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的通俗化解读

古籍的通俗化解读

古籍的通俗化解读
古籍的通俗化解读

刚才对方一辩的发言非常精彩,但纵观三分钟的开篇陈词,对方辩友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文化传承存在利有一点利那就是利大于弊,但这样的立论体系根本站不住脚,对方辩友完全忽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对方辩友所认为的通俗化解读只存在于我们的理想中,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商业化元素以及学术界的浮躁风气的加入导致了在通俗化解读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的失真与偏颇。

那么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理清本场比赛的思路。首先明确辩题中相关词汇的概念。文化古籍是指承载文化的古典书籍。通俗化解读是指以时尚化的语言进行解读。文化传承是指通过学者的研究以及传播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美、文化的内涵以及所承载的精神,并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评价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有一个利弊标准。文化是一项具有内涵、表现美和具有整体性的东西,妄图以只言片语和俏皮话来传承文化是对文化传承的极大伤害。我方并不否认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让大众和文化的距离更近了一些,但这种方式又用噱头将大众拒之于文化门外,直接导致了文化失去其完整性以及本有的美感。

今天我们认为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文化传承弊大于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以通俗化的方式进行解读,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选择有彩头的片段,以噱头的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破坏了文化古籍的完整性以及原有的美感和内涵,这样的解读方式最终将导致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与文化精髓的流失,这无异于管中窥豹,文化的真面目蒙蔽于一片片轻纱之中。

二,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商业化运作使得一部分学者走上荧屏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明星,这就会影响社会上做学术的风气,当学者都在为了追求明星效应而制造噱头时,必然会导致社会上学术风气趋于浮躁,也就导致了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而任意篡改文化古籍的真意。

今天我方说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文化传承弊大于利,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基于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充满噱头的方式来吸引大众去关注文化,我们不应该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加入太多商业元素,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若欲闪耀于人类文明之宝库,传之后世,照于汗青,文化典籍决不可随心所欲篡改。所以我方坚定认为,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文化传承弊大于利。

首先我要指出对方辩友在辩论中犯的一些错误。

对方辩友也一直举出了(片面性,歪读,个人观点)的例子论证,通俗化解读只是解读者一家之言会带来谬误,但是今天没有任何一种解读方式不带有解读者主观色彩的,所以这种谬误是通俗者本身的问题而非通俗化这种方式带来的,而我们今天要论证的只是通俗化这种途径的利弊。

另外对方辩友举得某例(遗失美感)指出我们通俗化的过程中会遗失原著中那些原汁原味-精神,美感,崇高的品德的东西,显然割裂了通俗化解读和传承精神的关系,我们今天进行通俗化解读不是为了通俗化而通俗化,我们进行通俗化解读恰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发觉原著中原汁原味那些美感的东西,并加以继承,举个例子先秦文学中有一首著名的候人歌,全文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我想请问假如不进行通俗化分析解读的话,你能体会到这短短四字的美感吗?对方辩友哑口无言了吧。

第一,国学的通俗化和国学文化的传播不能混为一谈。传播的过程是多样的,但传播的基础是不变的。我们利用多途径多形式传播国学文化,但最终并没有破

坏国学文化的精髓。而通俗化,正方美其名曰帮助和促进国学的传承,纳闷正方的传承是为何意?到底是对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文化的传递和继承?传承是一个深远的词语,我们都很有共识的选择了传承思想,传承国学精髓中的思想。如果说,国学被通俗化,用更容易让大众理解的方式广为传递和接纳,那我们是否要选择去保留国学的原始原貌?我们不是否定通俗化,不是说让大众理解的方式是不好的,而是说,我们是要以?通俗?作为国学传承的工具,还是让?通俗?成为国学传承的结果?在正方辩友的辩词中常常可以看见,要让?通俗?成为国学传承的结果,这是我们极力否定的。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不是由通俗或非通俗化造成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程度有多少,没有人可以给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像对国学的析义,你能说你的通俗化传承一定可以准确的传达思想中的精髓吗?既然民族文化不是一时建成,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我们也必须传承非通俗化的国学去适应和发掘更久远的时代发展。

第三,从甲骨文到白话文的发展史,这和通俗化的关系有多大?文字,是一种工具。你能说石器时代的东西变成了青铜器制品,是他们的通俗化?

第四,?有利于?这三个字却是如杉杉所言,帮助和促进的意思。但我们同样可以说,国学的通俗化无法帮助和促进国学的传承。因为我们在看待传承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偏颇。

除以上对正方部分辩词的反驳外,我做以下补充总结,简单说明国学的通俗化不利于国学的发展。

第一,国学通俗化只能有利于当前时代的国民需求,而不是有利于传承。

正方辩友的提问:?如果国学不通俗化,那么国学的传承就要由一小部分人来传承,对么?你应该说对,或不对,不要闪烁其词。?我们所说的不对,并不是你们所说的观点。所以不是你的推论错了,而是你的论点错了。我们也用本草纲目为例,有人可以说这本书谁完全吃透了吗?我们利用书中的思想结合时代发展衍生出一套自己的医学模式。但我们衍生出来的医学模式不能被称为通俗化,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尽现代人最大的能力挖掘出的有效的利用价值。而剩下没有被挖掘的必须要靠后人或者更后面的时代来发现。那么,这么说,如果我们用通俗化的国学作为每一个时代结束时的传承决定力量,那前人的文化价值去了哪里呢?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国学通俗化?只能有利于当前时代的国民需求,而不是有利于传承。

第二,通俗化只是一个时代转换和发展的缓冲期,为出现新的时代思想奠定基础。就好像正方辩友说的,?这就好比生病吃药一样,只能说吃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么看哪个医生,专家,教授哪个生产商敢保证吃了药病就治好了。?是啊,我们怎么能保证通俗化一定就有利于传承呢?我们不能保证说,国学的定义范畴永远都框定在一个说法中,是不是有一天马哲、毛概、邓论也会成为国学的一部分?而这些东西,是思想精神的提炼,而不是通俗化。引用莫缘说过的一段话,?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现今国学文化内容的范围何其宽大,其中有些国学文化内容以原有的形式的保留了下来,让后人了解与发展,但又有一些,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与先人所谓的?通俗化?导致了其国学文化与内容的严重缺失,也正是如此,现今那些国学文化内容是残留下来了,那其原汁原味的内容,考古学者与历史学家又何尝不是在寻找?而今一些国学文化内容也被通俗,但却都是笑笑看看而过,有谁去深究?一些则无法通俗,是不是就不能让大家认识与了解??第三,国学要以何种形式传承下去?反方最后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国学的非通

俗化是最有利于国学传承的一种形式。请正方辩友不要拘泥于何为形式,我们并没有说非通俗化的传承就会是一种固有形式的传承。在现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的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反方认为,国学的通俗化不利于国学的传承。

央视近期推出的?开心国学?栏目将国学的通俗化、娱乐化推到了全民性范畴。这让人不由想起今年4月底在济南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全新彩版蔡志忠典藏国学漫画隆重首发式加上另一场由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规模隆重的?漫画国学?系列图书发布会的不期而遇。是偶然还是必然?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将《论语》解读成了心灵鸡汤,固然不是国学通俗化的发端。然而她引发的日益汹涌的国学通俗化热潮却显而易见。随后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出版社加入了用通俗方式解读国学的队伍之中。解读方式也日益呈现多样化。而漫画解读便是近年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

