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https://www.doczj.com/doc/8818035623.html, 2010年01月06日20:28 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

百辉

生意社01月06日讯

编者按:会展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它起源于欧洲和北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指出,每年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多达40万个,会议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超过2800亿美元。国际会展市场的巨大潜能和会展经济的高额回报,加上国内会展的巨大诱惑,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及民间机构纷纷加入到会展市场竞争的行列,积极发展本国的会展产业。罗百辉认为,随着入世对中国会展业的带动,中国会展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有一个大的整合与提升。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入世对中国会展业是“利好”。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入世后,中外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国内各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展览场馆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国各展览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展览会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相同展览会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

目前中国会展业有“三多”: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入世后,随着展览市场轶序的逐步规范、竞争的加剧,这“三多”将逐步发展为“三少”:展览会的数量会逐步减少,但展览会规模会越来越大;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多;重复办展现象逐渐减少,但品牌展览会将越来越多。

入世将促进中国展馆设施水平更快提高。基础场馆条件的好坏对会展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会展业蓬勃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使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投资建设现代化展览中心非常重视,厦门、南京、长春、长沙、西安、青岛、合肥、沈阳、烟台、成都、武汉等市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展览设施在近几年内陆续建成。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国展会目前的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会展业已经形成一个行业,入世后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展览市场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中外价格并轨肯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入世对中国会展业也将产业一些负面影响,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国民待遇一项,就将使展会业收入下降三成以上,展会利润率下降。另外,目前国内举办比较成功的大展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受到同类中小展会组织者的觊觎。随着入世和国外办展公司的进入,这些国内中小办展公司正在寻找与外国展商合作的机会,有的已经进入合作阶段。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挤垮国内大展。当前,虽然中国会展业尚未进入完全开放的程序,但中外会展业已经提前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展览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日益繁荣

的展览活动不仅对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尽管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表示,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会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中国会展业进军中东沙特等新兴市场的同时,境外的许多展览企业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展览大国相比,有以下五个特点。

1、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2、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3、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4、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5、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

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这说明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展望

1、会展业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侵权问题一直是展会的投诉热点。由于国内实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存在的难度在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因此,一些参展企业往往不敢把最新的产品列入到展览计划中去,以免被人拍照模仿。而且由于法规的缺失,主办方只能起协调作用,一旦发生侵权纠纷,也很难在参展期间得到有效解决。广东某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虽然参加专业展会为厂家提供了发展的良机,但很担心展示的新产品成为竞争对手“克隆”的对象:因为参加展会,有的正规企业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的新产品尚未走向市场,却发现价格低廉的“克隆”品早已遍布大街小巷,让企业苦不堪言。很多较早就开始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都在参展时都会让知识产权顾问单位派专业人员随同参展,一经发现涉嫌侵权企业,即迅速研究维权策略和部署相关工作。

在出国参展时,我国企业也时常会碰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展览会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场合,我国企业往往意识不到。有些出展产品事实上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也在中国申请了专利保护;但专利保护是一种地区保护,外国企业常常会利用这一原则钻空子。比如,有些企业的产品连年在某地参展都没有问题,但是同一个产品,再去参展就被诉侵权。这是有些当地企业看到中国的产品有竞争优势,但没有在当地申请专利保护,就先抢注了专利,使中国企业变成了侵权者。还有的会出现合作协议许可范围的问题。中国一些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在协议中没有说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比如,与某国公司合作,中国企业被许可使用其商标。可是该产品到另一国参展就触动了某国公司另一国合作方的利益,可能引发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这些都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所致。

2009年1月,中国贸促会发起并联合943家中国会展行业从业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国会展行业保护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宣言》。宣言签署单位宣布将在所组办展会上杜绝剽窃、假冒、伪造、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实施更是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规范。依据《办法》,展会主办方在招商招展时,应加强对参展方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的知识产权状况的审查。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含三天),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展会主办方应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地方知识产权局在展会期间应配合加强专利保护,受理展出项目涉嫌侵犯专利权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受理展出项目涉嫌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的举报,或者依职权查处展出项目中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的行为。参展方侵权成立的,展会管理部门可依法对有关参展方予以公告;参展方连续两次以上侵权行为成立的,展会主办方应禁止有关参展方参加下一届展会。主办方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展会管理部门应对主办方给予警告,并视情节依法对其再次举办相关展会的申请不予批准。《办法》的实施也反映了业内人士的心声:加强会展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中国会展行业迅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3月1日,由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开始实施。对此,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认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办法》的出台实施,将使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解决。

2、会展业品牌化发展

我国的展览业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目前各个地方在政府推动下都在建展览馆,而且很多展览也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一级一级往下推动,要求企业必须参加。行业内的商会也在制定自己行业内商品的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行为。罗百辉表示,参展商和组展商都需要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把关参展产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组展商的资质最好也要通过认证,有一定的门槛,然后通过行业商会的推动,自然会构成它产品的一些市场。有了市场,再展示自己优质优价的产品可能会大有作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不存在市场自发性办展行为,此后各类“展销会”开始出现,并由多产品的“大杂烩”逐步形成以行业划分的各种专业展览会。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举办的展览会总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其中国际性展览的平均增长率为11.8%,在展览会总数中占据的比重在50%左右。罗百辉表示,会展业作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呈现出行业细分的明显趋势,作为中国国际会展行业的领军企业,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正在打造进入中东市场的拳头品牌。

