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_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_赵伟

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_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_赵伟

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_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_赵伟
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_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_赵伟

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

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3

赵 伟 张 萃

内容提要:本文以空间集聚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前提条件,分三个层面实证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的FDI因素:一般层面之FDI渗透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联性;行业层面之集聚诸因素中的FDI因素;集聚程度有别层面之FDI集聚效应差异。

借助成熟模型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所有这三个层面,FDI的行业空间集聚效应均明显可见。研究还显示,即使在高集聚行业,FDI迄今尚未产生新经济地理学推断的倒U型效应。

关键词:制造业增长 FDI制造业集聚效应 空间基尼系数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FDI(外来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下同)因素,一直是经济界长盛不衰的论题之一。早先的研究主要围绕FDI之经济增长效应测度展开,近年的研究重心显然已转向对效应发挥机理与路径的实证。沈坤荣和耿强(2001)、江小涓和李蕊(2002)、冼国明和严兵(2005)等做的研究,探讨了FDI之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赵伟(1999,2001)提出了FDI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效应(净资本形成、就业、技术外溢与微观制度转型效应),江锦凡(2004)实证检验了资本积累、技术外溢和制度变迁及产业结构变化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的此类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主要关注了FDI对已建立产业的线性作用,而忽略了其对潜在产业的形成及已建产业空间重构(restructuring)的非线性影响,尤其是对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我们知道,无论是NEG(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还是新增长理论的推论,都认为产业集聚及与之联系的收益递增往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这一推论已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从早先Ciccone和Hall(1996)对美国以及Ciccone(2002)对欧盟的产业集聚———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到近年Cingano和Schivardi(2004)对意大利制造业集聚之TFP(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应检验,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关于产业集聚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研究也不在少数,周兵和蒲勇健(2003)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人均G DP与企业数量集聚或产值集聚均存在高度正相关;G ao(2004)的研究则明确揭示,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对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有鉴于上述认识,探讨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机理,显然不能忽略如下两个环节的联系:一个是FDI流入与产业集聚之间的联系,另一个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成熟的理论支持又有大量实证佐证,因此只要证明FDI与中国主要产业空间集聚之间的确定联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证明了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本文的核心宗旨恰在于此,即考察与揭示FDI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之间的联系。

3 赵伟,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310027,电子信箱:wadezhao@https://www.doczj.com/doc/8617657859.html,。张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6A JL004)的资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肯定及建议,文责由作者自负。

二、FDI 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现实印象的合理印证

关于FDI 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关系的研究,迄今总体上尚属空白,有的仅是些关于影响制造

业集聚的非FDI 因素的估计与分析(比如Wen ,2004;金煜、陈钊和陆铭,2006)。然而沿海区域工业化的大量现实经历表明,FDI 的区域集中是个不争的事实,FDI 集中区域的制造业相对乃至绝对发达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区域制造业集聚中心的经济较之别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增长率或者发展水平,也多少能从区域经济直观比较中找到根据。然而这种印象中的联系,还须得到科学分析的印证。分析的一个基础环节,无疑在于检验FDI 集聚与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的联系。检验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主要制造业区域集聚状况;第二步,FDI 与主要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的联系。

上述第一步首先涉及到对制造业区域集聚“样本行业”的选择和测度尺度的选择。关于样本行

业,考虑到数据分析的可获得性以及FDI 渗透程度,我们选取了20个制造业行业。①关于测度尺度,可沿用克鲁格曼(K rugman ,1991)所用过的“空间基尼系数”。按照界定,这个系数是E llision 和

G laeser 的工业地理集聚指数的简化形式(E llision 和G laeser ,1997),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 =

∑i

(s

i

-x i )

2

(1)

其中,G 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s i 为i 地区某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x i 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该系数值的涵义也是清楚的,即其值越大(最大

