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镜治疗后颅窝囊肿合并脑积水31例分析

神经内镜治疗后颅窝囊肿合并脑积水31例分析

神经内镜治疗后颅窝囊肿合并脑积水31例分析
神经内镜治疗后颅窝囊肿合并脑积水31例分析

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常表现为膝关节后方腘窝处的肿块,触摸质软,有囊性感。膝关节伸直时囊肿明显,而屈曲时囊肿体积似乎减小。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通过检查即可确诊,通常B超可以进一步提供证据,B超甚至可以观察囊肿与关节腔是否相连通。 腘窝囊肿症状明显的,需要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大致有两种,穿刺抽吸和手术治疗。 但腘窝囊肿的穿刺抽吸和开放手术的复发率都很高。穿刺抽吸不能解除腘窝囊肿产生的病因,复发不难理解。开放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解剖变异、手术技巧等原因常常难以正确判断囊肿的开口;有时甚至不能完整切除囊壁。 因此正确理解腘窝囊肿产生病因,对于选择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腘窝囊肿患者很多合并有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游离体等。病变导致了腓肠肌内侧头滑膜囊的开口成为单向活瓣,关节液只能向滑膜囊单向流动,难以逆流,从而使滑膜囊积液增多,体积增大形成囊肿。因此,只要设法清除膝关节腔的病变,去除单向活瓣,打开囊肿开口,使得囊肿内的液体可以与关节腔相通,则液体不会再积聚于滑膜囊内,囊肿自然消除。 显然关节镜是满足上述治疗目的的良好手段,采用关节镜清除关节内病变,刨削扩大囊肿开口,造成双向流动,可以使囊肿消除。关节镜手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微创;二是美观;三是清除引起腘窝囊肿的病因而减少复发。 早在1829年Dupuytren就提出腘窝囊肿这一病名,1840年Adams首先论述了腘窝囊肿与半膜肌滑囊和膝关节腔相通的关系,1877年助ker发表了对腘窝囊肿的经典性论述,后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以其名称而称之为贝克(Baker)囊肿(见图24)。最常见的腘窝囊肿系膨胀的排肠肌、半膜肌健滑囊,该滑囊经常与后关节囊相通,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导致机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较轻,紧张膨胀感明显。患者主诉往往以腘窝区逐渐发生肿胀为特点,伴膝后疼痛。偶尔囊肿可以压迫阻碍静脉回流,引起小腿水肿。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则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体格检查:患肢伸到检查床末端之外,膝关节最大限度伸直时肿胀最明显,张力增高而变硬,屈曲时缩小或不见,张力降低而变软,行走或久站后腘窝酸胀或不适感更明显,膝屈曲,用手加压揉按,或持续压迫,囊肿可缩小,可证明囊肿与关节腔相通。触诊时发现早期无压痛,有波动感,与皮肤不粘连,表面光滑。腘窝局部穿刺可抽出黏稠的液体,X光片可以看到在腋窝有一个球形的软组织阴影,膝关节造影可显示腘窝囊肿与关节腔相遇。 腘窝囊肿有原发与继发两种。原发型起于关节腔而关节本身是正常的,多为双侧,但不一定同时发病,切除后有复发倾向。继发型常继发于关节的某些病变,最多见的是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与半月板有关的膝内紊乱,特别是与半月板后面病变有关系。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程文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程文 发表时间:2018-01-09T15:29:05.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程文 [导读]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中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更大的帮助,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目的:主要对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选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另外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在血肿清除率上面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在术后三个月的预后恢复效果上更加由于对照组,这些数据都具有 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0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craniotomy and hematoma evac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2017 year in January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20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research in January 2016, and the averag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1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ion of endoscop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the other 10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hematoma removal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in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abov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higher recovery prognosis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is more due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data are of great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neuroendoscop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has great value for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surgery; 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 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属于高血压疾病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其在临床上有着较大的危害性,有着较高的致死率[1]。当前针对该类型疾病临床治疗上主要有神经内镜微创清除血肿和开颅血肿清除两种方式,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二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年龄范围58~69岁,平均年龄(64.6±2.3)岁,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年龄范围56~68岁,平均年龄(65.3±2.5)岁,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5例。