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土壤肥料概述

知识目标

能描述土壤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树立保护土壤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能力目标

能说出当地主要土壤类别的名称;

列举出当地经常施用的肥料名称。

1.1土壤肥料概念

1.1.1什么是土壤

土壤是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发育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1.1.2什么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条件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有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肥力,是未经农业利用的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能力。人工肥力是在人为因素(耕作、灌溉、施肥及其他技术措施)影响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是在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作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了来的。

1.1.3什么是肥料

凡能够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肥料分为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三大类。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是指在工厂里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或采用天然矿物生产的肥料。有要肥料,又称农家肥料,是指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多种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的改土肥田物质。生物肥料,又称微生物肥料,是指由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物配料配制而成生物性肥料,是一种间接性肥料。

1.2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

1.2.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础

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有以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营养库作用。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③雨水涵养作用。④生物的支撑作用。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寺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地球表层系统中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土壤圈覆盖于地球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机有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磁卡极其重要作用: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着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质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球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因此,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培肥管理是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基础

5.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作为资源,是和水资源、大气资源一样被称为可再生资源。但是从土壤的数量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性,有限的土壤资源供应能力与人类对土壤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2.2肥料是植物的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肥料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我国农业部门则认为这一比例在40%左右。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①改良土壤,提高肥力。②促进植物生长。

③提高产量。④增进品质

自测练习

重要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肥料有效肥力人工肥力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土壤在植物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2.土壤在地球陆地系统中有何重要作用?

3.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三相物质的基本组成与性质;

认识土壤三相物质对植物生长与土壤肥力的作用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壤肥力因素合理调节,培肥土壤。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进行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水分含量,判断其墒情;

能熟练判断当地土壤质地类型,合理选种植物;

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判断肥力状况。

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2.1.1土壤矿物质

土壤中所有的无机物质的总和称为土壤矿物质,它们主要来自于岩石与矿物的风化物,少部分源自于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产物。一切自然产生的化合物或单质称为矿物,根据其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将矿物分成两大类,即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而遗留在土壤中的原始成岩矿物,是由熔融的岩浆直接冷凝所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

在土壤中,次生矿物主要存在于土壤黏粒中,故次生矿物又称黏土矿物。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华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而新形成的矿物。2.1.2岩石与岩石风化

1.土壤中的岩石

根据岩石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将其分成三大类。一是岩浆岩,是由熔融态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岩石,也称为炎成岩。二是沉积岩,是指由原先岩石的碎屑、溶液析出物或有机质以及某些火山物质,在陆地或海洋中经堆积、挤压而成的一

类次生岩石。三是变质岩,是指地壳中原来的岩石由于受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当岩石矿物由于地质运动露出到地表后,地表的水分、温度、气体等环境条件与它们形成时不一样,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形态、结构、大小等变化,岩石矿物在地表自然因素作用下发姓的这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华物理风华也称为机械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反应其变化主要是大小、外形的变化。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或反应,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元素组成和结晶结构发生变化两方面。化学风化的形式有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还原等。

(3)生物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岩石矿物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风化产物无论是残留在原地,还是在重力、风、水、冰川等作用下通过搬运和沉积作用,均要成为各种类型的土壤母质。

3.成土母质

岩石、矿物风化形成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有的残留在原地堆积,有的受风、水、策略和冰川等外力作用搬运到别的地方重新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物。

2.1.3土壤颗粒组成

1.土壤粒级

土壤帅各种大小不同的矿质土粒组成的,它们单独或相互团聚成土粒聚合体存在于土壤中,前者的上粒称为单粒,后都称为复粒。大小不同的土粒,由于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不相同为了研究和使用方便,根据土粒的粒径和性质将其划分为若干等级,称为粒级。

国际上土壤粒级的分级标准有很多,但一般将土粒由粗到细分成石砾、沙粒、粉沙粒和黏粒4组。卡庆斯基制中将小于1mm,但大于0.01mm的那部分土粒称为物理性沙粒,而将粒径小于0.01mm的那部分土粒称为物理性黏粒,这种分级方法在生产上使用较为方便。

2.不同粒级的矿物组成

不同粒级的矿物类型相差很大。沙粒和粉沙粒主要是由石英和原生矿物组成,而黏粒绝大部分矿物是次生矿物。沙粒中石英的含量大于80%,而黏粒中次生矿物的含量也大于80%。

3.不同粒级的化学组成

由于和粒级的化学组成不同,相应的化学组成也相差很大(表2-7)

表2-7不同粒级的化学组成(%)

粒级粒径/mm SiO2AI2O3Fe2O3CaO MgO K20 P2O5

沙粒粉粒黏粒

1-0.2

0.2-0.04

0.04-0.01

0.01-

0.002

<0.002

93.6

94.0

89.4

74.3

53.2

1.6

2.0

5.1

13.2

21.2

1.2

1.2

1.5

5.1

13.2

0.4

0.5

0.8

1.6

1.6

0.6

0.1

0.3

0.3

1.0

0.8

1.5

2.3

4.2

4.9

0.05

0.1

0.1

0.2

0.4

2.1.4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又称土壤机械组成。

1.土壤质地分级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组。质地分级与土粒分级一样,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国内常用的有国际制和卡庆斯基制。

2.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孔隙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能,进一步影响土壤的水、气、热及养分转化等肥力因素。对于大部分的土壤肥力性质来讲,沙土与黏土的各种性质正好相反,而壤土居于两者之间。