国内会展行业形成几大相对集中举办地。据原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商务师何放介绍,目前全国展览场馆超过150个,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超过40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人民币,估计每年约有600万以上人员参观国际展览会。这些展会内容涵盖到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服装等各行各业,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地成为办展的热点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成为中国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首选地址。

部分展会已具备国际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展会中形成一定影响的有北京国际车展、全国医疗器械展与全国制药机械展、广州的“广交会”,成都的“糖酒会”,深圳的“高交会”等,一批专业展览如北京的国际机床展、国际汽车展、国际通信展、国际纺机展、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国际模具展、珠海的国际航空展等在展览规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参与国际竞争。

部分专业展会效益贡献突出。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认为,会展业的发展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发展水平成正比,会展业对酒店、交通、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具有1∶9的带动效应,并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无疑为会展业提供广阔的舞台。据权威部门统计,1999年昆明世博会当年会务门票收入1亿元、新景点门票收入1.7亿元,所有酒店连续2个月爆满,当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据估算,北京市目前展馆面积已超过17万平方米,未来几年展馆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届时每三天举办一场会展,每年为北京市贡献超过180亿元。

3、会展业市场化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会展业市场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必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展览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国际化趋势增强、企业化行为加大、市场化竞争加剧。区域划分表现为全球以德国、美国、法国等主导世界展览业发展;亚太地区尤其东亚地区继续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展览规模与影响持续上升。国内就举办规模和数量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京、沪、穗、大连为第一层次,天津、成都、深圳、昆明、哈尔滨等为第二层次,厦门、南京、武汉为第三层次,杭州、宁波、桂林、南宁为新生代。

其次是会议业,全球市场化伴随旅游奖励的会议业收入接近3000亿美元。现在全球专业从事会议业的机构300多个,其中有4家在我国大陆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国专业会议市场化运作尚未普及,一般以行业组织牵头,或自己组织或委托旅游公司,但中小型商业性会议高速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其三是围绕场馆的市场开发开始起步。会展中心的市场经营一般以会议展览业为龙头,旅游、娱乐、餐饮、酒店、广告、商场等相关行业的经营为配套和依托,在会展中心片区内形成集成化、全方位、多渠道的经营服务体系,产生多层面的经济效益,最终使得会展中心的整体经济效益达到预期。其中,部分项目是可以现在就开始经营的,部分项目尚需再过一定的时间,待条件具备或经分析认证可行后再展开,由此以实现会展中心的经济效益综合优势和良性循环。

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到政府应积极培育品牌展会,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使会展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水平,向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宁波的会展业在过去很短的时间内由小到大,在国内建材、家电消费品展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的做法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根据城市产业特点,选择了建材五金工具行业作为会展业起步的突破口,同时依托中国家电生产基地的产业优势举办中国消费品博览会,形成了建材、住宅、消费三大品牌展会。罗百辉认为,培育品牌展会也是我国展会的治乱良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准入制度。只有品牌展会才能吸引高质量的参展商;有了高质量的参展商才能吸引来高质量的买家,而高质量的买家又会吸引来更多参展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办展市场的良性循环。

4、会展业国际化发展

出国办展作为出口企业直接接触买家的重要渠道,是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公认的一条捷径。2005年我国在境外办展近800个,几乎涉及全球五大洲所有行业。然而,我国会展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很低、使得我国展览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出现了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推进力度不足等问题。究竟,中国企业出国办展的出路在哪里?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候雪玲女士认为,国际化是中国展览企业的发展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逐渐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起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也成为中国展览企业的呼声。各界人士都在探讨是否能让各级政府部门减少并最终退出办展,将国有的外贸、工贸公司的组展权同自行权分离,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展览企业以其先进的市场机制、市场营销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使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得以体现,中国展览也最终会朝向完全的市场化道路迈进。

一组数据显示,以欧美传统市场占绝对数量的出展格局没有改变,中国企业处于相处弱势的局面。欧洲展会占42%,香港地区、日本及东南西亚占22%,美国占16%,南美占%,非洲占2%。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所占市场份额偏小。而且,与国外大型跨国展览公司相比,我国展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较低;组展单位缺乏灵活的市场应变机制;出国展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局面,出国展的配套服务、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我们的一些企业实力还难以与国

际巨头相抗衡,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些压力。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表示,国外企业走进国门,需要我们这些本土的企业学习,毕竟中国会展企业有自己的本土特色,他们要想发展也必须向我们这些的中国企业学习本土化的运做和管理,他们也需要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在联合的时候,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以完善我们自己。如果有国外企业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会非常愿意。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多与外资企业联合,实现强强联手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市场,学习他们的完整的企业运做模式,企业的整体设计、了解展览经验及资金运做。

