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之九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之九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之九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之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研究参考资料

第56期

2013年11月27日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

——《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之九1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我们就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调查和初步分析表明: 1、市民化是农民工的普遍愿望,长期外出务工、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新生代的农民工,其意愿更为强烈;2、就业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对农民工市民化有重要影响;3、农业生产状况和务工地距老家距离,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4、是否已享受部分城市公共服务,没有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

1本报告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联合专题课题小组完成,研究结论仅代表课题组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1 -

因素。对农民工定居城镇类型选择意向的分析表明,六成以上农民工倾向于定居以地级市和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更向往大城市。建议:尊重农民工意愿,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便利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工合理分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界定

农民工这一概念与我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相联系,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农民工的规范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991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简称《规定》)中。该《规定》指出,农民工是指企业从农民中招用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包括从农民中招用的定期轮换工。范围界定为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务工的农民。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将农民工定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所包含的范围明显扩大,这一基于行政管理角度对农民工定义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工是一个持续扩大的群体,且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 2 -

学术界对农民工的定义相对更为多元化,并更能够突出农民工的本质特征。如李晓阳从人口的流动性出发,认为农民工是流动在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其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从业企业以制造业等外贸依存度较大企业为主,从业地区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主;宋艾军从阶层属性和职业特征出发,认为农民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并为农业户口的工人;刘传江等从劳动力关系和职业属性的不同层次出发,认为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过渡性群体,并分别从广义、次广义和狭义对农民工进行了定义,概括了农民工的农村户籍、居住地、劳动年龄、挣钱为目的四个基本特征。

结合以上定义和研究目的,本文将农民工界定为,在城镇务工,但仍为农业户口的农民,不包括因城区扩张而被圈进城区暂时还保留农业户口的“城中村”农民。这些农民工或许已经完全脱离农业,从统计意义上已被列为城镇居民,但仍是农业户口;或许虽以非农为主,但仍兼营农业;或许以农业为主,农闲时节进城务工。只要在城镇务工,同时又是农民身份,但不是“城中村”居民,即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农民工市民化则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从过程来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内部结构调整的推进,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也是逐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基本权利并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从结果来看,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要使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

- 3 -

义务。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定义:农民工市民化就是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也即实现农民工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

二、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个体差异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用调查数据来源于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5月在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和信阳5个地级市,以及中牟、伊川、叶县、虞城、民权和光山6个县城区开展的专题调查。该项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问卷有效率为94.8%。被调查农民工平均年龄34.58岁,其中,男性农民工占69.8%,新生代农民工占48.3%,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以及大专以上的农民工分别占10.4%、44.1%和28.1和17.4%。就其职业分布来看,62.8%的农民工从事工种主要是办事员、服务员和设备操作员,16.2%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仅有1.9%的农民工为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月工资平均为2305元。88.1%的农民工长期从事非农活动,在当前城镇务工时间10个月以上的占68.9%。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分别占9.8%和3.7%;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分别占10.2%和2.1%。住房类型主要以租房为主,租房、企业提供宿舍、购买商品房和享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农民工分别占47.1%、34.6%、13.4%和1.6%。

(二)不同特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差异分析

- 4 -

1.市民化是农民工的普遍愿望。在569位被调查农民工中,愿意成为城市市民的农民工占80.3%,远高于史清华等(2005)仅有54.7%的农民愿意成为城镇市民的结论,但史清华等人的调查样本中包含在家务农的农民,且调查时间在2001年。这说明当前进城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意愿更强,同时,也说明“十八大”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乎民意,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2.长期在城镇务工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更强。在城镇务工时间超过10个月的农民工中,愿意转为市民的农民工占82.4%,比务工时间不足10个月的农民工高6.7个百分点。说明,长期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更愿意转为市民。在城镇务工时间越长,农民工扎根城镇生存的能力也越强,也越能够接受城市文明,更能体会到城乡居民差异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成为市民的意愿也就越强烈。

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愿意成为市民的占83.6%,分别比中青年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高7.0和 5.7个百分点。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能力较强,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更不愿意从事比较收益较低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践也较少,因而更倾向于脱离农业生产,离开农村,成为城镇市民。

4.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也越强。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市民化意愿。调查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中,愿意成为市民的占比最高,达88.9%,其次为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农民工,愿意成为市民的占86.9%。未上过学的农民工中,愿意成为市民的占比最低,仅66.7%。小学和

