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的政治生态.doc

晚清的政治生态.doc

晚清的政治生态.doc
晚清的政治生态.doc

晚清的政治生态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因为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

晚清政治史向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内容,经

过20世纪的风雨历程,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分支学科。上个世纪末,姜涛先生曾经就19491999年50年间学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做了系统的评述,

[1]

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得失利弊,明确了该学科进一步

发展的方向。新世纪以来,随着近代史研究的重心逐渐下移与社会文化史等新学科的勃兴,晚清政治史的研究逐渐有所冷落。同时,又因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已相对成熟而起点较高,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即便如此,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当然晚清政治史研究也不例外。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略做述评,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革命史研究的淡化与边缘化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曾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名,不仅是晚清政治史而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关于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在逐渐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为认识这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关于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局研究

太平天国史研究虽然已成冷门,但仍然有一些具体的考证性研究成果值得注意。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冯云山所创建的宗教组织,一般认为其名叫拜上帝会,这似乎已成不易之论。夏春涛通过考证发现,冯云山创建的宗教组织其实名为上帝会,而不是拜上帝会。同时,他还指出,太平天国对其宗教没有正式命名,间或称为天教,根据拜上帝会这一所谓的宗教组织名称推演为拜上帝教,也有欠妥当。[2]

天朝田亩制度历来被视为太平天国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农民革命纲领。王国平通过考察太平天国起义酝酿过程的宣传活动及其主张,探析上帝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历史上曾使农民获得私有土地的均田制比较,认为所谓平均分配土地其实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误解。[3]

欧阳跃峰撰文对所谓太平天国实施了圣库制度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太平天国的生活必需品供给方式不应称为圣库制度;用国库来解释圣库是不妥的,说国库来源于圣库亦纯属推测。

[4]

关于天京事变的日期,以往的研究者都以洪秀全于颁行历书中所说七月二十七日是东王

升天节,认定9月2日是天京事变和东王杨秀清被杀的日期。张光荣通过考证认为,所谓9月2日东王升天节只是洪秀全编造的骗局,杨秀清并不是在9月2日凌晨被杀,天京事变应发生在9月4日至5日。

[5]

高层领导之间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更是其中心环节。以往学术界对洪、杨矛盾的研究,几乎均集中在定都天京之后。吴彤具体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一系列争夺权力的矛盾斗争,以弥补这个薄弱环节。[6]

王明前则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政治分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格局。认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天京事变之后逐步分化为中央宫廷贵族与地方军事贵族两个利益集团,这种政治分野,使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裂痕无法弥补。与此同时,清廷则大胆放权给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实力集团,逐步实现了政治军事力量的整合。此消彼长,直接制约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程。关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边缘研究的倾向很明显。董丛林考察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谶谣现象,认为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谶谣的流布与盛行,固然与当时战乱之下社会动荡、人心惶惑、迷信氛围浓烈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清朝政府与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利用谶谣作为特殊的舆论武器的结果。

[8]

关于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与政局的研究。朱东安在长期研究曾国藩、曾国藩幕府的基础上,推出新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9]

系统地论述了曾国藩集团崛起的历

史背景、形成过程、内部结构、与清政府的关系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等问题。以往对曾国藩集团的研究,多局限于个别人物或某一侧面,该书则通过对晚清咸同时期太平天国、清政府及曾国藩集团三方国内主要政治势力的综合考察与研究,从而对曾国藩集团崛起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高中华肃顺与咸丰政局

[10]

一书,是第一部

系统论析肃顺生平思想活动及其在晚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著作。作者利用较为丰富的文献史料,通过肃顺对内重用汉人和对外持强硬态度这两个基点,系统地论述了肃顺在用人、筹饷、治狱、外交等方面的举措,进而对肃顺政治行为的利弊得失、败亡原因,及其对咸丰朝政治体制变动与咸同政局转换的影响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该成果弥补了晚清人物研究的某种缺失,也从一个侧面丰富和深化了学术界对晚清政局的认识。

