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必修全套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必修全套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必修全套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必修全套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生活与消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并不意味着一般等价物只能是货币。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切商品都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金银具备了其他商品并不具备的优点,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因此,笼统说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完全等同起来是片面的。

2.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有弊。

价格影响消费,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从眼前来看,通货紧缩能增强货币的购买力,暂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通货紧缩会给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就业和市场供应,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是不利的。

3.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其购买力。

人民币汇率是相对于外币而言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只是意味着人民币相对于外币升值了,它只对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产生影响,对人民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产生影响。

4.收入并不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发展生产这条根本途径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外,

分析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时,都必须加上?其他条件不变?这一限定条件,否则,像?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之类的说法就是片面的。

5.贷款消费不等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不等于限制消费。

(1)贷款消费是通过信贷等方式把只有未来才能消费得起的内容移到现在进行消费的行为。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未来有还贷的能力,那么就属于适度消费;反之,则属于超前消费。

(2)适度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该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收入水平,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之内进行,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限制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适度消费和限制消费等同起来。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是新时期我国提倡的良好品德。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德,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这种精神都不能丢掉。

(2)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求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因而,它反对的是高消费和铺张浪费,而不是要抑制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

(3)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理解为永远只能过苦日子,有钱也不去消费,否则,就会抑制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不矛盾。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2《生产、劳动与经营》

1.扩大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能说明消费决定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扩大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体现的是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股份制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指的是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结合,股份制指的是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如果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不同,这样的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如果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相同,这样的股份制就不是混合所有制。

3.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从国民经济的构成来看,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从市场地位来看,各种所有制经济是平等的,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

(1)含义不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强调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侧重点不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成分中的比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侧重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

(3)作用、意义不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强调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中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只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就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5.企业取得经营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拥有先进的技术。

企业要想营利,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经营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靠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新产品,无法保证企业经营成功。

6.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对企业而言,通过兼并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实力。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企业规模越大越好。企业兼并跟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直接关系。如果企业与被兼并企业差距大、关联度低,这样的兼并风险就较大。如果企业仅仅通过兼并来扩大规模,但生产与经营不能遵循价值规律,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那么,最终即使企业扩大了规模,也不能使企业强大。因此,兼并要充分考虑人、财、物的合理配臵以及被兼并企业与本企业的关联度,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7.个人就业与政府息息相关。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就业,首先,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等观念;其次,党和政府也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帮助。

8.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和企业都有利。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存续、用人单位强化劳动管理、处理劳资双方争议的重要依据,既可以有效地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因此,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保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3《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有区别的。

(1)所有制形式不同。按劳分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的分配方式。

(2)分配方式不同。按劳分配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劳动者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将按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支付劳动报酬。

2.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并不都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企业中的工资、薪金、奖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所获得收入等都属于按劳分配,但是按劳分配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唯一分配方式,公有制

经济中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存在。

3.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按劳分配是效率与公平兼顾,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体现了效率,但也体现了公平。可见各种分配方式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4.财政收入越多,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提高,反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5.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不是增加税收收入,而是发展经济和调整分配政策。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因此,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和调整分配政策。

6.税收的固定性不是指税收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

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对征税的有关法规进行调整和修改。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不是合理配臵资源的唯一途径。

(1)市场经济表现为竞争经济,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臵。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一的市场竞争,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影响市场秩序健康发展,从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不是资源配臵的唯一方式,市场经济

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2.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并不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唯一目标。

我们所要实现的全面小康,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有的民主权利、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3.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是建立在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基础之上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以及竞争机会并不是均等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世界

各国普遍受益。

(2)由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掌握着制定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受益较少,甚至被边缘化,在面临一定机遇的同时,也面

临着更大的挑战,甚至危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

4.我国要结合实际引进先进技术。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技术落后的突出问题,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在引

进的过程中不能盲目,不能认为只要是先进的技术就必须引进,而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内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要引导先进技术最大限度为我所用,在引进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我国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进口也不是越少越有利。

