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法基础知识书

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法的简介

一、法的概念: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特殊性: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概括性。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3、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二、法的分类:1、按照法的创制和运用范围,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2、按照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按照法的适用范围,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4、按法规定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5、按照法的创制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三、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四、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际条约。

五、我国的法律体系: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财政法、国际法。

第二节统计法概述

一、统计与统计法:统计: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其特点:一是作为一种方法、工具,统计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二是从其结果看,统计具有综合度量、比较的功能。

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统计法:是指调整统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2、政府统计机构内部关系;3、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4、统计资料使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统计资料是在统计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情况的各种资料的总称。二是统计法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第三节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1、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之一的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受法律保护;2、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2、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手段应当是多样的,以便于统计信息用户查找和利用。3、政府统计机构应当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节统计法律体系

一、统计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1、统计法律: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该法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了修正。2、统计行政法规:经国务院1987年1月19日批准,由国家统计局于同年2月1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就属于统计行政法规。3、地方性统计法规:根据《立法法》及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效力具有地域性、效力等级较低、内容具有补充性。《福建省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是福建省的地方统计法规。于1991年3月9日经福建省第七大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一次修正,1997年10月25日省八届人大第35次会议作第二次修正。4、统计行政规章:一是地方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统计行政规章。

第二章统计的基本任务和管理体制

第一节统计的功能和基本任务

一、统计的功能:(一)统计功能的概述:1、认识功能;2、分析功能;3、决策功能。(二)政府统计的功能:1、政府统计的信息功能;2、政府统计的咨询功能;3、政府统计的监督功能。

二、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法》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方式按组织形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专门组织的调查又分为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按其组织主体不同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3、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实行统计监督。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实施统计监督,都要以统计数据为监督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监督标准。

第二节统计管理体制概述

一、世界各国统计管理体制简况:1、从横向观察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计功能分工,分为集中型统计体制和分散型统计体制。2、从纵向看,分为高度集中、垂直领导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型,彼此独立、相互协作型。

二、我国的统计管理体制: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一节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统计机构的设置

统计机构:是指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信息咨询和统计协调管理等活动的组织。我国统计机构分:政府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的统计机构的标志是:(1)在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中,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单设的职能机构;(2)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行使统计工作职权,独立履行统计工作职责,独立完成统计工作任务;(3)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支配、使用和管理人财物。2、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3、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是指各企业事业组织根据国家、部门、地方、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

第二节统计人员

一、统计人员的资格:1、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32字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忠于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2、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1)熟悉统计

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坚持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3)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1、统计人员具有依照统计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2、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3、统计人员有权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4、统计人员有权揭发、检举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5、统计人员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6、统计人员还有要求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权利。

三、统计人员的职责:1、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并对所报送宾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应当拒绝、抵制。2、统计人员应当对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负责保密,并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出示工作证件。

四、统计专业职务: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第四章统计调查的管理

第一节统计调查概念及分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就是把某一社会经济现象作为一个总体考察,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和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构成总体的个体,即被调查者搜集统计资料的活动。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定期统计报表:是指为了定期取得系统、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通讯法。

三、统计调查者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2、检查与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3、检举揭发统计调查工作中违反统计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的行为。义务: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保守国家秘密,对企业事业组织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单位)同意,不得泄露等。

四、被调查者的权利和义务。义务:必须承担按照统计法及统计制度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不得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权利:1、有拒绝接受非法调查的权利,如对未经批准或备案的非法报表,可以拒绝填报。2、有要求调查者定期公布

统计资料,并使用已公布的统计资料的权利。3、有要求调查保密的权利。

第二节统计调查项目管理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我国的统计调查项目分三类:(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属于经常性的、一般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家统计局审批。(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权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本部门领导审批,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人政府统计机构备案;二是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外的,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拟订和审批。体现了集中统一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要求。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对其审批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属于新的、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报国务院审批;二是属于经常性的、一般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家统计局审批。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权限分两种情况:一是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本部门领导审批,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二是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外的,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拟订,或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拟定。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三、统计调查表的审批或备案。《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按照规定批准的统计调查表必须在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

四、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表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制定统计调查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与精简。2、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报告期。3、基层调查表应逐步做到统一、配套。4、综合报表反映综合统计部门对统计资料的具体要求。5、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统计调查制度必须适当分工,互相配合。

第三节统计标准管理

《统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以保障统计调查中使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方面的标准化。

一、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统计指标概念、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的标准化。统计编码是指对统计指标的编号,是计算机汇总的标志。

二、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和部门统计标准。

第四节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统计法》第十条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规范,确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我国现行的以全面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建立起来的。

