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单元明清小说

第十三单元明清小说

第十三单元明清小说
第十三单元明清小说

第十三单元明清小说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识记中国明清小说的分类、代表作品以及作者。

2.通过对明清小说的了解,欣赏骐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3.了解传奇志怪小说的内容,概述传奇志怪小说中的经典故事。

4.了解中国古代匹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及朝代,概述其蔽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传世诗词、对联。

5.通过对四大名著的各自了解,欣畿《兰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认识粱山好汉的精神与品质,理解辨体会《蹰游记》骥生黜静社套背景;|;fl《簿鞲.梦》一的盛穆内濑m。』} 。;j}{{:j;il。j}{}7.j j

第二十九讲明清小说(一)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明清小说的分类。

·识记中国明清小说的分类。

·识记各类别中的代表作品以及作者。

·概述((儒林外史》的内容。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49页

2.通过对明清小说的了解,欣赏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一举课教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较多,教师应通过查资料,补充更多的小故事来提升课堂的

趣味性。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明清小说的分类的相关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明清小说的分类

古人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继唐诗、宋词、元曲后,明清时期又成为

小说的黄金时代。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发展至明清,则涌现出了一批小说巨匠

与经典之作,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小说流派和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讲史演义

讲史演义是明清章回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它的特点为“七分事实,三分

虚构”,即该类小说往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吸收民间讲史、杂说

等,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来讲说历朝历代之事,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经验和教训。((三国演

义》是第一部杰出的章回体讲史演义。

2.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类型。顾名思义,此类小说以描写理想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0页

化的英雄人物为主,不拘泥于固定的历史事件的演变,小说中虚构的成分较多,充满传奇色彩。此类别的代表作品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剞说,比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

作的((杨家府演义》。

3.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这一名称起于鲁迅,在明清两代小说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

地位。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

4.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描写,描摹

人们每日的饮食起居、婚丧喜庆、家长里短和喜怒哀乐等。《金瓶梅》为其开

山之作,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是《红楼梦》。

5.讽刺小说

讽刺是小说写作的一种常用手法,四大名著中也不乏讽刺。大量运用讽

刺手法,主旨为讽刺时政世俗和人性丑恶的小说作品,才称得上“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

6.公案侠义小

公案侠义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流派和类型之一,具有浓郁的民间

色彩。此类小说着重于情节的建构,而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歌颂清官

勤政为民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龙图公案》是明代公案小说的代表之作。《水浒传》在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作侠义小说,但它高超的文学成就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却树立了侠义小说的典范。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1页

7.传奇志怪

志怪小说兴起于六朝,指的是以记述鬼魅妖怪、殊方异物等为主的短篇JJ、旎。

而传奇兴盛于唐代,指的是篇幅较长、搜奇记逸、叙事曲折细致的小说。明清两代,传奇与志怪小说在一定时期达到高潮,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出现了各自领域的代表作,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笔记))等。

8.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话本小说是在民间口头文学伎艺“说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或说唱艺术,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六十家小说》。明末清初,话本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突出的雅化取向,即文人参与话本小说创作过程,使其具有文人化色彩。

(二)讽刺谴责小说

1.来源

“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概念是由鲁迅提出来的。讽刺谴责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和史书。如《孟子·离娄下》就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富有戏剧性。这位“齐人’每天去坟墓偷吃祭祀所剩下的酒肉,

却回来“骄其妻妾”,吹牛“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终于被其妻妾识破。它讽

刺了官场中那些苟求富贵的钻营者卑鄙无耻的丑陋灵魂。

2.《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

讽刺小说,作者为吴敬梓。吴敬梓,宇敏轩,号粒民,因为家中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为自家移至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

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出特别的

天赋。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2页

因其父各处做官,吴敬梓也有机会获得大量官场内幕。吴敬梓一生创作

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是他费时近二十年,直至i]49岁才完成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注】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

作),约40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并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

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此书主要抨击了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由

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鲁迅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评价它为“大醇小疵”,

意思是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

《范进中举》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

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考了二十多次,到54岁才中了个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

范迸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范进中了举

人时,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

动地描绘了范进听到消息后喜极而疯的形象,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

的炎凉。

((儒林外史》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这种精神在“晚

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中有所继承与发展。在现当代的纯白话文小说也有体现,如钱钟书

的《围城》就被广泛认为有模仿《儒林外史》的痕迹。

从《儒林外史》中引申出的成语有:“夸夸而谈”。出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夸夸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

同坐下o”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另有一成语:“慷慨仗义”。出自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仗义:讲义气。指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3页

篓祷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了解《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小故事并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明清小说的类别。

2.讲史演义的代表作。

3英雄传奇的代表作。

4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5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

6.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及后人评价。

7.最早的话本小说集。

8.吴敬梓的号与别称。

9.《儒林外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及人物形象。

1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 1.从《儒林外史》中引申出的成语。

理解类

《儒林外史》描述的内容。

课外延展类

明清小说经典阅读。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4页

第三十讲明清小说(二)

零课教学目标

1.了解传奇志怪小说的内容。

·概述传奇志怪小说中的经典故事。

·识记《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

2.通过对明清小说的了解,欣赏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率课教法指导

教师在讲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时,要注意选择性,取其精华。教师可根

据情况进行故事的重新选择和补充。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传奇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让学生体会古代经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一)传奇志怪小说

1.历史发展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提出“六朝之鬼神志怪书”及“唐之传奇文”后,“志怪”与“传奇”便开始成为六朝和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类别,并成为中

国卉代文言小说的两大传统类型。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5页

2.《聊斋志异》

(1)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

得志,七十一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蒲松

龄一生家境贫寒,生活清苦。

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是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他以为凭自己

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却事与愿违,这让他感慨万千。一

直以来,蒲松龄都把“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

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蒲松龄。

((聊斋志异》共八卷四百九十一篇,约四十余万字,是蒲松龄花费毕生精

力创作的作品。

本书中的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内容丰富多彩,将花妖狐魅和

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传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

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

里面去。在他四十岁左右时,《聊斋志异》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

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

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其中“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类:一是郎才女貌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因

不满社会的黑暗现实而反抗的故事;四是指责或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

故事。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精彩的篇章,其中《崂山道士》(也作((劳山道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6页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6页

士》)是尽人皆知的故事。王生到崂IJJ学道,道士说:“恐娇情不能作苦。”王生

回答:“能。”道士让他砍柴。过了两个多月,王生受不了这份苦,请求道士传

授穿墙之术,然后回家。回到家后,向妻子炫耀,结果头上碰了个大包。这个故

事讽刺那些好逸恶劳企图侥幸成功的人,告诫人们,不能勤学苦练,想要学到

真本领,没有不碰壁的。

除此之外,花妖狐魅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丰富的内容。比如,《画皮》写

一狰狞女鬼,披人皮变作美女。太原王生将她当作丽人,藏在密室,被鬼掏心

致死,后被疯者所救。这个故事颇具哲理,告诉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迷惑,应该

透过现象看本质。同为鬼怪,《娇娜》却不同,《娇娜》写孔生与狐女娇娜互相

帮助。娇娜为孑L生治好了病,孔生为救娇娜,不怕雷劈,体现了双方之间的真

诚友谊。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花妖狐魅加以区别,使他们具有不同的特

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

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

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

骨三分。”老合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鲁迅曾经说过,((聊斋

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即运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志怪式的内

