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

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

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戴金电,高俊杰

(泉州市经济作物站362000)

摘要:生态茶园建设是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因受现实条件限制,茶农认可和接受程度较低,整体推进速度缓慢。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出台规划、成立领导组和技术专家组,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8万亩生态茶园。本文介绍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建设原则、主要技术措施和指标,目的是为我市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技术规程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一、生态茶园建设必要性和意义

近年来,我市茶叶经济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茶农新建茶园时,未经很好规划,盲目开垦,超坡度开垦现象严重,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乃至生态破坏。在生产中,长期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化学农药使用增多,导致害虫“天敌”减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难以防治。几年来,我市在控制茶叶农药残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农残”问题得到较好的控制,产品顺利进入了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确保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恢复茶园生态系统。

建设生态茶园,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茶园植被的恢复,改善和促进生态的平衡;二是有利于茶园有益生物的繁衍,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三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四是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散射光、漫射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质量;五是有利于生态效益的提高,确保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是有利于“蓝天、青山、碧水”的形成,促进茶文化旅游的繁荣。

二、生态茶园建设原则

通过禁止毁林种茶,超坡度开垦,退茶还林,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系统,充分利用光、水、营养物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物产出率,同时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经济高效的茶园生态系统。

三、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在垂直结构上,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豆科作物”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使光能和土培营养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大大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建园规划

(1)选地:生态茶园宜选在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的山区建设,选地应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为此生态茶园园址应符合以下标准:①茶园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主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②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③生产基地的空气清新,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④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规模较大的基地,周围还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的水源。

(2)新建茶园:应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生态茶园要求整个茶区符合“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严禁烧山开垦,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植被。茶园要建成等高梯田,园地土壤要深挖60厘米,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2、种植树木、绿化茶园

(1)树种选择:茶园间作树种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速生优质树种,以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枝叶疏密适中的果树、经济树种为佳。在低海拔地区(<600米)园内可栽种遮荫树,高海拔地区(≥600米)不提倡栽种遮荫树。遮荫树种可选:楝树、香椿、

油柿等;在空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可选:香椿、香樟、楝树、桂花、罗汉松、天竺桂、紫玉兰、山茶花、塔松、杉木等,乔灌结合种植;防护林带和山顶可选:木荷、杨梅、香樟、楠木、天竺桂等常绿树种。

(2)合理配臵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多维空间的位臵,在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乔灌草三层结构,即树木—茶树—绿肥作物(矮杆)。茶园内遮荫树每亩种植落叶乔木6—8株,株行距10—12米排列为好;茶园与茶园之间最好有隔离林带,宽5—8米,以5-10亩左右为一个作业区;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3—5米种植1株,可乔灌结合种植。

(3)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的管理: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可进行集中成片管理,以保证成活率。当树冠和根系过于庞大,会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时,应及时进行适当的树冠控制(修剪整枝),使其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确保茶树的正常生长,同时以能达到茶、果、林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3、坡壁留草种草、套种绿肥

在茶园保留了梯壁上原有的绿草,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改锄草为割草,禁止使用除草剂;对裸露、光秃的茶园梯壁种植护坡绿肥作物,当覆盖梯壁后,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也可做为牛羊饲料,增加收入。目的是增加茶园植被覆盖度,牢固梯壁,提高茶园保土、保肥、保水能力。

(1)草种选择:梯壁可选:爬地兰、圆叶决明、百喜草、三叶草、黄花菜等。套种绿肥可选:印度豇豆、平托花生、圆叶决明、黄豆、苕子、花生等,这些绿肥作物的种植,为七星瓢虫等茶园天敌提供了繁衍和栖息场所,有利于抑制茶园有害生物为害,减少茶园喷洒农药的次数,降低农残。

(2)种植方式:根据不同的草种可育苗移栽扦插或种子播种。以2-3年生覆盖梯壁为宜,而后通过割青埋青,作绿肥用。套种绿肥根据不同绿肥品种、不同茶园而定。一般在幼龄茶园或重剪、台刈更新后的未封行茶园种植。种植时,绿肥与茶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通常是一年生茶园种植2-3行,2年生茶园种植1-2行,如果茶树行距1.2米以上的3年生茶园还可种植1行,4年生以后的茶园不宜再套种。

4、道路修整

现有茶园开发缺乏道路规划,道路难走,对农资运输、茶青运送大都不能直接到达田间,需要人工扛挑,增加劳动强度,因此在生态茶园建设时应结合进行道路的改造与拓宽。据我市茶区的实际生产情况,茶园道路至少要拓宽到1.5米左右,即两辆摩托车并排行驶,有条件的应进行路面硬化,形成方便的交通网络。

5、水利建设

针对现有茶园现状,茶园水利设施建设主要强调建设排蓄水系统,做到有水能蓄、涝时能排、旱时能灌。排蓄水系统建设应根据地形地势或利用自然溪沟设臵排水沟,在茶园上方开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入排洪沟。在茶园内侧开竹节沟蓄水,园区配套建设蓄水池。蓄水池是生态茶园必须配套的水利设施,可选择在靠近水源或雨水汇集较多的地段建造,一般每5-10亩建造一个,水池大小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灌溉面积大小而合理确定。有条件的地片,应在茶园内铺设管道,引水入园,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提高茶园抗旱能力。

