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

发展县域工业园区之我见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与欠发达县域农村工业化研究——以湖南省平江县为例

安徽省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财政贴息资金奖励办法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探讨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面面观

西部县域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风险研究杭州市工业园区的现状和整合思路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作者:录入日期:2009-08-31

工业园区在杭州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杭州市已经成立了104个工业园区。为了更好的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市”战略,使园区成为实现杭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平台,整合现有的杭州工业园区、提高其经济集聚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杭州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通过调查,截止2002年底,杭州工业园区总体情况如下:

1、园区数量和用地情况(略)

(二)杭州市工业园区的总体评价

1、推动杭州经济水平的提高。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杭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到2002年,杭州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192.4亿元,约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3448亿元的35%,促进杭州经济总体水平的快速提高。其中,三个国家级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 。

萧山工业产值“冲千亿”与其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到2002年园区数量为28家,创造工业总产值约340亿元,占萧山区工业总产值的45 %,不仅有效的推动了萧山区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

县域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工业立县”的主要载体。园区建设比较成熟的富阳工业园区创造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70%,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力。

2、促进杭州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杭州市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明显改变原有工业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关联度不高的现状,促进了企业的集聚,加强了其内部的产业联系,将杭州工业企业从一般性的比较优势向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转变。使工业园区成为杭州工业经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区。

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创造了以10平方公里的面积、10年的发展时间,超越了整个余杭区财政收入的奇迹,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3、加快杭州城市化推进速度。

杭州在新市域调整后,确定了一主三副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市化进程,即通过老城区企业向周边园区的搬迁加快旧城改造;通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下沙组团的发展;通过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和江东工业园区带动江南组团的发展;通过临平工业园区带动临平组团的发展。

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城镇建设,如桐庐经济开发区与桐庐镇相接,通过基础设施的共建,在园区建设的同时有力地加快了中心城镇的城市化步伐。

4、促进县域块状经济的成长。

县域园区的成长,有力的促进了块状经济的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通过以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小企业、大集群”方式参与国内外竞争;通过园区的规模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促进分散、初级的乡镇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演进,从而实现了部分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其中,富阳的春江造纸园区和光通信园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而桐庐的分水制笔园区、建德乾潭的五金工业园区以及富阳上官球拍工业园区则是以单一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做大、做强,并逐步完成原始积累,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的榜样。

二、杭州市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园区布局无序

首先,杭州没有从城市整体发展的层面对园区进行布局规划。主要体现在:(1)园区布局没有和全市的产业布局很好的结合;(2)园区布局没有充分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合。

其次,单个园区的发展缺少统一规划。主要体现在:(1)基础设施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特别是水电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少前瞻性;(2)有些园区内没有制订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3)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工业园区由于有规划而不实施,结果造成园区内功能分布混乱的局面。

2、过分依赖优惠政策、无序竞争严重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政策均等或普惠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的消失,一方面园区因为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已引起了资本和生产的部分外流;另一方面,由于园区长期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惯性仍然很大,市场意识和应对能力不强。

目前,一些工业园区仍寄希望于政府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和提供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恶性竞争局面。

3、全市园区数量较多、平均规模偏小

杭州工业园区的一个特点就是数量较多,从规模上看,呈现出精品缺乏,一般性园区过多的现象。规划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园区仅有9个,运行良好、建设较快、品位较高的并不多。规划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园区有37个,占三分之一多。这些园区的集聚效应不能充分体现、投入产出比不能有效提高。

园区数量多,必然造成平均规模小。造成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是园区建设主体的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吸引企业入园,阻碍了园区的成长。

4、园区产业层次偏低、特色不够鲜明

各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相当部分园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整体产业结构还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项目规模偏小、污染比较严重等普遍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以区域经济特色、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园区较少,综合性、一般性的园区较多。

5、单个园区投资不足、经济效益偏低

截止2002年,杭州市平均单个园区累计投资额只有4.6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0.8亿元,投资规模太小,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三、杭州市工业园区的整合思路

通过优化全市园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使工业园区成为杭州市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平台。

(一)杭州市工业园区的整合原则

1、坚持服务于杭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原则。以现有的工业园区为基础,通过对其调整和整合,建立杭州市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牵动力。

2、坚持符合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要求的原则。工业园区的定位必须注意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功能互补和产业衔接;注意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坚持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原则。园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高度一致;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城市化进程。

4、坚持符合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定位的原则。工业园区的选址、定位、规模、入驻企业等方面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杭州是风景旅游城市。

(二)杭州市工业园区的整合目标

1、通过园区整合,建立杭州现代制造业基地框架

通过工业园区整合,建立以“一个国际性现代制造业基地、五个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为骨干的框架,作为未来杭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

(1)建立一个国际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和临平工业园区这四个区块作为支点建立国际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定位上,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现有的区内园模式发展综合性园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生物制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高科技化工为基础的五大支柱产业;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区块重点发展信息微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江东工业园区和临平工业园区要为构筑大都市东部产业带提供充足的空间,形成若干条国际级生产装配线,发展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

在发展策略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早、发展成熟,可以将其在江东和临平两块飞地作为龙头,通过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及出口加工区职能延伸,带动江东工业园区和临平工业园区的发展。在跨江交通建成以后,利用江东工业园区良好的地理条件,在产业链上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衔接;临平工业园区可以作为其产业的补充和功能的拓展区块。

在发展空间上,把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的下沙区块及“海宁区块”作为其配套园区,搞好前期规划和开发的准备工作。

(2)建立五个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

l 建立以杭派女装为核心的世界级女装生产基地。

以杭州现有的女装生产优势,在江干、萧山、余杭建成园林式、生态型,与女装生产协调和谐的世界女装产业园区。通过提高服装品位、扩大营销网络、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

l 建立以富阳光通信为核心的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

以富阳市光通信特色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培育以光通信为主的本地产业群,同时积极引进若干家大型光通信企业,进一步向光通信产业链上游延伸,做大、做强我市的光通信制造业。

l 建立以萧山化纤、纺织、印染为核心的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萧山现有的若干个化纤、纺织、印染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拉长从化纤到纺织、印染的产业链,扩大优势范围和优势度,形成具有相当区域竞争力,集化纤、纺织和印染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基地。

l 建立以建德碳酸钙为核心的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

围绕建德丰富的碳酸钙资源,以建德碳酸钙特色工业园区和建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集聚当地碳酸钙制品企业,培育碳酸钙本地产业群,引进如海螺这样的大型企业,把建德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l 建立以娃哈哈、养生堂为核心的区域性水业生产基地。

利用娃哈哈现有的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娃哈哈系列饮料产品;养生堂利用千岛湖优质而丰富的水资源,建立以饮用水、果汁饮料等为主的水业生产基地,同时以这两个龙头企业为核心集聚并整合当地水业生产企业,培育、发展、壮大杭州水业产业。

2、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构建,整合各级工业园区

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性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各地块状经济的发展,引导县域经济走专业化道路,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构建打下扎实基础。

l 重点发展的园区。主要指各地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综合性园区。

l 重点培育的园区。主要指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特色、发展前景较好,能够作为培育对象的综合性园区和特色园区。

l 需要整改的园区。主要指有保留存在的必要,但是明显存在问题,需要对某些方面适当调整的园区。

l 考虑撤并的园区。主要指规模太小、没有发展前途、与工业园区称谓不符或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的园区。

通过对上述四类园区的整合,彻底改变杭州工业园区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乱的现状,理顺园区体系,使杭州工业园区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1)各县(市)重点发展1-2个综合性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平台。

各县(市)主要以现有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发展1-2个综合性园区,作为“工业立县”的主要载体。初步考虑将富阳光通信工业园区、临安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建德经济开发区、千岛湖经济开发区作为主要的重点发展园区。以这些园区为核心,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利用这些综合性园区的区位优势,走出一条园区建设与城市化互动、综合性与专业化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2)在既有资源和既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各县(市)已形成了一批特色工业园区,从其发展历程看,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园区,主要有桐庐的钟山石材工业园区、建德的碳酸钙制品工业园区。其中建德的碳酸钙工业园区资源丰富,既有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园区规模,引导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二类是以既有的产业比较优势

为基础的特色园区,主要有富阳的春江造纸工业园区、桐庐的分水制笔特色工业园区、建德乾潭镇五金工具特色工业园区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些园区大都以劳动力成本低为比较优势,园区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园区的发展应该是在培育现有本地同业企业集聚的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若干家大型相关产业的企业,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层次,帮助本地产业群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出应有的集聚效应;第三类是以技术或项目为核心建立的特色工业园区,主要有富阳的光通信特色园区、临安的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应将这些园区的产业向上下游拓展。

(3)重点整改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又明显存在问题的中小型园区。

在杭州新市域调整以后,城市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在新市域内的许多园区存在明显的整改必要。老市区的六家园区需要调整发展方向,提高产业层次,作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配套园区进行产业定位。围绕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临平工业园区,引导萧山和余杭区域内与之相邻的园区向其集聚;对处于六大生态带内的园区,应考虑控制其发展规模。县域的工业园区中需要整合的主要是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发展缓慢或功能定位混乱的园区。这类园区整合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规模,仅以解决当地就业为主要目的;二是调整定位,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如千岛湖茶园经济园区就是整改的典型,由于在库区,不仅要求控制规模,严禁污染企业进入,而且应将园区发展定位调整为绿色生态园区。