- 5 -

初中文化程度农民工中,愿意成为市民的占比均在70%以上,分别为79.2%和73.3%。高学历农民工不仅就业能力强,更容易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也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因而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表1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民工中有市民化意愿者占比(%)

三、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显然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在城镇务工收入和时间等个人特征,也包括所在务工城市和老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约束。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在很多实证分析中,特别是构建计量模型时,忽略了某些重要变量,不仅使我们难以全面系统地认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因使误差项中包含重要遗漏变量,使模型结果产生偏误,进而形成错误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证研究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采用了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是一种算法模型。其优势就在于不需要对模型施加任何约束条件,我们能够在建模过程中纳入尽可能多的自变量,而不用担心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等传统计量模型常常需要予以考虑的问题。

(一)随机森林模型

随机森林是Leo Breiman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组合分类器模型。该方法利用bootstrap抽样方法从原始样本中抽取多个样本,- 6 -

并对每个bootstrap样本进行决策树建模,然后组合多棵决策树的预测,通过投票得出最终预测结果。随机森林的基本思想是:首先,使用bagging方法,也即利用bootstrap抽样从原始训练集抽取k个样本,且每个样本的样本容量都与原始训练集一样;其次,对k个样本,利用随机特征选取方法分别建立k个决策树模型,得到k种分类结果;最后,根据k种分类结果对每个记录进行投票表决决定其最终分类。随机森林模型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它不惧怕很大的维数,即使有上千个变量,它也不必删除变量(吴喜之,2012)。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调查数据,分布较为复杂,特征较多,且噪声很大,离散属性变量较多,用传统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模型估计结果。而随机森林良好的泛化性、对噪声不敏感、能同时处理连续性和离散属性变量的特点,很适合用来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二)变量选择

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有两类:一是被解释变量,也叫因变量。被解释变量被定义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属于分类变量,具体含义是,当被调查农民工回答愿意成为城市市民,记为1,否则记为2。二是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也叫自变量,是解释因变量变化原因的变量。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了反映农民工个人特征、就业状况、当前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城市生存能力、家庭生活状况、子女受教育需求、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状况、所在村庄生活条件和与所在村庄联系紧密度的2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变量名称及其具体含义如表2。

- 7 -

表2 变量名称、含义及描述性统计(1)

- 8 -

表2 变量名称、含义及描述性统计(2)

(三)模型参数估计

随机森林模型可以用R软件中的randomForest包来完成。随机森林模型中最重要的参数是mtry,表示在每次分割中,随机选取的候选变量个数。已有试验分析研究认为,在分类中,mtr的建议值是整个变量的均方根,在回归中,mtry建议值是整个变量数的1/3。较好的方法是比较不同mtry值下袋外数据误差(OOB),选择使误差最小的mtry值。

随机森林中另外两个重要参数是树的总个数ntree和叶结点包含样本的个数nodesize。由于随机森林不裁剪回归树,所以树的总个数取默认值500,因为,生成过多的树对提高精度的帮助并不大,而且会加重计算负担;但树个数也不能太少,至少要保证每个变量都能被分割几次。如果要求叶结点包含的样本数比较大,

- 9 -

容易生出小树,计算速度快;如果要求叶结点包含的样本数比较小,容易生出大树,计算时间较长。通常情况下,nodesize在分类情形取1,回归情形取5。

因用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数据不能含有缺失值,因此,首先应对数据缺失值进行补全或剔除含有缺失值变量。考虑到样本量较少,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对数据进行了补全。其次,为使模型结果更加稳健,还基于相似矩阵的计算结果检测并清除了调查数据中的异常值。剔除异常值后,剩余540个调查样本用于构建模型。由图1可知,当mtry=4时,袋外数据误差OOB最小。另外,由图2(中间黑色曲线为OOB)也可以看到当tree=500时,OOB趋于最小。因此,我们选择mtry=4,tree=500。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9类24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见表3)。

- 10 -

(四)模型结果分析

1.就业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都较高。根据各因素影响重要性值排序,务工时间和务工类型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务工月均收入排在第八位。充分说明就业的稳定性、就业层次和能力高低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来看,①在城镇务工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在当前城镇平均务工时间为37.78个月,比无市民化意愿农民工高8.25个月。②务工层次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以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较高层次工人中,有92.2%的农民工愿意成为市民,比以一线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的较低层次工人和其他不宜划分务工类型

