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住宅项目--设计说明

某住宅项目--设计说明

某住宅项目--设计说明
某住宅项目--设计说明

第一章导言篇

1.1 项目背景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既处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中部过渡地带,又处于河南省北部发达地区与南部农业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平顶山市新城区北依香山,南濒平西湖,孟宝铁路、漯平高速公路、湛河自北部环绕,平西湖西干渠纵贯南北。规划地块内有坡度较缓的丘陵分布,自然资源丰富,为新城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通过北环路、程平路、建设路、高阳路、新南环路相连,新老城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漯平高速公路出入口紧临新区东侧。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新城区湖滨路北侧、博文路佳田西湖岸小区东侧、平顶山学院南侧,共分为两个地块:地块一为东太平预留地,面积约23617.42平方米;地块二位于地块一的东侧,面积约15255.10平方米。

1.3 规划依据与原则

1.3.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J137-9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6)《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7)《平顶山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其它相关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管理文件。

1.3.2 规划原则

(1)环境优先

作为平顶山新城区滨水资源较为优越的地区,完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本地区赖以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认识到任何的开发行为必须以保护本地区完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从建立城市良性循环生态体系的角度,立足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和优化,协调自然、城市、生活、产业和游憩等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场地协调

规划地块与平顶山新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城市风貌等方面协调一致。考虑到基地东侧和西侧分别是平顶山学院和佳田西湖岸小区,建筑为现代风格,因此将基地东侧和西侧的公寓和酒店作为现代风格处理,能够更好地与周边地块建筑协调一致;中间联排别墅和花园洋房部分为英式风格,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建筑风格的融合和传承,又能体现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碰撞和对比,丰富了平西湖沿湖景观层次,为平顶山新城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3)历史传承

从传承城市建筑历史和文脉的角度,重视现代城市文化品质的营造,提升人文环境质量,在规划时协调好有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4)社会公平

规划地块空间和设施应为不同人群服务,在功能安排上尽可能把不同人群的需求考虑进去,让不同人群共同使用优美的滨湖资源,将该区域经过高标准的开发后又还给公众,实现“取地于民,用地于民”的目标;空间安排上体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体现社会公平,严格控制公共活动空间关乎公共利益的环境。

1.4 工作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实现如下目标:

(1)为城市发展:

拓展了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着眼整个新城区;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延展了城市游憩娱乐的空间;

城市面貌与景观的多方营造;

提升了城市品位,引进了新型的业态;

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

增加了土地利用价值;

创新了城市形象。

(2)为市民:

延续了具有城市原有肌理的街道和居住空间;

布局了处于最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段的居住空间;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配套了完善的生活设施;

营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3)为投资方:

保障了规划地块的开发便利;

确定了吸引人气的公共开发项目,预留了地产开发的增值空间。

1.5 技术方法

1.5.1 本次规划的重点

本次规划编制以规划设计方为纽带,协调政府、公众和开发主体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整合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强调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空间格局的保障,形成各方所接受,易于实施的规划方案。

在控制手段方面,本次规划也进行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控制的探索,例如单元开发、弹性控制等。

1.5.2 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次规划采用科学分析框架,在评价规划地块内外部资源条件和建设条件基础上,通过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竞争,分析规划地块合适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结合政府意愿、发展机遇,构建其未来发展的支撑体系,并通过规划手段在空间上予以安排。

第二章现状分析篇

1.1 区位条件

从宏观区位看,规划地块位于东经113°15,北纬33°40′,地处平顶山新城区,濒临平西湖水库,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从微观区位看,规划地块内两地块地处平西湖东缘,位于平顶山新区的核心区,现有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为中原城市少有的自然生态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2 自然地理特征

1.2.1 气候特征

规划地块濒临平西湖,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风向以偏南、西北、东北风最多,春夏盛刮偏南风,秋冬盛刮偏北风,常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

这一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总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4.8~15.2℃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11.3℃,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无霜期214~231天,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春季和秋季是比较适合到这里旅游的季节。[

1.2.2 地形地貌特征

更大尺度空间上看,规划地块所处区域地形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平顶山西部以山地为主,最高山峰位于鲁山县西部边界的尧山,海拔2153.1米。东部以平原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从北往南看,大体有三列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的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的落凫山等低山,南部则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北部夹北汝河冲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积平原。其海拔高度大多在300-700米之间,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

1.3 资源要素评价

1.3.1 内部资源

(1)自然资源要素

规划地块资源尤为丰富,资源要素包括山、城、田、水、植被。

规划地块周边山地、丘陵众多,部分丘陵与规划地块联系紧密,各山的绝对高度并不高,但山水之间构筑优美的自然湖滨景观,山上放眼四望,平湖日出,云海波涛,恰如神仙逍遥。规划地块周围背山面水,看湖天一色,心旷神怡。

规划地块东侧为平顶山城区,平顶山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商周时代,这里属应国。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阳县。隋朝时,分属襄城郡和颍川郡。唐代先后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顶山境域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民国初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规划地块南侧和北侧为传统的农业区,分布着许多传统村落,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同时也为未来地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水质

湖水水质较好,清澈见底,风浪不大,是平顶山市饮用水源地。

植被

植被基本为人工种植林覆盖,用于防风防沙,保持水土

(2)人文旅游资源

平西湖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中心市区西南约6公里处的平西湖,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鹰城尧山,八百里伏牛山东大门,高山花岗岩峰林、峡谷峭壁、龙潭飞瀑、原始次生林等等,它都有最精彩的体现。

鹰城温泉,堪称河南之最。鲁山、汝州两大温泉群水质好、涌量大、水温高、富含矿物质。鲁山上汤、中汤、下汤温泉绵延百里,汝州温泉颇多美誉。

平顶山有香山寺、风穴寺、佛泉寺等名寺,香山寺始建于东汉,是汉传观音文化源头;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曾是“中州四大名刹”之一,佛泉寺后起之秀却成翘楚,以“世界第一大佛、世界第一大钟”享誉华夏。

古迹遗址

平顶山文物古迹众多,文物遗存形态很好。这里还是墨子故里、汝瓷故乡,刘姓、叶姓发源地,苏东坡的归葬地,全国唯一的明代县衙所在地。

1.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人口

规划地块周边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相对集中的城区和居民村落。

(2)产业

规划地块内和周边主要产业为自发形成的餐饮旅游业。餐饮旅游项目季节性特征明显,旺季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份,其余时间较为冷清。客源主要来自于周边地区,以自驾游形式为从旅游接待水平看,规划地块旅游接待设施不多,难以满足游客住宿需求。

从旅游接待设施档次看,主要为经济型酒店和简易型旅店。

在商业服务设施方面,规划地块内部商业服务设施较为低端,有少数几家零售店铺和沿湖滨

路摆放的露天餐饮店。

此外,该地区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旅游车辆和人流交织,现有简易餐饮设施对湖滨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1.3.3 开发建设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地块周边现状开发量较大,现状建成区主要为商业住宅建设用地和教育用地

(2)对外交通

规划地块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依托湖滨路连接平顶山城区道路,继而与周边县市联系。

(3)建筑现状

规划地块周边,建筑现状质量与风格不一,有一至两层的混合结构村民住宅,也有已开发的现代住宅区,规划地块东端为平顶山学院,整体为现代风格。

1.3.4 开发难度分析

从规划地块内开发难度优劣势方面分析,有以下特点:

(1)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潜在区位优势突出。

2.大型开发企业的入驻将会有助于实现高品质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后续开发投资。

3.界内用地为未开发用地,只有零星几座民居,因此原住民拆迁安置问题较易得到解决,使开发难度降低。

4.由于现状建设量不大,为合理制定土地开发强度提供了良好条件。

(2)劣势:

目前对外交通不顺畅,基础设施落后;

第三章定位及发展策略篇

规划地块内有坡度较缓的坡地,周边有近70平方公里的水库面积,自然资源丰富,为新城区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新城区的规划引入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先进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同时规划一改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采取组团开发的概念,把城市结构分为行政办公区、教育科研区、居住商贸区、高新产业区等若干组团,从而为平顶山市远景建设制定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1 上层次规划解读

新城区北依香山,湛河、漯宝铁路、漯平洛高速公路在北面穿过,平西湖西干渠纵贯南北。

SWOT 分析

优势:1.区位优势明显,临近平顶山城区。

2.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前有滨湖景观,背靠山峦,背山面水,风水绝佳之宝地。

3.生态环境优越,与市区异质性突出。

4.后发优势明显,可借鉴经验丰富。

劣势:1.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2.现有商业,居住氛围较弱。

机遇:1.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该区域开发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

2.交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3.开发商的进入,在资金,品质和品牌提升上具有优势。

挑战:1.随着开发的日益进行,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优先保护?

2.粗放的旅游开发对旅游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1.2 发展定位

功能定位:综合性滨湖商业居住区。

项目定位:居住、度假、酒店、娱乐、疗养、购物、会议培训、文化观光、体育拓展和游艇会所等。

形象定位:滨湖居住、背山面水、闲庭信步、山湖风情。

市场定位:以平顶山地区市场为主,周边其它地区市场为辅,提供中高端景观住宅产品和风情商业街。

1.3 发展策略

在发展策略上,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强调“景观、商业、居住”融合,高品质、综合型、多层次开发,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游资源,构建面向不同阶层全方位商业居住区。

策略一:构建多元复合,高品质的主体功能区。

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新的经济特征促使新行业、新阶级的产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生活/工作方式(soho 居家办公,移动办公,休闲商务,短时度假等)。将人们日常工作、第二居所嫁接于美妙的(滨湖)环境氛围成为现代滨湖居住区的另一大主要趋势:通过景观与商业、居住的融合,提升区域居住活力。

策略二:结合自然本底,塑造生态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保护特色自然生态要素,以此为依托构建公共资源体系,才能保障地区发展品质,是保护与发展主题(即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发展高品质居住区)的集中体现。保护好特色自然资源以及构建良好的公共体系将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保证至关重要。

策略三:整体把握商业居住区品质,塑造富有吸引力的整体空间意象

选取城市设计核心要素进行控制和指引,实现商业居住区未来高品质建设要求。

1.4 商业、住宅项目策划

在项目策划上,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的不同需求,商业住宅项目策划应串联组织好规划地块内外滨湖资源、植物资源、观光体验、尝鲜、购物旅游,山地体育拓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功能类型上,应为集住宅、酒店、娱乐、购物、会议培训、文化观光、体育拓展和游艇会所于一体,构建滨湖休闲居住特点突出,居住产品适当多样化的复合型商业居住区。

依托于主题酒店等度假设施以及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吸引会议、考察、培训等项目。结合现状资源条件,构建活力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是相互联系与相互融合的。以“景观+地产”捆绑式开发以提高综合项目开发的市场可操作性,结合项目良好的综合区位引入多层次的居住功能。

