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互联网_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_肖斌

_互联网_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_肖斌

Enterprise Economy 2015年第9期(总第421期)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

□肖

斌赖新峰

[摘

要]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时代趋势。本文结

合“互联网+”的特点,分析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特征及新发展,指出中国制造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一变革时代的产物,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品牌战略实施。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制造业的具体实施细则、积极应对国外的竞争战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15”、尽快出台“互联网+”的创新政策和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柔性化生产[中图分类号]F424.1;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5)09-0148-05

[DOI]10.13529/https://www.doczj.com/doc/8e16496667.html,ki.enterprise.economy.2015.09.026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青年项目“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变化及影响研究”(批准号:JC1426)[作者简介]肖

斌,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经济;(江西南昌330088)赖新峰,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Abstract:With the deep fus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with all walks of life,"Internet+Industry"has become the

curren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This paper,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difficulties,and elaborates the flexibl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in detail.It points out that China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Internet +",the product of the changing times,and adva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brand strategy implementation.Research implic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ssu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soon as possible,respond to foreign competition strategy actively,achieve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with the help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issue innovation policies of "Internet+"and strengthe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Internet+;manufacturing industry;flexible production

一、“互联网+”的概述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到“互联网+”,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突出了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展开全面合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上升至国家层面,表明其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潮流。所谓“互联

网+”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1]。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了《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该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

个百

行业探讨|Industry Discussion

148

Enterprise Economy 2015年第9期(总第421期)

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下图表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70.8%、43.2%,与2013年底基本持平。平板电脑的娱乐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14年底使用率已经达到34.8%,并在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51.0%)、高收入人群(月收入5000元以上网民使用率43.0%)中拥有更高使用率。这些数据都直观地表示:中国的“互联网+”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这些优势还在保持持续的增长。

“互联网+”正推动着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具体而言,“互联网+零售业”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刺激了内需的释放,为国内零售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互联网+批发业”加快了产业集群线上转型,加速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互联网+制造业”倒逼传统制造业的改革,为柔性化、小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将加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外贸”为境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崛起的机会,为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优势。“互联网+农业”带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全面建设新农村带来新的希望。“互联网+金融”激活现代金融市场,实现了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金融资源的“人本金融”。“互联网+物流”解决了我国物业行业的瓶颈,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促进了物流业的再一次升级。综上所述,“互联网+”的过程就是每个行业的产业升级过程。

一般来说,“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互联网也会像工业革命时的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带动着整个行业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未来空间的无限可能。

2013年4月推出的德国“工业4.0”战略是德国政府确定

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提出利用创新制造实现其新型工业化的目标[2]。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就是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

市场。

首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并非相互矛盾。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每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都将带来落后产业的衰亡。互联网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传统的实体经济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利共赢的。互联网的运用,并非只是单单的虚拟经济,其背后连接的是现代产业,未来还会继续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互联网本质是创新与共享,这正好迎合了这次调整与升级,必定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新的动力。

其次,“互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把原本不相干的领域进行了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壁垒和固化的思维。“互联网+”将金融、医疗、信用、法律、教育、娱乐等各类产业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结合在一起,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例如:2013年6月“余额宝”产品上线,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资金规模就突破5000亿元,一举改变了10年的基金公司格局,正逐步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2014年,互联网银行落地,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广泛融合进入了新阶段。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已于2014年12月开业,浙江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上线。这两家银行主要依托互联网经营,打造没有实体网点的银行,主要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和个人。互联网银行将依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与传统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进而带动整个银行业的新变革。近年来,我国P2P 网络信贷市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2014年

P2P 平台数量已经达到1575家,全年成交金额2528亿元。P2P 规模的飞速发展,既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拓了新的融资

渠道,也为居民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平台。

最后,“互联网+”时代迫切需要建设网络监管制度与法治建设。网络交易存在着一些侵害交易方利益的可能,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平台。相关立法机构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法治建设。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成长推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因此,制造业的研究也受到了各国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制造业虽快速发展,但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国内全部工业增加值22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当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接入设备数据统计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100%

80%60%40%20%0%

69.7%70.8%44.1%43.2%

81.0%

85.8%28.3%

34.8%15.6%

2013.122014.12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

平板电脑电视

来源: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4.12

149

Enterprise Economy 2015年第9期(总第421期)

表中国与其他国家在R&D 及劳动力人口比例对比国家

年份

R&D 人员(万人年)

研究人员

(万人年)

每万名劳动力中R&D 人员(人年)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究人员(人年)

