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重点(通则)

民法重点(通则)

民法重点(通则)
民法重点(通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限于平等主体(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平等主体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

B.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彼此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关系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财产而形成的关系)

2.民法的调整对象

A.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B.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3.民法的分类

A.形式上的民法和实质上的民法(区别在于是否以民法典表现出来)

形式上的民法是指包括民法典和特别法律法规,为大陆法系国家所特有,在民法体系当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实质上的民法是指调整私法关系的全部的法律规范。

4.民法的特征

A.民法是身份平等的阶层的法律

B.民法是属地法,是市民社会法

C.民法是实证法(实体法)

D.民法是私法(公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

1.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标准

A.利益说(法律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还是个人利益)

B.隶属说(公法调整隶属关系,民法调整平等关系)

C.主体说(行使公权的身份参与还是行使私权的身份参与)

D. 自由决策说(公法是受约束的决策的法,私法是自由决策的法)

2.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意义

A.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理

B.公私的划分,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发挥,个人权利得到保障

E.民法是部门法

第二节民法在私法体系中的地位

A.民法与私法的关系(民商合一角度来看,民法就是私法;民商分立的角度看,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

B.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民商分立还是民商合一,我国主张民商合一)

第三节民法的法律渊源

A.民法之法律渊源的概念:是指具有规范效力的民法的实际存在形式

B.民法之具体的法律渊源

1.制定法(是指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A.宪法(能否直接适用宪法来判决民事案件?司法实践中已经有将宪法司法化的做法)

B.民事法律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E.行政规章

F.地方性行政规章

H.有权解释(立法机关的解释才是有权解释,司法机关不是。但是我国这种现象出现了颠倒,这种违宪的做法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2.习惯(习惯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人们之间共同信守的行为准则。我国现行法没有对此的规定)

3.判例(法院就个别案件进行的具体判决)

4.法理(法律理论,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法理的应用)

C.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

1.宪法

2.民法基本法-民法通则

3.民法单行法-民法特别法(我国民法通则的简单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造成了民法单行法的条目众多)

4.全国性行政法规

5.地方性民事法规

6.有权解释

7.法理

8.国家政策

第二章

第一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A.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民法所固有的,司法实践和立法中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准则。

B.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昭示民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精神,填补法律的漏洞。

C.民法基本原则的分类:

1.意思自治(私法自治)原则(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设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最基本的原则,民法作为一个私法的性质决定了民法要有意思自治原则。具体表现在遗嘱自由,所有权自由,婚姻自由,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

2.平等原则(在民法上,主体地位平等主要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人的垄断地位威胁了主体地位平等。主体地位的平等是意思自治的基础和前提,协调形式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是民法的重大问题)

平等的表现:1.民事主体的资格平等(人格平等,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2.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互不隶属的平等地位

3.民事主体平等的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

4.民事主体平等的受法律的保护

3.诚实信用原则

A.实质:授予法院以自由裁量权

B.意义: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调和法律关系,但是也容易使得法官滥用权利。

4.公平原则(在民事生活领域,应当使个人得其应得的观念求取最大程度的实现)

5.公序良俗原则

A.定义:国家社会的一般利益和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

B.具体化或者类型化:侵害宪法基本权利(公),侵害家庭伦理秩序(序),违反劳动者保护(序),过度限制自由(良),射悻行为(比如赌债),妨碍国家或公共团体的公共活动的行为(俗)

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根据意思自治而产生,是禁止权利人超越权利的正当界限而行使权利的行为)

7.私有财产神圣的原则(权利人对于财产具有排他性和专断性的权利)

第三章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

A.概念:人与人之间由于民法调整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B.实质: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C.主体: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自然人以及法人

D.客体:人不能够称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是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法律关系的客体随着法律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对同意客体的侵犯,导致多种法律责任。

E.内容:权利与义务

F.产生:具体法律关系的产生,有的是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行为,有的则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称为法律事实。前者称为法律行为,后者称为非法律行为。

第二节民事权利

A.概念:是指权利主体以实现其正当利益为目的而自由行使意志的范围。

B.分类:

1.绝对权和相对权(权利所及的人的范围)

绝对权是一项权利相对于所有人产生效力,所有权,人格权属于绝对权。(所及所有人)

相对权是一项权利仅仅对某个特定的人产生效力,债权属于相对权。(所及特定人)

2.专属权和非专属权(民事权利是否可以与其主体分立)

专属权是指民事权利只能由其主体享有或者行使,人身权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民事权利可以与权利主体分离,可以转让,继承。财产权属于非专属权。

3.主权利和从权利(权利关系中,是否能够独立存在)

主权利是指在相互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基础而存在的权利。

4.原权利和救济权(权利为原生还是派生)

原权利是指基础权利。人身权,所有权都属于原权利

救济权是指在原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援助基础权利的权利。

5.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社员权(权利的内容)

财产权以财产为客体,直接体现经济利益,可以转让。物权,债权等属于财产权。

人身权以人身利益为客体,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不可以转让。人格权和身份权属于人身权。

知识产权以智力成果为客体。

社员权是指社团中的成员依据其在社团中的地位而对该社团产生的权利。

6.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根据权利的作用和功能)

A.支配权

1.概念:排除他人的干涉,权利人仅凭自己的意志对其标的物进行处分的权利。

2.特征:直接性(权利人排除他人干涉,直接凭单方意志实现利益)

优先性(权利作用的排他性)

对应义务的消极性(义务相对人一般表现为不干涉或者容忍)

3.类型: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

B.请求权

1.概念: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

2.类型:债权请求权(契约关系,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物上请求权(返还,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停止侵害),人身权请求权(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3.请求权规范基础:当事人主张依据便是寻找请求权的规范基础。所以请求权是作为民法权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形成权

