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心理学教程

新编心理学教程

新编心理学教程
新编心理学教程

《新编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性格行为,包括共同心理和个体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最广泛、最主要、最核心

a.分类: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b.优点:实验室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

的关系

自然实验法——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现场实验法——不会有反应倾向;可以看出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缺点:实验室实验法——外部效度较低;难以消除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主试对被试的

影响。

自然实验法——可能受无关因素的影响;费时较长。

调查法:

a.分类:访谈法、问卷法

b.优缺点:访谈法——了解深入,但是调查对象偏少

问卷法——获得大样本数据、成本低廉

c.注意:样本选取的代表性、语言表达的恰当性、问题本身的敏感性、

个案研究法:获得数据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

a.优点:利于研究者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

能够给科学理论以挑战或者支持

对常规研究的一个补充

b.缺点:不能根据其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因果推论

观察者的偏见和数据上的偏差可能导致对个案研究结果的不正确解释。

个案研究的结果能否被推广取决于个案所属的总体的变异情况,一些特征要比

另一些特征在个体间的差异更大。

3.现代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是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正式形成。

a.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使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同时分析他们如何联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

b.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功能才是心理学研究的

主题。机能主义者没有放弃内省法,注重运用更多的研究方法。

c.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观点——受巴甫洛夫的影响,巴甫洛夫研究心理对生存的重要性,强调经

验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主张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反对内省法

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异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与遗传无关。

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割裂了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新行为主义将意识

作为刺激和反应的中间环节进行研究。

d.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观点——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研究方法以格塔式或整体为基础,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似动现象、动画

E.精神分析:创始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

观点——前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

是指可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潜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

验,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弗把无意识现象及其内容作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后期,弗对以三种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了修订,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

分,其中蕴含着一些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意识

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赫尔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

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在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在研究方法上,弗采用自由联想。对梦的解

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来研究潜意识。

感觉和知觉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感觉: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一切较

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反映,具有反射的性质,包括感受器和效应器。

知觉:通过人脑的加工,使人产生了对于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并了解了它的意义,这就是

知觉。

联系:

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感觉信息的整体反映,但它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加

和。

B.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还受到人

的各种心理特点的影响。

C.知觉不同于感觉并高于感觉,知觉一般需要各种感觉的联合活动。

D.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包括察觉、分辨、确认。

2.感觉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知觉的规律(知觉

的特征)

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分

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短暂停留,

这种情况叫感觉后效。其中以痛觉后效和视觉后效最为显著。视觉后效又称为视觉后像,分正负后像。与刺激物品质相同的叫正后像,反之则称为负后像。

知觉的规律:

A.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优先,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B.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C.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语言的指导作用,个体的知识和经验)

D.知觉的恒常性(形状的恒常性,大小的恒常性,明度和颜色的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与意识

1.意识状态

意识:我们对于自己和环境的知觉。

潜意识: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外,不被人们甚至自己察觉的意识

前意识:本来没有出现在意识中,但通过回忆可以出现在意识中的部分。

意识和注意的关系:

第一、意识和注意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第二、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内容。

第三、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能持续在有意义的事物上,当进入休息时,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注意也停止了活动。

几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

睡眠的作用:

第一、睡眠具有保护的功能。

第二、睡眠可以保护身体机能

第三、睡眠可以促进成长

第四、睡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记忆。

睡眠的五个阶段:

第一、思维休息阶段,大约5分钟。此时我们的意识处于朦胧状态。

第二、浅睡眠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叫醒,但确实睡着了。

第三、深睡眠阶段和重度深睡眠阶段,大约30分钟。我们很难被叫醒。

第四、快速眼动阶段,每隔半分钟我们的眼睛会突然转动,预示着梦的开始。

梦:

梦存在的原因:被压迫的欲望说。为睡眠中的大脑提供刺激,以发展和维持大脑中的神经通路说。

失眠:

第一、失眠是心理、环境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第二、治疗失眠的方法:药物治疗,环境治疗,心理治疗。

