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新一德 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C. ①③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C.感受、参加、养成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B.示范——模仿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C.都是主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B.校本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B.上课

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B.学校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C.教师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C.素质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B )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A.空无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B )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 D )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 D )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

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 B ) B.主动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 )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B ) B.范围和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 B )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

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 C ) C.地

方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 B )

B.理想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

是( D )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D ) D.体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 A ) A.内容

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

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 A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 D )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

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

究性质,是指(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 B、

唐朝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C、活动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的学习是( B )B、发现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

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

是( A )A、课程标准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

之处,那就是确立( B )B、体验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

分类所依据的是( D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

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

课程目标是( B )B、行为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

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

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教育自身地需求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

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

学习转向( B )B、自主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

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

取向中的( D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教

育意义的是( D )D、理想型

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

兴起于20世纪的( B )B、六十年代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

准的实验稿颁布( C )C、2001年

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

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 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C.斯

宾塞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

关键是课程的( D )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

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

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 B )B.可

理解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

教师能否( A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

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

( B )B.展开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

准实验颁发于(C)C.2001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

始开设,一直开设到( B )B.初中三年级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

美的时间,则是在( B )B.7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

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

叫做( D )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

( D )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 D )

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

普遍的形式是( 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

间是在20世纪的( A )A.4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

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

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 D )D.体

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

( B )B.学校课程

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

实践的“磨合期”。此时,他正处教师专业发展的

( B )B.求生关注期

17.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第三步骤是( A )A.资源评

18.传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地突出和强

调了( C )C.他主性学习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

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X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V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

求和最高要求。X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V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

教师的介入和指导。X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X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

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V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

的总的趋势。V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X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

的活动。V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V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

习转向他主学习。X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

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V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X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

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

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

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

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

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

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

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

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

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

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

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 BCE )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E、教科书

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

( AE )A、典型性E、具体性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BCDE )B、信息技术教

育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

劳动与技术教育

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 BD )

B、学习策略 D、学习倾向性

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

( BCE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C、系列作品E、

学生的反省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ABCD ) A.尊重

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B.关注学生的

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

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

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

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

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

现展示评定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B.知识

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

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

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

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C.促进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

性 C.选择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9.根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观点,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了(ABCDE )A.对学生和社会的假设 B.宗旨与目标 C.内容及其选择D.执行的模式E.评价

20.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包括(ABCDE )A.社会发展原理B.面向全体学生原理C.教材心理化原理 D.统整性原理 E.衔接性原理

21.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学习。而与自主性学习相对的,则是(ADE )A.被动学习D.机械学习E.他主性学习

2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校本研究”中,研究的主体是(BC )B.校长 C.教师

23.有的学者按照课程的类型来分类,将校本课程所开发的内容分成了哪几类?(ABC )A.学科类校本课程B.活动类校本课程C.探究类课程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ABE ) A.国家 B.地方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

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 ABC )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25、“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 BCDE )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25、活动类型校本课程

答:活动类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26、基础学力

答:一般地是指各种学习的基础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等学习最低限度应掌握的能力。

27、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8、教科书评价的知识维度

答:即教科书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

24.广义的课程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25.学习方式

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6.课程的统整性

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27.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特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己的答案。28.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9.课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答: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1、课程体现

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

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0.“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

标?

答: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

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

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别、

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

意识,学会分享经验与信息。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

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

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31.本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具有怎样的内容特

征?

答: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

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

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32.为什么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

深刻变化?

答: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

不是领导者;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

所不能者;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

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

而不是孤立者;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校本研究”,为此需

要我们为它提供哪些保障?

答: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 2、在学校内

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机制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

力,发展团队的合作精神4、专业人员的支持5、加

强教研员队伍建设6、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

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

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

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

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

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

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

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

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

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

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

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

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

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

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

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

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

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

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

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

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

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

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

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

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

化评价(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4)评

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

论的过程。

29、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

的一个核心环节。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为:1、正

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

思想。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必须正

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

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30、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答: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

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2、关注学生

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3、

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

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31、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

越性?

