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好文汇总(自己整理的范文)

申论好文汇总(自己整理的范文)

人与自然 (1)

海洋的健康 (1)

取信于民,让“看得见”政府归位 (2)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 (3)

200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4)

2007 保护耕地要多管齐下 (4)

2007 征地要保障农民主体地位 (5)

2006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从剖析“利益”开始 (5)

公共政策岂能朝令夕改 (6)

畅通信访渠道构建和谐社会 (6)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国智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7)

从顺德一中招生案看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7)

华南虎照事件引发的思考 (8)

让“敛钱局”恢复“为民局”本色 (8)

政府要走在“文明”的前列 (9)

畅通信访渠道,构建社会和谐 (9)

加大网络普及,提升网络文明 (10)

人与自然

在如今世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温室效应、能源危机、工业污染等负面效应也纷至沓来,人们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在如何对待自然资源开发的问题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需要保持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原生态,所以对自然资源要限制开发,停止开发。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资源开发可以加速经济增长,需要加快开发、全力开发,为此牺牲环境也可以在所不惜。

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要么是因噎废食,为了环境保护放弃发展,要么是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发展不为将来打算,都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简单对立了,认为两者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良好生态,用良好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我国自古就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发展的原则。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绿色GDP意识,认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彻底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念。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论证,新上重大项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建设前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确保做到发展与环保并重。再次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

二、依法发展的原则。瑞典和美国通过立法加强了河流水域的保护,收到良好效果,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要完善环保相关法规,制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严格环评标准,同时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力量,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力度,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三、全面发展的原则。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在资源开发中,要摒弃单一开发资源的做法,要以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要能保证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该地区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资源开发了经济却没有发展的现象。

第四、以人为本的原则。漫湾水电站没有解决好移民的生活问题,导致移民对水库区的生态造成破坏,带来了地质灾害,在这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转化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每一位公务员都应时刻牢记在心,在水库移民、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等一切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工作中,把共建共享的理念贯彻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创造“人和”的局面,去感天动地,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1187)

海洋的健康

从外太空俯瞰太阳系,你会发现一颗闪着蔚蓝色奇异光芒的星球,它叫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人类和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园。

地球表面呈现蓝色是因为地表78%被海洋覆盖,海洋对于生命来说意义重大。众所周知,生命得以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淡水和适

宜的温度,而海水蒸发—云—降水—地表径流—海水这样的循环正好满足了生命所需的条件;此外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最初的祖先没有爬上岸之前,也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然而曾几何时,这片海域不再蔚蓝,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过度排放,日本武库县海滨赤潮泛滥;由于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转变,J市渤海湾黑潮滚滚。海洋的污染尤其是近海的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废水中含的有害物质对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危害;其次,有害物质在海产品中沉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近海水域污染将会给环境生态造成巨大破坏。

近海的污染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带来链条式的反应:假如听任近海污染继续泛滥,那么不久的将来,美丽的海冰沙滩就将变成不毛的死亡绝地,并且这死亡的阴影会向内陆扩展蔓延,不断吞噬人类生存的领地和空间。虽然人类已经到岸上生活,但海洋离我们并不遥远,保护海洋的健康仍然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保护海洋的健康,让海水永远蔚蓝,要做到:一、转变错位的环保理念,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而要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并驾齐驱,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树立法律的权威,用法律手段保护海洋的健康,加强立法,完善执法。三、理顺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的的关系,加强协调与沟通,改变“多龙闹海”的管理格局,形成监管合力。四、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的良好舆论氛围。

取信于民,让“看得见”政府归位

日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临时请假参加横渡珠江活动,赢得了现场广大市民的热烈掌声。一件远称不上轰轰烈烈的事,为何博得满堂喝彩?是广大市民刻意迎奉,还是由于当事人“位高权重”?皆非。

市民的鼓掌是由衷发自内心的,只因为张市长以亲身畅游的行动向市民展示了一个让人信赖的“看得见”政府。信息公开、决策透明,本就应该是政府责无旁贷之责,市长做了再正常不过的举动,竟然赢得市民热烈的掌声,难免让人尴尬,又发人深思。掌声不仅包含了对市长的敬意,更折射出近年来政府在百姓心中诚信的缺乏,表达了百姓对“看得见政府”的热切期盼。

