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

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

整理:知风晓雨

李华:读书所给予的勇气

李华:福建师大附中政治教师李华发起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

2007年2月,由李华倡议、福州十几位中小学教师自发组建了“1+1读书俱乐部”,在教育学者张文质的带领下,利用“新思考网”的成长博客和“1+1教育网”,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倡导读书。俱乐部的宗旨是:教师的成长从读书开始,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成长“买单”。加入俱乐部的教师怀揣着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每人建一个教育博客,同读一本书,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通过导读、读书交流、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师阅读、思考,感受共同成长。“读”+“写”是俱乐部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张文质说,“笨”的人才能做持久的事。作为读书俱乐部的召集人,李华就是这样一个一条路走到黑的“铁杆粉丝”。在她的坚持下,“1+1读书俱乐部”已走过6周年,成员们共读了32本教育经典著作,撰写了650多篇读书笔记,组织了26次月谈会和21次网络在线讨论。

6年来,他们的目光始终积极关注着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行动始终努力推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受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影响和启发,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教师或学生的“1+1读书俱乐部”,南北遥相呼应,一起读书。

作为学校教研室主任,李华和她的同事一起成立了福建师大附中“光荣与梦想1+1读书俱乐部”,以“共读”模式带领和推动本校教师阅读教育经典。

她还应邀为福州教育学院等学校开设《读书是“为己之学”》、《享受读书》专题讲座。

在组织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颇丰,这些年撰写的读书笔记已达百余篇,几十万字。她因此而获得学校“教工阅读之星”称号,获福州市第四届“十大读书明星”称号。

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李华说,这种坚持是读书给予她的勇气。

卢化栋:“无用”之书的大用

卢化栋: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倡导师生读点“无用”之书,以经典诵读带动起全市中小学师生的读书热潮。

2005年,曾经做过教师、其后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卢化栋出任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在对当地中小学进行调研时,一些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教师办公桌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参外基本没有其他书籍,常读名著、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学生看的不是课本就是各类辅导书;学校不提倡,教师不推荐,学生不阅读,唯分数而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考试第一”的读书观和“分数唯一”的教学观,他提出“读‘无用’之书”的主张,在全市师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他认为,这些看似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书,却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师生共读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卢化栋还给市、县区教育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推荐了古今中外哲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理论经典80多种,并专门给班主任筛选了12种必读专业书籍。在

阅读经典中,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些原来见了教育专业书就头疼的老师,也能津津有味地“啃读”教育书了。

倡导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让机关干部先动起来的同时,庆阳市教育局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让爱读书、有思想的干部像种子一样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全市中小学校形成了强大的“读书磁场”。

“读而优则仕”或许是庆阳独有的,这几年,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有成果被当作教育局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考核标准,使一大批爱读书的老师和校长都觉得有了底气。

“教育靠的是慢功夫,看似无用之书,从长远看,恰恰有大用。”卢化栋的这个观点透露出耐得住寂寞的心性,而这对今天的教育人来说,几乎成了稀缺的品质。在推动读书这件事上,这位教育局长的确有股“长期持守”的韧劲。从2005年至今,庆阳的“读书热”没有陷入波澜壮阔之后的沉寂,反而愈显生机。

作为一位教育局长,卢化栋其实更像农人,做的是播种的工作。如今,这些种子已经在庆阳发芽、开花……

周其星:在童年世界种植书香

周其星: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语文教师周其星,经营着一间书香气息浓郁的阅读教室,带领“三叶草故事家族”将阅读的种子广泛播撒。

2005年暑期,一个机缘让周其星接触到看似简单却意蕴丰富的绘本。新学年开学后,他便开始将优秀的童书带进教室。从此,他乐此不疲地专注于儿童阅读推广与研究。

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他添置书柜,大量购进童书,并把自己的藏书带到教室里,和学生共享阅读之乐。