值为1),表明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引入20个制造业行业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可以列表归结。如表1所示,20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及其变化,显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其一,集聚程度最高与最低行业分界明显且持续不变。在我们分析的这20个行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当首推电子通信业,集聚程度最低的为非金属制造品行业,从1999年到2003年5年间,两者的位置始终未有变化。其二,绝大多数行业空间集聚趋于强化。在我们分析的5年期间,20个行业中集聚程度持续上升的有15个,集聚程度基本未变或略有下降的有3个,仅有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明显减弱。

现在进行第二步分析,考察制造业区域集聚中之FDI 效应。出于分析的简便起见,关于行业FDI 渗透程度,可参照Blomstrom (1986),即采用外企就业人数占行业总就业人数比率,并设定该比率与FDI 行业渗透程度成正比。对于上述20个制造行业计算期(1999—2003年)平均的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FDI 渗透率,亦可列表排序。如表所示(见表2),几乎所有行业,这两个数据之间均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就是说,行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确与行业FDI 渗透程度呈正比。具体来看,反映空间集聚程度的基尼系数最高的三个行业(电子通信、电气和仪器仪表),其FDI 渗透率也最高。而像非金属、化学原料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空间基尼系数低,其FDI 行业渗透率也较低。从聚集的地域来看,广东、江苏和山东等沿海省份高集聚行业较多,这显然与这些省份引进的FDI 较多存在必然的联系。

就这些行业间的基尼系数差距和制造业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动来比较,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行业间的基尼系数差距趋于拉大。如图所示(见图1),从1999年的01095扩大到了2003年的01156,增长了1164倍,而且这种差距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制造业总体的空间基尼

系数也连年上升,从1999年的01025增加到2003年的0104,增幅达到了116倍,并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①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从2004版开始采用的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G B ΠT 47542

2002)。

表1

中国20个制造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行业名称19992000200120022003动态趋势食品加工业0.0146620.0192990.0203390.0431740.034579上升食品制造业0.0137580.0143480.0145040.013840.026091上升饮料制造业0.0065790.0071240.0075320.0082370.008526上升烟草加工业0.0182350.0196070.0189370.0194820.019994上升纺织业0.0295020.0296710.0322950.0365220.042148上升造纸及纸制品业0.0131550.0156660.0182850.0192740.021969上升石油化工及炼焦业

0.0389220.0413540.0444680.0548310.060043上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0101180.0104020.0106750.0112620.010564上升医药制造业0.0098160.0090850.0099330.0093570.008767弱降化学纤维制造业0.0341070.0362360.0433020.0482930.063932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046620.0042990.0044790.0048640.005892上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286650.0284740.0273050.0271320.025795下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155440.0157290.0149370.0157890.013378弱降金属制品业0.0372060.0422260.0460110.053830.061674上升普通机械制造业0.0232520.0245460.0279290.0312230.034715上升专用设备制造业0.0164760.017820.0192380.0185830.012704下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197220.0186570.0199430.0199090.019234未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369720.0454580.052860.0656010.084145上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0998340.1202630.1281360.1427560.161695上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0.0384220.0439990.0438710.0577530.089023上升总体

0.02548

0.028213

0.030249

0.035086

0.040243

上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有关年份)。图1 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差距与总体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若将上述表中的数据用相关图予以描述,则FDI 与行业空间集聚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明显。如图所示(见图2),FDI 渗透率(横坐标表示)与反映行业空间集聚程度之基尼系数(纵坐标表示),在绝大部分行业都显现了较高的相关性。

三、制造业区域集聚:诸因素之中的FDI 因素

然而客观地来说,上述相关性分析还不能证明FDI 与行业区域集聚之间的肯定联系,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导致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因素,并非FDI 一个,而有多个。根据NEG 推

图2 FDI 渗透率与行业区域集聚(1999—2003)

表2FDI 与制造业区域集聚(1999—2003)

行业名称平均空间基尼系数平均FDI

渗透率

聚集省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1305370.545402

广东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570070.278055广东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0.0546140.325709广东金属制品业0.0481890.239080广东石油化工及炼焦业0.0479240.038867辽宁化学纤维制造业