(1)沙土类土粒闇孔隙大,通气透水能力咈,保水性差,易旱。养分含量低,有机制质分解快。由于黏粒含量低,保肥力弱,但施肥易见效。

(2)黏土类其肥力一般与沙土类正好相反。土粒间多毛管和非活性也隙,通气透水能力差,但保不性强,易旱易涝。由于通透性差,有机质矿质化速率小于沙土,有机质含量一般稍高于沙土,保肥力强,养分含量高。

(3)壤土类壤土的肥力牲和农业生产特点均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是一种比较优良的质地类型,兼有沙土和黏土的优点,却没有两者的不足,因此能适合大多数作物。其耕性也好,但在粉沙粒含量过高的情况下会出现灌水后淀浆板结的现象。

3.土壤质地的利用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质地有一定的适应性(表2-10),大部分农作物对质地的适应范围较广,但部分园艺作物,特别是部分花卉作物对质地的适应范围较窄。

表2-10主要植物对质地的适应性

作物种类土壤质地作物种类土壤质地

水稻

大麦

小麦

玉米

黄麻

棉花

烟草

甘薯、茄子

甘蔗

西瓜

甘橘

枇杷

黏土、黏壤土

黏壤土、壤土

壤土、黏壤土

沙壤土

黏壤土

沙壤土-黏壤土

沙壤土、壤土

沙壤土

沙壤土、壤土

黏壤土、壤土

沙壤土

沙壤土-黏壤土

壤土、黏壤土

黏壤土、黏土

马铃薯

萝卜

莴苣

甘蓝

白菜

大豆

碗豆、蚕豆

油菜

花生

葡萄

苹果

沙壤土、壤土

沙壤土

轻壤土-黏壤土

沙壤土-黏壤土

黏壤土-壤土

黏壤土

黏土、黏壤土

黏壤土

沙壤土

沙壤土、砾质壤土

壤土、黏壤土

沙壤土-黏壤土

砾质黏壤土、黏土

壤土、黏壤土

4.土壤质地改良

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土壤质地不适应所选用作物需要的情况或者某一地区由于母质的原因,土壤质地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2)掺沙掺黏,客土调剂

(3)引洪漫淤,引洪漫沙

(4)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

(6)因土制宜,加强管理

2.2土壤生物与有机质

2.2.1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是指全部或部分生命周期在土壤中生活的那些生物,其类型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型,无论是从生物数量上看,还是从生物的鲜重来看,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占土壤生物的大部分。

1.土壤生物类型与生理特点

(1)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包括众多的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螨类、线虫和原生动物等,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螨类等。土壤动物中生物量一般为土壤生物量的10%-20%。

(2)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生物类型,种类多、数量大,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类群,其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真菌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数量最少。1)细菌。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70%-90%。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很小,较大的个体长度很少超过5μm,但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大,代谢强,系列快,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大。土壤细菌以杆菌为主,其次是球菌。土壤细菌的最适温度为20-400C,最适pH为6.0-8.0。2)放线菌。土壤放线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

的5%-30%,土壤放线菌是典型的好氧性微生物,适宜在中性至偏听偏信碱性、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3)真菌。土壤夫菌约有170个属,690多种,广泛分布隆迪于耕作层中。土壤真菌大多是好气性的,耐酸性较咈,最适pH为6.0-7.5。

(3)土壤植物土壤植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等植物而言,主要是指高等到植物地下部分,包括植物根系、地下块芭(如甘薯、马铃薯等)

2.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一般来讲,越是肥沃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和碳源物质较丰富,则相应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越多,同理,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远高于底层土壤。

越是靠近根系的土壤,其微生物数量也越大,说明根系周围的土壤要比远离根系的土壤肥沃。通常把受到根系明显影响的土壤范围称为根际,一般距根表2mm范围内的土壤属于根际。

3.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1)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与土壤养分的循环

(2)影响土壤无机物质的转化

(3)固持土壤有机质

(4)生物固氮

(5)净化土壤

2.2.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土壤生物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及其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和转化后的物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自然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长在土壤上的高等绿色植物,其次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是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残茬和根系及分泌物、工农业副产品的下脚料、城市垃圾、污水等。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一般呈三种形态;一是新鲜的有机物质,指刚进入土壤不久,基本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二是半分解的有机物质,指部分受到微生物分解,多呈分散的暗黑色碎屑和小块,如泥炭等。三是腐殖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最主要的一种形态,占有机质总量的85%-90%。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动为10-200g.Kg-1,我国大部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为10-40g.Kg-1。

气候条件、植物类型、农业利用方式、土壤质地、母质类型等因素影响到土壤有机质含量。3.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元素是C、O、H、N等,分别占有45%-58%(平均含量58%)、34%-40%、3.3%-4.1%和3.7%-4.1%,还含有一定比例的P和S。土壤有机质中C 与N含量的比称为碳氮比,一般土壤有机质的C/N为10:1左右,简写为10。从化合物组成来看,土壤有机质含有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等高分子物质。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生物,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分解与合成作用为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制南转化有矿质化和腐殖化两种类型。

(1)土壤有机制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土壤生物,特别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分解作用。有机质的矿质化大体上分成两步:一是在土壤酶的作用一上,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第二步是大部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以一定方式进一步被分解转化。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腐殖质的过程。目前对腐殖化过程的具体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壤微生物将动植不包分配经初步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的结构单元。第二阶段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第一阶段形成的组成单元缩合为腐殖质。

