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利安)提出来的。

2、朱利安于1817年纂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色诺芬)在他纂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4、西塞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5、唐朝高僧玄瘬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6、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一段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较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和说明着校内的事。

7、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

8、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9、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10、1929年,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庄泽宣)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各国教育比较论》。

11、二战以后,国际比较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第一类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首先诞生的是国际性、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

1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产生文字最早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学校也最早出现在这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如古代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中,出现了"(泥板书舍)"在古代埃及产生了宫廷学校。

13、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寺庙学校)"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14、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尚武)"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

15、罗马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拉丁字母),这种文字成

为欧洲在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通用文字,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拉丁语)一直是西方儿童所学习读写的语言。

16、在希伯莱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任性的、粗野的、愚蠢的,因此需要用皮鞭和棍棒不断训练才能使儿童学会服从,就象训练动物那样。(《箴言》)中说到:"训练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因为"愚蠢在小儿心中,只有棍棒才能把它赶走."。

17、中国东汉以后的儿童语文教材分为两类:一是识字读本,二是读文读本。在识字教学中,除前人的识字教材外,出现了新的识字教材---(《千字文》),成为以后各朝代主要的启蒙识字教材,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日本。

18、中国宋代出现(《三字经》)、《百家姓》,同(《千字文》)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19、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基督教思想之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

20、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

21、168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该会的宗旨是:用(本族语)为劳动者子女提供免费初等教育。

22、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

23、1807-1808年,在法军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作了多次《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号召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来振兴德意志民族。

24、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

25、187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

26、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知道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诼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7、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

28、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29、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

30、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31、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32、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33、1944年,英国设立了(11岁)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标准大体上一致。

34、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

35、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36、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

37、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

38、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书法指导)三方面。

39、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40、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41、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42、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

43、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44、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45、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小学性质不同大致可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民办教师).

46、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47、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工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48、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49、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

50、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51、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

52、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大学师范学院)承担。

53、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方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完善教师人格)。

简答题:

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4)

答:1.比较教育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

2.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3.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

4.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2.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9)

答:1.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

2五大任务是(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

(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舒芬法案》奠定了普鲁士公共初等教育的哪六大基础和特性?(18)

答:1、父母有送子女上学的义务;2、地方政府有提供小学经费的义务;3、规定了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科目和年级阶段;4、规定了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命、晋级、奖惩和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5、确定了初等教育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5、确定了私立小学设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理规范。

4.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至少有哪些贡献?(20)

答: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

第二,萨德勒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要关注"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三,萨德勒告诫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制度。

第四,萨德勒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等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他也扩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将比较深入到职业培训、工人业余教育、妇女教育等当时很少有学者关注的领域。

5.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三大类因素是什么?(26)

答:第一类,自然因素,即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二类,宗教因素,即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徒和其他宗教传统;

第三类,世俗因素,即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6.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28)

答:(一) 比较教育研究规模迅速扩大。(二) 地域性、国际性比较教育组织涌现。

(三) 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四)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7.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思想包括哪三部分?(31)

答:第一部分是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国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

第二部分是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目的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是强调比较教育中比较分析的可比性。

8、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37)

答:(一)增长教育知识(二)学习别国经验(三)形成教育观念

9.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3)

答: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1817以前)2.比较教育的"领域创建时期"(1817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3.比较教育学科建制时期(1917-1947)

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期(1948-1978)

5.比较教育泛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72)

答: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的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变革,使得日本能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变革的态度更加坚决和果断。从1872年开始,日本不断的变换着所学习的对象,从最初学习和照搬法国的学校制度,到采用美国的教育制度,后又模仿普鲁士的做法,以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学校制度,并在20世纪初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而近代的中国,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时,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影响,又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近代初等教育出现了多种性质初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传入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和国民教育思想同样影响着近代中国,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

11.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53)

答:第一,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

第三,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

1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8)

答: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2、工业革命3.启蒙思想运动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近代文化的发展

13.工业革命对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59)

答:首先,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普及教育的实现,影响着初等教育的普及率。

其次,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工业革命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将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解决或缓解矛盾的策略,作为一种福利,开始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近代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更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率,

另一方面,对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些生产者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产生,这也导致在19世纪后普及初等教育成为西方近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初等教育教育内容的更新。

14、工业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发生了那些变革?(61)

答:(1)国家开始逐步干预初等教育

(2)英国初等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形式: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3) 19世纪末确立起公共初等教育制度

15.美国独立建国后的公立教育活动对其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68)

答: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由公共税收来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