为突破教材的局限,他努力构建文学的课堂,和孩子一起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绘本教学,还是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他都进行大胆探索。《獾的礼物》、《再见了,艾玛奶奶》、《铁丝网上的小花》等课例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走在路上》、《好狼坏狼》、《神话中的偷窃者》等主题阅读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认为,文学的阅读不应处于静止的平面状态。他带领家长和全班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成功排演了《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七只小猫做苦工》、《星星的孩子》、《大脚丫跳芭蕾》等精彩的绘本剧,成为国内绘本剧阅读和表演的引领者。这些年来,除了将班级阅读搞得风生水起,在推进学校阅读上他也不遗余力。

2008年5月11日,周其星和两位伙伴一起发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努力推进民间儿童阅读公益行动。他们以“童心、爱心、慧心”体现故事家族的核心价值,并以“我是一棵会阅读的草”构成“草籽”们共同的语言密码。

此举不仅开启了深圳本地儿童阅读的新气象,让妈妈们爱上亲子阅读,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学校、图书馆、社区,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目前,除深圳市辖各区外,“三叶草故事家族”还在珠海、广州、上海、杭州、长春、海南、新疆等地建立了分站,影响波及全国一万多个家庭。

周其星还参与研发了“故事义工助力计划”及“乡村教师阅读成长计划”,远赴广西桂林、安徽阜阳、广东汕尾、新疆克拉玛依、黑龙江漠河等边远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优秀童书,还对大学生志愿者及当地教师进行儿童阅读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推广策略的实操培训,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推广阅读之路。

有一本图画书叫《种树的男人》,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常年在普罗旺斯高原上种树,终其一生换来林木葱葱。周其星希望自己就像这个种树的男人,在童年的世界里种植书香。

张干萍: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张干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张干萍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教师通过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2007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全面启动区教育系统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这是一个通过项目引领、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的读书工程。张干萍是该项目的主持人,她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年来,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张干萍带领她的工作团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推进教师阅读的活动,通过多途径引导、多方法指导带动全区20000多名管理干部、教职工及学生参与“读好书、荐好书”的阅读活动。

为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优秀书籍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伴侣,让教师通过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张干萍团队以老师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通过开展教师阅读现状调查、创建教师阅读管理机制、确立阅读试点学校、为教师推荐精品书目、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指导教师展开专业阅读等措施引导各校整合阅读资源,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教师阅读工程开展6年来,受到了全区教师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建立了“以读书促发展”的校内工作制度,挖掘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良好工作氛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幅提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张干萍相信,作为教师,唯有与书相伴,与书为友,才能在与古今中外圣贤哲人的无声对话和思想交流中,深化人文底蕴,丰盈精神世界,提升专业素养。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带领自己的工作团队精心打造教师阅读工程,使其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增长点”。

张干萍说:“读书是最有效的备课。”这个观点正在通过教师的读书与教育实践得到印证,而她自己也在推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着帮助别人、幸福自己的美好感受。

敖双英:让农村孩子因阅读而改变

敖双英:来自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镇中心小学的敖双英,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但她工作20年来一直坚持课外阅读的教育实践,毫不动摇。

2007年,她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实践,从此更是如鱼得水、信心倍增。5年多的时间里,她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儿童阅读教育实践中,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待遇,她一点一点攒钱武装自己的教室。现在她的教室虽然身处山区,但是有3千多册优质童书,有播放器、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网络、投影器、影碟机……为了建成这样一间教室,当时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敖双英投入了几乎所有积蓄。

朱永新说过:“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敖双英对此深信不疑。她明白自己力量微小,在众所周知的应试环境中独自一人推广阅读何其艰难,但她从不因此而放弃努力。她班上的学生每天在校可以读完一本课外书,每星期能在教室里看一场电影并讨论,每两周共读一本童书,每学年共读一本古典名著。仅2012年一年时间,班上阅读最多的满兴莲同学,完成了两千万字的阅读量、7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

敖双英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她总是尽最大可能把她的光和热散发到各个地方。从2007年开始,在她不断地言说鼓动下,学校商店和镇上的文具店里开始卖书;她的私人图书馆不仅自己的学生读,还把书借给别班学生,以及外校、外乡、外县的学生。为了让学校其他班级也能方便地阅读童书,2012年,她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申请、建立了一个中型的新教育童书馆,全校上千多师生可以坐在教室阅读优质经典童书了!