国学通俗化引发争议

国学的通俗化解读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应该说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国学热有着密不可分的互为因果关系。最初的发端当是蔡志忠对国学传统经典的漫画式解读。而之后易中天的俗讲三国以及于丹对于孔子、庄子学说心灵鸡汤式的解说,则与之前蔡志忠的漫画国学经典一起构成了国学热的大合唱。进一步将全民对传统国学的热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对于国学的通俗化,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将者认为通俗化解读是对国学经典的曲解、误解,是将其庸俗化,这种一知半解式的解读必将导致谬种流传,贻误后人。但是这种观点很快却被另一种声音所湮没。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表示,将佶屈聱牙的古代经典转化为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有巨大的意义。他们指出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经典的传播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播国学的现实意义并非是将传统经典一字不差地照搬,而应该将其精髓无形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成为一种指导人们生活的世界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立场与接受视角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而只有适应现代人的接受习惯,将其转化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够使这种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之中,为现代人所接受。因此将国学通俗化是促进国学在现代社会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江苏学者张敬伟所说,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最大限度地通俗化、大众化和人性化,这也是时代必然。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教授说,如何与时俱进关系着国学的未来。?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的创造结合得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他的这一观点代表了支持国学通俗化的普遍观点。他们认为,国学热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表达的是国学亟待普及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不妨通俗化。他认为国学热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应该加以提倡。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蕴涵着社会人文意识的新走向,?国学热?也好,?经典热?也好,表明人们对经典与历史的重视,而对经典与历史的尊重与理解,正是人文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品评历史人物,很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正是国学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崔刚则从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社会的关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如何让中国的青少年领略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何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华文明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国学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国学通俗化引发的国热正是对民族文化遭受冷落的反思。

谈及国学普及的两个方面,叶君远教授认为,一种是精神的研修,国学不是凝固的、僵化的,需要研究、发掘;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传承。

漫画国学是国学传播的有效方式

对于国学的这种通俗化解读,解除了普通大众对于国学艰深晦涩、只可远观不可亲近的畏惧心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亲近国学、自觉自愿地学习国学。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面对传统国学经典千篇一律的重复出版现象,有一部分出版社开始另辟蹊径。转而用漫画来解读国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也认为,利用现代手段传播国学是一种很好的创意,是普及推广国学的一种好途径。国学的普及不能仅靠经院式的教育,而应当多元化,从内容到手段都应当多样化。而在诸多手段之中,漫画以其轻松、趣味化的表现方式成为国学传播中广受欢迎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同这种漫画改编名著的形式,认为这种形式有助于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为普及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子。

用漫画形式表现传统经典,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周蔚华分析现代社会的阅读特点时说,现代阅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趣味倾向性的。在出版界比较典型的就是读图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所追求的是一种青春有趣,它不要求承载多少传统意义的信息,它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颠覆。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过于紧张,人们没有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他认为读图来代替演说,更加直观和形象,打破了视觉上的沉闷,另外加上漫画本身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轻松幽默的风格,因而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趋向。而以朱德庸为代表的漫画家,将国学的精髓融入轻松幽默、可读性强的漫画之中。从而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对于普通大众了解国学、亲近国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漫画对于青少年有强大的吸引力。将漫画与国学结合,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国学普及有重要意义。房永明认为,通过漫画这种形式,可以吸引青少年去关注古典国学经典,对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之后,也许青少年就会去找真正的原著来看,这也算是他们吸引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个尝试。以蔡志忠的系列漫画为例,他把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用漫画的形式,画成了一套几十本的系列漫画书,只要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不必有高深的学问,就可以用它来学习中国文化留下来的经典,通俗明白,而且生趣盎然。这些漫画不仅能帮助广大中小学得到许多不被人注意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浓厚而长久的兴趣。

另外,将传统国学通过漫画这种世界性的语言进行表现,还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推广和传播。蔡志忠的漫画国学经典系列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总印量超过四千万册,对中国漫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安徽时代传媒推出的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作品为例,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连环画的技法,又吸收了现代电影镜头语言的风格,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气息强烈,较完美地再现了?四大名著?的精髓。据介绍,这一系列作品的多语种版本风靡全球,目前,在海外销量已过

五十四万册,迄今已成功卖出多个国家海外版权,包括英、日、韩、法等语种。成为中国原创漫画?走出国门?的代表作。其中,2006年发行的日文版《水浒传》成为首次登陆日本的中国原创漫画。

蔡志忠认为漫画是一种承载传承文明、唤起良知、重塑道义和责任意识的很好的承载方式。而文明、文化薪火相传的核心话题之一就是国学的流布和传播。他当仁不让地表示,自己早在十多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推出数十部漫画国学著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去妙解国学,串演我国数千年的古文化,开创中国古籍漫画的先河,而且已经在4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而现在流行的?国学热?可以说是承接了他自己二十多年前创制的漫画国学经典。

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漫画国学出版

作为国学漫画发起者的蔡志忠,15岁到台北,成为职业漫画家。四十多年来,他勤勤恳恳,创作出了中国经典古籍漫画《老子说》、《孔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列子说》及《论语》、《大学》、《六祖坛经》、《吕氏春秋》、《禅说》、《礼记》、《世说新语》、《唐诗书》、《封神榜》等作品既开启了漫画国学之先河,也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国学热潮。而数年后的今天,他又携新作卷土重来。最新推出的?全新彩版蔡志忠国学典藏漫画系列?,是蔡志忠在华语动漫圈首度推出的彩色作品,延续了其幽默诙谐的漫画风格,画面清新飘逸,文字简洁生动,极富阅读趣味性与收藏性。谈及为何会用漫画表现古籍经典时,蔡志忠表示,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通过漫画来表现内里的哲理是非常有效和直接的传播方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一直致力于原创漫画的洋洋兔动漫机构开始策划创作《漫画中国》图书项目,并为此投入大量的创作人员,耗时多年,力图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去妙解国学,串演我国数千年的古文化。洋洋兔国学漫画也被网评为国内青少年了解祖国历史文化、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的最佳选择。这套丛书规模宏大,预计将出版一百册。目前已经推出的《漫画论语》、《漫画史记》《漫画孙子兵法》(上下)、《漫画三十六计》(上下)、《漫画唐诗宋词》(全2卷)、《漫画史记》(5-8本,世家系列)。许祖华称这套《漫画中国》系列图书,取精用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而形式生动活泼。选题囊括了我国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到?汪洋恣肆?的《庄子》;从各种?志?、?传?,到彪炳文坛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从启迪智慧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到立人修身之诡言的《颜氏家训》、《弟子规》……皆令国人为傲、为荣,令世人倾心、倾情的中华经典,收罗殆尽;大多妇孺皆知,学者文士青睐的古典精粹,尽纳其中,并以生趣盎然,灵气横溢而又智慧闪烁的漫画形式,点染出各类经典的主体内容、深层魅力及不可重复或替代的神采。

而皖版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作品也属国学漫画中的上乘之作。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动漫处处长宋奇慧高兴地说。?国产‘四大名著’漫画进军海外市场,树立了中国原创漫画的新形象。?这套?四大名著?系列作品创作历时近7年,绘制了2.6万余页画稿,多达140余名创作者参与。?漫画,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我国青少年最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化阅读形式之一。漫画在忠于原著精神基础上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既有传统连环画技法,又吸收了现代电影镜头语言风格,获得广泛认可。中国著名漫画出版人、《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分析道,作品以漫画这种世界性的文化表现语言,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学巨著进行全新诠释,不失为本土原创文化在