1.概念:依照权利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从而发生权利的得丧变更的效果的权利(单方法律行为)

2.产生的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

3.类型:追认权,撤销权等

D.抗辩权(针对请求权而产生)

1.概念:阻止请求权的权利

2.分类:主张对方请求不存在(合同不成立,违反法律规定等)

主张权利已经消灭(对方的权利曾经存在,因为符合法律规定而消失)(清偿,提存,免除,抵销,混同)

排除权利的抗辩(当事人提出请求权时,对方有拒绝履行的权利)(永久抗辩:诉讼时效超过;一时抗辩:延缓性抗辩)

第三节权利的取得与丧失

A.权利的取得: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权利为前提的取得,比如先占。继受取得是指以他人既存的权利为基础的取得,比如买卖取得物的所有权。

B.权利的丧失:分为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绝对丧失是指权利消灭他人也没有取得,相对丧失是指权利从一个人处丧失,为另一个人取得。

第四节权利的限制

A.时效制度(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取得时效是指占有某物持续达到一定期间就取得该物的所有权的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权利的不行使状态持续达到法定期间就发生失去请求强制力保护的制度)

B.除斥期间(针对形成权而言,形成权在期间内不行使则消灭的制度)

C.其他限制(权利范围的限制,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限制,公序良俗原则的限制)

第五节权利的保护和实现

权利的实现通过救济和非救济两个手段。救济分为公立救济和自力救济。

A.公立救济

1.概念:权利人请求国家以法定程序帮助其实现权利的手段(暴力执行,国家坚持不告不理)

2.类型:民事权利的保护主要是指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

B.自力救济

1.概念:法律允许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权利,包括暴力在内(情况紧急时,需要有合理的界限)

2.类型:

A.正当防卫(是指为了避免自己或者他人受到现实的不法侵害而进行防卫的必要行为)

要件:必须要有侵害,违法性,现实发生的,防卫的必要性,防卫的适度性

B.紧急避险(为了避免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或者财产遭受紧迫的危险,不得已实施的侵害他人的引起危险的物的行为)

要件:现实的危险,目的是为了免遭危险,其损害要小于危险造成的损害。

C.自助行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以自己的力量对加害人的自由,财产进行约束或者扣押的行为)

要件:必须要有侵害,时间紧迫,手段合理,适度性

第四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的能力

A.概念: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担当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资格,是法律赋予的资格,是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两个资格的合称。与民事权利不同,民事权利能力是基础,民事权利则是结果。)

B.特征: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资格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

2.权利能力的不可转让性

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享有权利的同时就有承担义务的能力)

C.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

1.取得:公民权利能力的取得,始于出生。视出生最早的时间为法律上的出生。对于胎儿来说,胎儿没有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处于特殊的地位,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

2.终止:权利能力因公民的死亡而停止。公民的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拟制死亡。自然死亡认定最晚的死亡时间为法律上的死亡。

拟制死亡:又称为宣告死亡。

1.概念: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布其死亡。

2.价值:保护相对人的利益。

3.条件:

A.下落不明达到一定的期限(下落不明满4年或意外事故后下落不明满2年)

B.需要经过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于申请的顺序和范围有规定。配偶,父母子女,亲戚,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C.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布死亡

4.后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婚姻关系终止,子女被领养,财产关系依法清理,身份关系终结)

5.撤销:

A.婚姻关系:配偶再嫁或再嫁后离婚的,婚姻关系不主动恢复

B.财产关系:有权依照继承法返还财产。

C.收养关系:子女被收养的不可主动恢复,除非双方当事人同意。

D.善意第三人的保护:若财产被善意第三人合法取得,则可以通过请求转让该财产的人进行赔偿

E.恶意申请人的赔偿责任:返还所有物,赔偿损失。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A.概念:民法赋予公民的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以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资格,包括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

B.判断标准:意思能力,一为年龄,二位精神状况

C.特点(与权利能力的区别和相同)

区别:性质不同(权利能力客观性,行为能力主观性);作用不同;平等性不同(权利能力公民平等,行为能力则不同)

相同:都是民法赋予公民的法律资格,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D.制度的价值:体现了民法对人的保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意思自治;民法理性主义的贯彻。

E.我国民法上的分类(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1.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且精神正常的人;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2.限制行为能力人(精神正常,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具有部分判断的精神病人)

3.无行为能力人(精神正常但未满10周岁;完全精神病人)

F.行为能力对行为后果的影响

1.完全行为能力人(一般来说,法律行为有效。但是还要考虑法律行为是否违法,违反公序良俗等)

2.限制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或者符合其年龄的合同,不需通过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对于其不能从事之事,通过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或者在事后其法定代理人对其进行追认或者事前同意。

3.无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对其不能从事的法律行为来说,不存在事前同意和事后追认的问题,而是进行了一项新的法律行为。)

第三节自然人的概念和人格权

A.概念:自然人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个人为基础构造出来的民事主体(自然人与公民不同,公民具有属地特征,自然人具有平等特征)

B.人格权:

1.概念:人格权是自然人所有具有的,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属性所享有的排他性绝对权。

2.特征:属于原权利,不能取得转让;属于专属权,不能抛弃继承;是开放性的权利。

3.具体的人格权:

A.生命权

B.健康权

C.身体权

D.姓名权:自然人对其姓名设定,变更和专用的人格权。

E.隐私权:自然人所享有的私生活领域及私人信息不受侵扰的人格权。

F.肖像权:个人的真实形象(裸照属于隐私权)

G.名誉权:(贬低别人的名誉,诋毁别人诽谤他人)

H.荣誉权:(荣誉权是特定的机关进行的正面的积极的并且是可以撤销的评价,而名誉权则是社会进行的可能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能够被撤销的评价)