的农民工分别高10.8和21.8个百分点。③农民工月均务工收入

- 11 -

与其市民化意愿并非简单线性关系。从均值上看,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和无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务工收入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务工收入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可能不是线性的。

表3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农民工个人特征也是其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婚姻和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中,对其市民化意愿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受教育程度,其次是年龄、再次是婚姻状况,重要性值分别排在第四、第六、和第十。

- 12 -

具体来看,①整体上学历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详细分析,见前文第二部分的分析)。②越年轻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平均而言,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4.10岁,比无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小2.22岁,这与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较中青年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相一致。③未婚农民工比已婚农民工有更强的市民化意愿,未婚农民工中,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占87.5%,比已婚农民工高8.5个百分点。

3.其他家庭成员的就业生活状况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重要性值看,有没有其他家庭成员在同一城镇务工、共同生活以及其他务工家庭成员的月均务工收入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分别排在第十一、第十三和第十五位。

具体来讲,①有家庭成员在同一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中,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占82.1%,比没有家庭成员在同一城镇务工的农民工高 1.8个百分点,②有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农民工中,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占81.9,比没有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农民工高 1.9个百分点。③其他家庭成员的月均务工收入与其市民化意愿也非简单线性关系,从其他家庭成员的月均务工收入均值看,有市民化意愿农民工和无市民化意愿农民工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其线性相关系数仅为-0.026。无论是农民工本人还是其家庭其他务工人员的月收入虽然都是其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月收入的均值都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农

- 13 -

民工的月收入差异较大相关。农民工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月均务工收入的标准差分别为1156.20元和1194.38元,都和其均值相差无几。这一点通过二者的盒形图能够更清楚的看出来(见图3)。

4.农业生产状况与农民工市民化负相关。从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值来看,耕地、老家所在村距最近县城的距离和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都排在前十名,分别为第七、第九和第五位,这说明农业生产状况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市场环境以及收益都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看,这些因素都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制约因素。①耕地面积越大,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越低,无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家庭年初耕地面积平均为3.84亩,比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

- 14 -

高0.57亩。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社会保障,拥有较多耕地的农民工更担心市民化后需要放弃耕地,而不愿意市民化。②距最近县城距离越近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低,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老家所在村距最近县城的距离平均为17.68公里,比无市民化意愿农民工近3.19公里。距县城距离越近,意味着有更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非农就业机会,更容易实现农业和非农就业的兼业经营,因而市民化意愿更低。③农业种植收益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较低,有市民化意愿农民工户均农业收入5775.18元,比无市民化意愿农民工低313.87元。较高的农业生产收益使农民工市民化的机会成本较高,因而其市民化意愿更低。这说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收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工流向的分化,使一部分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工回流,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而彻底市民化的农民工将耕地转让给种田能手,又能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城。

5.务工地距家乡最远和最近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都明显高于距离居中者。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务工地距老家所在村距离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的重要性值排在第三位,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讲,务工地距老家所在村距离10公里以内的农民工,愿意成为城镇市民的比重最高,占90.7%,其次为距离在100公里以外的,占83.1%,距离在50公里以内和100公里以内的分别占

- 15 -

75.8%和79.4%,均不足80%。有市民化意愿农民工的占比与务工地距家乡的距离呈现出倒U型关系。

6.是否已享受部分城市公共服务并没有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享受均等化的城镇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是农民工最热切的期盼,但从其重要性值来看,他们对农民工意愿的影响并不重要,这和董延芳等…20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公共服务仍未覆盖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工,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农民工享受到了部分城市公共服务,甚或因服务功能的不完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不能有效地跨地区结转,使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虽然交了养老保险金,却很难享受到相关权利。因而,是否已享受了医保、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并没有成为其是否决定成为市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农民工定居城镇类型:意愿选择分析

(一)县城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首选

六成以上农民工倾向于定居在中小城市和城镇,特别是县城。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定居县城的农民工占比最高,达35.3%;其次是倾向于定居地级市的农民工,占25.5%,二者相加达60.8%,分别比倾向于定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乡镇的农民工高49.9个、41.1个和52.2个百分点。这说明以地级市和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应为吸纳农民工的主要力量。