两组患者都经过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二者之间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比 在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治疗[2-3]:第一,在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进行生命体征检查,手术过程中有效避开患者头部内的重要血管区域和功能区域进行切口;第二,将患者硬膜切开,在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第三,进行术后检查,无误之后关闭患者头颅;第四,对患者进行手术后护理。 对观察组患者则主要采取以下的治疗方式[4-5]:第一,在手术前同对照组经历相同的检查,然后选取出患者头颅内部出血较为集中的部位进行颅骨钻孔操作;第二,在成功钻孔后,切开硬膜,双极电凝局部皮层脑组织并稍作切开;第三,在CT提示之下进行穿刺血肿的操作;第四,清理血肿,并留置血肿腔外引流管;第五,对患者进行手术后护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血肿清除率上的对比分析[6] 表1 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血肿清除率对比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对两组患者三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在对照中恢复良好的患者有3例,轻度残疾患者4例,重度残疾患者2例,死亡1例;观察组中恢复良好患者有5例,轻度残疾患者3例,重度残疾患者2例,无死亡人数。将两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意义(P<0.05)[7]。 3.讨论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使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不仅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而且在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恢复情况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8]。因此,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中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更大的帮助,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祎招,徐如祥,赛力克,聂永庚,王向宇,罗成义.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10:616-619. [2]徐其岭.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05:98-99. [3]邱成天,于宏伟.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6,08:42.

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6T13:03:38.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文兵1(通讯作者)吴粤1 吴海湾1 邱际华2(通讯作[导读] 浅谈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的22例高血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全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者3例;22例患者预后情况为 文兵1(通讯作者)吴粤1 吴海湾1 邱际华2(通讯作者)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梅州 514700) (2广东省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目的:浅谈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的22例高血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全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者3例;22例患者预后情况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此手术对病人具有微创、省时、直视,预后较好,住院时间缩短,后遗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169-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剧、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后遗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止血、清除血肿为降低死亡率最有效方式[1]。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内镜技术为HICH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2]。我科紧跟发展形势,于2014年开展了神经内镜手术工作,现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院行神经内镜治疗的22例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共22例,入院时都有高血压史并排除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导致的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5~70岁,平均58.3岁;根据意识情况进行临床分级:Ⅰ级(嗜睡或清醒)3例;Ⅱ级(朦胧或嗜睡)6例;Ⅲ级(浅昏迷)11例;Ⅳ级(瞳孔等或不等大,昏迷)2例;Ⅴ级(双瞳散大,深昏迷)。 1.2 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都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14例,丘脑出血4例,皮质下出血4例,其中破入脑室内3例。出血量范围:30~70mL,其中30~50mL 15例,50~70mL 7例。 1.3 手术方法 病人都选择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根据 CT定位,穿刺点选择血肿中心。切开头皮做长约3~5cm直切口,钻孔后扩大为直径2.0~2.5cm的骨窗。切十字型硬膜,视血肿深度避开功能区和脑皮质表面血管,缓慢置入脑穿刺针,边进入边冲洗,探及血肿后把脑穿刺针拔出,手术通道形成,从手术通道放置神经内镜,仔细观察清除血块,对于肉眼不能识别的要辅助清除。清除时必须在血肿内,不要碰到周围脑组织出现二次伤害,尽量做到对周围脑组织的保护。清洗血肿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缓慢轻柔。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供引流血肿及必要时注射尿激酶用。术后24h内复查CT比较,严密观察重要脏器和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高压和控制血压,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在术后第3、14天复查CT。