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规定

(一)对精神药品的规定

1 .每张处方最大量

( 1 )第一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最大量:不得超过 3d 常用量。

( 2 )第二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最大量:不得超过 7d 常用量。

( 3 )精神病患者及特殊疾病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可以超过规定的常用量。

2 .应用医师

( 1 )执业医师开具精神药品处方,必须载明患者的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 2 )执业医师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充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同时要严格掌握第一类精神药品适应证,遵守“专用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住院患者使用精神药品,可由医师开具处方护士取药。

发药部门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的患者,在发出第一类精神药品前,应在专用卡中详细记录发药时间及数量。

(二)对麻醉药品的规定

1 .每张处方最大量

( 1 )对普通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注射剂不得超过 2d 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 3d 常用量。

( 2 )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每张处方最大量注射剂不得超过 3d 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 7d 用量,控释缓释剂不得超过 15d 用量。

2 .应用医师

( 1 )执业医师开麻醉药品处方时,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签全名。

( 2 )执业医师不得为自己开麻醉药品处方使用麻醉药品。

( 3 )执业医师在为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应用麻醉药品时,应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充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同时,要严格掌握麻醉药品适应证,遵守“专用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 4 )执业医师在为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建立完整的存档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疼痛控制情况、药品的名称及数量。

3 .应用医疗机构

( 1 )医疗机构不得违反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另行制定限制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管理措施。

( 2 )医疗机构应对应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并建立随诊记录。

4 .应用时间

( 1 )对普通患者:连续使用不得超过 7d 。

( 2 )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可以连续应用。

5 .应用品(即用过品)

( 1 )对空安瓿: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的患者,再次领药时须将空安瓿交给医疗机构。

( 2 )对用过的贴剂:使用麻醉药品贴剂的患者,再次领药时须将用过的贴剂交给医疗机构。

6 .执行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应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违反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另行制定限制患者止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管理措施。

7 .发药部门

( 1 )对所有患者在发出麻醉药品前,均应详细记录麻醉药品处方情况(即进行麻醉药品处方专册登记)。

( 2 )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在发出麻醉药品前,应在专用卡中详细记录发药时间及数量。

8 .应用余品当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并有剩余的麻醉药品时患者亲属或监护人应将剩余的麻醉药品交给核发麻醉药品专用卡的单位。

(三)对个别品种的规定

1 .吗啡对领有麻醉药品专用卡的癌症患者使用吗啡(含盐酸吗啡、硫酸吗啡的各种制剂),应由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身体耐受情况决定剂量。

2 .盐酸二氢埃托啡

( 1 )医疗机构:限二级(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应用。

( 2 )应用诊疗范围:只能应用于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暂不应用。

( 3 )适应证:应用于创伤、手术后及诊断明确的各种剧烈疼痛的止痛,包括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无效者。不得用于戒毒治疗。

( 4 )应用时间:连续应用不得超过 3d 。

( 5 )其他:禁止凭麻醉药品专用卡应用。

3 .美沙酮不得将盐酸美沙酮片及注射液用于戒毒治疗。

4 .麻黄碱

( 1 )个体诊所:不得应用麻黄碱制剂。

( 2 )每张处方最大量:不得超过 7d 常用量。

二、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误区

绝大多数麻醉药品具有镇痛作用。目前,将麻醉药品尤其是阿片类药用于癌症患者镇痛是麻醉药品的主要用途之一。但是,某些地区、单位在使用麻醉药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 .镇痛药宜在疼痛剧烈时使用临床实践证明,及时、按时使用镇痛药,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可选择镇痛强度低的镇痛药,使用最小剂量。如果等到疼痛剧烈时使用镇痛药,患者就要遭受疼痛的折磨。如果长期得不到镇痛治疗,癌症患者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因此,不宜等到疼痛剧烈时使用镇痛药。

2 .镇痛治疗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临床上,对癌症患者疼痛进行镇痛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疼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癌症患者在不痛的状况下睡眠,是对癌症患者镇痛治疗的最底标准。理想的镇痛治疗目的是让癌症患者在不痛的状况下休息、活动、工作。绝不能满足于癌症患者疼痛部分缓解,必须追求疼痛完全消除。

3. 用哌替啶镇痛最有效最安全现在不提倡将哌替啶用于癌症镇痛治疗, WHO 也未将哌替啶列为对癌症疼痛镇痛治疗的药物。理由是:① 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 1/10 ~1/8 。② 哌替啶镇痛持续时间仅为吗啡的 1/2 ~ 2/3 。③ 哌替啶的代谢物为去甲哌替啶,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有毒性作用,其半衰期长达 3 ~ 18h 。④ 哌替啶口服生物利用度差,要达到镇痛效果口服必须增加剂量,此时,去甲哌替啶的量成倍上升。⑤ 由于哌替啶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多采用肌内注射给药,而肌内注射本身会导致疼痛。总之,哌替啶不宜用于长期疼痛的患者。临床医药人员必须改变将哌替啶用于癌症疼痛治疗的局面。

4 .阿片类药只宜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临床实践证明,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少数癌症患者镇痛治疗需要高剂量。药理实验提示:阿片类镇痛药无封顶效应。只要疼痛加剧,就可增加阿片类的用量提高镇痛治疗的效果。对于任何重度疼痛的患者,无论癌症临床分期早晚、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镇痛治疗需要,都应及时使用最大耐受量阿片类镇痛药,而不能仅对即将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

5 .阿片类药出现不良反应就应及时停用临床实践证明,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除便秘外,大多数是暂时性的,也是可以耐受的。例如,阿片类药导致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日,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因此,一见不良反应出现就立即停止使用阿片类药的做法不可取。临床医务人员必须对阿片类药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性的治疗,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或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6 .阿片类药一旦使用就无法停用在医疗实践中,只要癌症患者疼痛病因得到控制、疼痛消除、随时可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当吗啡日用量为 30 ~ 60mg 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对长期大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也不会发生意外。逐渐减量停药的具体做法为:在最初的 2d 内减量 25% ~ 50% ,继后每 2d 减量 25% ,直至日用量为 30 ~ 60mg 时停药。在逐渐减量过程中,应观察癌症患者有无疼痛症状出现。若出现疼痛症状且评分大于 4 ,应进一步缓慢减量,避免停药太快出现疼痛症状及戒断症状。

7 .阿片类药不能用于肺癌患者临床实践证明,阿片类药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肺癌患者疼痛的治疗。认为阿片类药不能用于肺癌患者疼痛治疗的根源在于阿片类药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实际上,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是外周性病变即肺部病变所致,而阿片类药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对呼吸中枢抑制的副作用。阿片类药本身不加重肺部病变。同时,阿片类药对中枢抑制的副作用,一般仅发生在用药过量时或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蓄积时。

肺癌患者疼痛使用阿片类药镇痛,出现呼吸抑制的副作用极少。其原因有二:一是疼痛症状可天然拮抗阿片类药导致的呼吸抑制副作用;二是肺癌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能很快对阿片类药导致的呼吸抑制副作用产生耐受。

8 .阿片类药长期使用会产生精神依赖性临床实践中,长期使用阿片类药为癌症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尤其是采取口服或透皮方式给药,癌症患者出现精神依赖性(以往称成瘾)的危险性极微。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在长达 40 多年癌症诊治过程中,只见到4 例患者出现精神依赖性。平均 10 年才见 1 次。并且,从 1990 年开展三阶梯止痛疗法以来,1 例也未见到。国外 Porter 报道,使用阿片类药出现精神依赖性的危险低于万分之四。这足已说明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导致精神依赖性罕见。由阿片类药导致的耐受性或躯体依赖性,并不意味已产生精神依赖性。

应将由阿片类药导致的耐受性、躯体依赖性及阿片类药物滥用导致的精神依赖性严格区分,不能等同。

由阿片类药导致的耐受性,临床表现为随着阿片类药使用时间的延长,需要逐渐增加阿片类药的用量。阿片类药耐受性在癌症患者镇痛治疗中普遍存在,不影响对癌症疼痛患者继续使用阿片类镇痛药。

由阿片类药导致的躯体依赖性,临床表现为突然中断用药则会发生戒断症状。因此对癌症患者疼痛使用阿片类药镇痛时,不能突然停药。

阿片类药滥用是指阿片类药使用于非医疗目的所需。与阿片类药用于癌症患者镇痛治疗毫无联系。

阿片类药使用后是否导致精神依赖性与剂型、给药途径及时间有关。注射剂静脉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升高,容易出现欣快感,易于导致精神依赖性。控、缓释制剂口服或透皮、按时给药,可避免过高的血药浓度出现,并使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这样,可在保

证取得对癌症患者镇痛理想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出现精神依赖性的危险,直至避免精神依赖性的发生。