(4)撤并一批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或是规模小且无特色的园区。

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将一些地理位置相邻、产业趋同的园区合并或连片开发。对于包含在新规划的江东、临平大型工业园区中的原有中小园区,可以考虑在调整其定位后,将其并入大型园区。对于一些地处风景旅游区的园区,考虑取消,如良渚工业园区。

对于县(市)一级规模在1000亩以下,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无区位优势、入园企业稀少,且无明显产业特色的园区原则上可取消其园区称谓,将现有的工业区块仅作为加工点,不再享受园区相关的政策。

(三)整合后未来杭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预期

杭州市工业园区经过一轮整合以后,园区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层次得到提升。在未来几年内,以工业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逐步从弱到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最主要载体。

四、进一步发展杭州市工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1)制订《杭州市工业园区发展布局整体规划》。我市应进行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在完成这三项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对重点园区建设中如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应由各相关部门具体承担,实行“谁家孩子谁家抱”的模式,改变现在园区与城市两者基础设施建设分割的局面,使其趋于“统一共享”。

(3)通过体制改革,消除行政体制上存在的障碍。弱化以经济指标作为地方党政领导考核依据的做法,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必要时进行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促使乡镇工业向特色园区方向集聚发展,更好的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4)加强园区用地管理制度,实行差别地价政策。以每亩的投资密度和预期经济密度作为入园企业用地依据指标,并实行弹性差别地价政策。从而防止先入园企业盲目圈地,导致园区用地紧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5)改进审批管理体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一门式管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针对目前入园企业审批周期仍较长的情况,在园区详规、环评明确的前提下,应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入园企业的具体项目审批上进一步向园区管委会放权,营造良好的企业成长软环境;通过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沟通协调,努力促进建立“大通关”体制,为杭州园区提供良好的外贸出口服务环境。

(6)加大对杭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我市财政对工业方面的投入,集中向工业园区建设倾斜。如近年我市的技改资金已达上亿元,去年仅用了近4000万,说明目前技改贴息政策对单一企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将技改资金作为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贴息,扶持重点发展和重点培育的园区。

(7)大力完善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外部环境。市、区两级应协调联动,加快两大工业园区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沟通老城区与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快速通道建设,用便捷的交通网将其与老城区紧密相连,以有效地促进这两个关系到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空间的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

(8)探索一条在目前财政体制下的招商引资的新办法。对不适宜设立工业园区的乡镇,其招商引资的项目可落实到本县(市)、区的综合性园区内,税收的大部分返还给乡镇,以解决这类乡镇的工业经济发展问题。

(9)市政府对于撤消的工业园区设置三年过渡期。在土地指标方面,原来已经批准的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原则上仍留给当地政府自行支配;对于取消工业园区称谓、作为加工点设置的地区,三年时间内仍享受工业园区的有关政策。

(10)探索新的工业园区投资建设机制。对于地理位置相邻的工业园区,应鼓励连片开发,可以考虑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新的投资建设载体,做到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均分。

工业园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汇报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公文写作发布时间:2008-09-12 19:48:09

工业园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汇报

工业化水平低,是造成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工业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滞后,级别低、规模小、实力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基于此,为了实现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近年来我们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一、工业园区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促进项目建设。先进县(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竞争,关键是项目的竞争,谁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谁就夺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工业园区则是招商引资的窗口,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园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县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搞好招商引资;有利于克服用地紧张、无法摆放更多的项目的矛盾,便于集中连片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项目建设。(二)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多的转移出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工业园区的形成将造成人口的相对集中,而人口的相对集中正是城镇化的基础。而且,人口大规模的增长,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工业园区内形成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使某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并形成核心产业,然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在区域内聚集,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组成一个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一贯小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内聚集,从而实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的相互衔接,并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二是有助于形成和维持整体的竞争优势。众多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在特定的领域中,

通过地理集中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自围绕核心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和群体协同效应,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组织方式的提升,浓缩和提炼众多企业的品牌形成“区域品牌”。并逐渐形成规模企业。三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加强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整个园区对一个产业的专注。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作出品牌,作出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来;另一个层次是企业间处于分工协作的需要而对生产链细分下的专业。四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特点在于,它用时常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它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单拿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得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而非其他关系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二、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初步显现(一)城东工业园区筹划与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蓄积了后劲。为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我县将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对《正定县经济园区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经济园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临时筹建处,负责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规划的城东工业园区西以京深高速公路为界,东到正定县界,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投资1.07亿元,占地100亩,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位于经济园区的中央;有二座110KV变电站,输电线网覆盖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日供能力8500立方米,在园区东部设有门站。县政府还就该园区制定了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园区的优惠政策。园区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招商引资势头。目前园区内有国家中型企业石家庄铝厂、投资6000万元的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投资1亿元的丰辉塑料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恒瑞纺织公司等20余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全国一批知名企业如纳爱斯集团、华龙集团、乐百氏集团等都在园区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另有河北圣达化工、海森科技制作所、金键米业、天山集团投资基础设施等一批在建和在谈项目。目前,国家实施了用地控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园区的规划建设暂时受阻,但从园区蓄积的能量和项目的储备来看,随着国家限制政策的放缓和新一轮土地修编展开,该园区必将成为我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了我县“国退民进”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县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正定火车站等优势,先后兴建了省二轻仓库、市油泵油嘴厂、县纬编厂、内燃机配件厂、常山机械厂等一批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在机制上没能及时有效的转变,加之管理不善和其它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停滞或破产。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日渐发展壮大,在该区域内先后兴建了河北银港人造板厂、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石家庄市金河石化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我县审时度势,抓住“国退民进”步伐加快这一趋势,划定了约6平方公里的铁西工业区,成立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道路建设框架、企业建设布局方案,一方面谋划对现有违章建筑清理和拆除工作,搞好现有较大型企业的厂容厂貌的整治。另一方面又汇总了铁西工业区可供利用的地块、厂房共10个,共涉及场地322亩,厂房33700平方米,加大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对外招商力度。目前河北银港人造板厂的高密度板和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已完成,油泵油嘴厂破产改造和民营企业矿山设备厂的迁入正在同步进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国退民进”,为振兴老工业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三)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特色、富民产业的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绣花印染、铁芯加工、板材家具制造等作为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从加工方式到组织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近几年我县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下,一批经营大户经过多年积累,从众多经营户中脱颖而出,纷纷从村内外迁,到乡镇中心或主要路段投较大资金建厂立业,在改变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时,也形成了我县一个个规模不等而产业特色鲜明、极具活力的工业园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北早现乡板材家具、木庄铁芯、南牛乡制鞋、朱河纺织印染、新城铺服装、西平乐乡机械加工六个特色工业园区,这些小区聚集和吸引了568家企业,有28家企业跻身到我县规模以上在统工业企业行列中,占总数的26.7%。2003年区内企业完成生产生产男裤、女裤、休闲裤247万套(件)、坯布830万米、花布9540万米、免漆板、实木家具、拆装家具、真皮沙发等十余种、PVC拖鞋4000万双、各种型号面粉机533台套、锅炉2万台。工业产值19亿元,

实现利税1.69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21.9%和19.7%。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3670人。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全县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总之,经济园区正逐步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退民进的试验田和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搞好科学规划。县政府应继续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推动园区发展诸多工作中最起始的一环,也是重要一环。规划不能只局限于土地方面,还要包括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和环境等各项建设,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措施。政府在推动园区的过程中,应发挥好指导、协调和引导作用。(二)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业园区建设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体现在来园区办企业的数量及其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要敢于突破现行政策的约束,吸引农民进区兴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进区投资,引进外地公司进区办厂,吸引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大量储备一批适应不同层次投资者需求的大项目,努力开发建设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好项目,引导其他企业向园区集聚。(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园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带动力量,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工业园区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乡镇,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的核心,发挥其在园区中的“领头羊”作用,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四)搭建公共平台。政府在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要强调服务功能,着力搭建研发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融资平台,围绕用地、融资、信息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稿纸两的服务,积极作好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五)探索与工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要根据园区发展的实际,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实行封闭运行;在财政体制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财政体制,使园区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和财政体制内拥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支配权和调控权;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园区编制范围内,优先批办工作部门设置和调配工作人员到位,确保园区工作有效运转。(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金融、外资、内资并举,形成上争下筹、内聚外引,千方百计投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路、水、电、汽、暖、通讯、排污等成龙配套,提高小区服务保障、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能力。

(七)以灵活、富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作保障。制定较为完善的优惠政策,对入区项目在建设用地、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而且根据实际采取一事一议、个案而论的“客户政策”和“项目政策”,实行“政策围绕客户转,政策跟着项目走”。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项目给予特别政策。(八)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各政府机关、宣传部门、和执法执纪部门,都要以发展为己任,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按照部门承诺,热情办事,让投资者的心愿变成现实,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都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转变投入主体推动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效

广水“三大转变”发展县域工业园区

本网讯7月21日,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竣工投产,预计年加工产值15亿人民币,出口创汇额9000万美元,吸纳2500人就业。这是广水市打造县域工业园区后又一招商引资成果。

近年来,广水市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三大转变”,使园区经济成为广水重要经济增长极。

推动建设投入由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广水市以投资公司作为融资主体,鼓励多方投资者参与园区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1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园、投资2亿元的风机产业园、投资5亿元的温州工业园等“园中园”建设顺利。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思路,广水市积极推动产业功能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转变。在园区现有发展项目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项目、好项目进驻,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注重资本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与国内外大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广水市工

业园区以风机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效益日益呈现,其中,风机产业集群网络企业21家,年产值达到25亿元。