术后6个月,以ADL分级法评价病人预后,Ⅰ级:日常生活完全恢复;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死亡或植物人。 2.结果 手术前后对患者头颅CT检测出血量进行比较,血肿完全清除14例,残留血肿量<10ml 5例,血肿残留10~20ml 3例,对这三例进行尿激酶溶解引流。全组没有发生并发症,没有死亡患者,也没有术后再次出血患者。住院日15~28天,平均19.5天。术后6月随诊,其预后情况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6例,Ⅳ级2例。 3.讨论 随着高血压病人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出血患者发病率也增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3],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疾病,发病后由于患者脑内血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及毒素反应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4]。出血量大的高血压脑出血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有效清除血肿,把颅内压降低,避免发生脑疝,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虽然传统手术,可迅速清除血肿且可行去骨瓣减压,预防脑疝形成,但同时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等特点[5]。本项目对病人采取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血肿清除术,可精准定位,还可直视操作,可明确辨识脑组织与血肿,损伤小,并发现活动性出血,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复查CT提示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GCS评分及GOS评分均满意,病人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少,也为患者家属减轻了负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Valenzuela L,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hip and kneeosteoarthritis:a systematic,step -by -step treatment strategy [J].NedTijdschr Geneeskd,2010,154(24):A1574. [2] Kirkman MA,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voiding pitfalls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1,31(11):2135-2151 [3]夏洋.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25-28. [4]刘宏浩.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 [5]葛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0).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感染率的影响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感染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5:56:25.0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作者:高上 [导读] 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其血肿清除效果及术后感染率的影响。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其血肿清除效果及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 月-2018年4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治疗的5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术,观察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感染率,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关键词】幕高血压上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血肿清除;感染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007-01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内外科急症之一,常见于幕上出血,特别是基底节区,约占自发性脑出血的70%以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可引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使颅内压升高,病情发展迅猛,如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死亡[1]。既往临床治疗受技术的制约,常采用开颅手术,虽可一定程度上清除颅内血肿,但手术难度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且容易引发感染,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良好疗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感染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治疗的5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各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2-79岁,平均(65.26±3.1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3分,平均 (8.16±1.34)分。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3-78岁,平均(65.47±3.36)岁;GCS:4-13分,平均(8.25±1.42)分。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镜手术,根据CT检查结果以血肿最厚、距离脑表最近处为中心做一直径为6cm切口,逐层切开头皮,形成一个直径为3cm的骨窗,脑穿刺成功后将血肿快速抽出,降低颅内压,沿穿刺通道切开脑皮质,在显微镜观察下将血肿彻底清除,电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关闭头颅。观察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中心距离脑皮层范围,避开重要脑功能处,行2cm直径骨窗,切开硬膜,避开皮质血管,脑穿刺成功后沿穿刺通道置入一次性微创手术套管,到达血肿腔内后将内芯拔除,在神经内镜监视下,吸除血肿后,采用止血纱覆盖创面,留置引流管,骨瓣复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与术后颅内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3 讨论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后可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脑细胞原发性损害及继发性损害,原发性损害患者颅内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可压迫脑组织,形成颅高压,严重可引发脑疝甚至死亡;继发性损伤主要为脑细胞损伤及细胞崩解可释放某些物质,引发脑水肿及功能性障碍[3]。