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仪成语

礼仪成语

礼仪成语
礼仪成语

一、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二、相敬如宾:

春秋时一个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左传记载了这段故事。

三、举案齐眉

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四、三顾茅庐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上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五、礼轻情意重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西南回纥国(今云南境内)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

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文明礼仪词语

文明礼仪宣誓词: 我们庄严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坚决向不文明言行告别。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言语文明,健康上网,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我们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我们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我们得体的校服和发型,是我们青春、阳光的展现,让我们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一起来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做合格的学生,做优秀公民。 宣誓人: 同学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点燃好习惯的心灵之灯吧!让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 守校规,不迟到,上课专心最重要。 勤学习,心态好,踏踏实实才是好。 见到老师要问好,同学之间多帮忙。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紧要。 举止礼貌,言行得当,不说脏话, 爱护财产,珍惜水电,保持安静, 注意形象很重要。 过马路,多瞧瞧,别让自己出事了。 讲文明,懂礼貌,树立新风我做到! 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学生宣誓词 请大家举起右拳宣誓: 我决定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爱护校园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告别不良行为,创建文明校园,养成文明习惯,展示文明风采,争做文明学生。 文明礼仪标兵宣誓词 我是礼仪标兵,彰显礼仪文明。 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师长。 遵守社会公德,处处礼貌待人。 精诚团结互助,交往友好真诚。 勇于超越自我,自尊自信笃行。 大家携手共进,树立一代新风 树文明形象,展礼仪风采,做名校学生! 知荣明耻,文明守法,明礼守纪,诚实守信。做小事,管小节,拘小礼。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做一个“身心健康、人格高尚、情趣高雅、发展和谐”的名校学生 我决定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爱护校园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告别不良行为,创建文明校园,养成文明习惯,展示文明风采,争做文明学生。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告别陋习。遵纪守法,无私奉献;学文明礼仪,做文明使者,创和谐校园,做懂礼仪行规范的舞阳中专人;在校做个规范生,在家做个礼仪员,在社会做个好青年;为舞阳中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树礼仪新风,做文明使者”活动启动仪式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文明素养,努力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根据学校研究决定,特举行““树礼仪新风,做文明使者””活动启动仪式:

初中生文明礼仪作文

初中生文明礼仪作文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 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而在当今 这个社会,讲文明讲礼仪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大问题。 学生的出口成“脏”,问路者的“冰冰”有礼,道路的垃圾遍地,公交车上的争夺拥 挤等等的一切都在述说着我们所丢失的宝贵。古人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古代的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就告诉我们礼仪的重要性。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 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 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 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 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而另一个故事:程门立雪,则告诉我们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 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 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 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 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 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个小小的文明举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笑容和快乐啊!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 的社会该会多么和谐、快乐呀! “礼”,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 守的礼节。“礼”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 仪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 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礼貌歌

《礼貌歌》 好少年,讲文明,仪表大方修养好。见客人,问声好,起立相迎微微笑。懂礼仪,有热情,以礼相待把心表。遇外宾,有礼貌,不卑不亢很友好。《爱国歌》 黄皮肤,守秩序,我是小小中国娃。爱祖国,爱人民,五星红旗心中挂。升国旗,要敬礼,仪态庄重,要肃立。唱国歌,有激情,唱出国威中华情。《安全歌》 遵规则,守秩序,安全处处放第一。上下楼,脚步轻,右行礼让慢慢行。游戏中,多注意,活动安全又有益。上下学,也注意,交通规则牢牢记。《团结歌》 小伙伴,手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团结友爱互帮助,遇到团结不怕苦。不打架,不骂人,同学之间多谅解。小同学,多关心,真诚友谊心连心。《孝敬歌》 学做菜,会洗衣,家务劳动要学习。

衣和物,放整齐,自己的事自己理。不挑吃,不挑穿,珍惜粮食节水电。孝父母,敬长辈,小小年纪好儿女。《环保歌》 爱清洁,讲卫生,环境保护靠大家。废弃物,不乱扔,处处整法真是佳。爱花草,爱动物,公共设施要爱护。环境美,习惯好,环保能手人人夸。《学习歌》 上课时,用品齐,课前准备要做好。学习前,要预心,大胆质疑很重要。要发言,先举手,积极思考多动脑。做作业,要认真,按时完成书写好。《守法歌》 好与坏,要分清,小小少年树正气。坏行为,敢斗争,遵纪守法真是行。迷信事,要反对,不良书刊不去瞧。烟酒赌,不去沾,小小公民懂法律。《郊游歌》 行车时,要坐好,不伸手来不探脑。游玩时,别乱跑,一致行动很重要。开心玩,开怀乐,环境保护别忘掉。

安全第一记心里,郊游活动乐陶陶。人人从我做起来 要让大地绿起来, 要让天空蓝起来, 要让江河清起来, 要让空气净起来, 要让花儿开起来, 要让鸟儿唱起来, 要让环境好起来, 人人从我做起来。 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 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 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 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 树立新风我做到。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小学《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

第一章小学生文明交往礼仪 第一节尊师礼仪篇 中国有名古话:“师同父母。”大家一定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吧:宋代有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名叫程颐,同代人杨时对他十分仰慕,早有拜他为师之意.时值隆冬大雪,程颐正在房中睡觉,因此杨时只好在门外恭敬等候.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杨时也成为一个雪人。程颐为杨时至诚至真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其为弟。 作为深受老师教诲的小学生,理所当然应该热爱和尊敬自己的老师。尊敬老师,应发自内心,见之行动,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对老师要讲礼节。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尊师礼仪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 (4)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5)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6)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7)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8)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9)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 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10)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11)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躬身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12)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学生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离开时起身送出。 晨风吹,阳光照。好学生,讲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学知识,遵教导。 与师谈,要谦恭。见师忙,不打扰。 写作业,贵独立。老师见,心欢喜。 遇老师,要让路。要诚实,不说谎。 讲学习,讲礼貌,习惯好,更重要。 第二节行走礼仪篇 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钟”,这是对人们站姿的要求,是啊,礼仪无处不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走路也是如此啊。下面的要求你做到了吗? 行走礼仪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篇一: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要求会背会写☆☆☆ ★★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积累名言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听为虚,眼见如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要求写几个(四个字的)词语★★迫不及待脑清目明为之一振头昏脑涨眉清目秀腰酸背

