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家印谱

名家印谱

名家印谱
名家印谱

【名家篆刻欣赏】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笔歌墨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春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家在四灵山水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灵石山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意与古会

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

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乐琴书以消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倚南窗以寄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忘己事之己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笑古人之本工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鲜鲜霜中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千寻竹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泰山残石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千寻竹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千寻竹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千寻竹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知县。

他的篆刻开始学浙派,后来又学邓石如一派,由于写得一手好篆书,又擅长绘画,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书画考证,所见极广,篆刻突飞猛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在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贡献很大,一是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以汉印作为学习目标,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赵之谦悟出了"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于浑厚"。他就在"浑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驳",而取光洁,突出个性。二是扩拓了印章文字的广阔前景。无论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胆吸取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砖瓦以及碑额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艺术更丰富了金石的内涵。三是大胆探索边栏的艺术。白文印的四周出较宽的地位,以作边栏;朱文印的边栏或破或曲,或一边无栏,形式不一。四是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

元。他的边款,有颜体,有一般行书,后来大量用魏体书法,或用生动的图画,有阴的、有阳的。边款的文字有笔墨有刀,金石味很浓。

他的篆刻不但对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也有重大的影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赵之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茶梦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伯寅藏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二金蝶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汉后隋前有此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汉学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丁文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灵寿花馆

赵之谦(1829--1884),有又铁三、益甫、冷君、无闷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他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碑刻考证、诗文研究方面的造诣颇深;但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则当首推篆刻。赵之谦是一位非常富有才情的文人篆刻大师,他的艺术才华很全面。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在篆刻中追求"墨趣"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他的篆刻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迹,倒是在那一绿缕的印文中饱含着浓浓的笔墨情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自题印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八求精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悲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餐经养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陈宝善子余印信长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慈悲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 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 大匠之门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2014-11-05 阅85004转92 分享: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 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

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着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书法的形制主要是指书法作品的形式和样式。纵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形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如东晋时期的行书手札,就是书法作品最传统的一种形制。手札达到一定长度,就形成了横幅和手卷。这种横向展开的形制沿用千余年。至明代,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大尺幅纸张,书法作品的形制出现了对联和条幅、中堂等等。至当代,书法作品的形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丰富。 在书法创作中,不同形制为书家提供了多种表现方式:长卷可满足人们展阅把玩的需求,有延绵接续之感;中堂和条幅用于悬挂,庄重而沉稳;对联富有文学色彩和视觉的对称性;手札可玩味于指掌,富含书卷气;横披的延展给人以宽阔庄重的气象,适合书写名言警句。 横幅 横幅,又叫横披。尺幅上横长于高,非常适合现代居室悬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横幅的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由于横幅每行较短,换行频率高,前后距离长,所以小字多行的章法要注意行气的贯通。大字榜书虽然单行单字,字字独立,同样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横幅的落款也有多种变化,比如只有数字的榜书横批,有在正文后落款的,也有在正文下

落款的。有只落穷款的;也有用数行小字落款,和正文形成大小疏密的变化。 手卷 手卷是长的横幅,不便于悬挂,只便于边展开、边观赏、边卷合,所以叫“手卷”,也叫“横卷”或“长卷”。手卷的内容可以是—篇完整的文章,如《兰亭序》、怀素《自叙帖》;可以是一首或一组诗词,如王铎《行楷王维诗卷》。手卷也可以由同一作者多件独立的作品连接而成,也可以由多个作者的作品组合而成。手卷的尺寸,短的有几米,长的有几十米,高度一般为30至50厘米之间。手卷装裱成件,前有引首,可题字;后有题跋,可由多人作跋。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作为一种文体和书法形制,对联由诗词演变而来,由两个对称的条幅组合而成。对联的联语字数长短皆可,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八言联,多字对联比较著名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90字。 对联的文字有严格的要求,上下联必须字数相同、句式对称、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而且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对联因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春联、景胜联、修养联、行业联、婚联、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G20牡丹图被批低端,看看历代名家国画牡丹图提高你的艺术品味

