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

德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对历史的反思是深刻的,而今天日本的右翼份子活动越来越活跃,两国反应为什么这么大?

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德国,二战后初期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由于战后初期四国充分合作,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是比较彻底的。首先,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是彻底的。其次是战争赔款问题。50年代初德国就开始实施战争赔偿。日本,二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在战争赔偿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操纵,战后多数亚洲国家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要求。

二、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

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受到了较彻底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而在日本方面,战后建立的政治基础是不利于认真反省侵略战争的。首先,它保留了天皇制。其次,由于美国的包庇、扶持,一大批战犯摇身一变成了日本政坛要人。正是由于战后朝野右翼势力的存在、发展,使日本反省历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基础。

三、两国的宗教文化传统不同

从历史上看,欧洲存在着带有“原罪”忏悔意识的基督教文化,这是战后德国反思战争罪责的精神基础,使他们能诚恳地对自己或自己的国家曾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以求得世人的宽恕和自己心灵的净化。

日本传统文化(武士文化)中有所谓“耻感”观念,这种“耻感”依附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忠诚意识”上。有些日本政客曾扬言,如果承认侵略战争,就是给日本的历史“沾上污点”,就是对不起当年“为国捐躯者”。

四、在有关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方面,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德国政府一直坚持如实地将希特勒的野蛮残暴行径公之于众,并对纳粹分子的活动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

而日本政府却长期向国民灌输错误的历史观,只是强调日本“受害”意识,而忽略其“加害”意识。

五、两国战后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深受德国侵害的苏联、法国、英国、以色列等国,战后经济、国力强大,在严惩德国法西斯方面态度也一直十分强硬,即使德国已经深刻反省了战争罪责也是如此。

而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而且,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国内政局很不稳定,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等。此外,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战后一直在扶持日本。

综上所述,德国和日本在反省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如此不同,不是偶然的,有着十分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反感程度超过中国国名对日本的反感程度,为什么中国作为二战的受害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日本国民厌华情绪高涨的原因还是政治和历史问题

在日本国内,持“中国威胁论”的人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政客在看到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时,还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代化程度、人均GDP不如他们,但经济总量却能超过他们。因而在进行政治活动(如选举)时,在没有研判两国关系真相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外交政策。这样,偏右的政坛不免也影响了日本民间比较激进的右翼分子,因而民间反华的声音很大。

尤其是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摩擦进一步使得两国国民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两国政治关系,这对于两国民众对立情绪的产生影响很大。日本国内从来都有民族主义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人。但现在受日媒非理性报道的影响,民族主义情绪有增强的倾向。比如,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一个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排外主义的典型代表。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领导及事件

German Leaders in World WarⅡ Hermann Goering (赫尔曼·戈林)- Number 2 Leader Hermann Goering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military leader, and leading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NSDAP). A veteran of World War I as an ace(王牌)fighter pilot,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coveted Pour le Mérite, also known as "the Blue Max"(蓝马克勋章). He was the last commander of Jagdgeschwader(战斗机联队)1, the fighter wing once led by Manfred von Richthofen(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the Red Baron"(红男爵). A member of the NSDAP from its early days, Goering was wounded in 1923 during the failed coup known as the Beer-Hall Putsch(啤酒馆政变,慕尼黑暴动). He suffered from a lifelong addiction to morphine(吗啡)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the drug for his injuries. He founded the Gestapo(盖世太保)in 1933. Goering was appointed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Luftwaffe (air force) in 1935, a position he held until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Adolf Hitler promoted him to the rank of Reichsmarschall(帝国元帅), a rank senior to all other Wehrmacht commanders, and in 1941 Hitler designated him as his successor(继承人)and deputy in all his offices. Goering 's standing with Hitler was greatly reduced by 1942, with the air force unable to fulfill its commitments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stumbling on both fronts. Goering largely withdrew(撤出)from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cene and focu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operty and artwork, much of which was confiscated(没收)from Jewish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Informed on 22 April 1945 that Hitler intended to commit suicide, Goering sent a telegram to Hitler asking to assume control of the Reich(德意志帝国). Hitler then removed Goering from all his positions, expelled him from the party, and ordered his arrest. After World War II, Goering was convicted(定罪)of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hanging, but committed suicide by ingesting cyanide(吞食氰化物)the night before the sentence was to be carried out. Joseph Goebbels (约瑟夫·戈培尔)- Propaganda Expert Joseph Goebbels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and Reich Minister of Propaganda in Nazi Germany from 1933 to 1945. As one of Adolf Hitler's closest associates and most devout (忠实的)followers, he was known for his zealous orations(激情的演说)and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Goebbels rose to power in 1933 along with Hitler and the Nazi Party and he was appointed Propaganda Minister. One of his first acts was the burning of books. He exerted totalitarian(集权主义)control over the media, arts and information in Germany.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tenure(任期), Goebbels organized attacks on German Jews, commencing with the one-day boycott(联合抵制)of Jewish businessmen, doctors, and lawyers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单元 试卷(含答案)