二、统计调查方法种类。1、普查: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逢3和8的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进行一次,逢6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2、抽样调查:例如农产品产量调查、城乡住户调查、价格调查、人口变动调查等。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5、综合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统计调查方法。

第五节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管理

一、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统计法》第23条第二款规定:统计人员依照前款规定执行职务,依法对统计调查对象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工作证件。1、加强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是规范统计调查活动的必然要求。2、加强对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统计工作秩序,提高广大统计调查对象对政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统计调查的顺利进行。3、加强对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有利于政府统计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对统计系统的内部管理,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坚持和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统计。

第五章统计资料管理

第一节统计资料管理概述

一、统计资料的概念:是指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包括的范围:一是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原始资料;二是经过整理汇总的综合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有三个特征:客观性、合法性、相关联性。

二、统计资料管理的必要性: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记录和档案。2、统计资料是政府统计的工作成果。3、统计资料是国家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成果。

三、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计法》第13条规定: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

统一管理。部门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由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统计法实施细则》在三个方面对统计资料的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1、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2、确立以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签署或盖章的统计资料为准的制度。3、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制度。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统计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认清国情、决定政策、制订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统计部门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统计成果,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二、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不得擅自公布或在统计机构公布前公开引用。

第三节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

一、统计资料保密管理的概念:按照《统计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统计资料的保密分为对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和对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及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两种情况。

二、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

三、私人、家庭单项调查资料的保密:《统计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四、保守商业秘密:《统计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商业秘密,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作为商业秘密的法律要件有四点:1、不为公众所知悉。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3、具有实用性。4、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第六章民间统计与涉外调查管理

第一节民间统计调查

一、民间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1、民间统计调查:是指除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以外,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的社会调查。民间统计调查是非政府统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统计方法,是

社会调查。

2、民间统计调查的特征:(1)自愿性。政府统计调查是一种强制性的调查,它是由国家授权进行的,公民和法人有接受调查的义务。民间统计调查是民事行为,民间统计调查机构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的自愿、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因此民间统计调查是自原性调查。2、时效性。

二、民间统计调查的作用。1、弥补了政府统计的不足。2、普及和提高了公民、社会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意识。

三、民间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1、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能力相差悬殊,调查质量优劣难分。3、资料混杂,影响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四、民间统计调查的管理。民间统计调查结果必须经民间统计调查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公布。

第二节涉外调查管理

《统计法实施细则》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我国境内进行调查活动的,应当委托国内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

一、加强涉外调查管理的必要性。一是现有的涉外调查难以满足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二是涉外调查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调查质量不高等问题。三是利用涉外调查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提供虚假资料以损害委托者利益的事件了时有发生。

二、涉外调查的概念及类型。类型:1、受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委托、资助进行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2、与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合作进行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3、境外组织在华机构依法进行的市场调查。4、将调查资料、调查结果提供给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

三、涉外调查的特点:1、涉外性。2、自愿性。3、复杂性。

四、涉外调查管理的主要内容。1、对涉外调查机构进行资格认定。2、对涉外社会调查项目进行审批。

第七章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统计违法行为

一、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统计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

二、构成统计违法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基本特征):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3、统计违法行为是

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4、统计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三、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虚报行为有三个特点:其一,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违反了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其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过错;其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具有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瞒报统计资料的三个特点:其一,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违反了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其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其三,行为人在客观上有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和虚报、瞒报统计资料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伪造统计资料必须有主观地编造虚假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篡改统计资料必须有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的行为;而虚报、瞒报统计资料则不以此为条件。(三)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1、以书面形式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并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拒绝报送统计资料的。2、被检查单位拒绝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3、经《统计报表催报通知单》催报,仍然未在限定期限内报送统计资料的。(四)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行为。(五)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六)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行为。1、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统计法行为的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行为。3、违法主体也是特殊主体,即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打击报复的目的。5、情节比较轻微或者一般。(七)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行为。1、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2、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3、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八)国家机关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行为。(九)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的行为。(十)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利用统计调查进行欺诈活动的行为。(十一)不依法使用国家统计调查证的行为。(十二)违法进行涉外调查活动的行为。(十三)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行为。此外,《福建省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还补充规定了以下几种统计违法行为:1、毁灭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等统计记录的;2、干涉、妨碍统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3、错报、漏报统计资料且在规定时间内不予更正的;4、未依规定办理统计登记的;5、违反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规定的;6、不按规定设置、保存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的;7、其它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第二节统计法律责任

