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3月29日,李老师执教了《24时计时法》,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的转换。教学中教师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两个孩子打电话商量第二天8点钟去新华书店看书,结果一个学生等到10点都没见对方来,后来才明白对方约的是晚上8点。这样的导入很容易让学生怀着好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激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再引用了春节晚会时快到新年时的时钟报时器,师生齐数10、9、8、7……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了0时,也就明白晚上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学生有了感官的认识之后,然后再让学生操作学具钟,拨一拨、想一想,观察一天里时钟走了几圈?并让学生回答第一圈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又是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再引导学生试说出钟面上的1至24小时。这样让学生用眼,用脑、用嘴、用手等多器官感受一天中的24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之处,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把课堂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质疑。

三、练习设计有层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型,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顾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有她的不完善之处,本节课中如果老师在多给一些孩子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更好了。还有一些细节问题要稍加注意,比如说在课

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方面的一些知识,还有就是教师是否应该问学生:哪种计时方法好?我觉得两种计时法都有它的优缺点。还有就是在整节课中,教师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几个,应该顾及到全体学生,即使学生没有举手。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还望大家见谅!

部编三下数学 第2课时《24时计时法》教案

第二课时 24时计时法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材借助一个小朋友的一天激发认知冲突,引入学习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接着编排了一个探究性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进一步明确1日有24个小时,时针转动两圈;然后将一天的时间以直线的方式呈现,直观表示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最后教学12时计时法如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为进一步学习计算经过时间做好准备。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读生活场景(既要正确读出钟面上的信息,又要关注图中的其他信息判断这一时刻在一天中的具体位置),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和好处。 2.通过观察一天中钟面时针的转动情况,结合“时间尺”,理解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的转换。 3.在解决日常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四)学习重点 认识24时计时法,掌握12时计时法改写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借助时间尺理解今天与前一天、后一天的关系。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将合适的时间填在横线上。 我早上________起床,________开始上课; 我上午________放学,中午________吃饭; 我下午________到学校,_________放学; 我晚上________吃饭,__________睡觉。 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是:________。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引入 思考一:小明约小强明天6时一起跑步,可是到了第二天,小明和小强都准时来到同一地点,却没有见到对方,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小结:像“上午6时、下午6时”这种平时交谈中经常使用的带有“上午”“下午”这样词语的计时方法我们称之为“12时计时法”。(板书)【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不同学生对两个不同6时的理解,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并理解12时计时法使用时间词的重要性,感受到这种方法有时会产生歧义,从而激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的计时法的需求。 2.探究两种计时方法之间的关系 (1)建立一天的时间概念 思考二:为什么一天中会有两个6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新的一天开始时钟面上的时针是指向几的?一天结束时它又是指向几的? 活动一:(1)利用钟面做教具,动手拨一拨,观察一整天的时间变化。 (2)教师借助课件演示一天的时间,学生根据时间表演或说出此时在干什么? (3)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动了几圈?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几小时?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又经过了多少小时? 小结:一天有24个小时。新的一天开始的时间可以称为0时,所以凌晨12时也可以说成是0时。 活动二: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在上午8时,上午10时40分,中午12时,下午2时,下午4时,晚上7时,晚上8时,晚上12时分别在做什么? (2)学习24时计时法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思考三:除了“上午6时”“下午6时”这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这两个“6时”? ①认识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二十四小时制”是一个十分生活化的题材。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只介绍它是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的记时制,并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十二小时制”的比较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辨认和换算便达到了教学目的。 王老师能把这样的内容上得别开生面,有情趣,有新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充分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王老师在这节充分依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引入部分,充分创设了听“大风车主题曲”情景,学生表达与节目表表达的不同的矛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体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演示24小时整个完整的过程,老师一边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时刻,特别是有意强调了晚上,凌晨,中午,下午等重点词语,而且课件从颜色到画面都很好的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24时的变化。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从零时到某时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学生在以后的表述过程中有法可依。随后出示的两圈数字的种面,学生每个时刻

的两种表述,让学生感受下午2时就是14时,晚上8时就是20时~~~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两种计时法的互化方法,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 春节晚会的倒计时让学生理解了晚上12时就是24时,即使一天的结束,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这个时刻既可以说是晚上12时,24时也可以说是0时。 老师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清楚简洁,而且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24计时法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拓展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王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时、分、秒知识后,掌握了时间单位的进率后进行的。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陈玲老师设计的教学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孟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普通计时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3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唤起学生对普通计时法的回忆,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讲“一日=24时”时,孟老师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让学生通过“春晚倒计时”的视频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时刻。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生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商店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孟老师的课堂让知识充满了活力,把教学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案设计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 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活水乡鲁依小学陈红文

