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教合一_社会结构下的囚徒——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政教合一_社会结构下的囚徒——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政教合一_社会结构下的囚徒——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政教合一_社会结构下的囚徒——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200字:“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 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就这本书提出的大历史观。先生出生于1918年,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辍学参军,1940年中央军校毕业, 加入驻印远征军,后赴美求学,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著称。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先生能够以广博的学识,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兴衰画卷。先生高屋建瓴,宏观的评价了这个王朝的兴衰历程。 经历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后,统治者似乎觉得应该遏制武官权利,提倡文官精神。 万历皇帝当政时,大明王朝已经运行了一百年,整个朝代文官制度成熟,政治组织基本上为一元化。这个王朝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依靠文牍。为人君者的施政目标,是使人民丰年得以温饱,凶年免于死亡。政府的职能是选贤任能,提倡诚信与和谐。在这样的治国纲领下,明朝政府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就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

以文官制度为例,到万历当政时,文官制度已经形成体制,对整个朝廷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以至于万历皇帝曾经有28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凭借惯性也照常运行。 对明朝文官制度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是官员的发迹。文官踏入仕途,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考,在考取功名之前, 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在执行职务之前,已接受过道德伦理的熏陶,凭借道德教育中的善、恶作为为官处世的原则和标准,道德至高无上。文官的道德观念,不仅可以指导行政工作,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至于具体的技术问题,比如治水,修路,架桥,和周边国家的互市以及对边民的治理等等,则是各地巡抚的事情。因此所选巡抚如果德才兼备,当然会使地方受益,否则就只能寄希望于朝廷选派下来的官员能够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但是这种希望非常渺茫,因为朝廷用人的首选是关注道德优劣,并不是其他。 其次是官员的俸禄。明朝建国之初,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从洪武皇帝开始,上至皇帝,下至黎明,都厉行节俭。当历史发展到万历年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但是官员的工资仍然极低,为了解决官员家庭的基本开支,朝廷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 悟 早就想写一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了,鉴于时间因素,一直 未能动笔,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遂成夙愿!高中年代, 最怕最差的科目非历史莫属了,老师说要将历史学成一条线,而 我一直在点上打转。如何将点穿成线,想想都困难! 早就想写一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了,鉴于时间因素,一直 未能动笔,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遂成夙愿!高中年代, 最怕最差的科目非历史莫属了,老师说要将历史学成一条线,而 我一直在点上打转。如何将点穿成线,想想都困难! 想来对历史的兴趣起源于工作后,在某毛的熏陶下,陆陆续 续看过些西方历史书籍,尤其是盐野七生关于罗马关于文艺复兴 方面。过程中,脑海里有个思绪不停地在飞:“当时的中国是怎 样一番场景呢?”。既然看西方了,为什么不去看看东方呢?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该有怎样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啊。于是找 来豆瓣评分高达8.9分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通本读完,感受不到一点豪情勃发,有的只是无处释放的压抑! 本书一共七章,通过对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 戚继光和李贽等人物的描写,叙述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体制、财 政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全文一条主线,即“文官制度”贯穿

始终,这也是一切悲剧的源泉! 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行政工具是文官制度,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这种文官制度早已成熟,文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而本朝开国之初,各项制度的依据是“四书”上的教条,认为官员们应当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万古不磨的真理,所以官员的俸禄极低,于是官员们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间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也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是否能认清文官的这双重性格,也导致了各历史人物的成败。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施政的要诀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张居正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文官,却忽略了国家最大的问题也是文官。他一心改弦更张,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罢黜,从而严重威胁了文官的安全感,开罪文人,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申时行这个和事佬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他知道若要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即要给予文官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伦理道德的观念尽忠国事,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地推行礼仪,讲解“四书”和其他经史。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他就担任这样角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听说《万历十五年》是因为其在《人民的名义》中高曝光率,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