G20牡丹图被批低端,看看历代名家国画牡丹图提高你的艺 术品味 牡丹是国画花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G20峰会上的牡丹图遭众多网友批低端垃圾,这幅国画长啥样,↓↓↓↓大家自行鉴赏。好坏不是你说了算,看看历代名家画的牡丹图你就明白了。历代名家国画牡丹作品大赏清马逸花鸟画工笔牡丹《国色天香图》《国色天香图》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花卉图。图中的牡丹花开娇艳,明丽动人,色彩丰富饱满,姿态优雅,设色极其讲究,勾线细致圆润。而花下奇石则用积墨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绘出,以石绿、石青略染。兰花以重粉罩染,胭脂点蕊,素雅动人。地面以淡彩渲染,营造出空间的伸缩感。《国色天香图》堪称“中国牡丹第一图”,是中国古代牡丹绘画最杰出的作品。清余稺小品清宫廷工笔花鸟画牡丹《花鸟图册》此册共十二开,构图简洁、高雅,设色明丽妍美,笔法工整细腻,飞蝶、蚱蜢、小鸟的造型准确,栩栩如生,说明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功底。此图册绘兰花、

牡丹、宣花、百合花、荷花、秋菊、桃花、海棠、玉兰、梅花、腊梅等。 《石渠宝笈》著录。 清郎世宁小品清宫廷工笔花鸟画《仙萼长春图之牡丹》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石渠宝笈》著录。 清恽冰《牡丹图》国色天香花鸟画小品款题“蒲塘秋艳,抚南田公本,女氏恽冰。”钤“恽冰”、“清于”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整幅运用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荷花则以粉红色点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 明徐渭《水墨牡丹图》花鸟画立轴牡丹是徐渭最喜欢画的花卉之一。徐渭的大笔写意牡丹前无古人。他不用色彩,仅以泼墨为之,无论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仅枝茎及叶脉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经典的书法大家,不少,有他们创作出来的优秀书法作品,确实不多,主要是时间过于的长久,往往保存的不完善。因此古代的经典书法也往往是一纸千金。下面是为你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加整洁美观,又合乎规范。 1、学书法可以 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 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2、学书法可以

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3、学书法可以 提高孩子的整体能力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4、学书法可以 提高孩子的修养与文化素质

惊艳!看10位最高奖书法家一起写李白!

惊艳!看10位最高奖书法家一起写李白! 诗仙李白,曾以瑰丽动人的辞藻,讴歌盛世,唱颂河山,给我们留下巨大精神财富。那气象,那意境…让我们久久回味。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书法国展最高奖项精英10杰,重温李白,挥写盛世名篇!下面我们依次为大家展示10位国展实力名家笔下的诗仙气象 ●●●●●栾金广第十届国展获奖者/兰亭奖获奖者栾 金广,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行草临摹与创作高研班导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大庆市政协委员,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评为全国最具升值潜质百名书法家之一。作品获奖/入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翁同龢奖书法提名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等。 栾金广·李白《赠汪伦》68cm*68cm●●●●●刘小龙第十一届国展获奖者刘小龙,1982年生,别署厚斋,中国书协会员、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七届新人新