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产业效益经历了由广种薄收向节本增效的转变。广水市瞅准这一原则,重点突出优势产业;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早达产、早见效、多创税,提高园区产出效益。仅十里工业园区引进落户投资过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其中过5000万元项目6个,建成投产24个,年创产值25亿余元。

至目前,广水市三大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超过70%。

服务县域经济,建立工业园区数据库

2007-7-18 | 铁岭市新农办

--------------------------------------------------------------------------------

按照省委提出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前不久,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建立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数据库的通知》,要求各市对县域工业园区建档立卡,实行规范化、制度化、动态化管理,并定期写出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市新农办按照省农办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逐一建立了档案,并将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相关数据和有关情况汇集成册,编印了《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数据库》和《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分析报告》两套资料。

《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数据库》重点包括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园区规模、入园企业情况、园区生产效益情况、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园区登记表、入园企业登记表等几万个各类数据资料。到2006年底,我市共建有各类工业园区27个,其中市政府主办2个、县(市)区政府主办15个、乡(镇)政府主办10个。园区规划总面积251.77平方公里,已建成79.39平方公里,其中沈铁工业走廊规划面积194平方公里,已建成45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总投资1832380万元,已经投入304539万元。规划入园企业3885个,已经入园企业1179个,规模以上企业744个,其中沈铁工业走廊共入园企业778个,规模以上企业373个。入园企业投入资金总量2067712万元,实现总产值2832280万元,实现上缴税金73026万元,吸纳劳动力69497人。《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分析报告》对当前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发展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需要财政和金融部门重点支持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引进等进行了数据分析。

通过建立《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数据库》和《铁岭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分析报告》,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总体情况,摸清底数,把握重点;二是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建立了档案,便于对县域工业园区的运行实行规范管理、动态监测、跟踪服务;三是搭建了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数据平台,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四是便于总结和推广全市县域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典型经验,并为县域经济考核提供重要依据,是一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料。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机制分析

文/倪树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县域工业园区在浙江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县域工业园区在集聚农村工业、对外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工业一体化布局,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但由于转型时期各种体制性原因,使工业园区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标本兼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必须揭示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布局机制。

在工业园区布局与建设过程中,主要参与方包括县(市)、乡镇政府和入园企业。因

此其机制分析,必须搞清楚四个问题: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县(市)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入园企业的关系,入园企业的迁移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建设园区的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因为土地是整个决策过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分析土地利益在各有关方之间的分配机制。

一、工业园区布局与建设过程中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的关系

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之间既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也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它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嵌套和博奕关系。

从县(市)政府看,期望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布局调整,吸引外来投资,增强工业经济,形成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过去20多年,浙江的县域区域工业组织形成了小企业—专业市场-小城镇的旧"三位一体”格局。伴随市场机制作用力量加大,特色产业的壮大,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使得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走出乡村、走出小城镇,向高一层次的城镇迁移。在进入工业园区化布局后,县(市)政府希望在中心镇设立园区,通过规划、政策等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向中心镇集中。以期上述三位一体的关系逐步转化为大中企业—要素市场-中心城镇为主导的新"三位一体”格局。

从乡镇角度看,希望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本乡镇的农村工业布局,吸引外来企业,扩大本乡镇的工业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推进当地小城镇的建设,进而完成上级下达的以工业产值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乡镇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行政干预,留住并推动本乡镇的企业进入本地的园区。由此,其辖区内的企业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一般难以外迁,乡镇级园区肯定是越办越多。形成了门类繁多、等次各异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关系

对于工业园区布局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包括县市、乡镇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也存在局部利益的博弈关系。

1.地方政府建设工业园区的利益导向。地方政府的利益导向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利益,即推进本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二是本届政府的利益或者说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应当讲,这两层利益之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区域发展的近期总体利益实际上就是本届政府的利益。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利益看,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本地或外地的企业进入本行政区投资办厂,从而增加税费收入;通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本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同类企业集聚,可以增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共享基础设施及其他服务,从而提高企业集群效益,大大节省政府的服务成本,特别是对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集中布局到园区,可以减少建设用地量,有效平衡建设用地供应,特别是列入省级园区、进入省重点工程的园区可以不占用本地的建设用地指标,另外,工业园区建设可以提高局部地段的土地地租级差,为今后地方财富的积累打开想象的空间。

从本届政府的利益看,增加税费收入、平衡建设用地和降低政府服务成本是直接利益,同时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体现政绩和增加寻租新途径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我们从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工业经济指标、尽可能增加本届政府的直接收入的行为中可见一斑。

2.入园企业的利益导向。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企业可以获得的利益如下: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用地需要和调整布局区位的需要;方便地获得政府统一安排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使企业存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可能性;可以提高与关联企业的配合性,共用劳动力和人才

市场,便捷获得信息,在总体形象上可以“搭便车”,减少自己的宣传开支,提高信誉度;对于落户到城镇附近工业园区的企业,还可以享受城镇的外部规模经济。值得指出的是,获得更多的土地无疑是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因此出现了部分企业对园区建设用地竞相压价、报大项目规模争取多占土地等现象。

在地方政府和入园企业的利益间,部分利益是重合的,主要包括改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集群效益、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而部分是对立的,主要是土地及基础设施的价格和供应数量。企业希望价格越低越好,数量越多越好;而地方政府则希望价格能高则高,数量能少则少。

三、地方政府布局与建设工业园区的机制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作出建设工业园区决策是基于预期的建设效益。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税费收入的增加、投资环境的改善、建设用地供求及效益、环境状况的改观都有较好的预期,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政策优惠和政府服务成本比较敏感,因为这些方面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财力。对上级政府要求看得比较重,因为这是体现政绩,与决策者自身的利益直接挂钩。而对增加就业机会作为一般事项考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对吸引外来投资十分关注。目前建设工业园区已经不仅仅是集中布局农村企业,更表现为县(市)、乡镇之间的经营竞争。工业园区成了地方经济新一轮竞争的平台。

四、企业迁移入园的机制

企业向园区迁移是在对预期迁移效益基础上做出的。调查发现,促成企业迁移入园的首要原因是规模扩张后对用地的需求,其次是希望入园后获得更好的交通区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调查发现,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并不一定能够发挥大家关注的集群效益,有时甚至有坏作用。一些企业家认为,同类企业集中以后,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获取相互之间信息变得十分容易。“今天我设计的图纸,明天就在隔壁了”(一企业家语)。由此需要认清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关系。意大利、美国硅谷的经验表明,发挥集群效应需要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但并不一定要企业十分地集中。可以说,是一种“有距离的集中”。调查发现,除乡镇管理体制是制约企业跨乡镇迁移的因素外,社区关系仍然是牵引企业当地布局的动力。企业在一个地方发展后,形成了地方化的人际网络,特别是企业主和大部分员工都是居住在当地。过远距离的迁移,必然给企业带来高昂社会成本和生活成本。因此希望在当地乡镇范围集聚。而迁移费用对大多数企业来讲是很低的。企业入园后,一般仍旧保持原企业的生产。园区内的设施都是新增的生产设施。因此企业入园过程中,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搬家”不多,新旧两个厂房基本上都在生产。

县域工业园区内生动力不足?

新闻来源:友报发布时间:2009-7-31 08:33:24

今年以来,我省县域经济表现抢眼,为全省保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臣”之一当属县域工业园区。如今,在很多地区工业园区已经被视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随着全省44个县(市)不断有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区的消息传来,如何让这台“发动机”保持强劲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前,九三学社辽宁省委邀请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就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县域工业园区,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副主委姜齐稻认为,“官举民营”模式应该是我省发展县域工业园区的主导模式。

政策优惠只能养育“纸老虎”

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县域经济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由来已久,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辽宁而言,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查阅我省一些地区的县域工业园区规划材料,在园区建设宗旨中,几乎都有这样的内容:“依托工业园区承接好市区产业辐射和项目转移”。从中

可以看出,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大多属于市属工业园区,其特点是通过规划自上而下进行推动,这种方式往往以优惠政策为依托,尽可能多引进新项目,来谋求发展。一同参加调研的东北财经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十届大连市政协委员冯云廷认为,在县域工业及工业园区发展之初,依托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这种做法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从工业园区长远发展看,政策优惠是一时之策,政策支持只能养育“纸老虎”。可见,秉承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对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调研中,一些政协委员指出,我省的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与南方不同。江、浙一带的工业园区是在乡镇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利益的结果,因而有自下而上的推力,是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园区。我省县、乡镇工业园的设置,大多是自上而下,通过规划进行推动,是一种外源型工业园区。这种形式的工业园区内生动力不足,与地方产业结构衔接不紧密,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此外,县域工业园区的长久发展必须依托产业集群的培育,那种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工业园区的做法难以支撑工业园区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办工业园区的情况下,靠政策优惠建立起来的优势将会减弱甚至消失,县域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必须构建在合理的发展模式上。解决上述问题,“官举民营”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模式。

“官举民营”模式,打造特色优势

“官举民营”,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究竟蕴含怎样的含义。姜齐稻有着这样的解释:“官举民营”模式是指由政府规划、管理,并负责园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以民间或市场力量为主导推动县域工业园区运营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我省县域工业园区涉及的层次多,不同园区的“官举民营”模式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别。对于沿海经济带上的重点园区来说,“官举民营”主要是指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管理与用经济手段推进园区发展相结合;对于“植入式”县域工业园区而言,“官举民营”是指政府在对园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对于乡镇工业园区而言,“官举民营”是指坚持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农业产业化项目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产业。

