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_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_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_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_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6.生产性

7.民族性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

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国家化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

(2)墨家:兼爱非攻

(3)道家:道法自然

(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豫时孙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孙”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二)教育学的独立性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1.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2.“泛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3.教学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5.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2)卢梭:《爱弥儿》,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

(3)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教育遵循自然

(5)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观点:1.道德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2.教育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和他的学生席勒的观点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特点。赫尔巴特被看做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欧美;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当代西方;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

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

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发现法

德国瓦根舍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

和谐教育思想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就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条件:外部依赖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内部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三个层次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即年龄特征。

(三)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

(四)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当前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普遍)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特殊、具体化)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发生的变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赫钦斯、马利坦、马斯洛、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孔德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四)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六、我国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

业;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概念)42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和教育管理系统方面。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人口发展状况

(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 壬寅学制日本《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1903 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

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

1912 壬子癸丑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 壬戌学制美国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分学校教

育阶段的依据。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纵向: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

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五、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3.非制度化教育

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低于15%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大众化阶段;大于50%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1999年扩招,1998年9.8%;2004年19%,跨入大众化阶段。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三)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其他说法:

1.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

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角色)

3.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全面性、多样性、差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3.连续性:时间连续

4.广延性:空间广延

5.长期性:周期长,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间接性: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7.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8.示范性

9.劳动方式个体性

10.劳动成果群体性

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教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概念

(二)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知识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

《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

(三)民主性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二)民主平等

(三)教学相长

(四)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义

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中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孔颖达《诗经》作注;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西方: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一)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三)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四)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倡导者:杜威

别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

1.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评价:优点及缺点P80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2.评价:优点及缺点P80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概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从大到小排列)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四、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一、课程计划

(一)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一)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

三、教材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概念: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二)地方课程

(三)学校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

泰勒,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追求的目标

(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2.教师的特征:参与度、态度、能力、交流与合作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第七节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概念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三)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四)CSE评价模式——斯泰克提出,古巴、林肯进一步发展

三、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第八节课程资源

一、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以下几种课程资源

(一)教师

(二)学生

(三)教学过程

第六章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一)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

(二)教学与智育(组成部分)

(三)教学与上课(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

(四)教学与自学(教师指导下自学/学生课外自主自学)

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三)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五、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倾向书本知识、倾向学生自己探索)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激发学习动机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D.情绪为

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22.愿望不能实现或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 A.愤怒 B.恐惧 C.悲哀 D.痛苦 23.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这指的是情绪情感的() A.动机功能 B.健康功能 C.调控功能 D.信号功能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2018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继承性:前后相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

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山香教育)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情绪与意志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4.情绪、情感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5.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6.()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7.()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1.绝望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2.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刚得知自己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后,整个一周都很开心,这种情绪状态是()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理智感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文案大全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文案大全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赞科夫 D.瓦·根舍因 E.苏霍姆林斯基 8.广义的教育包括()。

山香教育教育理论基础模拟(二)

山香教育教育理论基础模拟练习(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启发式教学最早可见于() A.孔子B.柏拉图C.杜威D.卢梭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A.阶段性B.社会性C.永恒性D.继承性 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治C.个人魅力D.举止端庄 5.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 A.前提B.基础C.方法D.中心 6.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各科教学C.政治课D.班主任工作 7.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 A.直接感知事物B.间接经验C.学生的实践活动D.交往 9.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A.10、11~11、12岁B.11、12~14、15岁 C.13、14~15、16岁D.7、8~9、10岁 10.我国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A.封闭性B.垄断性C.等级性D.阶级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11.教育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 12.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______转化为受教育者的______。 13.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______和______的主体。 14.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____。 15.教学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 1b.在我国,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是课程计划、______和______。 17.教师劳动手段具有______性和______性。 18.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______同受教育者已有的______之间的矛盾。 19.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包括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班级授课制有什么意义? 2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23.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 2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1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上)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4.代表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大教学伦》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2.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新式是()。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民族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1.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 A.社会化过程 B.学习与发展过程 C.个体化过程 D.认知与 -第2页-