对外贸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进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面,贸易平衡才是对外贸易的最佳状态。片面强调出口,会影响国内消费的需求,忽视进口则不利于引进国内必需的技术、资源和产品。

6.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臵,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国不仅需要?走出去?,也需要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引进来?,需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专题5《公民的政治生活》

1.权力不等于权利。

(1)概念不同。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系在一起。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的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有权必有责。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2)享有者的范围的大小不同。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是特定的。国家、社会的管理者行使的是权力。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力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较广泛。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

(3)两者行使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不同。权力不仅意味着其享有者在职责范围内有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其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它既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有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须作出该行为,其享有者可

以放弃或转让某些权利。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有权接受遗产,也可以放弃继承遗产。

2.不要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当做民主决策的途径。

人大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审议表决国家机关的报告,对各种国家机关报告进行监督。即使是在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中,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也是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国家

机关加以解决。因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属于民主监督的途径。

3.?真正的民主制国家不存在专政?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任何国家都具有专政职能,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即使是真正的民主制国家也同样具有专政职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与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的结合,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但仍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该观点只看到民主与专政的对立,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是片面的。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不是指每个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因为法律是具有阶级性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享有同样的权利,每个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同。

5.并不是只有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人民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和保证的,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不能只认为享有权利才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自由地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1)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2)公民的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

7.选举权并不只是选举国家领导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权利。此观点是错误的。

(1)我国选举法规定,公民的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每个公民事实上不可能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因而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公民可以通过选举,挑选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让他们代表自己行使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2)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基层政权的派生机构,所以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我国村民、居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这种直接民主的形式实行村民自治、居民自治,逐步增强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提高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8.举办听证会,民众代表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利益,国家机关代表反映的是国家利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社会听证制度是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决策机关所作的决策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不能认为国家机关代表的意见仅仅反映国家利益,而不反映人民群众利益。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2)参加听证的具体公民,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其代表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有差别的。决策机关有责任协调不同社会阶层具体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所作的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9.?国家机关的权力由人民赋予,人民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这句话并不能全面说明我国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1)我国公民和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2)我国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国家机关以权力,通过行使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是公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但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应当把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总之,片面强调公民权利而否定公民义务,或片面强调公民义务而否定公民权利,都是不对的。

10.?开门立法?并不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

(1)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认为?‘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实行?开门立法?有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但?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

专题6《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易错》

1.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以宏观调控为主,间接引导,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弱化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该强化的要强化,该弱化的要弱化,是弱化、强化还是保持不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既不能认为?管得越多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政府应该在法定范围内依法履行职权,既不能出现?越位?,也不能出现?错位??缺位?,要把该管的管好,要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3.政府承担广泛而重要的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帮助我国公民解决任何困难。

在我们的生活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不是也不可能是全能的。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2)我们作为公民,也必须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积极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另一方面,公民应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5.法制和法治不是一回事。

(1)法制是指法律制度,是相当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而言的,涉及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

(2)法治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法。它包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普法教育等在内的全面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6.政府只要依法行政,就能正确行使权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必须要依法行政。

(2)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只有依法行政是不够的,政府权力的行使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否则会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不能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在我国,省、直辖市的人大虽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但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属于地方立法,所以地方人大不是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

2.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要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此观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把它当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唯一形式是错误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其他诸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种基层民主制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

(3)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3.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人民并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从国体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2)从政体看: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人大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4.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是不矛盾的。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只是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使党更好地担负起政治统治、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还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4)国家的政治统治、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职能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施的,不是由党组织具体行使的。国家机构在行使对内对外职能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依法行政。把党的领导和国家机构履行国家职能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6.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这并不代表它们都是执政党。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以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遵守宪法和法律。

(3)认为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都参加了国家政权是合理的,但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只有共产党才是执政党。

7.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而非国家机关,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分。