形式和内容之和谐构筑上的一次可喜突破。

除了上面提到的国学漫画外,河北美术出版社先后推出了《聊斋》系列、《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中国古典名著漫画系列。据了解,河北美术出版社还准备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把握住一些时尚的现代的本土作品,逐渐形成现实题材的原创与二度创作并重的创造格局。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味漫画屋》系列作品,通过幽默风趣的画面,或夸张、或讽刺、或比喻、或寓意以及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意识,使读者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漫游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学、宗教、文化地理、科技等内容,可谓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近期以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与之相关的?现象?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必要。从史学发展的进程看,?通俗历史热?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有益的。

其所以必然,因为这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其以讲说形式而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乃至惟一的途径。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时期讲史的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历史?事例。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都城中出现了?市井骈集?[1]的商业繁荣景象的宋代,在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出现了?学校未尝虚里巷?、?城里人家半读书?的动人景观[2]并有着多次?兴学?之举的两宋时期,与之相适应,?瓦市?中便有了?说三分?、?五代史?,[3]以及?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4]的通俗历史讲述,?茶肆?中也有?讲说《汉书》?者。[5]其间,不仅讲者动情,?听者纷纷?,[6]且长年不断,遍及城乡,成为很?热?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随之而起的是宋元平话等通俗历史著述的流行。自此以后,这种通俗化的历史活动虽然时起时落,或兴或衰,但却从未消失过。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他们懂得如何使原本看似?高深?的知识与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获得学科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当下的通俗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了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惟一的选择。换言之,在现代大众对旧有传统的了解渴望中,只有通俗化的历史能够使这种渴望获得满足,这使?通俗历史热?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其所以有益,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

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传统史学的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还是现代史学的探索规律,明确方向,都离不开这一目的,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的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其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记事载言?而?劝善惩恶?,使世人?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7]毫无疑问,这种对道德自律的表彰,对背德行恶的鞭挞,有着重要的道德垂范的作用,它可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减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潜在的高危因素,使人文生态在风俗善、祸乱止中得以改善,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与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因而,无论任何时代,史学成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传播范围的广狭都直接决定着它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总体状态的影响程度。

然而,不可否认,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在记录它们的原初的文化语境中,是很难为现代人所理解与接受的,其旧有的?面貌?不能满足现代传播的需要,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时代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所带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受众?的大幅度增多,它所显现的历史传播范围的迅速扩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的有效模式,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通俗史学在广大民众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与强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纪初,梁启超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呼吁:?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8]梁氏的呼吁虽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对于当代而言,其借鉴意义应该是不容臵疑的。而要达到这种让广大普通民众了解历史的目的,其现实的途径,除历史的通俗化之外,似乎别无选择。

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不必因为其间?硬伤?的存在而加以苛责。事实上,由于客观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任何对历史的口头讲述和文本记录,包括最为?学术?的,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确无误的,不可能是客观历史的?原始面貌?,都可以?挑出?其中的不当和疏漏。就此而言,通俗历史与其他形式的历史相较,并无质的区别。当然,通俗历史在其形成与传播的过程中,在史家群体对大众需求出现?回应缺失?时,通俗历史因活动主体缺少职业史家而产生讹误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同时,单纯的市场化运作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只要通俗历史的讲说者与著述者不存在歪曲和虚构历史的?主观故意?,只要其讲说与著述有所依据并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只要其给予民众和社会的不是一种?伪历史?,其正当性与必要性就应该得到承认,其间的任何责难,包括对通俗史学活动者的诸如买名声与获私利的?目的追问?,都不能改变这种正当性与必要性。因而,对于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应当?容忍?其出现失误,在进行必要的纠错的同时给予善意的批评和足够的生存空间。因为,要使史学获得多样化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史者的宽容?,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

同时,显而易见的是,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抑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更何况,在一些史学名家开始参与历史的通俗活动后,其备受诟病的种种瑕疵正在被逐步?消解?。须知,从幼稚走向成熟,是任何一种史学形态的必经之路。形式上的多元化包括通俗史学的出现,不仅是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培育的有利的?史学生态?,它可以避免史学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状态?,从而使史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只允许或只认可单一的?学院式?的传授与研究,使史学活动?唯精英化?,显然不是史学?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模式。

当然,目前的?通俗历史热?尚处在?现代的?通俗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进一步的深化显得十分必要。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在,无论是通俗历史讲说还是通俗历史著述,都是基本依据旧史而加以通俗化,因而带有极为浓厚的?通俗化旧史?的色彩。而其依据的旧史,?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9]?其中所载,大抵不外帝王爵贵的起居,一家一姓的谱系?。[10]生活于20世纪初的史学理论家们对旧史的这种?定位?也许过于极端,但不能不承认,其不乏深刻地揭示了旧史所存在的普遍的同时也是致命的缺陷。正因为如此,?脱胎?于旧史的通俗历史讲说和通俗历史著述,其主要内容便难以避免地局限于帝王与宫禁、权贵和官场,很少涉及社会和民众。也就是说,其所讲说与记述的历史,是政治的而非社会的,是官方的而非民间的,是上层的而非?草根?的,是?君史?而非?民史?,体现的是英雄史观、政治史观而非民众史观、社会史观。因而,它给受众所描述的历史场景,也必然是狭隘的而非广阔的,是局部的而非全景的,相当部分的历史信息在承继旧史的同时无意间被遮蔽了。因而,似乎可以说,与旧史相比,当前的?通俗历史热?给史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还体现在外在形式或?技术层面?上,具体而言即在表述形式上的通俗化———语言、文字及情节描述等,而远未实现内容与观念等史学?核心部分?的变化,这正是通俗化历史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

很明显,?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应当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事实上,民众是生活于历史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最广大的群体,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并不?风云?的人物的活动,他们的生存经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生动的画卷。以通俗的形式展示这一画卷,认识并重视他们的历史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代色彩?的通俗历史。

近年来,专业的学术类以及思想类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不断涌现,比如在经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读者。在当当、京东商城畅销榜单上位居前列的《思考,快与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书,均属于学术范畴里的通俗读本。出版社在兼顾图书的学术内涵之余,也在为能够将这些稍显艰深的内容推广到普通读者手中下足了功夫。文化传承需要通俗化

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所说,?如果出版活动没有达到最终传播文化知识的效果,那么出版活动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如果学术类图书的目标受众仅定位在小范围的学术界,那么学术出版就不能充分体现其传播价值。

?学术图书通俗化是我们近两年来的图书出版策略,?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

殿利说,?判断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就是看它影响了多少人,即影响的范围越大,书的价值也就越大。所以,我们鼓励学术大家用通俗的语言来写书,从而去影响更多的读者。?

中华书局一直注重学术大众化图书的出版,其副总编辑顾青介绍说:?中华书局除了古籍整理著作、学术著作出版的部门外,还成立有负责专业书籍通俗读本的部门,出版的图书也将受众分别定位在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其中,大众出版部门就是将古籍和学术著作,通过浅显易懂、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了满足更多普通读者的需要,三联书店近两年来逐步开拓了学术图书通俗化版块。?由于学术图书市场狭小,从2009年以来,我们有意识地开拓学术图书通俗化版块,如在文化散文、成人绘本、人物传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开拓,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据记者了解,自从开拓学术图书通俗化板块以来,出版社销售额有了大幅提高。

学者写书通俗化遇尴尬

打个比方,当大家都不知戏剧为何物时,一位不懂戏剧但自称学者的名家用通俗的形式来传播他对戏剧的认知,会出现什么后果?