容或题材,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指出了它的渊源。我们在阅读时

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所寄寓和要表达的感情,体会其中的历史内容和社会

背景。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选择《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7页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蒲松龄的字与号。

2.蒲松龄自勉的对联内容。

3.《聊斋志异》的简称和俗名。

4.“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的下联。

5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6.老舍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7.鲁迅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理解类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

课外延展类

《聊斋志异》的故事阅读。

第三十一讲明清小说(三)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基本内容。

·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及朝代。

·概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以及部分经典故事。

·识记《三国演义》中的传世成语、对联及诗词。

2.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形象的了解,欣赏《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8页

本课教法指导

1.((三国演义》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所以教师在讲这部小说时,无需面面俱到,可以多采用提问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2.曹操在魏晋文学中已经涉及到,所以在本课中可以略谈。

3.由于赤壁之战学生最为熟悉,所以本课可重点讲解赤壁之战,并引申出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4.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相关成语进行讲解。

5.((临江仙》是《三国演义》电视剧版的主题曲,所以在讲解《临江仙》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尝试背诵。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内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四大名著简介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水浒传》(施

耐庵,元末明初)、《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四大名著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

贵文化遗产。

(二)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一百二十回。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59页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两朝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2.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为开始,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

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该故事文字浅

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5.主要人物

三国中刻画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人物,如“三绝”:智绝——诸葛亮;义

绝——关羽;奸绝——曹操。同时,还有众多人物成为文学史上的光辉形象。

(1)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汉景帝之子中LLI靖王刘胜的后代,

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刘备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诸葛亮

代表作:《出师表》。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有很多,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

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对联:“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罗贯中((三国

演义》中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0页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0页

(3)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众人

对他的评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易中天对他的评价是:“曹操是可

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4)关羽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尊称为

“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4.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周瑜大军继续前

进,在赤壁与曹操相遇。当时曹操的部队中已发生疾疫。两军初次交战,曹军

失利,退到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在长江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

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

军。”于是,选取战船十艘,装上千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

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

投降。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那十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

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

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

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

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被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等率领

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

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

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赶曹操直到南郡。这时,曹军又饿又病,死了一大半。曹操就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模野将军徐晃镇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镇守襄阳,自

己率军返回北方。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1页页

后有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

烟灭”形容周瑜绝妙。

5.传世典故‘

(1)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

黑暗,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立志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于是三人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准备结义。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三人宣誓结为兄弟,誓言里有句名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

年同月同日死。”誓毕,三个^、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曹操坐踞朝廷把持政权,孙权拥兵东吴

称霸一方,刘备求贤若渴,希望有才能的人能辅佐自己。恰巧刘备听徐庶(三国

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既有学识又

有才能,于是便和关羽、张飞一同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卧龙岗去请诸

葛亮出来帮助他为国家做事。到达之后,三人得知诸葛亮出去了,只能无功而返。时隔不久,三人再一次冒着风雪前去拜见,不料诸葛亮闲游在外,又没能

见到。两次拜访不成,刘备想要再去一次,关羽认为刘备的礼节已经到位了,

想必那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而并无真才实学,因此不敢相见。张飞认为这等村夫,怎么能称得上贤德,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斥责了张飞,又携二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达之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竞未打扰,一直

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开始谈话并说明自己的来意。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为国

家做事,并且态度诚恳,就答应出山全力辅佐刘备。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事J睛,叫做“三顾茅庐”,后

来演变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的邀请或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2页

(3)空城计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

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乘胜追击,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

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于是便自退

二十里路观察。等到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回西城,司马懿中了诸葛

亮的空城之讥

6.相关成语

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

合适的环境。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程拜访有

才的人。

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地势的雄伟和重要。

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指恭敬谨慎,为事业竭尽心力。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非常有才华。

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7.相关诗词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3页

谈中。

日圆

找一两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并说明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中国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和朝代。

2诸葛亮的代表作。

3与诸葛亮相关的俗语。

4用一句话来评价曹操。

5.三国中最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6.与刘备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理解类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课外延展类

《三国演义》中不同特点的历史人物形象。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4页

I.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孑L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水

浒传》主要以农民战争为题材,塑造了众多梁山英雄的形象,如李逵、武松、林

冲、鲁智深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注】自古至今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是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合著.至

今仍有待考证。

2.故事梗概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的故

事。北宋末年,朝政腐败。人民艰难为生,最终被逼上梁山起义。然而,正当梁山好汉们士气高涨之时,首领宋江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使得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彻底地失败。全书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价值。

5.《水浒传》中部分人物简介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

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除恶

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

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

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被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6页

三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4.经典故事

(1)武松打虎

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不信别人的话,认为山上没有老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武松正走,酒气涌了上来,看见一块大青石,于是躺了下来。这时,一阵狂风刮过,一只吊睛白额大虎跳了出来。武松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按下老虎使尽了全身力气踢打老虎,最终老虎七窍流血而死。武松本想把老虎拖下冈子,可瞄已经没有力气了,又怕再碰出只老虎来,于是一步步捱下了冈子。武松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众人给他披红挂彩,抬着他,也抬着老虎,在街上游行。县官很高兴,把大户们凑集的赏钱一千贯发给武松,武松却不肯领赏。县官见武松这样忠厚,有心栽培他,就让他在衙门里做了一名都头。

(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一天下午,鲁达、李忠、史进三人到潘家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阁子有人啼哭,鲁达叫酒保带来金家父女询问原因。听了金家父女对镇关西强媒硬娶,

虚钱实契强占金翠莲后,又将她赶出,还向金家追要典身钱的血泪控诉,鲁

达对镇关西大怒,当即赠送银两,为金家父女安排出逃方法。第二天一早,鲁达赶到金家父女住宿的鲁家客店,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径自到

状元桥镇关西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鲁达打死郑屠后,为避官司,奔出南门出走,上了梁山。

在《水浒传》中,引申出一个成语“逼上梁山”,形容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梁山好汉”也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侠肝义胆,有英雄气概。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7页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查找《水浒传》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好汉的资料并与大家分享。

识记类

1《水浒传》的作者。

2.《水浒传》中至少四个人物。

3.《水浒传》中的三位女将。

4两个《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

5.与《水浒传》相关的成语。

理解类

《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课外延展类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人生经历及人物特点。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8页

·学习并识记其中的传世诗词、对联。

2.理解并体会(《西游记》诞生时的社会背景。

零课教法指导

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内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古代经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吴承恩与((西游记》

1.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楚州区)人,明

代小说家。

2.故事梗概

《西游记》是在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基础上创作

而成的。((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5.主要人物

(1)唐僧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69页

唐僧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

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他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