二是强迫入学,实施免费教育。1852年马萨诸塞洲最早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的儿童每年至少就学12周。此后各洲陆续制定了相似的法律,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三是建立公共管理教育机构,统一管理初等教育机构。1812年纽约州就设立了教育督察长,负责管理全洲的初等学校,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州教育委员会。

四是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大多数州采用八年制,实行分班编制,学习科目得到扩充。

16|、简述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教育观?(79)

答:帕克强调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儿童去适应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儿童应该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而不是教学科目成为中心.学校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17、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97)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的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18、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105)。

(1)锻炼幼儿的体格;(2)培养良好的习惯;(3)发展幼儿的个性;

(4)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5)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19、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105)

(1)发展儿童身心健康;(2)陶冶儿童优良行为;(3)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4)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5)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6)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20、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142)

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与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21、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177-180)

(1)社会发展(2)文化、教育传统(3)教师(4)课程改革政策

22、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平定中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193)

(一)是实践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所进行的各种实验、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以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二)是书面作业。包括一些客观性测试例如简答题、抢答题等,也包括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

(三)是口头、听力作业。主要用于英语学科的学业评价中。

(四)是表演作业。适用于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的学业评价中。

23、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94)

一是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二是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三是反对歧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子学习数学的歧视。

24、法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195)

一是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上;

二是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三是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决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强调教师应该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25、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

们编写故事?(198)

一是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

二是看图编写故事;

三是提供几个词,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编写故事;

四是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26、简述英国的小学5-7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29)

一. 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二. 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三.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四. 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27、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30)

一.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二.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四.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五.让孩子了解获得帮助的种种渠道;

28、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233)

第一.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第二.爱护公共财务,保护生活环境

第三.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任务。

29、简述法国1995年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33) (一)基本阶段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学校生活,进行以社会的基础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

1、对人的尊重,包括尊重自我并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安全习惯,尊重他人的义务与权利、尊重他人的人格与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的财产和言论自由,养成协作与互助的的精神。2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3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4、了解公民的基本常识,如共和国的象征、共和国的总统、议会等。

(二)深入阶段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在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一个负责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1、尊重自我。2、尊重他人。3、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4、了解人类权利与尊重,了解民主生活,了解世界

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

30、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234-235)

(一)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

(二)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

(三)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

31、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241)

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32、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245-247)

1、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

2、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

3、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

33、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72)

一是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

二是必须通过英语与数学的考试,获得证书.

三是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34、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277-278)

第一. 教师委员会: 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

第二. 家长委员会: 由家长代表组成.

第三. 学校理事会: 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

35、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279)

1、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

2、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工资;

3、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到25% 4、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

36、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订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280-281)

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2、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

3、建立学科同质小组.4、调整学习节奏.

37、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那些基础知识?(307) 一是. 学科知识二是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

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四是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

五是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六是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七是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

38、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出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313-314)

1、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2、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专业成长目标对接受初任培训者来说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明确了新教师发展的目的和方向.

3、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的听课.

4、召开专业考察会议.在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行专业性考察.

39、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资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318)

初试为语文和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为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一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 论述题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31-32)

答: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际涵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教师"的涵义.在英语中,"tutor", "master" ,"professo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为"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修学习.

第二个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context).研究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background)"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者新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第二,要注意背景的动态性."background"一词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而新事物却往往是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

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金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部分,比较分析就不可能真实".不深人了解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就很难了解改革的原因,很难评价政策的成功与缺失,几因此也很难作现象"并置"之后的"诊释"和判断.

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辩的.

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体现的制度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于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 2、谈谈如何理解布来恩.霍尔姆斯“问题解决程序”中的五个步骤。(32-34) 答:第一步,选择与分析问题.霍尔姆斯认为,教育问题众多,比较教育主要应该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各国课程体系的比较等,另一类是属于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有关的问题,如几国教育投资问题的比较研究等.

第二步,寻求解决办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不是寻求某种能适应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的万能之策,而是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方、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

第三步,细述前提条件或背景.霍尔姆斯认为,人类面对的有些事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几乎是无法阻止其来临的.例如,台风的来临.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我们有可能预见用什么样子的房子可以抵御台风.我们可以预见用什么材料,朝什么方向,按什么结构,造出能够抵御台风的房子.教育比较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和背景.缺乏条件和背景的教育经验是无法在另一个国家中实施的.

第四步,验证有关因素和结果。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验证应注意三个方面: 详尽的描述、分析教育制度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背景; 筛选出与具体问题紧密相关的决定性因素; 严肃批判这些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的收集资料,验证问题,霍尔姆斯根据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解的框架”.

第五步,比较逻辑预言得出的结果和观察的事实.霍尔姆斯从解决问题着眼,不仅关心比较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提出问题,从理论推论的水平上证明认识的正确性,而且需要问题研究者将预见的推理的结果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如果逻辑预言和实践结果相符,证明比较研究得出的逻辑预言的准确性;如果不相符,就会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反馈,检验比较研究过程和假设合理性.