民营企业办展近几年看好,伴随着我们经济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异常迅速,民营企业已成为出国参展的主体。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候雪玲女士介绍,在一些出国展团中民企参展比例高达80%。民营企业的参展积极性很高,比例每年都在增长。目前,深圳优博、北京恒油财智等知名会展公司也正在实施国家化战略,逐步显现出民营企业活力和生命力,纵观十二五发展,民营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重要主体。

近年来,会展活动空前活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我国会展业在促进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不仅直接促进了经贸、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带动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广告印刷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仅就展览业来看,我们取得的进步就是有目共睹的。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指出,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崛起并迅速壮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罗百辉表示,在看到我国会展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会展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展馆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展览资源严重分散,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及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对会展经济的研究还很欠缺有很大关系。商务部之所以支持尽快成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加强会展经济理论、政策与实务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推动解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指导、促进我国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商务部作为中国会展经济归口管理的政府部门,对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和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我们希望研究会能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结合中国会展经济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一些重要课题。譬如,关于如何认识发展我国会展产业的意义和如何评估中国会展业对国民经济拉动的课题;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体制和发展环境的课题;关于如何制订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的课题;关于如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中国展览市场体系的课题;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如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的课题等。

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

时间:2010-1-20 11:48:29 来源:展易网作者:展易网点击率:436 我要投搞

展易网核心提示: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

举办权。备受期待的世博会经过7年的精心筹备,即将于2010年5月1日隆重开幕。世博会既

是对中国举办大型会展活动能力的一次大考,对整个中国会展业来说同时又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世博会不仅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推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积累会展经验、培育会展人才等方面同样会带来积极影响。

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备受期待的世博会经过7年的精心筹备,即将于2010年5月1日隆重开幕。世博会既是对中国举办大型会展活动能力的一次大考,对整个中国会展业来说同时又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世博会不仅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推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积累会展经验、培育会展人才等方面同样会带来积极影响。本节将从世博会对中国会展业的总体影响以及世博会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影响两个层面,简要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我国会展业的影响。

一、世博会对中国会展业的总体影响

世博会是全球展览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国际展览局将2010年世博会的大旗交给中国,既是对我国综合国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我国举办大型国际盛会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对中国会展业来说,举办世博会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中国会展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管理制度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将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2010年世博会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会展也走向国际舞台。根据测算,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将迎来23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国际组织代表团,吸引国内外7000万游客到场参观。对中国来讲,世博会将是一场不出国门的国际营销,对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个人来华参加贸易展览和其他文体交流活动,从而有助于拓展中国会展业

的国际空间,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世博会筹备和运作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对推进我国会展业管理体制改进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2010年世博会充分借鉴历届世博会“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筹办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推动我国会展业的改革特别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在世博会筹办期间,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负责履行在世博会申办中的承诺,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协调,审查具体的实施计划,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为世博土地控股公司负责土地的整合、开发、规划设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世博集团公司负责世博会的商业化运作,包括建筑、资金筹措、工程招投标、市场开发、招商招展等。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创新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转换目前我国政府直接参与赢利性展览的错位和越位行为,加快我国会展业市场化进程。

第三,世博会推动了会展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在会展业中引入了更多的科技和环保理念。2010年世博会既是国际上高规格的展览盛会,也是将科技创新成就在会展行业进行充分展示和应用的盛会。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了“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加大了对世博场馆、世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加强了世博会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多灾种预警系统、重大危险源检测识别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此外,世博会还将在信息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展览展示技术以及网上世博会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科技突破,并推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发电等新型技术在世博会的应用。对中国会展业来说,世博会已经成为会展业技术革新的试验场和示范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提高我国会展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升级将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四,世博会将促进会展策划、营运、招商、公关、翻译等领域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长期以来,高水平会展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组织世博会,近年来国家贸促会、上海世博局以及高等院校等机构通过专业

研讨、专题培训、学历教育等不同途径,进一步加快了会展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为我国会展业长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2004年7月,上海

建成了首家为世博培育和输送高端会展人才的培训基地;2008年12月,上海世

博局、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世博会高级人

才培训班》;2009年8月,浦东新区举行了“迎世博、规范服务”千人培训活动。

世博会的人才培养实践对于会展教育及培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教育培训

措施,不仅有助于保障世博会期间的人才供给,而且对缓解会展高端人才匮乏的问

题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第五,2010年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展业的理论研究。为更好的举办

此次世博会,相关机构纷纷发起了对世博会的专题研讨。例如,2007年国家贸促

会等机构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对“世博话题”进

行了深入讨论;2008年12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联合主

办了“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2009年12月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会

展教育年会”同样选择了“世博机遇与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的主题。这些会议与论坛

在对世博会进行专题探讨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对促进中

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世博会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影响

近水楼台先得月。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虽然对全国各个地区的会展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但是毋庸置疑,作为东道主城市的上海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博会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2010年世博会加快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世博会申办成功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支持力度。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8年期间,上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到5883.37亿元。目前上海已经拥有比较完善