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后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2)孙悟空

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会“七十二变”,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3)猪八戒

又名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会三十六种变化。

(4)沙僧

又名沙悟净、沙和尚,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人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

4.经典故事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

孙悟空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气孕育而

生,之后因为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孙悟空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回山后打败了混世魔王。为了寻一件好兵器,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终得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龙王因宝物被夺而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

悟空。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0页

悟空324岁时,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生死簿。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玉皇大帝遂授孙悟空做弼马温。孙悟

空得知原来这官只不过是个马夫时,怒不可遏,打出南天门,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却没有成功,便授意孙悟空管理蟠桃园。没想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这之后逃离天宫。玉帝再度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神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擒后,到斩妖台问斩。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变成金刚不坏之身,所以任凭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孙悟空都安然无事,之后又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最后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Fo

由此故事引申出一句歇后语:孙悟空的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

手掌心。

5.相关成语

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

脑发昏。

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

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下子来个大改变。

半路出家: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

工作。

浑身解数:浑身即全身,指所有的。解数即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

部的权术手腕。

火眼金睛:原指孙悟空那双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

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6思想内涵

((西游记》曲折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反动统治者坚决的反抗精神,以及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1页

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理想。如孙悟空的经典之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

我家。”

诗意实践

选择《西游记》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或故事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本诋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西游记》的作者。

2.列举《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

3列举《西游记》的经典故事。

4.《西游记》中引申出的成语。

5.《西游记》中反映了孙悟空反抗精神的经典之语。

理解类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课外延展类

《西游记》中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及人物性格。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2页

第三十四讲明清小说(六)

,~枣澡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学习并识记其中的传世诗词、成语。

2.理解并体会《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零课教法指导

《葬花吟》整首诗词供教师参考,教师可根据情况只对诗词中的千古名

句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

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祖籍辽宁辽阳。

曹雪芹的祖辈曾任高官,颇受康熙皇帝宠信,家族一度兴盛,曹雪芹在荣华富贵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内部发生斗争,曹家受到牵连,遭受多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3页

次打击,家产被抄收,举家迁回北京,从此家道日渐衰微。生活的重大转折,使

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社会、人生和世情产生了别样的真切感受。饱经沧桑

之后,曹雪芹郁结的情感需要宣泄,他的才华也需要一种实现,他以坚韧不拔

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红楼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巅峰。曹雪芹以自己全部的心血和

深情写作《红楼梦》,其付出堪比司马迁写《史记》。

(二)《红楼梦》

1.故事睫概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写于

啊\世纪中叶的乾隆时代,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此书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作品语言生动优美,刻画人物栩

栩如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同时,还塑造了“金陵十二钗”的女性形象。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

最优秀的女子:林黛玉、薛宝钗、贾元舂、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主要人物

(1)贾宝玉

贾宝玉是本书的男主人公,贯穿于全书始终。他生长在贵族之家,从小就

被寄予厚望,但是他的追求却是自由的生命,并不情愿与陈旧的社会同流合

污。他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是诗意而纯净的美感,也是自己的人生中有意义的

部分,这在当时成为了对抗社会正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他的名言是:“女儿

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贾宝玉对女性饱含同情与欣赏。

(2)林黛玉

少女林黛玉是一个情感化的、“诗化”的人物,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4页

性。她寄居在荣国府中,聪慧伶俐而又才华横溢,但却柔弱多病而又多愁善

感。寄人篱下的她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她的聪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现

在文艺方面。她和宝玉两小无猜,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却

被封建家族扼杀。

(3)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她有现实的处世原则,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同样

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虽然她最终和宝玉成婚,但却没有得

到宝玉的爱情。

(4)王熙凤

王熙凤是荣国府内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女性

人物群中与男性的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她玲珑洒脱,“体格风骚”,机智多

变却又心狠手辣。作为一个智者和强者,她在支撑贾府勉强运转的同时,也尽

力地攫取个人利益。最终,她加速了贾府的沦亡,并由此淹没了自己的生命。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写得最复杂、最有生气且最为新鲜的人物形象。

5.《红楼梦》中引申出的歇后语

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事。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4.《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

(1)开篇诗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世难容》(评妙玉)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5页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

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3)((聪明累))(评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渗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4)《葬花吟》(节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钚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l、依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田圈圜囝

选择((红楼梦》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与大家进行分享,并说明喜

欢的理由。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6页

-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红楼梦》的作者。

2.《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3.《红楼梦》中引申出的四条歇后语。

4《红楼梦》的开篇词。

5.《葬花吟》中的两句名句。

理解类

《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及部分经典故事。

课外延展类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及人物特点。

零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蔡义江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黄霖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5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导读.北京:中华书局,2002.

【7]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北京:中华书局,2009.

[8】蒲松龄著,孙通海等译.新白话聊斋志异.北京:中华书局,2009.

【9】施耐庵著.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

【10】谭邦和著.明清小说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谭帆主编.明清4说分类选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7页

[12】王俊年著.吴承恩和西游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3】吴承恩、陈先行著.李卓吾评本: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吴承思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5】薛洪绩著.传奇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叛社,1998.

【16】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7】俞平伯著.红楼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8】俞晓红著.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朱一玄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0】朱一玄著.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8页

知识课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79页

选讲篇诗与生活

诗词就像古人的生命之盐.让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古人风雅,爱茶爱酒爱琴音,这小小的热爱便化作轻轻浅浅的诗行,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古人浪漫,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士才女,尽将万千思绪凝于笔端,让我们得i;t一窥千百年前的风光和寂寞;古人虔诚,细细揣摩节气的更替,悠悠品味山水的iD涵,用一管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清纯的智慧和自然的箴言。

所以,要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生活之美,-i4=葫1无疑为我们打开一扇精致的小窗。在本篇里,我们将通过山水与诗、交友与诗、美酒与诗、古乐与诗、君王与诗、才女与诗等六-t"-专题.全方位感受诗词带给古人生活的奇妙影响。精致、典雅、随性、悠游……感知古人的形象,涵咏诗词的雅趣,提升审美的能力.孩子们将不虚此行。当然,作为选讲篇.这一部分的内容更趋向于专业和深度,不必过于强求,只要怀一颗诗心,尽可随心所欲,择兴趣而教,视能力而为。

诗与生活,妙不可言。不求面面俱到的完美,但求载欣载奔的欢愉。我们的Ⅸ中华儿童诗意课》,在这里升华。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0页

第一单元山水与诗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体悟山水诗中的独特意象,了解辩掌握山水诗的代表诗人和经典作晶,感受铸J~绚诗情雅致。

2.了解诗人游历故事,背诵山水诗名篇名句,体味诗中情感。

第一讲山水与诗(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体悟山水诗中的独特意象,感受诗人的诗情雅致。

2.了解诗人游历故事,背诵山水诗名篇名句,体味诗中情感。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略)