(1)国家机关具有强制性特征,而政协的提案、建议没有约束力。

(2)国家机关通过实施相应的国家职能,具体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而政协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国家机关上下级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政协上下级是指导关系。

(4)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也不是政治联盟。

(5)?人民政协?或?政协?不能等同于?全国政协?。

8.实现民族平等并不是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别。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已真正得到实现。具体表现在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但是这并不否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

(3)虽然各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总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9.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是不矛盾的。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有相应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同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全体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都不能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当然,任何宗教组织和个人也不能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宣传有神论。

1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并不是只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能够克服宗教的消极作用。

作为与科学世界观相对立的宗教,只要存在,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和对教徒进行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宗教制度,利用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是可以把宗教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的。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8《当代国际社会》

1.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并不只是为了本国利益。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些主张和做法都要维护本国利益。

(2)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能只顾本国利益,更不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这样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从根本上、长远上看,也是会损害本国利益的。

(3)少数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予以反对。

2.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并不代表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一个国家能否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决定的。

(2)经济发达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交政策的国家,其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会越大。

3.战略伙伴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结盟关系并不相同。

(1)含义不同。战略伙伴关系是指国家在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方向、战略关系、战略合作诸方面互为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国际和地区范围内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且一般都签署相应的协定或条约作为法律基础。结盟,一般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签订带有防守性质的同盟条约,共同防守来自非同盟国对同盟国的军事入侵;在一个成员国遭到这种入侵时,其他成员国必须视为对自己的入侵,从而必须履行保卫该成员国的军事义务。

(2)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同。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产物,大国之间发展伙伴关系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大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趋势加强,形成了许多新的利益汇合点、互动点;而结盟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于两极格局、两大军事阵营对峙强化了国家间的军事结盟关系。

(3)二者的本质特征不同。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而结盟关系的本质是大国联盟,搞军事集团,联合一方与另一方对抗。

(4)二者的影响不同。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进程;而结盟则会导致军备竞赛、全球范围的战争威胁等。

总之,战略伙伴关系是冷战后出现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与结盟关系和敌对关系相比是国家关系的进步;我国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战略,积极发展与各大国的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

4.世界多极化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

(1)国际社会中所谓的?极?,是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以美苏对抗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当今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多极化?。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5.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国家性质不变,我国的外交政策也不变。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制定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绝不侵犯别的国家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我国必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变,但由于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等原因,使我国外交政策有了变化,赋予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的新内容,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6.把和平共处等同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9《文化与生活》

1.不能将文化的来源与人们获得文化的途径混为一谈。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的唯一来源。一切文化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如:参加实践、接受教育、阅读书籍、与他人交流等。

2.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是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讲的,强调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同,要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弘扬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侧重于从动态、文化发展的趋势的角度讲的,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一方面,经济日益文化化,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文化日益经济化,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市场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3.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色彩,但是,地域不同,文化也有相似之处。

受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基于实践活动具有共性、人们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也会促进文化走向融合,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化必然存在着共性。

4.文化与经济不是同步发展的,二者也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越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5.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会使人精神空虚,阻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甚至把人引向歧途。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

1.?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指的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2)联系:它们都是对待文化的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文化需要多样性。

(1)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民族文化应当具有多样性。

(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4)企图用一种文化统一世界文化的做法,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必须予以坚决反对。

3.世界文化不是民族文化的总和。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文化交流并不只是文化输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并不矛盾。

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对外文化交流就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文化交流要海纳百川强调的是要善于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强调的是要保持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5.文化传承不是文化继承。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6.发展先进文化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区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1)?源远流长?主要是从时间角度,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的。强调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答题时根据材料中表示延续性和时间久远的词语,如?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几千年??古老?等判断其是否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2)?博大精深?主要是从内涵丰富厚重的角度,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的。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答题时,材料中如果出现?精彩??独到?等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的词语,则多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

(3)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很多时候材料是同时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的。