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关于张居正,因为其是湖北江陵人,印象深刻当年高考语文(湖北考生)的阅读理解就是选自熊召政的《张居正》,后来也听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讲《风雨张居正》,虽不太记得清内容了,但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如泣如诉的语风难以忘记。“整顿官吏,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明朝那些事儿》对他如此评价: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不说他身负绝学,改革创新,也不说他专断独行,表里不一,只是想不到在其死后遭万历清算抄家掘坟,曾经的亦师亦父,亦臣亦友的情谊可以变得如此决绝,不禁唏嘘,或许不止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人性本就复杂。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世界局势如是。而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殒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戚继光的“鸳鸯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初次接触书名,给我的直觉,无非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呕心力作。最早在美国出版,该书的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我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但但摘取这一年,能写出什么样的历史?读史可以明志,读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那深邃沉淀的历史。我细细翻来,每天读那么一小段,合上书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间,那种弥漫着焦虑,挣扎,痛苦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起来。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和事佬申时行,思想家李贽,军事家戚继光,清官海瑞,以及万人之上的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现实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着无法弥合的冲突。这些人都没有善终,甚至于抄家罚没。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为基本支撑点,然后让人物陆续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失败后的毁灭。 作者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一丝一缕的分析,视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来统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实行郡县制,来统治全国。隋代以后,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

官吏,这些文官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脑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爱民为基本的做官准则,时刻要体恤民情,以民为本。这些封建社会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享受锦衣玉食,根本无法实现。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场的历史潜规则。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扬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鱼肉百姓,实现自己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是宣传以德治国,没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被历史潜规则打破。同时官员为官的行为,又缺少及时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造成了官员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完全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员的脸只会向上看,只对上级负责,又怎么会对百姓负责?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的尴尬和不安,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当文官们在扪心自问和尴尬之后,聪明的大脑很快就会适应这样的官场潜规则,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还会有怜悯之心? 在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个清官,是个楷模,正是因为寡而鲜,才能成为模范,满朝文官都是海瑞,何来楷模?当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做为一个清官的时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实已经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官场潜规则发生了冲突。很多文官,都知道自己去是不对的,但是,你要想在这个圈内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去贪污,去随波逐流,否则,只有头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给予了海瑞无穷的力量,让他无所畏惧的站在反对的最前沿。可是,整个文官集团,都满足于现状,并安于现状的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谈到这本书先说说黄仁宇先生其人。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自序中提到他与明史的联系,博士论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运。为了写书、做论文,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读完了《明实录》133册,再加上写书的时间,一本不厚的书竟用了7年的时间!如此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为他的治学作风才有可能写出如此精彩,有影响力的巨著。 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

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写道:“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一般来说,记载,研究历史的书籍都大凡枯燥乏味,但此书却不同,黄仁宇老先生的妙笔,读起来既又不枯燥也不乏味,反而读起来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气呵成,让人深入其中。我在读《万历十五年》时经常会因为看到某个句子或是某个例子会心一笑。本书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例子,这些例子不但闻所未闻,而且完全颠覆了我们一般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所见到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总是很有趣甚至是幽默甚至是不可能,根本不像是真的历史,倒像是作者杜撰的小说。比如戚继光也会向张居正行贿,首辅申时行因为一时的妥协放过了剿灭皇太极的机会导致后来的明朝被皇太极所灭,万历皇帝和当时的朝臣是对立的两派,最惊讶的莫过于当时倭寇的入侵并非单纯的外敌入侵,而是由于万历皇帝关闭了当时的海关大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原来沿海经贸比较发达的对外贸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最近我终于拿起了备受推崇的《万历十五年》,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风起于青萍之末,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征兆与开端。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写道:“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一般来说,记载,研究历史的书籍都大凡枯燥乏味,但此书却不同,黄仁宇老先生的妙笔,读起来既又不枯燥也不乏味,反而读起来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气呵成,让人深入其中。我在读《万历十五年》时经常会因为看到某个句子或是某个例子会心一笑。本书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例子,这些例子不但闻所未闻,而且完全颠覆了我们一般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所见到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总是很有趣甚至是幽默甚至是不可能,根本不像是真的历史,倒像是作者杜撰的小说。比如戚继光也会向张居正行贿,首辅申时行因为一时的妥协放过了剿灭皇太极的机会导致后来的明朝被皇太极所灭,万历皇帝和当时的朝臣是对立的两派,最惊讶的莫过于当时倭寇的入侵并非单纯的外敌入侵,而是由于万历皇帝关闭了当时的海关大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原来沿海经贸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关系受到重创,农民不堪其苦便纷纷联合海盗里应外合反抗朝廷,万历皇帝的这一举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本来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又被消灭了。这些都跟一般历史书上的记载和坊间流传的完全相反,但从作者对这些看似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例子的中又可以让我