5.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普通生命物质进入土壤后在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转化后重新合成一类高分子深色有机物。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碳、氧、氢、氮、磷、硫等元素组成,以及与腐殖质形成腐殖酸盐的阳离子。在不同的土壤中,腐殖质各组成分的元素含量相差很大。腐殖质的C:N:P:S大约在100:10:1:1。

6.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必需的碳、氮、磷、硫及其他种类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通常称为有机养分。必须通过矿质化,转化为无机态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有机质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而且在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也能促进土壤其他矿质大部分的转化,特别是提高溶解度较低的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2)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能力有机质是一种带负电荷量最高的土壤胶体,通过阳离子交换作用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主要通过调节矿质上粒间的黏结性而作用于土壤结构、耕作等物理性质。

(4)其他方面的作用有机质是大部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所以,能够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的活性越强,则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的转化鼓掌率就越愉,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7.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反映土壤有机质转化速率的参数是矿化就绪和腐殖化系数。每年因矿质化而水泵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为矿化率,影响土壤矿化率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碳氮比,温度和水分条件。腐殖化系数是指每克(或千克)干有机物施入土壤后,转化形成的腐殖质的质量(g)(或kg),一般有机物料的府殖化系数为0.2-0.5。

2.3土壤水分

土壤中的水并不是纯水,而是溶解有一定浓度无机、有机离子和分子的稀薄溶液,也称为土壤溶液。

2.3.1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称为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

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之所以能够把水分保持在土壤中,是因为土壤对水分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吸引力必然大于重力。根据土壤对水分吸收力的不同,将土壤水分分成以下的类型:

(1)吸湿水是指固相土粒借助表面的分子引力从大气中吸收的那部分态水,通常在土粒表面形成单分子水层。

(2)膜状水吸湿水含量达到最大后,土粒剩余分子引力吸附剂的液态水为腊状水。

(3)毛管水通过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也隙中的水分为管水,毛管水对作物全部有效。

(4)土壤重力水指土壤中只受重力作用沿着大孔隙向下运动的那部分水分。只有当土壤水分含量高过土壤田间持水量时才能出现重力水。

2.土壤水分的能量状况

水分在土壤中所受到吸引力的大小通常用两个指标来表示:即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

(1)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是指单位量水分受到的吸引力的大小,其单位等同于压力单位,即可以用MPa等单位表示基吸引力的大小。

(2)土水势土水势表示水分在一定的土壤中所具有的能量状况。是指将无限少量的纯水在标准状况下可立陶宛等温地移动到土壤中,每单位量纯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3.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最大有效水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但质地黏于壤土的土壤,其最大有并效水含量变化不大。有机质能够促进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而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改善土壤的孔隙性质,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有效水的最大含量。

2.3.2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2.容积含水量: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水体积/土壤总体积*100%

3.相对含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100%

2.3.3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

1.作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

水分是作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一般新鲜作物体内的含水量达到60%-90%,不同的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含水量有一定的差异。当作物生长的在含水量一直比较高的土壤中,则形成单位量干物质所水泵的水分要大于生长在相对于旱土壤中的植物。

不同类型作物每形成单位量干物质需不量相差很大,同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也不相同。

2.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土壤中有效养分迁移到根表的机理有截获、质流和扩散三种方式,而其中质流和扩散起到主要作用,它们均需要在足够的水分条件下进行。所以,土壤水分能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2.3.4土壤水分调节

水分调节的目的是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水、气、热环境,调节的方法有多种。

1.灌溉

灌溉是增加农田水分含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2.排水

排水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将农田内多余水分排出土壤的一种生产措施,是生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生产措施。根据排水目的,农田排水可分为排除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排除表层土壤内滞水三类。

3.蓄水保墒

墒是土壤水分的另一种习惯称法,保墒是使土壤维持一定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耕作措施也可以达到减少土壤水分损失、维持土壤含水量的目的。

4.发展节水农业

发展节水农业须做好下列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建立节水和耗水的输水系统;第二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提高单位灌溉水的生产效率;第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2.4土壤空气

2.4.1土壤空气组成

土壤空气来自于大气,但在土壤内,由于根系和微生物等的活动,以及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受到土壤孔隙孔隙性质的影响,使得土壤空气的成分与大气有一定的差别。

与大气相比,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如下:第一,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大气。第二,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第三,土壤空气的村对湿度比大气高。第四,土壤空气中有时像甲烷等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高于大气。第五,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化很大。

2.4.2土壤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在气的交换能力或速递称为土壤通气性,如交换速率快,则土壤的通气性好,反之,土壤的通气性差。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机理如下:1.土壤空气的整体交换

土壤空气在一定的条件一整体或全部移出土壤或大气以同样的方式进入土壤称为土壤空气的整体交换。整体交换能较彻底地更新土壤空气,其作用的动力是存在气体的压力美。

2.土壤空气的扩散

某种物质从其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的移动称为扩散,土壤空气扩散是指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沿其浓度降低方向运动的一种过程。

2.4.3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土壤空气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还影响土壤肥力状况。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要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

4.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2.4.4土壤通气性调节

调节土壤空气的主要措施是: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培育和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改善勇气性;客土掺沙掺黏,改良过沙过黏质地;雨后及时中耕,消除土壤板结;灌溉结合排水,排水可以增加土壤空气的含量,灌水以降低土壤空气的含量,也可促进土壤空气的更新。大规模农业生产一般不会对土壤采取强制通气的方法。