“看得见”政府的缺位,主要是由于政府缺乏与市民和媒体的畅通交流,少了几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所致。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通畅的沟通机制。除了加强日常的政务公开工作之外,还应建立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特别注意发挥互联网作用,多渠道与民沟通,主要领导人应学习胡总书记,主动上网“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近期震惊全国的几起恶性事件都与政府与民沟通不畅有关,前车覆辙,不可重蹈。

二是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公务员素质。政府任何一项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集体实施的公务员这一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公务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政府的威信。加强培训,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公仆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极为必要的。多一些懂得宽容、富有行政智慧的公务员、决策者,自然多一些务实而明智的举措来取信于民。

三是建立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考评机制。把承诺的计划落实情况、整改措施纳入机关绩效考评硬指标,能有效抑制当今某些政府夸夸其谈甚至不着边际的承诺,有力打击在部分地方存在的缺乏求真务实、人浮于事的作风。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政府应有宽广的胸怀接受群众各种形式的监督和批评,在鼓励群众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通过监督打消群众疑虑,让种种“有罪推论”不攻自破,树立起政府在群众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形象。

今天,我们为以亲身畅游告诉市民治理珠江成效的张市长鼓掌;明天,我们将为把政治话语和政府决策放在广场上、大江中落地的“看得见”政府而喝彩!(894)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

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对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政绩观呢?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所以,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需要我们摈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

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观念,摈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观念。只有善于在全局上谋发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科学的。

其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布局合理、动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探索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要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却缺少统筹规划的误区,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最后,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弥足珍贵、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皈依,才能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政绩。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有两万多种,滨海沙矿、海洋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为我国创造了创造了接近十分之一GDP的海洋经济。但是当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骇人听闻的日本水俣病、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南方某市因围海造田而遭来灭顶之灾等事件纷纷袭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盲目开发海洋资源,忽视海洋保护,是不可持续的,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本质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恰恰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待海洋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对我国能够持续利用海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兼顾开发与保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法制层面,完善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把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海洋立法的原则之一,完善包括《海洋保护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概念、范围、方式等,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同时,不断完善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上协调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南海某市制定的涉及了海洋海岛开发保护规划的编制、海岛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属地对海岛的有效监控等内容的海岛管理制度,就为海洋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从操作层面,优化海洋开发的方式,加强海洋的综合保护。禁止向海洋排污、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破坏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优化对海洋的开发方式,引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项目,保障水电能等资源的有效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海洋的综合保护,建立资源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综合性、长期性的海洋保护战略。

第三,从长远保障,将海洋开发与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创造了近3万亿元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海洋开发与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从全国的大格局上来审视海洋的巨大作用,有利于整合利用各地海洋资源,突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诸侯经济”,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建立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以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目标。

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做到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并重和双赢,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0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总书记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总书记总书记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那如何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

第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持,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完善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为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

经济发展的观念、道路和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期,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 保护耕地要多管齐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正在大幅缩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数量减少,土壤污染加剧,土地肥力减弱……一系列的事实警醒着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保护耕地。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保护耕地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对于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如何才能保持耕地面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呢?

一是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增加土地数量。对于排土场、尾矿库、“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等荒废土地,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采取不同方式开始土地复垦工作,使被整治的土地恢复为耕地。加强复垦土地的绿化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复垦,通过向废弃地要地,向涧滩要地,向荒山要地等多种方式拓宽开垦途径,同时用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减少耕地被占用现象的发生。宜兴原茗岭镇实施的“丘陵山区万亩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就是开垦耕地很好的例子。

二是强化存量土地盘活,实现集约用地。集约利用土地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落实农田保护,延缓用地矛盾的必然选择。存量土地有很大的再利用和再调整的发展潜力。要通过对存量土地的再调整,例如对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的改造,在已有土地上腾出新的用地空间,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存量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有利于缓建城镇化推进中的“地荒”现象,缓减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农民耕地被占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城镇化顺利推进和农民耕地得到保护的双赢局面。

三是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的退化进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以实现短期的利益为目的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依靠科学投入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改变土壤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地产出量。要建立既能保持土地增产,又不破坏水土资源环境的土地利用管理方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

保护耕地应科学开发耕地,合理利用土地,提高耕地质量三管齐下,以确保耕地面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耕地质量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各地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做好保护耕地的各项工作。