二、耳朵旅行

自古以来,山水都是诗人眼中永恒的风景。万水千山总是情,秀美的山水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1页

构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有的精神家园,历代的诗人都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了解山水诗,首先要走进神秘的山水文化。

(一)山水文化的形成

1.畏惧自然

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洪水、野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因此人们对自然保持着畏惧之心,在崇拜自然的同时,却又对自然充满敌意。他们往往把诗

歌作为咒语使用,表达自我美好的愿望。如《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中写道“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通“返”,返回。宅,住地,这里指原来的地方。“土反其宅”就是说土回到原来的地方。“水归其壑”

就是说水回到沟渠里。作,兴起。“昆虫毋作”就是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其泽”,就是说草木呀,回到河里去。

2.走进自然

(1)《诗经》山水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增强,慢慢地对自

然产生了亲近、喜爱、愉悦的感情。这种转变大致始于先秦。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诗经》有很多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之辞。《唐风·扬之水》说“扬之水,白石凿凿”。扬,激扬,形容水流湍急。凿凿,形容鲜明洁白。意思是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下的白石更显得鲜明。诗以“扬之水”来开篇,这

里用的是起兴手法,利用激扬的河水来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这种手法是很

巧妙的。《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蒹葭就是芦苇。芦苇变成了深青色,晶莹剔透的露水结成霜。诗人凄清中又表露出哀婉的情绪。

(2)道家自然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追求的是在幻化世界中逍遥而游。人在宇宙中,

可以尽情遨游,无牵无挂,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提出“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的观点,为我国的美学史做出了贡献。而道家鼻祖老子更是将自

然中的“水德”奉为“至德”,认为‘上善若水”。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2页

(3)山水世界

东晋战争频繁,政治十分黑暗。大量文人遭到迫害,因此他们大多从清丽

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并写出了大量的山水诗。诗

人们在诗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以及“法自

然而为化”(阮籍)。这里的“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也在诗作中常常出现的

也是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从此文人在祖国的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留

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

(二)诗人笔下的奇山秀水

1.黄山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并且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黄山雄伟瑰丽,万姿千态,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今古。我国的著名作家老舍就写过一首《黄山小诗》来赞美黄山:“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

人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关于黄山,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相传李白攀登黄山时,来到白鹅峰。这座…峰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并且松林密布,在松树的掩映下,有一件小小

的茅舍。李白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白胡子的老人,他对李白说:“你雅号‘诗仙’,何以无诗于黄山?”李白说道:“黄山妙绝,处处是诗画。写黄山,画黄山

皆落窠臼也!既蒙厚爱,我奉上一诗。”李白说完,铺好纸张,唰唰唰写了下来,

诗题是《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中这样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

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诗中将黄山的“四绝”写得淋漓尽致。

又相传老翁与李白携手来到北海观云海。山灵对李白的诗作十分感激,

只见从散花坞中生出一支巨大的石笔,一株奇松盘曲于石笔之上,后来人们称

这尊奇峰和这株奇松为“梦笔生花”,在它的左边,一只巨大的笔架从云海里

慢慢升起。实际上这是一座石山,却呈现出笔架的形状,后人称为“笔架峰”,

与“梦笔生花”相应成趣。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3页

2.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省北部,;Ikl临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东濒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一山独峙,群峰峥嵘,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

(1)李白与庐山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直”字,使得庐山的“奇、秀、险、雄”表现得淋漓尽致。

《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

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五老峰形似五位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

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一“削”字写得极妙,它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所具的—贯风格。

(2)白居易与庐山

白居易曾游历庐山的大林寺,写下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长恨,常常惋惜。意思是:四月,正是平地上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作者正为春天的逝

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

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To可见其对庐山的依恋喜爱之情。

(3)苏轼与庐山

.苏轼在庐山中产生了不同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在庐山看风景的同时

进行了理性的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

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自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4页

然难见其本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在启示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静下心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学过的知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泰山

五岳,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其中,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

(1)泰山趣闻

相传唐朝有一位叫张说的宰相,不光文章写得好,为人也是十分的严谨、

正直。在李隆基小的时候,他是李隆基的伴读。因此,李隆基登基之后,十分信

任他,很多事情都交给他来办,比如皇帝到泰山封禅,就让张说担任封禅使。

张说主管泰山的封禅事务,许多事情都要助手协助,他的女儿说:“爹,你

把一些事情交给女婿郑镒去办吧。”张说想想就答应了。可是在举行祭典时,

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山,而郑镒只有九品,于是张说借口郑镒办事得力,就

把郑镒从九品提为五品官。祭祀的那天,郑镒穿上了代表五品官的绛红色官

服。祭礼完毕,皇上摆宴席,在宴席上,发现一个九品官居然穿的是五品的红

袍子官服,就说:“郑镒,你怎么来了啊?”郑镒此时吓得大气不敢出,而黄幡

绰解围说,“这是泰山给出了力呀!”他这么一解释,逗得皇帝也乐了。此后,人

们就把岳父叫作“泰山”。

(2)泰山名诗

晋代谢道韫在((泰山咏》中写道“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意思是说,

高高的东岳泰山,秀峰直刺云天。“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唱《望岳》中这样描写

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意思是,看着层层云升腾,这心中便觉得荡然,张大眼睛极力想把飞鸟归山的

情景映入眼帘。登上泰山的顶峰,再俯瞰群山,会觉得群山是多么渺小啊。

4.西湖

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5页

东坡的功绩,将这座堤坝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如今“苏堤春晓”成了西

湖十景之一,可以说苏轼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魅力。而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成为赞美西湖的千古名句。西子即西施,诗人用西施来

比喻西湖,不仅仅是因为这两者都有一个“西”字,还是因为他们都能展现出

大自然的情态和风致,这个比喻也被后世所公认。所以,西湖又有“西子湖”的

别称。

西湖是充满活力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便是最好的证明:“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有几只早出的黄鹂

争着飞向了向阳的树,不知谁家的燕子嘴里正衔着春泥呢。

西湖是艳丽的。杨万里的《晓出;争慈寺送林子方》便是最好的证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穷碧,莲叶面积很广,好像与天相接,呈现

无穷的碧绿。从“碧”到“红”,莲叶无边无际,又有映日的荷花作为点缀,非常

富有情趣,整个画面绚烂生动。

5.洞庭湖

八月的傍晚,孟浩然来到了洞庭湖,他发现洞庭湖宽阔又平静,月亮投影

在湖里,湖面上还有淡淡的雾气,远处的岳阳城仿佛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地

颤动。孟浩然不禁为这景色所震撼,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

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万马奔驰、龙腾虎

跃之势;一个“撼”字,仿佛使人看到了巨澜飞动。而洞庭湖畔便是著名的岳阳楼,“诗圣”杜甫则在《登岳阳楼》中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这

壮阔的情景中寄托的是作者身世无可归依的感怀之情。

6.长江

长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永匾之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

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便有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尽,消失。唯见,只能见到。天际,天边。“孤帆远影碧空尽”这

句诗是用景来抒发作者的心绪,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那渐渐消失在水天相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6页

接之际的一片孤帆,他的心中早已相随那孤帆远去。“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

上句,友人毕竟离去了’无可挽回,作者心中存留的是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此诗

中的“江”指的是长江,“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唯见”把诗人心中的情感刻

画得淋漓尽致,如果不是他与友人交情深厚,此刻,他怎么会有如此依依不合

的情感呢?