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间是有区别的。

(1)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

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2)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3)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4)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要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要抵制一切外来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同时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4.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而不是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的出现,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但不能将文化生活

中出现的令人忧虑的现象看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这些现象是否出现不在于是否发展市场经济,而在于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法律意识是否较强以及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是否到位。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有区别的。

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没有界定文化的性质和内容。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

进的、健康有益的,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倡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而?大众需要?的文化则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等,这种文化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3.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言的。

(2)联系。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者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它们都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其内涵,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都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需要发展先进文化,而且与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也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因此,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5.扭转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局面,仅靠公民自身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不够的。

要扭转?道德滑坡?的局面,还需要国家坚持以依法治国,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引领公民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为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奋斗。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3《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但并不能认为离开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有的科学研究者在自发形成的朴素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也取得了科学研究的成就。如果这些自发的、朴素的世界观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也是正确的,和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致的,对科学研究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能因此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因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更大。

2.不能认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其错误的一面。例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就其哲学出发点和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它从客观世界出发去寻找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但是,它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本原,而且其许多观点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甚至具有猜测性,这些都是错误的。近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正确地从物质世界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而且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它具有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等缺陷。相反,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虽然其世界观是错误的——它从神秘的?绝对精神?出发去解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但是,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是正确的,并且直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正确,唯心主义都错误。

3.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括。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括。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不能将哲学认为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更不是?科学之科学??最高概括的科学?。

5.哲学并不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有那些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即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与意识并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错误的意识也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不是说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时,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

3.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消灭规律。但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规律也因之变化。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但不是改变规律。

4.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

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不能说二者相互制约。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消灭规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趋利避害,造福于人类,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没有好坏之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趋利避害,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造福于人类,但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1)不能以事物出现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尽管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2)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成熟、力量较弱,但从事物的最终发展来看,新事物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最终会成熟、完善起来。

(3)不能以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是否新颖来判断新旧事物。新事物在形式上未必新,旧事物在形式上也可能很时尚。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强调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有条件的。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就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是错误的。

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表示质变比量变更有意义,有了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

有了量变不一定就会发生质变,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量变如果没有突破这一

?度?,就不会发生质变,事物就会保持原有性质,也就是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4.发生了质变事物就实现了发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由于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不是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而是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

2016高考政治易错易混大追捕:专题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社会意识并不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二是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三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价值观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指导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同时指导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3.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是有区别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首先,杰出人物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的;其次,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都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接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成效。

4.不能说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先进人物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比较大,因而人生价值大。但先进人物也要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即索取。

5.不能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同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包括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对概念,侧重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成果方面,而不着眼于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结果,因而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概念的外延小。

6.体力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社会精神财富也不只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这是因为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创造精神财富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而且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一些精神财富。

7.追求个人利益并不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个人利益是个人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个人利益也有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的区别。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绝不会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但也绝不会支持非正当的个人利益。我们反对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反对那种以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言行。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高考政治_易错点归纳

高考政治——易错点归纳 所谓热点知识就是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52.7%,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完整版)高中思想政治易错易混点(全套)