这正是学术图书通俗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些没有扎实学术研究背景的所谓?名人?打着普及学术文化的旗号,利用媒体、出版图书等方式传播给读者,其危害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只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的作者。?顾青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道:?一些所谓的‘名家’导致了学术图书通俗化出版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真正优秀的作者越来越匮乏,原因就是那些所谓的‘名家’已经将学术通俗化读物玷污了,似乎谁写这种书,谁就被降低了身份。?

?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思维已经有了定式,思想很难转变。想让专门研究学术的学者做通俗化读物的出版,很困难。?社会科学文献社编辑史晓琳介绍说。此外,我国在科学技术的通俗读本出版领域存在空白。根据贺圣遂介绍,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已经得到一定普及,而中国在科学技术普及读本的出版领域则缺少优秀的、成规模、长久的普及读物。

通俗化也要有底线

在谈及学术图书通俗化的出版标准时,于殿利认为,做通俗化的学术图书也要有底线,要始终坚持学术图书的学术性和文化性。

于殿利介绍说:?学术书籍的通俗读本也要在内容上要经得住科学的考量,要把科学性和准确性放在首位。倚重文化性,体现在读本要有鲜明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今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图书,如《发现人性》《从失去开始的永远》等文化随笔,我们都特别强调其文化性。再比如《好看的是灵魂》,看起来像本摄影书,实际上里面更包含了很多如何鉴赏摄影作品等文化知识在里面。正如所有艺术都是有思想的,图片中的美都孕育在思想之中。?

今年6月1日,三联书店针对目前学术质量存在下滑的状况,颁布了新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新版规范的颁布,是确保三联版学术著作高品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

说到未来是否还将学术图书通俗化作为今后的出版方向时,顾青表示:?中华书局的品牌核心是‘传承文明,优化生活’,所以我们会始终坚持学术书籍通俗化方向。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大专家写小文章’的作者挑选原则,要努力做到出版的图书贴近大众,了解大众需求。?

?品牌管理需要理性,更需要胆识。理性是指品牌已经是根深蒂固、认知度

很高的一部分;但更要去突破、丰富它。再好的品牌也有暗淡的一天。如何丰富?我们要在大文化和大学术上作出努力。?于殿利表示,如果大家读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漫画理性国》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是商务印书馆今后在专业书籍通俗化方面寻求创新的一个方向。

经常在报刊杂志和演说文稿中发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字样,充分说明了古代典籍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而要消化这些精神食粮为我所用就必须面临读懂和甚解这个难题,历史文学通俗化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不知历史文学通俗化起源于何时,但是这种通俗化的演绎方式最终得到了读者的肯定,这是历史的进步,社会文明的飞跃。雅俗共赏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学爱好者以及普通大众的强烈要求,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历史文学以前是作为社会学的范畴来讲解和认识的,仅仅是作为后人了解古人事迹的载体,后人从中寻找更新生活、去弊陈兴的智慧而已。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人类智慧的提升,历史文学逐步走进了独立殿堂,但仍被束之高阁,成为阳春白雪般地上层建筑的财富,加上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正统文学样式的历史把普通爱好者拒之门外,这一拒几近两千年。

中国有个好传统,历代有言官记事,隔代修史。正因为如此,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得以传承。忠于事实是这些古代典籍的宗旨,如《二十四史》、《史记》、《三国志》等等,保证了后人研究的可考性。但是由于古代文献大多采用官文书写,也就造成了正统语言和普通百姓的通俗语言以及全国各地不能计数的方言有很深的鸿沟。

如《史记*刺客传*豫让》中有一段话: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举《史记*刺客传*豫让》选段)没有古文常识的人就很难理解。

如果翻译过来就大不一样了: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这样就通俗易懂,普通人亦可欣赏。

如果把古文字呈现给普通人,普通人是难以逾越的,即使有一定能力亦觉得艰涩难懂,苦涩无味,了无兴趣。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局势动荡造成的大迁移形成新的语言区,更是对历史典籍的认识难上加难。普通百姓长期受统治阶级剥削,不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无力改变统治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垄断,所以也就不能有同等的财富地位,无力购买,又没有能力阅读和研究,更缺乏学习的社会氛围,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历史与百姓的遥遥距离,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之不幸。

历史发展至明末清初,这是中国历史中文学以及科技发展的一个巅峰期,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成果。尤其是通俗演义文章的出现,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使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普及到了一个高度。

下面通过《三国志》节选和《三国演义》节选的比较这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节选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节选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很明显《三国演义》节选内容要通俗易懂些,这些文学作品以历史事件和线索为基础,以历史发展为经纬,以作者思维为补充,有情节,有文采。尤其是半白话文的形式和浓厚的趣味性,这些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让整个社会对那些历史的认识和热情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仅说是三国这段历史丰富,其它朝代的历史苍白,而是这些文学读物通俗化、普及化使大众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造成的。

这种半白话得到了读者的肯定只能说明这是一种进步,还没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真正做到这一步的应该提到清末明初的白话文运动。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推广白话文的浪潮,且来听听胡适的言论:

(一)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因不能使人听得懂之故。

(二)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

(三)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

(四)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凡语言要以达意为主,其不能达意者,则为不美。……

(五)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未必能及之。……

(六)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其进化之迹,略如下述:(1)从单音的进而为复音的。……

(2)从不自然的文法进而为自然的文法。……

(3)文法由繁趋简。……

(4)文言之所无,白话皆有以补充。……

(5)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文学。……

(6)白话的文学为中国千年来仅有之文学。(小说,戏曲,尤足比世界第一流文学。)其非白话的文学,如古文,如八股,如札记小说,皆不足与于世界第一流文学之列。

(7)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又听得懂。……

(《留学日记》下册253-256页)。

这一讨论迅速演变为一场革命,最终让复古余孽偏安一隅,而白话文却得到了整个社会的热烈响应,而?之乎者也?也随之悄然谢幕。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个穷酸文人形象孔乙己,他整天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一副学究的模样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讽刺和抨击,周围人对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的不屑一顾和取笑显示普通民众对通俗语言的认可。

历史文学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

爱。更多人投入到对历史的了解、认识、研究,更丰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汲取我们先人的智慧成果,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们民族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能力,更好地以史为鉴,以史明志,更好的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航向,而且全民参与更能激发中华儿女的斗志和豪情,以及高度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不遗余力的普及历史知识,努力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等等。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历史文学通俗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余秋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随后中央十套推出了系列片《百家讲坛》,一位位大家开坛讲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古籍中的点滴文字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地奉献给大家。有很多讲学者已经成为名人、红人,如讲解《论语》的于丹,《品三国》的易中天,《三字经》的钱文忠……都让普通读者和爱好者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对历史本相与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们现行的生活和行为。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而历史文学通俗化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必将造就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经济和文化融合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古典文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和载体,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将有利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人开发,产生了3亿美元的收益。怎样把古典文献?玩?出经济,这可需要动一番脑筋。

古典文献开发需要三个?P?