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统计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定的行为所应承担的处罚性法律后果。它的特点:1、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统计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3、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宝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4、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统计行政法律责任主要包括统计行政处罚和统计行政处分两种。

二、统计行政处罚。(一)统计行政处罚的概念及特点: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具有四个特点:1、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行政机关。2、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3、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不适用于民事违法和统计犯罪行为,不同于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4、被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的行为人。(二)统计行政处罚的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的原则;3、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三)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三、统计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主要特征:

1、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

2、行政处分的适用,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

3、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

四、统计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1、主体不同。2、对象不同。3、属性不同。4、针对的统计违法行为不同。

第八章统计法律监督与统计执法检查

第一节统计法律监督

一、统计法律监督的概念。统计法律监督属于广义的法律监督,即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力量的监督。

二、统计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1、统计法律监督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2、统计法律监督客体。3、统计法律监督内容。

第二节统计执法检查

一、统计执法检查的特点:统计执法检查是统计法律监督的一种主要形式。1、统计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国家授权的统计行政执法机关。2、统计执法检查,属于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是一种包括对统计法律适用和统计法律遵守两个方面的监督检查。3、统计执法

检查由具有法宝监督权的主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4、统计执法检查具有主动性。

二、统计执法检查的方式。1、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分为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2、根据检查涉及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3、根据检查主体的不同,分为联合检查和单独检查。

三、统计执法检查的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2、合法性原则。3、合理性原则。3、回避原则。4、保密原则。

第三节统计执法机构

一、统计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

我国现有的统计执法人员中,主要有专职统计检查员、兼职统计检查员和统计检查特派员。统计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出示统计行政执法证件,否则行政执法行为无效。

第九章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一般为:立案、调查、处理和结案。

第一节立案

一、立案材料的来源和审查。

二、立案的条件和程序。1、立案的条件:(1)有明确的行为人。(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事实存在,且违法情节较重。(3)依法需追究一定的法律责任。(4)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内的。2、立案的程序:(1)审查材料。(2)填写《立案审批表》。(3)领导审批。(4)立案。

第二节调查

一、调查前的准备。1、组成调查组。2、审阅案件材料。3、制定调查方案。

二、调查取证。1、派出调查人员。调查人员应从调查中组中选派,每一次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在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应出示有关的行政执法证件。否则,被调查人有权拒绝接受调查。2、搜集证据。(1)证据的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2)搜集证据的基本原则:搜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及时;搜集证据必须遵守法定程序;搜集证据应抓住重点,突出要害,取得主要证据。

三、审查证据、分析定性。1、审查证据。对证据的来源进行审查;对证据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对证据的形式进行审查;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进行审查。2、运用证据,分析定性。

四、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节处理

一、案件的审议。这是整个统计违法案件处理工作的关键性阶段。包括:1、对统计违法事实的审议;2、对违法事实的主要证据的审议;3、对所认定的违法性质、情节的审议;4、对立案、调查取证程序的审议;5、对调查报告提出的处理意见的审议。

二、统计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包含三个方面含义:1、告知义务是统计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2、统计行政机关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3、事先告知是统计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的一项权利。

三、行政处罚程序。1、简易程序。2、一般程序。3、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统计行政机关在对单位作出20000元以上罚款或者对个人作出2000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签发《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按以下程序组织:(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统计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2)统计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⑷听证由统计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⑸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⑹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⑺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四、决定。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决定,特殊情况经统计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五、执行。对处以罚款到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申请执行必须在法定时效内进行,申请人应在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节结案

第十章统计行政争议诉讼制度

第一节行政争议诉讼制度

一、行政行为。二、行政争议。三、行政争讼制度。1、行政复议。2、行政诉讼。第二节统计行政复议

一、统计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1、统计行政复议是特定行政机关的活动。2、统计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活动。3、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4、统计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而启动。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二、统计行政复议的程序。1、申请。2、受理。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受理:⑴申请人必须是认为统计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⑵必须指明明确的被申请人。⑶必须提出明确的复议请求和事实依据。⑷必须属于统计行政复议机关的受案范围。⑸必须属于该统计行政复议机关管辖。⑹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3、审理。

4、决定。

5、执行。

第三节统计行政诉讼及统计行政应诉

统计行政诉讼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识统计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统计行政机关接到起诉书副本后应确定出庭应诉人员。统计局局长是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法宝代表人,应出庭应诉,也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代理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第三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况。

第七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如果发现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应当提出,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

第十条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

第二十三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有权:(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三)揭发和检举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统计调查对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 1987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00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修订 2000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根据2005年12月16日修订)第二十四条乡、镇统计员执行乡、镇综合统计的职能。