2017年陆良县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决赛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活水乡中心学校鲁依小学陈红文老师执教 【设计理念】 对于“24时计时法”,因为认知点较多,我们见到的大多课堂要么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要么是老师说,学生听。属于典型的教学内容抽象繁琐的一类课题。世界上最抽象的事物莫过于时间,在设计时我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尺”的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我使用动态课件,动态回顾一天的24个小时的经过,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数字、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适时出示时间尺,教学时先呈现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再标出相应的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本节课我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猜想,并借助生活经验充分的去尝试探究,然后再梳理、点拨、归纳,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力求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探究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情与教材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对时间有生活经验,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计时法计时的知识基础。24时计时法在电视、电脑、广播、车站、学校等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224时计时法(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4时计时法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第84页的例3及练习十八。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1.区别时间与时刻。 2.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 )时中午12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下午3时是( )时 1.创设谈话情境。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飞机票和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机票和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境,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多长时间) (2)教师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18-9=9(小时)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24时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 始发站 开点 终点站 到点 运行时 间 711 北京 10:22 沈阳 北 当天19:29 721 北京 18:00 上海 第二天8:00 T42 西安 17:48 北京 第二天7:23 (1)投影出示。 (2)教师可借助钟表直观演示,学生看钟面填表。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这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24时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评课稿 聋校

聋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22008305211065 方迎花 对于聋生而言,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有了关于时间的概念,普通计时法对于他们而言是较为常见的,但是他们对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将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对于聋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节数学课是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转换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王缙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演绎了一堂数学课,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以及多样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一、一切遵守“序” 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是必须遵守的。从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王老师将整堂课从复习、练习到总结,由潜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复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此基础上练习两者之间的转换,这是本节课的基础,贯穿始终,王老师先做好了知识铺垫,对新知识的讲解降低了难度。接着就是练习教科书上的例题,王老师先让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在本子上求解,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对例题进一步的分析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中,王老师用多种方法讲解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同时每种方法之间的难度依次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总结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两种算法。王老师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时间的可量性,利用直观教学 时间是一种量,具有“量”的特征(有度量单位、结果是度量单位的个数、有限可加、可减性等)。但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时间的可度量性,仅仅把“钟表”当作“时间”的代言人,会认钟表,借助于钟表来计算时间。但是24时在钟表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学生很难理解12时是个分界点,但同时又是起点。24时记时法的计算对于聋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很难理解在用24时计时法计算时,求两时刻之间的时段必须要用减法,而对于普通计时法就不能直接用减法,而需分时段。 王老师充分运用了学生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尺子”(直线段)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为“时间尺”,将24时标记在“24时尺”。利用线段图直观明了的标记出各个时刻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为什么求两个时刻之间的时段要用减法。同时借用“钟表”的时间代言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2”时看成“0”,同时借用“钟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用普通计时法计算时要分时段。聋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利用直观线段图和“钟表图”有利于聋生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帮助学生思考。 三、多种解题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不管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且教学本身也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学会知识。王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其中还利用了数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实用最有效的,但是许多聋生都无法想到此方法,这个方法简单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王老师没在此下功夫,而是将其他两种方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讲解作为重点,同时利用到“钟表”和线段图以及数数的方式,使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案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活水乡鲁依小学陈红文

2017年陆良县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决赛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活水乡中心学校鲁依小学红文老师执教 【设计理念】 对于“24时计时法”,因为认知点较多,我们见到的大多课堂要么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要么是老师说,学生听。属于典型的教学容抽象繁琐的一类课题。世界上最抽象的事物莫过于时间,在设计时我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尺”的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我使用动态课件,动态回顾一天的24个小时的经过,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数字、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适时出示时间尺,教学时先呈现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再标出相应的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本节课我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猜想,并借助生活经验充分的去尝试探究,然后再梳理、点拨、归纳,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力求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探究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情与教材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对时间有生活经验,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计时法计时的知识基础。24时计时法在电视、电脑、广播、车站、学校等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以一日(一昼夜)有了概念,并能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在此基础上,教材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教材借助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轴”,将一日经过的时间展开,在时间轴上对比给出一日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整点时间。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2.利用“时间尺”,使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与12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掌握12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学会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年月日:2.2 24时计时法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第84页的例3及练习十八。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1.区别时间与时刻。 2.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 )时中午12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下午3时是( )时 1.创设谈话情境。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飞机票和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机票和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境,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多长时间) (2)教师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18-9=9(小时)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24时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24时计时法》观课评议稿

《24时记时法》评课稿 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付志美 听了林老师的《24时记时法》这节课,至今“那时那景”仍历历在目。本课的重难点是学生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教学内容也比较抽象。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林老师在导入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用课件呈现了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的生活作息,以此来切入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2、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林老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注重内容的选取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激活了教材中的知识。 3、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

体现了张老师的“差异教学”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在教学实施中,林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林老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虽只是一句简短的话,但却看得出她对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要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的重视。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这节课中,林老师能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案