9 .阿片类药的广泛使用会导致滥用阿片类药对癌症疼痛患者广泛使用与阿片类药滥用是两码事。前者是依据癌症患者的病情需要、身体耐受程度及国家对阿片类药的管理规定使用阿片类药,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癌症患者的疼痛;后者是指阿片类药的非医疗目的所需的使用——吸毒,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欣快感。临床上,医务人员严格依据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对癌症疼痛患者广泛使用阿片类药,不可能导致阿片类药的滥用。不能把医疗上阿片类药的广泛使用与阿片类药的滥用混为一谈。否则,阿片类药的作用就难以发挥,癌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高。

10 .将阿片类药用于癌症患者就是让癌症患者安乐死对癌症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不是让癌症患者安乐死。可以说,根据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癌症患者身体对阿片类药的耐受情况及国家对阿片类药的管理规定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不仅能消除疼痛,而且能降低因剧烈疼痛导致死亡的危险,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据调查,身体的疼痛与癌症患者的死亡有关。 Macfartane 报道,对英国西北地区 6569 例癌症患者进行长达 8 年随访的前瞻性疼痛调查发现,患有局部疼痛及广泛疼痛症状的患者与癌症患者死亡有关。局部疼痛患者与非疼痛患者的病死率比为 1 . 55 : 1 ,全身广泛性疼痛患者与非疼痛患者的病死率比为 2.07:1 。对癌症患者的疼痛,积极地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可降低因疼痛导致的病死率,延长患者的生命。把对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是让癌症患者安乐死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也是不科学的。

三、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在癌症中的特殊应用

现阶段执行癌症患者使用吗啡制剂的文件有三:一是关于癌症患者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二是关于癌症治疗使用麻醉药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于 1998 年 11 月 17 日、 1999 年 6 月 25 日发布);三是印发《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川卡的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于 2002 年 5 月 28 日发布)。其规定有二:一是由医师根据癌症患者病情需要及耐受情况决定用量;二是麻醉药品各种制剂每张处方最大量受日数的控制,即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3d 用量,控 ( 缓 ) 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15d 用量,其他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7d 用量。

对上述规定应如何理解利掌握呢 ? 笔者认为:对所有吗啡制剂的每日用量,均应由医师根据癌症患者的病情需要及身体耐受情况决定。在此基础上,对吗啡注射剂的处方一次不超过 3d 用量,对吗啡控 ( 缓 ) 释制剂的处方一次不超过 15d 用量,对吗啡其他制剂的处方一次不超过 7d 用量。

如此理解的理由是:一方面,吗啡制剂的每日用量由医师决定;另一方面,吗啡各种制剂的每次处方量与其他麻醉药品制剂一样,同样应受日数的控制。不能因为由医师决定吗啡制剂的每日用量而导致吗啡各种制剂的每次处方量不受日数的控制。既要充分保证医师行使癌症患者吗啡各种制剂每日用量的决定权,又要严格执行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3d 用量、控 ( 缓 ) 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15 用量,其他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 7d 用量的规定。

为了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癌症病人疼痛实施“按时”、“按阶梯”治疗。为充分满足癌症病人镇痛对使用麻醉药品的要求,卫生部在 1994 年 2 月 19 日重新拟定了《癌症病人中领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要求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

部在 2002 年 5 月 28 日印发修订后的《癌症患者中办麻醉品专用卡的规定》时强调: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违反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另行制定限制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管理措施。但是,癌症病人及其家属仍普遍反映:麻醉药品未能充分满足癌症病人镇痛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恐惧病人成瘾鉴于我国人民有吸食鸦片的漫长历史,我国政府在解放初期颁布了一系列管理麻醉药品的法规,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 1950 年

2 月 24 日公布的《关于严禁烟毒的通令》、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李德全部长 1950 年 11 月 1 日公布的《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和《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为戒除烟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特别是医药人员形成了一种“成瘾恐惧症”,即担心为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会导致患者成瘾,继而形成怕用、慎用、少用、不用的局面。

2 .误认限量供应我国对麻醉药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依据医疗机构病床数的多少及门诊量的大小,采用限量供应的制度。如卫生部 1979 年 2 月 10 日印发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细则》,对医疗单位麻醉药品实行按季度分五级限量供应制度。从 1994 年 7 月 1 日开始,改对医疗单位麻醉药品的限量供应制度为按计划供应制度 ( 1994 年 2 月 19 日卫生部文件卫药发 [1994] 第 9 号,关于发布《医疗单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计划供应办法》的通知 ) ,即由医疗单位根据用药量的大小编制购买麻醉药品计划,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从2000 年 2 月 22 日开始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 2000 年 2 月 22 目以国药管安[2000]60 号文件发布 ) ,改对医疗单位麻醉药品计划供应为对麻醉药品注射剂计划供应、对麻醉药品的其他剂型施行按需供应制度。不仅如此,倘若医疗单位按计划购买的麻醉药品注射剂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还可追加麻醉药品注射剂计划,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供应。但是,许多医药人员还是以为对麻醉药品施行限量供应制度,对现在施行的按需要按计划供应、按计划供应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还可追加计划供应的制度全然不知。继而形成怕用、慎用、少用、不用的局面。

3 .曲解管理原则长期以来,麻醉药品一直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许多医药人员将国家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原则曲解为以不用、少用为好,继而形成怕用、慎用、少用、不用的局面。

要充分满足癌症病人镇痛对麻醉药品的要求,应采取以下对策:

1 .组织培训鉴于许多医药人员恐惧为病人使用麻醉药品会导致病人成瘾,误认为对麻醉药品施行限量供应、曲解国家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应积极组织、大力开展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广大医药人员统一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 为癌症病人使用麻醉药品不会导致癌症病人成瘾。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癌症病人对麻醉药品的需求,完全是为了预防、消除或减轻癌症导致的疼痛,而不是为了消遣 ( 追求欣快感 ) 。卫生部早在 1993 年 5 月 14 日下达的《癌症三级止痛阶梯疗法指导原则》中明确批出:“只要适当地掌握,麻醉药品的精神依赖即成瘾十分罕见。所以,医护人员及家属甚至病人都不必顾虑。”

(2) 国家对医疗单位麻醉药品的供应量不会不足。目前,国家对医疗单位的麻醉药品注射剂供应不受量的限制,而是根据医疗单位的计划满足供应 ( 计划不足时还可追加计划 ) ,对麻醉药品的其他剂型能根据医疗单位的临床需要满足供应。

(3) 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原则是在充分保证病人镇痛使用的基础上,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不流入非法渠道。具体言之,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应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证病人镇痛的需求,做到正确和充分的应用:二是保证安全管理再防止流入非法渠道。而不是以不用、少用为好。

2 .传达政策

(1) 对下级传达:上级各有关部门 ( 如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同 ) 应及时对下级各有关部门传达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

(2) 对麻醉药品使用单位传达:基层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传达到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

(3) 对医药人员传达: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应及时将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传达到各有关医药人员。

3 .执行政策有关医药人员知晓国家管理麻醉药品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后,要及时认真贯彻、坚决执行,确保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落到实处。

4 .检查督促有关医药人员和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对国家管理麻醉药品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究竟贯彻执行的如何,各有关部门应深入检查督促,并通报检查结果,督促改进。激励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1) 麻醉药品使用单位开展检查:包括有关职能科室的检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检查和院委会的检查。

(2) 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所属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检查,促进各麻醉药品使用单位对国家管理麻醉药品新政策、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的贯彻执行。

(3)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检查: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所辖地区执行国家麻醉药品政策现状进行检查。当前,要特别检查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使用麻醉药品的医疗机构有无违反《癌症患者中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另行制定限制癌症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管理措施的情况,坚决制止限制癌症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的现象,确保持麻醉药品专用卡的癌症患者正常使用麻醉药品。

医源性药物依赖防范和报告

一、药物依赖性

( 一 ) 药物依赖性的定义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同一个可以对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

( 二 ) 药物依赖性的分类和解释

药物依赖性又可进一步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还有同类药物之间交叉依赖的现象,在此一并进行解释。

1 .身体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 (Physical dependence) 有时亦称生理依赖性 (Playsiolgical dependence) ,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征,表现为精神和躯体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它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威胁。致身体依赖性的药物主要有阿片类、酒类和以巴比妥类为代表的镇静催眠药,亦有人认为可卡因和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也可产生身体依赖性。

2 .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 (Psychic dependence) 又称心理依赖性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地或连续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精神依赖性断药后一般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是构成药物滥用倾向的必要药理特性。

3 .交叉依赖性

一种药可以抑制另一种药戒断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身体依赖性状态的能力,被认为二者之间有交叉依赖性 (cross —depndence) 。这种相互替代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