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脑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并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最大程度上挽救其生命[4]。 临床常见手术方法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椎颅碎吸术、钻孔引流术、小骨窗开颅显微术及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其中小骨窗开颅显微术集合了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穿刺血肿引流术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仍存在一定弊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由于手术快捷、创伤小等优点,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起来[5]。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成2组,分别采取小骨窗开颅显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病例。结果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0~21天,平均治疗15天。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脑出血;神经内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领域,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在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我科进行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2~73岁,平均(62±7.7)岁,血肿量35~52 mL,平均(41±5.8)mL。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17 h,平均6.6 h;术前GCS评分6~13分,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手术方法 27例患者取颞部长约5cm纵行皮肤切口,铣刀铣开直径约3 cm大小骨窗,剪开硬脑膜,脑穿刺针穿刺定位血肿方向及深度后,电凝切开脑皮层进入血肿腔,准备好神经内镜工作通道后,用观察镜(STORZ)配合吸引器及双极电凝,仔细清除血肿。在内镜良好照明和清晰的图像下将血肿清除并找到活动出血点予以止血。骨瓣复位。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97 min。均于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15例血肿基本清除;12例残留少量血肿,约10~15 mL,无术后再出血病例,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1],也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愈后差。外科手术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彻底止血,以减轻血肿对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同时降低颅内压,以缓解高颅压所造成的脑损伤[2-4]。我们科室常规开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较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的优势在于:与常规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神

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9-03-19T16:59:37.6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作者:王云锋[导读] 从而能够切实地做到依据病患实际病情,择取最适宜地手术治疗法。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26300)【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择取本院收治患有高血压伴有脑出血病症的病患10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基本对象,以实际就诊顺序为基准,将该100例病患分成两个研究小组,且每组均为50例病患。对照组为开颅性血肿清除该种手术疗法,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该种手术治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病患血肿实际清除率、疗效评分等,均占据一定临床应用优势,两组对比数据存在着差异性,有着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高血压伴脑出 血疾病手术治疗的病患,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的清除这两种手术治疗法均为最有效的手术治疗法。针对于出血量小、血肿小的病患,可采取开颅血肿的清除术治疗法。而针对出血量大、血肿大的病患,就需采取神经内镜该手术治疗法。从而能够切实地做到依据病患实际病情,择取最适宜地手术治疗法。 【关键词】神经内镜;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58-02 为了能够择取到针对于高血压伴脑出血疾病最佳的手术治疗法,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择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病患开展了神经内镜与开颅性血肿清除该种手术疗法,以下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本患有高血压伴有脑出血病症的病患10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基本对象:针对该100例病患,采用随机平均法,将其分成两个临床观察研究小组,每组均为50例病患。观察组包含24例女性病患,26例男性病患,年龄即为:59-79岁,平均的年龄即为(46.5±4.5)岁;对照组包含23例女性病患,27例男性病患,年龄即为:57-77岁,平均年龄为(40.1±4.0)岁。所有病患与家属,均已对知情同意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知情同意书》均已签署。所有病患的一般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性差异,具有着一定可比性(P> 0.05)。 1.2 研究方法 针对对照组病患,运用开颅性血肿清除该种手术疗法,包含着通过使用医用显微镜,实施小骨窗式开颅性血肿清除该种手术治疗。择取切口期间,必须严格遵从重要血管所在区域及脑组织重要的功能区域回避性原则,精准地确定好血肿部位与头皮部位最近位置作开口操作,取硬膜行星的形状精准地切开。沿脑回所在方向,切开病患皮质,直至清除掉所有血肿。待病患的血肿腔壁已经止血完成后,应对血肿腔外进行引流管的留置操作,取适量尿激酶性溶液对病患血肿的残余进行冲洗,待冲洗完毕后便可关颅;针对于对照组病患,则采取神经内镜该种手术治疗法,具体操作如下:手术设备择取为神经内镜术的治疗系统,先利用医学影像基础资料将病患颅骨钻孔的位置确定好,钻孔之后需利用一次性的脑部穿刺套管实施穿刺操作,该套管在进入至病患血肿之后,便可拔出其内芯,并进行外套管的留置操作,建立起微创术治疗通道。