《万历十五年》读书札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札记 前言 这几年自己对明朝历史的兴趣骤增,可能全赖一个盘旋于脑海良久的问题:如果想架空构建一个历史朝代,你最想选哪个真实朝代作为历史模本? 我的选择是明朝。 明朝作为汉民族创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已达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然而巅峰之后就是低谷,明后期政治军事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全暴露了王朝各种社会经济制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来看,明朝其实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假如当时明朝的一些统治者能抓住机遇,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平稳过渡到一个更为文明先进的社会结构中,那么说不定几百年后,中华民族就不会以那样惨痛持久的方式完成早该完成的社会变革。因此,明朝不仅有许多传奇般的人物值得怀念,还给人留下无数“如果当初“这般让人感叹唏嘘的遐想。 然而惭愧的是,虽然自已有这种想法,但自从初中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就再没看过一本关于明朝的书籍。直到今年八月,自己断断续续才读完这本极受明史爱好者推崇的《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与《万历十五年》

在知乎上看到过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与《万历十五年》孰好孰坏的讨论,结合自身阅读时的感受而言,个人认为这种比较其 实意义不大。因为这两本书对于不同层次的历史爱好者而言,都 大有裨益。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文笔生动有趣、且带有科普性质的历史通俗读物,其目的在于让普通人对明朝历史的发展流程有了 一个粗疏的认识。当年明月用人物串起了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对明史的研究论述主要还停留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事“这种层面上。这种层面当然说不上深刻,但确是研究的基础, 比起那些干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原始史料,《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入门明史的不二选择。 然而,只知道人物的行为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历史人物了 解越多,就会发现他身上的矛盾之处越多,也就越发不能理解这 种行为的怪异之处。举个例子,初读《明朝那些事儿》嘉靖朝的朝堂斗争时,我曾经很脸谱化地将朝臣分为好人坏人,或者君子小 人两个阵营,两个阵营的领头人物自然是徐阶和严嵩。然而多读 几遍之后发现,纵然徐阶是斗争的最终胜利者,也因自己的才干 获得了“名相“的称呼,然而在严党未倒前,他一些谨慎隐忍, 曲意逢迎的行为也不能算是君子该有的德行操守。虽然我能理解 人性的复杂,也知道对一个人不能只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评价, 但确乎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 只将目光集中在单个人物身上无法理解这种困惑,而恰逢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 得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 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