3、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91-92)

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于1965年出版。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92-93)

答: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组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在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新目标: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人类能够生存、发展其全部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全面地参与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作出由知识依据的决策以及继续学习所要求掌握的基本学习工具和基本学习内容”在这次全民教育大会的推动下,“全民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种共同理念。

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1)学习始于幼儿阶段。

(2)除家庭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

(3)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4)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并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

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全民教育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世界教育会议都不断强调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我们国家是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更要实现全民教育,

以此来提高人口素质.

5、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134-137)

答:(一)在教育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集权要求及集权倾向

在美国,为了使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表明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心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美国强调联邦政府主导作用也是有限度的。由于地方分权的政体,美国历来重视并尊重各州和地方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上也不例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2000年目标》自始至终强调自愿的原则。而且在编订标准上,既有国家水准,又允许有州水准。

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种新的管理框架正在形成,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英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权利结构开始改变,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经过改革,英国的教育领导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的权利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的自主性也明显提高,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利的同时也保留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德国依据基本法在文化教育的管理上实行联邦主义,即把文化教育的管理权、立法权交给各州。虽然后来在国际上加强国家干预教育的大趋势影响下,修该了宪法,成立了联邦教育科学部,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并主动与各州合作,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然而,从总体上看,德国仍然是由各州具体管理教育。这种教育联邦主义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州依据本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然而,教育权利的过于分散,使全国的一些教育制度、教育体制难以统一,从而造成全国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带有全国性的研究计划也难以实现,一些有全国意义的改革措施推行困难,从而出现了各州之间教育改革的不均衡局面。(二)在传统的教育集权制国家则出现了要求分权的呼声及分权的动向。

在法国中央集权、专家支配的教育行政原则之下,教育体制在某种制度上使学校与外部社会隔离。这不仅使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且也使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产业日益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局势。但从近20余年来法国教育改革的动向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年代里,法国将进一步下放教育行政权力,敞开各级教育机构的大门,推动教育机构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实际,鼓励学校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更多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将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另一基本趋势。

战后的日本教育行政以美国为样板,实行地方分权制。削弱文部省的权限,使之成为“指导”“建议”机关;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遵循地方教育行政独立的原则。可以说,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是名义上的分权主义实质上倾向集权主义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主义的平等倾向,严重的学历主义以及教育行政上的僵化,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不断成为舆论批判的对象。要求扩大地方的乃至学校的权限呼声日益强烈。尽管这些见解并没有被政府采纳,但必须打破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

6、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173-176)

答:(1)加强虽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在英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已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素养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在20世纪末所进行的理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日本文部省提出修订理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方针,要求理科课程必须使学生拥有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调查能力和态度,形成科学的观点。为此,初等学校理科课程的目标修订为:亲近自然、进行有预测的观察、实验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热爱自然的心情,同时试图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养成科学法和想法。

(2)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PIPI),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入门”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1986年11月,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

(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来,母语和数学的重视在各国的初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

英国政府早在1980年的《学校课程框架咨询文件》中就指出,掌握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数学应当成为所有儿童必学的科目,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而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英国政府将英语,数学和科学例为初等学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此后,又将这三门课程列为必须进行阶段性统一考试的科目。这些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于初等学校的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视。为了迎接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

本方针。从1999年起,英国政府在初等学校中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力战略”,包括“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为此,共同政府投入巨资以资助初等学校英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英语、数学辅助教学材料的出版,并设立“国家基础学力战略”网站,以获得社会全方位的支持。

法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他们将法语看作是学生以后的学业和职业生活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国民教育部为了促进法语课程的改革,组织有关阅读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图书馆等。例如1988年,法国的前文化部长组织了“阅读狂热”活动。法国政府积极宣传“书籍面向所有学校”,重视为学校提供贷款,以帮助学校建立或完善学校图书馆,以及促进地方出版业、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合作,以便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机会。

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77年、1989年,日本都健在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效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

(注:以上三方面内容,每一方面举出一个国家的例子即可)

7、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249-253) 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宗教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第二,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第三,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再所难免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从20世纪50年代到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道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价值的崩溃已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确立公民责任心和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从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它提醒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它更寄望于人类自身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8、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253-259)

答:各国普遍认为,从学校教育和人的培养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是从21世纪对人才新的要求来看,道德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忽视。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的建设,并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改革趋向。