的交通运输和物流网络。在交通方面,上海的航线已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为海内外参加会展活动的人士以及旅游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可达性;在市政设施方面,上海已经完成8条轨道交通线路,营运里程307公里,目前仍有4条延长线或新线路在建;在物流方面,上海拥有非常成熟的海陆空货运系统,2008年货运量达到84347万吨;在港口方面,上海港是仅次于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2007年度排名),2008年上海港年度货物吞吐量达58170万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9.9%,稳居国内第一。此外,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也围绕“世博圈”的打造,积极投身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如2008年6月,苏通大桥的开通,使上海到南通的距离被迅速拉近,原来3个多小时的车程被缩短为2个小时;2009年9月,时速250公里轨道客运专线——甬台温、温福铁路开通试运营,在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台州、温州、福州间形成了一条连接上海的大容量快捷客运通道。这些措施为未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会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世博会加快了长三角会展业的区域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一体化进程。世博会成功申办后,长三角区域的各个城市充分意识到世博会的强辐射性和经济带动性,纷纷提出了接轨上海、共建长三角“世博圈”的构想,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区域合作机构,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一体化进程。例如,2005年5月,江苏、浙江、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的贸促会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贸促机构联席会议;2006年12月,上海、南京、

杭州、合肥、南昌、宁波等六个城市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2009年8月,长三角展览场馆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成立大会。这些合作机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长三角区域的各个城市正在借助世博会的契机,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打造长三角会展经济的大舞台。

第三,为世博会的举办而新建的永久性场馆设施,扩大了上海可供展览的面积,提高了上海会展场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尽管上海会展设施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实际来

看,上海展览场馆的室内展览面积合计仅为23万平方米,从单体面积来看,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其余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1-3万平方米左右。会展场馆单体面积小、展览总面积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空间。为世博会而建设的场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发展瓶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中指出,世博会主要场馆中的中国馆在世博会后将转变为会展场馆,主题馆将转变为展览活动场馆,世博中心将建成国际会议中心、配套宴会厅、新闻中心等建筑,演艺中心将用作大型综合演艺场馆,并配套建设文化和活动设施,形成文化演艺中心。由此看来,世博会部分场馆的后续利用对推动上海成为世界级会展城市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2010年世博会将有力带动上海会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各辅助行业对会展业的支持,提升上海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世博会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展览会,期间必然对金融、保险、物流、交通、旅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创造巨大需求,从而推动产业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上海服务产业的再上一个新台阶。除此之外,经过世博会的洗礼,一方面将加快上海会展企业的兼并与整合,如上海市政府建立的上海世博集团公司,其目的之一就是对上海的会展资源进行整合;另外一方面,世博会将使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

总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我国会展业所面临的一次大考,同时也是我国会展业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会展业各界同仁应以世博会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后的中国在国际会展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大为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将令全球瞩目。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及对策3点

目前,判一场由华尔街开始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分虽然有世界各国政府大规模救市的积极作为,別但可以预见的是,凸作为现代经济枢纽的金融体系出现瘫痪,凱必然造成贸易与生产的阻滞。分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由发达的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国家的扩散才刚刚开始,刕危机的影响在明年甚至之后的一段时期将会更加凸显。凊整体

经济环境的恶化让全球许多行业和部门都有了面对“寒冬”的觉悟,刄而人们对经济不乐观的态度特别是对失业降薪恐慌紧张的心理压力将使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凯

会展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强,凐可以拉动包括餐饮物流、通讯广告、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在内的许多产业的发展。凫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刂这种联动性使各个产业受到的影响也映射在会展产业上。凖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会展业的三个方面(会议、展览会和奖励旅游)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刕并针对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对策。刑

会议业:业务缩水但柳暗花明

受金融危机影响,凾大量企业倒闭、业务量下降、商业环境恶化,凒削减差旅费、商务会议支出及年会开支的现象十分普遍。凈这些可以间接从前一段时期酒店尤其是城市中心高档酒店的入住率和商务会务设施的使用状况而得知。切但与此同时,凣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凱面对这次金融风暴,刚人们不再像1929年那样充满恐慌,刃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有助于积极地探索应对之策。刉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一些会晤、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开始倍受重视。凮例如,処全球金融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等。刌这些也是会议行业需要关注的方向,利也可能会为此阶段的会展业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删

为了在这段时期更好地开发会议及会议旅游市场,切会议组织者、酒店等除了要打造好自身的硬软两方面的实力外,刅更可以作为的是:

(1)把会议做得更务实有效。凿此时的商务会议应该去除华丽的外衣(高规格、过多娱乐项目)和拖沓的程序,刓务实的作风、中低水平的成本、注重会议成果、高速的运作效率更能得到企业的赞同。凩毕竟,凪这是一个人人捂紧口袋而没有资本炫耀的时期。凒

(2)转移发展重点,凾开阔经营视角。凥虽然商务会议市场出现萎缩,刐但可以向其他领域开拓。凷诸如上文提到的峰会、论坛等,凴不但有经济价值还能聚集一大批政界、商界、学界的重要人物,凫进而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而在运作时可以依靠一个品牌也可以做强一个品牌,刐当然在目前采取前一种策略比较实际。凸

