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教学课例

《陋室铭》教学课例

《陋室铭》教学课例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赏析韵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独立性: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行不同角度和阐释。

(2)实践性: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阅读后尝试口头作文,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对描写“陋室不陋”的句子理解。可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大意,把握全文主旨。

(2)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难点 : 对首尾陪笔作用的理解。

创新点:(1)鼓励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透过文字展开形象,构筑图画美。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设计】

1 、导语:从初一学生熟知的座右铭作用导入

生1:我的座右铭是“坚持就是胜利”,因为我做事喜欢半途而废,所以用这句名言来警戒、激励自己。

2 、师:这正是写作铭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仕途上极不得意,一再遭贬的情况下,为他那破旧狭小的居室写的一篇铭文,据说还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他写的碑呢。

3 、师指导朗读:(1)韵脚读出延长音。(2)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3)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全班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生2读课文。

生3:语速似乎应该再慢些。(师示意该生范读一遍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4 、生找出描写陋室的句子。

5 、师放一段清幽的古筝曲,提问: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6 、学生在师配乐范读中驰骋想象,浮现画面。

7 、生在四人组里互相说说自己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8 、生5:我似乎看见了一间小茅屋,茅屋外有泉水叮咚,作家正在溪边抚琴高歌。

生6:我看见几位高雅之士正在一座凉亭内吟诗作赋。

生7:陋室的门两边贴着这样一幅对联:“苔痕上疥绿,草色入帘青”。

生8:陋室内的窗下摆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有佛经,我似乎闻到了淡淡的檀香和书香。

小鸟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唱歌。

生9:远处传来少女的欢笑声,原来是小鸭子伴着浣纱女浣纱归来。

9 、利用多媒体,展现一幅与文字内容、意境切合的画面。

10 、生对照画面作补充描述。

11 、师小结:陋室陋吗?它不陋是因为: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没有大红大绿,姹紫嫣红,有的只是绿苔碧草,淙淙流水,竹叶沙沙,景色何其雅致(板书:景色之雅,一“上”一“入”将静景写活,这种写作手法我们还在哪些写景的文章里接触过?(《春》描写“野花”《济南的冬天里》描写“垂柳”。)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客全是饱学之士,谈古论今时定是妙语连珠,有畅怀的知音如此,夫复何求?(板书:交往之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参悟妙理,悠闲自在,不用被丝竹打扰了耳根清静,不用被案牍劳形伤神。(“丝竹”“案牍”在这里作何解?丝竹借代宫廷里奏乐的声音:案牍借代官府的公文。)——板书:情趣之雅。

12 、师:没有这些东西,作者不但不以此为憾,反引为幸事,你说陋室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谈)

13 、师小结:他不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世外高人陶渊明,也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他是“身在陋巷,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颜回,他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洁身自好的周敦颐。他面对贫贱,安之若素,津津乐道。(板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14 、师:这是陋室,但因为陋室主人情趣高雅,却不再简陋。老师这句话正好解释了文中哪八个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因而蓬荜生辉。

15 、师: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了吗?(生谈)

16 、师小结:作者借写陋室,实际上是自剖肝胆,言的是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其人格与德操的信念。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扳书:托物—→言志)

17 、生再次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自我赞赏之情。

18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安贫乐道?(小讨论)

19 、生10:我不赞成刘禹锡的想法,因为有竞争才有发展,从不参与竞争,你很容易落伍于时代。

生11:我同意前一个同学的看法,没有竞争的社会只会停滞不前。

生12:我理解刘禹锡的做法,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环境。那个污浊的官场,刘禹锡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他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保持他高洁傲岸的情操。

生13:我认为不慕名利的做法并不可取。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金钱和争取幸福没什么不对的,难道贫穷就一定光荣,富裕就一定可耻?

20 、师:同学们个抒己见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时代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一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好,剩下的时间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小声讨论一下,提出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讨论)

21 、生14:本文写的是陋室不陋,为何以“陋室铭”为题?

生15:前四句与陋室有什么关系?“诸葛庐”“子云亭” 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生16:篇末为何要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生17:“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一词,课下注解为平民,刘禹锡是否有歧视平民的思想?

22 、师小结,重点为:( 1 )讲清陪笔的作用:① ②句为了引入。⑧⑨句以名人居室自况,含着表明自己志趣的高洁,使“德馨”之意又上一个高度。

( 2 )还有哪些居室因为主人的缘故而名扬天下的?(生谈)

23 、师:全文只有最后一句不押韵。本文为何不一韵到底,不更铿锵,更富于音乐美,节奏美吗?

(生自由诵读后回答)

小结:文本的散句是为了强调,形成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

24 、生齐诵全文

25 、结语:本文短短81个字,却一直为人们千古传诵,起隽永的文字魅力,实在令人叹服。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

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学评析】

?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文章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引经据典,托物言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虽然字面不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多大困难,但要真正深刻的感悟理解本文中的道理与美学的因素,却非一件易事。

该课堂实录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一:课型设计创新。本节课的课型设计为“诵读课”,让学生在“诵读”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了自由读、齐读、个人范读、个体品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环节,通过各种“读”,展开评议,老师指点,让学生感知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讲析的分量大幅度减少,老师指导、调控的作用大大增强;学生读得投入,听得认真,故而能及时发现问题,激活了学习气氛,使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一般老师教文言文,往往在课堂上忙于支解活生生的艺术品——解释字义、词义、句义,甚至逐字逐句翻译;挖掘典故、修辞;机械地归纳主旨;这样的教学,难于引导学生进入佳境。本节课冲破旧模式,根据初中生年龄、心理特征,遵循美育规律,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使诗、画、乐的介入变得自然生动。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的清幽的古筝曲。美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这可感的视觉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驱遣他们的想像,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古筝曲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营造了一特殊的氛围。让学生在这可感的声音形象中,合上书本,微闭眼睛,凝神静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陋室的环境,设置等情景仿佛在学生眼前展现。学生们争先恐后描述这情景,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赞叹。他们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想象的翅膀张开了。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尽情地感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浓厚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还注意强调在教师点拔下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作用。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并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又有利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带头作用。老师在点拔、提示、串接、释疑方面体现了“主导”作用。本堂课体现了创新教学的基本特征。达到了美在情中、情在理中、理在心中的教学艺术新境界。

《陋室铭》课例分析

利辛县阚疃中学:黄春艳 2008年4月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