(一)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

随着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遇到的是越来越多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这就使全球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走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人们对当今道德教育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好公民。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西方任何国家,无论他们多么强调人权,多么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最后仍明确规定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这个公民都必须是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美国如此,法国、英国、德国也是如此,而亚洲国家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使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一种德意志民族精神。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总之,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

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所以现代的道德教育必须打破狭隘的伦理结构,冲破地区、种族的偏见,开拓全新的道德视野,强调对学生的共同伦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精神,鼓励他们关心全球的发展,承担全球性公民的责任,使他们能够具有面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跳出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已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发展取向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全球本位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型、精神性的课题。

人们寄希望通过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唤醒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形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全球合作、“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并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

(三)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

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道德教育都必须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回到人的生命之中,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健全人格教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德国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四)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把道德教育寓于对象丰富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当今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儿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感受,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实践中去。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道德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因此,在这种共识中,道德教育模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状态趋向两者的综合,各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渠道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各科教学的独立作用。在道德教育实施途径方面采取直接课堂教学与间接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注重发挥校园生活、宗教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以及环境熏陶作用,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

在道德教育渠道上,各国强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各自承担起对下一代培养和教育的职责,减少摩擦,形成合力。

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路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

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式各样,其共同特征就是已逐步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

2021年秋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及答案考点版定稿

《当代教诲管理专项》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概念阐释: 1.教诲管理体制: 教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对教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各项制度总和,它涉及教诲系统机构设立、职责范畴、从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其外延涉及以教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一系列教诲制度。 2.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 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摸索管理规律、增进教诲发展为目一种教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多元化办学体制: 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构造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各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转变。 4.第三部门: 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组织。具备六个重要特性: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备正式注册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明显资源参加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有益补充。 5.当代学校制度: 当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制度体系。 6.公立学校转制: 是指公立学校转制,也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社会团队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后来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寻常运营经费所有或大某些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普通被看作是增进公办教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一种教诲管理体制改革。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本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 效率的选择 个人题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经济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经济公平不是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以按资分配为例,在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传统体制条件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公平的;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即便是我们平时讲结果公平,至少也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财富分配的角度更为重要。况且,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提高效率,兼顾公平 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 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并不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其刺激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具有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面的效应 高效率是无法脱离以合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公平分配的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

教育法学形考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领导和管理教育活动的权力,称为()。 选择一项: A. 教育行政权 B. 教育立法权 C. 国家教育权 D. 教育司法权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 选择一项: A. 规章 B. 行政法规 C.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 法律 3.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选择一项: A. 个人 B. 社会组织或个人 C. 社会组织 D. 公民 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选择一项: A. 工作准则 B. 基本要求 C. 行为规则 D. 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体现了教育法的()原则。 选择一项: A. 公共性 B. 终身性 C. 平等性 D. 方向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规定,属于()性规范。选择一项: A. 授权 B. 平等

C. 义务 D. 法定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及其规律。 选择一项: A. 教育法律现象 B. 教育法律义务 C. 教育法律意识 D. 教育法律权利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的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原则。 选择一项: A. 平等性 B. 公共性 C. 终身性 D. 方向性 学习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法治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学习方法,被称为()。 选择一项: A. 系统思考法 B. 自学法 C. 调查研究法 D. 比较研究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有权制定法律。 选择一项: A. 国务院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由于制定机关不同,教育法的生效领域也不同。由(),适用于全国范围。但其中明确规定了生效范围的,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生效。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 B. 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教育规章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宪法和教育法律 D. 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 学习教育法学是()的需要。

2019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3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教育调查作业 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概况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2年12月份,前往安康市汉滨区一所农村小学做调查。在为期5天的调查过程中,对农村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这所学校的教学老师以及学生的学习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教师的教学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教学老师,全体学生 三、调查时间 2012年12月份 四、正文 本次对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调查,通过对学生以及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农村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上有待提高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设计、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在全国教育如火如茶开展的时候,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以此全面完善和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了农村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灵魂和前提,对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专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功效是十分关键的。 在信息化、知识化、科技化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匹配合适的传播形式以及选用恰当的教学评价,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和投人力度的加大,农村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但是当前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等,减少和克服在正式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在调查研究的5天里,我发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中,进行备课和课堂总结的教师不多,所占比例一般。在备课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环节的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很少,准备教案都明显偏低,而作为教学设计灵魂的制定教学目标竟 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可见农村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正式的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中,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述,但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以及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学生实践上值得一提。很大部分的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上,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方面却不太乐观,有待加强。 (一)讨论 1、对于教师的教学的讨论 (1)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各教学策略和方法 师生互动与问答教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演示法教学与学生实践,问答与学生实践,这些方法都是许多老师普遍使用的,但是很少有老师几种方法互相穿插在教学中使用,有极少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应用任何策略和方法。(2)农村教学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学设计关注度不够,始终认为它与教学的联系不大,甚至忽视教学设计。其实,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操作性。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