药物的交叉依赖性常见于阿片类药物。动物实验显示中枢神经抑制剂相互间具有高度交叉依赖现象;在人体,可见到酒精巴比妥类和苯二氮棹类之间有部分交叉依赖性。

二、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 一 ) 药理学分类

对致依赖性药物的药理学分类一般基于 4 种考虑:化学结构和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主观和生理效应类似,尽管它们的作用强度各异;在脑内具有相同的“受体”作用机制;同一类药物之间

具有交叉耐受性和交叉依赖现象;戒断后能产生相同类型的戒断症状。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将致依赖性药物分为 4 类,包括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枢神经兴奋剂,致幻剂和烃类溶剂。。

( 二 ) 根据国际公约分类

《 1961 年麻醉品单一公约》、《 1971 年精神药物公约》将致依赖性药物分为两大类,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

1 .公约规定的麻醉药品

公约中规定的麻醉药品与药理上具有麻醉作用的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剂或普鲁卡因、利多卡囚等局部麻醉药不同,是特指那些连续使用后产生依赖性,并在人群中造成严重滥用的毒品。它包括 3 大类,即阿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

2 .公约中规定的精神药物

从广义讲,麻醉品也属精神药物的范畴。与 1971 年公约中规定的精神药物,或叫“亲精神性药物” (psyohotropic drugs) ,统称为精神活性药物 (psychoactive drugs) 。分为 3 类,即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镇静催眠药和致幻剂。

3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公约的分类

1973 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公约中规定的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并考虑到还有 3 类未列入国际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酒、烟草和挥发性溶剂。在题为《青年与毒品》的一份报告中将引起依赖性和滥用的药物具体分为 8 类。目前,此种分类已经得到世界公认。

世界卫生组织对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 三) “策划药”和其他

“策划药” (designer drugs) 或“狡诈药”:一些药物化学家模拟已被证明具有高度依赖性潜力并被严加管制的某些药物的化学特征,改造这些化学集团的侧链,使之在这些策划者手中改头换面,给予新的化学命名,以逃避对这类的药物的管制。这类药物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其固有的致依赖性和滥用潜力,还在于它们往往产生新的和非常危险的不良反应。

还有许多其他物质被报告有不同程度的滥用和依赖性。苯环已哌啶 (p11encycdjne) 原本是用于兽医外科麻醉的制剂,现在美国已成为被广泛滥用的药物,此药可以引起中毒、谵妄和精神病态。弱镇痛药 ( 如头痛粉或去痛片 ) 目前也在某些人群中出现滥用势头。亚硝酸异戊酯(amyl nitrite) 是一种吸入性亚硝酸类抗心绞痈药,目前在西方青年中却将它作为能够快速产生欣快效应的物质而小有流行。偶有病人过度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和麻黄素片剂以及少数人滥用抗抑郁剂的情况。

三、药物依赖性的特征

1 .吗啡型是指以吗啡为代表的所有阿片类药物,其特点是连续用药后便很快出现严重的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与类似药物有交叉耐受现象;自然断药或用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催促能产生明显戒断症状。

2 .巴比妥型是以巴比妥类为代表的镇静催眠药,此类药物能产生严重的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但发展较缓慢,耐药性比吗啡轻;与酒精,氯醛,眠尔通,导眠能,安眠酮以及苯二氮棹类有交叉耐受性;断药后可产生明显戒断症状,此种状态比之吗啡更危险,甚至可以造成死亡。

3 .苯丙胺类是指苯丙胺及同类物,此类药物可产生严重精神依赖性,可能有轻度身体依赖性;产生耐受性;严重滥用可产生苯丙胺精神病。

4 .大麻型有中度精神依赖性,可疑有身体依赖性;稍有耐受性;断药后无特异的戒断症状。

5 .可卡因型有严重精神依赖性,可疑有身体依赖性;无耐受性;严重滥用可出现精神病态和攻击行为。

6 .酒精型有严重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有耐受性并与镇静催眠药有交叉耐受性;断药后可出现与镇静催眠药相同的戒断症状;长期过量使用会出现慢性酒精中毒状态。

7 .烟草型有精神依赖性,无身体依赖性,有耐受性。

此外,还有致幻剂和挥发性溶剂。长期使用致幻剂可产生耐受性,无身体依赖性,虽有精神依赖性但程度不清;挥发性溶剂具有明显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可疑或不明显,滥用者多为儿童。

四、对药物依赖的防范和报告

(一)合理处方的原则

合理用药的定义是:对病人用药正确,剂量适当,治疗期限合理而且用药产生的危害性极小。

一)对发生应激反应病人的处方原则

对于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焦虑和 / 或躯体主诉,最重要的是作出给病人开处方还是采用其他处理应激方法的决定,经常采用的劝导等非化学疗法既实用又有效,而且没有药物滥用和产生依赖性等后果。

对与生活应激有关的状态进行药物治疗时,下例原则应该遵守。

( 1 )具有明确的靶症状或症候群,例如失眠,焦虑和不安等,而且所用药物应对之有效。

( 2 )应该明确药物的治疗期限并告之病人,而且当功能恢复正常后就应停药。

( 3 )对病人用药后的一般情况和疗效应及时进行评价,并记入病案中。

( 4 )应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告诉病人。根据药物副作用面采取的对策,也要记入病案中。

( 5 )医生应该清楚药物之间以及药物与食品之间可能的相互的作用。

( 6 )医生对病人的用药情况应进行监督,特别应该了解病人的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应该警惕用药者出现精神依赖性或身体依赖性的可能迹象以及有否黑市倒卖或滥用的可能性。

( 7 )所用药物的处方量应尽可能小。

( 8 )应该动员家庭成员的力量,使他们负起管理和监督病人用药的责任,在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作用。

( 9 )如果怀疑病人有自杀的可能性,就应该限制药物的处方量,还应建立一个常规的临床监护制度,如有可能也可通过家庭或朋友进行监护。如果发现病人有明显的自杀企图,医生应想到让病人入院治疗。

( 10 )医生应该注意病人是否有药物滥用的历史。

( 11 )对症状进行有效治疗时,应该选择那些滥用潜力最低的药物。

二)对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处方原则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如恐怖状态,惊恐和周期性抑郁,则不得不采取一些具有明显依赖性倾向的药物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责任则是对这类病人的用药情况进行认真监督,并将药物成瘾的可能性告之病人和家属。如果用药时间不太长、在用药后期采用递减法撤药,或者虽然用药时间很长,用药方案采取间断法或叫短期药物“休假”法,对多数病人来说都可以避免严重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

当考虑对某些病症进行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判断这种治疗的益与害的比值,即确定病人遭受疾病的痛苦和药物的危险性二者之间何者为甚。

对癌症和其他不治之症所致严重疼痛的治疗也同样面临这类问题,而且由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产生依赖性是不可避免的。原则上,一方面我们将药物成瘾视为技术问题,重要的是将药物

用够用足,以避免病人在有限的生命期遭受痛苦的熬煎;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滥用现象,医生应该根据国家对晚癌病人麻醉品供应办法用药,以防有人冒领自用或将药物转入非法渠道。

对于确诊的疾病,是短期还是长期使用精神药物,要依疾病的性质而定。一方面,不应因害怕出现药物依赖、滥用或倒卖的可能而干扰医生的针对性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从事,对药物的使用方案和病人本身的状态都要实行认真监督。

合理用药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应该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以及药理学知识综合考虑处方内容。

三)警惕操作性病人(诈病者)

操作性病人,或叫诈病者,是指那些并不是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即使患有某种病症,却往往将症状夸大,目的是为了获得药物以满足瘾癖或倒卖给他人,而不是将药物作为缓解病症的合理手段的人。

1 .过往的病人这些人经常来自外地,自称他们的药已经丢失或被偷窃。这种情况通过一般的临床直觉即可发现。他们所述疼痛的严重程度和他们可能存在的疼痛(如果确有疼痛的话)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 通过观察发现诈病者如果医生感到病人正在努力揣摸和了解自己的反应情况;正如医生了解病人的情况一样,医生就应怀疑“诈病者”就在身边。一般的病人没有类似情况。

3. “有迷惑力”的病人编造奇谈怪事或病理谎言综合征的病人,具有普通病人望尘莫及的口才。一旦医生感到病人具有超常口才和表演能力时,就有理由怀疑是诈病者,偶尔医生可能不得不对“病理谎言”综合征的病人,即装病以便得到瘾药的病人,进行真正的生理或心理治疗。