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同时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1)材料一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 (3)材料三中公约组织的名称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哪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杜鲁门主义。 (2)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美苏双方互相敌对,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根据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导致美苏双方互相敌对,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杜鲁门主义。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北大西洋公约》。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冷战政策。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摘要:二战后,德国人背负着德国纳粹法西斯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面对着战后初期已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和再次分裂的祖国,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渐渐地发生着微妙但又切切实实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再度崛起和发展,直至45 年后德国的再度统一,“沉默的德国人”以崭新的形象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 关键字:二战后;德国;民族心理变化 二战后初期,伴随着“一道铁幕”在欧洲大陆的徐徐降落,美苏双方分歧日益加深,终致各自发展其占领区的经济体制,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次分裂。分裂后的德国民生凋敝,在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对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一、二战后初期德国民众的心境 二战后初期,德国是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家既无主权, 也无行政机构, 政治混乱, 经济崩溃,几近成为废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共同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机构。 战后德国处于极度缺乏粮食、工作岗位和房子等物资的恶劣情况之下,但更为可怕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它给全世界、全欧洲人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绝无可能被立即删除或忘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人民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楚,同时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创伤。看着被分裂的国土是德国人心灵上的折磨,但他们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不能释放。“与美国人和法国人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要重得多,而且与一个开放式的移民国家相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情结显得保守和自我封闭;然而,与美、法两国的人们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又是被严重压抑的。”①当其他国家的人民在国庆日挥舞国旗高唱国歌时,德国人只能因为历史的缘故不能满足自豪感和民族的自尊,这是何等的痛苦,而且一熬就是几十年。 战后四十多年里,两个德国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同盟国先在德国展开了根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重大措施,对纳粹主要战犯进行审判,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都宣布“非纳粹化”(苏联的提法是“根除法西斯残余”)是同盟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三个西方占领区内,非纳粹化是一个宽严不等的人事清洗过程;在苏占区,“根除法西斯残余”则是改革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分。同时,同盟国在德国实行民主化,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分别以四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反法西斯民主变革为方向。在西柏林,政府每年都必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相当一部分款项,以供养当地的美国驻军,甚至每次市政府开完例会,市长都必须亲自向其美国驻军司令部汇报,足以说明“分裂的德国,其实早已不属于德国人。”② 同盟国的对德的政策使德国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统治遗留下来的阴影,摧垮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社会基础,给德国人民为缔造新的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它既给德国人民增加了苦难,又给德国人民重建国家提供了助力。③德国人民这次认真地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家园,也使得精神上得到重生。 二、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反思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3Serial No.236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户可英1,胡万钦 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 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 育。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两国高校意 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 态教育[1] 。