敖双英不仅在教室里开展阅读实践,她还参与了网络阅读推广项目,组建了新教育萤火虫长沙分站,并在线下每周组织读书活动。如今,她又担任了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培训”老师,每星期为300多位试验老师进行儿童阶梯阅读课程培训。多年以来,敖双英以一己之力,倔强地日夜工作,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家长、同事、朋友和网络同行。不知不觉中,她的故事飞出了乡村,飞到全国各地,她所在的中心小学也因此发展成为县市两级招牌学校。

2012年9月,她被誉为湖南省“最美乡村教师”,并被多家媒体报道,但她仍然守护着自己的教室,陪着孩子们静静地阅读,等待花开。

蔡明:阅读生态文化的建构者和践行者

蔡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蔡明和他的生态语文团队一直致力于“阅读生态文化”的建构、推广和实践。

蔡明和他的团队有着非常鲜明的价值理念:教育就是阅读,阅读就是实践。他认为没有阅读实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于是,他集生态语文团队之力共同建构并践行阅读生态文化。蔡明认为,对于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于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于学校和校长,只有把培养真正的读者作为教育的追求,才是高品质的教育。他非常固执地以为:“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

作为语文老师,他站了27年高中讲台,一直带领学生搞生态阅读,让每一个生命样态在阅读中绽放美丽。在疯狂应试的背景下,他努力坚持“4个一起”:和孩子们一起巧读语文教材,一起走进经典,一起读报用刊,一起徜徉诗歌殿堂。

作为生态语文教育的倡导者,他乐此不疲地带领着生态语文团队在区域范围内践行“教育就是阅读”。他是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成员有30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他还是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主持人,成员百余人;他还有张家港市中小学通识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多达17人;另外,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均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还有“生态语文”群下聚集着全国各地的生态语文志愿者和报刊媒体的朋友94人……在别人眼里,几乎没有实质意义的聚合,而在蔡老师的行动里,早已成了建构阅读生态文化、推广阅读工作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甚至网络化的生态语文团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他通过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改革,增加名著阅读和古典诗文默写的题量和分值等办法,不惜强行推动着阅读教育的落实。他善于利用每一次的课堂比赛或教师教学教研活动机会,开展生态阅读和生态写作

系列活动;他不断组织和参加各种读书征文比赛,开展“悦读经典,感受书香”等校园读书活动;他还不断发现和培植阅读教育的典型,及时宣传和推广。在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时,他选择阅读教育实践好的学校承办,并借机把这些典型推广出去。其中新塍初中的“广义阅读”在市内外有了相当的影响,全市30

所初中阅读教育都在实实在在地行动中。蔡明的积极倡导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年全国闻名的张家港正朝着“全民阅读”的“书香城市”健康地发展。

刘长明:做学生阅读经典的领路人图

刘长明:北京景山学校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长明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本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体,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60多所学校推广实验。

刘长明从教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行动,既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编写者,又是引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实践者。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应该从阅读经典开始,可以使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占据了精神与认识的制高点,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1999年9月,景山学校21世纪小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为选好课文、推广阅读名家名篇的阅读理念,他阅读了大量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2005年12月,刘长明参与编写的北京景山学校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在天津、重庆、四川等60余所学校实验使用。为了宣传推广景山学校的语文教改理念,他多次赴实验学校进行交流,既通过上观摩课呈现他的阅读教学理念,又通过讲座及谈话研讨和老师们交流阅读推广中的实际问题。