答: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

内容规定。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

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

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

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

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

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32、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2、学习者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谁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3、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答: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

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

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

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

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

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

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

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

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

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

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

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

么?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

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

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

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

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

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

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

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

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

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

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

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

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

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

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

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

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

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

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

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

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

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

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

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

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

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论述题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论述题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

针对教材管理制度,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改革编审制度。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作出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渠道的多元化。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提出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4、降低教材价格。

5、教材版本多样化。

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

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论述题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论述题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

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论述题34.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对学生

的要求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表述。学

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

标两个方面。对于学科学习目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为例,在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来展示课程标准

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学

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及沟通技能、思考和推

理技能、合作技能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二.设计

评价工具。大多数情况下,评价工具通常是以评价表的

形式出现的。不仅要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还要

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三.对反映

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

关键任务之一。(1)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常

用的方法有:标准化考试、水平测试、学生工作样例、

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调查和访谈等。(2)对搜集到的资

料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

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要注意分析尽可能全面,

要明确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分析的结果要简洁明

了、清楚。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根据学

生学习状况的报告,需要确定改进学生学习的要点,用

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表述出来,并清楚描述对学

生进一步发展的期望。

论述题35.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哪些方面的课程资源?

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

答: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的课程资源有:一.校内的课

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二.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

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三.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开发的途径:一.开发有限设施我多种功

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

等。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具、器材。三.利用各地

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如利用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

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山地,可以开展登山

运动,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四.借助发达的信息载体。

论述题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

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

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

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

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

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

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

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

“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

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

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论述题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

的关系。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

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

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

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

“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

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

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

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

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

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

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

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

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

“演教案剧”。再

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

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

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

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

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

“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

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

略)

论述题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

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论述题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

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

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

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

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

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

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

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

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

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

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

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

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

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

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

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

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

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

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

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论述题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

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

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

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

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

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

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

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

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论述题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

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

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

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

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

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

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

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

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论述题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教育(或目

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

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

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

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

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

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

养学生。。。)

论述题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

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

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

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

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

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论述题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

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

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

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

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

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

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

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

效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论述题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论述题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论述题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论述题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论述题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论述题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论述题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论述题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论述题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论述题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中小学教师三新一德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专辑

三新一德考试之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复习资料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B.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基础 C.有问题就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 D.问题意识与生俱来,但问题意识的日渐淡化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有关 E.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2.以综合为导向进行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世界是综合的B.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C.分析的方法已经过时D.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过剩 E.综合是教学的唯一实现途径 3.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研究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重心,其中包括() A.教育政策研究B.教师教育研究C.课程研究 D.教学的有效性研究E.教育史 4.艺术研究分成哪四个层次?() A.基本理念研究B.应用理论研究C.技术理论研究 D.工艺研究E.野外写生研究 5.经过研究形成的政策,虽然是主体决定的结果,但也体现了决策者的() A.年龄B.性别C.思想D.情感E.意志 答案:1、AD 2、AB 3、ABCD 4、ABCD 5、CDE 6、关于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系阐述正确的是() A、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B、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基础。 C、有问题就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 D、问题意识与身俱来,但问题意识的日渐淡化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有关。 7、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特点阐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师生的互动研究,形成统一答案。 B、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 C、需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D、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8、教学走向综合的理论基础是:( ) A、世界是综合的。 B、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C、分析的方法已经过时。 D、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过剩。 9、下列关于美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美的活动都具有美育的价值 C.只要有利于美的精神的培育,人的一切活动和交往都是美育的素材 D.从美育的范围和途径来说,美育是以文学艺术教育为核心 10、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强调:() A.以学生为本位B.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 C.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D.以大众教育为本位 11、知识经济把经济推向了一个新形态,它是() A.高科技经济B.道德经济C.创新经济D.全球化经济 12、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即() A.从量的研究转向质的研究B.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C.从形式研究转向功能研究D.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研究 13、赫尔巴特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过程应该有几个教学步骤是( ) 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 、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中小学教师三新一德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专辑完整版

