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历史+专题四+10+积贫积弱的北宋同步训练+人民版选修1[ktsj]

2015-2016学年历史+专题四+10+积贫积弱的北宋同步训练+人民版选修1[ktsj]

2015-2016学年历史+专题四+10+积贫积弱的北宋同步训练+人民版选修1[ktsj]
2015-2016学年历史+专题四+10+积贫积弱的北宋同步训练+人民版选修1[ktsj]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训练10 积贫积弱的北宋

一、选择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这使北宋( )

①中央集权加强②财政收入增加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3.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皇室奢侈D.“三冗”严重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5.宋辽边境“生育藩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6.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59

材料四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请完成:

(1)材料二中的“盗贼”是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1.C 2.C 3.D 4.D 5.D 6.A

7.(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

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3)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

8.(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作为“岁币”。

(2)材料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些都是北宋中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3)北宋中期进行了“庆历新政”。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统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王道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隋唐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状况,分析五代十国出现的原因【讲授新课】 欣赏历史课本剧《陈桥兵变》

一、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教师提问: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了新的王朝后,又是如何来治理这个国家呢?故事还要从参加了陈桥兵变的这些人身上说起。 欣赏历史课本剧《杯酒释兵权》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小组探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尝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 1.军事上:解除大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除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些小细节上,赵匡胤也无不对下属官员进行各种管制和约束,比如官帽。 课堂小拓展:看官帽,猜朝代。 课堂小游戏:诗句接龙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等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 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 渠道感悟历史,学会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通过探究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 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活动(大标题为板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 播放微课《“他”是谁?》, 内容为赵匡胤在当上北宋朝开国皇帝前的简单生平。 提问:“他”是谁? 过渡: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皇帝、建立北宋的?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北宋的政治》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内容猜测并 回答微课中的人物为- -赵匡胤 强调 赵匡胤“胤”字的读 音和写法。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 ——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2、北宋建立的概况 国号:宋(史称北宋) 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开封) 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说一说】学生讲述陈 桥兵变的故事,了解赵 匡胤是如何当上北宋 开国皇帝的。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 P28子目一第一段,注 意勾划重点(关键词), 一起回答北宋建立的 基本信息。 学生讲故事相当于 训练叙述历史事件 的方法,注意进行 点评是否具备六要 素。 学生通过北宋形势 图要注意北宋只是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地区而不是全国。

北宋的政治 优秀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黄袍加身》与《杯酒释兵权》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黄袍加身》片段。 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看《陈桥兵变》,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视频展示),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动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 (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 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概况、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五代十国乱悠悠。经过了50多年的藩镇割据混战,中原王朝又迎来了统一的曙光。那么,是谁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王朝建立后又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在多媒体上放映关于宋朝建立概况的问题,让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政治: ①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 2表现: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教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

《北宋的统治》教学设计

《北宋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和探讨北宋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和利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的、长远的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北宋建立的过程,概括宋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了解采取措施的具体内容和积贫、积弱的表现。 难点 分析宋朝采取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的利与弊。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提问学生五代十国的割据,人们期望得到安定的生活引入本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北宋的创立: (1)年,唐朝灭亡,历史进入割据时代。

(2)年,后周禁军将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定都,史称。赵匡胤就是。至年,宋太宗赵匡义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 2.杯酒释兵权: (1)赵匡胤利用宴会之机,解除了石守信等军队高级将领的兵权,实行与相分离,军将领兵,枢密院承旨调兵,二者相互牵制。 (2)宋太祖实行政策。 3.积贫与积弱: 宋朝的政策,导致积贫积弱现象的发生。 (三)师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1、北宋的建立 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唐朝以来中国五代十国割据的历史,说明统一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对于北宋的创立,主要强调时间为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的方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安于现状,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使五代十国长期割据分离的局面结束。 2、杯酒释兵权 关于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要从宋朝的建立是黄袍加身建立的,赵匡胤对于武将篡权的做法非常的忌惮,并且在当时,已经有部分将领表现出来了居功自傲、不听调遣的苗头。对于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从维护政权的角度去认识,不能站在道义的问题上去理解。本节中主要的问题是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两项措施,从而达到了稳定政权的效果。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可以概括为: 原因:防止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发展文教事业等。 影响: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3、积贫与积弱 本节主要是全面的认识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政治体制所造成的,跟重文轻武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目主要解决好积贫和积弱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对比的能力,对于事物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

4.1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第1课积贫积弱的北宋 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 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 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兵虚财匮 【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 【过程与方法】 最大限度地提炼有效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题的关键。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发生的时间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采取的措施,应结合所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百家姓》) 《百家姓》姓氏的排列依次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很显然,赵姓绝不是中国为数最多的姓,为何却排在《百家姓》之首?(生答) 对,《百家姓》产生于北宋时期,宋朝的皇帝姓赵,试想,谁敢把自己的姓氏排在皇帝姓氏的前面呢?所以,赵姓理所当然地排在了第一位。后来《百家姓》流传越来越广,已经约定俗成,即使改朝换代,顺序却没再改变过。那么,北宋是如何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新课讲授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多媒体展示地图)。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是后周。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后周朝廷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军队行至陈桥驿时,发动了一场兵变。 (学生讲述“黄袍加身”)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接着,回师夺取了后周政权。(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时间、人物、事件、定都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多媒体展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势图) 学生读图:明确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五代十国的范围,北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其统治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皮多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展示地图) 二、强化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权》教学设计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权》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中学张海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并分析其原因,理解并阐明其影响。 2.了解王安石变化的背景、目的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从而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列表整理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观点,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提问导入】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有机会让你们穿越到古代封建社会,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但要说出理由。 【师】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原因活在中国的宋朝。”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这2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 【生】宋朝是采取“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地位高于武将。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二)新课教学 【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参考P98,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下。 1.指导学生结合书本讲述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宋朝的建立:时间、地点、经过等内容。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看图找到位置) ③人物和经过: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出示北宋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

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 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 的爪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积贫积弱的北宋

积贫积弱的北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 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 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兵虚财匮 【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 【过程与方法】 最大限度地提炼有效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题的关键。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发生的时间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采取的措施,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结论与评定】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3)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难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课前准备: 教案、课件、堂堂清训练题 教学方法:学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信息反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黄袍加身石碑以及陈桥兵变遗址的图片,讲述相关故事,由此引出赵匡胤。 【自主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北宋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动

军队将领。 (2)政治上:在中央消弱相权,在地方上,派遣()担任各地的长官。 (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1)重视()掌握军政大权。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互动明理】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生讨论并回答 【运用提升】 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哪些表现?影响是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废除宰相,下设“六部” 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批旒冕。批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 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 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 二判断正误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7年春季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看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并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完成书本P30材料研读,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3)集中财权(制其钱谷) 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教师讲述: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外,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人民版历史选修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 教案 课题专题三:王安石变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 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 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 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 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影响 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 认识北宋“和议”政策的两面性作用 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2.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 2.学法: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 教学过程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名句导入。 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 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 表现: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 (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1、冗兵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 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