4. 要挟病人可能采用各种要挟手段,从威胁要对医生实行暴力或抢劫钱财到行贿或更狡猾的手段。此时基本的策略是拖延开药和观察病人。

以上讨论并没有包括企图欺骗医生所采取的各种方法,但这些讨论有助于提高对此问题的警惕。解决临床难题的好方法是只给一夜或一天的药,同时医生要做临床记录或进行家访,并作身体和精神检查以确定病人是否真正需要治疗。诈病者通常回避详尽的诊查,拒绝核实病史的要求,不愿意接受少量药物或延长观察时间。而一个真正有病的人是很少会拒绝上述要求的。

(二)对精神药物的非化学性替代疗法

常常需要用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主要有 5 种,即适应能力下降、抑郁、焦虑、失眠和疼痛。使用精神药物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可能有几方面的潜在危害,有许多别的办法能用来代替使用精神药物,我们称之为替代疗法。

一)劝导和表层心理治疗

劝导( counselling )通常在教育、婚姻、就业、个人与情绪等陷入困境时采用。劝告者建议当事人采取最好的行动方针以便能解决他的问题。或者不采取给予指示性意见的处理方法,而是通过会见让病人尽量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多种困惑,最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表层心理治疗( superficial psychotherapy )包括各种方法,某些疗法有其理论基础,而另一些则是特定的。多数治疗依赖于卫生工作者与病人的关系,其中卫生工作者起主要作用。治疗包括劝解、鼓励病人透露他的症状,以及在危机时刻采用支持疗法和领悟疗法。

二)行为治疗

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和在环境中的所作所为,而行为治疗则是根据生理学家、神经病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建立的专门知识和理论的实际应用。

1 .脱敏疗法( desensitisation )是治疗某种特定物体或环境引起的恐惧和焦虑的一种方法,即在安全环境中向病人显示引起恐惧的物体或逼真地再现引起恐惧的情景,直到这些暗示不再引起任何反应为止,谓之消退。脱敏治疗又有两种方式——渐进式和非渐进式。渐进式又称系统脱敏( systematic desen sitisation ),是让病人逐渐或循序地接近引起不良(恐惧)反应的物体和处境;非渐进则是让病人立即面临引起适应的不良反应的处境之中,而不经过逐渐接近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暴露恐怖情境技术,又称之为“涌进”( flooding )。

2 .反条件化( counter-conditioning )第一步是决定哪些处境可引起适应不良的生理或情绪反应,然后建立与适应不良不相容的反应方法,从而减少或消除适应不良反应。广泛采用的技术是松弛法( relaxation )与系统脱敏法并用,它包括

3 个基本阶段:

( 1 )训练病人具有某种对抗焦虑的反应能力,例如深部肌肉松弛。

( 2 )建立一个从最小到最大程度诱发焦虑的等级环境。

( 3 )使病人处在不同等级的恐怖处境之中,从最小等级的诱发焦虑的项目开始,此时病人处于完全放松状态;当焦虑完全消除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等级训练。以后由于病人已学会在诱发焦虑的环境中保持松弛,该种环境就不再使他觉得可怕了。

3 .厌恶疗法( aversion therapy )厌恶性反条件化是另一种用于减轻不良的自我报偿反应的方法,用来治疗药物依赖性和饮食不节制等。方法是将以前使人感到舒服的条件(如服药),即正性条件反应被不相容条件反应的厌恶刺激所遏制,这样,不合需要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享受并会被病人抛弃。由于这些方法令人厌恶而且会带来某些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所以,一般只在其他行为疗法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4 .操作技术( operant techniques )行为可通过行为引起的后果加以矫正和保持。最常用的操作方法是正性强化( postivereinforcement ),即奖励。正性强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称为初级强化或非条件强化,这是一种自然的或先天的,建立在生理需要(如水和食物)基础上的。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最主要的强化是第二种类型,即次级强化或条件强化,例如金钱、表扬和关心等各种社会性强化物。即使在重视其他技术的时候,操作技术仍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并且应该成为所有行为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定适当的强化物或奖励是这一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种操作方法是负性强化( negarive reinforcement )即惩罚。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厌恶或不愉快事件的消除或推迟取决于特定行为表现。

5 .行为的自我控制( behacioural self-control )通过帮助使病人学会改善自己行为的自我控制技术。这一技术对于卫生工作者不易处理的失眠、贪食和性问题等适应不良行为非常有用。

各种自我控制技术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行为疗法合并使用。行为治疗计划(行为后果的自我强化和自我惩罚)、环境规划(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对与此有关的环境作有计划的重新安排)和自我监测(系统观察和记录自身行为)是这类治疗的几个实例。

三)认知战略

假设适应不良行为,可由不现实的或不合理的态度和信念,以及自暴自弃的想法等因素为媒介而产生。因此,为了改变这些行为模式或有助于疾病的恢复进程,有必要消除任何病态或荒谬的思维。有两种著名的认识治疗( cognitive strategies ),即认识重建法(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和自我指导训练( Self-directed training )。前者试图改变不合理观念和非逻辑性思维活动,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讨论与合理自我检查,建立合理的观念和思维;后者试图用比较灵活、适应性强的应付方式,取代适应不良的自我指令(对自己的口头命令)。认知治疗的目的是病人和治疗者就治疗和存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建立适当而合理的思维模式。

用行为疗法代替精神药物治疗可能具有教育与预防意义,它能帮助人们恢复责任心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依靠药理的解决办法,并且将能消除社会心理问题的医药化倾向。

五、防治药物依赖的药物

(一)防治阿片类依赖的药物

现今使用的这一类药物的作用特点都在于能部分或全部控制阿片类戒断综合征,故其性质属于抗阿片戒断症状药物。

美沙酮(非那酮, Phenadon , Methadone )

【临床应用】

适应证: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用于各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去毒治疗,尤其适用于海洛因依赖;也用于吗啡、阿片、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等的依赖。

剂量与用法:当前国内多采取 2 ~ 3 周的去毒治疗方法。脱瘾治疗期间,剂量应根据成瘾者滥用毒品的纯粹度,滥用量,滥用途径,以及戒断症状严重程度和病人躯体状况及反应而定。一股而论,凡静脉滥用在 1g 以上的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初始用量为 3 0 ~ 40mg / d ;而经吸入滥用者可自 15 ~ 20mg 开始,可酌情加量。首次剂量应用后应注意观察戒断症状控制的程度,瞳孔变化以及对美沙酮的耐受情况。一般规定在 2 ~ 3 周内逐渐减少乃至停止用药。多数治疗者采用先快后慢的药物递减幅度,即一旦戒断症状控制的比较稳定时,每日可以 20 %的用量减少,减至 10mg/d 上下时,则可放慢减药速度,每 1 ~ 3 日减少 1mg 。剂量换算为 1mg 美沙酮替代 4mg 吗啡、 2mg 海洛因、 20mg 哌替啶。

可乐定( Clonidine )

可乐定又名可乐宁和苯胺咪唑啉,原系抗高血压药物,现已获得公认为有效的抗阿片类戒断症状的药物,并时常被用为研究其他同类药物效能的工具药。可乐定的去毒效能有五大优点即:①作用快。②系非阿片类的不成瘾药物。③不致欣快。④住院去毒的成功率高。⑤可较快地过渡到纳曲酮断瘾治疗。⑥尤其适用于在职人员的戒毒。

【临床应用】

适应证:可乐定为α 2 受体激动剂。脑内蓝斑是依赖性形成的重要部位,其上密集阿片受体和α 2 受体。成瘾者停药后,蓝斑放电增加,出现戒断症状。可乐定可抑制这种放电并减轻戒断症状。

剂量与用法:可乐定脱毒治疗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吸毒历史久暂、用毒消耗量以及对本药的耐受性而定。一般来讲,住院治疗时最高日量以 14 ~ 17 μ g /(kg · d) 为宜,均以每日 3 次分服,以每 8 小时 1 次最佳。国外报道,耐受良好者一般日量可使用至 1.2 ~ 1.5mg ,个别也有日总量 2.0mg 者,国内近年的使用经验提示,对合作的住院治疗人员,治疗前数日的日量可用至 1.2 ~ 1.5mg ,这样对多数人员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使用药量的增加问题,第 1 日剂量不宜太大,约为最高日量的 2 / 3 ;第 2 日增至最高日量;从第 5 日开始逐日递增 20 %;第 11 或 12 日停止给药。

( 二 ) 防治可卡因依赖的药物

(1) 溴隐亭又名溴麦角隐亭,具有减轻对可卡因的心理渴求的作用。原理可能是逆转长期滥用可卡因引起的多巴胺受体超敏感化,多巴胺耗竭和高泌乳素血症。根据 M . S . Gold 等经验,溴隐亭的日剂量在 2 ~ 10mg 范围内无显著不良反应。使用方法为缓慢加量多次口服。治疗的第 1 天可为 2 . 5mg 分两次口服,以后以每两天递增 50 %的方法增加剂量,至治疗的第 12 天左右将剂量加至 10mg ,如此维持 3 天后再以每两天递减 50 %剂量的方法减量,至第 20 天左右治疗结束。