1.4.1 24 小时活力住宅区的构建

24小时活动性设计,创造一个24小时的环境来确保工作时间之后的某些功能的持续,一些日常工作之类的活动结束后,其它诸如餐饮和娱乐用途开始变得活跃,混合开发的宜人品质离不开全天候24小时活动性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将有利于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

1.4.2 闲庭信步

(1)功能合理的交通组织

构建合理的车行与步行接驳系统,形成支撑该地区开发的骨架。

(2)与重要节点结合的停车配套设施

通过设计与不同的商业娱乐,居住及自然景观感受的高潮点相结合的停车配套设施,与步行系统以及若干“山-湖”公共廊道组成居住区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网络节点。

(3)连续便捷的步行系统

完善公共活力路径网络,将湖滨、内部步行道路及垂直交通体系联系成完整步行游憩网络,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和丰富的景观感受。

1.4.3 山湖风情

通过项目的落实以及空间的控制,塑造独具魅力的滨湖休闲居住空间环境

(1)天际轮廓线

通过主要入口节点以及主题酒店的塑造,形成轮廓线的高点。结合远近不同的背景山体,塑造平缓中有高点的整体轮廓形态。

(2)山湖视线通廊的塑造

结合规划地块的特征,通过公共廊道的控制保持山湖空间的渗透。

(3)高度分区意象

建设高度考虑到对自然山体呼应、对滨湖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等因素,度假区整体上控制高度,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和重要标志性节点高度适度提高。

第四章规划构想篇

1.1 功能区划分

依据功能用地、土地增值规律、道路结构体系和地形环境变化特征,依据“一轴、两区、三节点”的空间结构将规划地块划分为“两大休闲区、两大居住区”。

1.1.1 两大休闲区:高端公寓休闲区和主题酒店休闲区

(1)高端公寓休闲区:

以滨湖步行道为主体,结合沿街商业服务设施和滨湖绿化,塑造有滨湖特色的休闲活动空间。

(2)主题酒店休闲区:

利用主题酒店的休闲娱乐功能,结合沿街商业,公寓和滨湖景观,塑造以吃住玩乐为一体的

休闲区。

1.1.2 两大居住组团

两大居住组团包括联排别墅居住组团和花园洋房居住组团。其中:

联排别墅居住组团:沿湖滨路布置低密度英式联排别墅,主体朝向面向平西湖,将所有滨湖景观尽收眼底,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大自然的山水豪情。

花园洋房居住组团:依托山海景观资源,利用背山面水的绝佳区位优势和山地自然高差,将前面的湖景和背后的山景充分引入室内,营造自然生态的居住体验。

1.2 用地规划

规划范围为新城区湖滨路北侧、博文路佳田西湖岸小区东侧、平顶山学院南侧,共分为两个

地块:地块一为东太平预留地,面积约23617.42平方米;地块二位于地块一的东侧,面积约15255.10平方米。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绿地。

1.2.1 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依托良好的滨湖景观资源,开发集中成片,具有休闲度假性质的低密度居住区。

1.2.2 商业用地

规划商业用地,包括主题酒店用地、公寓用地、休闲商业用地。具体如下:

休闲商业用地,具体包括地块中间沿湖滨路英式风情休闲商业街和南侧、北侧现代化商业配套。其中,英式风情商业街依托原汁原味的英式风情建筑,结合沿湖景观面,融入骑楼的设计手法,给人充分的放松与休闲氛围。两端的现代化商业店面采用大胆夸张的弧线立面,与传统的英式古典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能充分融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公寓用地,充分考虑部分人群的居住需求,布局灵活多样的户型,住户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变化室内空间。

主题酒店用地,结合优美的山湖景观资源和沿湖绿化景观资源,布局主题酒店区,结合旅游接待需求,开发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酒店物业。根据地形布局于地块二东侧,开发建设会议、培训、商务和娱乐等配套功能齐全的主题酒店功能。

1.2.4 绿地

规划地块规划绿地包括沿湖滨路绿带和住宅区内部绿地。其中,沿湖滨路绿地依托湖滨景观,结合商业风情街布局。

住宅区内部绿地利用住宅前后左右空间,设置小巧宜人的绿化景观,结合入口设置景观墙,结合内部道路坡道利用高差设置跌水景观,形成“人在景中走”的居住空间。

1.3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地块交通方式包括机动车交通、步行及非机动车车交通等方式。其中机动车交通主要服务进出住宅区的居民和进出酒店的旅客的交通需求,依托地面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库安排;步行及

非机动车交通则主要服务滨湖休闲、住宅区内部联系,依托风情商业街和小区内部景观道路而设置。

1.3.1 道路系统

考虑到规划用地东西向窄长的特征,规划主干道采用与消防车道结合设置的方式,规划地块

交通方式应以尺度宜人的步行系统为主,采取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避免过境交通穿越规划地块,规划道路分为两级:主干路、宅前支路。其中:

主干路:道路宽度为5米,结合自然地形,沿规划地块南北走向布置,南北贯通,作为小区内部主要步行系统,与湖滨路结合形成环路,为规划地块内部和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宅前支路:道路宽度为2.5米,为小区居民与主干路的交通联系通道。

1.3.2交叉口规划

1、交叉口要素控制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种形式。

平面交叉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转弯曲线半径应满足车辆右转行驶的要求。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如有应清除。新建平面交叉的规划应避免出现四路以上交叉口及斜交角小于45度的斜交。街坊路不宜与城市主干道相交。

2、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建筑基地及单位机动车出入口除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城市规划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应在建筑基地周边较低级别的道路上安排,特殊情况需要在不同级别道路上开设二个以上机动车出入口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顺序安排。

⑵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自缘石半径的端点向后量起,干道不小于35米或设在地块离交叉口的最远端,支路上,距离支路与干道交叉口不小于25米,距离同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20米。

⑶出入口应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出入口与道路连接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用地外道路连接。

1.3.3 停车设施

规划停车场(库)包括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两种形式,其中,独立地段的地面停车场两处,一处布置于地块一北端沿街商业前面,一处布置于地块二南端沿街商业前面,满足旅游观光、购物和入住酒店的客人停车需求;住宅区居民车辆配建相应的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巧妙利用自然地形高差,设置于地下二层,但车库地面与小区外部地面持平,车辆由小区外部进入车库时无需上行或者下行坡道,大大节省了车库内部空间,提高了车库利用效率;同时采用机械停车方式,有效提升了停车数量,能充分满足提车需求。

1.3.4 非机动车及步行系统

规划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为休闲观景为主题,通过该系统联系规划地块区各公共绿地空间,采取自行车道可与人行道并建。其中,步行系统沿风情商业街和内部主干路设置。

1.3.5 竖向设计

竖向规划综合考虑基地的现状地形地貌、防洪排涝及工程管线的布线要求,设置供游人休息的游憩设施和商业服务点,构筑尺度宜人的步行网络系统,让步行者享受滨湖景观、山体景观和植被景观;自行车系统,则应在更大空间尺度设施,除结合步行系统自行车道外,还应向周边延伸,使之串联周边景观的休闲自行车系统。

1.由于规划地块地势高差较大,因此在道路设计时应注意控制道路最小纵坡不大于8%。

1)道路、场地竖向规划原则

2)满足该地块雨水排放的最低要求;

3)充分考虑地区土石方的台填、挖量平衡,以达到和谐、经济、效益的目标;

4)满足机动车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对道路的最低坡度要求;

5)充分考虑规划道路、地块与现状道路的衔接要求。

2、道路、场地竖向规划控制要点

根据现状地形控制点标高,竖向设计中考虑尽量处理好本场地与周围道路场地的衔接关系,减小填挖方量,±0.000绝对标高定为7.800m,室内外高差为0.300m。小区道路最大纵向坡度

为8%。

1.4 城市景观规划

规划地块空间环境设计应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充分利用现状山、城、湖、田、林等景观要素,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通过建筑群空间构图原理布置,构筑地域标志和个性化公共活动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总体景观设计上,应以榜山、面湖为主体,构筑总体风貌格局。

1.4.1规划景观空间组织结构归结为“一轴、两区、三节点。

一轴

山—湖—花园景观轴:联`系“山-湖-花园”的景观视线通廊。

两区

高端公寓景观区和主题酒店景观区:依托优美滨湖景观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将小区内部道路设置为折线形沿斜坡上升,将公寓底层架空,使道路穿梭于建筑底部,与内部道路完美衔接。在道路两侧沿道路走向布置台阶状绿化景观和跌水,使道路的通行功能与观景功能完美融合,塑造出宜人的坡地景观空间。

三节点

北部入口节点:位于地块一北侧,是小区居民从外部进入住宅区的门户,是片区主要出入口,空间在收放之间,是“湖—城—山”景观在此过渡。空间处理上,通过建筑退线,腾挪出广场、绿地等,营造尺度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配以艺术性的小品、公共标识、雕塑和绿化,以及合理的活动组合,作为规划地块向外展示形象的地标,是规划地块主要空间节点。

中部入口节点:位于地块一中部,是联系住宅区内外的步行入口空间,空间上作为南北入口的过渡,也是住宅区居民的主要出入口,节点空间因为开敞而有个性的公共活动场所。

南部入口节点:位于地块二中部,是地块二小区居民从外部进入住宅区的门户,传统与现代、休闲度假与购物生活的交融区,是展示规划地块文化的重要特色空间,通过现代与传统建筑的对比、广场及雕塑等体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气息。

1.4.2景观通廊

为确规划地块滨湖景观视线和生态通透性,强调山湖、田湖景观联系,以及步行者与滨湖休闲廊道联系的便捷性,规划地块将联排别墅布局为留有间隙的形式,通过别墅之间的视线通廊,

联系山湖、田湖景观。通廊主要有三种形式:

(1)入口景观视廊

规划地块连接外部(湖滨路)三个出口道路作为规划地块最为重要的景观轴节点,依次串联了高端公寓区、洋房别墅区、主题酒店区活动空间。

(2)建筑之间景观视廊

充分利用别墅之间,洋房之间和酒店与花园洋房之间的公共绿地所形成通透的视觉通廊,加强山地景观与滨湖景观的联系,形成多条景观廊道。

(3)建筑高差景观通廊

规划地块充分借助现有地形高差,将建筑布局为前后错落的形式,尽量减小前方建筑对后面建筑的视线遮挡,保证山景与湖景的视觉通畅性,并借此形成景观视廊。

1.4.3建筑景观

建筑是城市形象最重要的载体,要突出各类性质建筑的性格特征。建筑风格的塑造应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公共建筑要突出建筑群体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做到共性中个性,整体中有变化。规划地块重要建筑、节点建筑和标志性建筑通过精心设计,在保证山水景观的可视朝向前提下,将外立面确定为现代风格,提高使用的适宜性和品质感,更与周边英式住宅和风情商业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融。居住建筑采用原汁原味的英伦风格,与英式风情商业街完美融合,又与两端现代化的主题酒店和高端公寓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反差,有对比和冲突,又有和谐与统一。