最新现代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原题+答案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1选择题参考答案 1.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BC)。十一专题218页 A.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B.信息资源 C.智力资源 D.知识产权 2.知识管理的原则包括()。ACD 十一章225-226 A.积累 B. C.共享 D.交流 3.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模式()。ABCD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4.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B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D十一章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6.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交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C十一章227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7.CKO的中文含义是()。B 十一章229 A.信息主管 B.知识主管 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8.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由()最先提出的。B三章41 A.彼得.德鲁克 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9.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E 三49 -53 A.系统思考 B.自我超越 C.改善心智模式 D.共同愿景 E.团队学习 10.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 A )。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早 A.阿吉瑞斯 B.彼得·圣吉三章41 C.舍恩 D.野中郁次郎 11.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ABC 三章52 A.悬挂假设 B.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C.深度汇谈 D.自主管理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2选择题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doc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3、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二、单选题: 1A 2B 3A 4D 5C 6C 7A 8B 9B 10B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D 8ABC 四、简答题: 1、答:(1)主体不尽相同;(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3)管理的范围不同;(4) 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2、答: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 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 3、答: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 五、论述题: 1、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注意展开分析) 2、课本P12-15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2、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3、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社会积极援助下社区居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利用社区内的员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二、单选题: 1C 2B 3B 4B 5B 6B 7D 8D 9B 10B 三、多选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D 7ACD 8BC

《教育法学》形成性02任务B、C、D答案完整版

一、判断题(共5 道试题,共10 分。)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教育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A.错误 2.教育法律事实可按照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B.正确 3.无论是广义的解释还是狭义的解释,教育法的适用都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实施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 B.正确 4.广义上讲,教育法制监督是指国家专门法制监督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教育法运行情况进行的审查、督促、纠正等活动。 B.正确 5.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轨道的基本依据。 A.错误 1. 要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需要具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即要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 正确 2. 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步骤。 A. 错误 3.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B. 正确 4. 《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A. 错误 5. 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时间、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公民进行的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B. 正确 1. 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B. 正确 2.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 A. 错误 3. 法律草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于经过审议的法律草案正式表示同意与否的活动。 A. 错误 4.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权限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A. 错误 5. 《教育法》中规定,“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A. 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下列各项中,()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教育学作业1答案: 一、论述题 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代表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此时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20世纪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标志是马克思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等。(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研究中心向美国和苏联转移。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代表人物有杜威、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 2.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有哪些? (1)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理想思考。(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阐释,具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教师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规律,从而按照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3)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重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从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婴孩时期到成人时期的摆渡船。通过这只摆渡船,使人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本(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资本源源不断地传给子孙。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 (1)人是教育的对象。人通过教育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成为真正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来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人原则上,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教育是帮助人类实现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必要手段。人性是不完善的,人需要通过教育完善自己,进而展开美好生活。(2)人需要通过教育传递和创造社会文明。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知识和经验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的经验可以实现社会遗传就在于人接受了教育。实现人类智慧结晶传递的重要条件就是人必须接受教育,教育使人具备了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传

电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中央电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关键区别体现在( B )6 A.内容上B.观念上C.工作程序上D.工作方法上 3.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何种?(A) A.职工B.环境C.文化 D.价值观4.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B) A.获得成本B.开发成本C.使用成本D.保障成本5.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B) 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B.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6.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C) A.体质B.智力C.思想 D.技能7.把“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是哪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C)A.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B.以人为中心、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C.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D.自我中心式、理性化团队管理

8.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这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的什么特点?( B ) A.封闭式的自危表现B.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C.封闭式的悦纳表现 D.开放式的自危表现 9.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D) A.企业人B.环境C.文化 D.产品 10.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11.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B) A.动力机制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D.环境影响机制 12.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系统的反馈信息。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哪项活动?( D ) A.人员档案资源 B.人力资源预测 C.行动计划 D.控制与评价 13. 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 C )。 A.关键事件技术 B.职能工作分析 C.问题分析D.流程图 14. 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 C )。 A.设备定员法 B.效率定员法 C.职责定员法 15. 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工作的价值的方法是( C )。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任务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1题单选题(2分) 所谓()是指个人在社会体系中,觉得受到关心、尊重和帮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减轻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 A 社会支持 B 团结互助 C 放松调节 D 情绪控制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所谓(),即是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的能力。 A 移情 B 情绪识别 C 情绪控制 D 情绪理解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题(2分) ()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 )。