(2) 卡马西平 Shick 认为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可降低病人的复吸率,他建议将卡马西平用于溴隐亭治疗结束后的后续或维持治疗。服用方法为:治疗的前 2 天每日 200rag ,第 3 ~ 5 天每日 400mg ,治疗的第 6 ~ 10 天每日 600mg ,有时可加至每日 800rag ,并维持此剂量 3 ~12 个月。

(3) 氟哌啶醇对于极度兴奋而不能进行交谈且拒绝服药的患者,可选用氟哌啶醇 2~4mg 肌内注射,视病情发展可每小时注射 1 次。一旦与患者的交谈建立后即可停药 ( 消除致幻症

状 ) ,或用溴隐亭等药物继续治疗。

( 三 ) 防治催眠镇静剂依赖的药物

1 .巴比妥类药物依赖的治疗药物

(1) 苯巴比妥当前仍采用替代递减的脱毒模式进行治疗。对于中、短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成瘾,多采用长时作用的同类药物苯巴比妥进行替代。为防止撤药性谵妄的发生,开始脱毒时往往

使用较大剂量的苯巴比妥 0.4~ 0.5g / d 替代 ( 一般使用替代剂量不超过 0.5g / d) ,然后逐渐递减。

(2) 地西泮 ( 安定 ) 日用剂量 40~60mg 的安定也可进行替代。安定的治疗指数高,安全性强,对内脏的不良反应很低,故乐于被人使用。

2 .苯二氮棹类 (BZD) 依赖的治疗药物

苯巴比妥:使用苯巴比妥对各种作用时间的 BZD 脱毒都安全有效。但苯巴比妥的最高用量不能超过 0.5g / d 。治疗原则是,开始时先给予较大的苯巴比妥用量,每日可根据临床需要和个体耐受情况分 3 ~ 4 次重复给药。治疗的最初两天为诱导期,两日后病情控制至稳定治疗期,然后逐日以 30mg 的用量递减。

BZD 的戒断症状包括:焦虑、失眠、腹泻、体重下降,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大发作,高热等。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戒断症状则可以使用氟马西尼、氟桂嗪、卡马西平。

( 四 ) 防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苯丙胺类依赖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撤药症状的治疗与阿片类不同,突然停药不会引起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因而在戒断时无需逐渐递减或替代药物治疗。治疗多为对症性治疗。

( 五 ) 防治烟碱依赖的药物

1 .新烟碱 (anabasine) 为烟碱拮抗剂,可竞争性地抑制烟碱与其受体基团结合,从而减少吸烟时烟碱的正性强化作用。新烟碱毒性较低,仅为烟碱的 1 / 40~1 / 30 。药物经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并迅速进入血液发挥作用。一般用量为每天服用新烟碱 3mg ,持续 2~4 周,戒烟率可达 50 %以上。

2 .可乐定用于戒烟治疗时的剂量应大大低于阿片类脱瘾治疗时的剂量。现在一般用可乐定透皮剂,因其释放速度恒定,血药浓度变化小,副作用较轻。治疗前应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周密地体检,以排除可乐定治疗的禁忌证。治疗通常需要

3 ~

4 周。期间需逐渐减量。比如在贴用 0.2mg 的透皮剂后的第三天清晨开始戒烟,第二、三周时应换用 0 .1mg 贴剂。皮肤过敏者可使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改用口服治疗。

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 一 ) 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定义及内涵

1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 .内涵

(1) 药品必须是合格药品;

(2) 排除有意或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 ( 配伍用药 ) 所造成的反应;

(3) 强调所要监测的药品不良反应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不良反应。

( 二 ) 药品不良事件 (ADE)

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经明确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不确定的反应。

国际上给药品不良事件的定义是: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物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 三 ) 药品不良反应与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区别

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关键看医生的处方是否符合药品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适应证、注意事项等要求。

( 四 )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区别

药品的质量是否有问题,应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看药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法定的质量标准。

许多药品不良反应是在药品检验合格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认为有了不良反应就一定是药品质量问题,就一定是药品质量事故。

( 五 )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1 . A 型不良反应

A 型药品不良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由药品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为固有药理作用增强和持续所致。 A 型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发生率较高,但危险性小,病死率低,个体易感性差异大。与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1) 药品的副反应

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 通常也称副作用 ) 。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品本身固有的作用,多较轻微并可以预料到,所以可避免或减轻。

(2) 药品的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也叫毒性作用,是指药品剂量过大或药品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反应,一般较严重,引起身体较重的功能紊乱或组织病理变化。但多可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功能。致癌、致畸、致突变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 药品的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催眠药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

(4) 撤药反应

长期使用某种药品,机体对药品产生了适应性,一旦停药或减量过快使机体调节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紊乱,病情或症状反跳、回升,病情加重等现象,称为撤药反应。

(5) 继发反应

继发反应并不是药品本身的效应,而是药品主要作品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又如利尿药噻嗪类引起的低血钾可以使患者对强心苷不耐受。青霉素引起的赫氏反应也属于继发反应。

2 . B 型不良反应

B 型药品不良反应又称为与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它与药品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品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B 型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

(1) 药品变态反应

药品变态反应又称之为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品或药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性抗体结合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剂量无线性关系,反应性质各不

相同,不易预知。药品引起的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2) 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又称特异性反应,是指个体对某些药品特有的异常敏感性。该反应与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大多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使药品在体内代谢受阻而致。如乙酰化酶缺乏者,服用异烟肼后易出现多发性神经炎,服用肼屈嗪后易出现全身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乙酰胆碱脂酶缺乏者,用琥珀酰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松驰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反应。

3 . C 型不良反应

C 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潜伏期长,没有清晰的时间联系,难以预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导致的乳腺癌、血管栓塞等。

( 六 )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 ( 周期性或连续性 ) 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义称心理依赖性。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剑欣快感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些药物。

身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用药者反复地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能引起依赖性的药物常兼有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阿片类和催眠镇痛药在反复用药过程中,先产生精神依赖性,后产生身体依赖性。可卡因、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主要引起精神依赖性,但大剂量使用也会产生身体依赖性。少数药物如致幻剂只产生精神依赖性而无身体依赖性。

( 七 )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即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同时服用的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其结果是一种药物的效应加强或削弱,也可能导致两种药物的效应同时加强或削弱。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类: (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或代谢。 (2)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是指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器官受体部位的相互作用。

( 八 ) 严重不良反应

1 .引起死亡;

2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4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 一 )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范围

1 .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 .药品生产企业除按第十三条规定报告外,还应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定期汇总表》的形式进行年度汇总后,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每年汇总报告一次;对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在首次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当年汇总报告一次,以后每 5 年汇总报告一次。

3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 5 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对进口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应进行年度汇总报告,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每年汇总报告一次;满 5 年的,每 5 年汇总报告一次。

4 .进口药品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发生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代理经营该进口药品的单位应于不良反应发现之日起一个月内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 二 ) 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由谁来报告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按有关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据这条规定,这些单位里的医药护都有责任报告。

( 三 ) 医务人员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后,一般应立即停用可疑药品,对不良反应给以适当治疗并按规定及时向本院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的部门报告,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 四 ) 药店药师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应该如何处理

先让患者停用可疑药物,再去医疗单位就诊并认真登记,及时报告公司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按规定上报。