1.4.4道路景观

考虑住宅区主干路两侧绿地具有生态防护、景观和避免横向穿插交通阻隔等多项功能,两侧绿化景观应当重点考虑,树种搭配应当体现层次感和美感。步行道路景观主要考虑慢行感,主要以中低高度绿化为主。人行步道以低矮绿化为主,体现人性化的尺度感。

1.4.5绿化系统

规划绿化系统布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通过景观步行道的串接,将绿化系统贯穿于整个小区住宅群体之间,体现整体的布局观念。并加强空间转折点与视觉焦点处的节点绿化空间设计,将绿化系统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将绿化系统延续到宅前。

景观系统作为总平面空间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希望可以加强小区结构特色,构成高尚的人文气质。

1.5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5.1 公用设施规划要点

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并考虑规划地块的实际需要,对各类公用设施进行合理地布置。对大型电信、邮电设施可结合商业区布置。

设置一定的医疗卫生设施,形成以社区医疗级别的服务点。

重视公厕、垃圾站等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开主要道路,选在位置比较明显的僻静处;

重视小型设施建筑的造型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形象,使之能够成为城市的特殊景观。

1.6结构设计规划

1.6.1工程概况

规划范围为平顶山新城区湖滨路北侧、博文路佳田西湖岸小区东侧、平顶山学院南侧,共分为两个地块:地块一为东太平预留地,面积约23617.42平方米;地块二位于地块一的东侧,面积约15255.10平方米。基地为矩形、地势东高西低。由多栋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酒店、公寓和地下车库等公用服务设施组成。

1.6.2设计依据

1、主要规范、规程(含局部修订)

1.1.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2.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3.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

1.4.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5.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1.6.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7.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008版)

1.8.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9. 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10. 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11.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1

2.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13. 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型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1.14.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

1.6.3设计标准

2.1. 设计基准期: 50年

2.2.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2.3.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2.4.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2.5.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2.6. 建筑桩基安全等级:乙级

2.7. 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

2.8. 抗震等级:按现行规范确定

2.9. 建筑耐火等级:上部结构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一级

1.6.4自然条件

3.1. 工程所在地:河南省平顶山市

3.2. 基本风压:多层建筑: 0.45kN/m2。

3.3. 地面粗糙度:B类

3.4. 基本雪压:0.35kN/m2

3.5. 抗震设防烈度: 6度,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90s

3.6. 场地类别:Ⅳ类

3.7. 场地土液化判别:待地勘报告提供

3.8. 地下水位:待地勘报告提供

3.9. 地下水腐蚀性:待地勘报告提供

3.10.环境类别:与土壤接触的地下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地上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

1.6.5上部结构及地下室结构方案:

1.由于本工程的地下车库与各单体的地下室之间是相连的,在适当位置设置加强带或沉降后浇带。

2.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根据建筑平面和功能要求考虑采用异形柱或异形柱-剪力墙结构体系;公用服务设施用房和地库均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3.住宅和公用服务设施用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体系;地库采用无梁楼盖体系。

1.6.6基础方案

低层住宅部分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础,多层住宅部分采用桩基础,地库采用筏板基

础加抗拔桩,公用服务设施用房采用天然基础或桩基础。

1.6.7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

1.1 地下室顶板(室外)、底板及外墙: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P6

1.2 竖向承重构件:框架、剪力墙强度等级C25

1.3 楼层梁板:强度等级C25。

2. 钢筋

2.1 HRB400级: fy=360N/mm2

2.2 HRB335级: fy=300N/mm2

2.3 HPB235级: fy=210N/mm2

3. 钢材:Q345-B和Q235-B

4. 焊条:E43xx和E50xx型。

5. 填充墙:

5.1 地上部分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5.2 地下室部分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1.7给排水设计说明

1.7.1设计依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4)《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1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0)《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7

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12)《住宅建筑标准》GB50368-2005

13)《城市煤气、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GJ08-10-2004

1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15)其它现行的设计规范或规程。

16)建筑专业提供资料。

17)业主提供的资料和要求。

1.7.2工程概况

本工程包含低层独栋、多层住宅、配套商业用房、酒店、公寓及地下车库。

1.7.3给水设计

1)水源:

生活及消防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水,两路接入管,管径均为DN200,在地块内构成环状管网。

2)用水量定额标准:

名称用水定额用水时间时变化系数

住宅300L/人.日(3人/户)24小时K=2.5

配套用房8L/m2.日12小时K=1.5

绿化浇洒道路2L/ m2.d 8小时K=2.0

3)用水量计算表:

本工程生活最高日用水量为152m3/日

本工程生活最大时用水量为6.3m3/h

4)供水系统及供水方式:

绿化、浇洒道路及一二层配套用房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管直接供水。

低层独栋及多层住宅供水方式为水池→恒压变频生活供水设备→用户的供水方式,水池容积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的40%,水池进水接自市政给水管网。泵房设于地下车库,水池设于水泵房内,生活泵设于水池边。

1.7.4消防设计

1)室内消防流量:

室外消火栓: 20 l/s 火灾持续时间2h

室内消火栓: 10 l/s 地下车库,配套服务用房设置火灾持续时间2h

自动喷淋: 27l/s 地下车库设置火灾持续时间1h

2)室外消防流量

室外消防流量为20L/s。

3)室内消火栓系统

消防泵设于地下车库水泵房内,采用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不设高位消防水箱,稳压泵与稳压罐(50L)与消火栓泵一起设于地下车库水泵房内,稳压泵与消火栓泵直接从市政管网抽水,系统设二组水泵接合器。

4)自动喷淋系统

地下车库设自动喷淋系统,按中危险级设防。采用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稳压泵与稳压罐(50L)与喷淋泵一起设于地下车库水泵房内,稳压泵与喷淋泵直接从市政自来水管抽水。系统设三组水泵接合器,按喷头数确定湿式报警阀组的数量。

5)室外除按规定距离设置室外消火栓,还需考虑与水泵接合器数量及距离相适应。

6)建筑灭火器:独栋住宅、配套用房、地下车库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1.7.5排水设计

1)污水量

按日总用水量(不包括绿化和道路浇洒用水)的90%计,总排水量为137m3/日。

2)雨水量

计算暴雨强度公式:

5544(P0.3-0.42)

(t+10+7lgP)0.82+0.07lgP

设计重现期

地块面积3.8公顷,综合径流系数0.6;

基地雨水排放量Q=1890 l/s。

3)住宅室内废污水分流,多层卫生间排水设专用通气管,厨房排水采用伸顶通气。

4)餐饮厨房废水与生活污废水分流排放,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室外污水管道。

5)地下室废水采用潜水泵提升至室外雨水管道。

6)地下车库地面冲洗废水排入沉砂隔油池,由潜水泵提升至小区污水管道;坡道

雨水排入雨水集水井,由潜水泵提升至室外雨水管道。

7)室外雨污水分流,污水排入基地周边道路市政污水管,接入市政管前设排水专

用监测井;雨水排入基地周边道路市政雨水管道。

1.7.6燃气设计

由城市天然气系统供应 ,供气范围为住宅;

每户设2.5m3/h燃气表一个;

燃气量:169户燃气用量(估) 50m3/h。

1.8暖通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1.8.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平顶山新城区湖滨路北侧、博文路佳田西湖岸小区东侧、平顶山学院南侧,共分为两个地块:地块一为东太平预留地,面积约23617.42平方米;地块二位于地块一的东侧,面积约15255.10平方米。由多栋联排性质的低层住宅、多栋花园洋房性质的多层住宅、1栋配套服务用房和地下汽车库组成。

1.8.2设计依据

1.国家设计规范

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1.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q =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建筑专业提供的技术文件。

3.其他资料

3.1《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

3.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2动力分册)》(2009年版)

1.8.3设计范围

空调设计;通风设计;防排烟设计;节能设计;环保设计。

1.8.4计算参数

1.地理位置(平顶山市):纬度33°39′;经度113°27′;海拔高度155m。

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平顶山市)

3.3年平均风速:3.3m/s,最大风速13.7m/s

3.4冬季室外大气压力:1016.3Pa

3.5年平均温度:1

4.2-16.3℃

3.6室外计算相对湿度:69%

3.7夏季室外大气压力:99

4.8Pa

3.8极端最高温度:38.6℃,极端最低温度-11.3℃。

3.室内参数

住宅:夏季空调26℃;冬季空调18℃

4.噪声控制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 dB(A)

1.8.5空调设计

1.住宅:按户设置热泵型变频多联机系统,室外机设置在专用设备平台上,室内采用超薄型天花风管内藏式室内机。

2.配套共建:设置分体式空调,由建筑预留空调外机安装位、由电气预留空调电源。

3.本工程中,空调冷凝水管单独有组织排放。变频多联空调、分体空调冷媒管道、冷凝水管道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橡塑管壳(NBR/PVC)进行保温,导热系数≤0.034W/ m22K,保温厚度按液管15mm,汽管19mm,冷凝水管10mm。

1.8.6通风设计

1.住宅:厨房设置防倒流的排气道,脱排油烟机排风接入排气道,屋面高空排放。卫

生间按体积换气次数10次/h设置机械排风,暗卫生间设置防倒流的排气道,屋面高空排放。淋浴热水器排风就近排至室外。

2.设备用房:

2.1变电站按消除室内余热设置机械送、排风。

2.2配电间按体积换气次数10次/h设置机械排风,自然补风。

2.3水泵房按体积换气次数3次/h设置机械排风,自然补风。

3.地下储藏室:设置机械排风系统,通风量按体积换气次数4次/h计算,进风竖井自

然补风。

4.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排风采用诱导式,通风量按体积换气次数

6次/h计算,利用开敞的车道或进风竖井自然补风。

1.8.7防排烟设计

1.住宅:

1.1所有住宅地上封闭楼梯间均靠外墙,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小于

2.00m2,楼梯

间顶层设有不小于0.80m2的自然通风面积,满足自然防烟条件。

1.2多层住宅地下封闭楼梯间设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满足自然防烟条件。

1.3地下汽车库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其楼梯间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方式。

2.地下储藏室: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60m3/(h2m2)计算,进风竖井自然补风。

3.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排烟量按体积换气次数6次/h计算,利用开

敞的车道或进风竖井自然补风。

2.配套服务用房:在下沉庭院设有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高度大于室内净高的1/2),

自然排烟。

3.排风(烟)风机采用消防通风两用低噪声柜式离心风机箱,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

的要求。排风(烟)风机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排烟管道采用1.2mm厚镀锌钢板制

作,排烟管道上软接管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排烟口设在储烟仓内,排烟口与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

4.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技术措施:

风管、设备和风管的绝热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5.在下列部位设防火阀:

5.1穿越防火分区处;

5.2穿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5.3穿越防火分隔的变形缝处两侧;