催眠

催眠的状态:催眠是一种很特殊的意识状态。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

知觉、记忆和自我控制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在这种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容易被暗示。

催眠的原因:意识功能分离说。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有特殊的关系。

冥想

冥想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可以使情绪平静

第三、增强免疫力

第四、增强意识,获得启迪。

冥想的形式:开放式冥想和专注式冥想

第五章学习

1.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包括获得和消退、泛华和分化。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所有的学习都可以定义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这种联结

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过程。联结试-误说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叫工具性的条件反射。有机体因为某种行为的结果而学会这种行为。包括强化、惩罚和消退、行为塑造。

顿悟学习理论:苛勒

潜在学习理论:习得认知结构

观察学习理论:包括直接观察学习、综合观察学习、抽象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第六章记忆

1.理解记忆的定义及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定义:保持并回忆过去的经历的动态心理机制。

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存储、提取。

2.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者间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特点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短,约为0.25至4秒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约为30秒;容量有限约为7加减2个单元,主要以声音形式编码。

长时记忆:记忆时间长,编码系统复杂,以语义编码为主。

联系和区别:属于记忆的三级加工系统,但是记忆各阶段的加工是平行的,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包含在长时记忆中。

遗忘的表现、原因和一般规律

遗忘的表现:想不起过去的经验或者错误的再现过去的经验。

遗忘的原因:

第一、降低脑消耗,减轻脑负担。

第二、走出创伤,开始新的生活。

遗忘的一般规律:先快后慢

第八章需要与动机

1.需要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需要的含义:人类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对自身及外部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动态性、社会性。

需要的分类: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的含义、功能及分类

动机的含义: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动机是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保护功能。

动机的分类: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一、动机和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二、动机的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动机对行为效果得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4.需要与动机的理论中特别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等

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1.情绪情感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含义: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一、情绪倾向于个体对基本需求欲望的态度体验,情感倾向于对社会需求欲望的态度体验

第二、情绪包括生理反应、主观感受、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第三、情感主要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具体表现为幸福、仇恨和厌恶等。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第十章能力

1.能力的定义:保障个体顺利完成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2.智力理论特别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论、智力的群因素论、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的pass模型、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成功智力理论。

3.能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人的主观能动性。

4.智力测验

心理测量的必要条件:信度、效度、常模

智力测量的工具: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

创造力测量的五个分测验:词汇联想测验、物体用途测验、隐蔽图形测验、寓言解释测验、组成问题测验。

第十一章人格

人格的定义及其特点,气质的类型

人格的定义: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本质性定义

人格的特点:稳定性、独特性、复杂性、整体性

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张飞

多血质——王熙凤

粘液质——林冲

抑郁质——林黛玉

2.人格理论特别是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人格的特质和类型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卡尔特的特质理论

大五人格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理论:

人格的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人格的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能联系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

人格测验

自陈式测验

优点:简单、客观

缺点:虚假作答、个人自我认识不准确投射式测验

优点:关注整体性

缺点:不够客观、计分麻烦,不实用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它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如灵感状态、犹豫状态;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发展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包括三方面内容: 1.知识和技能掌握; 2.智能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 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4、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6、动机或学习动机 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指向某一目标 强化功能:维持和调整活动 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8、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所谓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型、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10、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2.简述心理学任务。 答:一、描述。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二、解释。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 A中老年心理学B婴幼儿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验学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A个体心理发展B婴幼儿心理发展 C青少年心理发展D中老年心理发展 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 A儿童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中老年心理学 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A卢梭B福禄贝尔 C达尔文D普莱尔 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

A霍尔B格塞尔 C普莱尔D达尔文 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儿童心理学》B《青少年心理学》 C《一个婴儿的传略》D《儿童心理之研究》 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D20世纪20~30年代 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 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 A19世纪90年代之后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D20世纪末期之后 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A2500多年前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D4500多年前 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A弗洛伊德B荣格 C阿德勒D艾里克森 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 A18世纪30~40年代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D20世纪30~40年代 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 C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黄翼的《儿童心理学》 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 A30年代B50年代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体育心理学试题新编