展览业∶有所下滑但市场需要

金融风暴中各个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凬而几乎与每个行业都有关联的展览业不可避免也会受到打击。凈例如,凚今年的“广交会”虽然被誉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刃而结果却显示此次广交会的参会人数、定单数、成交额皆不尽如人意,凨市场行情看淡;同样,凭国内鞋展、陶博会上安静的展馆和空阔的展会现场让人深切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威力。凩许多消费展上观望的多、购买的少,凐而参展商也纷纷减少了参展人员,凌展会没有了以往的人气和成交量,划出口产品展更是反映了全球经济萧条给中国出口带来的“颓气”。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展览投资者,凡投资额大量削减,刞包括政府这个投资渠道也会逐渐困难起来。刘这方面受影响更大的是非营利性展览会,凯如服装、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方面的展会,凗因为它们大多需要企业的高额投资尤其是来自财团、银行的资助,刃但这些投资者正经受着金融风暴最沉重的打击,凫无力抽身。刐

然而,凷在这寒冬般的展会里,刞仍有企业和产品能受到追捧。刅为了能拥有更多的消费渠道,刍许多企业不放过任何机会,分仍然愿意参展,刚除参加例行的展会外还寻觅着其他参展机会,凰因为展会能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发掘大量的潜在客户,凨明显优于传统渠道下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去争取市场。凿

此外,凼国内目前的展览会名目繁多、良莠不齐,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刎一些发育不良、运营困难的展会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凪一部分应按经济规律让其自然淘汰,减有益的资源可以吸纳到其他展会中去;一部分改革整合,凷用新体制和理念去增强展会的实力。刊而出口受阻也使很多企业另谋出路:“西方不亮东方亮”,刏欧美出口量剧减,凴新兴的中东、非洲市场成为出口企业的新动向;一些出口外贸企业开始“内外兼修”,凫更有转向内销的趋势,凪而这些动态都给展会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凒也成为金融风暴中展会生存发展的又一方向。凎另外,则一些综合性的展会可以再细分为多个展会,几以加强专业性,凇这也符合参展商寻求更多展出机会的意愿。凋

奖励旅游∶紧缩与调整

毋庸置疑,凛金融危机正令不少企业单位悄然紧缩了财务预算,凼奖励旅游自然也成了财务缩减的主要内容之一。刓来自沪上一些旅行社的信息显示,刊往年“十一”后逐渐进入高峰的奖励旅游,刡今年在国内外旅游包括机票、饭店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仍是显得较为平淡,凣部分企业则降低了奖励旅游目的地的规格,出将境外奖励改成了国内出游,凱原本在国内一线城市举行的会议则改到了二、三线城市等,凾规模、预算都出现“大跳水”。利比如,凞过去从10月下旬开始,凬不少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去阳澄湖品尝大闸蟹,判顺便游览一下当地风光。刞“品蟹团”是短途旅游的绝对主力,凒但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凱一些公司开始缩减开支、减少活动预算,凙今年团体品蟹游的数量起码比去年低了六七成,刃即便在以前大闸蟹卖180元一对,凙今年降到只卖80元一对也仍乏人问津。凮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常采取裁员、降薪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凧维持运营。凹人才市场必然是买方为主导,凿所有适业人群包括在职人员都会有恐慌、紧张不安的心理压力,凪现在网络流行的诸如“金融风暴十项注意”、“裁员名单大公布”等言论就具体地表现了这种心态。几所以此时缩减奖励旅游这类“非必要”支出的财政紧缩行为不但被企业贯彻得彻底,分甚至得到了员工和社会的默许。凍正因为如此,凤在这场风暴的影响完全过去,创经济蓬勃发展起来之前,凓奖励旅游业很难有快速的发展和扩张。凉

但对危难的忧虑需要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凌有远见的企业应当能认识到员工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列在此混乱的时刻他们尤其需要稳定、安心和激励,刓拥有这种想法的企业更需要奖励旅游行业的沟通、启发和教育,刘这是奖励旅游公司的责任、工作和业务来源。刦促进奖励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能缓解员工的紧张心态,刜另一方面能使其他行业与旅游企业的交易往来逐渐恢复,出促进旅游市场的平稳过渡。凢更何况,刈在市场恐慌、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刘很多旅游产品特别是出境游已经被压到了成本价,删有能力的企业肯定明白在此时组织奖励旅游是相当划算的。则因此,凊对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推荐价格不高但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旅游产品,刄能使企业既明白奖励旅游的积极作用,凝又了解支出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凖

此外,凪因为较为独立的金融体制、储蓄型消费对信用依赖程度等原因,判中国及大部

分中国人的生活目前还并没有深深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初趁此机会,凓旅游业界尤其是奖励旅游企业应当积极作为,刀以抵御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凋谋取未来更好的发展并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挥自身的作用:

(1)增强沟通,则针对现有客户的需求设计新产品。凮尽量保留住原有的客户,凈积极与之沟通,別使他们明白此时奖励旅游的作用和可行性;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函针对性地设计奖励旅游产品,凳尤其是在这种困难时刻能激励员工而成本又相对不高的奖励旅游产品;