二)关于义和团与庚子政局研究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问题,以往的研究者大都认识到其起源的区域性和组织的多元性,但对于这两者之间是如何沟通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程歗从社会史的角度,通过对山东冠县梨园屯玉皇庙教案口述史料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乡村社区精英群在应对外国教会权力挑战的过程中,通过跨区域的横向联合和对区域性的民间文化的再创造,重塑了各自主导的那部分组织和文化,形成了主要来自于教派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又区别于既往民间组织和民众运动的三大标帜:一是同心义和的价值观和基层体制内外的组织联合反洋教的

结盟形式(来自冠威义和拳);二是降神附体的群体仪式(来自鲁西北神拳);三是刀枪不入的表演手段(来自鲁西南大刀会特别是大刀会内功的形式化)。三个标帜将多中心、区域化的民众反洋教集团联结为一个运动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论文,其中有3篇是采取社会史的研究视角,颇有新意。路遥的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一文,具体考察了直隶、北京义和团中的民间秘密教门组织及其活动,认为义和团虽以民间秘密教门为依托,但不应把这场运动视为是一场宗教战争。美国学者何伟亚的道德话语:19001901年对北京的劫掠一文,着重考察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八国联军、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团成员在北京的各种劫掠活动,以及当时西方媒体对此的反应。德国学者狄德满的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一文,专题论述了以往相关研究较少涉及的华北地区天主教徒与义和团民的武装冲突活动,认为义和团高潮时期天主教社群的武装防御活动,是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庚子年(1900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多种政治事件交相迭起,政局波谲云诡。相对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和东南互保来说,庚子勤王运动的研究显得很是薄弱。桑兵在长期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将相关研究成果集结为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一书,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兴起的考证史学的重要著作。庚子勤王是戊戌政变之后,影响晚清政局的重要历史事件。由于康有为等人有意掩盖事实,故意留下虚假记载,以往有关著述多有误解,以为唐才常与自立军为勤王的主力。近年来,国内外新出的各种史料表明,原有认识必须改写,但这些史料解读不易,若非互相打通,不能辨别真伪。该书从多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周详阐释,将多种史料一一解读,融会贯通,深入分析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的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地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在作者看来,庚子勤王的影响要远大于在通史书写序列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义和团运动。不仅显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朝廷与社稷之间的两难取舍,更由于动员范围还包括全球的华侨华人,引起了全球华人的民族和群体意识的首次觉醒。

三)关于辛亥革命研究

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有两套出版物值得注意:一是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孙中山研究所出版了一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系列(八种);二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一套研究辛亥革命的丛书(五种)。这是国内两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相关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

1901至1905年的拒俄运动,在近代中国史上有着分水岭式的重要地位。在此过程中,趋新人士与广大民众在近代革新救亡努力中从长期的分离状态,逐渐趋向合为一体,其中重要的一环,则是所谓中等社会的自觉。桑兵细绎相关史料,撰文对此详加申论。认为拒俄运动使学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中等社会的主张部分得到实现,四民合为国民,而中等社会起着引导及核心作用。此后,提出中等社会的激进人士较少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来看待自己与民众的关系,而主张体制内变革的立宪派士绅则有所发挥,中等社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13]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人物的研究。章开沅通过具体考察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与汤寿潜的交谊关系,对辛亥革命作出了新的思考。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东南地区和东南精英在全国政局变化中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总体实力还不足以一举取代北方的传统政治中心地位,而在实际上主导社会潮流的东南精英乃是半新不旧的过渡时代英雄,所以辛亥革命只有以南北妥协宣告结束。[14]

陶水木则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有关汤寿潜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15]

辛亥革命的研究也有向社会史领域拓展的趋势。李细珠以著名的秋瑾案为例,探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的互动关系,为观察晚清政治与社会变迁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6]

杨鹏程根据湘鄂

米案电存等重要资料,从灾害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长沙抢米风潮中官、绅、民三者所扮演的角色及互动关系,认为这场严重的社会冲突其结局是官、绅、民三输,这是清王朝统治迅速走向崩溃的重要表征。

[17]

沈渭滨撰文认

为,辛亥革命为东南地区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而可视为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18]

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有待于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胡国枢的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一书,

[19]

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区域研究与光复会个案研究

相结合的重要著作。该书详细系统地考察了浙江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光复会的组织建构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对于浙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光复会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弥补了学术界以往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改革史研究的细化与深化