“官举民营”模式,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工业园区主体,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投资主体明确、动力机制强劲,市场运作顺畅等特点,再与园区内的大项目形成配套协作关系和产业链网络,促进外部投资与本地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结合,逐步打造工业园区的自身特色优势,从而形成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理清发展思路,实行“五转变”

对于“官举民营”工业园区模式,我省县域工业园区还面临着发展思路转换的问题。姜齐稻认为,以“官举民营”的模式发展县域工业园区,要由政府主导向注重培育民营经济方向转变,逐步地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主战略来抓,放宽准入范围,适当降低门槛,健全中小民营企业支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民众创业热情;应由项目牵动向打造特色品牌经济方向转变,要立足本地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差异化发展,逐步培育具有特色的产品和工业体系,尤其要注重名牌产品的开发和塑造,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要由单纯扩容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向转变,必须充分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经济杠杆,激励民营企业的创新行为,完善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对影响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对一些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项目超前开发,对国内外的新技术进行跟踪研究;要由专注生产环节向建设市场体系方向转变,县域工业园区在打造生产基地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起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并在供应、储运、销售等环节,让市场与县域工业园区互动发展,形成有机的整合体;由强化支柱产业向完善配套产业方向转变,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在逐渐明晰支柱产业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产业链网络和产业配套环境的精心培育,让更多中小企业置于产业链之中。

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

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成长性高、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形成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

时间:2009-7-20 15:49:45作者:叶飞(本刊实习记者)

“我省经济发展弱在县域,而县域经济则弱在工业,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显得尤为迫切。”日前,接受《当代陕西》采访的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副局长黄振理说。

刚刚出台的《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对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做出战略部署:“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聚集区,努力提升工业园区水平,使其成为县域工业的主要载体。”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工作人员介绍,列入规划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目前已分两批启动74个,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园区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只能实行分批审查,分层次逐步推进。

多条路径突进

“过去,在县域这一个层级曾经有过300多个园区,但很多都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征了地却没建设,或是搞了一些基础建设但没有企业入驻,或者都是些小企业。”黄振理介绍说,整体上呈现散、乱、小的局面。

纳入今年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中,一些地方在充分发挥各自有利因素基础上,因为起步较早或是观念超前等原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记者走访中看到,地处陕南山区的镇安县以县城城区为中心,沿包茂高速公路建设王家坪午峪工业园、青槐工业园、青铜关铅锌工业园、云东钒业小区等多个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创业园区,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成了“串珠式”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相关专家评价,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山区发展创业园存在的土地供应不足矛盾,又充分利用了交通、供电、供水、信息等公共设施,实现了相对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对我省山区建设工业园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处于旬河河谷经济带的旬阳县,与镇安同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在总结多年来矿产开发的经验教训后,结合新型工业化这一大背景,旬阳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思路确定为:“推进优势资源转换,以水电清洁能源为基础,实施电矿联营,变矿产优势为材料优势,用材料优势带动制造工业,走以林养水,以水兴工的生物循环产业路径。”

对比陕南山区,我省关中及陕北资源、区位等可谓优劣互见,在这一轮县域工业化浪潮中,各地竞相发力,也都显现出各自的特色。

澄城县近年来以全民创业引领,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以煤发电,再延伸生产氧化铝、电解铝、碳素等,形成以煤、电、铝为主导,以机械制造、模具加工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并正在启动向太阳能光伏产业延伸的煤、电、硅主导产业链。

煤、油资源富集的府谷县则从2006年起就着手建设清水川、皇莆川、庙门沟、郭家湾四大工业集中区,规划了黄河、恒源、东山三个工业小区及新窑、高山万家墩等八个兰炭产业园,总体规划已纳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总盘子。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规划处处长叶稳太认为,当前金融危机下出现的能源需求缩减,资金供应短缺让工业园区在成长初期就面临着风雨,这对各级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府都是一场考验,此时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这些地方正是选准选对了各自的路数,才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现实困难待解

记者在基层县区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因为各地地域差别,加上经济基础、政策力度不

一,现存的一些不同类型典型问题,尤须关注。

澄城县工业园区形成的煤、电、铝产业链,在全省县域园区中已属相对成熟,然而,金融危机袭来,十几家入园企业经受风浪,管委会主任李少锋最近分外忙碌。在他看来,由于园区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报批申办手续多,从环评到土地的征用,审批时间太长,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更让他烦恼的是:“企业融资渠道太单一,一方面受制现行的银行管理体制,多数企业贷款不在银行政策之列,一些符合政策的企业因规模较小银行贷款又不愿意投放;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民间资金却不能合理进入。”

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苏潘荣对土地问题表现出忧虑:“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政策…断层?,按制度补偿跟被征地农民合理需求之间,亟需更多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补充完善,否则,用地问题将成为园区下一步发展最大的瓶颈。”

一些深谙县域经济发展症结的基层干部,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浪潮下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性,他们结合本地实践从不同角度提出的许多见解同样值得注意。

在府谷县政府主导下,县内400多户企业去年共同出资组建了府谷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民企集团,迈出了市场化为民企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的第一步。形势喜人,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付二军却很冷静,针对目前园区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企业生产原材料供应及采购随意性强,背后隐藏的资源配置无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他提出:“必须引导企业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资源配置、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向合同制发展,有效降低风险,进一步解决企业长远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

镇安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李洪平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服务机构较少,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政府实际上还是事无巨细介入微观经济的各个环节,“内因激发不够,导致企业在融资、产品开发、科技进步、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紫阳县富硒生态工业园园区管委会成员、县茶叶局局长田元成直言:“即使我们举全县之力把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搞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吸引企业来入驻,吸引什么样的企业来入驻?偏远穷县只顾引进而不进行审查把关,或者引进之后再…关门杀狗?的乱象如何规避?”

聚集比较优势

除了那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中更具根本性的是产业定位问题。“定位准确,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受访的省发改委一官员说。

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孙施文认为,要吸引外来投资,就必须考虑吸引什么样的产业类型,这是需要针对本城市和区域条件来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至少需要告诉投资者来这里投资的理由是什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吸引想要吸引的对象。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局长王锋在一次系统内部会议上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和布局,围绕省上确定的四大基地和六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应该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的着力方向。”

《陕西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08-2012)》中有如下一段表述:“以做强、做大、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确定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优先支持在省内乃至全国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具有集群发展趋势的工业园区,促其率先发展。鼓励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创办以主体企业、龙头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工业小区。”

《当代陕西》注意到,省政府在此前《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指出,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聚集地,使园区成为县域发展的带动区、全民创业的活跃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

动力引擎,成为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在李洪平他们看来,这无疑正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的方向指南。

作为具体负责县域园区建设工作的部门领导,黄振理介绍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高成长性、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形成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

受访的多位相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普遍认为: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推动,实现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相互衔接,培育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旋律。

按照这个方向走,“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可望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资源开发加工型、为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并进的县域工业化发展格局。”王锋说。

浅谈黑龙江省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论文心连心点击:10 更新:2009-11-28 9:09:27 添加到新浪收藏夹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县级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文章从黑龙江实际出发,分析了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意义,提出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工业园区县域经济产业化

0 引言

县域工业园区是指县域政府依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在县域适合经济发展区域,通过行政,市场多种手段,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区域。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域化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比较薄弱,很具有潜力的经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工业占的比例小,大多数县工业不强,缺少骨干企业,成为制约黑龙江经济均衡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各个县中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很少。从这些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有关资料,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经济基础好,工业园区大的县城,地方财政增幅大。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可以是城市的产业群,也可以是工业园区。对于县域经济来讲,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应该加强黑龙江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来推动黑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1 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意义

1.1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节约型社会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是必要的。旧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建设选择地点随意性大,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象。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建设工业园区,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集中规划。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内,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集中管理环境,加强环境治理。还可能对废气材料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1.2 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城镇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各种经济资源向特定空间、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城镇的发展以产

业发展为依托,建立工业园区可以增强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不断吸引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吸引更多企业投资。逐步吸引分散的企业进去工业园区,使城镇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县域内厂居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将零乱分布的中小企业用优惠政策引导、土地置换等措施,梳理汇集到集中区。能够减少县内噪声、垃圾等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使县内规划更趋科学合理,提升县城城市品位,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对工业园区的水、电、路建设也促进城镇建设,符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策略,从而达到加快城镇化的目标。扶持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回报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总量,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1.3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工业总量小,财政投入相对匮乏,民间积累少,生产要素投入不足,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丰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形成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的问题。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使工业企业布局集中,基础设施便于集中配套。产业集群需要群内生产企业分工协作,县级工业园区可以提供生产、交易空间,这意味着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资源,政策等,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减少消耗,提高竞争力,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环境治理成本,形成富有活力的产业带。

2 加强黑龙江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

2.1 优化工业园区的政策环境各政府应该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园区吸引企业投资建厂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题服务,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平,公开性和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合理适度范围内为企业积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政、法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加强权益保护,树立诚信政府,建设和谐工业园区,保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的连续性,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让企业放心投资,长期投资。同时监督企业信用机制,营造诚信氛围。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选择地理位置,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要发展经济建设又要保护耕地,尽量避免使用农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好配套的各项服务。基础设施是县域发展的根本,只有配套措施跟上,才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使更多企业到工业园中来。所以要加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好水污染防治,解决好园区建设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协调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量力而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发。搞好协调,搞好服务,用宏观方法保证良性发展。

2.3 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看,黑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占的比例少,发展层次低。以农业资源为主的加工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强,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都有待于发展,需要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要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县域工业园区可以成为农业加工,深加工的载体。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民营经济,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总量大,应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园区的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要扩大加工比重,还要提高加工深度,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并不断延长深加工的产业链。把同类产品的企业相对集中在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树立特色品牌。

2.4 选好主导产业黑龙江各县选择产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依据本土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有长远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有特色、有创新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有特色就有潜力,就有竞争力。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进行开发,这样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避免结构趋同。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依托本地特色,

选好主导产业,定好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有计划的长远发展,才有利于参加市场竞争,将特色优势转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园区知名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形成集聚效应,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据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用全局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来规划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考虑传统优势项目,因地制宜,合理产业布局规划,选择本地有优势产业。初级产品加工将本土资源利用高科技开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规划引导扶植重点产业。利用优势项目,引进先进人才,先进技术,对原有管理和技术进行提升,把产业链加长,把规模扩大,让传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5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建立工业园区,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招商引资政策,用原料优势吸引合作伙伴,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加入。科学规定产业发展方向,规范入园项目和企业的标准。在园区招商中要有目标,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确定招商引资重点,尽量

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项目,注重长远发展,培育影响大,市场竞争强的骨干企业。对合适的项目可以适度在合理范围内给更优惠政策,根据投资额给相应的优惠。吸引投资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工业园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晓红.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与政府角色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

[2]万文涛.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2005.(4).