24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 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对吗?那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请看大屏幕。 伴随课件画面的呈现,教师介绍: 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发现一天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学会了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 提问:那么,如果今天我们需要知道时间,要看什么呢?(看钟表) (屏幕出现钟面,显示时刻10时)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一般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上课 10时 睡觉 10时) 提问: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10时呢?你觉得这两个10时是同一个时间吗?请看大屏幕: 夜里12时是一天结束的时刻,也是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刻,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做什么?(睡觉)就让我们从这个时刻开始,时针和分针转动起来了,这时我们应该还在睡梦中,渐渐地天亮了,该起床了,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来到了第一个10时,就是我们同学们所说的在上课的10时,太阳越爬越高,当它爬到一

天中最高的那个位置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午12时,这时时针已经在钟面上走了整整一圈,一天结束了吗?吃过午饭我们又来到了学校进行下午的课程,很快放学了,回家了,吃过晚饭我们洗洗漱漱可能又要上床睡觉了,这时时针再次指向了10,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在睡觉的10时,时间继续在走,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开始的那个时刻,夜里的12时,完整的一天结束了。 (伴随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一天时针要走整整两圈,让学生感受两个10时,一个是上午的10时,一个是晚上的10时) 一天有24小时,时针要在钟面上转动两圈,可能就会出现两次指向10,也就出现了两个10时(交互) 提问:现在你明白一天中为什么会两次出现10时了吗?(指着板书)如果只是像这样来记录时间,行吗? 为什么不行,这样记录容易产生混淆,那你有没有办法让别人不产生混淆呢?生活中,上课的这个10时我们会说什么? 二、回顾反思普通记时法,讨论设计24时记时法 谈话:为了区分开来,生活中,上课的这个“10时”我们一般说成上午10时。(板书:上午)睡觉的这个“10时”我们一般说成是晚上10时。(板书: 晚上) 同学们请看,如果老师像这样记录,一说上午10时肯定是在上课的这个10时,一说晚上10时,肯定是在睡觉的这个 提问: 像这样加上时间词,你还会分不清吗? (点击动画,依次给时间轴上的时刻加上时间词) 谈话:从夜里12时起,第一圈的1至4时,我们一般说凌晨;5至7时,说早上;8至11时,说上午。从中午12时起,第二圈的1至6时,我们说下午;7至10时,说晚上;11、12时说夜里。这样记录时间的方法,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把它称为“普通记时法”。(板书: 普通记时法)普通计时法用加时间词的方法,很好地区分开了像两个10时这样的情况, 提问: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加上这样的时间词呢? 谈话:以前咱们只是会这样说,现在明白了这样说的道理。那用普通记时法

人教三年级下册数学2.2 24时计时法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三年级下册数学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第84页的例3及练习十八。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1.区别时间与时刻。 2.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1.创设谈话情境。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飞机票和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机票和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境,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多长时间)

(2)教师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18-9=9(小时)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24时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24时计时法_人教新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24时计时法人教新课标下面我就从实验小学陈老师讲的《24时计时法》谈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陈老师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都很精准到位,各有特色,这让我感想颇多。 一、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在上课开始时,陈老师她没有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和学生谈心,和学生拉家常,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学生做朋友,这就在无形当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乐于学习本堂课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教师能面对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教师的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本节课教学能够看出陈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还是对教学环节的处理,以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都拿捏的比较到位。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地掌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动向,师生互动恰到好。尤其值得赞赏的是教师教学的语言,亲切、响亮、抑扬顿挫,富有极强地感染力,能够至始至终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实,有的学生喜欢这门课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这一项的基本功。 三、本节课创设的情境能贴近生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上课开始时,陈老师用“同学们喜欢看春晚吗?”“在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刻是什么时刻?”等问题来导入本节课内容。这种情景的创设能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比较容易入境,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主动探索24 时计时法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本节课中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作了很好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都是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通过两个钟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学)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活水乡鲁依小学陈红文