- 16 -

(二)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工越倾向于定居大城市

一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中,倾向于定居省会城市的比重最高,占40.4%。二是高中或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倾向于定居县城的占比最高,分别是35.0%、38.2%、43.4%和33.3%。三是未上过学的农民工中,倾向于定居乡镇的比重最高,为33.3%,且无一人有定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意愿,而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农民工中,倾向于定居在省会城市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占比,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组中的农民工。四是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农民工倾向于定居乡镇的占比均不超过5%,明显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组中农民工占比。

表4: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定居城镇类型比重(%)

(三)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定居大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定居省会城市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青年和第一代农民工,而倾向于定居在地级以下城市,特别是乡镇的比重明显低于中青年和第一代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倾向于定居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农民工占比分别为13.5%和26.9%,分别比中青年农民工高3.8和17.2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代农民工高6.1和10.8

- 17 -

个百分点;倾向于定居在乡镇的农民工占比分别比中青年和第一代农民工低8.7和5.0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工愿意定居的城镇类型存在明显代际差异。

表5:不同代际农民工定居城镇类型比重(%)

五、政策建议

(一)尊重农民工意愿,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愿意成为市民,其中受教育程度高、在城镇务工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举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意愿更强。顺应这一意愿,要在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最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基础上,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率先把劳动关系比较稳定、市民化意愿最强的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着力推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北上广等大城市,因受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升级影响,农民工吸纳能力趋弱;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农民工更愿意定居以地级市和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发展大城市、发挥大城市吸纳农民工重要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基础设- 18 -

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进而推动农民工的就地市民化。

(三)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便利条件

要通过对土地确权,完善相关土地制度,确保土地出租或转让双方的合法权利,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仅为进城定居农民工处臵土地资产,提高市民化成本支付能力提供了渠道,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种田大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机会,进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工合理分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农民工都愿意成为市民。考虑到城市的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也是有限的,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必然有一部分农民工在短期内不会步入市民化进程。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加快农民工之间的这种分化,使有意于务农的农民工返回农村,承接市民化农民工转让或转租的土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更高的农业收益;同时,也为市民化农民工留臵在农村的资产提供了交易市场,为进城安家提供了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成本支付能力。

- 19 -

参考文献:

[1]曾旭晖,秦伟.在城农民工留城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3(3).

[2]史清华.农民进镇意愿_动因及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中州学刊,2005(1).

[3]李英东.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4]张时玲.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_张时玲[J].特区经济,2006(6).

[5]田新朝、张建武.基于双重结构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3(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7]葛信勇.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D], 2011年.