第三十三条企业事业组织有《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体工商户有《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第七条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福建省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本省在省外、港澳地区、国外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不和报送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第三条建设单位在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开工前,必须到当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人员的调动,应事先征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三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因工作需要制发统计报表,必须按《统计法》第八条规定履行审批或备案手续。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制发。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本部门制订。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调查对象超过本部门管辖系统的,其中一次性统计调查表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定期性统计表,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第十六条统计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有权依法检查、查封被检查单位的统计台帐、原始记录及相关的材料;有权向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发了《统计检查查询书》,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接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拒报。

第十八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以对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企业事业组织有前款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3000-50000元的罚款。个体工商户处以300-5000元罚款。

第十九条违反统计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统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警告、通报;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以1000-20000元的罚款,对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处以100-2000元的罚款:(一)毁灭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等统计记录和干涉、妨碍统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二)错报、漏报统计资料且在规定时间内不予更正的;(三)未依本办法规定办理统计登记的;(四)违反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规定的;(五)示经审批擅自开展统计调查,制发统计报表的;(六)示经核定或批准擅自公布统计资料的;(七)不按规定设置、保存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的;(八)其它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福建省统计从业资格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到现工作单位所在地承办机关办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或变更登记:(一)拟上岗从事统计工作的;(二)工作单位变更的;(三)在一个以上单位从事统计工作的。

统计法基础知识第四章 统计从业资格证 章节习题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法基础知识:第四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A.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B.保守国家秘密统计资料 C.为领导决策服务 D.进行统计调查时出示工作证件 【答案】A 2.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的职权,不受侵犯。 A.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 B.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报告 C.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监督 D.统计调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 【答案】A 3.统计人员有权()。 A.对违反统计法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 B.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改正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c.公布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任何资料 D.对不真实的统计资料自行修改 【答案】B 4.下列各项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人员只要自己不弄虚作假,对下级报来的统计资料原原本本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统计资料报送上级,就可以不对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B.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不能拒绝、抵制,但应当向上级统计部门报告 C.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D.统计人员在入户调查时必须出示工作证件,在其他统计调查中可以不出示工作证件 【答案】C 5.下列各项属于统计专业职务的是()。 A.总统计师 B.统计局长 C.统计调研员 D.统计员 【答案】D 6.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是()。 A.国家统计局 B.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地市级统计局 D.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B 7.关于部门统计工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 C.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的,应当指定统计负责人 【答案】A 8.统计调查对象中,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是 ()。 A.法定代表人 B.统计负责人 C.会计人员 D.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 【答案】D

统计法基础知识

一、统计法基本问题 1.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统计法律规范,始见于()。B.周朝 2.西宁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属于。C.政府规章3.有权制定地方性统计法规的是。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什么时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A.1983年12月8日 5、2009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什么时间实施:2010年1月1日 6.下列什么机构有权制定统计行政规章。D,省级人民政府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A,《中华民国统计法》 8、保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要实行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9.《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属于。B.统计行政法规 10、我国政府统计的第一项法定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11、我国实行()的统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2.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是()。B.信息、咨询、监督 13.制定《统计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B.完整性 14.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统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A.独立的 15我国统计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政府统计活动 16、推进统计信息现代化的标志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17、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是()。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18、统计法明确要求,统计调查的对象提供统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二、统计调查管理 2.政府统计调查具有( )。C.强制性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准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实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属于( )。 A. 研究与实验发展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试验发展 2. 按《200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制度》,其统计范围为( )。 A. 全国大中城市 B. 全社会 C. 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 D. 常住人口数100万以上的县 3.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 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

A. 本组变量的值 B. 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 总体内变量的值 D. 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5. 我国城镇失业人员统计中,列为失业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为( )。 A. 15岁 B. 16岁 C.18岁 D. 20岁 6. 负责统一组织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的是( )。 A. 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 B. 省级以上普查机构 C. 地方各级普查机构 D.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7. 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全部企业划分为( )。 A. 3个大类,6个中类 B. 3个大类,16个中类 C. 6个大类,6个中类 D. 6个大类,16个中类