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尺度。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和购买力。 (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不能规定购买力) 5.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 6.外币的汇率升高,意味着人民币升值。 7.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商品的出口。 8.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 (意味着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 不利于商品的出口,利于商品的进口)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量不变) 比较大)11.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的价格会上升。 (正确表述为: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 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 12.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 13.人们的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14.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扩大生产) (消费水平会提高) (不能等同) 1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正确表述为: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16.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这三种消费心理都是不健康的。 (前两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 17. 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 (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反作用,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作用) 2.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体作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必然是非公有制。 (前者对,后者错) 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和市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不平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 但是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6. 法人代表是经济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将法人代表改成法人) 7. 公司的股东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清偿责任。(以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8. 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 (股份有限公司) 9. 董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决策机构) 10. 劳动者履行义务,是以劳动者享受权利为前提的。(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11. 储蓄存款既来自个人,又来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 (只来自个人) 12. 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 (是商业银行) 13. 股票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 (债券) 14. 国债是各级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其风险和利率都比较低。 (中央政府发行) 15. 社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范围之内,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 (前者正确,后者错) 2.各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平等,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3.非劳动收入分配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非劳动收入包括按资本要素和按技术分配两种) 4.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 分配只体现效率。 (两者都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 5.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 (效率是物质前提,公平是保证) 6.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错) 7. 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一般等价物) 观念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9.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商品的价值量会下降。 10.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最新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最新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1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 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 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 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易混易错 1.全面理解国家的属性 (1)主权属性。每个国家都拥有主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要素构成的。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2)阶级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社会管理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从属于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国家的社会管理属性和阶级属性既不能相互对立、相互取代,也不能并列。 2.区分民主与专政 民主专政 区别 含义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 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特征 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以国家力量的强制实施为基本 特征 功能 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①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充分实现民主,才能使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 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 ②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特定的国家 政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获得必要 的保障 3.正确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表现。 (1)广泛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多”,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2)真实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 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度,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期末考试的脚步越走越近,你的政治怎样复习呢?小编提醒大家易错、易混淆点一定要着重学习,不然丢分就真的很惨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与商品是同时产生的。() 2、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无实际意义。() 4、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也有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6、使用银行信用卡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 7、外汇就是外国的货币。() 8、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9、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提高(或稳定)人民币汇率。() 点拨: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但人民币与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2、“物以稀为贵”,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4、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是矛盾的。()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6、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7、商品价格上涨,消费需求一定会减少。() 8、水价提高,会使居民用水量大幅减少。() 9、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无关。()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资料、 3、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4、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减少。() 5、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6、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7、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8、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9、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社会保障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4、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8、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股份合作制属于混合所有制。()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编

经济生活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目的——)

2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22.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2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27.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8.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29.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3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31.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2.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33.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34.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35.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36.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7.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38.消费决定生产。 39.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4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编(必修一至四)新人教版

易错易混知识(选择肢) 经济生活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目的——) 2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22.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2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27.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28.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29.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3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31.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2.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33.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34.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35.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36.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7.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38.消费决定生产。 39.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4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根本标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2.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4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以经济和法律为主)4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45.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6.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47.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4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49.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我国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P5 3.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4、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6、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 7.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8.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9.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10.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1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12.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13.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14.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P44合理——公平、公正;合法——遵循法定程序) 1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 (民主决策原则:依照法律程序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 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纠错: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4.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纠错: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纠错: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16.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纠错: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17.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第一课 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 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 1.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辩证分析的态度。2.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分析: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全体公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3、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总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对被统治阶级来说,不是民主而是专政) 4、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人民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6、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和守法平等。(法律具有阶级性,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立法平等的说法错误,守法平等正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和平等实用法律三层意思) 8、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而不是享有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机关代表的权利)9、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村委会主任也是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体现。(选举权特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特指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10、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放弃。(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不能放弃,只能履行。不能因为放弃了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不管放不放弃权利,都应履行义务。)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2018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4】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含答案)

专题24 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 【2019高考预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近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用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了解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能力。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密切联系,可以广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适合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比较内因与外因及其关系 (1)内因不等于主要矛盾,外因也不等于次要矛盾。因为在内因这个内部矛盾中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在外因这个外部矛盾中,同样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 (2)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决不能把内外因之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之分混同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内外因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内因对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有决定作用并不是说内因对外因起决定作用,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只能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笼统地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例1、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重创素有“藏乡江南”的甘肃舟曲县城,舟曲告急。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大救援战役旋即打响:舟曲人民奋起自救,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各有关方面火速驰援,众志成城托起生命之舟,与时间赛跑,千方百计拯救每一个生命。材料表明( ) ①内外因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据②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变式】法国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这一观点( ) ①正确把握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②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④表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