(2)转变产业结构,凟整顿体制,凝加强行业合作。凶虽然中国的奖励旅游市场本身正处于积极扩展的进程中,凯但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市场的萎缩不可避免。刄这种情形下无论企业还是行业都应该更注重“练内功”,凚反省体制上的漏洞、改革去除内部沉疴。刅而行业内的联合与跨行业的合作更能增强抵御风暴的实力,凶其中除了企业层次上的联合,凡特别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凚使运行机制更为完善;

(3)寻求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凴只有政府坚定信心,凲人民的生活才有重心。切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指向标的作用甚至可以使企业行业直接受益,刀而且政府与社区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个庞大的目标市场,刈所以做好公共关系不仅具有现实价值,凯又能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刕在目前的困境下,別政府也愿意支持有生命力、对经济社会的稳定有促进作用的行业部门,凉其中也包括奖励旅游业。刔

对金融风暴的消极影响所有人都有忧虑,凖也需要保持谨慎,刢但不应该让它变成恐慌,利而应是要理性地思考,刣并积极地探索解决之道。凼在这次大动荡中,凒各个行业都将经历一次大洗牌,凫能在风暴之后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根基深厚、体制完善、理念人本并不断调整改革的公司。刜从这个角度看,减这次金融风暴会无形地产生促进体制改革和结构优化的作用,別我们可以相信,凫在接下来的“暖春”中,別经济、产业能更健康地复苏。凖同样,减这种状况也会出现在中国会展业中,刑经济什么时候会好起来,凧大家都不知道,凒但广大会展企业应该趁机打造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凈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凉才能更好地抓住井喷的机会。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摘要:近年来,会展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上海市的会展业经过20 余年的发展,已经从起步阶段走向健康成熟的发展阶段,为上海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上海会展业发展为例,拟就其会展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SWOT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会展经济经济增长作为全国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会展业历经20 多年强劲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使其成为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尤其2001 年APEC 会议的成功举办使上海赢得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雅号,会议的规模及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会带给上海乃至全国更多的发展,巨大的产出带动系数不仅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其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更新换代也会给上海会展业的提升带来巨大的空间。 一、会展经济概述在新世纪,会展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并称为三大无烟产业。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在国际上被称为“MICE Industry ” ,由会议(Meetings) 、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s) 、大型会议(Conventions) 和展览会(Exhibitions)这4 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所谓会展经济,则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

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会议 和展览的繁荣,不仅成了一个城市积聚财富的重要渠道,而且还是增长无形资产、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 会展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9:1(上海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为1:8.8),即在创造每一元直接收入(如展费、门票)的同时,能够在其他行业上引发9 倍的关联需求,并带动建筑、加工、贸易等领域多层次的生产诱发额。社会效益是指会展双方以及会展所在地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如我们熟悉的博鳌,从一个海南省的小渔村发展成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吸引着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其品牌效应可见一斑。可以说,会展多方面诱发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二、上海市会展行业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多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90 年代以来,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现 在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 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回顾上海会展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3 个阶段。 1 20 世纪80 年代是起步阶段,1984 年上海贸促会以及上海首家展览公司――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上海会展界只有数十家国营企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无论是软件水平还是硬件水平都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 析和前景预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上海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从发展背景、会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角度来解说,通过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最后根据世博会和APEC会在上海的召开预测出上海会展业的前景。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国际展览;现状;前景

目录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展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业余到专业,在我国,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龙头,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研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上海会展业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业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2.发展过程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 (2)90年代 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3)21世纪以来 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基本情况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成都发展会展业有其城市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一,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软环境、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成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业,2005年分别为49.8%和28.1%,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经济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得会展业成为成都首选扶持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中欧