中国2012324.7140.44118澳大利亚2008

13.79.312081丹麦2012 5.6 3.8199131韩国201136.128.9135107加拿大201122.9

15.7120

81美国2011125.3

91

法国201140.224.913985德国201257.934.313279日本201187.065.7133100英国

2012

35.8

25.3

113

83

加值的比重为10.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4%。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公司发展势头很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共计,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00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公司数量增加明显,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公司正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

但是,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3]:(一)过去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随着柔性化生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都在往我国周边国家转移,国际市场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以应对这些竞争威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不对称竞争。发达国家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管理方面,都比发展中国家有较大优势。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是工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都把产业链的末端放在发展中国家,而把产品的设计、工艺和销售环节放在本国,通过知识产权、品牌效应保证其高利润和高市场占有率。

(三)制造业的人才培养落后

人才是国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人才优势,进一步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高科技人才面临着严重匮乏的困局。以中国和德国为例,2005年中国与德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才比是18:117,而2011年这一数据是38:137。这表明从平均数来看,两国高端人才的差距还是明显[4]

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中国与其他国家在R&D 及劳动力人口比例上也有很大差距,下表显示2012年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 人员为41人年,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应对信息化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均衡,一部分大型装备型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高。目前,中国正加快转型升级与德国的“工业

4.0”战略相互呼应。2015年4月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的合作

将加强信息化、自动化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力争成为信息化的领导者。

(五)资源与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源与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态工厂的循环式制造技术在国内还没有普及。在我国还存在着一大批低技术、高污染的中小型制造业,它们对环境的污染正日益加剧。

三、柔性化生产分析

面对产业成本逐年升高的新挑战,传统制造业需要调整结构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与传统B2C 商业模式下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不同,一种互联网模式下的C2B 商业模式正应运而生。互联网利用其自身特点,消除了产销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了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C2B 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C2B 模式要求制造企业具备高度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及快速响应等特点。

所谓“柔性化”,是针对大规模生产的弊端而提出的新型生产模式。柔性生产主要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适应,同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力求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1]。柔性化的概念是1965年由英国的MOLINS 公司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根据客户的订单与市场需求而组织生产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或者说无订单或需求则不生产[5]。

柔性化生产的基本特征是技术柔性、时间柔性、分散生产、产品种类多、弹性生产[5]。具体而言,技术柔性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敏捷制造等。时间柔性是指在短时间内组织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商品,快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分散生产是指通过分工合作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整体最优生产。产品种类多是指针对需求的多变化以及用户个性化的订单组织生产,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弹性生产是指针对市场的需求不确定性,根据企业的实际订单组织生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库存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以上海通用汽车的总装车间为例,生产线上不再是统一的流水线,而是各款不同型号的汽车总装生产线。这种柔性化生产线带给市场和消费者的是利润与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利润与效率是厂家追求的目标,厂家都希望根据消费者的最新反馈意见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然而,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对于生产过程相对复杂的汽车行业来说,并非一件易事。一般而言,柔性化生产线可以节约重建生产线所需的两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也意味着产品可以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

150

Enterprise Economy 2015年第9期(总第421期)◆“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

提前两年时间面世[6]。

柔性化生产源自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因其能带来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从而渐渐地受到关注。柔性化生产并非只是购买一条生产线,而是需要强大体系支撑,它们包括质量保证体系、IT柔性制造控制体系、物料优化系统及软硬件系统[7]。

开启国内IT业柔性化生产先河的是海尔集团。在海尔柔性化生产线上,工人每完成一道工序,都需要贴上一个条形码,以便确保每道工序都满足要求。另外,海尔集团还成功改造了制造系统,开发了EOS商务系统、ERP系统、DM磁盘管理系统、TM自动测试系统、JIT三定配送系统、PIM产品跟踪管理系统六大辅助系统[6]。

四、“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柔性化新发展

“互联网+制造业”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将是一场革命。“互联网+”释放的是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催生出新的销售方式与生产方式。以淘宝网为例,“多品种、小批量、响应快”是主流。库存是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关注内容,柔性化供应链最大的优势是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事实上,“互联网+制造业”正在反过来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并进一步推动供应链乃至产业链,使之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柔性化供应链对于下游的品牌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与以往不同,“互联网+”可以把刚上线的商品通过小批量试售来实时测试市场。通过“互联网+”平台,品牌商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与销售数据进行精确预测,同时将数据实时传递给生产商车间。通过建立生产商与品牌商之间的动态补货ERP 系统,生产商可以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安排好下一步物流及生产前准备。当出现供不应求时,生产商利用多频次小批量补货等手段最大可能地满足市场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品牌商与生产商之间协同发展,共享利润。没有“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没有柔性化的销售方式,服装界的ZARA、制造业的丰田公司便无法获取远高于竞争对手的利润。