5.4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1.8.8环保设计

1.空调系统采用环保型制冷剂。

2.废气排放

2.1厨房灶台排风经灶台排风罩的油烟过滤器后,高空排至室外。

2.2卫生间排风通过竖井引到屋面高空排放。

2.3机动车停车库排风口与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不小于10.0m。排风口朝向人员活动区域时,其底部离地面不小于2.5m。进风口底部离地面大于2.0m(设在绿化地带内时大于1.0m)。进、排风口处于同一立面、同一高度时,其水平间距大于20.0m。

3.降噪

3.1采用高效率、低噪声、低振动、环保型的空调通风设备。

3.2为满足各地下车库的噪声控制要求,在排风(烟)风机进出口均采取消声措施,包括设置消声箱和在竖井内壁贴不燃消声材料等。风机房围护结构内侧贴吸声材料。

3.3穿越机房围护结构的所有管道和安装洞之间的缝隙都严密封堵。

4.减振、隔振

4.1空调室外机、热泵机组由厂家配橡胶减振垫;混流风机由厂家配TJ10弹簧减振器;吊顶式空调器采用弹簧减振器;落地安装空调机组采用TJ-1型橡胶减振垫。

4.2风机送回风管的隔振,采用帆布接头以及隔振吊钩(或支架);空调室外机等管道系统的隔振,应采用橡胶软管;电机等设备的电气管线,应采用软管线;穿越楼板或墙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材料隔开。

1.8.8节能设计

1.地下车库排风采用诱导风机,设置CO自动监控系统,可根据车库CO浓度控制诱导风机的开启台数,排风兼排烟系统按双速风机设置。在污染较轻的情况下,可减少制诱导风机的开启台数、并使排风机开启低速排风,以利节能。

2.平时使用的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3.采用多联式空调机组的综合能源效率不低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2008)中的2级标准。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气调节机组的配管长度≤50m 。空调机组可分室(区)运行,自带变频控制装置,可根据工况需要自动调节机组的供热量或供冷量,达到节能运行目的。

1.9强电设计说明

1.9.1设计依据

1.1业主所提供相关资料

1.2国家、地方、行业相关规范及规定、主要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7

《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

1.3各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及资料。

1.9.2供配电

1.1负荷等级

小区内各类用电设备中,集中地下汽车库的应急照明、消防泵、喷淋泵、排烟风机、弱电系统、生活泵等为一级级负荷;低层住宅、多层住宅居民用电等为三级负荷。

1.负荷估算

多层住户用电负荷计算标准为:

房型可分居住空间(个)用电负荷设计功率

(kW)

小套 2 4

中套 3 6

大套4~5 8

当建面大于150㎡时,70W/㎡。当住宅采用户式中央空调,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标准为空调设备功率加4kW及以上。

联排、花园洋房性质住户负荷计算标准为:80~100W/㎡;车库按20W/㎡估算;商业、酒店、公寓按120W/㎡估算。

2.电源

地块内各单体电源引自电业站或箱变,进线方式为低压电力电缆排管引入,供电电压等级为380/220V。多层住户用电垂直干线分段采用导线,一层集中设置本单元住户电表箱。

联排住户表箱设置在一层。

消防用电设备采用双电源末端切换,消防配电电线、电缆采用阻燃耐火型。

3.设计分工

本规划的室内外配电线路分界点为各单体电源进户点。

1.9.3电气节能措施

1.汽车库、住宅地下室等公共场所的灯具电源采用T8细管荧光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

并配以补偿电容(cosΦ≥0.9)。

2.按照照明要求和使用特点,采用分区控制。

3.住宅楼梯间及多层电梯厅采用声光控节能自熄灯具。

4.变电所采用低损耗干式变压器。

1.9.4防雷和接地

各单体按计算所得的年预计雷击次数确定相应的防雷等级,设置避雷带和放侧击雷、防雷电感应等防雷措施。采用联合接地,电气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利用建筑物内结构钢筋作为接地体和联接体,屋面上沿屋角、屋脊等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网(带)。

地块内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T系统。建筑物内主要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等,与接地装置相联。住户卫生间需做局部等联结。

1.9.5存在问题

1.供电方案需供电部门确认。

2.小区室外管线的敷设方式需要与各配套部门协调确定方案。

1.10弱电设计说明

1.10.1设计依据

1.业主所提设计任务书

2.国家、地方、行业相关规范及规定、主要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4

《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7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

3.各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及资料。

1.10.2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个大系统中又包含子系统(详见下文)。各子系统中,火灾自动报警由设计单位设计,消防部门审核认可;其它系统由设计单位配合系统供应商完成管线设计,并经技防办、供电局等部门审核;单体外管线由电信部门统一设计,设计单位进行管线综合协调工作。电话系统单体内部管线由设计单位设计,电信部门审核认可,室外部分由电信部门设计;有线电视系统单体内部管线由设计单位设计,有线电视台审核认可,室外部分由有线电视台设计。

1.10.3总则

本工程设计弱电系统,运用通信、计算机和自控等技术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各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应用,向住户提供先进的安全防范、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单体外弱电主管线排管敷设。小区内各类弱电管线、监控信号汇集后实行统一管理。住宅楼核心筒内设置弱电竖井,用于放置楼层分线箱。室外弱电管道与人孔、手孔统一设计和敷设。每个单体设置一个弱电进户点,高层住宅在地下室或一层用线槽引至弱电竖井。

地块内拟设置监控中心兼消防控制室(约30m2)、通信中心机房(约30m2)、有线电视机房(约10m2,即配线交接间),各1个。

1.10.4电话系统

区内管网接入区域内通信中心机房,机房内设置光电转换、宽带网连接设备。每个住户起居室内设置一个家庭信息配线箱。住宅按每户2门计,配套公建按1门/50㎡设置。

1.10.5有线电视系统

与市有线电视网联网,各单元均预留与市有线电视网的接口。对于住户,有线电视进线均引至家庭信息配线箱,再引至卧室、起居室的各个电视终端。住宅按每户2门计,配套公建按1门/50㎡设置。

1.10.6安全防范系统

对小区周界、重点部位、住户室内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由安全中心统一管理。

1.周界报警系统

在小区周界围墙设置红外报警探测器,以及时发现非法越界者。

2.闭路监控电视系统

在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地下汽车库等重点部位设置摄像机,联网至监控中心,通过传输图象进行监视,并记录和存贮监视图象。

3.巡更系统

小区相应地点设置无线巡更信息点,巡更人员装备电子巡更器,按规定的线路进行值班巡查并记录。

4.访客系统

在住宅楼单元入口处装置具有电控门锁的安全防盗门和对讲主机,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门口机,小区监控中心设置管理机,电控锁除具有有非接触式智能卡开锁的功能。

5.家庭安防系统

住户室内具有燃气泄露报警、按钮式家庭紧急求助报警等功能。一层、二层的住户和联排住户另加红外幕帘探测器、门磁。报警时除住户室内发出声、光信号外,并将信号传至小区监控中心进行实时记录,处理和存贮。

6.车辆出入管理系统

对出入小区的机动车辆通过智能卡形式进行管理与计费,并将信息实时送至住宅和商业区域的监控中心。

1.10.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住宅区域的集中地下汽车库属一类车库,需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形式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集中火灾报警器能显示火灾报警部位信号和控制信号,可进行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泵、喷淋泵、防烟排烟风机的启、停、显示工作故障状态能控制,显示消防泵启动按钮,水流指示器、报警阀的状态能控制防火卷下降,停止火灾部位空调风机,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1.10.8存在问题

地块内弱电主管线通道、机房位置需要与各配套部门协调确定。

1.11消防设计说明

1.11.1设计依据

1.初步设计总说明中引述的主要设计依据文件。

2.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11.2总平面布置

消防出入口:小区共有两个出入口可供消防车出入。

消防道路:住宅内部设有消防车道,车道宽度大于4m;

消防间距:多层建筑(一、二级耐火等级)之间的间距>6m;低层住宅间距满足消防间距;1.多层住宅

每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小于650m2,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15m,每户设一部公共楼梯直通室外。地下室小于50m2时设一个疏散门;地下室小于500m2时设两个疏散门。2.地下车库

建有一座Ⅰ类地下汽车库和住宅地下室连通,共有三个双车道出口。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4000平米,每个防火分区均有两个人员疏散口,人员疏散最远距离不大于60米。

各个防火分区分为两个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平米。

1.12环境保护及卫生防疫

1.1

2.1设计依据

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1.1

2.2给排水及污水处理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与消防水池分开设置,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设加锁密闭人孔盖。

生活饮用水池上部无污水管道。

●消防水池设通气管及溢水管管口加防虫网罩,防止杂物尘埃进入池内污染水质。

●在有可能倒流的管道上装设倒流防止器。

●室内污水排水管道系统设置专用通气管,改善排水水力条件和卫生间的空气卫生条件。

●室内所用排水地漏的水封高度不小于50mm。

●空调机凝结水排水设独立排水系统,排至排水明沟,以防其它排水管道的有污染气体串

入室内。

●本工程废水、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防止对城市污水管道造成淤塞。

●餐饮厨房所造成的含油废水经设置在室外的隔油池隔油后纳入小区污水管道。

●地下车库排水经地沟收集后排入集水井,并设潜水泵提升废水至室外。

1.1

2.3噪声控制及废气排放

●地下车库排风通过建筑物竖井风道排至室外,排风口底部距室外地坪2.500米以上,距

住宅楼间距10.000米以上,并进行消声处理。进、排风口的位置,高度设置符合环保

要求。

●住宅厨房脱排烟机排风通过连接管接入土建烟气道内排出屋面,在连接管接入土建烟气

道间设置 BPS止逆阀。

●所有空调、通风设备均采用相应的避震,减震措施;室外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

国家规范要求。

●进、排风口的位置、高度设置应符合环保要求。

●地下水泵房顶板、隔墙采用隔声及消音材料。

●管道支架和管道穿墙或楼板时,采取防固体传声措施。

●生活给水泵防噪隔振:

1)给水泵均采用低转速、低噪声水泵。

2)泵组采用隔振基础。

3)水泵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可曲挠橡胶接头和弹性悬吊支架,减少噪音及振动传递。

4)水泵出水管止回阀采用静音式止回阀,减少噪音和防止水锤。

●为降低小区及室内噪音,在小区周边及园内适当植以大树,以隔音降噪。

1.1

2.4其它污染的控制及防治

1.1

2.5固体垃圾

小区内设生活垃圾收集箱,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化,并分类投放,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收集后放入垃圾收集站,再由环卫部门统一装车运走。

1.13节能

1.13.1设计依据

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

●《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94)

1.13.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建筑概况:

本项目地处建筑气候分区III地区的夏热冬冷区。其中拟采取建筑节能措施建筑物栋数:

居住建筑13栋、公共建筑3栋。

2.建筑围护结构主要节能措施拟采用:

1)屋顶(坡屋面、平屋面)采用倒置式防水,保温材料采用挤塑聚苯板。

2)外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3)建筑外窗及阳台门均采用断热铝合金框料,玻璃为中空玻璃。建筑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的规定。