在内镜辅助之下,将病患脑内的血肿清除,确认病患血肿腔壁已彻底止血后,便可覆盖上止血纱。在病患血肿腔外部进行引流管的留置操作,取适量尿激酶性溶液对病患血肿的残余进行冲洗。退出套管,使用明胶的海绵填充其骨孔,填充后做好皮肤缝合工作。 1.3 各项临床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病患手术时间及血肿的清除率情况。(2)对比两组病患临床疗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研究,以spss20.0作为专业性地统计学系统软件,数据对比所使用的计数资料为x2实施检验计算操作,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t值实施检验计算操作。若P<0.05,组间的对比数据差异则由统计学分析意义。 2.临床研究结果 2.1两组病患手术时间、血肿的清除率情况对照组病患手术治疗的时间为(2.65±1.21),观察组病患手术治疗的时间为(1.84±0.70),t=2.41;两组病患通过CT检查表明,对照组病患在治疗后,血肿体积为(7.29±2.23)ml,而观察组病患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血肿体积为( 3.37±1.86)ml,t=3.31。通过以上对比数据,足以表明接受神经内镜该临床手术治疗法的观察组病患,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且术后血肿的清除率相对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基本意义,P<0.05。 2.2两组病患手术疗效评分情况 两组病患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病患手术疗效评分较高,组间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病患手术疗效评分[n(%)]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探讨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探讨 发表时间:2018-02-11T13:51:22.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期作者:马伟东[导读]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肯定,可更好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组。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医疗费用;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结果:神经内镜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神经内镜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肯定,可更好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清除血肿,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80-02 高血压脑出血在神经科中较为常见,可引起脑组织损害、脑血管损害,且可因颅内血肿占位效应而增加致残、死亡率。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清除血肿可减轻血肿占位和压迫,减低颅内压,降低致残和死亡率[1]。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较多,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分析了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组。神经内镜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9岁,平均(56.14±2.10)岁。出血33~80ml,平均45.54±0.56ml。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9岁,平均(56.12±2.77)岁。出血33~82ml,平均45.40±0.71ml。 两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头颅CT扫描,确定颞部头皮面颅内出血投影,将颅内骨内板和血肿中心最接近、CT最大血肿面作为切入口。手术中避免损伤皮层神经,整层切开头皮和颞肌,皮瓣切开宽度3厘米,露出颅骨。根据X型切开硬脑膜再吊起,完成血肿定位。以1厘米长度将皮层切开,自动牵开器将皮层牵开。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出血点并将血肿吸出。止血采用双极电凝方法,经神经内镜对止血情况进行观察,若血肿破入脑室,需在镜下清除血肿,缝合硬脑膜,实现骨瓣复位。直接将头皮缝合,无需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医疗费用;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45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血肿量、GCS评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幅度从大到小,将疗效划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是除外无效所占的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别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相比较 神经内镜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n tr ac er e br al hemo rr h ag e, H IC 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削弱了血管壁的弹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疾病。当患者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H IC 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 H IC H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小脑、脑干以及脑叶和皮质下,其中脑叶和皮质下多为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由于HI 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019年L an cet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25类疾病,脑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首。因而,加强HIC H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提高HIC H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目前,HIC H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具备无创、快速、简便等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H IC H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HIC H保守治疗方式较单一。