2007 征地要保障农民主体地位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据《财经时报》2004年报道,中国过去十年间转让的土地达1亿亩。在土地征收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侵犯农民主体地位的事件,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农民的群体性上访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建设和农村的稳定发展。因此,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城镇化的规划做到哪儿,那土地就征用到哪儿,很多时候,农民的参与权被弱化,利益为村干部和地方政府“被代表”,导致征地“被自愿”得进行。同时,在土地面积核算,土地单位定价,土地的分类裁定,土地的补偿标准等各个征用环节中,农民丧失了发言权,处于“被告知”的角色,土地的转让收益大部分仍归政府和企业所有,农民大量失地,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补偿,土地的收益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绝大部分农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后,沦为了“无地可种、无业可谋、无社保可享”的“三无人员”,生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征地过程中,农民丧失了生存的保障,又没有合适的补偿和安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农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造成了干群关系的极度僵化,严重影响到农村的长治久安。一家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术机构的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就有87起是因土地问题引发的。

为了农村的稳定发展,征地必须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那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呢?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被征用土地的收益大致分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而农民仅占5%-10%。作为被征地主体的农民位于利益链的最低端,获得的收益最少。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在被征用土地的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应当包括当前土地收益和今后土地增值后的收益,让农民在土地增值中享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并获得长期收益,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要保障征地补偿如数按时发放。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克扣农民的征地补偿,征地款必须按时如数发放到农民手中。各地纪委监查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监督检查,对发现存在征地款被挪用、滥用、贪污、克扣的行为,一概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依法予以严厉惩处。

三是要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农民丧失了祖祖辈辈传承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了维持生计,就辗转入城身份一转成了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生存技能的农民工只能从事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成为城市的廉价劳力。要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采用讲课、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的生存技能,增强失地农民的生存竞争力。在征地所在地开展生产,优先雇佣失地农民,鼓励农民因地就业,稳妥得做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避免失地农民沦为社会闲散人员。

涉及到征地的各地党委政府必须把征地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2010年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做好土地征收前后的一系列相关工程,强化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从剖析“利益”开始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尤其是社会根源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正处于高发阶段,如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张海超开胸验肺连锁反应、校园刺童事件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得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各阶层的核心利益,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升级,是新时期对我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跟不上城镇化的推进进程,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由此引发了社会根源类的突发公共事件。换而言之,就是某一社会群体的利益在社会活动中受到了损害,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采取行动,就引发了突发公共事件。例如三峡大坝的征地项目,相应的征地补偿机制跟不上三峡工程的推进速度,导致失地农民陷入了“无地可种,无业可谋,无社保可享”的困境,由此引发了农民的集体性上访。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将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是一巨大阻力。那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呢?

第一,公共政策应维护好各阶层的利益,避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由于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引发的。出台公共政策时,应严格按照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引入媒体监督、公共监督,使最终出台的公共政策能较好得体现出各阶层的意志,维护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公共政策被强势群体所左右。厦门的PX项目立项之前若能像广州番禺建垃圾填埋场一样事先征求公共意见,就不会引发后来的市民集体“散步”请愿。

第二,政府应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化解突发公共事件。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当前的一项

重点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地都应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都应有一整套成熟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官员要迅速把握核心矛盾,剖析该社会群体的哪些利益受到了损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利益的受损度,使他们享有本应享受的利益,从而采取各项措施来避免矛盾激化,安抚好公众情绪,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

第三,应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从长远角度保障社会和谐。近两年来在我国部分省市推进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为我国广大农民解决了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城市深化到农村,正日臻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公共事业,能减轻失业家庭、农民工、弱势群体对于社会的不满、仇视情绪,保障他们的生存需求,给予底层阶级向上流动的通道,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避免一般事件演变为突发公共事件。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好各社会阶层各自的利益,避免各社会阶层的矛盾激化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公共政策岂能朝令夕改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实施统治管理的手段,影响深远,涉及诸多的社会层面,理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是公共政策有效调节社会行为,塑造良好政策秩序的基础。但近几年来的公共政策却早已不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是“朝令夕改”“见异思迁”。

北京朝阳区经适房转商品房规定五一前后骤变,教育部关于儿童入学龄限制的规定反复,个性化车牌的突然兴起和突然叫停,这些事件都是公共政策“朝令夕改”鲜活的例子。

“朝令夕改”的公共政策有三个方面的弊端。

一是导致政府公信度下降。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公共政策可以看作是政府言而无信,出尔反尔,那么,公众就会对政府及其政策慢慢失去信赖,以致令不行,禁不止,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负面影响覆水难收。