0.0451740.157651江苏纺织业0.0340280.147382浙江普通机械制造业0.0283330.101923江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274740.032025江苏食品加工业0.0264110.155284山东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194930.121093上海烟草加工业0.0192510.011669云南造纸及纸制品业0.0176700.152628山东专用设备制造业0.0169640.075733山东食品制造业

0.0165080.244955山东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0.0150750.063494江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0106040.081413江苏医药制造业0.009392

0.123661

江苏饮料制造业

0.0076000.169235

山东、广东、四川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048390.092980

广东、山东

资料来源:同表1。聚集省份按照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选取。论,一个行业空间集聚的动因,主要源自行业增长、规模报酬和运输成本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与FDI 因素搅在一起,难以截

然分开。因此要判断FDI 对一个行业空间集聚的影响,须与别的因素综合考虑。较为简便的做法是,借助一个模型对引起行业空间集聚的诸因素或多个变量同时进行回归分析,以观察诸因素中FDI 系数的显著性。

出于简便起见,从行业的角

度,可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因素归纳为四①,并按照如下方法予以量化:(1)FDI 因素,仍取前面的FDI 渗透率,即外企就业人数占行业总就业人数比率来衡

量。②(2)行业的增长(G rowth ),可取行业产值增长率,考虑到增长与集聚之间的往复影响及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可将行业增长

变量予以滞后处理。③(3)规模

经济(Scale ),可选用行业产值的企业平均规模值。(4)行业运输费用(T ranscost ),鉴于此项统计

①②③关于内生性问题,我们以行业增长的滞后一期作为行业增长的工具变量并采用Hausman (1978)的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不用工具变量的模型的确存在着内生性。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的常用方法就是用内生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其工具变量

(Haaland et al.,1999),考虑到本文的样本

期,我们仅采用了行业增长的滞后一期。

感谢匿名审稿人就此提出的质疑。

我们还尝试了用外企工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率来衡量FDI 渗透率,但发现对文章结果并无大的影响,只是对应的t 值和R 值略有下降,但该变量依然显著。感谢匿名审稿人就此提出的质疑。

这四个变量也是通过backward 、

forward 和stepwise 的回归分析中选择出来的

“最优”变量,此外还使用了国企行业比重变量以及行业劳动力密集度变量等变量。感谢匿名审稿人就此提出的质疑。

数据特点①,可取相对值,即将20个制造行业划分为高、中、低运输费用三类,而后按虚拟变量的方式分别赋值。

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若以i代表具体行业,t代表计算期(1999—2003年),α

i代表每个行业所具有的不随时间变化且无法观测到的个体效应,u

代表误差干扰项,G代表行业i在t时期的空

i,t

间基尼系数,则用于实证检验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ln G i,t=αi+β1ln(FDI i,t)+β2ln(Growth i,t-1)+β3ln(Scale i,t)+β4ln(Trans cos t i,t)+u i,t(2) 现在可将上述20个制造行业1999—2003年间的面板数据引入模型进行回归。由于Hausman 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固定效应模型,因此须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表所示(见表3)。其中,第(1)至(4)列依次为各解释变量对行业集聚进行回归,第(5)列为涵盖了四个解释变量的总回归。

从表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单独估计还是与其他解释变量通盘估计,FDI之行业区域集聚效应都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说,lnFDI每提高1%,行业区域集中度提高约0.29%。这就是说,我们前面对于FDI与行业空间集聚相关性的简单考察,在这里得到了更可靠的实证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FDI之外的三个解释变量中,两个变量(行业增长和运输费用)对行业区域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仅有规模经济之行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

表3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决定因素估计(因变量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1)(2)(3)(4)(5)

常数项-2.814404333-3.542828333-3.519545333-3.66705333-2.786288333 lnFDI0.43649873330.2913663333 lnG rowth0.0801955330.006351

lnScale0.56529863330.4231951333 T ranscost-0.1037303-0.1685448χ2统计量27.93 5.9239.90.128.12 R20.12190.05160.20540.0050.4783样本组数2020202020

注:333代表显著性为1%,33代表显著性为5%,3代表显著性为10%。

资料来源:同表1。货币变量都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四、FDI与制造业区域集聚:行业差异性分析