体育心理学试题新编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归于心理因素。( A ) %%% D. 60% 9.自行车选手在与他人比赛时速度会更快,这被称作“社会促进”现象。(对) 7.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是学派的理论。(C )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8.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学习策略是。(A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复杂到简单 9.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B ) A.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 B.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C. 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 D.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0.人本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C ) A.决策者 B.执行者 C.传授者 D.促进者 3.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B ) A. 物质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4.对踢足球感兴趣的人,满足于通过足球运动来锻炼身体的兴趣是。(B ) A. 广泛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5.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B ) A. 乐趣 B. 广泛兴趣 C.有趣 D. 直接兴趣 7 C ) A.乐趣 B.直接兴趣 C. 有趣 D. 物质兴趣 8.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D ) A.运动兴趣 B.运动爱好 C.运动诱因 D.运动需要 9.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是。(A ) A.中心兴趣 B.核心兴趣 C.重点兴趣 D.唯一兴趣 3.一般来说,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对) 8.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对) 4.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体育活动的结果,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复习题一答案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练习题》 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3.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4.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5. 用500赫兹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在实验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作(),实验后期,狗只对500赫兹的声音有反应,而对其他近似的刺激无反应,这被称为()。 6.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 7. 奥苏贝尔认为()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9.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10.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11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12.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13.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14. 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这种知识属于()知识;学生不仅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而且可以根据公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用公式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知识属于()知识。 15.()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6.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的结果。 17.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被称为(),而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前者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这个中性刺激就被称为()。 18.教师对幼儿说:“请你收拾好小玩具柜,在收拾的过程中,每2分钟,我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属于()。 19.()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20.奥苏贝尔认为()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20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2020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6.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教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教育学和动作技能学习等学科有很大关联。

新编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过程是意志、情感过程的基础。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③(调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 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的任务: 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 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4.研究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6.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哲学心理思想的创始人 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 1878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思辨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清代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脑髓说 心理学的分支: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新编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新编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同一组被试接受两个等值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 A.重测信度 B.复本信度 C.折半信度 D.内部一致信度 2.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安全的需要 3.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种观点是()A.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B.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 C.归因理论 D.人本主义动机理论 4.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理论,以使自己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时教师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书的角色 B.育人的角色 C.管理的角色 D.研究的角色 5.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实现的学习理论派别是()A.联结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6.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7.下列不属于影响学习策略的内部学习条件的是() A.原有知识背景 B.元认知水平 C.训练方法 D.归因模式 8.影响教学工作最早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转化说 9.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定势 B.高原期 C.抑制 D.起伏 10.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这指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心理测验法 12.美国于1987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中,将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多少作为弱智的诊断标准之一?()

新编心理学教程课后练习答案14年

简答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 描述现象、解释原因、预测发生、控制心理、提升质量 2..如何理解科学的心理观?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得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影响无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主观状态 3.引起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心理学因素有哪些? (1)活动目的和任务(2)稳定的间接兴趣(3)活动过程的组织(4)坚强的意志力 4.简述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5.感知规律有哪些?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目的律、差异律、活动、组合、调节、协同、(目差活组调协) 遵循感知规律目: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差:教师应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活:为了讲明事情发展过程多用工具演示实验组: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调:运用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要现象和词结合协: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成效 6.什么是观察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观察的能力,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客观事物的各种典型的但却不太明显的知觉能力 (1)激发求知欲,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2)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广度和深度(3)教会学生观察的技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随时观察的习惯 7.简述影响识记和保持的因素? 识记影响:识记的目的性、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识记时的情绪状态、识记时感觉通道保持影响: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8.如何指导学生复习 9.思维的基本活动过程与形式分别有哪些? 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0.想象的加工方式有哪些?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1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活动过程有哪些? 准备、酝酿、明朗、验证阶段(准酝明验)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