柔性化生产是由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众所周知,需求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大规模生产虽然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市场竞争,信息技术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众所周知,制造业在线交易一直是供应链生态体系发展的方向。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更多的优质生产商将与电子商务卖家建立桥梁,通过实现生产商电商化的结构转型,进一步打通整个线上供应链的生态体系。“互联网+”就是把消费者的需求端与供应链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共享利润。未来,下游在线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必将加大生产、分销、批发等环节与互联网的紧密合作,真正做到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制造业的又一次革命。

传统制造业厂商在汽车、家电、医疗器械等产品上增加互联网模块,从而实现用户的实时数据分析,增加了产品的用户体验。据统计,2014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22亿元人民币。例如,儿童卫士智能手表增加了全球定位功能,并可通过手机实时定位;智能血压计、智能体重仪、智能手环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并给出参考意见。

“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变革,不仅是针对新技术应用,更是引发商业模式的大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应用,生产制造企业打破一次销售获取利润的模式,通过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以获取持续的收入。比如:三一重工企业通过在设备上增加了通信功能,实现超过10万台设备与企业的控制中心及快速反应团队连接。企业控制中心可远程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转情况,基于工业大数据实现故障预警,有针对性地提供维修等服务,实现了“服务型制造”[8]。

最后,从长期来看,“互联网+”可能会促使中国企业沉下心来做出好产品,做出世界品牌。中国品牌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一变革时代的产物,扎实推进品牌战略,努力在“人才”、“资本”、“创新”、“品牌认可度”和“品牌文化”等方面打造世界影响。

五、研究启示

中国制造业技术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很多产业领域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利用产业改革的机遇,依托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链联合来实现互利共赢[9]。

(一)尽快出台国家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

虽然目前“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但是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没有出台,特别是制造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应该尽快落实。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具体细则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国内的制造业细则进行贯彻落实。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领域内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在技术制高点尽快占领有利地位,实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培育好自己的民族品牌,适当时候并购国外的知名品牌。鼓励发展地区间的横向联合,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做好顶层设计。另外,还要将地区产业布局政策与全国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化、区域政策产业化。

(二)积极应对国外的竞争战略

当前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各种战略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日本的“再兴战略”和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

151

Enterprise Economy 2015年第9期(总第421期)

在此种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应该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今后的重要方向,努力展开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深化研发、生产、管理、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另外,还要看到,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在近几年实施“工业4.0”战略后,德国经济部将2015年的GDP 预期上调,同时失业率也小幅下调,这都表明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中国应该重视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把“互联网+制造业”放到更加优先的战略布局上。

(三)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中国拥有较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及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更加多元的融资平台,更加创新的理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再造计划。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将涵盖2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44亿人,占世界的63%,但产生的经济效益约为21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并不发达。中国的产业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实行“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相信这个伟大的战略将改变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四)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随着国家有关“互联网+”的创新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及服务将更加多样,中国制造业必将迎来一场革命。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但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将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波折。重点是坚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发展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还要将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

(五)尽快出台相关“互联网+”的创新政策

国家应该在“创新政策体系”方面,特别是与创新有关的产业、科技、知识产权、贸易、财税等方面出台相关的顶层设计和有效政策的衔接。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尽快出台相关的“互联网+”的创新政策显得至关重要。政府的职责应

重点放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上。出台的政策必须是从现实出发,真正有利于创新项目的落地发展。在一些高端前沿的项目上,政策应当适当倾斜,尤其是应当鼓励智能终端产品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信息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新技术的突破,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同时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系统。

(六)加强互联网监管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和个体更迫切需要网络监管制度与法治建设。国家应尽快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平台。要不断加强政府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营造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氛围。互联网企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加强内部管理和自律,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维,还要加强网民对互联网各内容的监督、举报,注重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分辨力和监管力。加强技术手段的建设,研究建设第三方机构的认定。强化行业自律,增强企业社会主体责任,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媒体的宣传,提高公民的自我防范能力。总之,构建“互联网安全”格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杭州:阿里研究

院,20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德国“工业4.0”及其影

响[J].经济走势跟踪,2014,(13).

[3]孙岩林.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9.

[4]向群.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J].世界制造技术与

装备市场,2004,(10).

[5]张珍子,康晶.企业柔性生产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2014,(19).

[6]李钢,金碚,董敏杰.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J].经济研究参考,2009,(7).