古典文献开发需要三个?P?,因为古典文献是阳春白雪,很难做到公共服务,郭沫若3年认识3个字,可见开发古典文献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但要想使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纯粹的商业化运作往往会产生粗制滥造的东西。所以,这就需要三个?P?。三个?P?的意思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这三个?P?的内涵是,古典文献开发是具有公益(Public)性的,需要政府提供资金进行开发,但政府资助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而且古典文献的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政府是投不起的,它需要市场化运作,需要私人(Private)的加入,但纯粹私人开发也是?啃?不动的,它需要和政府资金配合,结成伙伴关系(Partnership),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文化是经济的内核,经济是文化的平台。古典文献的开发更多的是公益行为,但也需要市场化、产业化。从思路上来讲,依托一定的产业平台,比如说百家讲坛依托的是中央电视台这个产业平台,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依托迪斯尼这个品牌,宣扬的是?玩?文化。市场化运作会使艰深的古典文献趣味化、通俗化,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小孩子也不会对古典文献理解那么深刻,这就需要吸收的方式得当。古典文籍开发吸收需要?玩?文化的市场运作方式,把刻板、艰深的东西娱乐化,由?玩?文化到?玩?经济。

现在?玩?文化是很有生命力的,是文化转化为经济的发展趋势。

商业开发存在技术障碍

古籍文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是历代的文人学者学习、研究的目

标。修书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府工作。然而,要谈到古籍文献的市场化开发,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古籍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是一个非常学术化、专业化的课题,它的受众很高端,整个的受众群体非常窄,所以古籍文献走市场化非常艰难。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全球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机构、人员开始增多。中国本土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开始关注、学习、研究古籍文献的群体也开始增多。正是这种受众群的扩大,使得古籍文献的市场化开发成为一种可能。

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作为一个考证资料库,里面存储着大量科学、严谨的数据和资料。使用者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从资料库中看到先秦至民国期间近3000年存留的全部重要文献,而且只需要输入一个简单的搜索源,就可以了解到关于搜索源的所有信息和资料。

无论你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美国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韩国、日本、德国等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在试用过以后,都表示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非常适用,也非常好用。

有了消费群,就是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市场化开发也成为了可能。在一次研讨会上,Google公司就曾对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将资料库纳入Google的搜索引擎系统当中,进行市场化开发。但是,由于数据库里存储的汉字容量非常大,而且都是繁体字和异体字,现有的电脑系统还不能完全收录,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合作没有成形。

虽然合作没有成功,但是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的市场价值已经受到了认可,其市场开发模式已经初露端倪。古籍文献修复迫在眉睫古籍文献不但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还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而我国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却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修复人才匮乏、大量珍贵古籍文献流失海外等等。

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将现存的所有古籍文献进行登记、备份、入库;培养修复人才,修复破损严重、面临缺失危险的古籍文献工作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而古籍普查是最基础性、最重要也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工作。

从2007年开始,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除了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外,还将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对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保护,中央财政将给予扶持。对于流失海外的珍贵古籍,由国家图书馆牵头,通过与海外藏书机构合作等方式开展调查工作,逐步建立海外中华古籍信息数据库。

当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完成以后,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则是下一个工作重点。整理古籍、保护古籍,不是为了让它们待在图书馆、研究室,而是要让它们面向社会、面向读者,否则没有实质意义。

书是用来读的,古籍文献自然也一样。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谈《庄子》、说《老子》,讲的都是古典文献。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看,甚至带动了历史、国学等出版物的销售。这就是古籍文献市场化开发的一种很好的模式。这也说明古籍文献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陈旧的东西,它是具备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古籍文献既然具备了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无疑也是可行的。

企业参与收益放量

古籍整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且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做支持保证。作为个人,很少有这么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其中,这就需要企业参与进来。

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有多个指标,例如盈利情况、税收多少、解决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硬指标,而环保、技术创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公益事业这些软指标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重要标准,而这些软指标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参与度,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一个成熟的企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广告投入,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就是宣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通过长时间的广告投入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知,而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投入是企业获得品牌认知的捷径。

在国外,类似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这样的项目一般都会有大型企业参与赞助。为什么?因为企业能在赞助的过程中获得巨大企业软性宣传。通过对古籍进行整理,达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现在有一个研究成果,将《论语》的内容扩充了近一倍,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成果。如果有一个企业参与运作,将这本?新论语?推向市场、推向读者,那么这个企业在中国整个文化史上将留下厚重的一笔,而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无限提升。而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取商业利益。《论语》是几千年以前的东西,但是现在仍然有人看、有人读、有人买,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谈《论语》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看,这就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无限生命力的,它不会过时。所有的商品都有可能过时,而文化则不会。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了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产品,那么它将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而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正是这样一种?产品?。

目前,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已经完成了从先秦至民国近3000年的古籍文献录入工作,整个项目如果在资金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大概只需要3到5年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完成了。资料库完成以后,在文化领域会有很多颠覆性的成果,?新论语?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企业通过一次投入,就获得了很多不会过时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在让企业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伴随无限的商业开发可能。

商业化包装?玩?出经济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以文化为主体资源的产业,是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主要功能更多地在于满足人们内心精神的需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产业不同,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一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到了今天,我们还在读《论语》、读《史记》,还能从中体会出时代意义。当我们在读这些古籍文献经典的时候,其实传统文化已经产生了市场价值。因为这些书都是通过整理,然后出版,再到书店,最后读者花钱购买来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市场行为。

除了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传统文化通过商业化包装,也能产生巨大的市场

价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花木兰?是我国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符号,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美国人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新的诠释,通过迪斯尼式的娱乐化、商业化包装,将尘封在乐府诗里的花木兰?卖?出了3亿美元,而且这只是票房的收入一项。

无论这种美国式的娱乐化包装是否合理和正确,但是传统文化能转换为商业价值,从而产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已经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也正是由于善于挖掘文化的价值,所以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现在可以通过输出迪斯尼动画、好莱坞大片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收取巨额的回报。数据显示,美国现在的文化输出总值已经超过了工业。

开发古籍要与现实挂钩

古籍文献的整理和推广分为二类:严格按照古籍的本来面貌、尽可能以古籍的原貌来进行推广;用现实意义来解读古籍,借题发挥,加入自己的个人心得,使之通俗化。前者更学术,后者更市场。

古籍文献的整理,是一个很严谨的课题,是很专业、很学术的东西。它的初衷就是为了恢复古籍文献的原貌,而原貌恰恰是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一般人也是读不懂的。但是借题发挥、加入个人观点却是很容易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三国就会想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现在又会想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提陈寿的《三国志》的原因。但是这种个人性质的发挥,不可能完全遵循古籍文献原貌的,多少都会有一定的背离。而且,这种背离是和古籍文献的整理初衷背道而驰的。这就存在一个矛盾,要让古籍文献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就必须进行通俗化加工,通俗化加工以后又会偏离古迹文献原貌。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将一部分能够市场化、便于市场化的古籍文献拿出来进行市场化操作。比如《孙子兵法》,学军事的把它当成兵书、做企业的把它当成是企业管理学,所以《孙子兵法》有广泛的读者群。通过严谨的整理、注释将《孙子兵法》重新包装、进行市场推广,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很多书,比如一些经文类的古籍文献,它是没有进行市场化操作可能的,因为它的受众永远只是那一小部分。

此外,很多古籍文献的容量非常大,有时候一部书就达几千万字,价格非常昂贵,普通的个体消费者根本买不起。这就需要除了进行整体的项目运做之外,还要有系列本或单行本的的推广。整体的项目推广面对的是专业的机构和单位,而单行本面对的则是个体,将一些有市场化操作价值的单行本拿出来,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古籍文献的系统传播。

政府无法全部买单

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政府部门,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这样的项目更多出现。古籍文献由于受众群较窄等自身特点,使得其市场化开发之路走得比较艰难。政府作为一个公共职能机构,必须要进行市场化引导。