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 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统治者们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但是这个时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文官集团这个制度已被天下有学之士所接纳,如果彻底改变,天下人都会说统治者无道,局部改变又无济于事。文官集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科举制度。 如果想入朝为官、名扬天下,这缺不了祖父的生财致富、父母的辛苦养育、妻子的贤淑达惠、老师的辛勤培养、朋友的鼓励加油、考官的欣赏录取、上级的提拔教导等等等等,所以说一个人当官之后都要回报这些人,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仅够温饱,与实际脱节,就算俸禄可以维持小康,但是不够回报帮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点,没良心的就会造成苛政。这全看当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张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废;申时行和稀泥,最后虽然使明帝国苟且残喘,可还是阻止不了帝国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需要林达所提出的“平衡与制约”。 当然,《万历十五年》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看法远不止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历史无对错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太多关注明朝那一段历史,因为明朝出名的几位皇帝我都不喜欢,在我的印象里,明太祖朱元璋残杀开国功臣,建文帝朱允炆懦弱无能,永乐帝朱棣篡位并且残杀三千宫女,嘉靖皇帝昏庸无道等等,用易中天那句话来讲,明朝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恶。所以,我对明朝一直都不太感冒,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明朝历史的态度改变了,甚至对自己看待历史的观念也改变了,我开始觉得,历史是没有对与错的。 初看书名,我还以为这本书写的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其中十五年的故事,万万没想到,作者如此独具匠心,居然仅仅以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为线索来展开的,以诸多名臣为章节向我们论述了这一年的重要性,经过仔细的阅读,我对万历皇帝以及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诸多名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对于万历皇帝,我对一代名臣首辅张居正更感兴趣。因为早在看百家讲坛时我便对张居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年纪还小,只记得郦波对张居正的评价是那么的高,所以幼小的心里牢牢的记住了这位明朝的名臣。可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知道的我了解的我听到的我所崇拜的英雄居然也会做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一些贪官才会做的事情!当我又查阅许多资料后,才发现我所认知的历史是那么的浅显,我一直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抱有太多的偏见,就像张居正的道德瑕疵,对得到理想的偏见一样,也行是我还不够了解明朝历史,可是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对于我那么了解的三国历史也存在很大的偏见,一旦认定了那件事情的好坏就认定了那个历史人物的好坏,但是,我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他们只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而我的幼稚的执着对于浩瀚的历史只是沧海一粟。因为,历史本身并无对错。 不仅仅是张居正,这本书后面的海瑞和戚继光也曾是我心目中的好人,可是他们不是一样也做过不好的事情吗,读着读着我开始迷茫,但是思考着思考着,我又开始明晰,是啊,我所看到的仅仅是历史本身,甚至有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历史,因为那些历史无法考证。但是对于历史,我们真的应该简单的分清好或者坏吗冯保是一个很多人不喜欢的宦官,可是他帮助张居正这位贤臣登上了首辅之位,帮助万历也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张居正是许多人夸赞的名臣,可是他的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又该从何评议;海瑞道德水平如此之高,可是他的自身能力和性格却不好…这些仅仅是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但是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又何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2000字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英译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所写是1587年中国历史上所发生之事。读完之后,才了解到,这一年,是万历皇帝登上天子宝座的第十五年,这一年,其实并无大事可述。 但看似平平淡淡的这一年,其实却发生了一些事情。表面看似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大事发生的前兆,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作者黄仁宇先生以一种“大历史观”的手法详细记叙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大历史观”本质上就是通过客观的分析史料,究察社会现象其蝴蝶效应的源头。1587年看似一派太平的大明朝,已逐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作者把万历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作为书中主线,从多个横截面去叙述他们的生活,从中折射出明代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继任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各在其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可在那个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悲哀的命运无一人逃脱。不管是怠政的皇帝,还是独裁的张居正,调和的申时行,富于创造的戚继光,廉洁奉公的海瑞,思想进步的李贽,他们通通没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八岁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这个年轻的皇帝,一生都没能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能和文官集团做着消极对抗,充当一个活着的祖宗。 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可他自信过度,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控之下,严厉过度,以致引起了文官集团的憎恨。一经逝世,便被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申时行坚持调济折衷的原则,他懂得为臣之道,也看透了国家最大的问题便是文官集团,但这个体制上存在的罅隙越来越大,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也越来越困难,而与此同时皇帝励精图治的愿景也被消耗殆尽,他只能留下一纸离职书与一声叹息。 海瑞是彻彻底底把孔孟之道奉为内心准则并贯彻了自己一生的人,但文官集团虽以孔孟主义自居,但毕竟还是把这些视为利用工具,遵守与否,取决于与他们的利益是否相安无忧。 戚继光能在体制内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才干,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可他推行的整套措施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为此,他付出了晚景凄凉的代价。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一: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

执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来自内心,而是与外界摩擦的结果。我不想假设他为那个时代的良心,或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忏悔过。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为何要忏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许,是最后的那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二:历史沧桑,到头来什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孔祥冰 《万历十五年》是我近期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这本书并非新书,首次英文版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于1981年,至今仍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1982年由中华书局引入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推荐的”改革开放20年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黄先生以他独特的”大历史观”,跳开习惯性的时间串联叙述,如切片解剖般选取1587年这个明代270多年历史中”无关紧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该书的英文名),从一些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说起,最终推导出了惊人的结论——中国封建王朝的真正衰竭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万历年是明朝历史的中兴