严格说来,晚清改革史的起点至少应该从洋务运动算起。但是,因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变革主要在技术层面与经济领域,而且一直是晚清经济史研究的重点,故本文拟着重介绍有关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的研究成果。随着现代化范式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晚清改革史的研究亦备受学界关注,并有渐成细化与深化之势。

一)关于戊戌变法研究

戊戌变法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老课题,茅海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最为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20]

是这方面成果的初步结集。作者充分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大量档案材料,完成了一些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充分证明了作者刻意追求的所谓史实重建的学术宗旨。稍后,茅海建又相继发表了两篇新作。其一是救时的偏方: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21]

戊戌变法期间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即是允许司

员士民不受限制地向皇帝上书。据茅海建统计,在大约6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457人次至少

递交了567件上书,现存275件上书的原件和抄件。该文专论这批来自中下层的官员士民上书中军事与外交的内容。作者认为,官员士民在上书中提出的军事、外交上的诸策,与历史发展的方向并不吻合,有些地方甚至背道而驰,其实大多为救时的偏方。其二是公车上书考证补。[22]

公车上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主要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作者通过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认为其实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一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该文同时指出,我史中的记载多处有误,是一不可靠的史料;但通过这类并不可靠的历史记录,康有为、梁启超已经成功地书写了自己的历史,并被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尽管学界对康有为、梁启超涂饰史料以神话历史的行为早有察觉,并多有揭露,但今人对戊戌变法史的整体理解,从主流上讲,依然未能摆脱康梁话语系统的基调;而康有为自编年谱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相表里,实为支撑这种话语系统下戊戌变法史叙述框架的核心文献。戚学民详细探究了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新政本末与政变原委)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的过程。认为此书与康梁师徒1898年末至1899年初流亡日本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书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宏观陈述和关键细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作者政治活动与当时舆论的影响,经过作者的刻意安排。戊戌政变记一书实为康梁应急的政治宣传品,而非纪实的信史。

[23]

关于康有为自编年谱成书的时间,学界通常认为撰写于1899年初,康氏自己还有起稿于乙未(1895年)的说法。马忠文通过研究与分析认为,所谓从乙未年开始撰写年谱的说法并不可靠;年谱的主体内容撰写于1899年初,大致无疑问,但此后康氏对年谱仍有修订和增删,将其视为康逝世前定稿,可能更为合理一些。把年谱看作1927年时康氏内心世界与思想状态的反映,应该是相对准确的。[24]

学者已经注意到康氏自编年谱中对其戊子年(光绪十四年,1888)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情形的记载有疏漏之处,但究竟康有为是怎样作伪的,张勇撰文做了新的探究。他认为,康有为的记述含混其辞,将两次应试并作一谈,其本意或只在遮掩连续两次落第之羞,而略施移花接木的障眼技法;然而却既障人又自陷,给后人留下作伪的把柄。

[25]

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被发现后,一直

被认为是康梁维新派围园密谋的权威资料。房德邻利用清廷戊戌年八月十四日谕旨、袁世凯戊戌日记和康有为自编年谱等资料,认定康有为等确实有利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并对毕永年的诡谋直纪的真实可信度提出质疑,认为诡谋直纪将维新派兵围颐和园的密谋推前到八月初一日以前,这与当时的形势和维新派的活动不相符合,当是毕永年根据他在八月初三日后甚至戊戌政变后听到的密谋事而编写的。

[26]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问题,也是戊戌变法史研究中聚讼纷纭的疑案。关于告密的时间是八月初四日还是初五日,地点是北京还是天津,对象是奕劻还是荣禄,以及告密与戊戌政变发生的关系等问题,均未有定论。刘路生针对郭卫东所谓袁世凯八月初四日在京向庆亲王奕劻告密说,撰文提出商榷。认为戊戌政变中,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和条件,奕劻亦非接受袁世凯告密之人。袁世凯日后的飞黄腾达,并非慈禧太后对其告密的奖赏。

[27]

孔祥吉则利用邓之诚骨董

琐记全编所刊布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通密札,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具体

考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电庆邸达之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从而认定,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他在戊戌政变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8]