2010年5月,刘长明出版了个人专著《我教名家名篇》,集中阐释了他的阅读理念,并结合具体课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做了细致的说明。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刘长明送走了一个个毕业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坚持通过“四个阅读圈”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包括课内教材名家名篇课文、课内附录的名家名篇、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自己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积极性,刘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名家名篇的熏陶感染下,学生善于不拘形式地描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式活泼多样,语言富有文采。

2011年,刘长明应邀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文学院“儿童文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顾问,和广大教师一起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活动。刘老师常说:“名家名篇与经典作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用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让他们的身心在有趣的、精粹的名家名篇阅读中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底’,我愿做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的领路人。”

童喜喜: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发起“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带动近两万名父母进行亲子共读。

童喜喜用阅读推广的行动把“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公益人”两个角色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1999年,童喜喜用一笔稿费资助了一位失学女童,从此走上教育公益之路。2003年她以童书《嘭嘭嘭》稿费资助了30名失学儿童重

返校园。2004年,童喜喜赴山区小学支教时,发现了农村儿童阅读的匮乏。支教结束,她与一起支教的好友李西西开始自费购买各类课外书3000余册赠送贫困儿童。2008年,童喜喜创作“灾后心理关怀小说”《亲亲e家人》,将该书稿费捐赠汶川灾民,又购该书数百册寄赠灾区孩子。

2009年,童喜喜加入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要行动的新教育实验。在3年多的时间里,她走进200余所学校,面向学生、教师和学生父母作了数百场阅读推广讲座,写下了教育报告文学集《那些新教育的花儿》。她把这本书和中国首部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童书《影之翼》的首印稿费全部捐赠给新教育,资助师生购书、协助学校图书馆建设。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在行走学校中她敏锐地发现父母在教育中的缺失和阅读在家庭中的缺失。她感到,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没有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教育是难以成功的。2011年底,她发起了“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2012年,以该项目为基础,童喜喜创建了新父母研究所。她以义工身份全职担任所长,并捐赠自己全部积蓄32万元,组建起专职研究推广团队,全力以赴做起了阅读推广工作。

童喜喜身体力行,半年中在全国各地开展阅读推广公益讲座近50场,直接听众近4万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新教育种子教师计划已吸纳全国各地93名钟情阅读的教师,在近5000名中小学生中推动教室内的阅读。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在近30个城市组建工作站,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在网上汇聚近两万名父母,以萤火虫讲座传播亲子共读的理念与方法。新露特教阅读项目则面向残疾人群,该项目研发的“聋人手语常用词汇卡”为国内首创……家校共建、城乡联动、强弱携手为特色的阅读推广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是新父母研究的宗旨,也是童喜喜的阅读主张。一个人或许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身为团队一员,她宣布从此捐赠稿费的20%用于推动阅读,与大家并肩前进。在阅读推广的天空里,童喜喜正以行践言,知行合一,振翅飞翔。

史金霞:带一本书到课堂

史金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史金霞从教20年来,无论是在贫困的山区,还是在发达的城市,都将引导孩子热爱读书视为己任。

从教20年来,史金霞无论是在贫困的山区教书,还是在残酷的县中教书,还是在发达的苏南教书,都将引导孩子热爱读书视为己任。因地制宜,她采取了各种教学手段,将热爱读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

1993年,她刚参加工作时在山区教书,受物质条件限制,孩子们无书可读,便自己给孩子们刻印读物、手抄经典、课堂朗读。20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还经常会回忆当年史老师为他们朗读《人到中年》、《边城》等小说时的美好情景,还常常怀念那时史老师手抄的现当代诗歌选讲义……

1999年以后,在竞争激烈的县中里,史老师依然坚持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组织学生专题阅读,进行专题研究,撰写文学大师研究报告,组织专题报告交流会;并且为学生开设每课一读,每节课都为学生选读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时事新闻等包罗万象。