唐代另一位诗人崔季卿也曾经写过歌颂长江的诗,题目是《晴江秋望》,

诗说道:‘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这句话写的是在初秋的晴天里

眺望长江时作者的感受,表达了对长江气势宏大而壮美的感情,以及对长江的

赞美之情。

此外,还有大量描写长江的经典诗句传唱千古,同学们可自行回去查阅诗

人和出处,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李白《送别》)

7.黄河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自古以来被许多文人歌颂,王之涣在((凉州

词》中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指玉门关。仞,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意思是:从远处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是与白云连接

在了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十分孤独清冷。而在王之涣

的另一首名作《登鹳雀楼》中,则这样描述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眼前的山河之景与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不禁引人

深思。而其他诗人也写下了对黄河的一片深情,如: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

苏静著,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01,第187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王安石《黄河》)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时期

论文题目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小说》 姓名:谭孟春 年级:11级历史二班 学号:110301067 完成时间:2013/4/2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所不懈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也留下了家喻户晓、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反复揣摩、欣赏。尤其发展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明清小说产生、定义文学文体明清小说分类、分期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等 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翻开各种权威的大辞典,都明白无误地写着,它是一种文学文体。和诗、词、戏曲、散文等一样,它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小说的童年是在唐代,而那些文人写作的“传奇”才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小说,或者说是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才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但大家都看到,在唐代以

前,己经有许多小说在社会上流传。例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燕丹子》以及《汉武故事》等等,甚至是《山海经》中的有些作品,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归为小说。著名的《韩凭妻》、《李寄斩蛇》、《东海孝妇》等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的叙述有头有尾,其发展变化曲折有致,己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区别。因此认定唐传奇是中国最早的小说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实际。在早期的我国古代文献中,著录有许多有关“小说”的文字记载。例如,人们熟知的《庄子·杂篇·外物》、桓谭和《汉书·艺文志》等所说的小说概念,和上述辞典记载的并不符合。也有人望文生义,把“小说”和“说”混为一谈,认为小说就是说故事。其来源很早,大概和诗歌等的产生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然而他们又无法拿出具体的作品来说明,因此难定一是。 但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小说的产生必然是在我国的文字产生之前。而我国文字的产生,根据己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它不可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虽说目前对苍颉造字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说文字的产生大约在我国的殷周时代,还是较为可信的。换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小说,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作品。否则,一切就无意义了,也是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讨论的。其次,我们应当肯定,小说与“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小说是指“小”的“说”。在古代,“说”曾经有过某种文体意义。如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写过诸如《说难》之类的文章。正如后世的柳宗元有《捕蛇者说》之类。这里的“说”,显然己是指一种文体了。把“说”扯上某种文体意义,可能与此有关吧……其“说”而小,可能在当时这种己有某种文体意义的“说”,并不很重要。相对于“小说”,也必有“大说”。这也就是《庄子》所言“其于大达亦远矣!”。既“于大达亦远”,自然难进其法眼喽。可能也有些统治者比较聪明,认为在这些“丛残小语”中有“可观之辞”,至少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思想上的启迪。也正因此如此,他们在朝廷设立稗官,犹如从民间采风那样,专门从街头巷语中收集那些“道听途说”之事,因为其中“如或一言可采”,也是“刍荛狂夫之议也”。然而这等工作,毕竟不是正途,所以“君子弗为也”,然而它也不会被消灭。小说家的存在,将会把这类人或事记载下来,专门献给统治者使用。关于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重点是繁荣时期的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从明代开始,小说创作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其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高中语文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安排了一个小说单元,四篇均为明清小说,四篇小说均选自明清小说,既因为它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因为在古典小说中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作为高中学生,不管以后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步入社会,读一定量的古典小说,尤其是读其中的精华明清小说都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 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靠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 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 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明清小说》试题及答案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明清小说》期考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学考试学期:(四)考试时间:120分钟 教材: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 班级:学号:姓名: (每小题1分,共20分) 1.(),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4.良辰美景奈何天,()。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14.朱权著的《》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 B.东维体 C.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4.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A.吴江派 B.临川派 C.骈俪派 5.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6.《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明清小说及相关人物简介

明清小说及相关人物简介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在形象塑造上,

试论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内容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批评主体对小说文本的深度分析,从而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评中,突出地表现了批评主体的性情和美学追求。明清小说评点隐含有一套叙事概念,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经验的叙事概念和方法。其代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独具特色,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对于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特色意义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评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批评形态,中国传统小说评点是集“评”、“改”于一身,而评点者多视自己的评点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文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清以小说为体裁的中国古典文学和以小说评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理论得到了讯速的发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意义深刻的小说理论。明代李贽对《水浒传》、《红拂记》的批评运用的是评点形式,至清代评点之风更为盛行,中国明清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为代表的四大评点家对明清四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作了细致的评点,而评注的内容比圈点要丰富的多,或批注作品的原旨;或评注作品成就得失;或指出作品的故事和本事;或品评艺术技巧,时见珠玑,启人心智。这些评点中有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概念,表现出批评者主体意识的批评旨趣,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命运多舛、悲愤忧郁的张竹坡在《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中说道:“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于人批《金瓶梅》也哉!”视评点为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对《金瓶梅》的评点也成为张

扬个性的文字。对中国小说评点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廖燕的《金圣叹先生传》称其为人“调悦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前人所未发”。 金圣叹生活的明代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左右,这一时期小说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建立在小说评点基础之上的。评点之法既为批评之法,也为阅读之法。小说评点是一种注重文本解读的随文批评体制,其思维方式始终以“读法”为中心;作为小说接受过程的一个环节,小说评点所提供的是一种阐释的文本,它与小说作为“文学商品化”最强的文体特征极为契合,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导形式。一般说来,小说评点的内容,包括社会批评、道德评判与艺术欣赏三个方面。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语,在继承当时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是明清之际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评点《水浒传》时,深受中国传统批评熏染的小说评点,也同样不是以学理的逻辑论证见长,而是形成了笔随心欲、形式不拘的批评风格,评点运用生动灵活的笔致,传达丰富微妙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和艺术情趣。 金圣叹是继李卓吾之后,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评点大师。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主要贡献,是评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但他最早完成批点并刻印的却是《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从12岁开始评释《水浒》,倾一生全部精力于文学评点,至被害前作《绝命词》云:“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为临死前仍以未能全部完成评点计划而深感遗憾,可以说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评点为生命的第一人。金圣叹,这个明末清初的文坛“怪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一一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 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

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 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