[3]李婉平,罗显栋等.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刘云.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李行,吕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8.(3).

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困境与思路

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的民族地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近年来纷纷借鉴东部发展经验走上了发展县域工业园区的道路,试图将其建成县域财源集聚区。尽管许多县域工业园区为民族地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未能取得与东部地区相媲美的绩效,与目标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面临诸多不利的特殊因素,如自然条件恶劣、区位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面临国内消费品市场日益饱和的买方市场考验以及国内外生产商的激烈竞争等发展条件的约束。因此,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不能完全沿袭东部地区发展所经历的路径,必须深入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寻找新发展思路。

一、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困境分析

(一)发展条件特殊导致园区定位规划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都低于国内的中等水平,而且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复杂性等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民族地区在日益激烈的新国际分工中处于受控制、被选择的地位,从事价值链低增值环节的企业集聚的县域工业园区很难实现既适应国际化竞争,又加速民族地区发展的科学定位。

对工业化的渴求导致许多民族地区未经过科学定位、周密规划就匆匆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化道路上的隐忧。在起步阶段的基本赢利思路是通过土地、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吸收企业入住工业园区,利用企业未来的税收平衡前期土地开发的损失。在操作实践

中,一般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工业园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规划的可行性欠缺和不确定因素影响,被迫更改规划,或边规划、边审批、边施工、边发展,产业定位不明确,很难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二)企业源的弱质性导致入园企业规模小、质量差、缺乏关联性。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企业主要源于区域原有企业和招商引进的新企业。就吸引本地企业入园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低,企业发展倾向于依赖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但是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就招商引资而言,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客观因素导致投资经营环境往往步人后尘,招商引资举步维艰。尽管通行的做法是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土地、项目前期经费等优惠政策和扶持,但是许多投资商的投资决策已从注重政策优惠向注重综合经济发展环境和战略发展利弊转变。民族地区为促进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只好重视产值、税收、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一再降低企业准入条件,较少对企业考核与限制,导致园区沿粗放型模式发展。企业源的弱质性必然导致入园企业参差不齐,缺乏整体竞争力。入园企业的盲目性引起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经济发展的腹地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金融发展弱势区域导致融资难,资金缺乏。发展县域工业园区需要巨额资金,资本形成不足深深制约着工业园区发展,体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财力不足和企业融资难。工业园区要为入园企业和项目创造条件,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民族地区是金融发展的弱势区域,没有完善的吸收民间资金、外地资金和外资的融资机制,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的融资手段只有银行贷款、其他单位借款、内部集资。园区建设所需政府投入的资金与县级财力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很难推动园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园区企业融资难表现在部分企业原始积累不多,贷款解决了土地问题后,用于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的资金又不足了;部分企业资金周转时间长,入园后还未进入生产和销售阶段,金融机构对其前景有后顾之忧;新引入企业在当地金融机构无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对其首笔贷款控制很严;许多企业实力平平,合同资金与到位资金相差较大,加上少数企业持投机“圈地”的不纯动机,金融机构对入园企业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园区企业的融资手段主要有银行贷款、各类计划项目拨款、贴息贷款、申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缺乏直接融资手段,缺乏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新的投融资方式,导致企业融资难,资金缺乏。

(四)政府推动导致工业园区缺乏自主发展机制。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是地方政府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并形成了一般发展模式:经上级政府批准,由县级政府成立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专门负责工业园区选址、征地、规划、招商引资、公共管理等工作。但是,园区管理机构在运行中与县级各部门间、与园区所在乡镇间的关系尤其是税收分配等方面矛盾较为突出,给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组织、协调带来诸多麻烦。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更要有优良的发展环境,尤其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市场商贸、中介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等第三产业的支持。民族地区县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服务能力有限。缺乏配套服务体系导致企业间分工协作度低,交易费用高,很难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政府主导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导致政府职能负荷过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内在发展能力等问题。

二、促进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统筹规划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产业方向,要走“专、精、特、新”的产业道路。工业园区要依托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将最能实现产业化、

最能做强做大的产业作为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工业园区选址要结合区域客观条件和园区产业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重点考虑交通、通讯、环保、社会协作条件、建设成本等因素,选择最具有自然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位择优布局。在具体内容的规划上要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区和城镇拓展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引入生态工业理念,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引导各企业或单元间进行副产品交换,建立起当地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在建设步骤的规划中,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通过规划和初步建设,使园区逐步形成要素吸纳能力,自发性发展壮大。

(二)以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能够密切企业协作,给企业和当地带来显著的互补效应、创新效应和竞争优势,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民族地区要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建设集群型专业园区,通过市场聚集、资金聚集、人才聚集,推进企业集群发展,逐渐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高度分工与密切协作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关联,逐步衍生或吸收更多关联企业集聚;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融资、人才等政策,鼓励本地中小企业围绕区域内大型企业开展深层次协作,以其小而专、小而精的优势为大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配套服务,增强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各类企业之间相互流动,构筑起富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建立企业准入机制与企业信用制度。工业园区不是低水平、低质量的企业堆积,必须注重入园企业的质量。按照工业园区确定的产业方向,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考虑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品牌和企业管理等因素,制定企业单项投资额、年产值、年利税、环保等准入标准。园区管理机构要协同有关部门对入园企业的水电费收缴、注册资金到位情况等内容建立信用档案,营造诚信的投资经营氛围,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力争从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实现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有机整合发展。

(四)创新融资方式。鉴于金融机构对入园企业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为银行信贷支持和开展多样化金融服务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探索运用资本市场,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工业园区中资产质量好、主导产业突出、持续赢利水平高、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将其推向证券市场,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五)建立和完善园区开发机制。民族地区县域工业园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因此,要在工业园区发展中明确政府定位和职能。政府要通过优化区域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通过区域营销把更多的关联企业和机构吸进园区,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政府要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家和有利于创业发展的区域竞争优势,引导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积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将提供工业服务的机构和组织联合起来,营造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商业环境,逐步实现市场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财政局)

建言:推进先导区与县域工业园区联动发展

市政协常委、民盟大连市委副主委郭连喜 2009-05-19 https://www.doczj.com/doc/8e17819373.html,

来源:大连日报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开放先导区是大连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拉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我市兴建的县域工业园区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是我市实现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最终实现“全域都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承接地。

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由5点放大为22点,我市先导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已整体性融合起来,现在的关键是要让两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形成互助、互补、联动发展的局面,形成合力,在新一轮经济扩张中形成新的跨越,共同推进大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起点实施招研引智。国际经济危机会促使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将走向中国。作为我市经济引擎的各开放先导区,要利用这个机遇做好招研引智工作,要为引进的研发机构创造优质的服务平台,在其发展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做“保安”;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土地优惠。我市各县域工业园区要与先导区形成招商的差异化发展和区域联盟,大力提倡和推行上市招商和零地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密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提升和使用工程,突出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让其价值链从低值端向高值端发展。

二、高水平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先导区与县域工业园区的同步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规划建设。首先,先导区与县域工业园区的规划应站在服务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同一高度,便于以后的基础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浪费。要逐步以先导区为枢纽,各县域工业园区为辐射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高新区与旅顺,开发区、保税区与金州,长兴岛与瓦房店、普兰店,花园口与庄河、长海县的互动、共享。其次,要很好把握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做好县域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布局,使我市的经济发展由极化走向均衡,逐步构建全域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三、高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实现先导区与县域工业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必须同步发展,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要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市先导区要本着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的新城区理念,注重拓展现代商贸、金融、信息咨询、总部经济等服务贸易领域,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抓好全球服务业外包的趋势,深度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成为区域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我市各县域工业园区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对已入驻的此类企业要给予大力扶持,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高质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将高新区和开发区的研发优势与其他先导区及县域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我市的科技高地。高新区和开发区聚集着我市顶级的创新集群,县域工业园区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二者应加强高端信息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现代制造业、新型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在我市的先导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建立参股和风险投资利益驱动机制,推进综合孵化向专业孵化、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转变;在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本地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的优势研发力量和成果服务于我市相应的产业园区。

李景峰: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要抓好四项创新

2008-04-23 16:59:03

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业园区建设应做好四项创新:

一、抓政府理念创新

都市工业园设计任务书及评标办法

盐城市城南新区都市工业园区概念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概况与定位: 1.1项目名称 盐城市城南新区都市工业园区概念规划项目 1.2规划背景 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为盐城市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全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城南新区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融入到沿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去,掀起了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新的高潮。在城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时,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建设,高标准定位发展,高质量建设项目,高品位提升环境。 城南新区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实现产业发展大突破。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人才为根本,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面提升城南新区产业竞争力,在对城南新区整体发展研究的前提下,对城南新区都市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区、结构形态、交通组织、空间形象塑造等,开展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综合一体化的规划编制。 二、规划设计范围 规划用地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北至伍佑镇界址,东至西环路、国道204,南至蚌蜒河,西至中心河(伍佑镇西界址)。 三、现状概述 都市工业园区位于盐城市城南新区西南部,现状范围内主要为农田,其规划范围内有一条204国道,规划东界址为城市快速路西环路,北侧为盐徐高速,西环路与盐徐高速有接口可直通高速。 位于都市工业园区北侧为规划的盐城市科教城,其主要作为研发、孵化及小批量的生产,都市工业园区将落实科教城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科教城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四、规划原则 1.1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因素,规划力求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指导都市工业园的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

关于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分析

关于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21T21:45:55.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作者:赖智武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新型的城市工业园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资源的整合、调整。 广西东融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新型的城市工业园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资源的整合、调整。在对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进行构思设计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结合整体设计风格,还要考虑到建设用地的利用率,设计构想与现代生活的契合度等相关问题,使城市工业园的建设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本文对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希望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专业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工业园;规划设计;分析 1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1979年,按照中共十一届中央精神,中国在深圳建设了第一个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作为第一个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园区,其成功的实践使国家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的基础上总结的经验发展和经济特区的发展,国家打开了序幕在1984年左右中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先后建立了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大连、广州、天津、烟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早期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薄弱。园区内的产业也是一些粗放型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中国沿海城市掀起了另一波开发建设热潮。“开发区”热席卷全国,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各工业园区竞相吸引大批工业企业入驻。为了实现GDP的提高,一批重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也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起步而在园区内发展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已建成一批基础雄厚、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上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并逐渐成为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突出。截至2013年,中国东部地区已建成8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中部地区67个,西部地区4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个。从产业园区布局特点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形成一定数量的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仍以低端制造业园区为主。大多数工业园区需要升级改造,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需要转变。 2 我国加强工业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显著进展,虽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却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园区进行持续的规划设计。改革创新、优化升级,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往往具有建设管理科学化、服务便捷化的特点。环境优美、设施高效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做好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工作,是园区合理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必须认真组织和认真实施。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新型工业园规划设计 工业园自建设发展以来经历了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几个阶段,目前工业园建设的最新趋势是建设新型的、生态的、不拘泥于传统工业模式的城市工业园。新型的城市工业园在设计时要兼具实用性与灵活性,调整在传统工业园建造设计时出现的弊端。本次研究对象为新经济时代下的一二线城市的新型工业园。 3.1 某电子产业园的概况 本次研究案例的投产企业为国光电器,是全球知名的电声制造厂商。本次研究的实际案例为某电子产业园。某电子产业园的地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东接从化区,西连佛山市,南与白云区接壤,北邻清远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陆、空交通,为自身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某电子产业园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次设计理念以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为目标,整体规划高效节地,建筑造型现代、大气;室外空间丰富、灵活、生态;室内空间精致、优雅、人性化,同时兼顾空间使用舒适、高效。本次的规划建筑设计特点:结合一二线城市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各项功能,使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智能产业园。首先,规划上围绕国光办公总部组团,在用地外侧布局八大产业集群,并在总部组团与产业集群间穿插服务组团及生态景观带,如此混合布局既达到了高效共享、便利生活的目的,又使总部组团独立于其他,凸显其主导地位。然后,针对产业集群的建筑设计,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组合方案:“四合智院”针对小型企业;“二合雅院”针对中型企业;“独享尊院”和“空中合院”针对大型企业,就此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及可持续发展。整体上魔方式组合,体现了工业化、模块化、可组合、可复制的特点。 3.3 关于新型工业园设计的特点 案例中的某电子产业园以打造5A级生态园区为目标,设计方案兼顾灵活性、实施性、前瞻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因此,其设计无论是从整体布局方面还是内部构造方面都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元素,其建筑风格相比于传统的工业园更加精致,并且同时兼顾设计理念和布局合理,将内部极大程度的整合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显人性化和特色化。糅合文化艺术商业观光等元素,具有跨界综效性,成为新型产业的孵化器,区域经济集聚的亮点。 3.4 对工业园规划设计的建议 3.4.1 强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园区整体利益 我们必须自己基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并主要介绍企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园区,小心和仔细审查公司背景,防止袋公司钻井政策,坚持原则,缺乏侮辱从根本上确保质量的投资吸引力。认真准备投资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等多媒体,加大宣传各项优惠政策、投资回报、园区优势。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并购和产权流动,创新融资方式,理顺投融资渠道。建议政府组织清理新增土地存量,提高园区自主经营能力,客观准确地跟踪招商企业规模。相应土地的实施已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市场化经营的主体。 3.4.2 完善工业园长远规划,提高园区建设认识 另一方面,它充分反映了工业园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创新技术增进园区的转换效率的方向,合作与工业化,并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工业园区生态建设、产业定位、布局兴建与设施设施雪铁龙、科学、工业园区和环境保护规划、土地通过与城市交通紧密结合。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完整版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慈溪市老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报告之一 市社科院陈俏赟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二是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三是具有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特征。都市型工业有接近信息技术等知识要素的需要,对地域邻近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倾向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人相对较少,通常以小型、轻型、高科技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强调产业联系和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方植性和网络效应,存在“耐心资本”,有长期的增长和良好的就业。四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中心城区的地价较高,且空间狭小,要求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规模经

(完整版)重庆周边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 一、重庆周边工业园区 1 两江新区工业园区 重庆市 170平方公里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的一部分,两江新区包括龙石先进制造功能区和鱼复现代物流功能区两大功能区,国家级 2 西永综合保税区 沙坪坝区 10.3平方公里 A区位于沙坪坝西永镇中梁山以西、襄渝铁路以东及周边地块;B区位于沙坪坝陈家桥镇寨山坪以西、虎曾路以东地块,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为主,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划分为通关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贸易服务四大功能区,国家级 3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江北区 8.37平方公里位于江北寸滩,包括长江中上游外贸集装箱枢纽港--寸滩港及周边交通枢纽,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致力于发挥保税仓储、物流和商品展示交易等功能,国家级 4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岸区 90平方公里处在重庆城市副中心之一的茶园地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移动通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G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物联网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

5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 长寿区 31.3平方公里位于长寿区晏家街道境内,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是重庆市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台,国家级 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渝中区 70平方公里包括石桥铺高新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20平方公里和北部新区高新园50平公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级 7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州区 10平方公里包括天子园、盐气化工园、五桥园三个分园,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等五大产,国家级 8 重庆北部新区 重庆市 136.6平方公里位于重庆主城区,南临渝中半岛,北靠江北国际空港区,西接嘉陵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沙坪坝区、北碚区数桥相连,东依长江寸滩港区,北部新区产业布局以发展“十里汽车城”和光电产业基地为重点,市级 9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綦江区 150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庆市南部地区重点煤电化产

宝山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宝山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宝山区现有工业企业较多、规模一般较小、产业水平低、布局零乱。这些企业虽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无序的建成环境。新时代宝山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从而进一步改善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成为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本论文拟从宝山区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现状和规划出发,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产生差距的原因,尝试提出可以有效推进全区工业园区良性开发和有序建设的变革之路。 一、寻找问题 1、宝山工业园区规划进程 宝山地处上海市东北部,属上海近郊区,区域总面积415.85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和11个乡镇。自1993年建立上海宝山私营经济区以来,宝山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产业布局发展策略引导下经历了规模不断增大、布局趋于集中的发展历程。 1998年以前,宝山区属、镇属和村属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基本按企业权属性质呈分散布局,仅有少量规模偏小的工业区在规划和建设中(见图1)。1998年区域总体规划的修编确定了“1+9”的产业布局,即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9个区级工业园区(见图2)。2001年根据部分乡镇合并的实际情况,区域规划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出“1+5”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保留原规划中1个市级城市工业园区,并适当合并、撤消部分区级工业区(见图3),工业园区总用地略有增加。随着产业发展空间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策略的贯彻,2002年底区域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出“1+2”的工业区格局(见图4)。 由以上可见,宝山工业园区的规划经历了一个规模不断增大(用地面积由 5.5平方公里到22.2平方公里,再到45平方公里以上)、布局不断集中(由一镇一点到适当集中,再到向区域北部集中)的发展历程。 2、宝山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现状 为促进地方经济,宝山也曾经历了“镇镇工业、村村点火”的发展阶段。从上海九个郊区(县)的统计资料可见,宝山的总体经济走势及工业发展状况的排名靠

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的类别

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的类 别

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的类别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园区可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以下类别。 一、按照园区的功能特征划分 按此依据划分,可分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等。 1、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特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引进境外技术设备,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国际上经济特区的形式名称众多,一般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 2、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各个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以所在城市为中心,以其行政范围为界限,相应地形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政府经中央政策授权,扩大了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权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家批准,由开放城市兴办,通过实行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地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和新兴工业项目,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信