中小学教师三新一德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 专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新一德考试之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复习资料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B.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基础 C.有问题就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 D.问题意识与生俱来,但问题意识的日渐淡化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有关 E.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2.以综合为导向进行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世界是综合的B.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C.分析的方法已经过时D.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过剩 E.综合是教学的唯一实现途径 3.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研究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重心,其中包括() A.教育政策研究B.教师教育研究C.课程研究 D.教学的有效性研究E.教育史 4.艺术研究分成哪四个层次() A.基本理念研究B.应用理论研究C.技术理论研究 D.工艺研究E.野外写生研究 5.经过研究形成的政策,虽然是主体决定的结果,但也体现了决策者的() A.年龄B.性别C.思想D.情感E.意志 答案:1、AD2、AB 3、ABCD 4、ABCD 5、CDE 6、关于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系阐述正确的是( ) A、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B、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基础。 C、有问题就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 D、问题意识与身俱来,但问题意识的日渐淡化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有关。 7、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特点阐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师生的互动研究,形成统一答案。 B、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 C、需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D、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8、教学走向综合的理论基础是:( ) A、世界是综合的。 B、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C、分析的方法已经过时。 D、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过剩。 9、下列关于美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美的活动都具有美育的价值 C.只要有利于美的精神的培育,人的一切活动和交往都是美育的素材 D.从美育的范围和途径来说,美育是以文学艺术教育为核心 10、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强调:( ) A.以学生为本位B.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 C.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D.以大众教育为本位 11、知识经济把经济推向了一个新形态,它是( ) A.高科技经济B.道德经济C.创新经济D.全球化经济 12、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即( ) A.从量的研究转向质的研究B.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C.从形式研究转向功能研究D.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研究 13、赫尔巴特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过程应该有几个教学步骤是( ) 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方法 答案:(AD),(BCD),(AB),(ABC),(ABCD)(ABCD),(BC),(ABCD)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最新2017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

最新2017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 2017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篇1 今年以来,本人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工作,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在领导的关心下与同事一起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去年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德"方面。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摆正自己同组织、同事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工作和事业面前,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能"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信息化知识等的学习,在工作中多向老同志请教,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领导请示。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已各方面的能力,为完成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勤"方面。勤勉敬业是对一名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离岗、串岗、脱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做了就要做好"原则,对领

导布置的工作认认真真按要求及时完成。有时遇到工作量大、时间赶的任务,能够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加班,按时完成工作。 四、"绩"方面。在工商局办事大厅我主要受理企业年检和户外广告、动产抵押、商品展销会登记窗口的业务,在窗口工作中我格遵守窗口岗位职责规范,热情高效服务办事群众,做到优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14年共办理企业年检800多份,办理户外广告登记140份,受理动产抵押、商品展销会资询14次。在受理窗口工作的同时做好企管股收发文和材料汇报工作,2014年共收发文165份,按文件要求对各工商所报上来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再向梅州市局企管科、兴宁市安监局汇报的材料达200多份。今年8到14月份我被抽调到注册股,在完成本股日常工作的同时协助注册股的企业档案扫描工作,共去黑企业档案扫描件500多份,为完成企业档案扫描工作尽了自已的一份力。 五、"廉"方面。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的"六项禁令"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依法办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一己之私。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把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真上,养成奉公守法以廉为荣的作风。 一年来,虽然在工作、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学习不够、服务缺少创新等,今后我将加强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 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 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 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 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 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 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 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 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

中小学教师三新一德新世纪教师素养真题及参考答案

《新世纪教师素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A、能力 B、学识 C、态度 D、方法 2、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性的不可侵犯权 D、人身自由权 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 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4、关于“师爱”,下列正确说法是() A、出于私情之爱 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 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5、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6、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 A、对立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权威型 7、下列哪种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复杂会话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经验 8、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 A、学校教学的惟一依据 B、教师教学用书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9、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10、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 B、适应性 C、规范性 D、选拔性 1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传授知识的过程 B、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双基的过程 C、交往互动过程 D、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 12、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13、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做出明确说明的是() A、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1986年美国《卡内基报告》 C、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D、1995年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 14、“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15、教师教学反思的最主要研究视角是() A、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B、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C、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D、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最新三为一德教学文案