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1.爱情是在恋爱阶段,人们渴求为所爱的人付出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狭义爱情:男女 之间相互爱慕的感情,是至高至绝至美的美感和情感体验。广义爱情: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法律定义的爱情:男女双方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好坏定义的爱情:好的爱情是双方以自由为最高赠礼的洒脱,以及决不滥用这一份自由的珍惜。 经典爱情:古今中外,那些精美的爱情故事流传下来并被记载在相应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 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的文化”,而“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 《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 4.明清小说:明代和清代文人创作的小说,明代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 类。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较充分的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于成熟的境界。 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讲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5.一般来讲,人们把文化分作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观念文化: 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制度文化: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或历代相沿,或不断变化,或兴或废,或长或短,既没有具体存在物,又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器物文化: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住宅,服饰等,它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文化。 文化是解读人类的文本,是人类的DNA。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6.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最能体现某一文化体系基本特征的是该文化的结构特征,价 值观念和思想模式。

明清世情小说与社会考试重点

世情小说:世情者,世态人情也……世情小说应该是指那些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以反映社会现实(所谓世相)的小说。——向楷《世情小说史》 文史互正:所谓文史互证,即文学与史学互为补证。以文证史以史证文 以稗说存史:《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所叙述的诸多内容可和正史、笔记中的史料相印证。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呈现: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精神状态作了全面描摹。 一.执着于举业的士子 一)困厄的人生——以“二进”为例 1. 60岁的老童生周进: (1)薛家集的遭际 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糊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偶然路过的举人王惠更加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身份;大吃大喝,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 2)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2.范进 范进考了二十余次,到54岁还是童生。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由于周进同病相怜的赏识,考取了秀才并又中了举,脆弱的神经经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竟然发了疯,半天才清醒过来。 二)愚昧无知,才华枯萎(埋首经书注疏,研习八股而不暇他顾) (1)知识贫乏:主考官范进——苏轼为谁?儒生匡超人——“先儒”为何意?八股信徒张静斋——八股由何人制定? (2)能力缺失,不能经世致用(一心只读圣贤书——厌弃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深陷穷困潦倒之中)倪霜锋穷经皓首,至死方悔:“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 (3)才华枯萎——以马二先生为例 马二先生是个正派人物,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他与匡超人萍水相逢,却怜才助贫,赠送银两、衣物,让他回家侍奉父母;对蘧公孙,虽是初交,却不惜罄囊为之销赃弥祸;对骗过他的洪憨仙,仍捐资为之装殓送殡。马二先生痴迷于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那套文思定势取消了他鉴赏美景的能力,所以游西湖时,对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浑然不觉。他的才华枯萎了,头脑里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汇了,所以游了半天西湖,搜索枯肠,才说出一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的套话。 (三)扭曲的人性匡超人——从纯朴青年到无耻之徒 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二、抛却了科名的“名士们”科举制度的派生物——沽名钓誉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ㄕ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三、真儒理想与精神家园以杜少卿为代表——“品地最上”,“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自况和化身 一)辞却科举,拒绝入仕——八股国里的叛徒 辞却征辟和廷试,不媚不敬科举入仕的府县官僚、举人、进士 二)挑战封建权威——离经叛道的勇士 携妻游园,支持抗婚逃婚(沈琼枝),反对纳妾 三)轻财好士,多济友朋,有豪侠之风 《镜花缘》表达的进步女性观。 1.女子才情与胆识不输于男子 2.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 3.女子有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政治的权利

明清小说研究平时作业完成版

明清小说研究平时作业 完成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名词解释 1、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2、文言小说文言小说,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不见与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即,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即:语言是语言文字,即。 3、改编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4、独创独特的创造;独自创造。 5、小说流派小说流派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艺术主张、表现方法、审美趣味和小说风格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小说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小说派别。 6、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发展而来 7、“世代累积”型作品在传播史上,中国,特别是,大都有一个由素材积累、逐渐加工和最后形成较高质量小说文本的过程。明朝是中国小说最兴盛的朝代,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谓的四大奇书,这四大奇书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由说话人的底本演化而来,再经由一些文人加以润饰、考证、整理而成的。此一类由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同文人作家先后参与进来,对原始素材、先行故事和并行的修订本进行加工制作、修改完善,历经数代而后由杰出文人写定的作品,有学者称之为世代累积性作品。 8、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9、熊大木模式明清通俗小说兼为精神产品与,负责传播的书坊主干预创作的“现象”,是这种双重品格必然的外在表现,平庸之作叠出也相应地构成小说创作演进的重要环节。 10、讲史演义指在不影响历史最终轨迹的前提下,带有夸张、玄幻色彩的演说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战争的故事等,虽细节与史实有出入但能增加听众兴趣和故事的耐听情节。 11、神魔小说神魔小说来源于的提法,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但虽有《》、《》、《》等优秀作品,在避讳宣传“怪,力,乱,神”的古代,该流派小说的作者或者湮灭,或者不知真名,或者作品被禁止。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不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名着。 12、中篇传奇小说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确实具有高度的,唐代许多着名的都写过传奇。部分高水平的且成为后代着名小说的蓝本。 13、拟话本拟它是的一种,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