作展优秀奖,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提名奖。入展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书法展,首届手卷展,三届青年展,三届行草展,三届隶书展,二届册页展等。文章、作品先后刊发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报道。 刘小龙·李白诗句《长风破浪》68cm*68cm●●●●●欧阳荷庚第十一届国展获奖者欧阳荷庚,江西宜春万载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宜春市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获得者,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成员,中国书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主办全国专业展览三十余次、荣膺最高奖三次。欧阳荷庚·李白《春夜洛城闻笛》65cm*94cm●●●●●提俊丰第十届国展获奖者/兰亭奖获奖者提俊丰,江苏邳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书协会员,邳州市书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班成员,北京人文大学、河北美院客座教授,中央美院书法高研班导师助理,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书法家、徐州市品牌书法家“十家”,2012年提名全国中青年代表书法家60家,2013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文艺人才,2014年荣获江苏书法最高奖“江苏书法奖”。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全国书法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01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课题研究案例设计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吉沐成 fzjimucheng@https://www.doczj.com/doc/8418452664.html,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吴熙载的生平介绍,了解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观察吴熙载的书画作品,使学生懂得篆刻艺术水平的提高来自多方面的营养。 情感目标: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激发对家乡艺术名家的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吴熙载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篆刻艺术形式的“京”字,因为篆刻艺术是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那么有谁知道我们扬州非常有名的篆刻名家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入课题。 二、吴熙载的生平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展促有姿。师事邓石如学生包世臣,为完白山人再传弟子。篆刻初学汉印,30岁后见邓石如作品,遂倾心效法,得其神理精义。前人对其篆书有“怀宁蝉蜕安吴逝,篆势苍茫孰与论”之赞语,对邓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其功至巨。刻印于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大气磅礴。邓石如存世资料较少,后世学邓多借径于吴,吴昌硕称:“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在近代影响深远。也擅花贲,曾作《兰桂芬芳图》、《垂柳芙蓉图》等。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 三、作品欣赏 展示相关作品,学生说说自身感受。 教师阐述: 1、吴熙载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3、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国画牡丹精品26张 花开富贵 国色天香

国画牡丹精品26张  花开富贵国色天香 牡丹是国画花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 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历代名家国画牡丹作品大赏 清马逸花鸟画工笔牡丹《国色天香图》 《国色天香图》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花卉图。图中的牡丹花开娇艳,明丽动人,色彩丰富饱满,姿态优雅,设色极其讲究,勾线细致圆润。 而花下奇石则用积墨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绘出,以石绿、石青略染。 兰花以重粉罩染,胭脂点蕊,素雅动人。地面以淡彩渲染,营造出空间的伸缩感。《国色天香图》堪称“中国牡丹第一图”,是中国古代牡丹绘画最杰出的作品。 清余稺小品清宫廷工笔花鸟画牡丹《花鸟图册》此册共十二开,构图简洁、高雅,设色明丽妍美,笔法工整细腻,飞蝶、蚱蜢、小鸟的造型准确,栩栩如生,说明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功底。

此图册绘兰花、牡丹、宣花、百合花、荷花、秋菊、桃花、海棠、玉兰、梅花、腊梅等。 《石渠宝笈》著录。 清郎世宁小品清宫廷工笔花鸟画《仙萼长春图之牡丹》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 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 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石渠宝笈》著录。 清恽冰《牡丹图》国色天香花鸟画小品款题“蒲塘秋艳,抚南田公本,女氏恽冰。”钤“恽冰”、“清于”印。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 整幅运用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荷花则以粉红色点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 明徐渭《水墨牡丹图》花鸟画立轴牡丹是徐渭最喜欢画的

论语经典名句书法作品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

论语经典名句书法作品[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 经典的古诗词中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这些千古名句被创作成书法,会是怎样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名句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用墨探究 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 书法用墨主要有浓、淡、枯、润四法为主要墨法。 浓墨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东坡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迹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不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浓墨色彩深沉缥缈,光彩黝然。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故以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作书,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观苏东坡、颜真卿、康有为等书家的书法墨迹,多以浓墨书写,沉厚朴茂之中更显空灵。 淡墨淡墨作书给人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最擅长用淡墨,可谓“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别有一番情趣。 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书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见人以扫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之为“飞白书”,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亲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法。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裂秋风”。 润墨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滋润,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渗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明代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涨墨法”。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作品欣赏 写意牡丹画作品欣赏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作品欣赏写意牡丹画作品欣赏 写意花鸟画创作的源泉或动力的问题,重在意境,从其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作品,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写意动物画吧!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作品欣赏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图1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图2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图3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图4 刘心安的写意动物画图5 写意动物画的技法练习 对于写意花鸟画创作来说,加强技法尤其是基本技法的练习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似乎只有好的创意、好的意境,或者只有作者在情感上的超越,作品才能传神,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这个道理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考察画者,尤其是知名画家的人生经历,我们也许会对此产生另外层次上的认同。花鸟画的写意重在突出画面所产生的意境,恰如其分的用笔与巧妙的布局会让我们惊叹,在观赏一幅好的的画作时,在意会的同时,我常常在思考作