二是导致资源浪费增加。随意变更的政策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投资1亿元的武汉市红山广场仅使用8年后就被拆除。1亿元的纳税额,倾注了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正当其用的话,够盖500所希望小学,为25万的山区学生提供就学的机会啊。

三是导致政策体系结构性紊乱。只有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有效得维持政策之间的综合配套,从而最大限度得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如果政策频繁变动,势必造成政策之间的脱节,形成政策盲区或者灰色地带。

因此,必须加强公共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就强调说,新一届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应当从总体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不能一届班子一套思路、一个领导一个想法。试问,运动员若是向前跑三步,又向后退两步,再折回另一方向往回跑,然后再折回,那任凭他跑步速度有多快,想必都追不上能一直勇往直前的队友。作为政策主体,领导班子一定要统一思想,力要往一处用,劲要往一块儿使,在建设规划、产业布局等全局性的事业的大方向上保持一致性,继往开来。同时,应把领导干部工作的连续性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从考核机制上杜绝领导干部好大喜功,拍脑袋作决策。

第二,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规范性。种类繁多、纷繁复杂的公共政策背后,众多问题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制定政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使是为了人口普查纠出出生漏报也不能忽视计划生育征收条款,以低于最低征收标准的价位来征收。计生政策碰到人口普查也绝不能松绑,否则计生工作推进将举步维艰。公共政策的五大步骤,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各环节需规范化而非形式化的执行,以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稳定性。而且,公共政策优化也是必须的,跟不上时代变迁或者逐渐暴露出缺陷的公共政策就应该进行修正,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

第三,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时的民主监督。缺乏民主监管的公共政策会给强势群体左右政策制定留下可乘之机,唯有得到广泛民主监管的公共政策方能充分体现出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的政策初衷,使公共政策真正能反映民众的诉求。09年广州番禺区计划兴建垃圾填埋场,立项前与该区100多名业主代表进行面对面谈话,广泛征求民意,一开始就表明了“群众反映强烈,绝不动工”的立场,避免项目建设重蹈厦门PX事件的覆辙。民意进入公共决策考量范围,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更具稳定性。

畅通信访渠道构建和谐社会

近些年,“上访”一度成为了热门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无论是市长接待日场面火热,还是省长手机被打爆都说明我国对信访问题的日益重视,但是同时也暴露出目前社会积累的矛盾太多,信访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畅通信访渠道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先决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

首先是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信访事项中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土地补偿、城市拆迁、移民安置、企业破产安置等问题占据多数,能否畅通信访渠道,关系着能否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其次是维持社会大局稳定的要求。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矛盾,但是若是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就会使民怨聚集,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近来的瓮安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再者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想跳出历史兴旺的周期律,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目前中央有些好政策并没有在基层得到落实,由于现实的原因,上级监督基层政府比较困难,而畅通信访渠道,可以使上级领导更多的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监督基层政府及其公务员,有利于政令畅通和构建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畅通信访渠道的重要性,把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要做出表率主动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其二、要加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目前信访机构人员少、责任与事权不相匹配,要加强信访部门尤其是基层信访部门的力量,规范机构设置,明确职能职责;从人员编制、工作经费上给与保障,同时要整合信访综治政法部门的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其三、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解决信访问题不能单靠领导接访,还必须建设常态化、经常化的信访体制。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健全矛盾预防机制,制订科学的信访工作评价体系。现民生问题就地、从速、高效解决。其四、要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群众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人民排忧解难应该是每一个公务员至高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畅通信访渠道已时不我待!(935)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国智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缓解环境资源压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可持续性,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国自主创新道路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高科技人才外流。有数据显示,2001年前,外企中国研发中心不超过200家,可是,到2007年已超过1000家。在2005年至2009年的投资计划中,约61.8%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的研发投资目的国,超过了美国(41.2%)和印度(29.4%)。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国家和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本国人才资源,不能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上,而必须有所跳跃,向以人才、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中国智造”转变。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就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改善企业科研条件。我国目前企业用于研发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资金比例太小,各项科研设施条件落后。科研人才外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外能够提供相对较好的研发条件,有利于技术人员干出成绩。要制定制度,将科研工作列入国企管理人员考核,加大企业研发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科研人员发挥才能创造良好设施条件。