之年”的历史观念! 待到顺着作者的思路,横向(历史年份是纵向)剖析1587年历史中的皇帝、改革家、文官集团以及模范官僚、抗倭名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结论一针见血。 万历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寻常的人物,首先先说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政四十八年,在即位的前十年里,他勤于学习、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纳谏如流,几乎可以称作是历史上难得的”完美”皇帝;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极大的加强了明朝的国力,经过十年的经营,明朝逐渐由崩溃的边缘变得国力鼎盛,边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堪称不世出之奇才;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被奉为官员的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的那些事 余久闻《万历十五年》大名,但只知其名,不知文中意。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何特殊处?为何作者要特别关注这一年?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那些事。 书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在制度层面的探索以点现面展示了明朝制度体系的轮廓。在明朝制度体系中礼仪和人事两项是官僚制度的要点,伦理道德为根本,文官集团为支柱,一切行政技术完全在平衡的状态里维持现状而产生。 在这个制度体系下,本该威风凛凛的皇帝一旦个人魄力不足就将沦为制度的囚徒。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这样一个囚徒,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喜欢的人郑氏,要册封她为皇贵妃,大臣公然说他为美色误国。想立喜欢的儿子当太子,大臣们以不合礼法为由光明正大与他叫板,逼迫他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普通官员---邹元标竟然敢两次上书指责万历皇帝扯谎,有过不改,装腔作势,说万历没有人君风度。就这样万历皇帝都没把邹元标杀了。不得不说万历这皇帝当的十分的憋屈。于是乎,就难怪万历在执政后期消极怠工了。而皇帝这个在明朝的制度体系中十分的重要角色的消极怠工,更是直接冲击本已问题频出的明朝的制度体系。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在他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加强行政效率的改革。这些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国富兵强,但也是改革彻底暴露了这一大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张居正试图但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循环,这预见了他后来的悲剧——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 申时行继张居正之后的万历时期内阁首辅。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决定以“诚意”解决问题,决心做和事佬。明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法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申行时力图通过自己的贴合明朝制度体系的行为继续维持国家制度体系的平衡。当然,和事佬申时行的诚意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但并不能为全部人士所谅解。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但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直没有去看过,以为它写的是万历年间十五个年头的事。看过书后才知道只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即1587年。我不得不对黄仁宇先生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将一年中发生的小事与大明帝国或者说整个中华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联系起来。这种历史研究角度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一读就“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得更有意思。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黄仁宇先生明确的指出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申时行等人各自悲剧的人生来展现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文官封建体制腐朽,来充分说明以道德来代替法制是行不通的。这是个神奇的体制,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为之感到无奈的。万历皇帝本来具有远大抱负,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然而却在繁重的礼节与所谓道德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最终消极待命。不是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在这个体制中很多事你是没法做的,只能无奈叹息,无论你是皇帝。

作为臣子的张居正、海瑞他们更是无奈了。在儒家的道德里,什么都提倡“高尚”,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做官可以做得很清廉、做皇帝可以做得很爱民、做人可以做得“忠、义、孝、悌、信?”但是在这的背后却是贪污腐败、背信弃义。张居正的命运与王安石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想改变现状,但是无奈既得利益者根基太深,无法撼动。海瑞更是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但他所做的与这个体制格格不入,最终不免悲剧命运。 在这样一个以伪道德维系的体制中,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被卷入潜规则中去。因为这种体制所要求得道德近乎完美,但是这只有圣人所能做到,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是凡人必有人类所固有的那种本性:利己。当“高尚”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远时,那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道德”,或者明里做一套,暗里做一套,这是道德便成了伪道德。但在,文官封建体制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下,道德被高高挂起,那么人们的行为便变的更为“两面派”。 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循环怪圈也是由此而来的,一个朝代开始时,每个人都严守儒家的道德,君主爱民,官员也不敢太过放肆,于是出现一时的所谓“盛世”,而然,当他继续延续下去时,道德变得越来越虚假,于是这个朝代倒下了,另一 个又吸取所谓经验,再次崛起。如此循环往复,走不出去。当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大门时,我们才慢慢意识到,用所谓儒家