2.5土壤热量

2.5.1土壤热量来源

土壤热量有一咱来源,即太阳辐射、生物产热和地球内热,以太阳辐射为最主要的来源。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一部分被云层以直接反射到太空,一部分被云层和大气吸收,剩余部分才能到达土壤表层,另外被大气和去层吸收的一部分太阳辐射也可以通过辐射形式到达地表。

微生物在分解转化有机质时释放的热量称为生物热。有机质有部分简单无机物在被微生物转化分解时,这些物质贮存的部分化学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另外一部分化学能则直接转化为热量进入环境中。生物热虽然数量较少,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提高或维持土壤温度。

2.5.2土壤热性质

土壤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接受的掂量和损失的热量的损失的热量数量,而土壤热量损失数量的大小主要受热量(也有称作热容量)和热导率大小等土壤热性质的影响。

1.土壤热容

单位质量或容积土壤,温度每升高10C或降低10C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数量。如以质量计算土壤计算数量则为质量热容;如以体积计算土壤数量则为体积热容。两者的关系如下:

体积热容=质量热容*土壤容重

土壤热容的大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率。热容大,则土温变化慢;热容小,则土温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含水量低的土壤,则土温随气温变化的变幅大,反之则变幅小。

2.土壤热导率

土壤热导率指土层厚度1cm,两端温度相差10C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的热量,其单位是J.Cm-2.s-1.K-1。与影响土壤热容大小的原因一样,由于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稳定,所以土壤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相对含量。水分含量高,空气含量低,则土壤热导率高;反之,热导率低。热导率越高的土壤,其温度越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反之,土壤温度相对稳定。

3.土壤导温率

无论是热容还是热导率均不能直观地反映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恧增温率,也称为热扩散率,就能直接地说明土壤温度的变化速率。它是指标准状况下,在单位厚度(1cm)土层中温差为10C时,单位时间(1s)经单位断面面积(1cm2)进入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发生的温度变化值。

土壤热容和热导率是影响其导温率的两个因素,可以用下式表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壤导温率=土壤热导率/土壤体积热容

2.5.3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1.土壤温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温度既可作用于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反应,也可以通过作用于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物质的转化,而且对后者的影响更要远大于前者。

2.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不同类型作物种子萌发时的需的最适温度范围相差很大。但对具体作物来讲,在其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则土壤温度越高,种子萌发越快;反之,土温越低种子萌发就越慢。

2.5.4土壤温度调节

土壤温度调节是指提高或降低土壤温度,或延缓土壤温度提高或降低的速率。可以通过生产措施和工程措施调节大田和栽培设施的土壤温度以及生长环境温度

1.非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

只有通过耕作措施加快土壤温度的提高或延缓土壤温度的下降达到调节非设施农业土壤的温度。

2.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

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分为保温或增温与降温或减缓温度上升两个方面。

对于保温或增温措施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人工给土壤补充热量;二是通过减少热量的损失起来保温的作用;三是在部分栽培设施中采用保温材料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降温或减缓温度上升的措施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一是加温(水)法;二是用深色材料进行覆盖,减少到达设施内的太阳辐射量,减慢温度上升幅度;三是用强制排风法,将设施内的热量随风带走,起到降温或减慢温度上升的作用。学习思考

1.从体积和质量叙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2.风化作用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简述土壤水分调节的方法。

4.说明不同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特征。

5.说明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

认识土壤孔隙性、结构性、保肥性与供肥性、物理机械性与耕性、酸碱性与缓冲性等土壤基本性质;

认识土壤基本性质对植物生长与土壤肥力的作用;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壤基本性质合理调节,培肥土壤。

能力目标

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容重,计算土壤孔隙度,判断土壤松紧状况;

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pH,判断土壤酸碱状况。

土壤的基本性质可分为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其中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3.1.1土壤孔隙性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1.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质量,单位是

g.Cm-3ak 1.m-2。

2.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质量单位也是g.Cm-3ak 1.m-2。

土壤容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数据,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用途有:

(1)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序和孔隙状况

(2)计算土壤质量及土壤中物质的量利用土壤容重可以计算单位面积土壤的质量,并能计算单位面积土壤中水分、有机质、养分、盐分等质量。

4.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大小、形状不同,无法按其真实孔径来计算,因引土壤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称为当量孔径。土壤水吸力与当量孔径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d=3/s

d—当量孔径,单位为毫米(mm);

S—土壤水所承受的吸力,单位为千帕(kpa)。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3-3所示。

表3-3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

孔隙类型通气孔隙毛管孔隙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径土壤水吸力

主要作用

>0.02mm

<15kpa

此孔隙起通气透水作

用,常常空气占据

0.02-0.002mm

15-150kpa

此孔隙内的水分受毛

管力影响,能够移动,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起

到保水蓄水作用

<0.002mm

>150kpa

此孔隙内的水分移动困难,

不能被作用吸收利用,空气

及根系不能进入

5.影响土壤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孔隙状况主要受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和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

(1)土壤质地黏重土壤以毛管孔隙与无效孔隙为主,且数量多,总孔隙度较大;沙质土壤的通气孔隙大小相对增多,但毛管孔隙与无效孔隙少,总孔隙度低;壤质土壤孔隙大小分配恰当,既有适量的通气孔隙,又有较多的毛管孔隙。(2)土壤结构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与团粒之间有适量的通气孔隙,团粒内部有大量的毛管孔隙,无效孔隙很少,大小孔隙比例恰当;而其他不良结构的土壤中,结构体内无效孔隙多,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大孔隙过多,有的称为裂缝,可见大小孔隙比例失调,对植物生长不利。