( 五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答案

下列不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是D、头孢克洛 下列不属于梅毒治疗应选的药物是()D、甲硝唑 下列不属于治疗皮肤炭疸的药物是()D、甲硝唑 下列关于布鲁菌病说法错误的是()D、属丙类传染病 下列关于鼠疫说法错误的是()D、属乙类传染病 下列关于性传播疾病说法正确的是()D、同时检查和治疗性伴侣 下列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是()D、头孢吡肟 小于5岁的要幼儿脓胸,常见病原菌为(D、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Ⅱ类手术切D、大肠杆菌 口,不太可能含有污染菌是() 氧头孢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不包D、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天内禁酒括() 以下哪种抗菌药物可以引起灰婴综合征D、氯霉素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D、普通感冒、麻疹 因颅底骨折导致化脓性脑膜災,可能的D、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A组 致病菌为( 溶血性链球菌 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发生的非化脓性并D、10 发症,抗菌治疗疗程需()天 引起淋巴管炎及急性犛窝织炎最常见的D、A组溶血性链球菌 病原菌是() 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最常见D、铜绿假单胞薗 的病原菌为() 治疗B组链球菌所致的细菌性脑膜炎及脑D、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脓肿,直选药物为() 治疗不动杆菌属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肺D、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到/予巴坦 ,直选药物() 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D、青莓素+庆大霉素 炎,宜选药物为() 治疗头癬的首选药物是() D、灰黄霉素 ()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E、阿奇霉素 ()与軍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薗脑膜炎E、两性霉素B 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 毒性反应 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E、氯康唑 是() 初治菌阳/或菌阴结核疗程一般是()E、6 个月 达托霉素为()抗菌药物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或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物。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镇静药和抗焦虑药能减轻焦虑症状,安定情绪。然而,在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同时,一些催眠药物会影响睡眠时相的正常比例,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多数镇静药加大剂量即可产生催眠作用,催眠药过量可引起全身麻醉,更大剂量可引起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进而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老年人及有呼吸、肝肾功能障碍者,使用镇静催眠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枢兴奋药是指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机能活动的一类药。该药是在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功能低下和(或)紊乱时使用。 许多镇静催眠药和中枢兴奋药物具有潜在的依赖性,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以及躯体和心理依赖性,临床医生应予注意。 一、镇静催眠药物的分类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分为苯二氮类、巴比妥类和其它类三类。苯二氮类包括地西泮、氯氮、氟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巴比妥类包括长效巴比妥,如苯巴比妥;中效巴比妥,如异戊巴比妥;短效巴比妥,如司可巴比妥。其它类:包括水合氯醛、甲丙氨酯、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 1.苯二氮类药理作用:(1)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应用时可改善患者烦躁、不安和紧张等症状。(2)镇静、催眠作用,使用较大剂量时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3)抗癫痫作用,如地西泮可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4)肌肉松弛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2.巴比妥类药物在催眠剂量时,可诱导近似生理的睡眠,在伴心血管和呼吸功能抑制的同时,出现轻度血压下降和呼吸减慢;增加剂量时,则开始对全脑神经元无选择性抑制。 3.其它类药物一般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如水合氯醛是一种氯化的乙醇衍生物,系安全和有效的催眠药。但因其大剂量时可抑制呼吸,故仅限用作睡眠诱导剂。 二、镇静催眠药物的选择 失眠的表现形式为入睡困难、过早觉醒和睡眠中断等。其中多数表现为入睡困难,即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的潜伏期长,易引发烦躁不安。使用催眠药物应注意全面分析病

麻醉药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规范

1、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在病历上记载,并与处方记载的内容相一致,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使用麻醉药品必须用麻醉药品专用处方(淡红色处方)开具,处方右上脚分别标注“麻”,“精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处方右上角标注“精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必须完整、字迹清晰;写明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编号、地址、诊断,年、月、日等,医师应签全名。签名必须与各药房及医务科签名留样相一致。 3、医务人员不得为自己和家人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 4、麻醉处方麻醉药品用量: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七日用量,其他剂型的麻醉药品处方一次不超过三日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次不超过七日用量。 5、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药剂人员有权拒绝发药。 6、中、晚期癌症病人及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三日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七日用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7、为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癌症病人(有近期诊断证明书或麻醉药品专用卡)镇痛使用吗啡(制剂),可由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执业医师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情况决定用量。

8、应积极推行规范化疼痛和慢性非癌痛治疗指导原则,提倡无创给药。盐酸哌替啶注射剂不宜长期用于癌症疼痛和其他慢性疼痛的治疗。 9、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备查。销毁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处方需经医院主管领导批准,登记备案后,方可销毁。 定期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总结

***镇卫生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管理及使用情况分析总结报告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市卫生局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本院就2017年度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情况 1、我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购用,由药剂科专人负责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向定点批发企业购买,并实行网上采购,采取银行转帐方式付款。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验收严格执行货到即验,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双人签字等规定。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储存严格执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双人双锁管理等规定。对进出专柜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建立了专用帐册。药房配备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保险柜。药房的门、窗有防盗设施,门诊大厅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药房24小时有人值班。 4、本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权管理,首先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市医学会组织的麻精药品专业培训取得“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医生,再经本院医务科审核授以麻醉

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生,方可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5、本院门诊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一是主诊医生要为患者书写门诊病历,门诊病历留存在药房备查;二是医师在为门诊患者首次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亲自诊查患者,在门诊病历中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癌症诊断证明书”,并签署《麻醉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一式二份,一份交给患者,一份随同门诊病历留存在药房。住院病人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其《麻醉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随同住院病历归档。。医师在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时,严格控制药品剂型、剂量的使用范围和处方量的规定。 二、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分析及总结 2017年,本院使用盐酸吗啡针***支、盐酸吗啡片***片、吗啡缓释片***片、磷酸可待因片***片,其中癌症患者使用97%左右,非癌症患者(如肾结石绞痛)3%左右。目前本院麻醉药品使用主要是癌痛患者,非癌痛患者使用量极少,为保障辖区内癌痛患者的止痛治疗,2018年采购计划量将在2017年的实际使用量上略为增加。 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使用这类特殊药品,尽可能为疼痛病人减轻痛苦。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规范

医师处方权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 执业医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资格后,方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种处方。 另:签字留样备案在医务处和药剂科 取得处方资格的医师 取得调剂资格的药师 医师失去处方资格时应及时注销并通知药剂科 为门(急)诊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住院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 ?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麻醉药品的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 处方管理办法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 ?(一)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 ?(二)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三)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 ?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 ?所有留存的资料建议保留在药房,以方便患者使用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总结

***镇卫生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管理及使用情况分析总结报告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市卫生局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本院就2017年度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情况 1、我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购用,由药剂科专人负责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向定点批发企业购买,并实行网上采购,采取银行转帐方式付款。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验收严格执行货到即验,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双人签字等规定。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储存严格执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双人双锁管理等规定。对进出专柜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建立了专用帐册。药房配备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保险柜。药房的门、窗有防盗设施,门诊大厅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药房24小时有人值班。 4、本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权管理,首先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市医学会组织的麻精药品专业培训取得“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医生,再经本院医务科审核授以麻

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生,方可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5、本院门诊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一是主诊医生要为患者书写门诊病历,门诊病历留存在药房备查;二是医师在为门诊患者首次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亲自诊查患者,在门诊病历中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癌症诊断证明书”,并签署《麻醉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一式二份,一份交给患者,一份随同门诊病历留存在药房。住院病人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其《麻醉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随同住院病历归档。。医师在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时,严格控制药品剂型、剂量的使用范围和处方量的规定。 二、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分析及总结 2017年,本院使用盐酸吗啡针***支、盐酸吗啡片***片、吗啡缓释片***片、磷酸可待因片***片,其中癌症患者使用97%左右,非癌症患者(如肾结石绞痛)3%左右。目前本院麻醉药品使用主要是癌痛患者,非癌痛患者使用量极少,为保障辖区内癌痛患者的止痛治疗,2018年采购计划量将在2017年的实际使用量上略为增加。 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使用这类特殊药品,尽可能为疼痛病人减轻痛苦。