4)住宅分户门采用双层金属门板中间填充15~18厚玻璃棉板。

5)底面接触空气架空层的保温措施为粘贴挤塑聚苯板。其他建筑节能措施:地下室外墙采用聚苯板做保护层,兼起保温防潮的作用。

第五章规划控制导则与管理篇

1.1 控制原则

1.1.1 强调“单元开发”的原则

经验表明,该地区适合于统一开发,若开发主体过于分散,会严重影响开发的整体品质,通过准确市场定位,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

1.1.2 强调“弹性控制”的原则

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有机体,尤其在市场经济下,应该在控制

性与灵活性之间留有余地,在难以把握开发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规划应尽可能为日后开发活动留有弹性空间,在地块功能以及指标确定上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1.3 强调“混合功能”的原则

混合使用特征中的“差异”意味着把三种或者更多的可能产生显著受益的使用性质(如:

酒店、居住、零售、娱乐)用一种规划的方法结合起来。每一种用途通过独自吸引使用者完成多样出行目的而作为一种吸引力,混合通过密集的物质形态使多样目标的出行成为可能。

1.2 规划控制体系与对策

1.2.1 土地划分

地块划分依据有关规范和适宜当地开发为原则,不仅强调规划所具有的法规严肃性和

权威性,同时又兼顾土地开发与管理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1)划分原则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和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边界线,用来划分用地权属。为规划管理、综合开发和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依据,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因此,用地边界的划分应以用地分类基础上的功能分区为依据,综合考虑现有地籍、地形、植被以及各种类型项目用地的实际要求等因素,对地块进行合理划分。

1.2.2 地块指标控制

地块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两种。规定性指标包括:地块面积(公顷)、用地性质、适建要求、最大建筑高度(米)、容积率、最大建筑密度(%)、最小绿地率(%)、建筑后退红(绿)线距离、出入口方位、机动车停车泊位、配套公用设施等。引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风格、允许居住人口、建筑色彩、环境要求等。

1.2.3 土地使用的适建性以及兼容性要求

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用地性质是该地块的主导用地类型,即最适宜开发的用地性质。由于开发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随着实践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用地性

质变化,一成不变的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定的用地性质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个地块除了它的主导规划用地性质外,另外有一组性质相近、无相互干扰的用地性质可备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限定的目标,又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富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依据国家规范及控规要求,在一些地界内,有相应配套的市政设施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和开发部门必须保证这些用地的落实和实施。

1.2.4 建筑控制规划管理规定

界面控制包括建筑间距以及建筑推线控制。各类建筑的间距除满足日照要求外,还应符合消防、抗震的要求以及规定的建筑退让要求。

建筑退让规定规划地块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的距离为21米,其余三面均后退5米。低层和多层建筑山墙间距6到8米

1.2.5用地红线和绿线的退让规定: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两侧,建筑退道路红线为 10 米,如有高层建筑或者商业时,应再退 5 米,部分重要界面可以退到 10 米;城市支路两侧,建筑退红线 5 米。建筑物入口处有大量人流和车流聚集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展览馆、博物馆、及大型金融商务等建筑,其主要入口方向面临城市主干道时,建筑前应留有足够的人流、车流集散广场,建筑退红线距离不少于 15 米。建筑物的围墙、展览馆、台阶、管线、外挑部分垂直投影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

1.2.6建筑形式以及高度控制引导

作为拥有良好滨湖资源的地区,该地区的建筑景观应注重表现城市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追求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尺度,创造舒适、优美并富于时代感的城市空间。

(1)建筑体量控制指引

体量控制应当结合功能定位,风情商业街采取集约化布置,适当加大建筑体量和尺度,同时强调标志性的塑造,适当减少零散、小面积、不规则的建筑布置。规划地块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尽量塑造掩映于绿化环境中的感觉,同时建筑布局应当结合地形灵活布局。

(2)建筑层数或高度

规划地块背景山体高度在 50米范围内。考虑到建筑与背景山体的协调以及滨湖风景区的定位。依据不同功能特点,规划地块内的建筑层数以低层、多层为主,低层住宅的耐火等级为二级。住宅底层层高3.9m,二、三层3.30m建筑高度10.85m(室外地坪算至建筑檐口);花园洋房性质的多层住宅,耐火等级二级。建筑高度19.80m (室外地坪算至建筑檐口)。一梯二户,设楼梯间一座。层高:3.300m。

垂直交通:每单元设一台电梯和一座公共疏散楼梯。

金融、主题酒店、公寓等大型公建可适当建设一些具有地标性的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 36 米以下,一类居住区以 1-3层住宅为主,二类居住区以 6 层住宅为主,沿街可结合低层别墅布置沿街商业。

整体建筑高度轮廓线控制以一定角度展开,减少前排建筑物对后排建筑的视觉遮挡,使有吸引力的视觉景观线能延伸入整个规划地块。

(3)建筑风格

规划地块建筑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形式的塑造,突出现代文化特征,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交融。。

公共建筑可根据其性质不同体现其风格特色。如商业建筑结合上部出挑庭院设置骑楼,采

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突出商业建筑自身的宣传效应。

居住建筑立面以英伦风格特征为宗旨,体现现代生活及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品位,以

纯净的建筑形象于绿树环抱中营造现代城市绿园。

强调建筑体积感,时代感和创新性。整体对称式立面取得控制地位,其垂直向线条与水平

线条极为纯净。立面上颇有节奏的开窗形式及栏杆、屋顶构件等的细部设计既着重于整体又不

失细腻。

建筑立面处理强调文化与个性,运用光与影来塑造建筑形象,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与肌理

及虚实体量的变化来造型,突出端庄、高雅的风范,起伏的天际线、丰富的立面线以及景致的

比例尺度与环境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类似形态的空间构成的复合空间序列。

酒店、公寓建筑则在体现满足大跨度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和动感简捷的建筑造型的

同时,融入传统元素;居住建筑采用坡顶,体现朴实、温馨、自然的传统风味特色建筑风格。

(4)建筑色彩

以有助于烘托规划地块氛围的明快、淡雅色彩为主调。局部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借以突出个性。建筑物外墙不宜大面积地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宜选用柔和和中性的色彩;但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色彩对比来突出建筑物的门窗、入口、节点等。规划地块内居住建筑外墙色调提倡以红色、浅灰色为主调,屋面应尽量采用坡屋顶。

商业建筑宜采用清新、淡雅的色调,并突出古典建筑自身色调,尽量显示自然、朴实的传统建筑色彩,突出滨海风貌特色。

酒店、公寓建筑和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明快、纯净的色调,以突出展览建筑简捷造型。

(4)无障碍设计

1.住宅出入口设置1.50m宽入口平台,入口设坡度为1/12,宽1.20m

的无障碍坡道。

2.配套公共建筑均设无障碍入口,入口设坡度为1/12,宽1.20m的无障碍坡

道,楼栋内设置无障碍电梯。

3.各建筑单体入口平台低于室内建筑完成面标高30mm,以斜坡方式过渡。

1.3环境要素的控制以及指引

影响景观环境的要素很多,除建筑、绿化、道路之外,雕塑、小品、夜景观、广告、地面铺装

等,都应在景观设计的考虑之内,规划中对此做出了系列化、个性化的意向设计。

(1)硬质铺地设计

步道、广场、休憩性场地可依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和空间要素采用不同材料、色泽与铺装方式,力求简洁、明快、大方。硬质铺地和材料的选用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应耐用、

防滑。同时,应按有关规范铺装残疾人步道。

(2)城市家具及公用设施系统

城市家具及公共设施设置应本着美化环境、突出现代气息为特色,宜选用轻巧、耐用材料。集中

布置时,应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景观;分散布置时,要适当丰富景观,位置明显,便于观察和寻找。

(3)座椅(凳)

座椅(凳)可于花木、花坛、亭廊和喷泉相结合,应避免对视,尽量形成相对的阴角空间,应配置

垃圾箱等设施。

(4)垃圾箱

垃圾箱应设置于步行、休息、观光、候车等人经过或停留时间较长,易有丢弃物的场所。造型

易于识别,安放位置应与绿化结合设计,周围场地应平整密实。造型与设计应统一,选用易于清晰的铺地。

(5)邮筒

邮筒应采用标准设计,形象应有标志性。邮筒宜放在路口,人流必经之处,车辆易到达的地方,也可同建筑物结合布置。邮筒应避开已设置垃圾筒的场所。

(6)公共厕所

沿街公厕应设置一处。沿街公厕应符合隐蔽和方便原则,造型可丰富多样。

(7)公共艺术品

街道应利用公共艺术品作为提高场地艺术水准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应主题鲜明,突出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区域环境特色,具有艺术感、时代感。公共艺术品设计在尺度、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应满足人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需求。公共艺术品设计应结合景观要求并且与所在街区环境构成整体。应注意不同时间的景观效果。

(8)公交候车亭

候车亭宜采用轻钢结构,造型简洁大方具有时代感。候车亭应设夜间灯光照明系统,可结合广告设置。

(9)消火栓

可设置在道路设施带上,距缘石不小于0.5M,须设在明显位置,与环境协调,广场应采用地下式。

1.3.2灯光照明以及夜景控制指引

重视规划地块的灯光照明以及夜景规划,为迅速提活力,聚拢人气创造条件。该区的城市夜景应作为系统工程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夜景设计既应尊重实际状况,又应体现出滨湖传

统的人文气息。

(1)城市灯光照明可分为五类

功能灯:道路照明灯,高约九米,分布在绿化分隔带间,为路面提供充足的照明。

建筑夜景灯:突出建筑特征,突出建筑在夜色灯光效果中的魅力。

(2)应有夜景照明设计。

庭院灯:高约 3-7 米,分布于步行道边,提供人行步道照明。

草坪灯:高约 0.9,分布于草坪上,提供环境照明。

地埋灯:提供艺术照明,装饰照明

1)灯具不仅可满足夜间照明的需要,也能在白天美化装饰环境,并应与所在区域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相协调

2)夜景设计要考虑道路夜景灯光、建筑夜景灯光和广场绿地夜景灯光

道路照明:采用高低两种路灯,对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别照明并注重与其它夜景照明的结合。

建筑照明:公共建筑、重要建筑都要进行夜景灯光设计。对不同性质的建筑作不同的处理:商业、娱乐性建筑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动态感强;居住建筑基本考虑为沉静点,色彩淡雅。

广场绿地照明:突出雕塑、构筑物、乔木和草地,灯具造型应简洁。

(3)夜景设计要考虑绿色照明,避免光污染。

1.3.3 广告控制指引

广告应设置在规划确定的商业界面内以及主干道两侧。应本着统一筹划、整体规划、自主设计、分部实施的原则,既达到广告宣传目的,同时又提升文化环境质量和艺术内涵。

1.4 开发策略

规划地区的开发建设,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运作。初期土

地收益最好致力于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居住的品质,为后续开发建设打下良好

的基础。

1.4.1 配套政策建议

根据规划实施对配套政策要求,结合规划地区现状情况,本规划提出环境保护、公共管理和与本地居民利益保障三方面的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1)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标准