历史上规模最大、欧洲企业参会企业数量最多的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于11月9日在成都开幕,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2005年,成都举办展会近200个,其中7个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20亿元,占当年GDP的5.06%,会展规模和会展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糖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25%,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4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参展企业近400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力度、三产发达程度、会展硬件设施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讯条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就整体而言,成都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产业结构合理,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3.6、0.9个百分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趋势及战略分析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趋势及战略分析上海建桥学院管理系王晶 英国学者凯文·得劳鲍夫在《品牌生存》一书中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风格仅次于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他强调,当商品提供越来越多的时候,商品的存世之道就是加强自身独特的消费风格。品牌就是在完善、加强、提升商品价值的同时,通过改进和增加商品的风格个性,使之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商品。品牌化是实现个性的有效手段,是商品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高级策略。因此,上海会展业要以解决现存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使上海会展产品走通国际市场。 1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受到现状、机遇、挑战,宏观环境以及竞争能力等要素影响,笔者认为,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品牌塑造是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大型国际会展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城市自身的品牌和文化,则是影响国际会展活动选择的魅力因素。 其次,产业内部问题的协调解决是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政府、协会和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地位、职责要明确,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增强企业的自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产业链要不断完善,形成以品牌会展公司(集团)为核心,其他配套服务为辅的产业系统,优化资源,加强竞争力。 第三,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会展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却也是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培养高级会展人才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2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趋势 上海会展产品与同类产品比较中能够取胜的基础是其品牌个性,她包括城市个性和产业特色。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正是以解决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和突出个性与特色为突破口。 按时间划分,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趋势表现为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即在3年内会初步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在5年内逐步实现会展企业的集团化和区域化,在10年内实现会展产品和企业运作的品牌化和国际化(参见图1)。到2015年,会培养出3至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与国际著名会展集团如博闻、励展等同台竞争,并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培育20个以上的国际著名品牌展会,如上海工博会、华交会、上交会、国际模具展等,这些品牌展会应以上海优势产业为基础,展现上海产业特色,代表各个以上的300每年争取召开成为行业内头排展会。反映行业的国际动态,自行业发展方向, 重大国际会议,其中包括政府间会议、跨国集团年会和协会会议,如上海五国会议、APEC、ESCAP、《财富》论坛、世行年会等,这些会议足以对亚太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届时,上海将成为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世界会展中心城市。 时品牌 国际 集团1区域5 规范年3专业化年 阶段目标 图1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目标体系 上海会展业品牌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分阶段、渐进式的逐步推进。即便到2015年目标实现时,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也并为走完,只能说是取得初步成果,其品牌化的进程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会展业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发展现状 1.欧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展会最多的国家市场分配情况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绝大多数世界性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其展出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比例、观众人数、贸易效果及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号称“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O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9个。在全球前5位的展览中心中,德国就有4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现在,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几乎2/3(130多个)都是在德国举办的。德国展览机构在全世界的办事机构达386个,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鲜明特点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依托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 法国也是全球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优势是在办综合性展览会方面。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个展览会,其中全国性国内展和国际展约为180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贸易展有12o+左右。法国展览场馆面积160万平方米,展馆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 英国展览业近年来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共举办了约900场展览活动,吸引了1200万人。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国内举办的展会规模不大,多以中、小项目为主,而且目前国内展馆规模也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万平方米,因此英国会展业的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但英国却培育了如励展集团、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展览公司,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大规模的著名展览会。 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四个主要展览城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场,展览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今美国举办会展的数量和会展业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13185个展览的展出面积共达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843个,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其中美国90亿美元)。 3.亚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极为重要的角色,贸易展会成交额仅次于直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的统计,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因此,世界一些著名“展览城”,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芝加哥、纽约、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中国加入WTO 后,国内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广州迎来了会展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性岸,对外贸易自秦汉时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改革开放后,广州为全国最大的内贸及分销中心,商品覆盖全国和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广州曾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战略定位,是符合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更加务实地从实际出发,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国际化方向是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使然。因此,广州计划 3--5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未来10--20 年,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第一展”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会展形式风云变幻,广州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话,必然会丧失已有的优势,甚至连作为中国会展“第三城”都不保。 一、广州会展业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敢于实践创新的广州人已经在会展业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拥有两大展馆群体 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见表1)。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表2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在广州市举办的名展、大展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展览规模明显扩大:(1)春秋两届交易会展览面积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1%;(2)春夏两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3)春秋两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14.61 万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订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市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工业,会展业已是一座城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渐长,会展业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基于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定位、市场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硬件和软件建设、会展业竞争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Abstract: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called the world three big smokeless industries.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ard of a city and the "booster"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society, people are having growing deman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market mechanis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exhibi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自20世纪末期开始,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浙江会展业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会展数量增加,品类增多,规模扩大,覆盖面提高,直接收入大幅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150个国际标准摊位以上的会展,由1998年不到100场次增加到2001年的180多场次,会展直接收入由1998年的2500多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亿元。国内会展业自1997年以来以20%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国性协会参与的会展超过1300次,其中国际展和国内展各占一半;2001年突破2000次,会展收入约40亿元。另据国际展览联盟统计,2000年全球大型国际会展4000多次,会展收入2800亿美元。 会展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恰如做菜用的“味精”,产业带动效应较强,间接收益大大超过直接收益。通过会展所达成的招商引资协议额、贸易成交额,由会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等相当可观。从目前来看,会展业对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位条件、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发展等,逐渐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现状 浙江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变迁紧密相关。 (一)会展活动出现较早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向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明清以来,杭嘉湖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对于推动形成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以丝绸、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茶叶、丝绸和工艺品为大宗的出口贸易也相当可观。宁波、温州、杭州相继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外国机构和商人陆续进驻,城市建设和功能得到新的扩展,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信息汇聚、商品交易和商业服务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零星的会展活动开始在中心城市出现。而严格意义上的会展活动,当属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这个由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主办的西湖博览会,自6月6日至10月10日,历时128天,共设8馆2所,授奖3000余个,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西湖博览会属国内首创,与巴拿马和巴黎博览会一起,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三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以“振兴国货”为宗旨,在提高国货特别是浙、杭产品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西湖与浙江的知名度。于1934年在杭州建立的绸业市场,则具有展示丝绸精品、便利绸商交易的功能,日成交丝绸1000—1500匹。杭州是建国前国内会展业出现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但从30年代末期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乱、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等原因,浙江会展业几乎陷于沉寂的境地。 (二)会展成为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 自1949年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兴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市区范围逐渐扩大,杭州成为浙江会展活动的中心。为了满足一些大型活动的要求,省和杭州市兴建了大型活动场所和旅游设施,如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饭店、省