关注麻醉药品临床合理应用

关注癌症疼痛患者麻醉药品临床合理应用 ***人民医院药剂科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减轻癌症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规范临床合理使用,现将临床存在的癌痛治疗的常见误区、不合理使用情况和建议汇总如下: 1、未按时给药,只在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错)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及时按时规范化给药,依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以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如:吗啡片,癌痛病人首次剂量范围可罗大,每日3~6次,临睡前一次剂量可加倍。及时、按时给药更安全有效,所需的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减少发生成瘾的危险。 2、单次用药剂量不足,镇痛治疗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错) 《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版)》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给药剂量应量化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通过剂量滴定确定给药剂量。无痛睡眠是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理想的止痛治疗应争取病人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癌痛病人,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的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 3、未首选无创给药,且基础用药为速释药物(错) 《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版)》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如口服给药。对不宜口服病人可用透皮贴剂、直肠栓剂、输液泵连续皮下输注等。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使用度冷丁是最安全有效的止痛药(错) WHO将吗啡列为中、重度癌痛止疼的首选,将哌替啶(度冷丁)列为治疗不推荐的药物。因哌替啶易成瘾,止痛作用强度只为吗啡的1/10,消除半衰期长,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具有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且不能被纳洛酮拮抗。度冷丁口服吸收利用率差,肌肉注射本身会产生疼痛,不宜用于癌痛等慢性疼痛治疗。 5、终末期癌症病人才能用最大耐受剂量阿片类止痛药(错) 阿片类止痛药无封顶效应,用药剂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只要癌痛止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大耐受量阿片类止痛药,以达到理想的疼痛缓解。 6、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会成瘾(错) 癌症病人规范使用阿片类成瘾非常罕见。癌痛病人需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增加用药剂量是癌症止痛治疗的需要,而并非“成瘾”所致。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有关。静脉直接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容易出现欣快感及毒性反应,从而易于导致成瘾。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采用控、缓释制剂,口服或透皮给药,按时用药等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并且使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这种规范化的用药方法,可以在保证理想止痛治疗的同时,显著降低发生成瘾的风险。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doc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 2、扁桃体炎治疗指南 3、成人水痘的症状和治疗 4、急性阑尾炎诊疗规范 5、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6、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7、丹毒诊治指南 8、皮肤感染指南 9、上消化道出血 10、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1、激素的使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 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2.痰细菌学检查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实验室处理:痰是最方便且无创伤性的病原学诊断标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细菌污染。因此痰标本质量的好坏、送检及时与否、实验室质控如何将直接影响细菌的分离率和结果解释,必须加以规范:(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无痰患者检查分枝杆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人导痰。真菌和分枝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对于厌氧菌、肺孢子菌,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进行检查的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药物滥用已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以下分别就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做一下分述: 首先是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容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本次指导原则包括治疗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时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临床麻醉的用药原则。氯氨酮和布桂嗪(强痛定)虽然属于精神药品,但是临床主要用于镇痛,所以应用时也应按麻醉药品使用。 规范的疼痛处理是目前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只有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下面介绍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共五项: (一)明确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二)疼痛的诊断与评估: 首先注意掌握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初始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包括:(1)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生理、心理功能和对社会、职业的影响。(2)既往接受的诊断、检查和评估的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结论以及手术和药品治疗史。(3)药品、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合并疾患或其他情况。(4)有目的进行体格检查。(5)疼痛性质和程度的评估。 其次要定期再评价:关于再评价的时间,根据诊断、疼痛程度、治疗计划,有不同要求;对慢性疼痛患者应每月至少评价1次,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其中安全性指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变化几方面。 以上是诊断和评估时要求注意的两点。 (三)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小于3或达到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小于3次。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况、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四)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 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此外还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镇痛药物为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和阿片类镇痛药。对于轻度疼痛可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对中度疼痛主要应用弱阿片镇痛药可待因及其复方制剂;对重度疼痛,采用常用弱阿片镇痛药无效时可采用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在行镇痛治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辅助药。对癌性疼痛患者,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关于三阶梯镇痛治疗的基本原则会在后面介绍。 (五)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共六项。 1 、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按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治疗方案的原则使用镇痛药。 2、选择给药途径。应以无创给药为首选途径。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证的,可选择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对经口服或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经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全身镇痛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选择椎管内给药或复合局部阻滞疗法。 3、制定适当的给药时间。对慢性持续疼痛,应依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开具要求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开具 要求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开具要求 各临床科室、药剂科: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是每次检查评审所必查项目,为规范开具处方,严格遵守以下要求:1、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代办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项、门诊处方“床号”项外前记不得出现缺项;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除门诊处方“病区/床号”项外前记不得出现缺项。 2、病历号需完整填写,如“010*******”不得简写成“1234”等。 3、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不允许涂改(若需修改请重新开具),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如必须修改,要求不超过1处,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5、正文开具要求: (1)处方诊断应在药品适应症范围之内; (2)药品写通用名; (3)剂型必须注明; (3)应写明具体剂量,不得用“片”、“支”等代替; (4)用法用量必须注明,不得以“术中”等含糊不清的字句代替(写明具体用法用量后加注“术中”允许);用法用量在药品说明书要求范围之内。 6、医务科定期将组织质控科、药剂科从严检查,发现不合格处方按《处方管理办法》第45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及相关规定追究当事医生责任,同时追究调剂人员责任。 附表1、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单张处方的最大用量 1、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药品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2、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3、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4、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必须到门诊部或医务部备案。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规定我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最大一日成人常用量,儿童用量请祥看说明书。请各位专家按此开具,否则视为不合理。

我院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我院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提供的2010~2012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麻醉药品口服缓释片及透皮贴剂用量居前,哌替啶、吗啡注射液的用量均居末位,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用于癌症止痛的麻醉药品用药频度居前的分别是羟考酮缓释片、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结论我院麻醉药品用药结构趋合理,临床医师在癌痛治疗中用药基本合理。 标签:麻醉药品;用药频度;分析 为了患者的健康和使临床用药合理,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结合心理和康复治疗[1]。目前国际通行采用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2]为指标来分析。”限定日剂量”既不是处方的平均日剂量,也不是实际服用的每日平均剂量,而是成年人主要适应症的平均日剂量,用来作为一种技术性测量单位[3]。笔者对2010年~2012年本院门诊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门诊处方对含有麻醉药品的处方逐张统计,主要是统计该类药物的种数,每种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以药品消耗的总量除以相应药物的DDD所得。DDDs越大,说明使用频率越大。)日剂量、总剂量、用药天数,性别,年龄等。DDD以WHO推荐的为主,结合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及《新编药物学》14版而定。DDD值的确定主要依据(2005年版)[4]的《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第16版)[5]《新编药物学》中的用量为基础确定。 2结果 2.1品种 我院麻醉药品有7种,其中注射剂3种、片剂3种、外用贴剂1种;芬太尼透皮贴、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有两种规格。 2.2各年度麻醉药品用量、DDDS及排序统计各年度麻醉药品的用量,根据各药DDD计算其DDDs。其用药频度(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药品的用药结构,计算公式为:DDDs=某药的年用量/该药的DDD值,其中某药的年用量=该药的年使用数量×规格,即该药品的应用频度。见表1。 3讨论 3.1药物利用情况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部分抗肿瘤药物有明显毒副作用,可给人体造成伤害,对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要谨慎合理,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力求患者从抗癌治疗中最大获益,是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根本目的。用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接受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耐受力和经济承受力,尽量规避风险,客观评估疗效。即使毒副作用不危及生命,并能被患者接受,也要避免所谓“无效但安全”的不当用药行为。 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抗肿瘤药物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针对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身体耐受情况,进行有序治疗,并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用药前务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疗效、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等,医患双方尽量达成共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抗肿瘤药物治疗应行之有据,规范合理,依据业内公认的临床

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实施治疗,确保药物适量、疗程足够,不宜随意更改,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药物疗效相近时,治疗应舍繁求简,讲求效益,切忌重复用药。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既往治疗情况、个人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并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特殊年龄(新生儿、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和有重要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从严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 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必须参见说明书谨慎选择、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充分认识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施治前应有相应的救治预案,毒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药物临床试验是在已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索、拓展患者治疗获益的新途径,以求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应鼓励符合条件的患者积极参加。 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须具有国家认可的相应资质,严格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严禁因药物临床试验延误患者的有效治疗。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周东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王向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吴文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郝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崔海松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谢鹏重庆医科大学 概述 精神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或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物。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镇静药和抗焦虑药能减轻焦虑症状,安定情绪。然而,在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同时,一些催眠药物会影响睡眠时相的正常比例,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多数镇静药加大剂量即可产生催眠作用,催眠药过量可引起全身麻醉,更大剂量可引起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进而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老年人及有呼吸、肝肾功能障碍者,使用镇静催眠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枢兴奋药是指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机能活动的一类药。该药是在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功能低下和(或)紊乱时使用。 许多镇静催眠药和中枢兴奋药物具有潜在的依赖性,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以及躯体和心理依赖性,临床医生应予注意。 一、镇静催眠药物的分类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分为苯二氮类、巴比妥类和其它类三类。苯二氮类包括地西泮、氯氮、氟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巴比妥类包括长效巴比妥,如苯巴比妥;中效巴比妥,如异戊巴比妥;短效巴比妥,如司可巴比妥。其它类:包括水合氯醛、甲丙氨酯、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 1.苯二氮类药理作用:(1)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应用时可改善患者烦躁、不安和紧张等症状。(2)镇静、催眠作用,使用较大剂量时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3)抗癫痫作用,如地西泮可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4)肌肉松弛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2.巴比妥类药物在催眠剂量时,可诱导近似生理的睡眠,在伴心血管和呼吸功能抑制的同时,出现轻度血压下降和呼吸减慢;增加剂量时,则开始对全脑神经元无选择性抑制。 3.其它类药物一般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如水合氯醛是一种氯化的乙醇衍生物,系安全和有效的催眠药。但因其大剂量时可抑制呼吸,故仅限用作睡眠诱导剂。 二、镇静催眠药物的选择

2020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和规范化...