A 自我认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体验 D 自我控制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转移注意力 B 合理宣泄情绪 C 放松调节 D 情绪ABC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交往剥夺”实验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 A 詹姆斯 B 沙赫特 C 杜威 D 冯特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 人际交往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叫()。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人际交往中喜欢与他人唱反调、对着干、充当反派角色的是()。 A 羞怯心理 B 猜疑心理 C 嫉妒心理 D 逆反心理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8题单选题(2分) 心理现象分为()。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教育法学试题

教育法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这是对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5.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6.教师资格的取得要件包括:(国籍要求、思想道德要求、业务要求、学历要求或资格考试要求) 7.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包括(提出申诉、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三个环节。8.教育法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9.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是指组成教育法学体系的各项基本知识的总和。我国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三个层面。 10.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根据教育法律规范为人们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可以将其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三种规范。其中,授权性规范是指授权人们在法定条件下,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11.根据宪法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规章几种。 12.教育权包括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四种教育权。其中,学校教育权是指国家赋予学校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育活动的权利。 13.受教育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它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5.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它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 16.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17.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教育立法程序可分为法律方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分布四个步骤。 18.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9.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20.我国学校目前实行的内部领导体制主要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2019-2020年电大考试《比较教育》形成性考核一

《比较教育》形成性测评答案 作业1 (1/15)、1947年6月,()提出了被称为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计划——朗之万——瓦隆改革计划。(2分)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2/15)、()在18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学,标志着比较教育学正式登上大学的讲堂。(2分) ?A、詹姆斯·拉塞尔 ?B、施奈德 ?C、萨德勒 ?D、汉斯 (3/15)、法国幼儿教育起源于()。(2分)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18世纪90年代 (4/15)、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期的代表学者不包括()。(2分) ?A、埃德蒙·金

?B、阿诺夫 ?C、萨德勒 ?D、霍姆斯 (5/15)、法国实行()高等教育制度。(2分)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四轨制 ?D、三轨制 (6/15)、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不包括()。(2分) ?A、求是性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理论性原则 (7/15)、德国教育的特点不包括()。(2分) ?A、教育联邦主义 ?B、职业教育发达 ?C、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D、中等教育双轨制 (8/15)、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比较教育学的“因素分析时代”,代表人物不包括()。(2分) ?A、巴纳德

?B、施奈德 ?C、康德尔 ?D、汉斯 (9/15)、1817年,法国教育家()在《比较教育的设计计划于初步意见》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比较教育学”一词。(2分) ?A、埃德蒙·金 ?B、朱利安 ?C、萨德勒 ?D、汉斯 (10/15)、()是被视为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二根支柱。(2分) ?A、初等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11/15)、比较教育学的特征不包括()。(2分) ?A、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B、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C、研究单位的单一性 ?D、研究时间的当代性 (12/15)、(),法国开始实施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跨校办学模式。(2分) ?A、20世纪60年代

资源与运营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资源与运营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开放教育2018-04-01 17:24:34 阅读2703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电大天堂【资源与运营管理】形考作业一答案: 指导: 你可以把在本单元内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思考与整个招聘和就职过程 相关的问题: ⑴设想你的团队中有两名成员因为个人的原因要离职,那么,他们所承担的工作怎么办 你是否需要马上向人事部fl报告你的招聘计划? (2)假设主管经理告诉你,她无法保证这两个离开的人都能由新员工来接替。园为公司当前 需要压缩人员编制,裁员是肯定的,要么在你的团队,要么是别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向 她 提供什么信息,以帮助她决定你的团队是否需要重新招聘人员? (3)你可以试着为空缺职位准备工作描述。?工作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 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 该项工作的范围。 (4)接下来,请准备人员规范。你既可以利用基于资格的方法制定人员规范,也可以列岀基 本能力和优先能力。 (5)根据你制定的人员规范,列岀在面试时要问的问题。记住,你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应聘 者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6)然后,为新团队成员工作第一周的就职过程作计划。计划中应包括他们要做什么、什么 时间做、谁要参与等。 (7)下一步,制定你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监督新团队成员前3个月的工作情况,以确保他 们能尽快适应工作。记住,你需要定期进行回顾,以保证一切按计划进行。 (8)以3个月为期限,召开绩效管理会议。会议上你可以设定绩效目标,听取反馈意见,并讨 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9)你需要准备一份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可以有: 你多长时间与团队成员进行一次谈话;