二、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待遇制度。现行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职级制,工资水平整体较低、且过分强调平衡,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科技人才积极性。有跨国公司作过对比,在中国用一个博士,工资成本仅为美国的1/4,而效率却是美国的6倍。这种投入产出比,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吸引中国人才的步伐,同时也加剧了国内优秀人才外流。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尽快推动科研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将科研成果与人员待遇挂钩,激励优秀科技人才建功立业。

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我国有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但是多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没有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推动,同时也不能对研发人员形成有效激励。政府应致力于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同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企业参与的研发基地,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对研发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四、营造尊重科技的良好氛围。我国目前的条件、待遇可能暂时比不上国外,但是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中国建国后,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就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们各级领导要带头尊重科技,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力度,鼓励他们投身民族科研事业,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必由之路,意义重大。“得人才者得天下”,只要我们利用好我们的人力资源,汇聚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就一定能为“中国智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世纪的全球竞争中立身于强者之林!

从顺德一中招生案看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据悉,近来广州顺德一中16名学生听信了华中科大做出的口头承诺而未被录取。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诚信缺失、中学过分重视升学率、考生盲从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暴露出了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为什么顺德的师生会相信华中科大招生人员开出的空头支票呢?我们知道,高校录取新生时有一个投档线,上投档线的人数是该校在该地区录取指标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在这百分之一百二十之内,高校是有一定录取自主权的。假如顺德一中的学生是在这120%的最后一名,

也有可能因为“打过招呼”而得以录取(报载顺德一中曾经为华中科大输送过许多优秀人才,两校历来保持良好关系),反而会有分数相对较高的其他考生落选。

我们也知道,目前我国高校招生仍以统一招考为主,高校对于招到什么样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没谱,假如招不到某些特长型人才会影响学科建设,还有的学校缺乏教育经费,想招一些拿得起助学费用但分数稍差一点的学生却又没有自主权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招生人员动起了120%的主意,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关于高考招生丑闻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考在我国已历经三十年,不仅是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更已被视作我国社会公平的象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一、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渐形成高校自主招生与全国招生相结合的制度。允许高校自主招收特长生、提前录取优秀生,允许高校招收一定的“缴费生”,专款专用于资助贫困生等,同时加强监督。政府还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欠账。从源头上消除高校违规招生的冲动。

二、改变120%投档制度,改为从高分到低分考查制,除了因身体条件、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者依次递补外,按分数高低顺序录取,取消“可操作”的空间。同时,高考录取的程序应该完全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尤其是要接受新闻记者的监督。

三、加强对招生制度的监管。我们对于高考过程监管非常严密,作弊处罚的相当严厉,但是对录取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处罚力度就不是那么大,形不成威慑力。应完善制度,对录取的过程全程监控,对类似顺德一中的事件进行调查,一追到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四、注重对考生报考志愿的引导。不少考生报考知识匮乏,填报志愿时盲从于老师的“指导”;有的考生因为听信虚假信息导致上当受骗,暴露出我们对考生报考志愿引导不够。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招生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准确、适当的发布招生信息。要建立制度,落到实处。

国家兴亡,系于教育,社会和谐,缘乎公平。愿高招在我国永远是一片“净土”!

华南虎照事件引发的思考

华南虎照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造假者被批准逮捕,政府部门的正义之举虽然迟到了些,毕竟然国人感到欣慰,然而华南虎事件暴露的问题仍需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作为代表公权的政府,更应从中反思。

一、要充分重视民意。“华南虎照”事件让我们看到,在一个以人为本渐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积攒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中国古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意不可违”等诫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今天,更应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的决策出台之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要自觉将政府行为至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二、要重视网络民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畅通群众利益表达诉求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认识到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自身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通道,政府要搭建好网络平台政府建好一批政务网站,新闻舆论部门建好管好高质量官民互动网站,引领网络互动主潮流;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重视网络民意重要作用,将网络政务纳入各地方各部门政绩考核,在财政、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对干部的电子政务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领导干部带头和网民进行互动。加强对网络监管和规范,制定法规、倡导文明上网、运用技术手段清除有害信息。。。。。。