随着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二)关于立宪运动与宪政改革研究

关于宪政改革的总体研究。高旺的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29]

一书,从政治学

的视角,将清末宪政改革置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坐标系中,通过对官制改革、地方自治、政治参与、宪政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具体考察,并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的成败得失,及其对晚清中国政治转型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于谘议局与资政院的研究。耿云志对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的来历,尤其是该联合会第二届会议的内容及其政治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第二届各省谘议局联合会是大多数议员及其所代表的立宪派在政治上与顽固的清朝廷开始决裂的一个征兆,是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开始塌陷的一个重要标志。

[30]

王开玺撰文论述了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的议政活动及其策略、历史局限、地位与作用,认为他们与其他立宪派相比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虽然立宪派议员提出的许多议案没有得到实施,他们关于实行立宪制度的主张也因而没有能够实现,但是这些议案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意义。而且,这些议案的提出,对于破除专制思想和动摇清朝专制政府的权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关于地方自治的研究。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32]

一书,从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

发展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尤其着重考察了清政府在地方自治问题上的政策与措施以及清末地方自治在中国早期地方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和宪政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驻外使节是推动清末宪政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祖金玉考察了驻外使节的立宪主张,认为他们为清廷谋划的宪政方案大致为日本式的二元君主制模式,就立宪层次而言,无疑是保守的,低层次的;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则十分激进,始终坚持速行宪政论。结果,其政治态度的激进性超越了改革方案的保守性,使他们最终走到了清廷的对立面。这表明中央政府的信任危机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思想分化,是宪政改革失败与清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33]

开放党禁案是清末立宪运动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叙述资政院议案时有所涉及。唐富满、曾庆军撰文,简单地勾勒了清末开放党禁案的历史过程。作者具体分析了革命派、立宪派、地方督抚实力派以及清政府等各种政治势力,在开放党禁案问题上所进行的各种较量,揭示了各派政治势力复杂的政治性格以及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艰难历程。

(三)关于清末新政研究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崔志海撰文对国

外学者研究清末新政的英文著作,作了系统的介绍,[35]

为国内学界了

解国际学术状况提供了一个基础。

清末新政时期,停废科举是一项影响近代中国至为深远的重大决策。关晓红通过详细考察清末停废科举的决策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清末新政时期停废科举的决策过程,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以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成为新政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它与社会革新势力的舆论宣传及活动互为呼应,造成科举变革的合适环境。

[36]

科举停废的影响至为

深远,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观念、习俗乃至乡村士子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道路,仍有必要以实证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观察和检讨。关晓红以刘大鹏、朱峙三两位乡村士子的日记为基本史料,用比较的方法,具体考察了科举停废对士人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对于所谓科举制度废除与四民社会解体及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观点提出修正。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士阶层,在社会结构里虽随科举停废而消失,但众多士子却在诸多渠道中经过重新分化组合,而继续掌控着各种权力资源,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

[37]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的新部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关晓红对于学部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对于学部的渊源流变、机构设置、职能权限、人事关系、经费筹措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着重论述了该部在发展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及社会政治变革方面的作用。[38]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

研究

[39]

一书,是第一部研究邮传部的专著。作者对邮

传部的成立背景、官制、机构、经费、规章管理、职掌等制度层面作了系统研究,重点论述了该部在发展中国交通事业和回收利权方面的事功,尤其是对其政策决策作了深入检讨和重新审视。

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

[40]

一书,以鸦片税收

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为清末新政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书着力探讨了晚清鸦片税收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新政改革的重大影响,深入分析了鸦片禁政与清末新政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且力图从中透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揭示清末政治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深入理解剧烈变动的社会矛盾。

关于地方督抚与新政的研究。关晓红撰文,论述了两广总督陶模关于废科举、裁宦官、设议院、变官制等方面的新政主张,及其对清末新政的影响。[41]

李细珠的张

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42]

一书,以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

重考察张之洞对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并以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的具体改革作为新政政策实施的例证,以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

施的全过程。作者充分利用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图书馆所藏的张之洞档案,以及其他相关史料与著述,从一个侧面细致地勾画出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的历史画卷,为清末新政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