上海地区会展业的概况

上海会展业的优势 1)位置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海空港和交通通讯枢纽,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和人流、物流最集中的特大型城市,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消费有很强的辐射效应的长三角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制造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正在飞速发展的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内外商贸投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迁至上海。 上海申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这座城市展现出的中西合璧与古今交融的文化特征。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确定有11个历史文化风貌区、398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34个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坊,再以江苏、浙江两省作为延伸旅游,周边100 公里以苏州、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 公里至200 公里的无锡、杭州,300 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等,都将成为会展旅游目的地,受到会展业的直接辐射和带动。 2)经济与市场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92 年至2004 年GDP 连续13 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 年上海人均GDP 达到5629 美元,居全国十大城市人均GDP 之首,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9 年至2002 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超过50% ,已具备发展会展业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及产业规模。i[i]在华东诸城市中,上海的产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商务信息快捷丰富,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对集中,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会展龙头,加速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行业规模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统计,至2005年底,共有会员277家,其中国有企业33家占1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53家占191%,民营企业191家占69%。2005年在上海共举办国际展览会项目276个,展出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国有企业办展的项目和展出面积占总比只有4O%左右,展览会的主题也基本覆盖所有行业。ii[ii]从1991 年开始,上海展览会数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展览面积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由于上海云集了半数以上的全球排名前100 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论坛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据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02 年上海共举办国际会议243 个,上海目前每年所举行的国际展会在数量上已超过德国。如1999年的财富论坛、2001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的亚行年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举办得都很成功。iii[iii]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上海会展业有如此好的发展状况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上海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环境。 4)硬件优势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国际知名展览中心都是以大规模的展览支撑的。世界展览大国的德国,拥有21个博览会场地,展览场馆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其中汉诺威博览展场馆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还有5万个位置停车场。iv[iv]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后,室内外展馆总面积达18.88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上海新国博览中心室内外展馆总面积将达到43.88万平方米左右,位居世界前列。v[v] 5)政策环境优势 根据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致力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上海,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进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上海市政府还通过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

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分析

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会展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界定了会展业的内涵、作用,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品牌化;产业化;本土优势 一、会展业的内涵、作用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包括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经济研讨会等,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产品市场的开拓、技术和信息交流、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并以此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被称为“无烟工业”。据考证,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于19世纪末在德国的莱比锡举办。会展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形式、内容、功能和举办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会展已表现为一种经济形式,成为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会展业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其利润大约是20%至25%。而且,会展活动的开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XX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XX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XX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XX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上海市会展业现状及提升思路

上海市会展业现状及提升思路 上海市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上海市开始显现出国际会展中心的魅力和风采。 上海市大型展馆现有7 家,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建成后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将成为亚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展览中心。现有从事会展组织、场馆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公司达8000余家,并有一批会展企业和品牌获得了国际认证。上海市的会展业初步体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肯定。 会展业竞争力的弱项 尽管上海的会展经济一派繁荣,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差很远。主要表现在: 会展场所面积小,规划不合理。投入使用的最大的场馆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室内面积为5.5万平方米,其他展馆面积都相对小的多。另外,上海市对会展场所总体长远规划不足,几大展览场馆分别位于浦东、虹桥、徐家汇等区,难以满足举办大型国际会展的需求。 会展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落后,竞争力较差。目前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的经营范围包括展览服务内容的公司近8000家,其中真正具有经营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只有150家左右。众多会展企业规模小、专业性不强,与国际巨头展览公司有着娴熟的品牌运作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会展业秩序混乱,鱼龙混杂。很多草台班子公司经验不足、能力欠缺,所办的会展档次低下,管理混乱。另外重复办展和"拼盘"办展现象非常普遍,严重损害了参展商的利益,导致声讨“骗展”、“闹展”、“罢展”会展事故时有发生。

同发达国家的著名展览市场相比,上海市知名展会品牌数量稀少,专业性不强,“大杂烩”现象国际影响力不高,严重影响了上海市会展业的权威性和形象。 此外,对外营销不够,项目运作没有达到国际化。展览业具有外向型、国际化的特性,但是上海市会展业还没有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主要面向和服务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很低。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十大思路 上海市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会展业,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必须进一步从多方面下功夫: 首先,继续强化场馆基础建设,加强软件建设。上海会议、展览场馆面积较小,地方分散,离国际水准相差甚远,必须重新规划并建设之。 其次,进一步规范会展业的市场秩序,不断提升会展质量。对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严格管理,要提高会展业的准入门槛,对会展公司办展内容进行仔细规划和严格审批,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那些有实力的大公司能够真正成为上海市会展市场的代表。 再次,会展企业应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入市场,走产业化道路,把会展公司做大做强。通过企业结构改革,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上市经营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会展集团,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国际会展名牌,走专业之路。上海市会展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要以诚信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某一特定题材,力求定位清晰、主题鲜明,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策划、建设和营销,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行业的发展动态,对行业具有指导意义并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展览。 另外,还要进一步融入国际会展专业组织,加强国际联系。要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增强组织间技术和信息交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扩大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