严格管理规划地块周边各类开发投资行为,确保平西湖岛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研究制定绿色建筑标准,未来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开发项目应严格符合绿色建筑标准;重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如污水回用与湖水利用等多途径供水,避免水资源浪费和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滨湖商业居住范区。

(2)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规划建议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协调市场开发活动和提规划地块公共社会服务。

(3)建立保障当地居民利益的具体措施

忽视当地居民利益的开发项目,必然将遭到当地居民的抵触。因此,在规划地块发展过中应注重保护当地居民利益,寻找当地与外来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从长远来看,规划的发展将加快当地城市化发展水平,政府应协调好当地居民与开发商以及政府受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给当地居民提供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协助改变生活方式后的居民创业机会,如提供就业培训,鼓励企业优先考虑本地居民的就业

1.4.2 开发时序以及近期行动计划

本着科学的发展观原则,合理控制开发时序和进程。考虑区位现状特征和规划用地性质和土地价值,制定近远期目标,适时检讨规划和开发计划,以应对不断变化市场需求。

在开发模式上,引入相关开发经验丰富的大型开发主体,实施整体开发。近期重点在于为实施大规模开发作准备,对片区零散土地产权实施整合和集体用地征用,在用地条件上,为未来整体开发提供空间保障。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建设相应工程设施,以遏制片区环境恶化。最后,适度推进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技术指标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第三部分规划专篇 一、基地现状 位于建邺区与鼓楼区交界处的xxxxxx,隶属建邺区兴隆街道,南临yyyyy,西靠wwwww。从应天大街高架俯视整个地块,破败的两三层平房和脏乱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提升。地块内违建密布,通道狭窄,采光、通风问题严重,防火更是存在严重隐患;同时居民区内人员流动性大,治安管理困难。目前地块已开始拆迁工作。 二、场地研究 本案为xxxx的一部分,距地铁二号线“集庆门大街站”仅900米,靠近南京最大120万平米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及白金级希尔顿大酒店,是南京新街口、龙江、河西CBD三重城市核心交集区位,是南京新江东中央活动区黄金核心区。区位条件优越,是一个真正适合人居的风水宝地。 本案由积贤街分为A、B两个地块(其中北侧地块为A地块,南侧地块为B地块),A、B地块西临乐山路,东临华山路,南侧与应天大街以一地块相隔,北临集庆门大街。A地块占地64162㎡,B地块占地21704㎡,总占地面积85866㎡。 地块东侧为集贤雅苑产权调换房项目,共四栋高层住宅,两层商业。地块北侧为苏宁开发的高档商品房小区睿城。B地块西侧为小学

用地,根据现有材料综合分析可得,A地块的东侧和南侧以及B地块东北角商业价值最大,转角可设置集中商业,业态考虑为净菜场和小型百货超市。从长远来看,集庆门大街和乐山路具备一定商业潜力。 三、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规划力图提供一个高品质、安居化的居住环境,创造一个时尚、典雅的建筑群,提供多样化的住宅形式,并且最大限度的使起居室、卧室、观景阳台获得良好的日照,结合成本运用新技术,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为目标,极力营造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新概念居住家园。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住宅设计规范》 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9、用地红线图

玻璃棉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DOC 42页)

8000t/y玻璃棉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玻璃棉生产线设计所 二○○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投标说明 我公司拥有在玻璃棉企业工作10年的工艺技术人员,电气工程设计师,玻璃棉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企业技术服务的经验,设计过两条玻璃棉10000t/y生产线.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能够设计4000t/y-10000t/y玻璃棉生产线。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完成玻璃棉生产线的总包设计或分项设计。 设计内容: 1.基建总体布置 2.生产线工艺设计 3.生产线设备设计 4.电气控制设计 5.生产机构配置 6.生产操作培训

8000t/y玻璃棉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离心喷吹法(简称离心法)生产玻璃棉的工艺是法国圣哥本公司于1956年发明的,也称Tel法。这项技术工艺先进,单机产量高,可连续制造毡、板等各种制品,可以全面实施自动控制技术,能耗低,仅是火焰法工艺的1/3-1/4,因此,离心法问世不久就为各国所采用。现在用离心法生产的玻璃棉产品占世界玻璃棉总产量的80%以上。 我国60年代开始研究离心棉生产技术,对所用玻璃组成、离心机结构、成纤技术、制品加工设备、固化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在1982年、1983年分别建成一条3t/d火焰窑试生产线,一条1.2t/d全电熔窑试生产线。为了加快技术进步,1987年以后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部分技术装备。到90年代末,我国玻璃棉装备生产能力达到近10万吨,生产技术也达到国际水平。 从产量规模上看,美国自1967年离心喷吹法进入工业化生产以后,玻璃棉产量直线上升,年产量目前达120余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欧文斯·科宁、约翰斯·曼维尔等都是著名的大公司;法国圣哥本公司的Tel技术,目前已在世界22个国家建立了32个工厂,近80条生产线,在一条生产线上最多装8台离心机,其中,奥日郎日玻璃棉工厂年产量就在10万吨以上;日本有7家公司生产玻璃棉制品,其中有4家采用离心喷吹法,其余3家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长春市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 2、项目策划公司提出的原则设计概念要求。 二、区位分析: 该居住小区位于长春市,毗邻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该居住区东面与前进大街相邻,北面是住宅小区,西面和南面是规划路。 二、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大多为闲置空地,两条市政主要道路在用地两侧。基地地势平坦,基地内现有约27000平方米的水塘面积,长230米,宽118米。 三、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 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四、总平面布置: 该小区西侧和东侧各开一个大门并有一条主路贯穿于小区中部,基地的东北角;C区位于基地东南面。 在本规划中,该区入口设于基地西面规划路的西侧,由于规划路切割的影响,用地较规整且和其余地块联系,住宅应地形环境错落布置,绿化庭院,活动场所及停车区则有机的与建筑相结合。 该小区位于规划路的东侧前进大街之间,相对位置充分利用其地段优势,同时可阻隔城市干道的噪音及汽车废气对居住区带来的影响。其余沿街裙楼设有配套的超级市场,方便居民的生活。区内布置的户型均为一梯两户8+1层的套型,正南北朝向,同时,通过种植绿化、隔音墙、部分建筑首层架空等措施,提高2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该小区整体呈长方形规则地形,。北面接临普通住宅区,本小区主要布置以8层为主的多层住宅。3区由多种住宅单体拼接而成,总体布局大致呈现南北向的行列式布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良好的朝向,住宅南北向间距大于1H,保证每户均有足够的日照和采光。主要户型以一梯两户套型为主,包括少量一体四户套型。本规划设计了一条环形的休闲步道,将住宅群体串接成一体,形成一大型中央景观区。 本居住小区的停车以地上带棚的停车库为主,并结合小区的主要干道设置地面停车以节约用地。。 六、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说明

住宅建筑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唐河县星江路与拱文路交叉口的东北角,规划总用地13498.84平方米(约合20.25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项目共分为三栋住宅楼,项目的实施对于改进本区环境品质、树立良好的区化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1、建设方提供1:1000地形图。 2、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3、唐河县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 4、唐河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意见。 5、唐河县规划局规划定点图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7、《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8、《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 9、《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三、规划设计 (一)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唐河县星江路与拱文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地块格局呈不规则形状,外部城市道路通畅,星江路作为唐河县城的一条重要南北向干道,其重要性日显突出,本地块是同时位于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未来拱文路的打通,势必带来这个区域的繁华,本项目的实施将给这一片区带来新的商机和亮点。 (二)规划定位 考虑到该项目在未来城市环境中位置重要,处于多维的景观视角焦点之上,两排建筑平行排列,产生了一个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而居住区主要入口在该地块的东北角位置设置,公寓入口在该地块的西南角位置设置。小区南侧为商业步行街和沿街景观,和城市景观共同塑造有节奏变化的景观效果。 (三)建设必要性 本项目区域位置优越,项目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室内外空间。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居住户型和高效率高效益的商业空间,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基地概述: 本项目用地呈不规则,中间一条居民区间路将地块一分为二,当前2#、3#楼

软件开发-项目初步设计规格说明书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定义 (2) 1.4参考资料 (2) 2总体设计 (3) 2.1需求规定 (3) 2.2运行环境 (3) 2.3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3) 2.4结构 (3) 2.5功能器求与程序的关系 (3) 2.6人工处理过程 (3) 2.7尚未问决的问题 (3) 3接口设计 (4) 3.1用户接口 (4) 3.2外部接口 (4) 3.3内部接口 (4) 4运行设计 (4) 4.1运行模块组合 (4) 4.2运行控制 (4) 4.3运行时间 (4) 5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 5.1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4) 5.2物理结构设计要点 (5) 5.3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6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5) 6.1出错信息 (5) 6.2补救措施 (5) 6.3系统维护设计 (5)

项目初步设计规格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使用ERP管理架构,对医药公司各部门进行管理。 1.2背景 a.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提出者: 开发者: 用户: 计算机中心: c.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根据本系统内部的各职 能部门的要求,方便快捷的实现同其他机构软件有机连接,使资源最大化利用。 1.3定义 提示: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英文缩写的原词组。如: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HR:Human Resourses人力资源技术 OA:Office Autoation办公自动化 IM:Inventory Management库存管理 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artal企业信息门户 1.4参考资料 有关的参考文件: 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1.实训教学PPT及相关ERP项目文档; 2.软件开发标准按照机房配置统一标准。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计说明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 计说明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专业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及用地现状条件 1.工程名称: 2.建筑性质及规模:- 由一,二期两部分组成。分别由22栋4-7层多层住宅,21栋别墅,一栋五层宾馆组成。总用地面积为7445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8910.48平方米。 3.用地位置及现状 北面,东面,南面,西面为农业用地。规划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突破,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二、设计依据 ----------------------任务书及附件 基地现状地形图(用地红线) -----县相关建筑技术规范 国家相关的规范法规 《-----县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25 - )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三、规划原则 a.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与屯昌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 突破,建设一个与农业配套的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b.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环境意识,创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 小区环境,争取每栋住宅有最佳的朝向和景观。 c.适当加大开发力度,节约用地、完善配套,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d.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强调小区特色与风格,加大建设开发的科技含 量,建设智能化居住小区。 ◆建筑设计说明 1、规划总平面设计 1)规划构思 ﹡强调组团式布局,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地相结合,经过景观步道联接为一个绿色生态系统。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将车流与小区休闲人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出来,互补干扰。