革命与改革并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时代特点。对于留日学生革命性的一面,国内外研究者一直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对留日学生在清末新政中的作用,尤其是他们在规划各项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则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尚小明的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43]

一书,通过具体考察留日学生在清末筹备立宪、教育改革、新军编练、法制变革等方面的种种活动,认为留日学生对于新政改革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中国政治、教育、军事、法制等的近代化有不小的贡献,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迟云飞对于清末新政时期的平满汉畛域问题作了专门探讨。清政府在推行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大环境下,实行了平满汉畛域的措施,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准许满汉通婚;二是任官不分满汉;三是旗民编入民籍和筹旗人生计;四是司法同一。在这些措施中,第一、四两项实行较彻底;第三项东三省实行较彻底,而其他地方由于各种困难和缺乏决心,只取得较少成绩;至于第二项,地方官特别是东三省改制后的地方官,多任用汉族人,而中央核心层,仍由满族亲贵控制。宣统年间,平满汉畛域的措施推行趋缓,尤其出现地方平而政权中枢不平的局面,这种情形,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清廷的覆亡。

[44]

清末新政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少,其中关于边疆地区的新政研究更是薄弱环节。赵云田在发表相关研究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出版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

[45]

一书,对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

区在清末新政时期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并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就学科建设而言,晚清政治史研究已相对成熟而起点较高,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相当困难的。检视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论著,数量不少,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中,除了研究范式转换等因素以外,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重视实证研究方法;二是重视制度史研究。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研究方面较为突出。当然,实证方法与制度史研究并不新潮,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对此传统有所背离和忽视,而近年来

逐渐有所回归与重视罢了。历史学重在求真求实,是一门实在的学问,因而从根本上离不开实证方法;而制度史又是政治史的核心内容,晚清时期是制度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制度变革与转型,将使晚清政治史研究更进一境。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社会特有的、也是复杂而饶有兴味的现象,就是文化。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换句话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政治生态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内在于政治活动和政治领域里的文化现象。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同样也是由沉渣泛起的文化糟粕造成的问题。反观当前的官场文化,很多问题的出现既令人啼笑皆非,又让人痛心不已。

政治生态的重构,必须剔除文化中的河豚毒素,自觉选择先进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为基因的重组、凝结与支撑。

政治文化是可塑的,通过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作用。当前,我们一方面要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的营养,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另一方面,要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

界”,并且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等具有深远指导思想的论断。

一部中华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成为维护国家统一、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它是我们重塑政治生态和政治文明的灵魂与基石。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无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生态。

借鉴和弘扬传统政治文化,要始终坚持立德修身来加强党性修养,坚持身体力行以德服众,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坚持恪守官道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道德自律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勤奋敬业、清正廉洁,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力量,为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古人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举措,更是政治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继承和创新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践行法律的积极性,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法治氛围,构建安全的政治生态系统,才能开创政权、民众与官员和谐共赢的崭新的政治局面。

重塑政治生态,还要求我们全面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

十八大以来掀起的“打老虎,拍苍蝇”反腐风暴,正在强力驱散我们政治生态中的毒素和雾霾,而要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以文化的力量重塑政治生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坚信,浩浩荡荡的文化活水定将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政治生态之花。

参考文献:

1] 涛.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J].近代史

研究,1999,(5).

[2] 春涛. 上帝会 辨正[J].近代史研究,

2005,(5).

[3] 国平. 朝田亩制度 议[J].江海学刊,

2005,(1).

[4] 阳跃峰. 库制度 辨[J].近代史研究,

2005,(2).

[5] 光荣.天京事变日期考[J].复旦学报,2002,

(1).

[6] 彤.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洪、杨矛盾[J].

武汉大学学报,2005,(3).

[7] 明前.太平天国后期中央宫廷贵族与地方

军事贵族的政治分野[J].江淮论坛,2005,(2).

[8] 丛林.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J].安

徽史学,2003,(1).

[9] 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M].北京:华

文出版社,2003.

[10] 中华.肃顺与咸丰政局[M].济南:齐鲁书

社,2005.

[11] 歗.社区精英群的联合和行动 梨园

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说[J].历史研究,2001,(1).