前已论及,在我们所分析的20个制造行业之间,区域集聚程度并非划一的,而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引出的问题是:FDI集聚效应是否会因行业而异?换句话说,其集聚效应在那些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与那些集聚程度较低的行业是否一样?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20个行业中选出6个空间基尼系数平均值超过01045的行业,作为“高集聚行业”的子样本(具体行业见附录)。同时为保证可比性,相应地挑出空间基尼系数平均值最低的6个行业作为低集聚的子样本(见附录)。对这两个子样本用同一模型回归的结果,如表4、表5

①运输费用虽然未有明确对应的统计数据可资利用,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对主要制造行业按照“物流费用率”高低做了一些划分,将煤炭和化学制造等行业定为高物流费用率行业,将石油、有色金属、烟草等行业界定为低物流费用率行业。这可作为行业运输费用相对指标的重要依据。

所示。

先看高集聚行业,表4除了第(3)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外,其余各列之Hausman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固定效应模型,而给出了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与上一节的总体样本回归结果一致,无论单独估计还是与其他所有解释变量同时估计,FDI之行业集聚效应都明显可见。

在FDI之外的其他三个解释变量中,规模经济和运输费用之行业区域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但行业增长的集聚效应仍不明显(见表4)。

表4高集聚行业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因变量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1)(2)(3)(4)(5)

常数项-2.176501333-2.036289333-2.828545333-2.657087333-1.742256333 lnFDI0.41900873330.4183954333 lnG rowth0.38291723330.0532392

lnScale 1.2452493330.3802065333 T ranscost-0.1922686-0.296897133χ2统计量13.72 6.360.0142.95

F统计量52.71

调整后R20.32140.29180.27550.0020.8593

样本组数66666

注:333代表显著性为1%,33代表显著性为5%,3代表显著性为10%。

资料来源:同表1。货币变量都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再来看低集聚行业。由于Hausman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固定效应模型,表5给出了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单独回归时,FDI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而与其他三个解释变量一起回归时,FDI系数变得不显著了,这表明对于集聚程度低的行业,FDI并没有发挥其制造业聚集效应。至于其他三个解释变量,也都没有对行业集聚产生显著的影响。

表5低集聚行业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因变量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1)(2)(3)(4)(5)

常数项-3.682028333-4.474407333-4.379213333-4.453392333-4.025455333 lnFDI0.43881423330.0945605 lnG rowth0.05960720.0287612

lnScale0.32458593330.2539083 T ranscost-0.1752787-0.1404041χ2统计量 4.72 2.397.050.26 4.22

调整后R20.02020.00090.20270.0560.1722

样本组数66666

注:333代表显著性为1%,33代表显著性为5%,3代表显著性为10%。

资料来源:同表1。货币变量都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五、FDI 与制造业区域集聚:非线性论题

至此我们的分析还不能完结。我们知道,NEG 研究揭示,一个行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所谓“拥挤成本”,后者导致行业离心力增加因而出现行业再分散趋向。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对于那些集聚度很高的行业,FDI 渗透率的上升是否会引起行业再分散趋向?

表6 非线性回归结果(因变量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高集聚行业

(1)

低集聚行业

(2)

常数项

-1.671278333

2.737009333

lnFDI 0.6588666

3337.069702

333

lnG rowth 0.0338785-0.0449379lnScale 0.289146

3330.5355521

333T ranscost -0.2349275333

0.12660583

(lnFDI )2

0.0643179 1.653385333

χ2统计量

116.7090.20调整后R 20.87280.8414样本组数

6

6

注:333

代表显著性为1%,33

代表显著性为5%,3

表显著性为10%。

资料来源:同表1。货币变量都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

计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FDI 行业集聚的非线性论题。其简便实证方法,无疑在模型(2)式的基础上引入FDI 二次项,对高集聚行业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如表6第(1)列所示。不难看出,FDI 一次项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虽然也为正,但并不显著。这意味着FDI 与高集聚行业之间的倒U 型关系尚未出现。对此结果可做如下解释:中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目前的集聚程度并不高,仍处于上升阶段。这一点已为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早先的研究所证明,他们利用E llision 和G laeser (1997)γ系数的测算和与美、英、法的比较揭示,中国目前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于高集聚行业,FDI 进一步的增加仍会促进该行业区域集聚的发展。

对于低集聚行业来说,虽然前面的回归分析表明FDI 与行业集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

系,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这种线性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根据NEG 的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散的行业会因为某种向心力的作用而有可能变得集

聚。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对于那些集聚度很低的行

业,FDI 渗透率的上升是否会通过带来某种向心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等)而引起行业的再集聚趋向?