三、要勇于承认自身错误。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能永不犯错,重要的是面对错误,能够有勇气纠正,有责任担当。华南虎事件中的有关部门的亡羊补牢做法仍值得肯定,这比起有些地方政府明知错误却千方百计捂窟窿甚至欺骗造假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文明的进程从来都在艰难曲折中前行,一旦工作中出现失误,作为政府要站在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高度,勇于承认自身不足并积极改正,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做到科学和人性化,一旦犯错,也要允许有补救改正的机会。

四、要加大网上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面,是民众监督政府和反腐败的重要抓手,网络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因此对网上政务公开要予以充分重视。

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从华南虎事件中获得了欣慰,也看到了希望,但愿我们的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做得更好,让民间的正义力量更有信心,让我们脚下的大地更加坚实!

让“敛钱局”恢复“为民局”本色

据悉,金华市安监局成立短短两年来,通过收钱盖章,收取各种形式的考核费、证书费、资料费、赞助费等敛财近百万元,被戏称为“敛钱局”。这样的敛钱局,损害人民利益,败坏政府形象,助长贪污腐败,为社会各界深所诟病,然而寻诸报章媒体,类似这样的敛钱局却并不罕见,部门乱收费现象累禁不止,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还有愈演愈烈之风,发人深思。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要依靠改革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敛钱局之所以存在,固然有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因素,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的是存在着制度漏洞和体制缺陷。“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要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

通过完善制度让敛钱局恢复“为民局”的本色,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要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各项不合理的行政收费项目,从源头上消除乱收费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要将行政执法机关纳入规范化管理,现在有很多执法机关存在很多“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开资渠道靠罚款收费收入,单位日常运转也靠收费,甚至为了能完成各项工作目标,部分上级领导也会对乱收费采取默许的态度,这样难保不出现乱收费现象。为此应将行政执法机关纳入规范化管理,解决其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弱化乱收费的冲动。

三要整合人大、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力量,形成监管合力。我国目前的体制是人大、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监管力量分散,对众多的部门不能形成监管合力。建议加快纪检部门垂直领导的进程,同时借鉴中央大部制改革做法,由人大牵头,政法委、纪检委、检察院等合署办公,对有关行政机关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之势,监督其依法行政,以遏制行政乱收费蔓延的势头。

四要完善制度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群众监督对反腐败至关重要,70%以上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线索是由群众提供的,但是对于行政乱收费等腐败现象,我国目前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原因有二,一是害怕打击报复,如李文娟事件;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举报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一要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二要建立完善举报有奖制度,调动群众监督政府的积极性,把政府至于群众雪亮眼睛的注视之下。

五要切实执行政务公开。试想,假如金华市安监局的每一项收费都向社会公开,还会成为“敛钱局”吗?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的的政务公开多数流于形式,走了过场,要加强领导,强化监管,把政务公开作为反腐败工作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出成效。(1006字)

政府要走在“文明”的前列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仪之邦”,但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屡遭诟病,且不说俯拾皆是的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呼小叫、吞云吐雾,满街的小广告、体育场上震耳欲聋的“京骂”等,就连出国旅游,中国游客素质差也是举世公认。奥运在即,如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展示良好国家形象成为令奥组委官员们头疼不已的问题。

为改变国民不文明的各种陋习,我们会议层层召开,文件级级传达,宣传广告也做了不少,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距离构建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的还差之甚远,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整个精神文明构建、国民文明程度提高进程中,我们的政府和政府官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君不见:仗着有权有势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威胁他人的生命者,有之;听到批评就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将善意拒之门外,甚至动用警力打击报复批评者,有之;一出问题,就去训斥下级,就去挑别人的毛病,一层一层找替罪羊者,有之;掩盖真相,误导舆论,编造拙劣的谎言者,亦有之。

“上行下效”,政府公务员担任着制定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崇高职责,一举一动备受瞩目,公务员们的不文明行为会对群众产生巨大的负面导向作用。“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本身就不文明的公务员怎么能令群众心悦诚服的响应“构建文明”的号召,执行“构建文明”的政策呢?由此可见,在国民文明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国家文明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走在前列,发挥表率作用。

一靠教育培训,提升官员文明意识。通过对公务员进行大规模、高密度的教育培训,政府工作人员摒弃特权思想等封建残余,树立服务意识,表率意识。

二靠制度约束,迫使官员文明施政。通过制定更科学的的制度,建设民主政府,使政府决策能更集中民意,对不同意见,官员想听不想听都得听;建设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造假者无处遁形;建设责任政府,理顺关系,明确各部门、个人员的责任,出了问题让责任人无法推卸。

三靠文化渲染,加强官员文明修养。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为此,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举办有意义的文体娱乐活动,让官员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静思;少一些酒气,多一些书香;少一些粗俗低下,多一些清风正气;少一些迎来送往,多一些忧国忧民。诚如此,则国家、人民幸甚!