[8]吴喜之.《复杂数据统计方法:基于R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2

- 20 -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

Value Engineering 基坑底板以下0.5~1.0米以保证干作业施工。 2.4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众所周知,地下水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之外,在一般情况下,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到百 分之三十之间的无机物,主要包括钙、 铁、铝、硅等等。将地下水中所含有的部分有机物以及无机物进行充分的利用,采取烧结、 造粒、燃烧、干燥等方式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地下水得到有效的建材利用。 3结论本文中,作者首先从天津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影响、天津地区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天津地区地下水定性评价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地下水渗透性对天津地区水资源质量评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接着又从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土地利用、地下水处理 技术分析之能源利用、 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卫生填埋以及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这四个方面对天津地区地下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Puls,RW,Blowes,DW,Gillham,RW.Long -term performance monitoring for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at the U.S.Coast Guard Support Center,Elizabeth City,North Carolina.J Hazard Mater,1999,68(1):109~124. [2]王辉, 钱海涛.节理化岩体结构面分布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 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 [3]崔海炜,孙继朝,陈玺,荆继红,王金翠,张英,张媛静,张玉玺,黄冠星,刘景涛,向小平,温吉利.PRB 技术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可行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 [4]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A].2006年全国金属矿节约资源及高效选矿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 [5]苏彩燕.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处理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A].生态 学与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 [6]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 [7]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8]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0引言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务农经验,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感情日益淡薄。在社会归属取向上来看,他们知道自 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即使回乡也没有出路。 因此,更渴望融入城市。他们在创造着城市的繁华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城市梦想。受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社会保障的缺失等条件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游离于城市边缘。横亘在面前的是难以逾越的制度、文化和技能的城墙。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1.1在制度层面上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明显有别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不仅没有分享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极为尴尬。一是土地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 一大障碍。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农民工由于城市工作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和收入低的特点,只好依靠农村的土地保障,难以割舍与土地的关系。二是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属地管理和身份管理,其本质是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和户籍政策已趋于宽松,但现行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 种种不公平待遇,仍阻碍了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无法获得与城市 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事实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 体系,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障碍重重。 四就业制度。现行的就业制度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设置了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权利不平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找 到那些稳定性差、 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无保障、无晋升机会的边缘性职业和岗位。即使在同一家企业,农民工和正式工人相比,也是同工不同酬,处于不平等地位。 1.2在文化层面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同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文化冲突,成为阻碍农民工城市 融入的文化因素。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工作动机、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对上一代农民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少了把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更渴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身份认同感和成就感,消除与城市居民沟通理解的文 化障碍,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但他们进入城市后, 其原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与社会认同容易与城市中的价值观念、行为 准则发生冲突。农民工虽然与城市居民比邻而居, 但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且具有封闭性,其文化活动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 上网等,内容相对单调。其社区文化活动的范围仍旧封闭在一个传统的以血缘、地缘等乡土同质性为纽带的“圈子”中,远未融入城市社区。也无法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城市市民的认同感,更难—————————————————————— —作者简介:王新(1955-),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王媛媛(1978-),女,辽宁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 Discussions on Ways of Urbaniz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Farmers 王新Wang Xin ;王媛媛Wang Yuanyuan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阳110031)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henyang 110031,China )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新兴的工人阶层,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长期处于身份得不 到认同、权力得不到保障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甚至产生对抗甚至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 化的困境,探求其融入城市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have been a huge special colony in the society.They are working classes for the rising cities.However,they are not treated as the same as city residences.Neither their identities are not approved nor are their rights not protected in the long run.If things continue in this way,it may easily cause extreme behaviors for revenging the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 hidden trouble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Facing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to blend into cities and searching the practical ways for them to blend into cit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Key words:new generation farmers ;urbaniz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7-02 ·287·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已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接着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说明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挑战与问题以及中央解决此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许多学者的综合调查,个案研究,本文对农民工的概念做如下说明:一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主要在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基本生活的来源是打工收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指原籍为农村,失地后成为市民靠打工收入为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打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摆脱几千年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农民”。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大体上包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两个方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分为两方面:异地转移,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城市打工;就地转移,直接在乡镇企业工作。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既指地域空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也强调在转移、转变过程中,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接受现代城市文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 (三)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2) (一)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2)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2)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3) (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3)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3) (一)放宽户籍制度 (3) (二)完善社会保障 (3) (三)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4) (四)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参考文献 (4)

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在乡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依靠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发展的出路之一。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又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才能实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结果。本文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就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制约因素、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性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课题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6BSH02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这个词表 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 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

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但其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摆脱了农业活动,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开始了反复的演进:对农民进城由限制到放松,于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从事的是职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在所难免。 一、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 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成为游离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其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水平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发表时间:2011-12-27T11:27:34.34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陈宇李艳 [导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陈宇1 李艳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48)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272-03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伴随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市民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其根本就是完成农民工的角色转换。本文基于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如何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市民化;角色转换;社会网络视角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本身就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上一辈农民工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农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他们更愿意在城里生活,因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虽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但也面临着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生存现状。因此,怎样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工问题的新难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一)为更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现状,寒假期间,我们在北京、河南、新疆、云南、山西、陕西、青海等城市与农村,做了问卷调查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农民工群体结构的变化。(如表一,表二) 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农民工群体已以80 、90后为主体,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我国2亿多农民工的主体。只有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20岁左右,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平均年龄二十岁左右,这是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年龄阶段,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各种矛盾凸显的阶段1,这就注定他们天生就具有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与追求幸福和平等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使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但缺乏相应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丰富的知识头脑与贫乏的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的问题。(三)从事的行业从传统的第二产业转向服务性行业 从表三结合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年龄在26-45岁的农民工,也就是传统的老一辈农民工有91.3%从事建筑行业,而新生代农民工有56%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的新生主力军,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策略。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策略 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代农民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来说,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阻碍,由此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在城镇化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语,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更加不理解,第一次提出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有民二代的说法,它既不同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又与城市中的市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时国家提出来这个词的原因是城市中存在着大量80后、90后的农民工,目的是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保障他们权益,使其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那么,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有着农业户口的80后、90后来到城市中务工,从事的不是农业劳动,由于他们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渴望着再进行教育和培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比如就业、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也给国家和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调查的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他们进城后就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融入到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首先,从生活地域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原来生活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来到城市中,长期居住或者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其次,从身份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来讲,他们以前是农村户口,进城之后逐渐改变成为城市户籍,就连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改变,要求享受国家规定和城市户籍的市民同等待遇;再次,从职业方面来讲,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获得家庭收入,进城后转变为非农产业为主要来源获得的收入。通过这些方面的改变,农民工逐渐向市民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余京津