息,促进开放城市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和国际市场。 3、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与经济特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总面积远远扩大了。在利用外资、引进设备,以及老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同样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实行的政策。经济开放区的市区和县城,以及安排在经济开放区范围内,以发展出口为目标,利用外资的农业技术引进项目,经过批准都可以实行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从事高新科学技术研究、开展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经营的一定区域,通常是由一系列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企业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度高,投资规模大,工业增长率高,产品附加值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各大城市科技密集中心为依托,除了在税收、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口业务的关税、信贷资金等方面享有一定优惠外,在产品定价、企业的商务活动方面也享有一定的优惠。 5、边境自由贸易区 边境自由贸易区又称边境经济合作区,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内部,据以一定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条件而划定的区域,其目的是为

城市工业园区光储充商业模式设计方案

城市工业园区“光储充”商业模式 设计方案 2018年7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3) 2 园区用电分析 (3) 3 光伏发电量 (3) 3.1 光照资源情况 (3) 3.2 光伏发电分析 (4) 4 电池组配置 (6) 5 系统方案分析 (6) 6 本地EMS介绍 (8) 7 投资收益分析 (9) 7.1投资分析 (9) 7.2收益分析 (9) 8 建议及结论 (11)

1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上海,地处东经E121.15°,北纬N31.06°。 项目用途及配置:园区共配置1MWp光伏电站,1MWh储能系统,3台7kW交流充电桩和3台60kW直流充电桩,通过能量管理系统(EMS)形成园区交直流母线光储充微电网系统。光伏发电输出电能并在交流400V母线,为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储能系统并在750V直流母线上,供直流充电桩等直流负载使用,同时,系统通过PCS实现交直流微电网的电能转换。利用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和削峰填谷,节省电费和获得收益,达到最佳的投资收益率。 2 园区用电分析 园区负荷较大,光伏配置1MW,光伏发电全部用于负载消纳。 上海大工业用电峰平谷电价如下: 3 光伏发电量 3.1 光照资源情况 上海,东经E121.15°,北纬N31.06°;查询光照资源情况如下,在5°倾角的屋顶安装的情况下,首年发电辐照量1306 kWh/m2。

屋顶安装,无遮挡的情况,首年小时数1306小时。 3.2 光伏发电分析 采用单晶300W的组件,屋顶安装1000kW光伏系统(倾角5°),自发自用(60%),余电储能(32%,直流充电桩8%)。首年发电辐照量1306kWh/m2。 1)理论当年发电量 太阳能板合计容量为1000kWp。 全年发电量约等于:1000×1306/10000=130.6万kWh。 2)发电量计算 光伏发电为屋顶电站,直流线及交流导线有一定的损耗,本工程此处损耗值按1%设计。 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之间存在一定的特性差异,不一致性损失系数取1%; 考虑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即使清理仍存在一定的积灰,遮挡损失系数取1%; 逆变器的效率(欧洲效率)约为98%; 早晚不可利用太阳能辐射损失系数3%,光伏电池的温度影响系数按1%考虑,并考虑当地气候变化较大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此处不可预见因素损失系数2%。 系统总效率为:99%×99%×99%×98%×97%×99%×98%=89.5%。

上海现代工业园区

浅谈上海老建筑与现代创意园区的融合——09级平面班社会实践课程考察报告

摘要: 曾经,旧上海星罗棋布的工厂造就了这个城市的工业文明;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场房孕育了新上海的创意产业。 上海拥有东西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珍贵的工业历史建筑。近年来,上海在追求现代化城市改造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大批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场房、老仓库,通过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废弃的老建筑完成了向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华丽转身。 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海的一大特色。上海创意园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场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上海涌现出了诸如8号桥、田子坊、红坊、1933老场坊等一大批品牌创意园区。他们不仅为创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载体和空间,为各类创意人才提供了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还成为中外旅游者青睐的热点,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一个城市的成长,是现代和历史的交融、是经典与时尚的互动、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新兴产业和古老建筑的对话…… 关键词:上海老建筑创意园设计改造结合

一、有悠久的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民宅、庙宇、、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上海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有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 二、上海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上海的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历史不能替代,只能延续。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适当地保留各个时期代表建筑也是必要的。幸运的是,上海有些老建筑在夹缝中求生被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问的推移,其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示出来。 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迫切需要融人世界经济,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科学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古建筑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城市化发展给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上海对老建筑进行的改造是对影响城市综合功能发挥和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部分进行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旧城改造。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物质生活环境,是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设施的完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改造使城市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城市主导作用更好的得到发挥,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所以,上海队一些老厂房、老仓库进行广泛的综合改造。使他们更能融入国

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市台路地块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公开版本

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市台路地块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公开版本 1 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市台路地块项目 (2)建设单位:上海金地宝山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2)项目地点:东至规划道路,南至市台路,西至嘉定区界,北至规划锦秋路的范围 (3)项目所属行业:房地产业 (4)项目内容: 本项目为商品住宅小区,同时设置了标准菜场、小区休闲会所、垃圾压缩站、市政设施等配套功能。本项目用地性质为综合用地(商业、居住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91359.6㎡;总建筑面积255167m2。 2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空气二类区、地表水V 类区、声环境2 类区。 (2) 现状环境质量评估 本次评价期间监测点二氧化硫小时平均浓度范围0.023 mg/m3~0.056mg/m3,小时最大浓度占标率为11.2%;二氧化氮小时平均浓度范围0.0234mg/m3~0.128mg/m3,小时最大浓度占标率为53.3%;PM10日均浓度范围0.036 mg/m3~0.126 mg/m3。以上三项常规大气因子监测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 本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薀藻浜及新槎浦监测断面,pH、DO、石油类监测结果均能达到Ⅴ类水质要求,COD、BOD、氨氮监测结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区域地表水已经存在相当的有机污染影响,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不够理想,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 本评价区域内地块西北侧边界外1米昼间噪声有所超标,原因主要是离混凝土搅

拌站较近,除上述点位噪声超标外,其余点位昼间、夜间噪声全部达标,项目地块内的声环境质量基本能够达到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3 评价范围 环境空气:以项目为中心,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评价范围外的重点污染源也要考虑。 声环境:项目区域边界外100米之内的范围组成的区域(包括四周的交通)。 水环境:进入污水管的污水排放口。 4 评价重点 根据拟建工程和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及污染物排放特点,确定本次评价工作内容包括总则、区域环境概况、工程分析、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外环境对本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区域规划相容性及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居住区生态适宜性分析、公众参与、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结论与建议等。其中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外环境对本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保措施可行性论证为重点。 5 主要环境敏感目标 地块位于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北边界处,项目东面板块为祁连社区,主要为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及文教单位;南面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片区,主要是企业单位分布其中;西面为嘉定南翔工业开发区,以企业为主;北面隔蕰藻浜为宝山顾村镇范围。 此外,从项目性质来看,项目主体将成为区域内重要环境敏感目标。 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1) 工程分析 项目废水主要来自区内住户的生活污水,其次为商业建筑内产生的办公和餐饮废水。项目废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住户厨房及餐饮产生的燃烧废气和厨房油烟气。项目建成后项目产生的噪声源主要有各类水泵、变压器、通风风机、空调室外机组等设备。本项目固体废物来源于各类生活垃圾,此外餐饮项目还将产生少量油泔脚;

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

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 一、定义 都市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切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等特征的工业。 二、基本特征 1.地理位置:在市北区区域内。 2.环境形象:良好的建筑形象,和谐的生态环境。 3.发展空间:容积率相对较高的工业楼宇和园区,与都市中心区域内高价位的土地和相对密集的建筑楼群相容共存。 4.企业主体:集聚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信息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包括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 三、都市型工业园区、大楼认定标准 1.注册地和经营地均位于市北区区域内。 2.工业园区或工业大楼内70%以上的入住企业注册在当地行政区,90%以上的入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工业大楼内或必须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等经营活动。 3.入住企业在2家以上,出租或出让建筑面积率经核定超过30%。 4.工业园区或工业大楼及其入住企业的一切活动符合市区环境与技术质量标准要求。 5.工业园区或工业大楼内房屋建筑结构符合城市建设标准。 6.整体形象符合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7.消防等安全措施和物业管理完整配套。 符合上述七条标准要求,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以上,可认定为都市型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可认定为都市型工业大楼。 四、都市型工业企业认定标准 1、基本含义 都市型工业企业,是指知识、信息、技术和手工技能比较密集,又低能耗物耗、少污染和占地少的,适宜在都市生存与发展的工业企业,是现代制造与现代信息服务结合下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等活动的企业。 2.认定标准 符合以下四项条件的企业,可认定为都市型工业企业: (1)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均在市北区区域以内,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可以在区外,及其他地区; (2)经营活动符合青岛市区环境与技术质量标准要求; (3)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等生产性活动,属于知识、信息、技术和手工技能密集型的企业或公司。 五、都市型工业行业范围 1.基本范围 具有都市型工业基本特征的,一切按社会法则、环境法则和市场法则能够在市区内生存和发展的工业行业。

上海都市工业园区分析

一、上海都市型工业的现状 1 总体发展状况 截至目前,上海11个市中心区已建成近300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上海都市型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上海都市型工业的总产值于过去十年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10.61%,利润率持续上升,目前达5.59%,在全市工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 上海都市型工业2008年末的从业人数为75.74万,拥有资产达2522.14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工业同一指标的25.62%和11.09%,可见在上海工业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见表1和图1。 表1 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基本情况(2008年) 图1 都市型工业对上海工业的贡献(2008) 从上海都市型工业行业角度分析,以工业总产值分析指标可以知道,服装服饰业和食品加工业是上海都市型工业中的两大支柱。具体参见图2。