2007年后,她到苏南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善,史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除了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推荐书目外,还常常帮孩子们购书。许多家长感叹道:原来从不读书的孩子跟史老师学习不到一个月,就完

全变了一个人,天天都要读书!许多学生说自己高中3年读的书,比整个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的还要多得多。读书,已经成为她和学生所共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史老师的班上,读书的形式花样迭出:小组交流图书、每课一读、召开读书报告会、坚持读书摘评、撰写书评、微博上晒书单……这些孩子跟史老师一起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那些已经读大学、参加工作的学生也大多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很多孩子一直跟史老师保持联系,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彼此推荐好书。每每读到好书,他们都会第一个想到要与史老师分享,要推荐给老师,让她再去推荐给更多的孩子。

除了推动学生读书,史老师还经常给学生家长推荐书目,建议亲子共读,也带动同事读书,给同事、朋友的孩子们挑选适合的读物。

在史金霞看来,一个孩子就是一颗种子,像蒲公英会携书香轻飏千里万里;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驿站,周流转运,一站站传递读书的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与书为友,10年、20年、30年、40年……一个人到10个人,一个家到10个家……将好书推荐给适合她的人去阅读去欣赏、去品味,在史金霞看来,没有比这更令人愉悦了。

汤勇:幸福教育系于悦读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汤勇已出版多部教育专著,他以自己的读写经历诠释了什么是最美的教育人生。

2005年刚任教育局长,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每年写一本书。7年来,他先后推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等7部专著,其中《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一书荣

登《中国教师报》“2012年度教育图书价值榜”,并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201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2006年,局机关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并延伸为覆盖全系统的“五个一”读书活动——“每天读一小时书,每周作一千字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每学期发表一篇教育文章”。汤勇要求“大家都把读书当作与吃饭穿衣和自由呼吸一样,作为生活生存的必须,作为生命的一种状态”。

2007年至今,汤勇每年都要对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新教师、各类校长、班主任进行培训并作报告,每一次报告,他都结合自己的成长阅历一再强调读书之于做人、做事、做教育的重要意义,勉励他们以读书开启自己的幸福人生,延续自己的职业生命。

2008年,阆中启动传统文化教育暨经典诵读活动,“晨诵经典文”、“课间国学操”、“暮省圣人训”已成常态,“端午诵诗会”、“重阳孝亲行”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2009年,阆中实施读书活动“五有”建设——学校有书屋、办公室有书柜、教室有书角、家里有书房、走廊有开放式书架,出台《关于广泛开展师生全员读书活动的通知》,全市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开始经历读书带来的深刻改变。

如今,读书已成为阆中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形态各异的开放式书架,情调别致的咖啡书屋、草堂书吧,倚山傍势而建的书香廊、读书亭,随处可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积极开发校本阅读课程;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沙龙一系列载体使读书活动持续深入;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主题阅读、同读共写等活动让读书落地生根……穿行在阆中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老师们幸福的笑靥、孩子们灵动的双眼、师生们那十足的精气神以及区域教育的恬淡宁静。

“让阆中教育处处萦绕书香,让师生在阳光下快乐阅读,让阅读唤醒生命的美好”,这是汤勇心中最美的教育图景,是他所推崇和主张的幸福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与全市师生一道,轻盈迈步,执着远行……

常亚歌:教师读书贵在践行

常亚歌: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常亚歌用一种集体推进的形式对区域教师的专业阅读进行探索和实践。

教师不爱读书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到底该怎么办?以常亚歌的亲身经历来讲就是:“下水,与老师们一起趟趟这条河,看看河水到底有多深。”