形成性考核作业题目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题目及答案 作业一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应文中,每一种文种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规范,有的是国家政府明文规定的,有的 则是(约定俗成)的。 2、依据教材,文章的外部分类分为应用性文章和(文学性文章)。 3、应用文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征是(真实性)。 4、应用文写作的落款者,即(机关或机关领导)。 5、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作和(政策的执行运用)。 6、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读者直接影响到文章之“用”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读 者制约性)。 7、应用文要求主题鲜明,即主题必须(突出)。 8 、一般来说,应用文的主题只能有(一个)。 9、应用文对材料的要求中,最根本的标准是(真实)。 10.确凿是指材料的(清晰性)。 11.下列选项中,对典型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A.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材料。B.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C.有着代广泛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D.指重大事情或重要材料。 12.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或思维的递进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构思方法是(纵式布局方式)。13.既写明写作目的,又指出写作根据的开头方式是(复合式)。 14、要求式结尾常用于(下行文)。 15、正文首段有“特通告如下”,末段是“特此通告”,这种情况属于(首尾的照应)。 16、大部分应用文不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17、应用写作反映现实,解决问题,因此叙述基本上(以记事为主)。 18、应用文叙述常用的是顺时序叙述,简称顺叙,又称平叙或者(直叙)。 19、应用文写作的叙述大多采用简明扼要的(概括性叙述)。 20、引用公认的原理做论据来推论自己观点的证明方法是(演绎论证)。 21、定义说明是一种比较严密、科学的说明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对任何事物都用 下定义的方式加以说明。在许多场合,替代定义说明的说明方法是(诠释说明)。 22、选择两个或多个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是(比较说明)。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应用文概念的理解,不可或缺的因素有(ABD)。 A应用文写作的用途、作用B应用文写作具有的规范性D应用文写作以书面语言为工具2、应用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写作规范要求,主要涉及应用文的(BCD)。 B文种选择C文体格式D语言表达 3、应用文作者的专业技能包括(ABDE)。 A文体选用正确B格式书写规范D用字精当E表达无误 4、应用文的读者制约性体现在写作者的行文的各个方面,包括(ABCDE)。 A文种选择B选材C结构D表达方式E措辞用语 5、应用文对主题的要求是(BCD)。 B正确C鲜明D集中 6、引述式开头常用的词语是(DE)。 D“根据”E“按照”

教育法学形成性考核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能否将学生撵出教室 [案情] 因为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原因把学生撵出教室、停他们课的事在中小学里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对这种做法似乎并不觉得何不妥。下面就是发生在某市重点中学里的一件事。 一天,上课铃响过后,邵校长和往常一样,在教学大楼内巡视,当他走到一楼时,看见一个初一的男同学低着头,默不作声地站在教室门口。“不去上课,怎么站在外边?”,“不,是李老师让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没完成作业。”邵校长把这个学生带到了教务处,先是对其不完成作业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随后又让他补上未完成的作业。 下课了,李老师来见邵校长,谈起没让学生进教室上课一事。邵校长说: “不准随便停学生的课,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你怎么忘了?”李老师笑了: “校长,你讲得很对,我也知道不该这么做,但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不按时完成作业,如果不吓唬一下不行,所以我就在班上宣布了这条纪律,谁违反了谁出去,再说……”,“再说什么?”,“这个学生是我亲戚的孩子,一来可用他教育其他学生,二来落下的功课晚上我可以给他补上。”校长听后,思索了一会儿说: “你这种做法,听起来似乎有力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不管哪个学生,老师都无权停他的课。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决不能采取与学校规定相背的做法,再说,这种做法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个学生,你还是先把他安排到班里去。” 你认为李老师和邵校长谁做得对?请依法分析上述案例的侵权性质,对此我们应哪些思考? 答: 李老师因男学生上课讲话、不按时完成作业而将其撵出教室是属于侮辱学生人格和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教师法》第八条中规定:

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将学生撵出教室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教育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 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尽管学生上课讲话,在履行学生的义务方面做得不够,但作为教师应当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不是采取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学生的权益。邵校长的做法很好,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又对学生作出了适当的教育和纠正了李老师的违法行为。 有关的思考略,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女中学生状告班主任侵权案 【案情】 去年暑假,北京某中学王雪的母亲邱女士发现女儿近来电话比较频繁,还有个男孩常在她家楼下徘徊,便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苏某反映情况,没想到这却将女儿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当苏某发现王雪与班里的一名男生关系比较密切后,便在课堂上、教研室里多次翻看王雪的书包、日记以及给其他同学的信件,还不许同学和她说话。原本性格活泼的王雪顿时成了“孤家寡人”,同学们远离她,不敢和她说话。王雪在日记里写道: “苏老师经常侮辱我,逼我转学。我一想起这些就害怕,夜里常做噩梦……”由于无法承受完全被孤立的痛苦,王雪于去年10月4日离家出走。4天后,当邱女士接到女儿电话,在南京找到她时,王雪哭着请求妈妈搬出北京。而在王雪出走后,学校和班主任苏某却对此事漠不关心。回家以后,王雪的心情一直很压抑,后来被诊断患上了忧郁症。邱女士特为女儿联系了一所新学校,但因原校提供的学籍卡被涂改过,转学手续迟迟没有办妥。对此,邱女士一家人认为这是学校在故意刁难他们,间接剥夺了王雪的受教育权。为此,去年12月1日,王雪将班主任苏某和学校告上了法庭,诉讼的请求很简单,只要求老师的一声道歉。