[12] 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13] 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J].近代史研究,2004,(4).

[14] 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

2002,(1).

[15] 水木.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几个问题的探

讨[J].民国档案,2005,(1).

[16] 细珠.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

系 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4,(2).

[17] 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J].近代

史研究,2002,(3).

[18] 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

变迁 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J].复旦学报,2002,(2).

[19] 国枢.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M].杭州:

杭州出版社,2002.

[20] 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M].北京:三联书

店,2005.

[21] 海建.救时的偏方 戌变法期间司员

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J].近代史研究,2005,(1).

[22] 海建. 车上书 证补[J].近代史研究, 2005,(3、4).

[23] 学民. 戌政变记 主题及其与时事的

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1,(6).

[24] 忠文.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

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5,(4).

[25] 勇.康有为的 伪 其限度 康氏

戊子乡试自述为例[J].历史研究,2005,(6).

[26] 德邻.维新派 园 谋考 谈 谋

直纪 史料价值[J].近代史研究,2001,(3).

[27] 路生.戊戌政变袁世凯初四日告密说不能

成立 与郭卫东先生商榷[J].清史研究,2005,(1).

[28] 祥吉.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J].

广东社会科学,2005,(5).

[29] 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 清末宪政

改革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0] 云志.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

[J].福建论坛,2002,(2).

[31] 开玺.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J].史学集

刊,2003,(3).

[32] 小泉.国家与社会 末地方自治与宪

政改革[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

81

[33] 金玉.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J].南京社

会科学,2005,(4).

[

34] 富满,曾庆军.开赦党禁案与清末政局[J].

学术论坛,2005,(9).

[35] 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J].近代

史研究,2003,(4).

[36] 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J].中国社会科

学,2004,(3).

[37] 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刘

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5).

[38] 晓红.晚清学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

版社,2000.

[39] 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M].北京:中华书

局,2005.

[40] 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M].北京:三

联书店,2005.

[41] 晓红.陶模与清末新政[J].历史研究,2003,

(6).

[42] 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43] 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44] 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J].

近代史研究,2001,(5).

[45] 云田.清末新政研究 20世纪初的中国

边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6] 永明.清朝文官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47] 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J].

清史研究,2003,(3).

[48] 晓红.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J].清史研

究,2005,(3).

[49] 伟.晚清督抚政治 央与地方关系研

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0] 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1] 晓华.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2] 瑞成.就地正法与清代刑事审判制度

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的争论谈起[J].近代史研究,2005,(2).

[53] 伟.晚清各省的防勇[J].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2002,(4).

[54] 宏斌.晚清海防 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会议全程纪实、重大事项“双记录”等机制,实现了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修订财务、公车、食堂等管理制度8项,对出差、接待、采购、会务等费用报销流程、审批权限、报账资料进行了细化明确,对公车实行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对机关食堂实行采购员、库管员、出纳员、纪检员共同参与,每月询价,相互监督。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实行了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股室负责人、股室负责人与股室成员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全覆盖式廉政谈话提醒。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单位政治生态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单位政治生 态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

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检查材料篇

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检查材料篇 从近年来查处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有些地方出现区域性腐败、塌方式腐败,往 往是查处一个案件牵出一窝人,?拔起萝卜带出泥?。这充分说明这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出了 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对?一把手?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一把手?在行使权力时比较任性,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用人?一言堂?、花钱?一支笔?、决策?一张纸?,久而久之就带坏 了班子、搞乱了风气,导致当地政治生态污浊。再如,一些地方?圈子文化?盛行,给党内 政治生态带来极 大危害。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文化?,实际上是基于人身依附和利益共享而形成的一种?互利共生、抱团取暖?的利益联盟。近年来查处的腐败窝案串案,大都跟?圈子文化?有关系。?圈子文化?一旦盛行,就会诱发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把圈子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 之上,破坏党纪国法,混淆是非对错,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当前,?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危 害党的肌体健康的一种顽症和毒瘤,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全面从严治党,要 求我们正视问题,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重要位置。 多措并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态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 统又是由多种要素和变量相互转化和交互发力形成的。因此,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系 统工程,需要遵循系统思维,坚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消除腐败这一政治生态的?污染源?。腐败是侵蚀政治生态的致命?污染源?。腐败盛行,政治生态就不可能风清气正。只有严厉惩治腐败,拔烂树、治病树、矫歪树、种新树,才 能保护好政治生态的?森林?。这就要求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持之以恒地惩治腐败,捍卫党 纪法规,消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在惩治腐败方面,既要治标,也要 治本,加快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抓好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这一 ?关键少数?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尤其是?一把手?直接影响一个地区 和部门政治生态的优劣。作为政治生态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 应主动担责、以上率下,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中始终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 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嫉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通过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打造过硬政治行为主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政治行为主体,都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 治生态负有责任。打造过硬的政治行为主体,关键是坚持把固本培元的?高线?和严守纪律 规矩的?底线?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打牢理想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把 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广大党员干部明底线、知敬畏,积极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 行动上明确界限,真正敬畏法纪、遵守规矩。通过思想建党强定力,通过制度治党立规矩,