8. 别墅、高档公寓的单位面积造价一般相当于当地同等地段商品住宅造价的( )。 A. 1倍以上 B. 2倍以上 C. 3倍以上 D. 4倍以上 9. 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通常称为( )。 A. 商品销售总额 B. 商品零售总额 C. 商品销售利润 D. 毛利 10. 静态数列是反映( )。 A. 同一时间条件下总体内部的数量分布 B. 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C. 不同时间条件下总体的数量变化而形成的数量分布 D. 不同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11.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二者没相关系 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课件知识分解资料答案附后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8、余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二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试算不平衡,肯定有错;试算平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10、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 素:账户<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11、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 贷) 1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 额 13、总账(总括记录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账(详细记录业务)对 总账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总分类账户金额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金额合计 14、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15、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第五章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4、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原始凭证(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 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购销合同、各种申请单、银行对账单、债权债务对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6、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 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区分: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 7、原始凭证基本内容:名称、日期、单位和个人、内容、金额 8、原始凭证填写时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幵,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9、出纳人员办理收付款后,应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 “付讫”的戳记。 10、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7、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 依据。 8、记账凭证按照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收款凭证<借方科目为现金和银 行存款>、付款凭证<贷方科目为现金和银行存款>、转账凭证<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按照填列方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 12、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 一原始凭证需编制多记账凭证的,应在未附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上注明其原始凭证附在哪张记账凭证下 13、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 始凭证。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备考题(19)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备考题(19)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经济存量概念的是( )。 A.一段时间内的水库蓄水量 B.一个家庭当年的存款存入数额 C.一个企业当期的产品销售额 D.一个国家用货币单位计量的国民财产 答案:D 解析:理解存量是一时点的含义。 2.资产负债核算的范围是本国常住单位拥有的( )。 A.资产存量

B.负债存量 C.资产负债存量 D.资产负债流量 答案:C 3.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所采用方法一般为( ) A.现行市价法 B.永续盘存法 C.重置成本法 D.物价指数法 答案:B 4.已知某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部门非金融资产总值5000亿元,

金融资产总值2000亿元,该部门的金融负债2200亿元,则部门净资产为( )亿元。 A.6000 B.4800 C.6200 D.4000 答案:B 解析:部门净资产=非金融资产总值+金融资产总值-该部门的金融负债额 =5000+2000-2200=4800,故B正确。 5.已知某部门期初非金融资产为2000亿元,期内实物投资800亿元,非金融资产重估价200亿元,则期末非金融资产为( )亿元。 A.2200

B.2800 C.3000 D.2000 答案:C 解析:期末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期内实物投资+非金融资产重估 =2000+800+200=3000(亿元),C正确。 (二)多选题 1.作为经济资产,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 A.资产所有权为某个或某些机构单位所拥有 B.资产所有者能够对其实施管理和控制 C.所有者通过使用或持有这些资产可以在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

统计从业资格课件

2013《统计法基础知识》试题(A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它的制定者是()。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统计局 2、下列统计调查中,属于自愿性调查的是()。 A.国家统计调查 B.部门统计调查 C.地方统计调查 D.民间统计调查 3、统计法律规范内容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 A.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 B.政府统计调查活动的组织实施方式 C.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D.政府统计监督检查 4、下列关于统计执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统计执法规范化是指统计执法活动各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 B、统计执法制度化是通过建章立制对具体执法活动进行约束 C、统计执法制度化就是检查形式的制度化 D、《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是统计执法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5、重大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是()。 A.国务院 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国家统计局 D.全国人大常委会 6、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B、抽样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C、编制新的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 D、为确保数据质量,应当尽量提高调查频次 7、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中,左上角为其法定标志,列出的内容不包括()。 A.表号 B.报告期别 C.制定机关 D.有效期限 8、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应当以()。 A.周期性普查为主体 B. 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C.重点调查为主体 D.行政记录为主体 9、按照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2013年应开展的普查项目是()。 A.全国人口普查 B.全国农业普查 C. 全国经济普查 D. 全国劳动力普查 10、《统计法》所称统计资料的管理,其管理的对象不包括()。 A.企业留存的统计报表 B.企业按规定建立的统计台账 C. 某市统计局撰写的统计分析 D.某教师撰写的统计教研论文 11、根据《统计法》的规定,企业在上报统计报表前必须经过的程序是()。 报当地统计机构初审同意B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C经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统计负责人的审核并签署D经与统计台账核对无误 12、以下关于公布统计资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布统计资料,应当同时公布相应的调查对象的原始数据 B、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为准 C、国务院有关部门取得的所有统计数据,要与国家统计局协商一致后才能公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都由部门自行公布 13、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负责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 A、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B. 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C. 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D. 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14、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不得用于()。 A、汇总统计资料B. 统计以外的目的C.审核统计资料D. 检查统计资料 15、关于统计机构的设置,违反《统计法》规定的是()。 A. 某部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司 B. 某县未设立独立的统计局 C. 某乡未设立统计站 D. 某国营企业未设立独立的统计科 16、统计人员依法检查统计违法行为,属于行使《统计法》所赋予的()。 A.统计调查权 B.统计报告权 C.统计监督权 D.统计分析权 17、《统计法》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基本职责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坚决抵制外界干扰 C.及时搜集统计资料 D.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18、下列人员中,无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是()。 A、某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B、某私营企业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会计 C、某省工信厅财务处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D、某国有银行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19、统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的人员,自收到领取考试合格成绩单通知之日起,向承办机关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期限是()。 A.1年内 B.18个月内 C.2年内 D.3年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重点归纳

