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名师对话】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三 高考题型专练13 描述(说明)类主观题

【与名师对话】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三 高考题型专练13 描述(说明)类主观题

题型十三描述(说明)类主观题

1.(2015·河南八市第三次联考)材料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的理由。

[解析]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然后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要求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②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③这样做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这样做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⑤这样做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答出任意4点即可) 2.(2015·湖南株洲质检(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解答本题,要针对表中的内容,从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全国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和表决权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全国人大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并对修改内容的可行性进行集中论证评估。②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修改和完善预算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③全国人大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社会公众意见。④全国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和表决权,对修改内容的可行性、实施后的社会效果等进行论证评估,修改和完善预算法。

3.(2015·浙江四校模拟)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表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建设方向,将从单纯的“物的建设”,过渡到“物的建设”与“人的建设”同步推进,从单条腿走路,过渡到两条腿并行。

“物的新农村”建设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新农村”建设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这都与“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有关。只有加强“人的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条件向更符合小康社会标准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幸福指数。政府的积极推动应和农民的认同参与高度契合、良性互动,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不会偏离其自身目的,其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

运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分析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求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对立统一的知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对应分析材料,理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矛盾具有斗争性,“物的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侧重于农村的“硬件”建设,“人的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民素质,侧重于农村的“软件”建设,二者具有斗争性,不可等同,更不可相互取代。②矛盾具有同一性。一方面,“物的新农村”建设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相互依赖,统一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另一方面,“物的新农村”建设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相互贯通。加强“人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物的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③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物的新农村”建设与“人的新农村”建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新农村整体建设。

4.材料

注:1979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9.8%。据IMF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3%,其中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1.8%和4.4%。

我国2014年部分经济数据

2009年至2014年上半年消费

和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率(%)

解读材料(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需要正确解读图、表标题,数据变化趋势,注,由现象看到本质。由图、表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及注可知,我国经济“新常态”为“增长趋缓,告别高增长,进入中高增长新常态”,但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仍不合理。

[答案]从图可以看出,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告别高增长,进入中高增长新常态,但仍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总量小、增速慢,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量大、增速快,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从表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其中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总体趋于上升,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总体趋于下降。2014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下降,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负2.9%。材料整体表明我国需求结构趋向优化,但仍不合理。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理论创新成果庄重地载入《党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我们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第(1)问,首先要梳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即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点、认识的特点;其次带着知识审读

材料,找出与这些知识有关联的关键词句。第(2)问,正确解答本问考生可先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进而将设问转化为分析说明开展“这种文化活动”的必要性。据此可调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点、内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特点,对群众路线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让党员于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推进作风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良好的党风、政风乃至优化整个社会风气。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促进党员干部全面发展。

6.材料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性。

[解析]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性。解答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看,“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关乎人民福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答案]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治国规律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③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