明清小说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浅谈明清社会的人世清冷 明代有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它们从历史故事,到英雄传奇,到神魔小说,到世情小说,恰好反映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历史故事、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人物和情节颇带传奇色彩和浪漫情调,则距离现实的人生便远些;世情小说直接取材于当前现实,情节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人物是触手可莫的芸芸众生。长篇世情小说,是从《金瓶梅》开始,到《红楼梦》达到顶峰,其间一百多年的,其世情小说道路曲折,波澜起伏,盘旋上升;其浩渺人世,如封建社会落日余晖,人世清冷。 《金瓶梅》书名,取自书中人物潘金莲、李瓶儿、春梅三人名字中各一个字凑合而成,内容以《水浒传》里面的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为引子重新创作。《金瓶梅》一开始写武松打虎,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杀害武大郎。武松从东京归来,西门庆已经娶了潘金莲,武松告状未果,寻仇误杀他人,发配孟州。 此后西门庆愈益放肆。他家中已有一妻二妾:继室吴月娘,妾,妓女出生的李娇儿,丫头出身的孙雪娥。又骗取有钱的的寡妇孟玉楼为妾。其后又与邻居花子虚之妻李瓶儿有染,气死花子虚,诱骗了李瓶儿和其全部家财。 西门庆发了妻财,开了商店;又于太师蔡京生日送以厚礼,并认其为父得任提刑千户。从此结交朝贵,贪污受贿,奸淫妇女,恣意横行。 西门庆的不轨遭御史曾孝序弹劾,结果西门庆通过蔡京将其流放岭南。山东御史更换为蔡京门人,西门庆与其串通一气更加横行不法:他的商货可以减税;盐引得提前掣发;把持朝廷进奉;更加扩大财产。家中,李瓶儿生了儿子,大得宠爱;潘金莲十分嫉妒,设计使幼儿受惊而亡,李瓶儿因哭子及淫纵而死。潘金莲极力像西门庆献媚,使西门庆服了过量春药,暴毙而亡。 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丫头春梅,和西门庆之婿陈经济通奸。被孙雪娥及丫头秋菊发现,告知吴月娘。吴月娘遂将潘金莲、春梅交媒婆发卖。恰好武松归来,买了潘金莲杀死报仇,遂上梁山。 春梅则被周守备买去作妾,后生子扶正,当了夫人。孙雪娥和仆人来旺私奔,被抓着发官变卖。春梅痛恨孙雪娥,把她买去百般折磨,后又把她专卖给妓院。孙雪娥自缢而死。春梅除去孙雪娥,把流落为乞丐的陈经济接到守备府,认为兄弟,继续与陈经济通奸。周守备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卷答案综合 修改打印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试卷答案综合 一、填空(20分): 1、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2、《辽阳海神传》的作者是蔡羽,《觅灯因话》的作者是邵景詹。 3、“二拍”的作者是凌濛初,“三言”是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4、瞿佑的文言小说代表作为剪灯新话,袁枚的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子不语,纪昀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阅微草堂笔记 5、清初前期的长篇独创之作是醒世姻缘传,清初在小说与戏曲两方面都有成就的著名作家是李渔。 6、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8、“溢美”的狭邪小说以《品花宝鉴》、《花月痕》为代表。除了《红楼梦》出现以后,清代小说续书较多的时期是清初前期。9、提出“熏浸刺提”说的是梁启超。10、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11、“三话”是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三言”是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12、《辽阳海神传》的作者是蔡羽、《负情侬传》的作者是宋懋澄。13、纪昀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阅微草堂笔记,袁枚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子不语。14、梁启超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15、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16、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1 7、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1 8、《红楼梦》的问世,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娱目醒心编》的出版给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9、金圣叹评点了《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是《三国演义》。 二、多项选择题(20分,多选少选均无分): 1、《镜花缘》是: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 2、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A拟话本小说B时事小说C神魔小说D公案小说 3、以下属拟话本小说的有:A《石点头》B《照世杯》C《十二楼》D《豆棚闲话》 4、以下属“才子佳人小说”的有:A《玉娇梨》B《平山冷燕》C《谢天香》D《三妙传》 5、编撰拟话本小说的有:A熊大木B余邵鱼C 李渔D凌蒙初 6、以下属人情小说的作品有:A《东周列国志》B《生绡剪》C《平山冷燕》D《痴婆子传》 7以下属清初“时事小说”的有:A《新世鸿勋》B《七峰遗编》C《魏忠贤小说斥奸书》D《剿闯通俗演义》 8、乾隆朝的长篇小说有:A《儒林外史》B与《野叟曝言》C《歧路灯》D《绿野仙踪》 9、将侠义小说与其他小说流派相结合的作品有:A《铁花仙史》B《儿女英雄传》C《镜花缘》D 《施公案》 10、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有:A梁启超B黄遵宪C曾朴D李宝嘉 11、《金瓶梅》是: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 12、属人情小说的作品有:A《樵史演义》B《七峰遗编》C《世无匹》D《浓情快史》 13、以下属短篇白话小说的有:A《三言》B《二拍》C《十二楼》D《生绡剪》 14、在《聊斋志异》影响下出现的文言小说集有:A《谐铎》B《夜谭随录》C《萤窗异草》D《语怪》 15、拟话本的格式主要有:A头回B头话C入话D正话 16、冯梦龙参与编创的作品有:A《警世通言》B《喻世名言》C《情史》D《无声戏》 17被官方机构出版的作品有:A《三国演义》B 《水浒传》C《剿闯通俗小说》D《樵史演义》18、属文言小说的有:A效颦集B野叟曝言C 阅微草堂笔记D绿野仙踪 19、续书较多的历史时期是:A清初前期B康 熙后期至雍正朝C顺治至康熙前期D乾隆晚期 20、以书坊主身份编撰小说的有: A余象斗B杨尔曾C冯梦龙D孙高亮 三、名词解释(8分):1、熊大木模式"熊大 木模式"有两层含意。首先,它指负责传播环节的 书坊主越位,成为创作主体,从熊大木开始到万 历中期,他们几乎垄断了通俗小说创作领域。其 次,尽管是在编撰小说,但创作动机、文化水准 与艺术品位都表明了这些人仍然还是书坊主,其 编撰方式幼稚粗糙,作品形态也易于辨认。由于 熊大木是首开其风者,故而通俗小说这种形式的 编撰便称为"熊大木模式"。 2、头回:名"得胜头回",指"正话"前的小故事。 "头回"在情节上与"正话"并无关系,但在主题思 想上有相合之处。"头回"产生于宋元说书,它的 出现并不是创作上的需要,而是商业上的考虑。 对说书艺人来说,听众的多寡直接影响到生计, 他希望听讲的人越多越好,但到了约定时间又必 须开讲。有了"头回"之后,已入场的听众注意力 为"头回"吸引,不会因开讲不准时而烦燥喧闹, 而场外的人因"正话"尚未开始,这时也愿意进场 听讲。久而久之,"头回"便成了话本小说形式上 的重要标志。 3、拟话本小说拟话本是继承话本反映社会现 实的传统,但又逐渐摆脱其形式束缚,从以改写 显示创作技巧、经过融合改编与独创两种创作方 式的尝试后,进而转至完全独立创作的小说流 派。它是对宋元话本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又是 整个通俗小说独创时代到来的预前准备。 4、狭邪小说清代小说流派之一。狭邪,小街 曲巷,指娼妓的居处,这里用作娼妓的代称。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先用此名称,指以优 伶、妓女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品花 宝鉴》、《花月痕》《九尾龟》海上花列传等。 四、简述题(30分): 1.《金瓶梅》的历史地位及创作成就。地位:《金 瓶梅》是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 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 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 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金瓶梅》之 前的长篇小说,莫不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 说。《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 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 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它的诞生开创了 人情小说这一创作流派,并且成为这一类小说的 经典。 贡献:推动了通俗小说创作的发展:1、在创作 题材上,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 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性, 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 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2、在创作主旨上, 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 为表现丑。3、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 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4、在叙事结 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5、在语言 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 1.明末时事小说的特点优点与缺点。 新闻性。 2、通俗性。3、真实性。 4、政治性 与轰动性。 