图3 FDI 渗透率与低集聚行业的集聚关系

同高集聚行业一样,我们仍在模型(2)式的基础上引入FDI 二次项,对低集聚行业进行回归,以检验FDI 这种动态的促进效应。实证结果如表6第(2)列所示。可以看出,FDI 的二次项和一次项系数均为正,且具有1%的统计显著性,表明FDI 与低集聚的行业之间存在着U 型关系。图3描绘了这种关系,其中,lnFDI 对lnG ini 作用方向的转折点是-2114(此时FDI 渗透率等于11177%)。如果FDI 渗透率超过11177%(即lnFDI >-2114),那么FDI 将对行业集聚产

生加速递增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低集聚行业的子样本中,一半行业的FDI 渗透率都低于

11177%,使得我们无法确定FDI 对低集聚行业的作用方向。这也是导致在表5第(5)列的线性回

归中,FDI对低集聚行业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①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当不难看出,FDI集聚效应的发挥在集聚程度高低两端的行业有所不同:在集聚度较高的行业,FDI对行业集聚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集聚度较低的行业,FDI聚集效应微弱。只有当FDI渗透率超过一定比例时,才会对行业集聚产生加速递增的促进作用。

六、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至此可将我们的结论归纳如下。

(1)FDI的持续涌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个动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是制造业空间集聚。通过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9—2003年FDI渗透率与区域集聚有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找到FDI与这些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的肯定联系。综合考虑制造业主要行业集聚诸因素的实证检验,则表明FDI集聚效应至少与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一样明显。

(2)按照集聚程度将行业分为高集聚与低聚集后的拓展回归分析表明,FDI制造业集聚效应在这两类行业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说,高集聚行业FDI集聚效应明显,低集聚行业FDI行业集聚效应微弱,FDI与行业集聚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非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只有在FDI渗透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FDI之行业集聚效应才渐次显现且不断趋于强化。

(3)基于NEG之集聚倒U型假说的检验表明,由于中国目前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并不高,所以FDI渗透率的增加不会带来高集聚行业的再分散,反而会推动该行业集聚程度进一步地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FDI在促进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如何在充分发挥FDI制造业集聚效应因而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实现各主要地区之间经济尤其是收入增长的协调,则是研究者必须关注的现实论题之一。本文从行业角度切入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分析,无疑为将行业与地区因素通盘考虑,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此外,将FDI、制造业区域集聚和经济增长纳入到同一个模型系统中进行回归分析,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附录高集聚行业与低集聚行业的平均空间基尼系数(1999—2003)

高集聚行业平均空间基尼系数低集聚行业平均空间基尼系数

化学纤维0.045174非金属0.004839

石油化工0.047924饮料制造0.007600

金属制品0.048189医药制造0.009392

仪器仪表0.054614化学原料0.010604电气0.057007有色金属0.015075电子通信0.130537食品制造0.016508

参考文献

江锦凡,2004:《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世界经济》第1期。

江小涓、李蕊,2002:《FDI对中国制造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金煜、陈钊、陆铭,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第4期。

①为了验证这一解释,我们还对低集聚的子样本中FDI渗透率超过11177%的行业进行了再次回归,结果表明FDI对行业集聚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路江涌、陶志刚,2006:《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经济研究》第3期。

沈坤荣、耿强,2001:《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冼国明、严兵,2005:《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第10期。

赵伟,1999:《经济全球化:我国从中得到的利益与面临的问题》,《国际经贸探索》第1期。

赵伟,2001:《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经济学家》第5期。

周兵、蒲勇健,2003:《一个基于产业聚集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Blomstrom,M.,1986,“F 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e E fficiency:the Case of M exico”,Journal o f Industrial Economics,XXX V,97—110.