(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时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多孔,总孔隙度较高。

(4)土壤松紧状况疏松多孔的土壤受到降水、人畜践踏、机具碾压、重力等作用后,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孔隙度下降。而增施有机肥料或者采取深耕,中耕等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松紧状况,调节土壤孔隙性。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生产实践表明,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3.1.2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1.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征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四大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为0.25-10mm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

团粒结构的主要特点和肥力特征如下:团粒与团粒之间有适量的通气孔隙,水少气多,好气微生物活跃,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养分释放快;团粒内部有大量的毛管孔隙,水多气少,嫌气微生物活跃,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养分可以得到贮存;因此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耕作效果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扩展、延伸,是植物生长发育最理想的土壤结构。

(2)块状与核状结构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m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2.土壤结构被破坏的因素及改良的措施

团粒结构被除数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或大小漫灌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耕作不当;机械、人畜对土壤的挤压;土壤发一盐碱化;有机肥用量减少导致土壤结构变差。

改良不良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主要有:

(1)增施有机肥料

(2)调节土壤酸碱度

(3)合理耕作

(4)合理轮作

(5)合理灌溉、晒垡、冻垡

(6)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3.2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包括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他受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迹的性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影响土壤耕作。

3.2.1土壤物理机械性

1.土壤黏结性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相互黏结在一起的性能。

2.土壤黏着性

土壤黏着性是指土粒黏附于外物上的性能,是由土粒-水膜-外物之间相互吸附而产生的。

3.土壤胀缩性

土壤吸水体积膨胀,失水体积变小,冻结体积增大,解冻后体积收缩这种性质,称为土壤的胀缩性。

3.2.2土壤耕性

1.重量耕性好坏的标准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物理性和物理机械性的总称。土壤耕性的好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耕作的难易程度

(2)耕作质量的好坏

(3)适耕期的长短

2.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到土壤物理机械性,从而影响土壤耕性;土壤质地与耕性

的关系也很密切。

3.改善土壤耕性的措施

(1)掌握耕作时土壤适宜含水量

(2)增施有机肥料

(3)改良土壤质地

(4)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性

(5)少耕和免耕

3.3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3.3.1土壤胶体

1.土壤胶体概述

胶体是指直径为1-100nm的物质颗粒。土壤胶体是指1-1000nm(长、宽、高三个方面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土壤胶体分散系统是由胶体微粒(分散相)和微粒间溶液(分散介质)两大部分构成,构造上从内到外可分为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三个部分。

2.土壤胶体种类

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

(1)无机胶体

(2)有机胶体

(3)有机-无机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

土壤胶体是土壤固体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有着巨大影响,这是因为土壤胶体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有世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的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3)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4.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吸收性能是指土壤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浮颗粒、气

体(CO

2、O

2

)以及微生物的能力。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

同,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机械吸收作用

(2)物理吸收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

(4)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5)生物吸收作用

3.3.2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的主要机理。

1.土壤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1)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的特点

1)可逆反应

2)等电荷交换

3)反应迅速

4)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2)阳离子交换吸收能力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

1)电荷的影响

2)离子半径的影响

3)离子浓度的影响

(3)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在中性条件下,每千克烘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物质的量。

2.土壤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

(2)很少被土壤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

3.3.3土壤供肥性

土壤供肥性能是指土壤养分能否供给植物生长需要的能力。其供肥特性主要受土壤的基本性质、气候特点和植物根系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1.迟效性养分的转化速率

迟效性养分是指土壤中必须经过一定的转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反映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养分的供应容易:二是养分的供应强度。

2.交换性离子的有效性

(1)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土壤吸附的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离子的饱和度。

(2)陪伴离子的效应土壤胶粒表面同时存在多种离子,对某种离子来讲,其他种类的离子均是陪伴离子。

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来表示。我国一般土壤的pH变动范围为4-9,多数土壤的pH在4.5-8.5范围内,极少有低于4或高于10的。“南酸北碱”就概括了我国土壤酸碱反应的地区性差异。

3.4.1土壤酸性

土壤中H+的存在有两种形式一是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二是吸收在胶粒表面。因此,土壤酸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活性酸度

活性酸度是由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

致酸离子(H+、AI3+)被交换到土壤溶液中,变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使土壤显示酸性,所以这种酸称为潜性酸。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时用浸提液的不册,将潜性酸又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1)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pH=7)如KCI、NaCI、BaCI2等溶液浸提土壤时,土壤胶粒表面吸附的H+、AI3+被交换出来,这些离子进入土壤溶液后所表

现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

(2)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的盐类和醋酸钠的溶液浸提土壤时,从土壤胶粒上交换出来的H+和AI3+所产生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3.4.2土壤碱性

土壤的碱性还取决于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通常把交换性钠离子数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数量的百分比,称为土壤碱化度。一般碱化度为5%-10%时,称弱碱性土;大于20%时,称碱性土。

3.4.3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育的影响

1.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2.影响土壤肥力

3.4.4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碱性土壤,南方有大面积的酸性土壤。土壤过酸过碱都不利于植物生长,需要加以改良。

南方酸性土壤施用的石灰,大多数是生石灰,施入土壤中发生中和反应和阳离子交换反应,另外草木灰既是钾肥又是碱性肥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

碱性土中交换性Na+含量高,生产上用石膏、黑矾、腐殖酸肥料等来改良碱性土,另外在碱性或微碱性土壤上栽培培酸性花卉,可加入硫磺粉、硫酸亚铁来降低土壤碱性,使土壤酸化。

3.4.5土壤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的概述

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能力,即在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性或碱性物质后,原来的pH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仍能体质其相对稳定的能力。

土壤缓冲性的机理有以下三种:

(1)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

(2)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3)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2.影响土壤缓冲的因素

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土壤质地

(2)土壤有机质

(3)土壤胶体种类

学习思考

1.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土壤孔隙状况(用孔隙性的具体指标如容重、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等说明)?