者为何如此用笔,添一分如何,减一分又如何呢?其结果只能是赞叹作者技法的纯熟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而一幅让人感觉遗憾或者总有表达不尽如人意的画作时,也为作者疏于技法练习而叹息。技法的纯熟是意境表达的前提,大师们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也在寻求着技法的突破,如同盖屋,最美的房子是由最具特点的材料来完成的,当然这些材料不一定是最昂贵最稀缺的,但一定是组合最好的。在技法的练习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临摹,这看似老套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当然这里所认为的临摹,不是那种初学者的照搬,而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时下有许多关于如何作画的书籍,将用笔的方法进行分类,对初学者进行指导,甚至有许多画得不错的人也孜孜不倦地对画卷进行科学方式地分析。诚然,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就写意画法来说,却更像是感性的学问,如果没有感情的注入,就如同一个婴儿面临着大千世界,充满的只有好奇,而本身拥有的只有最基本的欲望。所以在对名作的临摹,应该是有移情的临摹,这种感情的注入是私有的,很多情况下是被读者误解的,但是不要小瞧这种误解,对于临摹者而言,本身就对画作有着有价值的误解,这也是在画者的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领悟的原因。如此感情的注入,形成了对基本技法的重新诠释,也丰富了创作者的创作素材,形成了有价值的临摹。 2、布局,写意重在布局,好的布局将画作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诠释,使得画作具有了画外之音、画外之意。作为技法的一种,布局的练习也不能间断。构图从来就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所在,从传统的三角构图到三迭构图到三远构图,再到八大山人的四边四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精心整理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简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 画学博士。 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 、《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 已。”“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 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 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 载:“ 的“”的书法也是 如此。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

“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画家秦祖永在《桐荫复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一天,徐三庚在马路上碰到吴昌硕,就与他打招呼。吴昌硕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怎么认识我?”徐三庚说:“我怎么不认识你,海内篆刻家只三家耳。”吴昌硕问是哪三家。徐三庚回答:“第一家是赵之谦,第三家就是你吴昌硕。”“那么第二家是谁?”吴昌硕又问,徐三庚很不高兴,说:“你难道真的连我徐三庚的大名都不晓得吗?” (徐三庚像及他的“徐三庚印”) 其实,徐三庚大赵之谦三岁,大吴昌硕18岁,篆刻界公认他为第二是有可能的,至少这三人的年龄排名如此(艺术成就暂放一边)。当然,所谓轶事就有传说的成分,但极有可能是当时篆刻界的现实状况,因为徐三庚初到上海时,正是上海印人的空档期。 徐三庚被迫离开杭州的(他没有道士度牒,无法证明身份,被抓,取保离开的),幸亏离开了,否则就有可能跟赵之谦妻女或者钱松一家一样罹难太平军。刚到上海时,上海篆刻界没

有十分出挑的篆刻家,当时赵之谦去北京参加会试,带有仕途梦的他这一去就滞留京城十年,虽然在北京声名雀起,但对上海的影响相对小些;吴昌硕当时还在安吉、杭州、湖州、苏州间游学,还未真正成名。上海的篆刻界给了徐三庚最好的扬名机会,甚至另一位后来印名较著的印人胡钁(他小徐三庚14岁)也拜了徐三庚为师。 一、个人简介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袖海,号金罍、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鱼室主、西庄山民等,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他是明代“忠谏贤良”徐学诗的后人。少年家贫,年纪稍微长大点之后,被家人送入道观打杂以谋生,道观里有一位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是他的书法篆刻启蒙者,徐三庚由此走上了篆刻艺术道路,徐三庚一生鬻书鬻印为生,最后走的是纯粹的艺术人生之路,终生无意仕途(基本上可以说,成功的篆刻艺术家中没有做高官的)。 (徐三庚和他的“如梦鶯花過六朝”)