图2 上海都市型工业行业分析(2008年) 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的构成在所有制形式上是多元的。如图3、图4所示。 图3 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注册类型结构分析(2008)

图4 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注册类型(内资)结构分析(2008) 2 产业结构特征 一是行业多元化。上海都市型工业既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资金密集型产业,还涵盖精密电子设备开发制造、软件开发和各类工业与民用设计等高技术、“头脑型”行业。二是产业清洁化。上海都市型工业为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如“头脑型”行业是典型的无污染产业;服装服饰、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在上海主要是从事设计与开发;印刷行业目前清洁水平大幅提高。三是发展差别化。因各行业产业环境的差异,上海都市型工业各行业发展快慢不一。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发展很快,而服装服饰业等受市场影响年度波动较大。四是区域特色化。各区根据在全市功能布局中的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如杨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五是企业小型化。都市型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据统计,小型都市型企业占94.1%。六是所有制多元化。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中,以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中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港澳台合资企业为主。 3 区域分布特征 一是园区化、楼宇化特征日益显著。据调查,上海全市过半数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已集聚在现有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内,部分都市型工业园区已具相当规模。事实上,园区和楼宇已经成为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各区发展特色都市型产业的重要抓手。二是内外有别。即内环线内外都市型工业的产业规模、类型和聚集形态都有较大差异。在产业规模和结构上,内环线以内和周边地区,都市型工业企业相对规模小,高科技和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在内外环线之间,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大。在园区规模和发展方面,内环线以内和周边地区,都市型工业园区均由老企业转型而来,规模小,楼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模式与经验

第25卷 第6期2007年1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Management Vol .25No .6 Dec .2007 收稿日期:2007-09-09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BaJG058) 作者简介:曹芳萍(1968-),男,江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秦 涛(1982-),男,黑龙江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林业金融。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模式与经验 曹芳萍,秦 涛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各种“城市病”的必然选择。国际诸多大城市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了比 较成熟的都市型工业,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都市型工业起步较晚,对于如何发展都市型工业仍然在摸索之中。文章通过分析代表性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的经验,论证了都市型工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的主要特点,认为发展都市型工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满足人们个性化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都市型工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政府除了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外,还需要在政策、资金和服务上给予企业扶持和帮助。 关键词:都市型工业;发展模式;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07)06-0045-05 一、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必要性及意义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都有相当比重的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工业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发展都市型工业有利于城市工业结构的 调整及优化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在城市中的比重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各种“城市病”,必须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工业所占比重,进行“退二进三”的改造,即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在城市经济中,没有一定的工业是不行的,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是简单地把工业全部迁出中心城区,开发房地产,搞集市贸易,而是进行“退二进二”的调整,即退出有污染的传统工业,置换成环保清洁的新型工业。 2.发展都市型工业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 层次 都市型工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有互补作用,有助于城市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其配套服务,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可有效利用现存的闲置厂房,盘活存量资产,一方面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使之与都市型企业形成系列生产体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都市型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发展都市型工业可以有效增强中小企业 的科技创新活力 都市型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明显大于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具有很大风险,大企业在投资时一般不愿贸然介入,这就为中小企业投资与发展留下空间。同时,高新企业在发展初期容易形成集聚效应,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位于上海市南京路的上海科技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21万平方米的大楼里聚集了几百家科技

重庆市工业园名单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 市环保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拟订的《重庆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 环境保护调查评估工作方案 ??? 为全面掌握我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状况,建立完善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评估。 ??? 一、指导思想 ??? 以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为指导,以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从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大局出发,全面掌握我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中规划选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污染治理等情况,着力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可能存在的环保滞后、污染集中、风险失控、管理缺位等问题,努力促进我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 掌握全市各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状况,建立全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现状评估,提出“一园一策”的产业调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风险防范方案。 ??? 三、范围对象 ??? (一)工业园区 ??? 市级以上审批的48个工业园区。 ??? (二)工业集中区 ??? 市政府批准设立的34个都市工业园,市级部门批准的28个都市工业楼宇和76个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及上述三部分之外部分镇街已经形成的10户以上工业企业连片分布集中区。??? 四、工作安排 ??? 此次调查评估工作分区县(自治县)自查和市级评估两个阶段。 ??? (一)调查阶段(2008年8月至9月底) ???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本方案要求,迅速组织力量对行政区域内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其中,工业园区重点清理园区入驻企业与产业定位的一致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三废”处理情况、工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园区居民搬迁、需要关闭的工业园区下游取水口等),以及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工业集中区重点调查工业集中区及入驻企业(项目)废水排放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以及工业集中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9月15日前,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等自查整改情况及附件5报送本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30日前,将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等自查整改情况及附件6、附件7(装订成册)报送本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 (二)评估阶段(2008年10月至12月底) ??? 根据各区县(自治县)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自查情况,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等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全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组织专家对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论证,提出“一园一策”整改方案和措施,拟订建立完善全市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环境管理机制的意见,2008年12

上海工业园区名录

[国家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其他]上海徐泾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堡镇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练塘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练塘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商榻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张松仓储工业区 [其他]上海茸北工业区 [其他]上海徐行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枫泾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普陀长征工业区 [其他]上海顾村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闵行高科技园[其他]上海华新工业园 [其他]上海重固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闵行电气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强民经济城 [其他]上海松江高科技园区 [其他]上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其他]上海共康都市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其他]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其他]上海南汇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有色高科技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朱家角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赵巷工业园 [市级]上海市市北工业新区 [市级]上海嘉定工业区 [其他]上海人本工业园 [其他]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 [其他]上海纺织工业区 [其他]上海大麦湾工业区 [其他]上海月浦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练塘工业园区 [其他]上海罗店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宝山城市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青浦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金山工业区 [市级]上海紫竹科学园区 [市级]上海市北工业新区 [市级]上海市松江工业区 [市级]上海康桥工业区 [市级]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 [市级]上海崇明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化学工业区 [市级]上海市嘉定工业区 [市级]上海市星火开发区 [市级]上海莘庄工业区 [市级]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市级]上海宝山工业园区 [国家级]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上海临港产业区 [国家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科技园[国家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 [国家级]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上海闵行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 [国家级]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国家级]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 [国家级]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 [国家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市级]上海紫竹科学园区 [市级]青浦工业园区 [市级]上海市嘉定工业区 [国家级]张江高科技园区 [国家级]上海市张江高新科技园区 2008-02-18 [市级]上海市星火开发区 2008-02-17 [国家级]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 2008-02-17 [国家级]张江高科技园区 2008-02-16 [市级]上海鸿越实业有限公司工业园 [市级]上海枫泾经济区 [市级]上海平安经济园区 [市级]上海南汇惠南新城开发区 [市级]上海富成经济区 [市级]上海新五厍经济城 [市级]上海施惠特综合经济区 [市级]上海振华经济小区 [市级]上海新佘山经济园区 [市级]上海李塔经济城 [市级]上海佘山私营经济开发区

上海都市工业园区分析报告

一、都市型工业的现状 1 总体发展状况 截至目前,11个市中心区已建成近300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都市型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盈利能力不断提高。都市型工业的总产值于过去十年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10.61%,利润率持续上升,目前达5.59%,在全市工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 都市型工业2008年末的从业人数为75.74万,拥有资产达2522.14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工业同一指标的25.62%和11.09%,可见在工业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见表1和图1。 表1 都市型工业的基本情况(2008年) 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都市型工业合计(亿元)3101.19 3043.76 3180.39 144.3 占全市工业比重(%)12.34 12.27 12.2 14.92 图1 都市型工业对工业的贡献(2008) 从都市型工业行业角度分析,以工业总产值分析指标可以知道,服装服饰业和食品加工业是都市型工业中的两大支柱。具体参见图2。

图2 都市型工业行业分析(2008年) 都市型工业企业的构成在所有制形式上是多元的。如图3、图4所示。 图3 都市型工业企业注册类型结构分析(2008)

图4 都市型工业企业注册类型(资)结构分析(2008) 2 产业结构特征 一是行业多元化。都市型工业既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资金密集型产业,还涵盖精密电子设备开发制造、软件开发和各类工业与民用设计等高技术、“头脑型”行业。二是产业清洁化。都市型工业为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如“头脑型”行业是典型的无污染产业;服装服饰、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在主要是从事设计与开发;印刷行业目前清洁水平大幅提高。三是发展差别化。因各行业产业环境的差异,都市型工业各行业发展快慢不一。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发展很快,而服装服饰业等受市场影响年度波动较大。四是区域特色化。各区根据在全市功能布局中的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如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五是企业小型化。都市型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据统计,小型都市型企业占94.1%。六是所有制多元化。都市型工业企业包括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资企业中,以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中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港澳台合资企业为主。 3 区域分布特征 一是园区化、楼宇化特征日益显著。据调查,全市过半数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已集聚在现有的都市型工业园区,部分都市型工业园区已具相当规模。事实上,园区和楼宇已经成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各区发展特色都市型产业的重要抓手。二是外有别。即环线外都市型工业的产业规模、类型和聚集形态都有较大差异。在产业规模和结构上,环线以和周边地区,都市型工业企业相对规模小,高科技和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在外环线之间,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大。在园区规模和发展方面,环线以和周边地区,都市型工业园区均由老企业转型而来,规模小,楼宇化倾向明显,周边居民和商业密集,缺乏发展空间;在外环线之间,都市型工业园区部分由老企业转型而来,规模不大,还有相当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