第四节自然人的失踪制度

A.概念:自然人离开住所或者居所后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为保护其财产以稳定社会关系,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并为之设定财产管理人的制度。

B.价值:保护失踪人的财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C.条件: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满2年);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有顺序),由有管辖权的法院依法定程序设定财产管理人

D.后果:1.为失踪人设定财产管理人2.财产管理人的职责(管理财产,接受债权和债务)

E.撤销:经由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进行撤销,财产管理人交还财产,报告财务账目。

第五节自然人的住所

A.概念:经法律确认,自然人以久住的意思长期居住的中心居住场所。(与居所之间不同,自然人可以有多个居所,居所具有临时性)

B.类型:意定住所,法定住所,拟制住所

C.法律意义:1.确立司法管辖(民事诉讼由公民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2.准据法的确定

D.住所的确定:1.户籍所在地 2.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视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E.住所的变更:1.经常居住地和户籍不一致2.户籍所在地发生改变(济南迁往北京)

第五章法人

第一节概述

A.法人的概念: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权利的组织。

B.法人的特征: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具有权利能力,法律承认。

C.法人的本质:

1.法人拟制说:法人只是法律上被拟制的一个观念上的存在,没有独立的人格权,需要通过代理实施。

2.法人否认说---目的财产说

3.法人实在说:社会现实中的存在,并被法律所承认为权利主体,具有人格权。

D.法人的种类:

(一)公法人和私法人(设立目的以及法律依据)

1.概念:公法人是指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管理职责的法人

私法人是指依私法设立,体现其成员的意思自治的法人

2.区别:(1)公法人依据法律成立,私法人依据私法规范成立

(2)公法人不取决当事人的意思,私法人基于私法上的意思行为

(3)公法人可以实施强制手段,私法人因彼此地位平等不可以实施

(4)公法人没有章程,活动依据是宪法,私法人的活动依据是章程

(5)公法人成立不需要登记,私法人成立需要登记

(6)公法人没有意思机关,私法人有意思机关

(7)公法人存在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私法人行为与其成立宗旨有关

(二)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法人成立的基础)

1.概念: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成立的法人

财团法人是以财产为基础成立的法人

2.区别:(1)成立基础不同。社团法人以人的集合为基础;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

(2)设立人的地位不同。社团法人设立人成为社员;财团法人设立人不称为成员

(3)设立行为不同。社团法人设立一般是合同;财团法人设立一般是遗嘱或者捐助

(4)有无意思机关不同。社团法人有意思机关,称为自律法人;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称为他律法人

(5)目的事业不同。社团法人可以是公益性,也可以是营利性;财团法人只能是公益性

(6)法律对其设立要求不同。社团法人采用“准则主义”;财团法人采取“许可主义”,要求严格

(7)解散原因和后果不同。社团法人可因成员自愿解散,财团法人因财产不同或存在期间届满

(三)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是否从事经营活动并且是否将经营所得分配给其成员)1.概念:营利性法人:以营利为目的,并将经营所得分配给成员的法人

公益性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公益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学术,慈善,宗教等团体)

中间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以公益为目的的法人(同乡会,商会)

(四)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法人宗旨和性质不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

涉外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

有无涉外外资独资企业法人

非涉外法人

企业法人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

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

私营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

非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E.法人设立的原则:

(一)自由设立原则(法人的成立完全依设立人的意志自由,国家不加以任何干预)

(二)特许主义原则(法人的设立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或者国家元首许可)(公法中仍有用)

(三)许可主义原则(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对财团法人的设立)

(四)准许主义原则(法律对法人设立规定了具体要件,符合要件,便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社团法人的设立,私法人设立的主要原则)

(五)强制主义原则(依国家法律规定,在某些领域必须设立法人)

我国采用许可主义和准许主义想结合的措施。

第二节社团法人

A.法人成立的条件

(1)必须要有规范基础

(2)必须要有章程

(3)必须要有组织

(4)必须要有财产

(5)必须要有名称

我国民法规定法人成立的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经费和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B.法人的组织机构

(1)法人与其成员的关系:人格二元化,财产独立,责任独立

(2)法人内部机构:决策机关(也叫社员大会,是法人的意思机关,公法人和财团法人没有);执行机关(董事会),代表机关(一般是总经理,董事长),监督机关(公司法人必设,非公司法人任设)

C.法人的人格否定(例:公司股东滥用权利损害利益,则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并不是整体否定法人资格存在,消灭法人。)

D.法人的变更与消灭

(一)变更

A.概念:法人的登记事项(章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程序决定)组织形式(法律规定进行)发生变更或者法人的分立或合并

B.分立:一个法人分立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人的行为。存续分立(A---A+B)和新设分立(A----B+C)。对于分立后法人债权债务关系,有约定,分立后的法人约定享有,若无约定,为连带债权。

C.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归为一个法人。吸收合并(A+B+C------A)和新设合并(A+B+C-------D)。

(二)解散的原因:1.营业期限届满,章程规定 2.权力机关决议解散 3.法人合并或者分立 4.法人成员不足法定人数 5.法人破产 6.法人违反法律规定被依法撤销

法人的解散造成法人的清算,法人消灭的标识是注销法人的登记。

(解散------清算------注销登记)

(三)清算

1.概念:清算是指法人解散时,对其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结算,了解其法律关系,使其主体资格在法律上消灭的程序。(清算是一个程序,发生于法人解散时,清算期间法人不能够发生其他法律关系,其目的在于消灭法人的主体资格)

2.种类:非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

第三节财团法人

A.概念: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利用为此提供的一定财产而设立的永久性的组织体

B.制度价值: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将目的财产与自己的财产分立,目的财产独立承担责任。