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复兴起码的要求。“政府官员走在前,实现文明就不难”,对于此,我们是充满信心也充满期盼的。

畅通信访渠道,构建社会和谐

近一段时期以来,令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们头疼的普遍现象就是“越级上访”。“ 越级上访”与江西省政府省长、副省长和南昌市长向社会公布电话,结果省长手机被打爆的情况相似,属于不大正常的权力越级式的行政套路,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悖,带有明显的“人治” 烙印。

本来就有专门解决问题的部门,为什么群众把领导手机打爆?为什么会有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多数群众向基层或当地有关部门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妥善解决,而一旦上级领导过问了,地方官员一怕领导问责,二想在领导面前表现,有了压力和动力,思想重视程度立刻就有大幅度提升,很多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了。说明目前信访制度存在在缺陷,不能很好发挥作用,还需要“大领导”的强势介入。

但我们不能让所有问题都需要领导过问,一来领导不是专职接访员,二来领导没有这么多精力。假如领导哪一天没顾上过问,那么问题是不是要一直拖下去?而当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民怨就会在一定时候爆发,贵州瓮安事件就是沉痛的教训。省长手机被打爆,正暴露出我们目前言路堵塞、问题积压。我们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正规化运转的矛盾化解协调机制,实现老百姓参政议政的常态化、从简化,保证实现民生问题就地、从速、高效解决,让国家和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首先:应加强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处理信访问题领导重视了一个样,不重视又是一个样,暴露出工作随意性较大、相关法制不健全的弊病,且有些规定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形势要求。要在《信访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信访法》,将解决矛盾纠纷纳入法制化轨道。

其次: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信访稳定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当前的信访工作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式需要。要成立解决信访稳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对其中牵涉面广、涉及重大利益纠纷的重要的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及时向主要领导请示,对于信访日常工作要定期进行汇报,同时要加强信访机构的力量,要配备得力人手,保证办公经费、设施等条件到位。

再次:整合现有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处理信访问题是有责任无实惠的差事,各级各部门没有内在积极性,常常是相互推诿扯皮,导致问题悬而不决。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借鉴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做法,对层级、部门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划分,任务明确了,才能要求“谁的孩子谁抱走”,有效防止推诿扯皮现象,提高矛盾解决效率。

最后:要建立信访工作的奖惩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对重点问题挂牌督办,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同时,对在稳定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要给与奖励和表彰,改变信访工作只有责任而无利益的现状,调动广大基层干部解决矛盾纠纷的积极性。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时期,这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高发期,如何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纷成为了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畅通信访渠道,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一定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1264)

加大网络普及,提升网络文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规模已经显现。网络规模上的突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体现,与此同时,整体素质提高、爱国凝聚力提升了的网民们正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在这三个“第一”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系列的隐忧:我国网络的普及率差,仅于上世纪的美国相当;部分网民素质不高,网络道德缺失而引发种种问题;网络立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管理手段不成熟,网络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加大网络普及,提升网络文明,更大更好地发挥网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网络普及。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本部门的网络建设,建立与民对话的平台。一方面要在广大农村扩大网络覆盖,保证科技对群众生活发展的促进作用。

2、加强网络管理,打击网络犯罪。建立一套包括事前调查引导、事中监督控制、事后明责反馈的网络管理办法和问题处理机制。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考虑成立专门部门解决由网络为媒介的新型科技犯罪,对网络犯罪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积极教育引导,提高网民素质,要在网上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大家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要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推行行业自律,发起网上道德承诺等活动,使网民的素质得到提高,网络环境得以净化。

4、加强网吧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一要要改变以短期利益收取为导向的经济规划,根据情况控制网吧数量和规模,二要对安全措施经常性的检查,对环境恶劣的要坚决予以处罚和取缔。三要推广限时系统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鼓励其专心学习而非玩物丧志。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不仅是网络数量上的一,更能达到质量和效率的第一。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