痛昂首挺胸目瞪口呆目中无人目不转睛目不识丁目光短浅 目不暇接无穷无尽心急如焚急不可待十万火急光明锃亮永 恒不泯窃窃私语物产丰富风光秀丽鞭长莫及庞然大物书声 琅琅开卷有益手不释卷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凿壁引光萤雪夜 读狂风暴雨四脚朝天大浪滔天直流口水毫不在乎平安无事 一帆风顺汲水灌溉千变万化一望无际稻谷飘香如丝细雨微 风习习收获喜悦高楼林立山环水绕 篇二:三字经报幕词 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请欣赏我们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 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我们是祖国新一代,传承文明责任在肩。下面请欣赏我们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二(3)班相声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下面请欣赏我们二(3)班的相声《三字经》。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一):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 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 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 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 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 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 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 严明,判案公正。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二):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仅仅个小亭 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 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 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 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 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 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 “约法三章”概括。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三):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 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 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 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 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 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 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 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 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 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 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 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 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四):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 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 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

有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采访文明礼仪》 1.小老鼠的故事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3.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4.让座的故事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作战,越国兵败投降,越王勾践被迫前往吴国服役,他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了。在吴国,勾践身穿粗布衣裳,每日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其妻也如仆人一般,身着布衣,每日清早便起身打扫灰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折磨和羞辱。终于在三年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的确甘心臣服,已不可能起兵反抗,就把他及其妻子、随从释放回国。勾践深觉自己应没齿不忘战败之痛、服役之辱,暗暗发誓一定要雪耻报仇。他回国后,仍穿粗布衣衫,吃粗茶淡饭,以柴草为褥。他冬天抱着冰块睡觉,夏天烤着炭火入眠。在自己卧榻之侧,勾践挂上苦胆,每天都去尝一口胆汁,借此时刻激励自己的复仇意志。越王勾践处处身体力行,励精图治,使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负荆请罪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

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文明礼仪300字

2015文明礼仪演讲稿300字 第1篇:文明礼仪演讲稿300字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四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礼仪充满人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有礼貌是一种美德,也是每个人的追求。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逐渐多起来。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提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更要出现在行动中,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新世纪、新时代的文明之星,让文明与我们同行! 同学们,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弯腰拾起身边的一片废纸,仔细擦净教室每一块瓷砖,保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树做起。让校园里有更多的护绿天使,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第2篇:文明礼仪演讲稿300字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xxx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起,陋习灭》。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幸福、快乐。 不可置否,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陋习,例如随手乱扔垃圾,用词不雅,浪费资源等等。尽管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任何陋习都可以解决。文明是自身道德的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文明礼仪之上。倘若一个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也不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正如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告别陋习,走向文明。 谢谢。 第3篇:文明礼仪演讲稿300字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五(1)班的李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之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希望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最后,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谢谢大家!篇二:小学生作文_文明礼仪_在身边的故事 文明礼仪就在身边 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每时每刻,都要友好地对待人。不说脏话、下流话,也不动手,这些都表现了一个人的高尚品质。那一次,我在回家的途中,在无意之间看见又许多人围在一块,旁边的警车所发出的警铃声被人群的争辩声盖过了。人群之中,几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案1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人。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一、文明礼仪常识: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二、文明礼仪的内涵及实质: 内涵: 1、礼仪是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意,以令人愉快的方式通过美好的仪表形式、规范的言谈举止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2、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实质:一种尊重。 礼貌:是言语、动作上的表现。 礼节:在人际交往中所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容貌、服饰、气质。 仪式:是礼的程序形式,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等。 三、为什么要学礼仪? (一)、对个体 1、不学礼,无以立。 2、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

3、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二)、对社会 1、塑造组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 2、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故事:《酒店老板与无赖》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店家今日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带钱了,改日送来”。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的衣服不可。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垭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启示之一: 动作姿势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启示之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解和理解别人。因此,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事例:《一口痰“吐掉”一项合同》 中国长江医疗设备厂准备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欲与美国客商约瑟先生合作。经过详细的考察,约瑟先生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很满意,他已经决定要与范厂长签合同。双方决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范厂长请约瑟先生到车间参观。

关于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大全

关于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大全 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币重言甘===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 物诱惑。 亲疏贵贱===指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形容地位和 关系不同的众人。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 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随乡入俗===见“随乡入乡”。 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 回答对方。 虚位以待===留着位置等待。 截发留宾===晋陶侃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访,陶母 湛氏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剉碎草荐以供其马。事见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后以“截发留宾”为贤母好客的典故。 卑辞厚礼===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礼义廉耻===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打恭作揖===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少条失教===谓没规矩,无教养。 先来后到===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 千里鹅毛===比喻情深义重的微小礼品。

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来者不拒===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随乡入乡===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个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合。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繁文缛节===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度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投木报琼===《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秀才人情===旧时秀才多数贫穷,遇有人情往来,无力购买礼物,只得裁纸写信。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一般表示送的礼过于微薄。 下逐客令===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入境问禁===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不亢不卑===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关于历史战役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