政治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观点

政治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观点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描述:目前,西方在政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已较全面且深入,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初期。而中国关于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综观国内外关于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其基本观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生态研究的生态政治学,另一类是关于政治发展研究的政治生态学。 环境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象是生态,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政治,相应地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用政治方式去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因其研究的落脚点在生态,姑且可以定义为“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思考和探究的重点是政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政治体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所寻求的是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社会进步应如何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从而更好地调整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国#l-x寸生态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中研究“绿色政治运动”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民间环保组织和“绿党”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如生态主义、生态自治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生态自由主义等方面的生态政治理论研究。其理论基本沿着生态政治化——政治生态化——生态学与政治学融合的趋势演进。生态政治化理论体系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重在从物质经济生产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政治生态化理论体系则认为,政治本身需要做符合生态的改变,如此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体系又分为生态主义的政治生态化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化。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具有有限性和“内在价值”则又构成生态主义政治生态化的理论基石。生态主义主张用生态规则和生态智慧重新建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民主,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社会的变革。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上,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它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x,l-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相关理论,指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主要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性、社会异化和阶级矛盾。因此,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1 ,吴 军2 ,徐海根 2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3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8)04-0057-0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W AN B en-tai 1 ,WU Jun 2 ,XU Hai -gen 2 1.Depart 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 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China 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A 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a comprehens ive assess ment s ystem containing fifteen indicators reflecting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d security,water security,atmospheric security,bi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were establis hed and a scientific and concrete assessment for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national scale were conducted.The stat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various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 from high to low:/the first grade 0,/the second grade 0and /the third grade 0.The res 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the provinces achievin g /the first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Tibet,Hainan,Guangxi,Fujian,Guangd ong,Yun nan and Jiangxi;the ones with /the s econd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Heilon gjiang,Hunan,Shanghai,Qinghai,Zhejiang,Anhui,Guizhou,Henan,Hubei,Shandong,Xinjiang,Jilin,Chongqing,Gans u and Sichuan;the ones with /the third grade 0ecological s ecurity were Inner Mon golia,Jiangsu,Beijing,Liaoning,Hebei,Ningxia,Tianjin,Shaanxi and Shanxi.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2008-01-14 修订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本太(1955-),男,吉林农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biodiv@s https://www.doczj.com/doc/8318428150.html,.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1-3] .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0的目标.对生态安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不受到损害的状态[4-5] .在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威胁,从而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保障,防止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社会动荡[6-7].国内已开展生态安全研究.肖笃宁等[4] 认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黎晓亚等[8]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徐海根等 [9-10] 将生 态安全的理念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研究了不同保护目标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评价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生态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评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 [11-12]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特定生态系统和特定区域的评价 第21卷 第4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21,No.4,2008 DOI :10.13198/j.res.2008.04.59.wanbt.015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 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 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 前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 2.1.2 地形地貌 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 (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1.4 资源情况 (1)水资源 湖州市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矿藏资源 湖州有煤、铁、石灰石等矿藏,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长广煤矿是省内最大的原煤基地。

微党课讲稿: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风政风就不会有问题;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首先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弘利教育)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事实证明,这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逐步形成,并从统一思想、消除错误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为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继续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把它定位于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有”政