一直以来,我国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对很多古籍文献保护的具体项目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仅仅只依靠政府来支持,是走不通的。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资助毕竟不是市场行为。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有政府来?买单?的话,政府是?买不起?的。所以,政府提供政

策支持,进行市场化引导,让企业参与进来,就成了一种必然。

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有着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却并不高。为什么?因为缺乏市场化推广。在前不久,我们为中国文史电子资料库做了一个专场的项目评估会,邀请了许多投资公司、网络公司来参加,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企业、让市场来关注这个项目,来投资这个项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公司和投资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政府作为一个公共职能部门,不能代表企业行为,也不可能代表企业行为。古籍文献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盈利模式都需要靠企业自身来进行探索。但是,企业可以借助政府这个平台,推动项目的市场化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第一课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二课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第三课河伯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第四课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五课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六课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七课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第八课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第九课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十课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十一课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第十二课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第十三课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十四课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第十五课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音乐

篇名 流行音樂中的古典音樂 作者 蕭郁雲。私立聖功女中。一年勤班

壹●前言 就在放寒假的第一天,三五好友相約岀門走走。到了誠品書店開始挑起書來,東走走,西晃晃,盯著書本看的眼珠兒也酸了起來,索性就走到影音區聽聽音樂、放鬆一下。「莫札特不想長大」這奇怪的專輯名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拿了起來……。哦──原來是國語流行音樂中結合古典音樂的合輯啊!裡頭的可都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呢! 在回家的路上,腦袋瓜突然冒出一個問題:「之前聽這些音樂怎麼沒發現它含有古典樂的旋律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歌曲都把古典樂融入流行樂中呢?」就這樣,我小論文的研究主題誕生了──「流行音樂中的古典音樂」我想這對從小就學音樂、又愛聽音樂的我,是再適合不過的研究題材了!不僅能再次回顧悅耳又美麗的古典樂,還能再次感受當紅歌手們帶來的青春活力及創新的感動! 貳●正文 一、到底有哪些流行歌曲中有融入了古典音樂 01.S.H.E「波斯貓」v.s科特爾比「波斯市場」 「波斯貓」是由作曲人王治平將科特爾比古典名曲「波斯市場」中一段知名旋律,融入嘻哈舞曲而誕生。「波斯市場」原曲曲風就已偏於中東味,而「波斯貓」更是直接把原曲中的知名旋律套入新歌裡頭,古典神秘加上現代調味,讓新歌曲風充滿濃濃中東色彩。且在輕快悅耳的旋律帶領之下,讓人產生時間和空間的交錯意像,隨著音樂的動感,更是會讓人不自覺的也隨音樂起舞呢! 02.S.H.E「不想長大」v.s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 這首「不想長大」是由知名創作人左安安以及施人誠聯手打造的。歌曲採用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中第一樂章最膾炙人口的主題當成副歌主旋律,加上大量的管絃樂編曲,讓整首歌顯得氣勢磅礡!古典與流行的絕妙融合,讓整首歌曲曲風具有濃厚的歐洲宮廷感。作曲人許安安也表示:「這樣的歐式童話風格,很符合S.H.E【不想長大】的精神!S.H.E是我見過將古典加流行音樂曲風,詮釋的最棒的歌手!」我想就是因為有膾炙人口的古典旋律加上巧妙的編曲,以及成功的歌聲詮釋,才有辦法打造出這首經典歌曲吧! 03.周杰倫「夜曲」v.s蕭邦「B大調夜曲第3號」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陆政豪18556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意境是诗词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营造意境是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歌词作者来说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决定了一首好歌的成败。反之,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曲词,一定是一首好歌。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副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任性的温馨。 “月亮”,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

《古典之殇》读后感

《古典之殇》读后感 《古典之殇》读后感 高二11班贾晨曦 看上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它的封面,厚重的蓝色封面,典雅又古朴,正应了这个名字――《古典之殇》。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心中悲伤:我们的黑暗去哪儿了?我们的寂静去哪儿了?那些童年的萤火虫还在吗? “殇”字,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一,还没到成年就死了,二,指战死者。 我想这本书里的“殇”,估计是两者的意思都有吧! 忘不了王开龄书中的一句话: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该是免费的。 我不由开始想象,最初的河流该是怎样的?最初的乡村夕阳又该是怎样的?那些鸽子还记得鸽哨吗?哪里还残留有萤火虫? 如此令人遗憾,如此叫人悲伤,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叫那些曾经的人何去何从? 自然与文明的发展总有冲突,战死者却总是自然。但如今,又总有人要保护自然,破坏了再反悔,又怎能回到最初,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 最初的,最为纯粹,可,当纯粹被破坏,哪怕只有一点,也如白纸上一个墨点,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纯白。 谁还记得这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被困在城市之中,生于斯,长于斯,乡村的模样,早已从记忆里,从血液里忘却。当城市遍布了世界,当最后一个乡村被改造成城镇,又有谁还会记得,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 蟋蟀的叫声,纯粹的黑,最初的寂静……我们早已在城市生活中磨灭了身体对于最初的生活的本能。 城市与乡村,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我们居住在城市中,被随处可见的高楼挡住了日出日落,被水泥隔绝了蟋蟀的叫声,被繁华喧嚣的车水马龙打破了寂静,被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赶走了黑暗…… 这样的生活太快,也太累了! 何时能够慢下来去看看,这世上还未消失的自然之美呢?

慢慢的走,欣赏那些残存的美吧,趁着它们还未消逝,不要再等他们消逝后缅怀。《古典之殇》这本书,是对逝去美好的记录,但更是对世人敲响的警钟。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 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 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 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 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感谢有你------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二(15)班余千千 16岁的我青春懵懂,誓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名校、未来、梦想和我很亲近,而信仰、理念、精神太过遥远。——题记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去年冬天,远在浙江的亲戚特地带到家中当面赠送给我。只看了一眼书名就把她放在了书架上。 今年暑假,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了这本61篇的散文集。2017年的夏天已悄悄过去,我对这个夏天的记忆就是一本书,一次盛宴,《精神明亮的人》,带来的一场阅读盛宴—— 一种超然而浪漫的境界 19世纪,自然主义之父、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惜时如金,“面壁写作”,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毫无疑问,这是生命健康和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我知道,活着,就是受苦。然而,千千万万个人才造就了一个我。我的出生无疑是幸运的。“尽管这世界有着无数的缺陷与霉晦,生活有着无数的懊恼和沮丧,但只要一闪过‘最好看的霜’这个念头,心头即明亮了许多”。不得不说,心头的明亮源自精神的明亮。这明亮的精神是一种思想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认真而浪漫的境界。 从此,遭遇每一次失败或痛苦,我会独坐窗前黯然伤神,会在漫漫长夜里辗转反侧,但在声声长叹之后,我将悄悄地擦掉泪水,去拥抱日出,去寻求“最好看的霜”。 一种匹夫有责的担当 论起环保,《古典之殇》堪称名篇。“每每抚摸这些《诗经》的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我内心总有一股颤栗的冰凉。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在走出纸张—永远!………”。这是一个承重而迫切的话题——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作者没有教条地说教,诸如,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云,而是,对“一边是荒山秃岭,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脆声朗朗”痛心疾首,“古典场景的