三为一德 --------海航企业文化学习心得有一种说法是:“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当我满怀憧憬与希望第一次踏进公司潘建总办公室的时候,“为人之君、为人之亲、为人之师、以德平天下人之心”那句醒目的标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朦胧的状态下,我感受这句话最深就是在公司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表率意识。通过近段时间系统的学习海航文化知识得知这段话是海航的““三为一德”,其是海航对管理干部的基本要求,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人之君”是指领导者要象君王一样善待部下,这是一个领导者的真正素质,是一种责任,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荣誉和待遇。这种责任要求大家要对属下负责,承担一家之长的责任,要做一个清正廉明之君,而不能做一个昏君暴君,只顾对属下颐指气使,呼来喝去;“为人之亲”就是要把属下当亲人看待,亲情般对待每一个人,对众生象儿女,对待每一名下属,有“如保赤子”般的感情,遇事替他们想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天下心莫过于一个诚字,只有以亲情般的诚心对待下属,对待周围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好,“为人之亲”不是要做一个滥好人,没有原则性,该严格管理的时候还是要严格管理,只要出发点好,心诚就行;“为人之师”就是领导者要为人师表,为人垂范,要求下属做得的,自己应该先做得,要求下属不要做的,自己先不要做,所谓“正人先正己”,另外,也要求领导者自己得有真才实学,这样别人才能从你那里学到东西,切忌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好为人师,处处卖弄;

做到这三点,领导者就有了德,有了德就能平服天下人之心,自己的心也才能平;对于广大的员工来说,心平则气和,没有怨恨,工作才有积极性,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心想把工作做好,这样才有利于长久的安全文化的建设,实现用制度来约束每个人要大家安全工作到工作中人人都能想到安全成为人人要安全这样一种转变,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达到持续安全的一种状态。 总之,不管谁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下属员工,对待周围的每一位同事,对待上级领导,要战胜自己的傲气,行善心,善待任何人提升素养。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战胜自己不好的一面,接纳所有人的亮点为自己的动力。 作为营口机场的一员,海航的一分子我们应该热爱自己本职工作,忠实企业的发展事业。只有热爱自己所工作的企业、认真的工作,我们只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热爱企业所赐予的事业,热爱这个企业赋予我们的事业,才能追求卓越;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学而不厌、追求自我,自强不息,才能超越自我。 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企业的爱心,我们管理人员应该做一个“谦虚的人,因为看得远,所以不躁;因为想的辽阔,所以不妄;因为脚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路走得远,所以不妒。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三为一德”,我们的底气中就沉淀了更多的豁达、柔和,善解人意和悲悯情致,就会产生让人仰慕的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52243(新、选)

篇一:2014年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 2014年度“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 2014年12月 2014年,在xx领导的关怀下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工作,在政治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14年个人在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在“德”方面,积极追求思想进步。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以律己,热情待人。 二、在“能”方面,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一年来,本人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同时,注重调查研究,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强说、写、综合协调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在“勤”方面,工作尽力尽责,认真努力。自觉遵守厅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以工作为重, 做到有事必应,工作讲奉献,办事讲实效。 四、在“绩”方面,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提升业务水平。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1-3月参与了我省生猪定点屠宰日常监管工作。主要负责对全省各市州上报的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台账进行核查和数据汇总,对2013年病害猪无害化处理中央补贴资金进行清算。检查台账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需要细心和耐心,我累计翻阅数据报表和企业台账共计三百余册,每一册都一页一页认真查看,从数据、格式、签字盖章、装订各个方面进行仔细检查、核对,将上报资料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市州。2、1-3月参与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指导工作,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每月收集试点城市上报的情况总结,了解项目进度。3、3月份回归信息中心后参与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按照职责分工主要承担的是平台建设综合管理、事务协调工作。具体做的事有:参与制定了平台建设方案,拟定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管理等制度;参与组织了省级试点申报和评定工作;参与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商贸服务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了其他试点单位来湘考察的接待任务;参与了全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筹备工作;落实了中小商贸企业服务平台省财政资金和中央财 政资金的下拨,按相关制度完成了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承担了对口联系市州、县相关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平台建设及服务项目推动等方面的指导工作。4、协调组织了政务大厅的管理,学习政务大厅有关业务知识,参与有关工作。5、12月以来,接手了xx信息网的维护工作,具体承担政务信息网投诉咨询的答复处理和政务公开申请处理,同时配合xxx 同志承担信息的审核、提取和发布工作;接手了产业安全数据库的数据催报、审核和统计工作。6、完成了中心的内务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五、在“廉”方面,严格要求,廉洁自律。认真参与厅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学习有关文件。平时工作中把清正廉洁作为人格修养的重点。做到了对待钱物不贪不占,淡泊名利。在纪律上令行禁止,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我约束,把个人行为严格限制在合理合法的界限之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自我批评、自我修养过程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年来,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有待加强、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今后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