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江南水都四期 方案设计 工程编号: 院长: 总建筑师: 总工程师: 项目主持人: 建筑工程设计资格证书2019年12月3日工程负责人:梁章旋 建筑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结构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给排水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电气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暖通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四章结构设计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第六章暖通设计 第七章电气设计 第八章防火设计专篇 第九章人防设计专篇 第十章环保设计专篇 第十一章卫生防疫 第十二章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环卫设计 第十四章安全防卫 第十五章无障碍设计 第十六章建筑节能设计专篇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设计依据: 1. 公司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及方案设计要求。 2.福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复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 9.《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 10.《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其它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二、基地概况: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局部设地下一层车库,地上共有13栋18层住宅,2栋11层住宅,19栋9层住宅,沿街设一层店面,区内结合住宅底层配有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诊所、物业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设施。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实际用地面积:121890平方米 计容积率面积:287600平方米 其中:住宅:275794.5平方米 商店:8300平方米 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及架空停车(2.5米以上):3505.8平方米 地下室建筑面积:37723.8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27505.6平方米 建筑密度:22.6% 容积率: 2.36 绿地率:30.16% 户数:2382户 机动车位1088部其中:地下机动车位:861部 地上机动车位:227部 其中户型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172X0.6=703部 户型面积小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210X0.3=363部 商业部分停车位8300X0.2/100=17部 公共停车位:100部 非机动车位:4090部 其中:地下非机动车位:2080部 地上架空非机动车位:1090部 地面非机动车位:920部 其中户型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172X1=1172部 户型面积小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210X2=2420部 商业部分停车位8300X6/100=498部 五、设计概念: 1. 本项目开发定位为高尚住宅小区,力求营造一个居住舒适,风格独特的生态型亲水社区。

初步设计说明

1.总说明 1.1 设计依据 1.1.1甲方提供的星星村改造工程项目设计任务委托书; 1.1.2 台州市建设用地规划要求〔台路规要字(2003)011号〕; 1.1.3台州市建设规划局文件——台建规[2003]360号《关于星星村改造详细规划 的批复》; 1.1.4甲方提供的地形图等原始资料; 1.1.5 当地自然气象和地质条件; 1.1.6 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定。 1.2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强弱电、通风专业的技术规划设计。本次设计不包括小区环境、建筑内部装修、燃气设计。 1.3 设计规模及性质 本项目位于台州市解放南路与二号路交汇区域,是台州椒江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为12.08公顷,项目涵盖了原居民还建住宅、幼儿园及用于商业开发的商住楼等内容,结合邻近的山体、广场、住宅区、办公楼、酒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与整个片区融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总建筑面积283738.61平方米,其中地下室面积50420.00平方米。地上6-18层,地下一层,多层建筑高度18.6米,小高层建筑高度35.8米,高层建筑高度55.4米。1.4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4.1 在设计中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令、法规; 1.4.2 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满足消防车道、防火分区要求, 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和自动防排烟系统,提高安全和经济性; 1.4.3引入无障碍设计,在商场主要出入口及有电梯住宅一层 住户大堂入口处设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 1.4.4 以山为源、以人为本;星星村是“城中村”旧城改造项目,其 环境的市场价值在于相邻白云山的存在,以山为源是其特色和卖点,也是延续城市地域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本设计尽可能多的表现山体和其自然景观,在社区开发中采用山色渗透的手法,为人们提供观山、亲山、近山、游山的机会和可能。 1.5 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 建筑总平面主要数据详见表1.5-1。 表1.5-1 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小区设计说明

一、基地情况概述: 小区位于长安区环山路北侧,沣河东岸,批准用地3.6hm2,南北长250m,东西宽159m,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基本平坦(见示意图1)。计划住户2026户。此地位于南郊郊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周围旅游景点众多,居住环境优雅安静,是人们休息度假的好地方。 二、设计理念、构思原则: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基于此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优势,将“自然”这一话题充分考虑到本次设计中,认真的思考了“人--建筑--健康--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些人工环境,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使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 、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强化院落空间,在追求合适开发强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物业管理与分期开发,并增强小区的安全性、趣味性、识别性。 、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把科技先行、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设计全过程中。 三、空间布局 空间布置可概括为:多点、一中心。 多点--即以住宅为主体围合的四个院落组群。 一中心--即由小区中心内的集中绿地、水面、广场、雕塑及造型别致的社区公共建筑,构成了小区文化娱乐交往中心和纵横轴线交汇的空间构图中心。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

住宅建筑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唐河县星江路与拱文路交叉口的东北角,规划总用地13498.84平方米(约合20.25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项目共分为三栋住宅楼,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本区环境品质、树立良好的区化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1、建设方提供1:1000地形图。 2、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3、唐河县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 4、唐河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意见。 5、唐河县规划局规划定点图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7、《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8、《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 9、《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三、规划设计 (一)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唐河县星江路与拱文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地块格局呈不规则形状,外部城市道路通畅,星江路作为唐河县城的一条重要南北向干道,其重要性日显突出,本地块是同时位于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未来拱文路的打通,势必带来这个区域的繁华,本项目的实施将给这一片区带来新的商机和亮点。 (二)规划定位 考虑到该项目在未来城市环境中位置重要,处于多维的景观视角焦点之上,两排建筑平行排列,产生了一个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而居住

区主要入口在该地块的东北角位置设置,公寓入口在该地块的西南角位置设置。小区南侧为商业步行街和沿街景观,和城市景观共同塑造有节奏变化的景观效果。 (三)建设必要性 本项目区域位置优越,项目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室内外空间。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居住户型和高效率高效益的商业空间,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基地概述: 本项目用地呈不规则,中间一条居民区间路将地块一分为二,目前2#、3#楼已经落成。北侧1#楼现为空地。 规划要求及要点 退后红线要求: 高层退后西侧星江路道路红线10米,裙房退8米;北侧高层退用地边界线14米,裙房退用地边界线6米;东侧退用地边界线9米。南侧保证1#楼日照间距。 设计要点: 通过本地块建设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形象,形成城市景观亮点。带动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居住建筑形态提供新的探索。 总体布局 2)道路系统 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以建筑为中心,小区内道路绕建筑环通为一个系统。同时在用地西侧和南侧与城市道路相临处设小区出入口,强调小区道路系统和道路及城市道路系统要有机衔接的前提下,为小区内部能够和谐又相对独立的进行管理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块内依托小区出入口道路的布置,在小区内西侧、北侧为适应小汽车的日异增长布置生态停车位,以配合居住人员的使用。 四、建筑设计 (一)总图设计

某小区规划设计说明电子教案

某小区规划设计说明

襄南怡景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及项目分析 1. 区位分析 该小区位于紧临某省道,荣踞某镇新镇区核心,距某市区和某县各20多公里,乘车一刻钟可达。基地南面临现有堰塘。 2. 现状分析 规划地块交通比较便利,居住环境良好。规划居住区地块基地地势平坦,规划用地约5055.45平方米(合 7.58 亩)。 二、规划设计依据 1.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某镇镇总体规划》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GB 50137-2011)》 (5)《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2005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5352-2005)》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9)《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10) 相关的国家建筑设计规范 2.现状依据 (1)规划区地形图 (2)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3)居住区详规设计任务书 三.规划设计理念 本次规划突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在满足交通的情况下体现了规划的核心思想,另外鉴于本区域周边环境优美,水域丰富,本规划方案结合临近堰塘,着重考虑居住区内的水域环境优化,并且在道路、建筑、景观等各项布局中尽量配合已有水环境来布置,打造亲水平台,环境优美宜人的居住小区。通过水系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展现在本小区规划设计中来,此外“以人为本”,使得居民与水环境和谐共处,力求给居民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齐全的生活设施、健康的生活方式。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建设背景 从区域发展及企业自身发展角度简要阐明项目提出的的主要依据及理由。 1.2建设规模及产品(或经营)方案 如种植项目之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等;畜禽养殖项目之畜(禽)舍面积,养殖种类,畜禽存栏数、出栏数等;加工项目之车间面积,年生产能力等;流通类项目之库容、配送能力等。 1.3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预期实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项目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 第二章工艺设计 2.1工艺技术方案 2.1.1项目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或路线 2.1.2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2.1.3工艺流程说明 包括工艺流程框图、各工艺环节的技术参数或说明。 2.1.4工艺技术可靠性和可得性 阐述所选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及经济实用性。 2.2设备方案

221 设备选型 根据项目类别、工艺技术要求、建设标准选择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阐述拟选工艺设备和附属配套设备的依据和理由。 2.2.2设备清单 编制仪器设备清单,将已有和新增分别列表;仪器设备清单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等。 2.2.3设备来源 第三章建筑、结构设计 3.1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3.2设计范围 3.3设计内容及主要建筑(构筑物)清单 3.4总图布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第四章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 4.1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方案 4.2给排水、采暖及通风建设内容 第五章电气设计 5.1电气设计方案 含供电、电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等。 5.2电气设施设备建设内容 第六章农业生产措施及基础设施设计 6.1基础设施设计

含田间工程、育秧大棚、网室、附属工程设计等。 6.2机械选型说明 含田间耕作机械等选型说明。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设计 7.1环境影响 说明并分析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7.2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措施 对于有污染的项目,要提出具体处理技术方案及措施,污染物处 理后能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农产品加工项目要对有可能发生威胁人身、生产设施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八章工程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8.1投资概算 8.1.1投资概算内容 包括概算说明和总投资概算表、单项工程投资概算表、仪器设备投资概算表的编制。 8.1.2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要分别对总投资概算、单项工程投资概算表和仪器设备投资概算表中的工程量核定、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仪器设备指规格)、单价(或单位工程造价)及各种税费费率的取值依据和理由做逐一说明。 8.1.3编制投资概算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doc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总体概述 基地西侧、东侧为住宅区,北侧为田地,南侧则为河流。东侧及南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30m宽。规划用地约15公顷。本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中高等档次的居住小区。 此方案共有居住建筑总计51栋,其中高层17栋,小高层14栋,多层20栋。会所2个,小学1所,幼儿园1所。其中东南步行入口处为商业街,向西、向北皆设有沿街商铺。 二、总体构思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2)、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三、设计构思说明 1、总体布局