C.设立的条件:财团目的,必须要有章程或者遗嘱,必须要有组织(执行机关),必须要有财产

第六章无权利能力的社团与合伙

第一节非法人团体

1.概念: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的组织体。

2.特点:具有多数人组成的人合组织体;有自己特定的经营范围,特定的目的;有自己的财产或者经费;有代表人或管理人

第二节合伙(大部分属于商法的范畴,考的很少,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1.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定力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权益,共担风险,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人合的团体性,营利性活动)

2.分类:

A.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合伙的规范基础是什么)

B.普通商事合伙和有限商事合伙

C.一般普通合伙和特殊普通合伙

D.显名合伙和隐名合伙

E.个人合伙和法人合伙

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事实

A:概念:能够在私法上引起权利义务发生的自燃事件或者行为

B;分类:法律事实分为人的行为和自然事件。人的行为分为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自燃事件分为状态和事件。

C:非法律行为

(一)准法律行为:虽然有人的意思表示,但在人的意思表示中是否含有效果意思并不重要。(通知,催告)

(二)无因管理: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其结果由法律规定而非约定。

(三)不当得利:没有合法的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损害的事实。

(四)侵权行为:其行为的结果是法律规定,而非人为的意思设定,所以不是法律行为。

(五)缔约过失:其结果不是当事人预设而是法定,所以是非法律行为。

中国民法学30年

中国民法学30年 关键词: 民法学//30年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法学的发展走过了恢复重建、加速发展和走 向成熟三个阶段。因应这一发展脉络, 中国民法学在研究重心、问题层次、研 究范式、研究风格、研究性质等方面实现了根本的转换。30年来, 民法学界取 得了诸如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主体关系说”等众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民法学的恢复重建阶段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止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中, 民法学界通过与法学界的论战, 创造性地廓清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恢复后 的中国民法学积极参与立法实践, 《民法通则》就蕴含了中国民法学界努力的 成果。这一民事基本法的出台也标志着民法的独立法部门和民法学的独立法学 科地位得到体制的确认, 民法学结束了为生存而战的。与此同时, 民法学界对 民法学基本范畴形成了一致的见解, 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概念体系。上世纪九十 年代, 民法学开始了加速发展阶段。此一阶段中, 民法学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思路, 民法总论以及债权、物权、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等分 论研究都有长足进展。国家逐步改变了以所有制形式作为民事立法框架的立法 模式, 在立法上初步实现了平等对待一切民事主体, 并结束了合同法的“三足 鼎立”局面, 统一了民事主体交易规则。本世纪至今是中国民法学走向成熟阶段。此一阶段, 民法学界的目标趋于一致, 即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 特色、经典地表现21世纪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冲突的民法典。中国民法学界倾力研究物权法和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学界的积极推动下, 《物权法》已经出台, 侵权行为法也在制定之中。 回首30年的学术发展, 中国民法学走过了一条从服务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证成民法的独立法部门和民法学的独立法学科地位, 到紧密围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 论证民事主体独立性、自主性, 声张和扩充民事主 体权利之路;其论证逻辑实现了由以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功利需要为基到以人民的本来权利为凭之转换, 其发展模式完成了从被动适应社会前行的推动到主 动推进制度的变革。伴随着这一进程, 民法学科自主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 渐次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 我们开始使用人、法人的概念, 而不再沿用公 民、单位等不能体现民法意蕴的概念;民法学的研究范式开始了从整体主义向个体主义的回归之路, 我们开始努力建立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以本学科的视 角确定问题的所在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风格开始发生由单纯的、漫无边际的议论到主动地遵循方法论的转变;我们的研究范围渐次向纵深发展, 从单纯的关心具体制度安排, 到重视制度的运行实效和体系化效应以及制度生 成的法问题;我们的研究层次逐步提升和深化, 发生了从权利主张到权利实现、由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的跨越;我们开始自觉把持研究的性质, 从专注立法论, 到立法论与解释论并重, 特别是解释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并注意采用

方志平主观题考前3页纸(妙记民法重点法条序号和内容)(5)

方志平民法主观题考前3页纸 妙记民法重点法条序号和内容 1、《民法总则》119、《合同法》8,依法成立合同对当事人有法律拘束力。对119说吧,打了119就必须有效力有责任,不能乱拨119电话说话。 2、《民法总则》121,学雷锋。《合同法》121,因第三人原因违约。《担保法解释》121,定金20%。(121,学雷锋,去违约,交定金) 3、《民法总则》122,学雷锋之后,马上就不当得利了,121之后的122。 4、《民法总则》143,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三要件,要是有3项,就生效了,故143。 5、《民法总则》146,双方通谋的虚伪表示无效,你个感情的骗子,要死咯,146(或意识流) 6、《民法总则》147,重大误解(你死去,147,误解我);148欺诈;149第三人欺诈。(要是将789误会为798,北京有个798艺术工厂)(误解147要死妻;欺诈148要死爸;第三人欺诈149要死舅舅) 7、《民法总则》153,违反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无效。143提倡公序良俗,153违反了公序良俗。 8、《民法总则》158,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咱们谈恋爱是否有效,要我爸(158)确认一下才行,是附生效条件的。或者,我条件很好,要了我吧,158。 9、《民法总则》171,无权代理,没有权限还给人无权代理,是脑子有病,要吃药=171。然后《民法总则》172就是表见代理了。 10、《民法总则》178,一起吧,连带责任。有人和我一起还债吧。《物权法》102,共有物对外连带责任,1人2责。 11、《民法总则》186,加害给付,民法主观案例书中女朋友酒精加火锅,186帅男友被烧伤了!《物权法》186,这个好物件,就这样流押了……《物权法》211,流质条款,将儿子送去211高校“流质”。或者,211,一“流质”量的大学。 12、《民法总则》196,不动产和登记动产不适用诉讼时效。186的帅男友毁容了,196的帅男友一直都是我的,没有时间限制。———————————————————————————————————————13、《合同法》13、14,要约承诺,一生一世。《物权法》23、24,手表汽车,动产和特殊动产物权变动。《合同法》73、74,代位撤销。《合同法》83、84,债权转让。 14、《合同法》28,超过要约有效期承诺,为新要约。28岁的时候博士毕业,重新找工作,向用人单位发出新要约。 15、《合同法》42,缔约过失责任。4月1日愚人节欺诈缔约,4月2日知道真相,缔约过失责任。 16、《合同法》51条、《买卖合同解释》3、《物权法》106,结合武夷山,一栋楼。无权处分武夷山,一栋楼善意取得。所以,联合起来写超级牛逼,根据《合同法》第51条、《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和《物权法》第106条……如此牛逼,你不过谁过?当然我记513是我要小三,记住了这个序号。 17、《物权法解释一》21,无权处分不能有致命瑕疵;《担保法》21,担保主债权范围包括主债权各种。《房屋租赁解释》21,侵犯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不得主张诉买卖无效。袁世凯签订了21条,丧权辱国,无权处分有致命瑕疵,处分的是广大中国土地,侵犯了中国老百姓的优先购买权。 18、《合同法解释二》15,一物多卖,多重买卖,一物,就是15。是在《合同法解释二》中,因为是对合同法总论的解释,解决违约责任问题,未解决多个买方要求继续履行的排队问题,这个问题在《买卖合同解释》解决了。 19、《买卖合同解释》9,普通动产多卖,交钱先,卖的是猫,猫有9条命。