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较多,包括大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成功救治HIC H的关键。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等技术相结合,使神经内镜手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HICH的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高清图像有助于辨识活动性出血点,有利止血,减少二次出血的风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 H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认同。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普及,有必要对神经内镜治疗H IC H的技术特点和治疗流程达成共识,以便规范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 H的适应证、手术策略和技术特点等细节,推广内镜技术在HI C H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共识中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见表1,本共识适合于经过专门培训、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HI C H的神经外科医生。 一、H IC H的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Ⅰ类推荐,A级证据);影像学检查提示为HIC H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小脑、脑干(Ⅰ类推荐,A级证据);CT A/M R A/M R V/D S A检查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 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窥镜高血压脑出血量多时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前手术方法较多,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也不一。随着神经内镜技术设备的发展,我科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高血压脑出血60例实行神经内镜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9~80岁,平均64.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5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8例中,5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另3例以临床及术中排除其它脑血管病变而考虑高血压脑出血。 2.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壳核外侧型(包括壳核和外囊)22例,壳核内侧型(包括苍白球和内囊)14例,皮层下5例,丘脑9例;其中12例伴血肿破入脑室。血肿量按多田公式(л/6×长轴×短轴×层面数)计算,本组脑内出血量为30~90 ml,其中30~39 ml 6例,40~49ml 14例,50~59 ml 20例,60~

69 ml 8例,70 ml以上12例。 3.临床病情分级 按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专题学术会议提出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四级病情分级标准[1]进行分级:Ⅰ级9例、Ⅱ级40例、Ⅲ级11例。术前GCS评分,9~12分18例,6~8分36例,4~5分6例。 4.手术方法 本组于发病6~24 h内在神经内窥镜的辅助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全部采用插管全麻,根据CT图象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及血肿长轴在脑表面的投影确定靶点,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和穿刺点,头皮切开3~4 cm,钻直径2~3 cm的颅骨孔,十字型剪开硬脑膜,选择距离靶点最近并避开脑皮质表面的血管为穿刺径路,抽出积血后,循穿刺道和血肿长轴缓慢置入套管,进入血肿腔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分清呈黑色的血肿腔和呈白色的脑组织后,在血肿腔内一边缓慢地旋转内窥镜沿血肿长轴前进,一边通过吸引孔道将液化血吸出,直到血肿底部。在前进过程中如术野不清晰,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同时旋转不同的镜面角度直到术野清晰。在清除血肿时,不能吸出的血凝块用直筒式内窥镜以取瘤钳夹碎后吸出。清除血肿不可强求。底部血凝块不可强行剥离,要保护好血肿壁不受损害,以免引起新的出血。如有出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未完全清除者放一条12号引流管,并接闭式引流袋。术后即刻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根据结果对残存血肿量大于10 ml且无明显出血者予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每次2~4万U,每天3次,每次夹管30 min~1 h,持续1周,复查头颅CT

针灸拔火罐治疗腘窝囊肿

针灸拔火罐治疗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是泛指腘窝内的滑囊炎,是因为膝关节积液,屈膝时腔内压力增高,迫使滑液后移形成的一种疾病。腘窝囊肿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见于儿童,多为双侧,但不一定同时发生,囊肿起源于关节腔,而关节本身并无病变;继发性多见于成年人,常继发于骨关节炎、半月板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发病与关节内压力增高,关节内液体经关节与滑囊间的孔道溢出而形成囊肿。腘窝囊肿初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腘窝部不适或胀感,当囊肿增大时,则在膝关节后方出现肿块,屈膝不便。体格检查可在腘窝部可触及有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无压痛或仅有轻压痛的弹性波动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压痛不明显,而且和皮肤或其他组织不粘连。超声检查可确定诊断。 腘窝囊肿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的“聚积”;“筋聚”;“筋结”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年老体衰,脾肾阳虚,中气不足,又复因长期屈膝、久站致气滞血瘀,经气不通,水行障碍而水道不通、水液停滞渗于脉外日久不消而形成囊肿。令患者将患部充分暴露并采取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髌骨紧贴于床面上,在踝关节部垫一约10厘米高的脉枕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于囊肿部并自然向两旁撑开至局处皮肤绷展,右手持7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以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中端露出约1.5厘米长的针尖以每隔约1厘米的间距快速、准确、垂直点刺,紧接着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后,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拔罐其上,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再用络合碘常规消毒。患者体位不变以每隔3厘米一针的间距毫针直刺囊肿部各1.2寸(所需针数以超声检查提示囊肿大小决定),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后将中间有一小孔的硬纸片由针尾部套于毫针上平放于针刺局部皮肤上(以防止在艾灸时艾灰、火星掉落烫伤患者),接着在毫针尾部插上长一约1厘米的纯艾段(一柱)用线香由艾段底部点燃,待其自燃成灰后将灰去除再如法换另一艾段施灸。连续施灸10柱后起针。每日一次,治疗五次休息两天;囊肿完全消失后只如法针灸不需再点刺加拔火罐。该法在囊肿部点刺来开启引邪(积液)外出之门的基础上结合拔火罐利用罐中的负压强行迫使淫邪(积液)排除体外起到活血、散结、祛瘀、消肿、生新的功效,再使用具有补气养血、疏经活络、调和气血、温阳扶正的温针灸法,