Ciccone,A.,and Hall,R.E.,1996,“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 ic Activ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6:57—70.

Ciccone,A.,2002,“Agglomeration E ffects in Europ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6:213—227.

Cingano,F.,and Schivardi, F.,2004,“Identifying the S ources of Local Productivity G rowth”,Journal o 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720—742.

E llision,G.,and G laeser,E.L.,1997,“G eographic C oncentration in U.S.M anu 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y,105:889—927.

G ao,T.,2004,“Regional Industrial G rowth: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4,101—124.

Haaland et al.,1999,”What Determ ines the Econom ic G eography of Europe?”,CEPR Discussion paper N o.2072.

Hausman,J.A.,1978,”S pecification T ests in Econometrics”,Econometrica,46,1251—1272.

K rugman,P.,1991,G eography and T rade.Cambridge,M assachusetts,MIT Press.

W en,W.,2004,“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Journal o f Development Economics,73,329—347.

FDI and Manu 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 China:Evidence of20I ndustries

Zhao Wei and Zhang C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CRPE,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S 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agglomeration and manu facturing growth,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FDI elements in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major manu 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e em pirical checking of the effects is focused on the three targets successively,the gene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FDI penetration and manu facturing agglomeration,the FDI elements in all pro2agglomeration factors in specific industries,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FDI effect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with differentiated agglomeration degree.All the three em pirical w orks show clear existence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s of the FDI on major manu facturing industries.A further study aiming at proofing the inverted2U shaped connection between FDI and agglomeration gets a negative ans wer.

K ey Words:Manu facturing G rowth,FDI E lements in Manu facturing Agglomeration,S patial G ini2C oefficient

JE L Classification:F20,R11,R12,C23

(责任编辑:詹小洪)(校对:晓 鸥)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题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自主测控卷) ●共同基础平台(90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答案:A 2.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答案:C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考虑的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答案:B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答案:A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答案:D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答案:C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砖瓦厂 D.食品厂答案:B 8.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A 9.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答案:D 10.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最新整理)

内黄一中分校2015级地理组集体教案 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人王庆华吴粉红 张晓莉备课时间2016/5/5课型新授 授课人上课时间2016-授课班级班 个人见解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意义。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教学过程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多,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工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工业联系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 工业联系表现举例 生产工序上的 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 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 成了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纺织厂河印染厂之间的 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 联系工厂之间虽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布局在同 一个工业区,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 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 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 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 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概念优势举例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 效益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建成后,与之有生产工序上联系的许多企业相继建设,与它配套,形成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区 具有工业联系 的一些工厂往 往近距离地聚 集起来,形成工 业集聚现象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运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是要面向世界,但是在Made in China充斥着世界各国街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在西方企业强烈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冲击波的时候,“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从“中国制造”的繁荣到“中国品牌”之富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我们是排名世界贸易前10名的外贸巨人,贸易中流转的商品却无法带来品牌的附加价值,仍在以原始的资源和加工价值为我们换得微薄的利润。然而我们的经济终究要面对更直接的国际竞争,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了必须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品牌 中国经济的增长让世界瞩目,这已经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按此速度几十年后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如果不能转变经济的增长模式,依靠这样的一种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模式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0.2%,2004年已超过70%,已是全球最高。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大程度上是靠外资在推动,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到了半壁江山。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中国获得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不但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相应的利益,反而会使国内产业产生空洞化的趋势,这种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使中国经济套牢在低端产业的陷阱之中。 对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升级和品牌塑造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批推动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世界级品牌,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是没有多大希望的。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商战中,决定胜负的武器已不再是飞机大炮,而是科技、文化、品牌与形象。如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 品牌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品牌之争更是民族工业的命运之争,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品牌的自强。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需要中国品牌 数据显示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只有4个。而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品牌上榜。 我们自问:“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还要走多久? 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会长、世界著名企业联盟执行主席周茳钐先生曾经指出:全球华人竞争力品牌总价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华人竞争力品牌企业总资产已超过2万亿美元,华人竞争力品牌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肯定。中国在未来应是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众多世界品牌的经济强国,而不应是世界品牌的加工厂。 近年来,全球经济买方市场初步显现,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已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企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高一下册地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知识点梳理