民商法重要法条

2011年司法考试民商法条必记的数字 一、(1年) 1、《民法通则》第136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违约)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海商法》第257条第一款,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时效期间内或者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九十日,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 3、《海商法》第260条有关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4、《海商法》第263条有关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理算结束之日起计算。 5、《拍卖法》第61条第3款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二、(2年) 1、《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合同法解释(一)》第6条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 3、《专利法》第62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2017法律硕士考研:民法重点法条分析题

2017法律硕士考研:民法重点法条分析题法律条文常常是法学和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甚至论述题都会涉及法条内容的考试。 因此考生对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新颁布实施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必须牢固掌握、熟记。纵观历年试题,熟记法规能考出最佳成绩,希望考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下面,新祥旭考研辅导,就部分民法法条分析题考试方式介绍给大家: 1、《继承法》第31条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请运用民法原理分析: (1)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和特征。 (2)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3)遗赠扶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 2、《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请根据民法原理分析: (1)请根据本条规定概括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 (2)请根据本条规定分析物权变动和物权公示原则的关系。 3、《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当前,民法学界对制定民法典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立法机关也将制定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之中。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国民法的历史,剖析中国民法的现状,对中国民法的未来作一展望。一、中国民法的历史(一)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2)经济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民法的发展。(3)思想原因。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严重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甚至鄙视“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的权利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对作为权利之法的民法自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从而为中国民法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思想障碍。(4)文化原因。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的内在精神就是区分人们的贵贱上下、尊卑长幼,从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原则。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等观念极不发达,这就使得以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民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二)清末法制变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民法清末法制变革后,中国民法开始走上了法典化的进程。可以说,清末法制变革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真正开端。清末法制变革以引进西方先进法律,进行法典化运动为基本特点,其结果是制定了大批新式法典,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部仿效德、日民法典而制订的民法典草案尽管因辛亥革命而没有正式颁行,但对中国民事立法及民法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法典的修订工作也没有中断,但起草工作进展缓慢。1925年,在《大清民律草案》的基础上,由北洋政府修订法律馆完成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称为《民法修正案》,又称《第二次民律草案》。这部民法草案曾经北洋政府司法部通令各级法院在司法中作为法理加以引用,但终因没有完成立法程序而未成为正式民法典。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后,即着手起草民法典,并于1929年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民法起草委员会依“民法各编立法原则”,经两午完成民法典的整个起草工作,并分编公布施行,是为《中华民国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法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明令废除,现仅在台湾省适用。 [!--empirenews.page--] 总结这一时期中国民法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民法法典化是民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中国社会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但始终没有放弃民法法典化的工作,因此,应当说中国是有民法法典化传统的。(2)吸收先进法制是民法科学化的保证。在中国历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中,都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民法理论和立法经验。《大清民律草案》就十分“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吸收了许多大陆法系的民法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中华民国民法》也着重参考了德国、日本、瑞士的民事立法经验,并参考了苏俄民法典和泰国民法典。1(3)保持固有法制传统是民法生命力的源泉。

2019法硕考研知识点之民法总则背诵重点(上)

民法 第一章绪论 一、大题记忆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性质(2014年法学论述题)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民法是私法。民法的调整对象决定了民法是私法,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私人利益,民事主体之间是平等主体的关系。 (2)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始终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 展相联系,民法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是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关系。 (3)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民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重在保护市民的私权,加大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以构建和谐的市民社会秩序。 (4)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民法通过权利确认当事人的行为规则。民法通过救济手段确认权利。 (5)民法是实体法。民法规定民事主体相互间权利义务的实体内容。民法作为实体法,既是行为规则,又是裁判规则。 3.民法的渊源 制定法包括: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民事法律。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包括: ①民事基本法。在我国指《民法通则》。 ②民事单行法。包括《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婚姻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以及针对特定权利主体、客体或特殊问题而制定的既有民法规范又有行政法规范的法律,如《合伙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③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有些规范属于民事规范,属于民法的渊源。 ④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的民法规范属于民法的渊源。 ⑤规章。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规章中的民事规范属于民法的渊源。 ⑥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这里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司法解释、案件批复意见等。 ⑦国际条约。国际条约对于我国国内的公民、法人也具有与国内法一样的约束力。 非制定法包括: 主要包括民事习惯。民事习惯,是指当事人所知悉或实践的生活和交易习惯。在我国,习惯作为民法的渊源是受限制的,只有不违反公序良俗并且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才具有民法