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7例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作为观察组,37例行开颅术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清除脑内瘀血的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相比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患者的恢复期,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开颅术;临床比较 本次实验选取本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40例,女34例。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脑内出血量为(52±8)ml。其中41例为基底节区脑出血,5例小脑出血,15例额顶叶脑出血,13例额叶脑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取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 2.15±4.54)岁,其中转子间骨折17例,股骨颈骨骨折2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2.55±4.36)岁,手术前排出一切其他功能的障碍问题。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取的麻醉方法是气管插管麻醉法,传统的开颅方法进行脑内血肿的清除工作,手术切口在CT扫描血肿块较大的位置,在颅骨出进行钻口,开口窗口大约为3 cm,在硬脑膜的后行用脑穿针进行血肿穿刺,在显微镜下用细吸引器头在脑颅内将大块的血肿吸出,对于小块的血肿尽量冲洗直到清除彻底,整个手术完成后观察脑内部的压力[1]。观察组采用行神经内镜手术、微创穿刺术方法治疗,切口选取同对照组,在颅骨的内板上选择钻口的位置,在钻好的脑颅口位置,进行切口处理长度约为3 cm,钻孔的深度要求≤1.5 cm。防止出现皮肤层的血管电凝情况,对开口处的各层组织适当分离。找到血肿处用脑穿刺特用套管进行穿刺操作,拔出内芯,将外套作为手术微创的通道。在内镜视野下寻找到脑内的血肿,然后进行清除操作[2]。完成操作后留置引流管,拔出穿刺外套,用明胶海绵进行止血,逐层缝合脑部皮肤组织。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脑部的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效果评定:评分方法采取Glasgow进行评定。A级:术后死亡;B级:患者成为植物生存或者出现长期昏迷状态;C级: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 发表时间:2016-04-29T11:06:11.217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作者:雷昆[导读] 观察组V级所占比(62.79%)明显高与对照组(44.1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雷昆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将我院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43例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血肿清除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级所占比(62.79%)明显高与对照组(44.1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为此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非常关键[1]。此次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其目的是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及在其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纳入研究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我院,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同时将脑干出血以及伴有脑干功能不全者逐一排除[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54—69岁,年龄均值(59.6±1.3)岁;出血类型:基底节区21例、额叶区11例、额顶叶区4例、小脑区7例。对照组43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53—68岁,年龄均值(59.4±1.4)岁;出血类型:基底节区20例、额叶区12例、额顶叶区4例、小脑区7例。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备可比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气管插插管全麻的条件下,将血肿量最大部位作为手术切口,颅骨钻口,骨窗大概为3厘米;将硬脑膜切开之后,采取脑穿针完成血肿穿刺;基于显微镜放大条件下,采取细吸引器头将血肿吸除,在冲洗彻底之后,对患者颅内压进行严密观察。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术,基于气管插管全麻的条件下,将血肿最大部位作为手术切口;在颅骨内板部位选取钻口位,钻好颅孔之后,需取3厘米左右的切口,将钻孔深度控制在1厘米至1.5厘米;将皮层血管电凝充分避开,将脑组织适当地分离。采取脑穿刺套管完成相应的穿刺操作,至血肿部位后,及时拔除内芯,并将外套管视为微创通道;基于内镜术野条件下清除血肿。手术之后,及时放置引流管,并退出穿刺外套管;利用明胶海绵进行填充,以此起到止血的目的,进而缝合皮肤。 1.3判定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Glasgow评分疗效[3]。其中,在Glasgow评分疗效方面,分为五个等级:①I 级:手术后死亡;②II级:处于昏迷或植物状态;③III级:表现为严重残疾,需照顾;④IV: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无需照顾;⑤V级:具备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等,恢复表现为优良。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x+_S)作为计量资料,两组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对比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血肿清除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