[7]张平.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D].沈阳:辽

宁大学,2013.

[8]杨庆丽.论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振兴[D].成都:西南

财经大学,2003.

[9]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

[责任编辑:陈

瑾]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

152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 服务化是微利时代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服务化不但需要在企业层面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更加需要在产业层面深入研究服务化的一般规律。目前,中国制造业服务化面临转型主体服务化能力和动力普遍不高、服务化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瓶颈制约。为此,制造企业应结合产业产品特点、企业核心能力等来选择服务化方向和模式,并注重依托互联网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政府应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动力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服务化生态环境。 标签: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化模式;企业核心能力建设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增大,以服务化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现实选择。同时,中国政府在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也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早在2009年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提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2016年出台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了服务化的实践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在中国已经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性产出呈现多样化、高级化、外包化、虚拟化等特点,服务化浪潮即将带动中国制造业由产品时代走向服务时代。服务化不但成为制造企业在微利时代提高制造效率、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可行路径,还是中国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路径。但是,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理论研究与政策支持均落后于实践发展。例如,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外延仍然存在争论,对服务化的研究仍停留在对意义、趋势的描述以及对典型模式的总结阶段,对制造业服务化一般规律的研究较少,在政府层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等等。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中制造业服务化出现盲目、保守等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深入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规律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结构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的再认识 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发端于实践,自从Vandermerwe和Rada在1988年首次提出服务化概念以来,制造业服务化迅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中国学者和政府经常引用”制造业服务化”这一概念,但是,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内涵及外延的认识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利于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走向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1.目前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几种诠释 第一,微观角度。Vandermerwe和Rada认为服务化(servitization)就是制造企业不再是仅仅提供物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1] 背景 中国制造2025之三大转变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历史 中国制造2025完成初稿将在泉州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因此,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措施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四大转变折叠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需要更多的分析报告,请到https://www.doczj.com/doc/8e16496667.html,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摘要】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产业服务化转变的高度概括。本文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在进行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从弄清产权、增加自主创新及技术的更新能力、提高生产率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生产者服务产权 一、引言 中国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方式转型是制造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从“生产制造”到“服务制造”过渡是这次转型的关键之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变化状况,企业经历了从“销售中心论”到“利润中心论”再到“客户中心论”的变迁过程。由于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各企业不得不精耕细作,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且多样化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客户中心论与服务化转型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实践表明,客户中心论比较深入的地区,企业服务化转型比较成熟;同理,服务转型发展成熟的区域,客户中心论的思想也较深入。制造服务化趋势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使得服务与生产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占领价值高端而生产只能处于低端。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如何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摆在其面前的重大挑战,转变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着中国装备制造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二、服务型制造内涵的发展 当今制造活动中,服务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并且能提供巨大的竞争潜力,传统制造业公司都加入到服务创新行列中来,服务已成为制约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对于制造与服务融合这一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概念的演化上经历了服务增强型制造(Service-enhanced)、服务嵌入型制造(Service -embedded)和服务导向型制造(Service-oriented)。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诸如新型制造等概念。 一般来说,学术界用“制造业的服务化”这个词来形容服务在制造企业中比重不断提高的现实,但由于不同学者所持角度不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解侧重点也就不一致。范德莫维与雷达(Vandermerwe & Rada)将制造业服务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或涉足生产行业,或涉足服务行业;第二个阶段,企业既提供商品又提供服务;最后,企业的产品是信息、商品和服务的综合体。怀特(White)等人认为,服务化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自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赖斯金(Reiskin)的服务化是指,“企业从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以上三个定义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什么是制造业的服务化,本质上是一致的。科特勒(Kotler)所说生产到服务的转变分成五个阶段,有形商品、带有服务的有形商品、混合品、带有少许商品的服务、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制造业服务化带动“中国制造”升级和转型