2017年陆良县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决 赛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活水乡中心学校鲁依小学红文老师执教 【设计理念】 对于“24时计时法”,因为认知点较多,我们见到的大多课堂要么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要么是老师说,学生听。属于典型的教学容抽象繁琐的一类课题。世界上最抽象的事物莫过于时间,在设计时我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尺”的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 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我使用动态课件,动态回顾一天的24个小时的经过,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数字、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适时出示时间尺,教学时先呈现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再标出相应的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本节课我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猜想,并借助生活经验充分的去尝试探究,然后再梳理、点拨、归纳,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力求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探究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情与教材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对时间有生活经验,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计时法计时的知识基础。24时计时法在电视、电脑、广播、车站、学校等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以一日(一昼夜)有了概念,并能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在此基础上,教材使学生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范文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学生有所得的课;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课;也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课。纵贯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了这样的课程理念。 一、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24时记时法,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者实施导入部分时,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新闻联播》音乐及时间出发,让他们说出时间,然后再看右上角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法,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记时法,从而引入新课内容。再如:新授中讲授时间表示法的转化时,也是通过学生进行对比及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转化方法的,教者没有更多的解释。在重点教学时,充分设问,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提升。在0点与24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时间线的作用,突破了难点,学生一看很明了。 二、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教者在新授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讲解,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是让学生提问题,合作交流,汇报总结。如:今天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提出了: 看到什么记时法? 看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问题源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生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这样掌握的知识才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得出了两种记时法的名称,不同点及喜欢的记时法。至于哪种记时法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很民主,生生、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民主,最终老师进行了总结,各有千秋。其实,在这里可说明一下,口语中经常用12时记时法,书面语中经常用24时记时法。当下一节课进行有关时间计算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记时法好了。在新授小结中,也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的提问很真实,很有价值。 三、能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有效、生动的现代教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两处:一是导入部分,播放了《新闻联播》视频;二是结束部分,播放了钟面上分针与时针行走24小时的过程,并及时对应显示24小时记时法,并且配了月亮及太阳的图示,显得很生动,很有效。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形象,很直观,很有效。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板书很合理,一看就知道,两种不同的记时法,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教态很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师的语言也很有启发性,语调适中。 几点建议: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是本节课的努力方向,本节课做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首先老师导入有趣,用猜谜语的形式开始这节课,导入时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天文馆里的节目时间表让孩子们体会到24时计时就在我们身边。经常用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8时在干什么,由于学生对24时计时法不了解,所以有的学生说上早读,有的说在睡觉,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讨论早上8时和晚上8时的关系,以此来引入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结合生活情境将这节课原本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同学们。这样的引入非常的生动有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冲突,激起思维的火花。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教学中老师充分结合生活情境,尽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为例,引导以合作、探究、展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轻松,课堂氛围好,力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直线型的“24小时轴”和圆圈形的“12小时钟面”进行组合对比,将两种记时法的内在关联诉诸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让“24时记时法”附着在记时法的大框架中。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老师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清楚简洁,而且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24计时法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拓展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其二,老师在课堂中努力给学生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 但是本节课老师也存在了不足,教师讲的过多,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较少,同时老师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若能加强一下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效果会更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评课录

《24时计时法》评课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刘兵老师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记时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的转换。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教学中周老师向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例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刘兵老师很有激情的,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技术

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不足之处就是老师板书时,时针走第二圈是从中午12点开始而不是从下午1点开始,还有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动笔写的少。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4时计时法》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明、小亮和小芳三人相约去天文馆观看科教片。让我们跟随他们到天文馆看看吧! 师:观察图片,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9:00《宇宙旅行》,10:30《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15:00《奇妙的星空》,15:45《小丽访问哈勃》。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尝试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找到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 二、合作探索

师:15:00是几时?你知道吗? 生:这里采用的是24时计时法。 师:什么是24时计时法呢?你有哪些了解? 生1:时针走1圈是12小时,时针走2圈是24小时。 生2:一天有24小时。 师: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作24时计时法。 生:13时就是下午1时,24时是夜里12时。 师:15:00是几时?你知道了吗? 生:15时就是下午3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你会发现什么?(学生观看课件,小组交流讨论) 生1:第一圈:从0时到12时;即从深夜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12时到24时;即从中午12时到深夜12时。 生2:我发现普通计时法需要加上一些特定的词语,比如“深夜”、“凌晨”、“上午”、“下午”、“中午”、“晚上”等等。 生3:我发现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12) 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12) 师:大家真厉害呀,发现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评课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大家都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0时。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特别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实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整节课从设计到操作,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主线。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普通计时法。进而探究“24时计时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的关系, 3、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本课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作用,使同学们理清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4、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1、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不够深刻,难点的突破不够有力。课中,教师给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和空间少了,给学生说的机会过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扶放结合,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尽量放,教师在其中只是要做到适时的点拨,起到引导的作用。 2、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在课中虽有所体现,但把握的时机不够到位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和加强。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案

24时计时法优质课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4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 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对吗?那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请看大屏幕。 伴随课件画面的呈现,教师介绍: 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发现一天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学会了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 提问:那么,如果今天我们需要知道时间,要看什么呢?(看钟表) (屏幕出现钟面,显示时刻10时)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一般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上课 10时 睡觉 10时) 提问: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10时呢?你觉得这两个10时是同一个时间吗?请看大屏幕: 夜里12时是一天结束的时刻,也是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刻,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做什么(睡觉)就让我们从这个时刻开始,时针和分针转动起来了,这时我们应该还在睡梦中,渐渐地天亮了,该起床了,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来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