2.团粒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3.土壤酸性、碱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4.生产上如何根据实践经验确定土壤的宜耕期?

第四章土壤资源与管理

知识目标

能描述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与主要成土过程:

熟悉当地主要土壤类型与土壤培肥;

熟悉当地主要低产田的利用与改良。

能力目标

能说出当地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

能熟练进行土剖面的设置与挖掘、形态和性状的观察记载以及土壤生产性。

4.1土壤形成与分布

4.1.1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矿物岩石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土母质;第二个阶段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变化,并经一定的时间过程而发育形成土壤。

1.母质

土壤是在母质基础上形成的,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是组成土壤的骨架。

2.气候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地形

地开在成土中的作用是通过重新分配母质、水热状况和接受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类型。

4.生物

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

5.时间

土壤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

6.人为因素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一个成土因素来说,它影响土壤形成的性质与其他自然因素有着本质的不同。

4.1.2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是在母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土壤肥力的过程,也就是在母质上使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不断积累和协调的过程。

4.1.3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面叫做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一般是由平行于地表、外部形态各异的层次组成,这些层次叫做土壤发生层或土层。

1.自然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府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2.耕作土壤的剖面

耕作土壤的剖面构造状况,是人类长期耕作栽培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不同的自然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来,因此也不例外比较复杂的。

(1)旱地土壤剖面旱地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层。

1)耕作层

2)犁底层

3)心土层

4)底土层

(2)水田土壤剖面水田土壤由于长期种稻等,受水浸渍,并经历频繁的水旱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剖面形态和土体构型。

4.1.4我国土壤的分布

1.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七级。

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

2.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随纬度不同,自北而南土壤类型呈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度地带性。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从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呈现有规律变化,使土壤类型也发生应有规律的更替,这种规律性的变化称为土壤经度地带性。

(3)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壤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有规律地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称之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4)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性另外还有一些土类,它们的分布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如母质、水文、地质地形、耕作等)制约,其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壤类型,同一土类可镶嵌分布在不同土壤带之中,这就是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4.2土壤培肥

近年来,由于过度用地,使我国一些高产稳产的土壤资源也出现了肥力衰退的现象。总的来看,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不高,培肥土壤是今后农林业生产的一个战略任务。

4.2.1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1.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适宜的土壤环境

(2)协调的土体构型

(3)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

(4)良好的物理性状

(5)有益微生物数量多

2.高产肥沃土壤培育的基本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肥

(2)合理灌排

(3)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4)深耕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4.2.2低产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1、旱坡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1)植树造林

(2)种植绿肥牧草

(3)坡面工程措施

(4)推广有机旱作种植技术

(5)发展灌溉农业

另外,在旱坡地的改良利用中可应用保水剂、保墒增温剂和选育高产抗旱新品种等技术。

2.低产水田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根据我国南方种类低产水田的成土环境、土壤特性等的不同,可归纳为冷浸类、黏瘦类、毒质类、漏水类等低产水田类型。低产水田的改良措施主要有:(1)水利措施

(2)施肥改土

(3)耕作改良

(4)合理轮作

3.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一般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良:

(1)水利措施

(2)生物措施主要有①种植绿肥牧草;②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

(3)化学措施

(4)耕作培肥措施①耕作改良;②增施有机肥。

此外,还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引洪放淤、客土压沙、挖斑换土等措施,均可收到明显的防盐改碱效果。

4.风沙土的利用改良

风沙土改良利用原则应突出于“固”(防风固沙),立足于“改”(改良质地、结构),着重于“肥”(培肥土壤),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植物固沙措施

(2)工程治沙措施

(3)耕作培肥措施

4.2.3设施农业土壤的培肥

设施农业土壤亦叫做保护地土壤,系指温室、养料大棚、小拱棚、地腊覆盖条件下的土壤。

1.设施栽培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土壤温度高

(2)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散失少

(3)土壤养分国产化快、淋失少

(4)土壤溶液浓度易偏高

(5)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6)营养离子平衡失调

(7)气体危害

(8)土壤消毒造成的毒害

2.设施农业土壤的培肥与管理

设施农业土壤的培肥与管理措施主要有:

(1)施足有机底肥

(2)整地起垄

(3)适时覆膜

(4)膜下适量浇水

(5)控制化肥追施量

(6)其他管理措施

4.3土壤资源的保护

4.3.1我国主要土壤资源

表4-3我国土壤资源

类别面积/(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适宜发展农业或农林结合的土壤类型263.1 27.40

适宜发展林业或林农结合的土壤类型243.41 25.38

适宜发展牧业和牧农、牧林结合的土

234.47 24.42

壤类型

仅部分适宜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

198.78 20.70

山土壤

其他难于利用的土地20.24 2.10

4.3.2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所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使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1.土壤侵蚀与防治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营力(水、风)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散、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给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严重危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1)水利工程防治