本居住小区用地布局的分布主要为: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小区主干道以及中心绿地把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围绕中心绿地进行布置 2、规划结构 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中的小组团围绕组团景观节点布置。 3、道路交通组织 本小区共设有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三个车行出入口,一个步行出入口,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就近进出。考虑到小区内主要人流方便乘车,南、北、东面各有一个车行出入口。道路网大致设置为S型,整体上看小区路网结构丰富活泼,充满变化。小区道路分为三级:小区干道路宽10米,为方便小区居民的晨练,散步和出行要求。;组团级道路路宽4-5米,满足了内部的一些日常出行,地面停车位主要布置在这片区域。宅间路宽2-3米,造型多变,活泼生动,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4、公建系统 本小区小学设在基地西南,为18班小学,设有250米环形跑道,满足本小区及周围孩子上学需求。会所以及幼儿园围绕中心绿地布置,拥有良好的环境,让住户有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5、景观系统 小区以主入口广场和中心绿化广场为主景观节点,主景观节点不仅是小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规划与建筑 一、设计依据与用地分析 1、设计依据 (1)关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台路规选[2004]14、15号); (2)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设计规范; (3)本工程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4)甲方的设计要求。 (5)方案评审会议纪要([2005]95号) 2 、总平面用地分析 (1)气候特征:工程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色。初夏有梅雨,盛夏有伏旱,夏秋多台风,深冬有寒潮。多年平均气压1015.7百帕,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降雨量1593.7mm,蒸发量1283.9mm,多年平均日照1507.2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2.4m/s。 (2)地块与城市关系:本工程用地为台州市路桥区灵山居住区的A地块与B地块,交通便捷。东、西、北至规划支路,南至南山路。 (3)地块的景观要素:紧邻地块北侧为路桥区中央山公园,山高70余米,风景秀丽,是理想的居住用地。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从本项目的角度出发,都应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住宅园地。 (4)用地基本条件:本工程用地呈不规则行,总用地面积71348.8M2。 二、规划原则 本工程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在充分满足目前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力求将本工程建设成为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合理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它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更注重人们在文化上、心里上对“家”的热爱。在总体规划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原理和手法,在小区内引进一条形态宜人的水景,使小区内大部分住宅都能感受到流水的温馨与亲切。同时采用现代的规划理论及空间与环境的塑造手法,力求创造出融大气、雅致、理性与浪漫于一体的现代化居住区。 “家”是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化的生活概念,茅庐草舍可以为家,高堂华厦亦可为家。小区内以各种组团单元形式创造家的氛围,同时多层次的绿化、流水和人文景观,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使得小区富有极强的整体感和标志性。建筑的现代感和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整体环境的处理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小区的可居住性、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以人为本”。 三、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布局尽量坐北朝南,争取住宅的良好朝向与景观。全区设计有多种组合方式,规划整体而富有变化,保证开发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借用山景、改

居住区规划实例分析(期末考试试题)

1、某房地产开发商拟在滨河地段规划建设一居住小区,用地规模50hm2,提出了一个用地布局初步设想,如图所示。试指出该用地设想中主要用地功能及布局存在得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不必作图)。 (1)低层、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得位置不合适。低层、多层住宅布置在用地东侧、南侧滨河地段,高层住宅应布置在用地西侧、北侧。 (2)高层住宅布置在用地南侧对低层住宅有日照遮挡,应布置在次干道以北。 (3)小区商服位置不合适,应调整用地西侧得城市次干道两侧。 (4)小学设在城市次干道交叉口,安全性不好,同时位置偏西北,服务半径过大,应布置在城市次干道以南中心位置。 (5)托幼位置不好,服务半径过大,应布置2处托幼,城市次干道南北各一处,位置居中。 (6)小区出入口过多,不便管理,应集中于支路上设置。 (7)缺少集中绿地。 2、图为我国南方近郊得一块多边形用地,面积约80hm2,周边为已建成城市主次干路,按照分区规划得要求,应将其规划为一个可容纳4万人左右,分设为3个居住小区得居住区,并附设城市公共加油站一处(用地面积1200m2)、 规划设计人员据此结合居住区配套公建得分布,小区公建与住宅组团、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得综合布置进行研究,提出了如图所示得居住区与小区主路得路网结构规划方案及城市公共加油站得选址。 试评析该规划及选址方案得主要优缺点。(提示:不涉及道路宽度、断面形式与转弯半径。) 1.居住区道路与小区主路结构清晰,主要走向顺应了城市主导风向,成为居住区良好得通风走廊。 2.小区主路沟通了3个小区,联系方便。 3.Ⅱ号小区得两条主路不宜直接向城市主干路开口,且开口间距过近。 4.小区主路不宜采用近端式道路, 且长度超过规定要求。 5.城市公共加油站不宜沿城市主干路及交叉口布置。 3、某居住组团已建成入住(详见现状示意图)。 请您指出该居住组团规划在环境、交通及安全方面存在得主要问题。 1、小学在城市主干道另一侧,学生上学不方便 2、组团出入口开在主干道上,影响交通与安全 3、组团出入口距两侧道路交叉口太近且仅有一个出入口 4、变电所位置不合理,对环境有影响 5、没有停车场地 6、商业及公司得机动车出入口不应开在宅前小路上(或小区路) 4、图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拍卖,购得一宗商住开发建设用地得土地使用权。总用地面积4、5hm2,规划条件为:建筑密度0、3,限高18m,北侧退道路30m,绿地率大于30%,容积率2、0。请对图示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存在问题。 1、建设密度为0、35,不符合规划条件; 2、方案在用地北部设计18层得高层住宅,不符合规划条件中关于建筑限高为18m得规定。 3、北侧退红线最小距离为5M,不符合规划条件。 4、绿地率为29%,不满足规划条件。 5、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小区出入口过近。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依法取得一块商品住宅建设用地得土地使用权,并组织编制了规划方案。其中,土地出让合同中规定得规划条件如下: (1)土地用途为居住(2)建设用地面积5hm2(3)容积率不大于2(4)建筑密度不大于20%(5)绿地率不低于30% (6)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得住宅建筑面积不少于住宅总建筑面积得70%(7)建筑间距系数按1、5控制(8)沿城市次干道设10m宽得城市绿化带,沿城市主干道设30M宽得城市绿化带,用地边界至绿线(9)住宅层高3M,室内外高差0、6M,女儿墙高1M、商业层高4M,室内外高差0、3M,女儿墙高1M 经初步审查,规划方案得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标等均符合规划条件。 试问:按着建设单位提供得规划方案与技术指标,指出不符合规划条件或相关规定得地方。 1、容积率超过规划条件不大于2得 要求 2、90m2以下住宅套型所占建筑面 积未达到住宅总面积得70% 3、地下室超过了用地边界

项目初步设计任务书(综合).docx

` 项目初步设计任务书(综合) 第一章项目概况及设计围 一、项目位置 二、用地规划 三、设计围 第二章设计依据和相关基础资料 1 、规划局地块设计条件通知书 2 、已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 3 、市规划局所提设计条件红拨图 4 、项目周边道路及雨污水设计图 5 、市政综合管网图、给水、排水、天然气、电力、电信接驳口资料 6 、地质初堪报告 7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市政府相关条例、规定 8 、国家、地方现行设计规、图集 9 、设计合同 10、初步设计任务书 第三章初步设计文件深度要求及其过程控制要求 一、初步设计文件深度要求 1 、设计成果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国建设部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8 年版) 2 、必须满足甲方对项目要求的设计深度和标准 二、初步设计文件的容要求 1 、设计总说明。 2 、总平面图:包括说明书、设计图纸。 3 、建筑部分: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4 、结构部分:设计说明书、结构方案及布置图、基础方案及布置图、钢筋混凝土用量估算、 计算书。 5 、建筑电气部分: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电气设备表、计算书。 6 、给水排水部分: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表、计算书。 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部分: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表、计算书。 三、初步设计过程控制要求 1 、初步设计过程中按照各个专业相互间提交设计中间成果的时间点作为阶段控制节点,设

计过程中与甲方及相关设计管理人员保持沟通。 2 、设计成果提交:应在正式出图前一周,以非正式的白图形式提交甲方审查,与甲方进 行充分沟通,作出必要的修改并经甲方认可后才能正式出图。 第四章总图专业 一、总平面 1 、设计规模及组成 ( 1)、建设工程项目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及建筑工程项目建筑面积明细表(详下表) 综合技术指标 一、项目总用地面积 二、项目净用地面积 三、规划总建筑面积 (一)、地上建筑面积 1、居住建筑面积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公寓建筑面积 2、酒店建筑面积 其中:客房建筑面积 酒店配套建筑面积 3、办公建筑面积 4、商业建筑面积 5、配套设施建筑面积 (二)、地下建筑面积 1、地下商业建筑面积 2、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 3、地下设备用房建筑面积 4、人防建筑面积 5、地下建筑层数 四、居住户(套)数 1、住宅户(套)数 1)、 22 的户(套)数M < 建筑面积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项目基础信息概况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时。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座,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 ⒈项目名称:南朗茗秀 ⒉地理位置:项目基地位于澜沧县西南角南朗河畔,县城总体规划确定为二类居住用地,四周用地为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以及二类工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10.0公顷(长约400m,宽约为250m)。规划项目西南侧与南朗河相连,东面为规划的绿化用地,北面为规划的居住用地,南面是公共设施用地,整个规划区范围内有较好的地形和绿化环境。 二、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有一下书籍为参考文献,结合澜沧县县域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条文为设计依据。 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和房屋建筑部分; ⒉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⒊民用建筑设计通册GB50352—2005; 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⒍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⒎总图制图标准GB/T50003—2001; ⒏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⒐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⒑居住规划与设计; ⒒规划设计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 ⒓城市规划与设计; ⒔城市规划原理。 三、设计理念

项目初步设计及其具体内容

项目初步设计及其具体内容(范例) 一.项目初步设计封面: 封面要求如下: 项目名称: 主管部门: 建设单位(章): 项目负责人: 项目监管责任人:(一般为厅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 项目法人代表及联系电话: 建设地点: 建设期限: 编写单位(章)、人员及联系电话: 编写时间: 二.格式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包括项目建设背景、目标和任务,设计依据,设计范围等。 第二章总平面布置 包括项目总图布置和总图主要技术指标等。 第三章设计内容 (即: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章工艺设计

1、工艺技术方案 (1)拟建项目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或路线。 (2)拟建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3)编制工艺流程框图、各工艺环节的技术参数或说明。 (4)阐述所选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及经济实用性。 2、设备方案: 根据项目类别、工艺技术要求、建设标准,选择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阐述拟选工艺设备和附属配套设备的依据和理由,并编制仪器设备清单,将已有和新增分别列表;仪器设备清单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等。 第五章建筑、结构设计 (含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设计范围、设计内容等)。 第六章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 第七章电气设计 含供电、电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等。 第八章农业生产措施及基础设施设计 含田间工程、育秧大棚、网室、附属工程设计及田间耕作机械选型说明。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设计。 1、对于有污染的项目,要提出具体处理技术方案及措施,污染物处理后能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2、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加工项目要对有可能发生威胁人身、生

产设施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十章工程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1、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内容。包括估算说明和总投资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仪器设备投资估算表的编制。 (2)投资估算编制说明。要分别对总投资估算、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和仪器设备投资估算表中的工程量核定、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仪器设备指规格)、单价(或单位工程造价)及各种税费费率的取值依据和理由做逐一说明。 (3)编制投资估算表。 1)总投资估算表:按工程建设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三项合计为项目建设总投资(或称固定资产总投资)。 2)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按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凡单独设计、单独施工、独立发挥作用的单体工程(如独立建设的科研实验楼、库房、晒场、温室、渠系、打井等),均应编制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土建工程、田间工程、配套工程等估算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单位、工程数量、单价、合价。 3)仪器设备投资估算表。根据仪器设备清单编制仪器设备投资估算表,按实验室仪器设备、农机具、其他设备(主要指通用设备、家具及其他设备)分列。仪器设备估算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合价。 (4)投资估算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