发展过程 7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浓厚的宗教性。具有这一教育特征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2.教育学的价值是在对教育习俗性认识与教育科学性认识的认识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上。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C.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 D.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E.促进教育发展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5.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社区教育 6.()提出的教育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第3页-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 6.生产性 7.民族性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 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 (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国家化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 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9.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13.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表现为:(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5.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6.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17年教师招聘山香教育综合知识汇总(内部资料)

2016年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山香教育内部材料~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教育学部分 一、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三常考易错点二 教育的起源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三 孔子与‘论语“ 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常考易错点四 ‘学记“ 地位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作用(与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政治的关系)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续表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 及时而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相互观摩学习 相关而善之谓摩 常考易错点五 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二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学校结构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组织形式三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二教育的领导权二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二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

教育学部分 常考易错点六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顺序性:动态过程,常见表述方式 从 到 由 向 ,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 揠苗助长 陵节而施 三阶段性:静态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面临的矛盾不同,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三 常考易错点七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孟子二卢梭二裴斯泰洛齐二洛克二福禄贝尔, (孟子l o o k s伏尔泰)

教育理论100大常考易错点 续表 社会本位论荀子二柏拉图二赫尔巴特二涂尔干二巴格莱二纳托普二凯兴斯泰纳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神学目的论夸美纽斯 常考易错点八 旧中国现代学制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消极)功能 (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出现了老师和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世界各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共同特征:①学校教育成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1、设备巡检的五字经是:听、摸、查、看、闻; 2、润滑管理中五定: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三过滤:领油大桶到贮油桶、从贮油 桶到油壶、从油壶到润滑部位。 3、设备管理中的四懂:懂原理、懂构造、懂性能、懂工艺流程;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4、压力容器的合理维修有哪些?保持压力容器防腐完好无损,防止介质和大气对其腐蚀,安全附件按规定校验,保持齐全、灵敏、准确,固定件 必须完整可靠及时清除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和消除容器的振动现象。 5、润滑剂的作用:冷却、洗涤、密封、防锈、减振、传递、润滑。 6、谈谈你对治理跑冒滴漏的意义和认识:影响厂容厂貌,危害生产,影响无泄漏工厂的验收,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易中毒,如果到处 跑冒滴漏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生产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会给职 工带来伤亡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7、滚动轴承常见的故障及原因是:1)、轴承发热:①润滑油供应不充分或选号不对②有杂物侵入③安装 不正确;2)、声音不正常:①轴承滚道剥落或滚道损坏②支架散③轴 承严重缺油④滚道和钢球有麻点;3)、传动不灵活:①轴承附件如 密封件有松动或摩擦②轴承被油污或污物卡住③轴承内外环与轴承箱配合不好过松或过紧。 8、离心泵不打液主要原因是:(1)介质温度过高,形成气蚀(2)吸液口堵塞(3)机体和密封件漏气(4)叶轮螺母松动,叶轮与轴键磨损,键不起作用(5)叶轮片冲刷严重(6)电机反转(7)泵抽空(8)泵空气没排除形不成真空等。 9、叙述齿轮油泵 的工作原理:当泵启动后主动轮带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以相反的方向 旋转,齿轮与齿轮之间有很好的啮合,两个齿轮的齿将进口处的油刮走 一些,于是形成低压吸入液体进入泵体的液体分成两路,在齿轮与泵壳 的空隙中被齿轮推着前进,压送到排油口形成高压而排液。 10、吹风气回收锅炉主要设备有那些:燃烧炉、蒸汽过热器、锅炉本体、第二空气 预热器、软水加热器、第一空气预热器、引风机、送风机。 11、炉条 机打滑的原因:(1)推动轴承坏,刹车片磨损严重(2)炉条机严重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