司考民法必背法条

2、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的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3、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符合规定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三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4、企业法人被撤销、被宣告破产的,应由主管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不应自行成立清算组) 5、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 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6、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出资比例或协议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法律或协议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 7、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8、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9、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10、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11、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12、合同对专利申请权无约定的,完成发明创造的当事人享有申请权。 13、合同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没有约定的,当事人都有使用的权利。 14、合同一方将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民法通则)。 15、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16、暂时无力偿还债务,经债权人同意或人民法院裁决,可由债务人分期偿还。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亚洲人倾向于以百年和千年为单位来计算其社会的演进,把扩大长远利益放在首位”。①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第一部标志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民法草案——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诞生一百周年。辛亥革命吹响了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号角,《大清民律草案》则开启了中国固有法制向近现代法制变革的端倪。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民法及民法学自清末到1949年之前、②1949年至今60年③及改革开放以后30年④三种不同分期皆有研究,但是,研究百年中国民法史的文章并不多见。 百年中国民法史跌宕起伏,既是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亦是浩瀚世界法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法百年史归其一点,就是为完成一部中国民法典而奋斗的历史,①因此,反思百年中国民法无疑应以历次民法典起草为路径。目前,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民法法典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究其原因,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路线上的根本分歧。?下文的分析拟将百年中国民法史分为三个阶段,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法治观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重要的民法草案或民事单行法的制定情况为依托,通过串联地标性的立法活动来述说百年中国民法史,并探究其背后的得失,说明民法典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民法典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此突出民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未来中国民法典之中国特色与文化

内涵。 一、1911一1949:初期的移植与实践 (一)《大清民律草案》 在西方,“法律通常是尾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③但在近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却超越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清史稿?刑法志》在述及清末变法时说:“尔时所以急于改革者,亦曰取法东西列强,藉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也。”④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一日,沈家本上《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其中谓:“中国之重法,西人每訾为不仁。其旅居中国者,皆借口于此,不受中国之约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彼时,无论朝廷谕令,抑或大臣之上疏、奏折、议论,凡论及修律,“乃群措意于领事裁判权”。此属通过法权统一,以维护主权的燃眉之举,中国近代法制亦因此而发轫。⑤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即在此背景下于1911年诞生。 收回治外法权之所以成为效法西洋制定民法的动因,是认为中国古代无近代西洋意义上的民法,中国古律无法与彼时西洋之法对话。“中国律例,民刑不分,而民法之称,见于《尚书》孔传。历代律文,户婚诸条实近民法,然皆缺焉不完。”因此,“拟请敕下修律大臣,斟

《民法通则意见》中已被废止的条款

《民法通则意见》中已被废止的条款第88条、第94条、第115条、第117条、第118条、第177条因与物权法有关规定冲突, 1.88.对于共有财产,部分共有人主张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张共同共 有,如果不能证明财产是按份共有的,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废止) 2.《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 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3.94.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 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废止) 4.《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 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 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5.《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 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6.115.抵押物如由抵押人自己占有并负责保管,在抵押期间,非经债 权人同意,抵押人将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或者就抵押物价值已设置抵押部分再作抵押的,其行为无效。(废止) 7.《物权法》第一百九十四条抵押权人可以放弃抵押权或者抵押权的顺位。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可以协议变更抵押权顺位以及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等内 容,但抵押权的变更,未经其他抵押权人书面同意,不得对其他抵押权人产生不利影响。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人放弃该抵押权、抵押权顺位或者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担保人在抵押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其他担保人承诺仍然提供担保的除外。

民法典合同解除法条汇总

民法典合同解除法条汇总 第一百三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百五十八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第一百九十九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第三百八十四条地役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 (一)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 (二)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

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百二十八条当事人依据前条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视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可以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三十三条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

段波YY民法2012重点法条五十题(一)

2012赛季段波YY讲民法系列之四:条分缕析篇 重点法条五十题(一)(3月3日晚上和明师论坛合并进行) 一、单选 1.某动物园为了吸引游客,开展了“人狮合影”,活动,将驯养好的狮子用固定的锁 链锁在围栏上,游客可以自行凭其喜好在狮子上摆出多种姿势与狮子合影。甲与狮子合影并 抚摸狮子头部金毛时,狮子突然挣脱锁链,咬伤甲某,并抓破衣物,摔坏眼镜一副。对各方 责任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园已经采取了防护措施,即尽到了管理职责,可以不承担责任 B.驯兽师驯养狮子不合格,导致狮子咬人,应负主要责任 C.狮子属于危险性动物,甲某抚摸狮子的头部金毛,导致其被咬伤,甲某存在过错, 应自行承担责任 D.动物园举办“人狮合影”活动,没有尽到管理职责,应当由其承担责任 2.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哪种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的,不可以向人民法院 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 A.甲为乙的仇敌,在乙死后不久便四处张贴大字报称“乙的死是作孽太多的缘故,是 报应,快哉快哉!” B.甲偷盗死者乙的遗体并出售器官牟利 C.著名小说家甲将死者乙生前告诉的隐私写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中,但隐去死者姓 名 D.某殡仪馆因工作疏忽提前焚烧了即将举行追悼会的死者甲的遗体,无奈只有以死者 乙的遗体冒充,追悼会举行过程中此事为甲的家属发现 3.甲村精神病人乙的监护人是村民委员会,但平时村民委员会对乙的活动基本上不加 看管。一日,该村一村民的亲戚开一辆新买的名贵轿车来探亲,车停在院门口,车表被乙用 石头划伤多处,共花修理费用4000元。乙虽有财产,但不足300元。此费用应如何承担? ( ) A.由甲村村民委员会承担 B.由乙承担 C.由乙承担,不足部分由甲村村民委员会承担 D.由车主自己承担,因乙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甲电力公司管理的一台变压器位于路旁20米处,为防止他人接近,电力公司建造 围墙将变压器围起,仅留一道小门供检修人员出入,门上挂有“高压危险”的标志,平时用 锁将小门锁住了。钥匙由检修工人林某持有。一日林某因将钥匙丢失,只能撬开锁进入检修,离开时见天色已晚,又急着去朋友家喝酒,于是匆匆把门带上就走了。谁知次日一早附近小 区的赵某带自己12岁的小孩乙晨练,不留心乙进入围墙内玩耍,被电流击中,经抢救后双 臂截肢。关于本案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甲电力公司不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B.乙的损失由甲电力公司承担大部分赔偿责任,其余由其父母承担 C.电力公司的高压电致人损害,实行过错推定责任 D.乙的父母对乙的损害有过错