论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与融合

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与融合古典音乐是穿着优美的礼服静静端坐的豆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流行音乐是热情奔放在阳光下快乐旋转的少女,伸开双手邀你共舞。 这就是最初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理解。而事实也证明由于发展历史不同,聆听者的不同,确定了她们在组织方式、表现主题、表现形式、表现乐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组织形式方面,古典音乐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因此,就算是一部庞大的恢弘的古典交响乐,他在音乐的衔接与内容的表达上也会和谐统一,不会有突兀或冒失的地方。但是流行音乐在组织形式方面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方式,只拥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逻辑,但也正因如此,在初听时更能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 在表现主题方面,古典音乐透过严谨而完整的结构,优雅而曼妙的旋律表达完整的乐理,散发出严谨、庄重的气质,传达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颂出赞美歌咏的圣歌,他能通过悠悠的旋律表达出人类最深层、最炽烈的感情和最为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但又保留着含蓄与内敛,因此深刻、多变且耐人寻味,给予我们遐想、思考、回味的余地,即使时代变迁也能常听常新,带个我们其他音乐类型无法实现的心灵安慰与精神鼓舞,让我们在凡尘中寻得一片世外桃源。相对而言,流行音乐透过跳跃的音符,大幅度的音阶变化来表现与刻画突然的情感因素与感情变化,更具有娱乐性,更加直白,在现代社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冲击与当时的快感。 在表现形式方面,古典音乐是教堂音乐,长于合唱,是室内乐、交响乐、歌剧音乐。注重营造典雅华贵、祥和隆重的气氛,以此来衬托以及更加突出古典音乐的端庄,利于其传达思想。而流行音乐更乐于将自由的天地作为舞台,以增加其娱乐性与欢乐性。 在表现乐器方面,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乐器是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的管乐器,统一婉转,来表现和谐的和声等,突出起整体性。而流行音乐的主要是爵士乐、摇滚、电子合成乐等,用自由的节拍,不规则的节奏来营造一种太空般的幻境,以强调感情的突发性。 古典是经典,流行是潮流,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经典与潮流的结合成为必然,古典与流行的距离越来越近。 现在的流行音乐注重挖掘音乐深层的内涵,古典也力图改变自己过于拘谨、与大众较为疏远的传统形象,因此流行与古典的联姻也是大势所趋。而且,我们也看到,这些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女子十二乐坊用创新的表现形式与演奏方式拉出了现代的古典音符。流行音乐借用古典音乐的曲调,例如,SHE的《不想长大》歌曲部分旋律参考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古典的华丽,让莫扎特穿越时空绚丽起舞;蔡依林的《离人节》改编自肖邦的《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温婉可人;SHE的《波斯猫》改编自科特尔比的《波斯市场》,迷人诡异。古典音乐取消了过于严谨的演出方式,著名的柏林森林音乐会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那里人们可以以悠然自由的欣赏古典音乐,不拘泥与服饰是否得体,不顾忌于是否正襟危坐,可以随心所欲地鼓掌喝彩等。 总而言之,古典音乐正影响着现当代的艺术作品,而流行音乐尤甚。而现代的流行音乐也只会在领会、借鉴、融合了古典音乐之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升华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才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给观众更新的感受和冲击。而古典音乐也需借助流行音乐才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发展势头。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中国古风诗词欣赏

(●—●)中国古风诗词欣赏 1、谁,可与行扁舟,赏翠柳,一世风流?谁,可与醉花间,枕月眠,一世无忧?谁,可与临诗酒,笔墨酬,一世白头?谁,可与长相守,共千秋,一世逍遥游?花开花落,岁月苍老后。红烛翠袖,碧落九幽凭谁问,东逝水,几时休,可相候? 2、雨声微,秦淮暮夜华灯缀。流苏坠,金蜍焚香绕翡翠。梦亦催,月落烟浓琉璃杯。画梁绘,珠帘垂。清辉碎,月如醉。淡描眉,箜篌脆,兴亡不尽秦淮水。滴清泪,落窗扉,春去春来春又归。春风吹,吹尽人间喜悲。春雨醉,醉入他乡何时回。春燕归,归来独念双飞。三月枝头梨花始展蕊。----《梦回秦淮·玉梨》 3、江水初融,烟雨渐落无声,氲开多少花事梦中。婉曲回转,浅摇樱红,素手弄。浮云已过,朝曦煦风。遥望晴空,山千亭,水万重。且笑看,残雪尽,春棠拢,莺声南北西东。放歌去,知己同。轻舟上,共揽渔调晨钟霞。见初阳,潋滟映,碧波广。且笑听泉叮咚,琴铮铮鏦。---仙剑《朝曦煦风》 4、晴岚萦转双溪畔,慧水潺潺。霜林醉染峰峦间,祥云淡淡。飞歌倚天心未远,莫问前缘。绿水青山相对看,不羡神仙。粗茶香漫旧书卷,粉翼蹁跹桃木剑。翠柳扶炊烟,莠草缀疏栏,世外别有一片天。春风吹拂水晶帘,夏雨滴落碧丝檐。枫红雪瑞秋冬暖,欢笑驻流年。----心然《春晖爱日》 5、点一

盏灯,听一夜孤笛声。等一个人,等得流年三四轮。风吹过重门深庭院幽冷,一纸红笺约下累世缘分。史书翻过这一页记忆封存,鸳鸯锦绘下这一段孤独浮生。一世长安的誓言,谁还在等?谁太认真?----《华胥引》6、泠泠溪子如玉碎,水碧如天,雾霭生辉。问三月青杏几枚,却道丹青难绘。杨柳低垂,绿苔凝榭,卓然春回。泛舟湖上,牧笛横吹,声声扣响心扉。簌簌风过,花开花落。一地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7、欲相守,难相望,人各天涯愁断肠;爱易逝,恨亦长,灯火阑珊人彷徨;行千山,涉万水,相思路上泪两行;春花开,秋叶落,繁华过后留残香;望长空,叹明月,形单影只心惆怅;酒意浓,心亦醉,罗衫轻袖舞飞扬;前世情,今生债,红尘轮回梦一场。8、暮色低垂倚阑干,望尽天涯,泪潸然。清辉月韵,疏影倾倒青花盏。云笺凝墨,轻叹不付语默然。旧时画梁啼双燕,紫檀碧玉,问得霜晚水云间。料峭春寒轻且浅,题叶竹心,几回烟雨波光澜。9、红袖揽香,伴书案,磨墨添水。木梳玉簪,立铜镜,束发画眉。莲步款款,坐台前,抚琴奏乐。帘外雨潺潺,潇潇任风涟。蓦叹尘埃漫漫辞朱颜,轮回辗转,脉脉情思湮忘川。10、那一季楼台烟雨,雾霭蹁跹。那一场繁华红尘,紫陌阡纤。那一年秦淮河畔,杨柳堆烟。山长水阔,若续缘。便,倾一世执著,谓一则箴言,谱一阙绝恋。11、彼岸流年,流光纷乱为谁痴?三途河边,曼陀妖娆为谁欢?碧落黄泉,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 音乐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音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希望与动力。而在当今的社会中音乐文化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着,在流行音乐中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了音乐文化的艺术形式,在现实中具有强大的意义。流行音乐凭藉融合了的音乐获得巨大的商业效益,同时对古典音乐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和加强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带动了一股新颖的音乐风尚,为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那么在具体的音乐中两者是如何有机融合的,现就这一问题浅谈以下两点: 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1.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每一首歌曲在开唱前均有一段不同的旋律,而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往往会引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某一旋律作为前奏,前奏播放完再进入正曲。欣赏者会陶醉在前奏中而顺势进入整首歌曲的倾听中。如的《波斯猫》和《不想长大》两曲在前奏部分就分別运用了英国作曲家亚伯特科特比的管弦乐作品《波斯市场》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之第一乐章旋律片段;而范晓萱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则在前奏部分运用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中《安妮特拉之舞》的旋律片段。再如蔡依林的《离人节》和林宝的《蓝色月光》在前奏部分也分别运用了波兰钢琴家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旋律片段。又如刘若英的《分开旅行》的前奏部分运用了法国作曲家德利伯的歌剧《拉克美》中的咏唱调旋律片段。以上几例不但选取了管弦乐合奏曲、钢琴独奏曲等器乐作品的旋律片段,更有运用歌剧的旋律片段作为歌曲开头的前奏,从而引出正曲,使得歌曲风格突变,出其不意,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吸引欣赏者将整首歌曲倾听完毕。 2.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有部分歌曲在间奏部分也会选用融合一些西方古典音乐旋律,在间奏出现前以流行歌曲自身风格发展,进入间奏后突然以古典音乐旋律片段出现,给人以别样的新鲜感与听觉冲击,增加戏剧性效果,也加强了作为流行歌曲的旋律感深度。如五月天的《知足》在间奏部分就出现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再如4 In Love的《一千零一个愿望》在间奏部分采用了德国音乐家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的主题旋律片段。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可增加流行音乐的深度,让欣赏者进一步感受到戏剧性的歌曲,在倾听的过程中始终保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3.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 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6.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7.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8.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白本松等注释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1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11.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12.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13.宋诗选张鸣选注 14.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15.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16.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17.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18.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19.荀子选方孝博选注 20.孟子文选(战国)孟子著李炳英选注 21.史记选(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注