1)坡面治理工程

2)沟道治理工程

3)小型水利工程

(2)生物措施

(3)耕作种植措施

2.土壤沙化与防治

土壤沙化是指因风蚀,土壤细颗粒物质丧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来土壤表层,造成土壤质地变粗的过程。

防治土壤沙化的主要措施,首先要明确沙漠化土壤合理利用的方法,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土壤耕作仅限于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其次,要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措施,正确处理防与治、保护与利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等关系,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和总结了许多先进和适应的治沙技术,主要有:①“五带一体”的防腐剂沙治沙技术;②活沙障技术;③机械固沙技术;④化学固沙技术;⑤引水拉沙技术;⑥建设项目小型水利设施。

4.3.3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资源,一旦受污染,就很难治理,因此应采取“先防后治,防重于治”,对于已污染的土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

(1)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2)彻底消除污染源

(3)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

(4)铲除表土或换土

(5)生物措施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为比较偏僻的名次解释,太简单的没有发。第二部分为突然学填空题。最后是重点推荐的大题资料。 第一部分 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2-22、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2-2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3-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 3-2、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3-4、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 3-5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4-1、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 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4-2、交换性阳离子: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4-3、离子的解吸过程:吸附的离子从胶体表面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 4-4、离子的吸附过程: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4-5、永久电荷:指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的剩余负电荷。这种负电荷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 4-7、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一部分被吸附的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 4-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4-9、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简称CEC。 4-10、阴离子配位体交换吸附: 指阴离子取代氧化物表面羟基而被吸附的过程。 6-1、土壤养分:就是指这些主要靠土壤提供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11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 被动吸收 最小养分律 拮抗作用 协助作用 叶部营养 厩肥 扩散 微量元素 有益元素 复合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沤肥 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 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绿肥 陪补离子效应 潜性酸度 岩石的物理风化 养分的截获 永久负电荷 种肥 追肥 二、填空题 1 ?李比西提出的三大学说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6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 种;微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_______ 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与NH 4+因带同种电荷且 相同,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 5 ?作物吸收氮的形态主要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6 ?环境反应偏 _____ 性时,有利于根系对阳离子的吸收; 环境反应偏 ____ 性时, 有利 于根系对阴离子的吸收。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CEC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关系密切;CEC 大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子多,CEC 小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 离子多。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兀素是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兀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0.植物生长的盛期蒸腾作用 ______________ ,离子向根部迁移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的阳离子代换量 硝化作用 长效N 肥 闭蓄态磷 有机肥料 生物固氮 化学固定 生物固定 饼肥 化成复合肥 基肥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肥料 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 主动吸收 质流 维茨效应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 堆肥 阳离子交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六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六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15分) 1、氮的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 2.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3.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4.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的基本组成物质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绿肥除具有一般有机肥的作用外,还具有生物改土、生物固氮、生物覆盖等特殊作用。 3、土壤腐殖质由胡敏酸、胡敏素、和富里酸三部分组成 4、常见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北方土壤富含 钙 5、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包括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涨缩性和可塑性,影响着土壤的耕性 6、常用磷肥按其溶解度可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三种类型 7、作物缺钾的症状一般最先在_ 老叶上 _表现出症状,水稻缺钾的主要症状是下部叶片出现褐色斑点。 三、判断题。(各2分,共10分) 1、土壤矿物质是指土壤中所有无机物的总合。(√) 2、溶解作用属于物理风化的一种方式。(×) 3、当植物根系的吸水力小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力时,土壤水分就能被植物利用。(×) 4、碱性土不一定是碱化土,而碱化土肯定是碱性土(√) 5、烟草“花叶病”是由于缺少铁引起的。(×) 四、选择题(各2分,共20分) 1、属于原生矿物的有【 A 】 A 白云母 B 高岭石 C 伊利石 D 蒙脱石 2、石英属于【 B 】 A 砂岩 B 花岗岩 C 石灰岩 D 板岩 3、高岭石是【 A 】黏土矿物 A 1:1型 B 2:1型 C 1:2型 D 2:2型 4、黏土中砂粒含量占土壤颗粒重量组成的【 C 】 A 0%~30% B 0%~40% C 0%~55% D 10%~55%

土壤肥料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 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 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 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 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 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 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 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 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 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 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 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P95 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 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 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 填空 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 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 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 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19 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P30 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P36 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 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P65 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P67 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P68 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P70 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P74 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P75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料学试题题库

2010年土壤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放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3、主动吸收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4、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6、复合肥料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7、同晶替代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 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 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 1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 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6、土壤团粒结构体直径在0.25~ 10mm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是良好的土壤结构。 1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 18、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19、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 21、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25、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 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7、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 28、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29、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30、叶面肥:喷施在叶子上的液体肥料。 二、填空 1.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 2.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的运动和气态水的运动两种。 3.按照生成方式,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土壤肥料学复习参考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注:带*的为重点中的重点)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3.土壤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 *4.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5.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 6.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7.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8.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9.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 10.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11.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2.土壤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13.土壤潜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H+、Al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4.土壤缓冲性: 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5.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6.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比阳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阳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碱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碱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课程标准.doc

| 《土壤肥料》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农学类专业 课程性质:农学类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土壤肥料》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 课程总计72学时 ,其中理论课52学时 ,实验实习14 ,习题课6学时。 三、课程性质地位 《土壤肥料》是农业院校农林及资环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加强《土壤肥料》的课程建设 ,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林毕业生及学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预修课程:《化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桥梁作用和地位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的原则 ,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组织 ,与农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体现夯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与发展相互协调 ,强化学用结合 ,融入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的内涵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教与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