财经法规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会计法律的构成 一·法与会计法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具有以下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相对于思想控制,组织控制)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相对于道德,宗教,其他社会规范) 法是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师由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 会计法:会计法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发生经济关系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内容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会计法律:会计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制定的。是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 高层次,是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是根本大法。 立法宗旨:①规范会计行为②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③加强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提 高经济效益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法》时间效力:1999.10.31日修订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发生法 律效力,对2000.7.1日的行为没有追溯了。 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是会计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法律效力仅次于《会计法》。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制度核 算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其次于《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 ㈠《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作用:监督;对象:各级财政部 ㈡《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大企业,对外筹资的大企业。 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金融企业 ㈣《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不对为筹资的小企业,另外《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不能同时选择,但可以转换 ㈤《企业会计准则》①一项基本准则②38项具体准则③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地方性会计法规:略

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修正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即:信息、咨询、监督 第三条.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第六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九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一条. 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第十二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备案;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或者共同制定。其中,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第十三条. 应当对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十四条. 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或者原备案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停止有关统计调查活动。 第十六条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第十七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础(2)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 础(2) 1.直线趋势方程y=a+bx中,a和b的意义是()。 A.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B.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C.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D.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答案】D 2.若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曲线趋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A 3.若时间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C

4.若新产品从试销开始,销售量逐渐增大,到达成熟期后,销售量逐渐减小,直至被其它产品代替,与这个过程相符合的趋势方程是()。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D 5.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A.对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数 B.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C.对人口密度求其平均数 D.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答案】D 6.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A.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B.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C.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D.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答案】A 7.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方差 【答案】A 8.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8分和8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分和12分,能够判断()。 A.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B.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C.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D.无法判断 【答案】A 9.抽样调查抽选样本时,遵循的原则是()。 A.随机原则 B.同质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主观性原则 【答案】A 10.抽样误差是指()。 A.在调查过程中因为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2014年统计从业《统计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4年统计从业《统计法基础知识》 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20,共20分)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统计调查对象中的(B)对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A 法定代表人 B 统计部门负责人 C 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 D会计人员 2、统计资料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由谁决定(C) A 国家机关保密委员会 B 中央保密委员会 C 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 D 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 3、我国政府统计的第一项法定任务是(D) A 向政府提供统计咨询意见 B 对政府实行统计监督 C 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资料 D 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项目的是(A) A 基本单位普查 B 经济普查 C 人口普查 D农业普查 5、下列什么机构有权制定统计行政规章(D) A 国务院 B 所有市级人民政府 C部门县级人民政府 D 省级人民政府 6、在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统计资料的管理实行( A)。 A.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B.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C.分散管理原则 D.分级负责的原则 7、制定《统计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B) A 独立性 B 完整性 C 统一性 D合法性 8、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A) A.部门统计调查 B.涉外统计调查 C.民间统计调查 D.企事业统计调查 9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由谁审批?(B) A 国务院 B 国家统计局 C 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政府有关部门 10、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谁审批(A) A 国家统计局 B 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 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D 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11、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C)为基础 A 经常性抽样调查 B 统计报表 C 周期性普查 D 典型调查 12、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谁审批(B) A 国家统计局 B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 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D 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习题(2) 判断题 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值是可以相加的。( ) [答案]错误 2、2003年按不同专业划分的全国毕业生人数属于时期数列。( ) [答案]错误 3、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95亿人,这是一个时点数列。( ) [答案]错误

4、序时平均数中的“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间断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 ) [答案]正确 5、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假定现象在各个时点上是均匀变动的。( ) [答案]错误 6、编制时点序列时,其间隔应视研究现象在时期上变动的大小和快慢来决定。( ) [答案]正确 7、假定某公司产值的环比发展速度每年都等于120%,那么其间各年的逐期增长量是逐年增加的。( ) [答案]正确 8、假设某企业利润额每年都增加120万元,那么其间各年的环