22.三曹诗选曹操等著余冠英选注 23.李白诗选(唐)李白著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24.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 25.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著顾学颉,周汝昌选注 26.高适岑参诗选(唐)高适,(唐)岑参著孙钦善等选注 27.韩愈诗选(唐)韩愈著陈迩冬选注 28.韩愈文选(唐)韩愈著童第德选注 29.李商隐诗选(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30.杜牧诗选(唐)杜牧著缪钺选注 31.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 32.欧阳修文选(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 33.苏轼诗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4.苏轼词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5.陆游诗选(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 36.辛弃疾词选(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 37.范成大诗选(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 38.元好问诗选(元)元好问著郝树侯选注 39.龚自珍诗文选(清)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 40.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41.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4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43.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_节日作文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那我们的笔记该怎么做?来看看橙子精心为你整理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一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二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1 / 5

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拓展阅读:春节随笔这个春节过得比较舒心安逸,心态坦然,宠辱不惊,整日足不出户,闭门读书,一偿多年之夙愿。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从善如流的人,读书会上瘾,会入迷,尤其是遇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更是可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我的阅读状态。 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的阅读被搁置起了,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一本书,因此阅读《典型文坛》可看作是阅读过程中的一次有力前行。书中披露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细节,足够读者去深刻琢磨的,它所涵盖的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是数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命题,在不动声色的表述中,作者的文艺史观纤毫毕现。 文学史写作一直以来只满足于架构“宏大叙述”,追求线条式叙述,不屑于“纠缠”细枝末节,殊不知,正是细节孕育着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正如小说写作需要丰盈的细节来支撑其逻辑性一样,细小2 / 5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异同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异同 摘要:本文通过对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阐述,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有人说流行音乐就象一个修养不高的美女,你会对她一见终情,但是你不会和她相守一生。古典音乐就象一个长相普通又土气但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女人,刚接触你一定不喜欢,但是和她处久了,你会被她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不嫌弃她的外表。 其实我认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非古典音乐就是高雅,流行音乐就是低俗。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产生的音乐。古典音乐相对于轻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具有持久价值而非仅仅风行一时的音乐。 古典也是从流行中不断被历史筛选后才成为现在的古典的:在Mozart、Bach还有Beethoven等等的那个时代,他们的音乐就曾经是最流行的;我觉得对于音乐,不应该用所谓的流行或者古典来定论,虽然现在的主流观念是那样;我个人认为,音乐只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供不同层次的人来欣赏。比如Mozart的G小调弦乐小夜曲,那就是雅俗共赏型的,虽然人们不一定知道那是Mozart的作品,但是一旦听到那优美的旋律,都会情不自禁的被其中的美丽和和谐所感动,其实人们所追求的还是音乐本身的美,不论它是什么形式出现的,只要是充满美丽因素的,就是人们喜欢的,当然,那些纯属用于发泄的除外。从语言的角度,“Classical“和”Popular(also as pop)“还可以理解为:经典的和受人欢迎的,应而可以看出只要艺术家的作品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任不被淘

汰,不被人们遗忘,那些作品往往都会成为Classical。应而,Pop music 只要是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的,都能够成为Classical music。 古典乐和流行音乐,从形式上讲都是音乐,但本质上不是一类的东西。它们表达的不是同一类型的情感和意境。现代流行音乐本质上是与从前的流行音乐一脉相承的,古典音乐盛行的时代,酒吧间里同样有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但它绝不是古典音乐。古典和流行某些角度上来说只是时代的划分而不应该是类别的划分只不过因为时代的迁移音乐形式产生了变化所以古典和流行才会产生感觉上的本质区别。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比较 1对象。流行音乐的爱好者俗称追星族,很多人认为喜欢流行音乐的人阳春白雪,清高孤寡,很难听懂古典音乐的奥妙。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则有爱乐者的雅名,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多在自己的团名中加入“爱乐”一词,如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等。爱乐指爱古典音乐,他们全力演绎的仅仅是古典音乐。认为追星族浅俗和众追星族从头开始兴奋的是音乐,但爱到深处,就爱屋及乌,到尾时恋的是歌星;爱乐者从头到尾爱的都是音乐,对创造和演绎出不朽之作的伟人和巨匠们一直只怀着深厚纯洁高尚的崇敬之情。大家可以看一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 2.结构。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古典音乐的组织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古典音乐如何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

古典音乐如何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问题,也渐渐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化的进程规模,已经开始日益的扩大,从而呈现了世界的多元化发展。然而,所谓的多元化,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上,其甚至还转向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这其中,古典音乐,作为19世纪之前,国外“上层社会”的一种文化因素,其已经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开始发生了“碰撞”与“结合”,无论是在音乐的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关键字: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结合 从现实情况来看,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是音乐整体发展的趋势,更是大众所需要的、所热爱的音乐形式。具体地说,流行音乐更加适合大众,其难度、深度较之于古典音乐,也较为逊色,但是,对于追求时尚的人们来说,流行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而这也就开始进行了相应的结合,渐渐成为某种具体的音乐体裁。此外,自从电脑完全的渗入到音乐行业中,音乐领域在听觉方面,也开始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直到今天,多元化,已经开始完全的成为音乐领域创作的重要参照。如今,将古典音乐的元素运用于流行音乐中的创作,随处可见。 再从我国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二者传入我国的时间都并不长。在学习上,由于我国二者的理论资源都比较匮乏,相关专业院校较少,各院校在研究编配的理论化的教学,教学方法与角度都各有不同;市面上也少有专门针对编曲的教材和书籍出版,有的多为乐器法方面的书籍。据此,在现实情况中,本文采取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对比分析法等进行定性研究。为了对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问题进行完整的剖析,笔者查阅了相关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背景下,合理的对二者进行融合的相关方法,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而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