在“下水”之前,常亚歌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暂缓大规模的、运动式的教师读书活动,而是组建了一个教师阅读实践小组,以集中阅读交流的方式对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作精批共读。将近一年的“下水”,他感到教师阅读的最大问题不是缺时间,而是缺能力与耐力,需要在经典阅读的中磨砺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和耐力,进而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常亚歌领导的小组从2010年春天开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批注式阅读,近两年时间,每周在批注之后还要写出一则不低于500字的总评,这对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他们作出充分的准备。首先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老师的批注进行修正性点评,并推荐优秀的批注让大家互相借鉴;其次给老师推荐参照书籍,拓宽阅读视野。在阅读

过程中,常亚歌先后向团队成员推荐了赞科夫、马卡连柯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教育家们的代表作,并尝试构建一个以“建议”为主线的“丰”字型教师阅读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共读一本书的概念,而是以借助网络,用一种集体推进的形式对区域教师专业阅读的路径作了新尝试。

当完成最后100条的阅读批注后,大家最大的感触不是庆祝胜利,而是想再安静地复读一遍。于是,2012年,常亚歌组织全市近7000名教师开始更大规模的《给教师的建议》网络阅读交流活动。并且在“济源名师成长工作室”网络平台上建立了100个“建议”交流主题帖,目前网站以每天4000人次的访问量承载着全市教师沉甸甸的阅读热情。而对于他们50人的团队而言,大家在半年时间里用案例的方式“还原”了100建议的一些核心理念,试图用发现身边案例的方式践行他们对“建议”的理解。去年春天,常亚歌的团队再次出发,大家以“每月推荐一书,3年建成个人书房”的方式,号召全市教师参与到“书房计划”之中,以他们再走阅读“长征”的实践活动唤起千万教师的读书之梦,唤起万千孩子的阅读之梦!

潘国英:打开农村学校的阅读之门

潘国英: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教育局局长潘国英自2008年以来,在全县大力推广读书工程。她认为,读书是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从当年的一名普通高中教师,一直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国英觉得最大的收益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书。她始终认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要从读书开始,读书是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2008年以来,潘国英局长亲任读书小组组长,开始在全县大力推广读书工程,并精选出《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二十位名校长风采录》和当代教育家系列丛书,进行循环阅读,定期交流读书感悟,每年给职工200元读书费。

2009年,潘国英主导制定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师生读书活动的通知》和《临邑县中小学师生读书活动方案》。给每位校长配备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人生为一大事来》等10本教育家系列丛书,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和读书体会。还为全县骨干教师建立成长档案,配备了《从成熟走向优秀》、《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等书籍,并在全县推出“4000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

2010年,县教育局向中小学教师赠送了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致青年教师》,拉开了“共读一本书,争做名教师”的序幕。2011年,为全县老师免费分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采用“好书漂流”的方式,组织5万名中小学师生共同品味经典。2012年全县共读《56号教室的奇迹》,并组织教师赴济南现场聆听了“雷夫中国行报告会及专家访谈”活动。

潘国英还在全县大力推行“书香校园工程”,建立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读书体系,订购了203万元的图书和挂图,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采取循环阅读的形式,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读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此外,她还推行电子图书、百种报刊进校园,吸收企事业单位向学校捐赠图书,丰富中小学师生的阅读资源。投资30万元为全县所有的教室配备书橱,把学校的图书放到教室里、走廊上,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2013年,她又启动“农村教学点图书配备工程”,为全县50多个教学点配备了30万元的图书。

潘国英倡导的县域整体推动读书工程有效解决了谁来引领师生阅读、谁来为阅读买单、阅读时间从哪里来等一系列制约阅读推广的基本问题。她认为,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职业追求和生

活态度,学生能以读书好学为风尚,家庭和学校因读书而改变,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孙明霞:做一名民间读书大使

孙明霞: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生物教师孙明霞到全国各地做过200多场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谈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这既是她的宣讲内容,也是她的实践。

孙明霞真正开始读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并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中国教育报》每周会推荐一些新书,她就会买来阅读;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她就特别想和别人分享。她还先后邮购多本《魏书生文集》、《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魏书生学生日记》送给全校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