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 ) [答案]错误 9、某公司2002年的产量是1996年的4倍,这说明这几年该公司产量翻了两番。( ) [答案]正确考试用书 10、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1(或100%),可表示为逐期增长量与前期水平之比。( ) [答案]正确 11、平均增长速度就是对各期环比增长速度求几何平均数。( ) [答案]错误 12、相邻的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 [答案]错误

13、总速度就是定基发展速度,它可由各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对比求得。( ) [答案]错误 14、某商店五年中商品销售额每年增加500万元,则商品销售额发展速度年年保持不变。( ) [答案]错误 15、以1961年为基础,2002年为报告期,计算粮食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开42次方。( ) [答案]错误 16、扩大时距修匀法可用来对时期和时点两种数列进行修匀。( ) [答案]正确 17、在确定移动平均数项数时,若原时间数列的指标数值出现周期性变化时,应以周期数作为移动平均的项数。( )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

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2009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 道题,共30分) 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2.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其划分的标志是()。 A.是否进行全面的登记、计量 B.是否全部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全面调查方案 D.是否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3.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60 B.215 C.230 D.285 4.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相对数和平均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则2000—2008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6.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 A.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 B.各种商品销售额的总变动 C.各种商品销售价格的总变动 D.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变动 7.下面关于点估计正确的描述是()。 A.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一种推断方法

B.点估计是对总体指标值的一种估计 C.点估计适用于对推断的准确程度与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使用 D.点估计是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8.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采取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9.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0.组距数列中的等距数列是指()。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组中值相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频率相等的数列 11.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职工工资水平提高3%,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7.00% B.7.12% C.7.10% D.12.00% 12.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 A.对比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相关分析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调查表法定标识的是()。 A.制表机关 B.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C.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D.填表时间 14.单位代码的赋码机构是()。 A.国家统计局 B.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D.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

2015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重点

会计基础 第一章总论 会计概念①货币计量②反映监督③一个单位④经济管理工作 财务会计对外①财务状况 ②经营成果侧重过去(为外部) ③现金流量 按其报告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对内①经营规划 ②经营管理侧重未来(为内部) ③预测决策 ①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是唯一的 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记录和计算、是基础 A设臵账户 会计基本特征 B复式记账 C填制和审核凭证 D登记账簿 E成本计算 F财产清查 G编制会计报表 ③具有核算和监督(基础职能) ④本质是管理活动

会计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反映职能) ①记账②算帐③报账 特点: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两者关系:不仅记录已发生的,还要面向未来核算是基础 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监督为保障2.会计监督(控制职能) 对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特点:货币监督 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3.预测功能 4.决策功能一般职能 5.评价功能 会计对象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所有者投入属于所有者权益 资金投入起点 向债权人借入属于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 供应 资金运用循环和周转生产中间 销售 偿还债务 资金退出上交税金部分终点 分配利润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经济业务事项: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在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大量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四资本的增减政策性强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正确核算其中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涉及到所有者、国家等方面的利益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除上述六项以外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有可能出现的新的会计业务)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①前提②合理设定) 1 会计主体(特定单位或者组织) (为准核算) 主体经济活动与所有者及职工的经济活动区别 空间范围 主体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 注意:区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概念。 2 持续经营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多选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多选题 1.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A.总体B.总体单位C.标志 D.变量E.指标)。 2.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商品零售额 B.工龄C.计划完成百分数D.合同履约率)。 3.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A.全国总人口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4.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D.统计整理E.统计分析)。 5.总体的基本特征有(A.同质性 B.大量性C.差异性)。 6.统计设计阶段的结果有(A.统计报表制度 B.统计调查方案C.统计分类目录 D.统计指标体系)。 7.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8.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重点调查 B.抽祥调查C.典型调查)。 9.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E.确定调查项目)。 10.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C.经常性调查方法)。 11.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属于(B.重点调查E.非全面调查)。12.重点调查是一种(B.非全面调查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D.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13.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D.调查曰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14.关于抽样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非全部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15.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B.专门调查E.统计报表)。 16.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C.确定调在单位和调查对象和报告单位D.确定调查项日和调查表E.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17.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的优势有(A.能够建立良好的跳问模式 B.能够当场对数据进行审核D.支持程序问卷的再使用)。18.在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B.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C.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T人数是变量)。 19.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20.下列统汁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21.下列哪种调查方式属于面谈访问(D.人户调查E.街上拦截访问)。 22.原始记录必须具备的特点是(B.最初性D.直接性)。 23.统计台账的特点是(A.按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B.是一种账册D.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24.概率抽样的特点包括(A.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B.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数值)。 25.下列有关概率抽样误差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小C.总体变异程度越小,抽样误差越小E.误差大小受抽样方法影响)。 26.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它( A.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D.对总体而言是分E.对个体而言是合)。 27.统计分组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两种,下述人口总体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B.按年龄分组D.按收入水平分组)。 28.指出下表表示的分布数列的类型(B.变量数列C.组距数列D.不等距数列)。 按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职工人数 50—60 60—70 70—80 80—100 5 10 20 15 合计50 29.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一l00%,第二组为100%-120%,第三组为120%以上,则会(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迭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l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应归第二组)。 30.某地区2005—2007年粮食产量如表所示:该表属于( ADE )。 单位2005 2006 2007 粮食总产量 粮食作物耕地面积亩产 万公斤 万亩 公斤/亩 11130 41 271.5 1240 42 267.6 11280 4l 275.1 A.简单表B.简单分组表C.调查表D.分析表E.时间数列表 31.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B.企业按产值分组C.企业按工人数分组D.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32.统计分组是(A.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C.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1)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1)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题 1、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时,会有()。 A.消费者实现利益最大化 B.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C.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相等 D.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 E.价格固定不变 标准答案:A, B, C, D 2、帕雷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包括()。 A.交换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B.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C.生产和交换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D.分配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E.使用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标准答案:A, B, C 3、垄断形成的原因包括()。 A.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B.专利制度 C.规模经济 D.准入制度 E.竞争导致的垄断