治局面的目标。随后还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作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自然成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定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对净化政治生态发挥支撑作用 从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看,政治生态是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环境、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模式、政治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但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2,No.3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5-08;修订日期:2010-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3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CD022);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作者简介:和春兰(1987-),女(白族),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 究. *通讯作者.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 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10)03-0104-07 生态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程度倍增,国际上已把生态安全纳入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安全评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宏观规划、政府决策的重要根据[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生态安全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学科体系。 1 概念识别 1.1 生态安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生态安全这一概念,目前对于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或是environ-ment security )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以1989年IASA 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 反映[2] 。 1.2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各学者对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来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和平与安全,且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

关于政治生态考核整改工作的方案

关于政治生态考核整改工作的方案 关于政治生态考核整改工作的方案 为做好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全X行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结合省委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XX2019年度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的反馈意见》有关内容要求,结合X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如下。 一、落实主体责任,成立工作领导机构 为强化管党治党政治担当,推动考核整改工作取得实效,XXX党委成立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X担任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X党委班子全体成员,XX党委主要成员担任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员。XX政治部主任XX担任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XX等处(室)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成员。 二、明确工作任务,细化整改责任分工 按照省委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制定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整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和专项整改责任分工方案。具体分工如下: 由XX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对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反馈意见中涉及的突出问题和整改建议进行任务分解,起草《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报

XX党委会议审议后印发执行。 各相关责任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起整改工作责任,按照《方案》内容,主动认领问题,明确相应责任,提出整改措施,认真制定涉及本单位本部门问题的专项整改责任分工方案。各方案要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整改内容、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实施台账式管理,并逐项逐件抓好落实,确保整改措施落实落细落地。专项整改责任分工方案于X月X日前报X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加大落实力度,强化各项工作措施 根据省委各项规定和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反馈意见的要求,明确整改工作方法路径,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确保整改部署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一)召开专题党委党委会会议。X月X日,召开专题X党委(扩大)会会议,深入学习领会省委《关于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的意见(试行)》,传达贯彻X同志在省直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集体约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报《关于XX2019年度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情况的反馈意见》。结合X同志关于整改工作要求,研究审议整改工作方案,对X行政系统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研究。 (二)召开领导班子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计划于近期结合省委第二巡视组反馈意见情况,一并召开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X党委班子对照反馈意见深刻剖析、举一反三,做到真认账、真反思、真整改、真负责。会议方案由XX负责制定。

心得体会:明立场见行动勇担当践忠诚,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心得体会:明立场见行动勇担当践忠诚,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讲政治,大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应从四个方面把握。 一、讲政治重在看立场 立场是我们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政治立场就是政治上的立足点,一个政治立场不正确、不坚定的党员干部,难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也不会有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治表现。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以党章为遵循,原原本本学习系列讲话,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要坚定政治方向,当政治上的明白人,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决抵制各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现象,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二、讲政治重在看行动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具体工作都离不开政治,并体现着政治。正确把握政治和具体工作的关系,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从政治的高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按照“1+1+5”工作要求,聚焦落实“五大发展行动”,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工作任务,要突出对政策落地情况、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责任落实情况的专项督促检查,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要聚焦主责主业,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压实各级党委、纪委的主体责任、

监督责任,综合运用好“四种形态”,紧盯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扶贫等民生领域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重点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吃拿卡要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强化作风建设,以“强化工作执行年”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全县干部作风建设、政务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大调研大走访,常态化开展督查指导、明察暗访、跟踪督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三、讲政治重在看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谓先锋队,就是能够在党的各项事业中冲在一线,冲锋在前,这也就是一种担当。目前,一些错误思想在不少党员干部头脑仍然存在,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多干少一个样等等。讲政治,我们就要拼弃这些错误认识,要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于干事,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容错免责办法,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监督执纪问责是责任也是使命,这就决定了纪检干部必须要敢于亮剑,勇于亮剑,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当好党的忠诚卫士。 四、讲政治重在看忠诚 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共产党人最为可贵的政治品格,也是衡量干部是否讲政治的根本标准。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把对党忠诚落实到为党工作,为党分忧,为党担当上。要做到对人民忠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