民法总则10条关于民法法源的规定

民法总则10条关于民法法源的规定 题要 为了规范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民法总则等民事法律规范。由于各法律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项切身权益,故而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民法总则时,必须参照各民法法源,而民法法源是由民法总则10条规定的,具体该如何理解此项民事法律规范呢? 为了规范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民法总则等民事法律规范。由于各法律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项切身权益,故而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民法总则时,必须参照各民法法源,而民法法源是由民法总则10条规定的,具体该如何理解此项民事法律规范呢? ▲一、民法总则民法总则10条关于民法法源的规定是怎样的? 第十条【民法法源】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民法的法源由哪些? ▲(一)我国民法渊源 ▲(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的作为民事法律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定,如关于所有权的规定、关于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也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2)民法通则以及民事单行法 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则和制度。在民法渊源中,民法通则处于指导和核心地位。此外,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公司法、著作权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单行法。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规范。 ▲(3)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 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规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渊源,但其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规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政府行政职能,为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还有一类是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单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有些属于民事规范。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立法权限,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机关可以制定

民法通则释义

民法通则 概述 本法的侧重点包括: 1 民法基本原则; 2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类; 3 监护制度; 4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5 法人的一般规定; 6 民事法律行为分类; 7 代理制度; 8 物权的一般规定; 9 物权体系、内容及效力; 10 债的一般规定; 11 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之债; 12 特殊侵权种类; 13 人格权种类; 14 时效制度; 15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从上列的一长串清单中,《民通》及《民通意见》在我国民商事立法中的基础性地位可见一斑。民法理论博大精深,体系宏大,各项制度之间关联密切,每个法条往往会涉及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对此,我们在分解评述一些重点法条时,将尽量同时介绍重要的民法基本理论,以有助于读者从全局和根本上把握每个法条的精深法理所在。 就《民通》与《民通意见》的关系而言,从司法考试角度讲,其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民通》多原则性、概括性规定,而《民通意见》更重可操作性、具体性。近年来司法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节化,对《民通意见》的具体规定考查的力度更大。因此,考生对《民通意见》的具体规定务必精益求精,细之又细。为此,我们将重点分解评述《民通意见》的法条,请读者明察。 最后要交待的是,由于以上所提到的一系列民商事立法的出台,使得分别颁行于1986年、1988年的《民通》及《民通意见》的个别条文已明显过时而不再适用。而许多考生往往并不能辨别出这些条文,只知不同立法规定之间存在诸多冲突而顿生无所适从之感,大大影响了复习的进度和质量。为此,我们将重点解决这一问题,一一指出《民通》及《民通意见》的过时条文。而对于《民通》仅作了原则性、概括性规定,《合同法》、《担保法》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的法律制度,我们将其放在《合同法》、《担保法》的相应条文中详细分解评述,在《民通》的相应条文的“意思分解”中将指出应参考的《合同法》、《担保法》条文,或干脆不再列出相应《民通》条文。例如,《民通》第6章第2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第111~115条)的规定非常简单,其内容全部被《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第107~122条)所涵盖,所以我们就不再列出《民通》的这些条文,读者只复习《合同法》相应条文的“意思分解”即可。这样一来,《民通》的复习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 【重点法条】 第九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相关法条】《民通意见》第1条;《继承法》第2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第2、45条。 【意思分解】 1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除包括公民外,还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民通》将公民、自然人并用,《合同法》用自然人替代了公民的提法。 2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公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据此,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故法律对胎儿给予了特殊保护(《继承法》第28条)。 若僵硬坚持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则“遗腹子”在其父亲死亡时将得不到任何遗产,这显然对该胎儿不公平。

2020年整合民法总论复习要点笔记(大一下学期重点)名师精品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要点笔记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理念: 1)私权神圣 2)身份平等3)意思自治 2、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2、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1)事件 2)行为 三、物的分类:重点是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 四、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分类及标准,尤其是性质分类 2、权利的取得(既受取得和原始取得) 3、权利的保护(私利救济,关键是自助行为) 五、民事主体 1、民事权利能力(对胎儿的保护,推定死亡,宣告死亡及其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能力(概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3、监护(概念,监护人的顺序,委托监护的司法解释,监护职责,监护的终止) 4、住所(住所的确定方式) 5、法人(法人的特征,法人分类中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法人变更中的合并和 分立,法人机关中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终止中的清算及其人格) 6、合伙(概念、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合伙的财产、债务承担,退伙) 六、法律行为制度 1、法律行为(概念) 2、法律行为分类(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3、意思表示(生效要件) 4、法律行为要件(有效要件,欠缺有效要件的后果〈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销、无效〉important) 5、附款(条件的分类)选择题 七、代理制度 1、代理的分类(重点是本代理和复代理) 2、代理权的行驶和限制 3、表见代理 八、诉讼时效 1、概念 2、分类(特殊情形:一年的情况) 3、中止、中断与延长 4、期限的计算 九、民事责任 1、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无过错) 3、责任的竞合 十、人身权制度 1、人格权和身份权的概念 2、具体人格权:健康权、身体权