优点与缺点:古代信息不通畅,时事小说有传播 新闻的功用,有时还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新闻封 锁;它又具有某些实录性质,史学价值也由此而 产生。时事小说以上两方面作用是其他创作流派 无法相比的,然而却又是以牺牲文学价值为代 价。为保证新闻性,作品一般在较短时间里完成, 作者对生活素材缺乏应有的概括与提炼,结构设 置安排也较粗率;而追求实录又造成"文"、"史" 混杂,体例不纯。时事小说整体上艺术成就不高, 但也有个别较成功的作品。《剿闯通俗小说》等 作都写到李岩投奔闯王的故事,较令人信服地概 括了当时知识分子参加农民起义军的历程,连史 学家都信以为真,但这成功却是以牺牲史学价值 换来的。那些作家力图使作品兼有新闻价值、史 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他们又始终未能寻得最佳的 结合点。就这个意义而言,一身三任是该流派的 优点,同时也正是它的缺点。 1.拟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及演化的大致进程。 1)头回逐渐减少乃至最后消失。在拟 话本创作中,头回逐渐被省略实际上 是一种必然现象。在文人创作的拟话 本中,头回的存在纯粹是出于对话本 的模仿,那些作者不仅没有说话人那 样迫切的商业需求,而且构想与设置 头回还往往会成为创作的累赘。既然 头回存在的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于 是它在拟话本中出现的频数也就慢慢 地减少乃至消失。2)诗词的征引逐渐 减少。宋元话本中大量征引诗词的重 要原因是说话人为了显示"讲得字真 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而明清时与说 书并无什么关系的文人撰写拟话本 时,创造力主要显示于人物形象塑造 与情节安排,他们一般都是有一定声 望的名士,没有必要以大量引证诗词 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不俗或学问渊博。 由于遵循话本的格式,他们作品中也 多少出现了一些诗词,但这往往是出 于刻划人物与情节发展的需要,并非 有意嵌入。于是越往后,拟话本中征 引的诗词就越少,有的故事中竟无一 首诗词,作者甚至将篇首与篇尾的诗 词也都省略了。 2.什么是熊大木模式?这种模式有什么特点? 熊大木模式"两层含意,同时也是这种模式独有的 特点.首先,它指负责传播环节的书坊主越位,成 为创作主体,从熊大木开始到万历中期,他们几 乎垄断了通俗小说创作领域。 其次,尽管是在编撰小说,但创作动机、文化水 准与艺术品位都表明了这些人仍然还是书坊主, 其编撰方式幼稚粗糙,作品形态也易于辨认。 在编创方式上,熊大木模式编撰的小说几乎都是 根据历史书或者评话、话本等改编而成。 由于熊大木是首开其风者,故而通俗小说这种形 式的编撰便称为"熊大木模式",有时书坊主雇佣 的下层文人也采用这种方式来编撰小说。 3.明代小说近二百年空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印刷业落后的制约:通俗小说传播异于其他文 学体裁,它受到了印刷业发展状况的制约,明初 印刷力量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印刷工匠的匮缺。 封建统治者的高压控制:其一,明初封建统治者 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加强,明初的文网森严可 怖,并强力推行程朱理学。其二,明初封建统治 者实行禁毁小说的政策。 抑商政策造成的伤害:为了恢复与发展遭战乱 破坏的生产,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 策,而小说传播对商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商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小说市场无法行 成,创作与出版也就失去了动力。 4.小说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 理论主张: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 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 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 的传统偏见。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 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 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 实的内容范围。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 "、"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小说具有"支配 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创作实践: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具体操作的步骤, 即先翻译政治小说,继而创作政治小说。他在《清 议报》上先后连载了“最有效力”的《经国美谈》 与《佳人奇遇》。待到《新小说》创刊,则是既 翻译又创作了。“小说界革命”的实践只维持了很 短的一段时间,绝大多数的创作或翻译与改良群 治“杳乎其不相涉也”。梁启超倡导的实践很快就 销声匿迹,他极力推崇的《佳人奇遇》与《经国 美谈》,对大众的吸引力根本无法与《巴黎茶花 女遗事》或福尔摩斯侦探案相匹敌。 五、论述题(22分):一、论《红楼梦》。 1、《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 原因和必然规律。《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情节,通过对 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世家贾府盛衰兴亡过程的 描写,在客观上全面揭示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 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贾 府生活的各个侧面,刻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 象,并展示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又非仅停 留于事件叙述和情景描绘,而是深入人物内心, 刻划其性格特点,揭示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面临 的种种矛盾危机。于是,作者既使读者对封建社 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面貌获得整 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 级及其赖以存在的全部制度的虚伪、腐朽、黑暗 和罪恶,引起人们对这一制度永久性的怀疑。 2、宝黛爱情的意义作为贾府继承人贾宝玉,他 的行为很使长辈们失望。他厌恶读圣贤经典,拒 绝走家庭安排的"仕途经济"道路,也不愿结交" 为官为宦"的人,甚至将热衷功名的人斥为"禄蠹 ";他从不讲究长幼嫡庶、主尊奴卑这类封建等 级制度,又反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天 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 浊物而已"。另位一主人公林黛玉因父母早丧寄 居贾府,她为在龌龊势利环境里保持纯洁的个性 而"自矜自重,小心戒备",这是她孤傲清高、敏 感多疑性格特色形成的重要原因。林黛玉是贾宝 玉唯一的知己,她从不劝贾宝玉"立身扬名",走 "仕途经济"之路,这是他们感情最重要的基础。 这种在互相了解与思想一致基础上所产生的爱 情,和以往"才子佳人"式爱情有着本质区别。那 些才子佳人争取恋爱、婚姻自主时表现出反封建 的倾向,但他们的人生追求与封建制度没有根本 矛盾,因此故事结局总是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宝 黛爱情以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为共同的思想 基础,而封建势力本来就不允许违背礼教的自由 恋爱,对带明显叛逆性质的爱情更不能容忍,因 此宝黛爱情必然是悲剧性结局,它不只是单纯的 爱情悲剧,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悲剧。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思想:作品主题是以反对科举与功名富贵为中心 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 尚。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周进与范进中举的悲喜 剧,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士心灵的腐蚀,揭示了 他们热衷科举的原因;又塑造了一群考取科名的 读书人形象,他们出仕为贪官污吏,居乡为土豪 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 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作品还用大量篇幅批判 科场失意后以风流名士自居的人物,暴露了科举 制度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讽刺艺术:作者讥讽世事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 认识和忧患意识,他往往概括提炼与描摹司空见 惯的人情世态,使读者从事物本身得到启发。讽 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也需要适度合理的夸张,从 而突出某些社会现象的荒谬,产生强烈的艺术效 果。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 前见点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手指不肯断气等描 写,都属这样的精采例子。 作者的讽刺方式与程度还因对象差别而有所不 同。如对汤知县、严氏兄弟等贪官劣绅是严厉地 揭露与鞭挞;对善良而迂腐的马二先生既同情又 讽刺;对鼓励女儿殉节,女儿死后又禁不住伤心 落泪的王玉辉,则通过对其矛盾心情及其变化的 真切细致描写,既展示人物性格复杂性,又将批 判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 对讽刺程度的把握还表现在随人物性格发展而 有所改变上。作者开始时对范进、匡超人虽也讽 刺,但主要对其境遇表同情。这两人随科举发达 而变得虚伪、圆滑,描写也随之变为辛辣的讽刺。 作者并非只展示笔下人物道德品质方面的原因, 而是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索那些人物变化的原 因。于是社会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弊端便显得更 为突出,通过那些人物形象所提出的社会批判就 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