以制造业服务化带动“中国制造”升级和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具有较大规模,但是从发展模式来看,还处于依靠要素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阶段。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生存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很多制造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型,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也应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主动抉择。 从制造向服务转型,并不是完全放弃制造,而是让制造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系列行为的一环。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企业而言,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生产制造能力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为向服务转型奠定基础。其次,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企业新的定位,及时向服务转型。第三,在明确定位后,要积极整合、调整内部资源,探索基于服务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重塑基于服务的战略和能力。最后,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 (一)提高产品制造标准化、模块化水平,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增值能力 从诺基亚、IBM、HP、耐克等经验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的成功与否,其前提和关键就是企业本身要具有核心产品(能力),围绕核心产品(能力)进行创新,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使其向服务转型的基础极为薄弱。 对于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产品生产制造能力,尤其是加强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模块化,使企业既能提高产品制造技术水平,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统一性,又能以较低的成本充分满足和体现产品设计要求,尤其是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另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拓展、品牌营造等方面不断积累和进步,培育某一特定领域或价值链环节的核心竞争能力,逐步拓展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能力,实现产品服务个性化,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百丽公司从鞋类产品制造出发,逐渐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通过纵向一体化模式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为我国本土制造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发展思路。 (二)注重对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找准企业定位 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道路有很多种,有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设立新的服务部门,逐渐发展服务业务;有些企业选择了自我转型,甚至完全转向服务业;有些企业则通过收购或者联盟的方式与服务行业链接,通过异业整合的方式逐渐进入服务领域。无论走何种道路,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企业的定位和转型机遇,如IBM不再是卖计算机,而是卖高绩效,赛门铁克不再是卖杀毒软件产品,而是卖信息安全保证,爱立信不再是卖电信设备,而是卖电信盈利能力;惠普不再是卖打印机,而是卖打印成像服务;远大空调不再销售空调产品,而是销售冷气和暖气。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一.引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代理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智能制造,英国制造业2050等等。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必须要改变这种差距,让我国制造业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需求,营销机会 一、中国制造业当前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紧迫而艰巨。 二、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难 从我国自身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项目背景: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因此,国家确定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项目内训: 1.怎样认识工厂 1.1.工厂的功能 1.1.1.接收订单 1.1. 2.安排计划 1.1.3.投入产出 1.1.4.产出成品 1.1.5.实现五保 1.1.6.创造价值 1.1.7.满足客户 1.1.8.回报员工 1.1.9.回报股东 1.1.10.回报社会 1.2.工厂的运行 1.2.1.订单牵动

1.2.2.计划指挥1.2.3.设备正常1.2.4.工艺完整1.2.5.工具配套1.2.6.材料保障1.2.7.员工操作1.2.8.部门配合1.2.9.均衡生产1.2.10.协调平衡1.2.11.实现计划1.3.工厂的成本1.3.1.资产折旧1.3.2.水电费用1.3.3.车间经费1.3.4.材料费用1.3.5.价格影响1.3.6.人工费用1.3.7.废品损失1.3.8.停工损失1.3.9.费用超支1.3.10.成本管控1.3.11.费用优化1.4.工厂的贡献1.4.1.产品定价1.4.2.单位贡献1.4.3.产能目标1.4.4.盈利目标1.4.5.实际排产1.4.6.计划盈利1.4.7.投入产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342012年10月 https://www.doczj.com/doc/8e16496667.html,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 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 (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制造业的分布比较集中,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除了这些优势也存在着劣势,比如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一直以来企业都沿用旧的管理机制,落后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不完全竞争;我国很少有世界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凭借着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三高四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自然资源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一直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投入、轻技术创新”中徘徊,使中国的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 上述这些劣势虽然早已存在,但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并未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才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艰难时期。此外,连续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使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高质量的制造业留在本国发展,而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因为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有些问题和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优势,避开劣势打造新模式的制造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例如:外贸出口比重下降;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明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又再次抬头,其中的保护手段除了仍然有传统的对某一国的某类产品收取惩罚性关税外,把购买本国货条款也写入了一些国家经济刺激的计划之中;我国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有减弱的趋势;等等。面对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依然保持出口导向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2.2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产能过剩间接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等已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我国一方面积极进行环境质量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的前几位,承受国内和国际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制造业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常鑫鑫(武汉) 一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所依赖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品的出口不断上升。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仅为90亿美元,1994年突破一千亿美元,2007年突破一万亿美元,2009年达到1.14万亿美元,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走向全球各个角落。目前,我国有7个大类的制造商品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制造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制造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服装、机电、家电、化工、船舶、集装箱等为主,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附加价值低,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这些代加工生产很少涉及到价值链高端,无法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利润低下。在经过一系列的制造业改革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仍没有改变。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公布的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五个方面的“软肋”:劳动生产率低,中国目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研发投入不足,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耗能太高,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工资成本不断上升,一项美国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国有制造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 二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初期,制造业的发展一帆风顺,而进入21世纪后,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众多,整个产业被迫转型? 1993年前供给决定需求的时代。“萨依定律”告诉我们生产自动创造需求,虽然这一观点在当今受到广泛的质疑,但是在物质匮乏的特定时期该定律具有很强的合理性。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和生活物资都较为匮乏,国家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粮票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