民法口诀完整版

国家司法考试复习:民法口诀完整版 民法(一) 一、一个自物权:所有权。 二、两个他物权:担保物权、用益物权。 三、三个财产权:物权、准物权、债权。 四、四个法定之债请求权:不当得利之债请求权、无因管理之债请求权、侵权之债请求权、缔约责任之债赔偿请求权。 五、五个共同共有:夫妻财产(包括无效婚姻和被撤销的婚姻)、合伙财产、继承开始但尚未分割的财产、合作开发、共用物。 六、六个占有:直接占有、间接占有、无权占有、善意占有、恶意占有、本权(占有)。 七、七个优先购买权:共有人、典权人、房屋承租人、股东、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委托开发的委托人、合作开发的合作人(注意前三者的顺序关系)。 八、八个形成权:解除权、变更权、追认权、撤销权(保全撤销权、合同撤销权、要约撤销权)、赠与(任意撤销、法定撤销)撤销权、选择权、抵销权。 九、九个取得所有权的方法:买卖取得、赠与取得,善意取得、贷款取得、先占、添附(附合、混合、加工)、生产、继承、依照(准)共有身份取得。 十、十个连带责任:1合伙,2恶意串通,3共同侵权(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4出资不足、抽逃资金,5并存的债务承担,6连带保证,7当事人分立,8分包,9共同"承揽"行为(共同承揽、单式联运),10代理(共同代理、授权不明、第三人明知无代理权、违法代理、串通、转托代理人的过错)。 民法(二) 一、一个最典型的有偿合同——买卖合同;一个最典型的无偿合同——赠与合同。 二、欺诈、胁迫的二个典型效力:二个可撤销,二个无效。欺诈、胁迫成立的债权合同为可撤销、胁迫成立的婚姻为可撤销。欺诈、胁迫成立的遗嘱和其他单方行为为无效;胁迫成立的仲裁协议为无效。 三、三个典型的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继承人以继承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物上保证人,以担保物的变价款承担有限责任以及诉讼时效经过以后,物上保证人以担保物的价值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

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 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

民法总则重点摘要

民法总则重点摘要 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社会平等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调整的对象是人身关系(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和财产关系。其调整结果,即是民法上的人身权与财产权。 2)、仅仅限于平等主体之间。 2、民法的特征: 1)、民法是身份平等的阶层的法律。 2)、民法为属地法。 3)、民法是实证法法律部门。 4)、民法为私法。 5)、民事责任的同质救济性(即直接救济,以恢复被侵害权利的原状为宗旨,只有在不能恢复时才转化为金钱性赔偿) 3、实证意义上的民法:是指具有普遍的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因这种发能够为人们所证实并进行观察和研究。不可能等于自然法,但可以接近。 形式上包括民法典及特别的法律法规,以及具有法律效力规范性质的其他形式。前者被称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后者则被称为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4、“公法”与“私法” 1)、划分标准: A、利益说: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罗马已经提。 B、隶属说:公法调整隶属关系,私法调整平等关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主导地位。 C、主体说:一种法律关系有公共权力机关参与,并且是以行使公权的身份参与,则是公法调整的范围。 D、自由决策说:以前的法律由历史因素来决定,对新产生的法律才能进行合理的界分,标准是:公法是受约束的决策的法,私法是指自由决策的法。 2)、评价:虽然不是实证上的概念,但是仍有伟大意义。 首先,其划分在今天仍有重大作用,国家在公法范围能活动,个人在私法范围能活动,在私法中实行意思自治;在公法领域中否定意思自治,国家或者政府的作用在于保障个人利益与安全。同时,这种划分在大陆法系的司法救济、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最初动机更具有说明和启发意义。罗马人将社会分为两层:一位政治国家,二为市民社会。政治国家是国家权力活动领域,命令和服从应该畅通无阻;但是市民社会的资源分配不能依靠国家的命令和服从,是以自治与平等为核心。罗马人将私人平等和自治视为终极,对于国家权力的猖獗给予警惕和限制,试图以公法和私法为工具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划出“楚河汉界”。 3)、内容:公法分为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有争议。 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 5、民法与商法的关系:P56-57 6、民法的法律渊源:具有规范效力的民法的实际存在形式。 (主要观点:①存在形式论;②法律成立原因论;③混合论) 7、民法的具体法律渊源 1)、制定法: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

民事诉讼法重点法条:执行

民事诉讼法重点法条:执行 重点法条 第二百一十八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但查询、冻结、划拨存款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冻结、划拨存款,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二十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第二百二十一条人民法院查封、扣押财产时,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到场;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执行。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其工作单位或者财产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应当派人参加。 对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执行员必须造具清单,由在场人签名或者盖章后,交被执行人一份。被执行人是公民的,也可以交他的成年家属一份。 第二百二十四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采取前款措施,由院长签发搜查令。 第二百二十六条强制迁出房屋或者强制退出土地,由院长签发公告,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由执行员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到场;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 执行。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其工作单位或者房屋、土地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应当派人参加。执行员应当将强制执行情况记入笔录,由在场人签名或者盖章。 强制迁出房屋被搬出的财物,由人民法院派人运至指定处所,交给被执行人。被执行人是公民的,也可以交给他的成年家属。因拒绝接收而造成的损失,由被执行人承担。 第二百二十九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