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 品质, 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 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 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 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德国高校的 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 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受到极不公正之《凡尔赛条约》的宰割和束缚。但是德军官兵和德国国防科技与工业界人士励精图治,重整军备。最终以短短二十年时间,使德军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流之劲旅,并在二战初期获得辉煌战绩。笔者试图通过对德军重整军备之军事努力方面的分析,以探寻其成功摆脱困境获得主动之经验,从而为我军以劣势而求得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同盟国的核心,它受到战胜国严厉残酷的制裁。由于惧怕德国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的雄厚实力,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做了全面具体的限制。德国被野蛮剥夺了基本的国防权力,德军遭到肢解和严重削弱。然而仅隔20年,德军便浴火重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强之劲旅,并且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军的确创造了奇迹。虽然一战后在病态的复仇心理和反动的军国主义、纳粹思想驱使下德军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军从严酷逆境中披荆斩棘重新振作的过程却显现了德意志民族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军推进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沉重的制裁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和复兴情绪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制裁,使德国陷入其近代史上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事最弱小的时期。为了解除德国的武装,《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右岸50至6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分区占领5-15年,德国必须拆除赫耳果兰岛的工事,永不恢复。德国军队遭到严格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最多为4000名);海军不得超过 1.5万(军官最多1500人),不得保留空军。总参谋部等类似组织均应解散;战争部人数限制在300人以内;废除义务兵役制,代以志愿兵制;士兵和士官要连续服役12年,旧军队军官必须服役到45岁,新任命之军官要至少服役25年;退役军官不得参加预备役训练,不得再次从事军事勤务;地方官员和人员不得参加军训。对德军的教育训练体制,《凡尔赛条约》规定每兵种只得有一所军官学校,关闭包括军事学院在内的其他军校,为杜绝军队以外其他组织的军事训练,禁止一切训练班、高校和各种协会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1]除此之外,《凡尔赛条约》更是对德军陆军的体制编制,所用武器数量和海军的舰艇数量、吨位做出了极端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德军被削弱到连维持国内稳定和秩序都力所不及的地步。协约国企图通过这种严厉的限制彻底消除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军事威胁。然而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苛刻而沉重的掠夺性制裁严重挫伤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各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从条约签订的一刻起便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密切协同,默契合作。同时复仇之心也驱使他们渐渐走向极端。所以正如协约国军控委员会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所言:“《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条约”,“这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2] 仗剑而行豪侠气,长歌吴越百丈锋。锐藏千古刺白日,对酒峥嵘铸鱼肠。奔啸辉烟凝铁血,三千强弩射云低。戈东镝南天山靖,可死不败斩楼兰。2007-12-28 11:4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二、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大胆革新军事思想 一战惨败和《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束缚,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其几乎全部的,然而却是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结束后英美法受降了大约五百万德国战俘, 当时德国兵迷信美英, 争相向西线溃退投降. 除法国将战俘的一部分押送回国做苦工, 其余大部分都被囚在德国中西部的露天营地里, 从45年夏直到46年初, 据估计大约有一百万德国战俘死于冻饿及盟军的出于仇恨的折磨. 真正受到优待的是早于二站结束前投降的德国兵, 当时大约有20万被送到美国, 大多数都最终幸运回国. 在德苏战争的头一年, 大约有五六百万红军被成建制的打垮, 大部分都做了德军俘虏, 用做苦力, 受尽折磨, 所以苏军对德军俘虏也毫不手软, 斯大林格勒一役, 30万德军除战死的大约有十万投降, 最终活着回到德国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职的. 当时德军知道派到东线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反倒能英勇作战, 1945年最后的柏林战役, 以双方各死伤30万人收场, 不能不说是双方互不妥协鱼死网破的典型. 德国人对二战的反省是多方位的, 除了不断的揭示德国给他人带来的灾难, 更多的是揭示第三帝国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自掘坟墓的. 当时的著名历史人物, 从将军到演员, 都在一系列的历史记录片中得到剖析, 主题很明确, 不只是希特勒发动了这一切, 德国的悲剧更是当时普通德国人自己的错误选择. 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后果是德国人的普遍厌战心理, 不分青红皂白, 一味讲究和平. 当年波黑内战, 德国就力挺不出兵, 科索沃危机也不愿出头. 德国青年必须强制服兵役, 很多人宁愿通过参加为时一年的以工代赈, 也不愿当九个月的兵. 加拿大作家约翰·格兰特在查找了众多的资料和访问了众多的当事人后,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却很少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美军的德国战俘集中营里,有一百万已经投降的德国战俘死于人为的饥饿、疾病和无医无药。他用了三年时间查访了当时盟国(美,英,法,苏等)的政府档案,与当事人谈话。记录了以下事实。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