关于有关牡丹的经典散文5篇

关于有关牡丹的经典散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有关牡丹的经典散文:牡丹花开别样红 记者是陕西人,爱听家乡戏秦腔,听不懂河南豫剧。然而,听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豫剧名旦李金枝扮演的豫剧《泪洒相思地》主角王怜娟的几段唱腔,竟觉得甜美悦耳,如歌剧一样好听。一个星期天午后,记者在郑州采访了她。 1980年初夏,古城洛阳牡丹盛开,四面八方的宾客云集这儿。牡丹花会期间,有关方面安排洛阳戏校排演的新编古装豫剧《大闹清华府》在洛阳人民会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即将从戏校毕业的李金枝在剧中扮演富有正义感的正宫娘娘,她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表演,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她天赋极好、优美动听的金嗓子唱红了古都。“洛阳小牡丹”---这个许多戏迷对李金枝的昵称,在中原大地不胫而走。 1983年底,北京电影制片拍摄完成的彩色戏曲电影艺术片《三全其美》在全国上映,受到好评,并被评为本年度北影厂优秀影片。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肖金萍就是由洛阳戏校分配到洛阳地区豫剧二团不久的李金枝扮演的。第二年,豫剧大师常香玉带着洛阳豫剧二团进京演出由李金枝主演的《泪洒相思地》和《金鸡引凤》。临行前,常香玉对李金枝手把手传艺。在首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部大戏在吉

祥、长安、人民大会堂轮番上演,场场观众爆满,引起了轰动。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给予赞扬。 为李金枝夺取“梅花奖”、“文华奖”的豫剧现代戏《风流女人》,是湖北省十偃市豫剧团在剧作家杨兰春推荐下,邀请她去扮演女主角杨花,她优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受到领导专家观众一致好评,特别是剧中“骑车”、“背人”的程式,是李金枝与导演一起创造的,此后成为戏曲院校给学员示范的教材。后来,李金枝调到河南省豫剧院一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活动中,她被评为“当今中国豫剧十大名旦”之一。 多年来,李金枝始终坚持去工厂、农村、军营演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河南新乡农村演出时,观众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她听说有一个五保户老大娘腿脚不便,没有来,而她非常想见李金枝,李金枝没有卸妆,径直赶往五保户老大娘家,为她演唱,唱了一段又一段。有个精神病医院的患者烦躁不安,纷纷要求看李金枝的戏,李金枝不顾个人安危,二话没说,赶到医院。面对这些与常人不同的观众,她像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毫不嫌弃,而是神情专注地用她那甜美动人的金嗓子抚慰他们的心灵... 有关牡丹的经典散文:赴一场春之牡丹花约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花开了。很多文友会到洛阳去看牡丹,其实滇西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牡丹的,弥渡的白云寺牡丹由为有特色。