高一下册地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知识点 梳理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一下册地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工业联系 ①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 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 基础上的。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

①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②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3、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A、把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B、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成的。 (2)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 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区域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扎扎实实干、步步为营干、循序渐进干。只有注重品牌建设、强化企业精神、倡导工匠精神、注重国际合作才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实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全新景象。才能让“中国制造”“今胜于昨,明复胜于今”,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目标。(完)

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图1为某企业在甲、乙、丙、丁四地生产同一批产品的成本费用。如果从最小成本原则考虑,该企业的区位指向是() A.原料和动力指向型 B.市场和劳动力指向型 工资燃料费原料运费科技C.劳动力和动力指向型 D.动力和市场指向型 图2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2---4题 2.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3.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4.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D.中、西部地区 右图为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城镇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 C.冶炼厂D.电镀厂 6.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某跨国公司的芯片生产厂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但2007年3 月,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大连投资25 亿美元建芯片生产厂。回答7--8题。7.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 8.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芯片生产厂,主要因为中国拥有() A.丰富的原料B.庞大的市场C.廉价的劳动力D.先进的技术 9.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相同的区位条件是() A.交通便利B.原料、燃料自给,水运方便 C.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D.农业基础好,盛产稻米 读某类工业净收入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仅从经济效益考虑,图中最适宜该类工业布局的区域范围是( ) A.H~I B.I~J C.J~K D.K~M 11.影响该类工业净收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工资和市场距离 B.运费和原料成本 C.地租和原料成本 D.运费和地租下图为某城市的居民区和工业区布局规划图,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回答12—13题。 12、若该城市是我国北京,则布局比较合理的是

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

【摘要】本文运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工业集聚的理论,对曹妃甸未来经济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将成为京津唐经济圈的一个制造业中心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曹妃甸产业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品牌营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品牌营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摘要] 品牌营销是企业经营制胜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上品牌营销的重要作用和当前我国企业品牌营销现状的分析,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品牌营销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品牌营销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国际市场 一、引言 今天的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作为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品牌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从形式上看,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这些要件的组合运用,而在本质上,品牌是让消费者辨别出产品的销售者或制造者,其要义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品牌营销是指在营销过程中,以让消费者对品牌的充分理解、认可和接受为出发点,努力作好品牌的计划、控制和实施,持续提高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用品牌营销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品牌”,是我国企业适应竞争,取得竞争利益的迫切要求。 二、国际市场上品牌营销的作用 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营销比传统的产品营销具有更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营销能够有效开拓国际市场。由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统一品牌,从而逐渐形成国际品牌口碑,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

因品牌而产品,而不是相反,或因产品而产品。它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本保证。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在经济体制、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实施产品营销还是品牌营销的差别可能还不是十分突出;但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各国的营销环境的巨大差别,纯粹依靠产品打开市场是艰难的。采用品牌经营,实施品牌营销,通过人们接受品牌而接受产品的“曲线营销”无疑是打开国际市场的最为有效和持久的策略。 2.品牌营销有利于节约国际营销成本。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由于各项营销活动紧紧围绕品牌集中进行,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营销人员、营销费用的重复和浪费,从总量上节约国际营销成本。 3.品牌营销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采用品牌营销战略,企业围绕一个比较稳定的品牌中心,有效整合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帮助企业在现有资源的约束下实现价值最大化。 4.品牌营销有利于企业加强自我约束。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为此作出巨大的努力。这就迫使企业加强自我约束,格外珍视品牌,维护品牌的持续经营;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趋动损害品牌。这对现阶段我国企业而言,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企业国际市场品牌营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2005年的28年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