【良心出品】《万历十五年》阅读题

黄锐奇提供: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1、万历十五年指的是(1587)年 2、作者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 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3、海瑞死后,家中只剩不到(二十)两银子 4、万历年间,一位被称为和事佬的首辅是(申时行) 5、明朝政府判别是非的是以(善和恶)而不是(合法、不合法) 6、皇长子是(常洛)但万历皇帝想立(常洵)为太子 7 8、万历皇帝的陵墓是(定陵) 9、因与文官集团发生正面利益冲突而被逼下台,死后又被封为太师,最后又取消的首辅是(张居正) 10、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 11、万历皇帝刚上位时,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 12、万历十五年有(海瑞)(戚继光)(李贽)3人死了。 13、海瑞死后,皇帝谥号(忠介),送葬时,全城的百姓都赶来送葬。 14、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患终被荡平 15、戚继光创造独特的(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 16、李贽著有(《焚书》)。 17、李贽反对(八股文)、歌颂(秦始皇)。 18、申时行死后,诏赠太师,谥(文定)。 19、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尹思语提供: 1、《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2、万历皇帝的皇后被谥为孝端皇后。 3、万历皇帝把“仁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4、《病榻遗言》的作者是高拱。 5、1584年,万历皇帝改变态度而籍没了张居正的家。其原因有①郑氏的作用②慈圣太后的干预③高拱遗著的出现,在彻底解决张居正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6、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 7、戚继光的军事著作是《纪效新书》。 8、戚继光的主要贡献是抗击日本倭寇,保卫国家安全。 9、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 10、海瑞在书中被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 11、书中介绍了一位自相冲突哲学家,他是李贽,他的作品有《焚书》和《藏书》。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初次接触书名,给我的直觉,无非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呕心力作。最早在美国出版,该书的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我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但但摘取这一年,能写出什么样的历史?读史可以明志,读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那深邃沉淀的历史。我细细翻来,每天读那么一小段,合上书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间,那种弥漫着焦虑,挣扎,痛苦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起来。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和事佬申时行,思想家李贽,军事家戚继光,清官海瑞,以及万人之上的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现实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着无法弥合的冲突。这些人都没有善终,甚至于抄家罚没。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为基本支撑点,然后让人物陆续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失败后的毁灭。 作者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一丝一缕的分析,视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来统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庞大的文

官集团,实行郡县制,来统治全国。隋代以后,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这些文官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脑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爱民为基本的做官准则,时刻要体恤民情,以民为本。这些封建社会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享受锦衣玉食,根本无法实现。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场的历史潜规则。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扬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鱼肉百姓,实现自己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是宣传以德治国,没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被历史潜规则打破。同时官员为官的行为,又缺少及时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造成了官员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完全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员的脸只会向上看,只对上级负责,又怎么会对百姓负责?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的尴尬和不安,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当文官们在扪心自问和尴尬之后,聪明的大脑很快就会适应这样的官场潜规则,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还会有怜悯之心? 在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个清官,是个楷模,正是因为寡而鲜,才能成为模范,满朝文官都是海瑞,何来楷模?当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做为一个清官的时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实已经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官场潜规则发生了冲突。很多文官,都知道自己去是不对的,但是,你要想在这个圈内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去贪污,去随波逐流,否则,只有头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给予了海瑞无穷的力量,让他无所畏惧的站在反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第一章万历皇帝 1.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皇帝批阅的本章分为两种:其一,各衙门本衙门名义呈送的称为“题本”。大都属于例行公事,很少会引起争执。其二,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的称为“奏本”。所呈奏的事项在本职之外,如礼部官员议论军政,军政官员批评利益。因属于个人的批评或建议,所以事先不必通知上级,也不必另备副本。别人无从知悉,在全体臣僚中引起震动的本章,往往属于这一类奏本。 3.批语“知道了”,实际的意义是对本章内的建议并未接受,但也不必对建议者给予斥责 4.受人弹劾,张居正反驳,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二者之外,难道还有其他? 5.统治我们这个庞大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1.象征不一定就是虚伪,如果所有参加典礼的人都相信这种象征,而决心以行动促其成为显示,这又是何等壮大的力量! 2.申时行自责: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衮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田归! 指出局势艰难: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长治久安者。 3.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 4.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改革困难,需要控

制力强大的中央政府以及行政体系的协同配合) 5.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是“阳”,不能告人的私欲是“阴”。 6.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 7.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 8.欲人勿闻,莫若勿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9.讪君卖直:把正直当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做本钱,然后招摇贩卖正直的声望。 10.张居正讽刺只会写文章的竞争对手: 才人见忌,自古已然。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 芝兰当路不得不锄 11.同仁与领导在处理自己问题上的互相关系 表面看来,所有处分出自皇帝的旨意,其实所有案件,无一不产生于文官集团中的矛盾。首辅或是在政策上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或是个性太强而引起嫉妒和仇视。技术上的争端,一经发展。就可以升级扩大而成道德问题,胜利者及失败者也就相应地被认为至善或极恶。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1.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 2.开国之君创建了本朝,同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的仲裁。 3.皇帝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他的全维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4.开国时的理想和所提倡的风气与今天的实际距离已经愈来愈远,按理说应该运用组织上的原则予以解决,但事实上无法办到,只能代之以局部的人事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