给药时间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药时间护理知识。 1、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 2、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正确的服用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1给药要求 (1)严格查对制度;(2)明确给药方法;(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4)掌握给药时间;(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 2中药的煎药法 (1)煎药前要逐一核对无误;(2)煎药器具以砂罐、瓷罐为佳。忌用铁锅、铝锅;(3)煎药前应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40min.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 3.33cm,第二煎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3~1/2;(4)煎药时间和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5)每剂药煎取液量,成人200~300ml,小儿减半;(6)需特殊煎法的药物要按要求特殊煎。 3内服中药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糖浆剂等剂型。 4服药方法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1)汤剂服法:包括分服法、顿服法、频服法、连服法四种。(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5服药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服用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