Vol.9No.5 2012年5月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一、前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学界、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群体。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工”一词正式进入了国家政策文件,获得了政策层面上的认可,“进城务工农民被称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简称‘农民工’”(参见:199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令第87号:《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第一章第二条)目前在城市中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亿,这一批人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了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贡献已经有结论性的共识,同时也关注到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经济生活水平偏低等多方面问题。进入21世纪,在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多的大背景下,城市化与市民化进程不均衡,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凸显出现,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最早提出农民市民化的是黄祖辉等学者,1989年他们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一文中提到这一概念。但此后研究几乎空白,形成1989、1994、1999年3个断点,从2001年开始,文献资料才逐年增多。最近几年学界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讨论较为热烈,笔者将其归纳为身份认同、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和整体市民化程度三个视角,并且这三个视角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自我认同影响社会融合水平,社会融合水平又是整体市民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了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倾向就成为市民化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对身份认同进行操作化时,有的学者采用的是“您现在不务农了是否还觉得自己是农民”(彭远春,2007;王春光,2001),有的学者则采用的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来衡量(任远、乔楠,2010,人口研究)。这两个典型问题也体现了身份认同的两个向度。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邬民乐, 2006)。社会融合建立在对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之上,其融合 程度又影响市民化程度。张文宏等人指出,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张文宏、雷开春,2008)。面对城市化研究社会整合 层面上的不足,王春光提出“半城市化”概念(王春光,2006)。任远等人则认为现有多数研究将社会融合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对流动人口感知到的城市的研究(任远、乔楠, 2010)。整体市民化程度研究视角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一个视 角,目前已有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因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农民市民化,这就包含了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性移民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等多个群体,专门研究农民工整体市民化的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首先是缺少整体性视角,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未能从宏观程度把握,更不能以量化的形式把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显示出来;其次在研究中探寻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时,大多数还是分散的、孤立的因素列举,像提到人力资本就是简单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就是有没有城市居民朋友等,缺少系统性因素研究(其实象人力资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测量系统);最后,在前面两个不足基础上的实证定量研究,就会因为因变量的测量尺度太低和重要自变量的纳入不足,导致模型解释力不够。 三、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一)主要概念 关于农民工的认识虽已有共识,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由于在当下话语背景中对这一名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更是有很多学者呼吁取消这一称呼。本文为了将农民工群体和“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群体区分开来,将其定义为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这是一个广义的农民工概念,既包括了跨越本县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也包括在本县务工经商的农村户籍人员和保留农村户籍的大中专毕业生。 市民化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也是学者讨论的热点。参考有关学者的市民化观点,结合农民工的特殊状态,笔者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并融入城市,脱离农民的职业和身份,真正实现从外在资格和内在素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农民工市民化要经过几个阶段:职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生活城市化,所以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存在差异。 (二)主要研究假设 1.人力资本假设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余京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本文以2009年九城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人 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大假设,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均有促进作用,并且探讨了每项资本的具体影响因素。因此,加快建设人力资本、培育再生性社会资本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16··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难题及其原因,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满足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但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的存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和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本文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大潜能。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既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又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的差别。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针对这部分80后、90后农

民工,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又叫民二代)”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流动到外地城市或城镇被人雇用从事非农工作的80后、90后,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需求,渴望继续学习,重视技能培训,强烈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并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9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报告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在1980~1994年的80后、90后农民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76.3%不打算回户籍所在地,愿意回去的人中63.4%希望在县(市、区)就业。他们与农村生活渐行渐远,对融入城市有着更强烈的意愿和新的诉求。那么,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呢?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的转变,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及由此获得的收入作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变为主 要从事非农产业及由此获得的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活地域改变,由常年居住在农村变为大部分时间、甚至常年居住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