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自主学习和实训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农业大学教学规范、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为基本教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需注意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考虑变化性、加强创新性。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及时补充、修改、编写授课教案 ,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框架设计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总体、章节和课时三个层次进行教案编制。课时按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学时)教案编制 ,教学中适当融入学科的新知识、新业务等前沿内容。建议注意教学反馈意见和教学结果资料的积累 ,并进行分析总结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查、课程结束考试等环节对学生状况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 2、教学实施 应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合word格式讲稿和PPT格式幻灯片使用。使用时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性质和知识基础以及上课条件选用不同的形式。建议选择具有多媒体上课条件的教室使用PPT格式 ,word格式可供参考。建议不同的教师制作根据教学内容的word文档制作PPT文本。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最新知识和信息酌情调整。在教学实施中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精讲、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及讨论式、小组研究式教学综合应用。讲授教学、多媒体、讨论教学结合。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陇东学院200 —— 200 学年第 学期 专业 土壤肥料学 课程模拟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肥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 3、腐殖化过程: 4、限制因子律: 5、氮肥利用率: 6、土壤容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土壤由 、 、 、 和 5种物质组成。 2、土壤养分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分为 、 和 ;根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 、 、 和 。 3、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 、 和 3种途径。 4、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5、 、 和 三种元素被称为“肥料三要素”。 6、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 和 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7、土壤的固磷机制主要有四种 、 、 、 。 8、磷肥按溶解性大小可分为 、 、 3类。 9、土壤中的胶结物质主要有 和 。 10、土壤水分类型有 、 、 和 。 11、速效性钾包括 和 两部分。 12、土壤胶体具有 、 、 等特性。 1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 和 两种。 14、施肥方式包括 、 和 这三个环节。 15、氮肥按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可分为 氮肥、 氮肥和 氮肥三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 ) 2、不同有机质的腐殖质化系数都是相同的。 ( ) 3、硫酸铵为生理碱性肥料,硝酸钠为生理酸性肥料。 ( ) 4、土壤全磷量是指土壤中的所有形态磷的总量,土壤有效磷是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 ( ) 5、作物只能够吸收利用表层土壤的水分。 ( ) 6、马铃薯、糖用甜菜与烟草等是喜钾作物,但不是忌氯作物,向其施用钾肥时可用氯化钾。 ( ) 7、施用少量石灰就可以大幅度地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 ) 8、作物缺钾时,通常新叶叶尖和边缘发黄,进而变褐,渐次枯萎。 ( ) 9、土壤有机质大部分不与矿质土壤颗粒结合,独立存在于土壤中。 ( ) 10、一般农业土壤表层含氮量为0.05%~0.3%, ( ) 11、有机胶体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比无机胶体要高。 ( ) 12、在酸性条件下,锌的有效性很高。 ( ) 四、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 。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C 、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 、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 …………………………装…………………………………钉…………………………………线……………………………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密…………………………………封…………………………………线……………………………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2014土壤肥料学习题

土壤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剖面 4.潜在肥力有效肥力 5.矿物 6.同晶置换 7.土壤腐殖质 8.矿质化作用 9. 土壤质地 10.土壤容重 11.腐殖化系数 12.土壤三相比13.土壤粒级 14.土壤热容量 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6. 永久负电荷17.钙化过程 18.土壤总孔度19.土壤孔性20.土壤呼吸21.田间持水量22.土体构造23.土壤结构性24.委蔫系数25.相对含水量26.土水势27.土壤水吸力28.当量孔径29.膜状水3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1.土壤水的再分布32.扩散系数33.土壤热容量34.土壤导热率35.风化作用36.母质37.土链38.地质大循环39.生物小循环40.物理风化41.化学风化42.潜育化过程43.粘化过程44.土壤发生层45.土体构型46.硅铝铁率47.土壤风化系数48.比表面49.盐基饱和度50.交换性酸51.水解性酸52.总碱度53.碱化度54.缓冲容量55.反硝化作用56.诊断层57.土壤背景值58.环境容量59.土壤污染60土壤退化 二、 62.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构造分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与矿物性质有什么关系? 63.1∶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代表矿物是什么矿物?这一类矿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64.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6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66.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6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8.简述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 69. 阐述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体? 70. 改良不良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71. 阐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72.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73. 不良土壤质地如何进行改良? 74. 调节土壤温度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75.1:1与2:1型矿物的性质? 76.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77.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西大2017版】[1132 ]《土壤肥料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1:[论述题] 1、简述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3、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有什么影响? 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哪些? 6、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为何说土壤形成是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 参考答案: 1、简述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答: (1)影响种子发芽。(2)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3)影响微生物活性与有毒物质的产生。(4)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5)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答: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3、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有什么影响? 答;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大,含水少,保水性弱,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少,保肥能力弱,养分容易流失;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升降快。(2)粘质土土壤中粘粒含量高而砂粒含量低,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更为狭小,蓄水性好,通气往往不畅;矿质养分丰富,且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3)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 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盐基饱和度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加而增高;(2)土壤空气中CO2分压石灰性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愈大,土壤溶液的pH愈大;(3)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的pH一般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淹水或施有机肥促对土壤的pH有明显的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哪些? 答: (1)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①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可以植物提供多种营养成分。②土壤有机质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迟效养分释放。③土壤中的一些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与有机质络合后不但移动性增强,而且可以减少土壤固定。6、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为何说土壤形成是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 答: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球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