当代名家经典书法赏析:气韵万千 大家风范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鲁迅先生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它的魅力就是中国人的魅力。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书法,这一国粹便映入眼帘。进入这扇浸染着墨色芬芳的大门时,你会发现,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这或许就是千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爱极至深的书法的魅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幅当代名家的经典书法佳作,供您欣赏、品评! 【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 (1)启功亲传大弟子李传波精品力作《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李传波的书法作品风格跟启功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创意在其中,继承了“启体”的“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划分法和启功注重书法作品的“韵”,但是又刻意的追求骨感流畅,喜于把“启体”夸张化,立体化。 此幅《沁园春雪》书法,整体看起来秀丽、温婉,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恬淡间表现其运笔的畅达与精致,笔划变化丰富,注重虚实轻重和韵味、意境,每一笔都流畅简洁,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通过欣赏其作品,窥其创作心态的自由自在,意趣盎然,笔划之间尽显淡然韵致,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艺术品味,以及作者的一份纯真的审美情怀。 (2)竹报平安节节高升李传波精品红竹画系列《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历代中国人一直有着浓厚的竹子情结,"东坡肉"的始作俑者东坡先生居然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而竹痴、竹仙板桥先生更是几乎家喻户晓。竹和松、梅、菊等自然形象,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 李传波笔下的红竹,可以说是其高贵品质与文雅情操的真实写照,其每一幅红竹画作品,那竹之骨节都犹如天之骄子傲然挺拔,无半点粉饰痕迹,红色的竹叶疏密有致,随风漫舞,犹如佳人的纯秀,清美且含情。更值得一提的是,空白处采用启功体书写名家咏竹诗句,每一个字都柔情似水,顾盼生情,颇具启功的风采,这也是其红竹画作品在当代竹子画题材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原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无论是装饰、送礼还是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 (1)天下第一福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经典书法《福》作品来源:易从网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何震刻印无讹笔 文彭有个得意的学生何震,是安徽人。经常来往于当时的首都南京。他跟文彭努力钻研文字学,探究文字来源,使他确信如不深入研究文字的来源,是难以从事篆刻艺术的。所以他刻的印都正确无误,多半就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学问的功底,文彭得了“灯光冻石”,总喜欢自己落墨布置,再请何震镌刻。由此可见何震的刻印功夫了。传说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类似印章的实物三件,为现在已知的中国最古的印章,印面只有一些实似的图案的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文彭篆印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征明的大儿子,他的弟弟文嘉也会书画。当时的社会习惯,刻印是被看作“雕虫小技”的,一般由专职工匠刻制,材料大体采用牙章。文彭喜欢自己设计篆印,然后交给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据说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一次,他无意中遇到一位老人,赶驴驮着几筐半透明的“灯光冻石”,这是当时用来雕刻妇女装饰品的,他便出高价全部买下用作印材,从此“冻石”才初文人重视起来。 “大痴”和“小痴” 明朝人汪东阳,因为获得了一方汉朝留下来的“汪关”印,就改名汪关。他家境贫苦,要坚持学习篆刻实在不容易,但汪关能刻苦努力,一面研究古文奇字,一面去攻汉印,刻得非常副真。据说把他的作品跟真正的汉印放在一起,连专家也难以分辨所以明朝末叶,许多大官及大书画家,都要请汪关治印。汪关与他的儿子泓如此痴迷于印章,父子俩便服两个绰号——“大痴”和“小痴”。 郑板桥的闲章

“扬洲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读者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废道人”不废 清朝人高凤翰(也是“扬洲八怪”之一——因生病而右臂残废,才起了“废道人”的别号。他精于诗书画印。病后坚持以左手写字作画,而且还能刻印,他的印章,笔力、刀法都很雄健,郑板桥曾请他刻过不少印。他还特别喜爱砚台,每当得到佳砚,都亲自用左手雕琢,在上面题刻铭词,真是“废道人”不废。当代残手青年中也有刻苦学习书法、刻印的事迹。这对我们双手健全的青少年来讲,该有多大的鼓舞作用啊! 永不见面的知己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赞叹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这二位杰出的艺术家的真挚友谊从在艺林传为佳话。 “晚学生” 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法,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书相当名而

历代名家画奇石作品欣赏

历代名家画奇石作品欣赏 陈洪绶《米芾拜石图》设色绢本上海工美2007春拍成交价836万元“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奇石情有独钟,敬石、供石、赏石、写石、画石、藏石之风更是层出不穷,千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中国历代向有爱石之人,而以石入画者亦层出不穷,古之赵佶、米芾、陈洪绶,近之任伯年、溥心畬、吴昌硕等皆有专画奇石佳作传世。【五代】【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北宋徽宗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宋微宗能书善画,尤其喜爱翰墨、花、石;他大兴土木,在皇城东北处隅筑万寿艮岳,《艮岳记》云:”石以土地之殊,风气之异,悉生长成,养于雕栏曲槛”。除了征用民间的庭苑花石来筑艮岳,还广征天下奇珍异石,选得六十五块,亲自一一予以封爵题写铭文并刻于石背,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

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赏石、玩石的胸襟与其性情一样阔达磊落,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总成知己,还写了许多咏石诗文。举凡山水景石、抽象石、纹理石、彩石等等,都是随兴所至,无甚拘束。以为“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并首创以水圩供养、观赏纹理石。苏东坡多次提出以盘供石而不可将山水景石随意放置,此外还有“石文而丑”的论点。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元代】元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处低潮,赏石雅事当然也不例外。书画大家赵孟頫是当时赏石名家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