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全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答案 一、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 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答: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9级电大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作业参考答案(一) 第一次作业 一、选择题 1.具有内耗性特征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关键区别体现在( B )6 A.内容上B.观念上C.工作程序上D.工作方法上 3.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何种?(A) A.职工 B.环境C.文化 D.价值观 4.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B) A.获得成本B.开发成本C.使用成本D.保障成本 5.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B) 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B.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6.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C) A.体质 B.智力C.思想 D.技能 7.把“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是哪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C) A.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B.以人为中心、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C.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D.自我中心式、理性化团队管理 8.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这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的什么特点?( B ) A.封闭式的自危表现B.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C.封闭式的悦纳表现 D.开放式的自危表现 9.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D) A.企业人 B.环境C.文化 D.产品 10.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11.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B) A.动力机制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D.环境影响机制 12.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系统的反馈信息。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哪项活动?( D ) A.人员档案资源 B.人力资源预测 C.行动计划 D.控制与评价 13. 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 C )。 A.关键事件技术 B.职能工作分析 C.问题分析D.流程图 14. 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 C )。 A.设备定员法 B.效率定员法 C.职责定员法 15. 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工作的价值的方法是( C )。 A.因素分解法B.因素比较法 C. 经验排序法D.因素评分法 二、案例分析1:贾厂长的管理模式 问题:请用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理论加以分析,并且结合自己单位情况写出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方针报告。参考答案: 该案例中贾厂长只是根据惯例主观地采取了迟到不罚款,而对早退罚款的决定。改革不合理的厂纪厂规有肋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贾厂长考虑到导致工人迟到的客观情况,取消了迟到罚款的规定受到了工人

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1.西南某制酒企业在西北市场在春节期间开展买二赠一促销活动,本企业西部市场负责人请示总经理审批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否)这是短期问题,违背了战略的长期性原则。故,不是战略问题 2.鉴于中档酒市场需求量大,营销部门建议本企业也加入中档酒行列,开发中档酒。(是)企业涉足新的领域,关系到全局的发展,是战略问题。 3.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各国都在酝酿开发新能源。其中用酒精作为汽油的替代产品是其中的一个方案。企业打算同某发动机企业联合开发不挥发的用于动力的酒精。(是)企业即将研发生产新产品,涉足新的产品领域,属于战略问题。 4.与一家商场就货款问题发生争议,对方已诉至法院。(否)属于企业纠纷,不是战略问题。 5.购买设备的意向已定,协议已签,急待履约。(否)仅涉及到设备购买的短期行为,非战略问题 6.经调查研究,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南地区对本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有人建议并购当地的一家酒厂以便开拓东南市场。(是)并购涉及的问题关乎企业全局,是属于战略范畴的。 7.董事会研究决定收购南方一家酒厂,现就有关收购的法律问题、收购的价格及被购企业的人员及财务问题进行调研与磋商。(否)收购意向已定,现今遇到的问题仅仅是局部磋商,不是战略问题。 8.当地

一条街道、当地一列进京列车分别邀请本酒厂参加冠名活动,企业正在考虑是否参加竞标。(否)仅涉及到某个行为,不是战略问题 9.营销部总结近几年营销渠道的营销效果,建议从电视广告中撤出来,同时将公益赞助广告渠道作为营销的一个主渠道。(否)仅涉及到某个具体部门的一次具体行为,不是战略问题10.企业近期请某广告公司设计了三个广告创意方案,需要从中选择一个。(否)仅涉及到某个具体部门的一次具体行为,不是战略问题从第二次作业开始,经常能够看到要求:字数1000以内。确实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你怎么也得写600-800字吧?像个小论文一样。毕竟是40分的题目,200以内的字数怎么可能得分呢。作业二我主要以一次作业为例分析一下选择当地一家成人教育教训机构,分析其外部环境。写一个1000字以内的分析报告。要求:简单介绍企业该机构的名称、地址、经营项目(业务范围)、资金力量等,指出其主要的宏观环境因素,所在行业的竞争特点、竞争激烈程度、竞争对手及竞争实力。 选择你周围的一种品牌的酒厂或其销售商,分析其外部环境。写一个1000字以内的分析报告。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