6、土壤管理

土壤是生态茶园生产的基础,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生态茶园土壤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上,首先应防止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和套种绿肥。行间铺草应从幼龄茶园开始,在旱季和雨季来临前进行。茶园铺草不仅可以防寒防旱,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其次是要对茶园土壤进行合理耕作,以疏松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以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和更新。茶园耕作深度,一般浅耕5-10厘米、中耕10-15厘米、深耕25-30厘米,深耕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锄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茶园还可通过放养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良土壤结构,促进茶树根系生长。

7、肥培管理

我市茶园土壤多为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因此,生态茶园应以施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厩肥、各种饼肥、沤肥和农副产品下脚料等为主,在茶叶各生育期追施速效化肥为辅。

1、提高春、秋季追肥比例。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中以春、秋茶质量为最好,所以应提高春、秋茶的追肥比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春、夏、暑、秋季追肥的比例应为3.5:1.5:1.5:3.5,春季和秋茶的施肥量可占全年施肥量的70%以上。

2、实行配方施肥。氮、磷、钾是茶树生长的三要素,镁、锌等微量元素,茶树虽然需要量极少,但若缺乏,将影响茶树的生长和鲜叶品质,因此有条件的茶区可进行土壤配方施肥。幼龄茶树以培养壮、宽、茂、密的树冠为主,要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例。一般氮、磷、钾施用比例,1-2年生茶树为2:3:3,3-4年生为2:1:1,进入盛产期的比例为3:1:1。随着树龄的增长,氮肥的施用比例可以逐步适当增加。在施足氮、磷、钾肥的基础上,要适当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

8、树冠管理

茶树系统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茶树修剪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以及重修剪和台刈。

1、定型修剪:幼龄茶树一般要进行3次,第一次于定植当年的8-9月,在离地面20厘米处剪去主茎;第二年春茶后和秋茶前分别在上次剪口处提高15-20厘米修剪。3次定剪后的幼龄茶树可采取留大叶的打顶采摘,以采代剪,以进一步扩大树冠和增加生产枝密度,但不能过度采摘。

2、轻修剪:一般在各茶季结束后进行,剪去冠面5-10厘米的鸡爪枝、细弱枝,提高茶树萌芽力,并减少茶梢蛾的为害。

3、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去15-20厘米的衰弱生产枝层,促进三级骨干枝重新萌芽,更新复壮生产枝层。

4、重修剪:三级骨干枝和生产枝已衰弱,只有二级骨干枝尚健壮的茶树,通常在春茶后,剪去离地面35-40厘米以上的全部枝叶,促进二级骨干枝萌发,重新培养树冠。重修剪应结合重施肥。

5、台刈:骨干枝已全部衰退,新梢短小,对夹叶多的茶树,可在春茶后在离地面5-10厘米处剪去全部枝梢。剪口要求平滑、略倾斜,不破损。待主干萌发新梢后,通过3次定型修剪,形成再生树冠后方可正常采摘。台刈后的茶园应结合清园深耕翻并重施有机肥和速效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9、病虫害综合防治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农药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农残超标,因此,关键就在于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而又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茶园禁止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三氯杀螨醇、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杀虫脒、磷胺、内吸磷、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2、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生态茶园的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农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病虫预测预报。茶园要建立病虫测报点,通过定期、定点的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并应用生物防治指标,有选择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如茶丽纹象甲可在成虫出土初期用药,茶毛虫掌握在幼虫3-4龄期用药,茶小绿叶蝉在若虫期防治。

(2)化学防治。按无公害茶园的要求用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病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用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并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能提早采摘。

(3)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根据茶树生育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而采取的农艺措施,以提高茶树自身抗性来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如茶树轻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病虫来源和病虫发生数量;茶叶适当嫩采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害虫的为害。

(4)生物防治。即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发生与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菌粉拌细土,于茶丽纹象甲成虫出土前施于土面,可有效防治茶丽纹象甲;用白僵菌871菌粉0.5-1.0公斤加水100-200公斤喷洒茶树叶面可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用苏云金杆菌可防治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尺蠖;用茶毛虫病毒提取液或茶毛虫尸100-200头加水50公斤所得的浸出液可防治茶毛虫;用赤眼蜂、蜘蛛能有效控制茶尺蠖和茶叶螨类等害虫的发生与蔓延。

(5)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或黑光灯、高压振频灯等进行诱杀,此外还可采用糖醋液诱杀、性引诱剂诱杀等,但

诱杀时必须避开益虫高峰期。

四、生态茶园达到指标:通过生态茶园建设,茶区植被较丰富,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和天敌栖息地,食物链基本平衡,产出功能和系统协调能力较强,茶树抗性和茶叶产质量明显提高,产品达到无公害茶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

戴金电,男,1970年11月出生,福建南安人,泉州市经济作物站站长、管理学硕士、高级农艺师、经济师。

联系电话:138********、05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