孙明霞所在的生物教研组虽然只有十几个人,却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学习型团队。她每年推荐几本书大家一起读,这个教研组现已形成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周教研活动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读书分享——由一个老师推荐一本书并谈读书体会。孙明霞说: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首先要成为读书人,才能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阅读是丰富精神的幸福之旅,可以充盈心灵,改变人生终点。

近几年,孙明霞到全国各地做过200多场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谈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她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与书发生的美丽故事和大家分享。值得欣慰的是,她走过的很多学校开始重视读书。2007年,一位工资只有两三百元的乡村小学教师,受了她的“蛊惑”一次就购买了300多元的书,并且带动他的同事读书,这位教师现已成为一名踏实能干的校长;2008年孙明霞在山东惠民学校介绍读书的体会后,这所学校每年都为老师购买两本自选书,

还组织教研组长到省城教育书店购书;一位校长先后委托她网购了5000多元的图书,并在全校开展阅读。

孙明霞出门带的最多的是书。每到一所学校或城市,她都买些新出版的好书、杂志等送给校长、老师。到访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她就买书赠送,她曾先后赠书给河北某农村学校、山东东营一所偏僻学校、四川一所私立学校。“为中国而教”项目邀请孙明霞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师,她赠送给50多位志愿者每人2本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和《心与心的约会》,并在培训中根据他们的需要推荐图书。

一位资深媒体人夸赞道:“明霞,你是民间的读书大使。”

陈旭:传递读书正能量

陈旭: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生路小学校长陈旭一直致力于校园阅读。学校每年制度化举行读书主题活动20余个;在河北等地援建“红领巾书屋”21个,捐献图书3万多册。

享受读书“特权”,培养读书习惯;阅读储蓄知识,书香浸润人生;阅读奠基幸福人生!这些阅读主张与实践让陈旭校长享受着推动读书的快乐与自豪。人称书香型、学习型校长的陈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引领教师品书。

从1998年至今,陈旭校长一直致力于校园阅读。他主张,教会学生读书,引领教师品书。他实践,让校园成为书的“王国”,让孩子们在书香“巴学园”里养成读书习惯,品味幸福人生。

在他的学校里,每年固定举行“教师读书沙龙、学生读书沙龙、亲子读书沙龙、志愿读书沙龙”等活动;每年制度化举行以读书为主题的“好书进校园、图书跳蚤市场、读书擂台赛、读书我先行、天天诵经典”等活动20多个。在

他率领下,学校在河北、山西等地援建“红领巾书屋”21个,捐献图书3万多册。陈旭推行阅读的举动,在秦皇岛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因此吸纳社会赞助资金近百万元。

如今,陈旭校长已在新生路小学建立了红领巾阅读储蓄银行、图书超市、班级读书角、楼道内红领巾读书角等读书网络,师生可在校园里随时随地读到自己喜爱的图书。读书沙龙、读书论坛、图书漂流、阅读储蓄银行等已经成为校园读书品牌活动。陈旭校长推行的“给师生一个读书‘特权’、教师读书100行动、爱心书坊”等让师生广泛受益。校园里曾经的“调皮大王”变成了“读书大王”;教师每个人都在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教育信仰,那就是“做人要有好品质,做事要有真本事”。

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读书品质,学校精心设立了“红领巾阅读储蓄银行”。同学们通过日常阅读,将收获的知识财富储存起来。小理财师根据储户读书数量质量、知识运用能力,适当给予阅读币、读书星的奖励,并适时评出读书大王等荣誉称号。

在推行阅读过程中,陈旭校长不断总结经验,发表了《书香作伴育桃李》、《读书“特权”》等大量文章。因大力推行阅读,陈旭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读书读报先进个人。

常生龙:用读书充盈精神世界

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支持成立以“博学明智,慧己育人”为宗旨的虹口教育系统博慧读书俱乐部;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开设“悦读”专栏,每个月向全市教师推荐一本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