2020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试 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 1.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为门急诊患者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 [单选题] * A.一日常用量 B.三日常用量 C.七日常用量 D.一次常用量(正确答案) 2. 以下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是:() [单选题] * A、氯胺酮(正确答案) B、曲马多 C、艾司唑仑 D、丙泊酚 3.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控、缓释制剂时,每张处方量不得超过常用量为()。 [单选题] *

A、10天 B、5天 C、7天 D、15天(正确答案) 4. 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遵守四个基本原则中错误的描述是() [单选题] * A.按阶梯逐级给药 B.按需给药(正确答案) C.口服制剂首选 D.用药个体化 5.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突破性疼痛时,用缓释吗啡处理 B.吗啡在癌症疼痛治疗中的较常见副作用是便秘(正确答案) C.如果吗啡未能完全控制疼痛,应该增加给药频率 D.吗啡镇痛剂量要受药典“极量”的限制 6.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以下()医师可在其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单选题] * A.主治医师 B.住院医师 C.执业医师

D.经培训、考核合格并被授权的执业医师(正确答案) 7. 下列哪种药品不适用于《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管理?() [单选题] * A.芬太尼 B.美沙酮 C.阿托品(正确答案) D.哌替啶 8. 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仅限于哪级以上医院内使用() [单选题] * A.一级以上 B.二级以上(正确答案) C.仅为三级 D.全部合法的医疗机构 9. 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建立随诊或复诊制度。复诊或随诊间隔为() [单选题] * A.两周 B.一个月 C.三个月(正确答案) D.四个月 10.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为住院病人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 方开具,每张处方为常用量。() [单选题] *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

1、下列对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 A、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可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老年患者无用药禁忌者可首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C、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可按重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 D、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药物应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慎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据此调整剂量 2、下列哪项不属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A、下呼吸道感染 B、血流感染 C、上呼吸道感染 D、盆腔感染 E、肾盂肾炎 3、下列哪些品种不属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氨苄西林/舒巴坦 B、头孢拉定/舒巴坦 C、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E、头孢哌酮/舒巴坦 4、治疗气性坏疽宜选药物是() A、红霉素 B、磺胺嘧啶 C、青霉素 D、氧氟沙星 E、利福平 5、下列不属于治疗皮肤炭疽的药物是() A、阿莫西林 B、环丙沙星 C、多西环素 D、甲硝唑 E、左氧氟沙星 6、治疗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宜选药物为() A、多西环素 B、利奈唑胺 C、头孢唑林 D、氨基糖苷类 E、红霉素

7、猩红热的治疗药物首选() A、红霉素 B、青霉素 C、大环内脂类 D、磺胺类 E、头霉素类 8、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 A、曲霉 B、星形诺卡菌 C、肺炎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分枝杆菌 9、下列关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发生反应时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如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 B、如发生过敏反应,减少用药剂量 C、发生休克反应,应给予吸氧及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D、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 E、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 10、下列关于气性坏疽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患者住单间病房并实施床旁接触隔离 B、早期足量应用抗需氧菌药物,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 C、疗程视病情及感染程度酌情而定 D、必要时应截肢 E、尽早进行清创术,清除感染组织及坏死组织,取创口分泌物做需氧及厌氧培养 11、万古霉素对以下哪些微生物敏感() A、真菌、病毒 B、螺旋体 C、支原体、衣原体 D、军团菌 E、葡萄球菌、链球菌 21、()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A、红霉素 B、青霉素 C、克林霉素 D、第三代头孢 E、两性霉素B 22、氨基糖苷类的抗结核药是()

2020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使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使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①在本机构医疗内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人员条件(A) A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B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师 C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D具有助理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②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07年版本)》,以下属于麻醉药品的是(C) A丁丙诺啡 B哌醋甲酯 C可待因 D司可巴比妥 ③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07年版本)》,以下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是(C) A阿片

B芬太尼 C氯胺酮 D蒂巴因 ④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07年版本)》,以下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是(D) A可卡因 B二氢埃托菲 C吗啡 D异戊巴比妥 ⑤为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C) A一日用量 B七日用量 C三日用量 D两日极量 ⑥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

B三日常用量 C七日常用量 D十五日常用量 ⑦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A) A一次常用量 B三日常用量 C七日常用量 D十五日常用量 ⑧盐酸哌替啶处方(D) A三日常用量 B七日常用量 C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 D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⑨阿片类药物术后应用时估计起始剂量的最佳方法是(C)

B大剂量冲击 C小剂量静脉滴定 D采用个体化剂量 ⑩药物成瘾性指的是药物的(A) A精神依赖 B身体依赖 C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 D以上均不对 ⑾引起骨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C) A局部压迫 B骨质酥松 C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 D肿瘤转移 ⑿下面有关急性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D)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试题及答案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班 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精神药品按依赖性分成第一类和第二类,以下第一类精神药品为:() A、咖啡因 B、曲马多 C、安定 D、利眠宁 2.现有资料显示:() A.癌症未发生转移时不发生癌性疼痛B.低于50 %的癌症患者经历疼痛 C.中、重度疼痛<30 % D. 尚有较多的癌痛病人未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 3.癌痛治疗不理想的原因是:() A.医务人员普遍具有癌性镇痛知识,但病人怕吗啡成瘾 B.病人积极报告疼痛病史,认为癌性疼痛完全能控制 C.许多医生对癌性疼痛评估不足,缺乏相关知识 D.医药管理部门已经不对吗啡药品进行严格管理,癌症病人的吗啡处方量不需限制 4.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对疼痛的估计(包括性质和程度)应该以病人描述为主 B.对疼痛的估计应该由医生根据临床判断 C.癌症病人合并的抑郁情绪不会加重癌性疼痛 D.尽管癌性疼痛的原因有多种,但在一个病人身上仅具备一种疼痛原因 E.对同样严重程度的肺癌患者,他们所经历的癌痛程度应该是一样的 5.癌症病人使用麻醉药品控、缓制剂时,每张处方量不得超过常用量为()。 A、10天 B、5天 C、7天 D、15天 6.疼痛评佑原则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A.首先,医生应相信病人的主述 B.病人陈述、医生引导、家属帮助三者结合 C.查体要注意神经、肌肉体征 D.患者精神状态不在癌痛评估的范畴 E.评估包括促发因素、疼痛强度、持续时间、部位、缓解因素、加重因素等 7.评估疼痛程度不正确的描述是() A.可以采用数字评分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 B. 2 种评估量表所记录的疼痛程度完全不一样C.轻度疼痛:( 1-4 )/10 D.中度疼痛:(5-6 )/ 10 E.重度疼痛:(7-10)/10 8.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遵守四个基本原则中错误的描述是() A.按阶梯逐级给药B.按需给药 C.口服制剂首选 D.用药个体化 9. WHO 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不正确的描述是() A.遵守2个基本原则B.已经向全球推荐C.可以使90%癌症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D.具有简单、有效、合理的特点 10.癌痛治疗的药物选择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A.轻度疼痛:非阿片类镇痛剂加辅助药物B.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非阿片类镇痛剂加辅助药物C.重度疼痛:强阿片类加非阿片类镇痛剂加辅助药物D.如果病人伴有抑郁,应当使用抗抑郁剂E.吗啡易导致腹泻,应该禁用缓泻剂 11.第一阶梯药物特点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A.主要为非甾体类镇痛药B.对中度疼痛亦可能有效C.具有封顶效应(天花板效应), 不能无限增加剂量D.治疗中,一种非甾体类镇痛药无效应更换另一种非甾体类镇痛药12.阿片类镇痛剂的特点有() A.杜冷丁适用于慢性癌性疼痛治疗B.美菲康应每4小时服一次C.吗啡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差,因此需不断增加剂量D.吗啡有短效和缓释2种口服剂型,选择任一种均可E.芬太尼贴剂起效快 13.吗啡给药的不正确方法是() A.滴定幅度要小,从小剂量开始 B.逐渐增加剂量 C.吗啡的起始剂量在成人一般是每4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严格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申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生产计划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销售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定点生产 第三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通过公平竞争确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 第四条申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应当按照品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药品生产企业申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定点生产申请表》,并报送有关资料(附件2)。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日内对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的,应当在20日内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出具审查意见,连同企业申报资料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通知申请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于20日内进行审查,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批件》(附件3);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药品生产企业接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批件》后,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生产范围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批件》,在《药品生产许可证》正本上标注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标注药品名称。 第五条申请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定点生产,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药品生产企业申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定点生产申请表》,并报送有关资料。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日内对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的,应当在40日内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现场检查,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在《药品生产许可证》正本上标注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标注药品名称;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六条定点生产企业变更生产地址或新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车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七条经批准定点生产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不得委托加工。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可以委托加工。具体按照药品委托加工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接受境外制药厂商的委托在中国境内加工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以及含麻醉药品或含精神药品复方制剂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药品生产企业申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定点生产申请表》,并报送有关资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日内对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的,应当在20日内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现场检查,出具审查意见,连同企业申报资料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在20日内进行审查,并进行国际核查(不计入审批时限)。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所加工的药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 第三章生产计划 第九条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应当于每年10月底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农业部报送下一年度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农业部应当于每年1月20日前下达本年度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计划。 第十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企业以及需要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于每年10月底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下一年度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计划和麻醉药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