标准答案:A, B, C, D, E 4、垄断导致失灵的原因包括()。 A.垄断可以控制产量和价格 B.垄断利润破坏消费者均衡 C.垄断破坏生产者均衡 D.垄断导致寻租的产生 E.垄断使资金不能流转 标准答案:A, B, C, D 5、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 A.垄断 B.经济的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充分 E.信息不对称 标准答案:A, B, C, D, E 6、从经济学上讲,某人在公共场所进行的吸烟行为属于() A.消费的外部经济 B.生产的外部经济 C.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D.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标准答案:C 7、公共产品的产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指的是它具有()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标准答案:C 8、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别的经济体带来的额外收益时,经济学中称之为() A.公共产品 B.外部经济 C.交易成本 D.外部不经济

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 )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 )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

2016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2019年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6页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统计法实施细则》属于()。 A.统计法律 B.统计行政法规 C.规范性文件 D.统计基本法 2. 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包括()。 A.咨询、决策、监督 B.信息、咨询、监督 C.决策、指导、监督 D.信息、决策、监督 3. 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类。 A.部门统计调查 B.涉外统计调查 C.民间统计调查 D.企事业统计调查 4. 政府统计调查具有()。 A.自愿性 B.盈利性 C.强制性 D.平等协商性 5.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审批。 A.国家统计局 B.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D.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6. 统计调查应当以()为基础。 A.经常性抽样调查 B.统计报表 C.周期性普查 D.典型调查 7. 统计资料实行()公布制度。 A.定期 B.经常 C.及时 D.选择性 8. 统计资料的管理实行()。 A.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B.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C.分散管理制度 D.分级负责的原则 9. 国家统计数据以()公布的数据为准。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最先公布的部门 D.主管部门 10. 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A.坚持实事求是 B.保守国家秘密统计资料 C.对统计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保密 D.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出示工作证件 11. 统计人员有权()。 A.对违反统计法的政府机关进行罚款 B.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

C.公布自己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任何资料 D.对违反统计法的个人进行罚款 12. 某地方领导人认为该地方统计局提供的夏粮产量的数据来源有错误,便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修改了夏粮产量的统计数据,该领导人的行为属于()。 A.依法履行职务行为 B.行政监督行为 C.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D.伪造统计资料的行为 13. 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其基本特征是()。 A.实多报少 B.凭空捏造 C.非法修改 D.实少报多 14. 对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由()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以罚款。 A.公安部门 B.统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工商部门 15. 在统计执法实践中,被调查单位不按期据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视为()的行为。 A.迟报统计资料 B.屡次迟报统计资料 C.拒报统计资料 D.篡改统计资料 16. 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警告 B.罚款 C.责令改正 D.通报批评 17. 实施统计执法检查的主体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局法规检查机构 B.各级纪检监察部门 C.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18. 给予较大数额罚款的统计行政处罚案件,如果当事人要求,统计执法机关应当组织()。 A.听证 B.重新调查 C.仲裁 D.审理 19. 统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统计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A.15 B.30 C.60 D.90 20. 统计执法检查中,被处罚对象在接到处罚决定书后,如果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决定的,由查处机关依法()。 A.强制执行 B.起诉 C.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与被处罚对象协商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