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图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B.锌得电子,被还原

C.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铁制品生锈、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等众多的金属腐蚀现象.可以通过下列装置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图Ⅰ装置实验,为了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可采用下列方法: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

B.图Ⅱ是图Ⅰ所示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Ⅱ的正极材料是铁

C.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可以通过图Ⅲ装置进行探究,Cl﹣由活性炭区向铝箔表面区迁移,并发生电极反应:2Cl﹣﹣2e﹣═Cl2↑

D.图Ⅲ装置的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

3.锂﹣铜空气燃料电池容量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

2Li+Cu2O+H2O═2Cu+2Li++2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B.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

4.如图为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

B.微生物所在电极区放电时发生还原反应

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

D.若用该电池给铅蓄电池充电,MnO2电极质量减少8.7g,则铅蓄电池阴极增重9.6g

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 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则2min内氮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1.2mol?L﹣1?min﹣1B.0.8mol?L﹣1?min﹣1

C.1.0mol?L﹣1?min﹣1D.0.6mol?L﹣1?min﹣1

6.用纯净的CaCO3与100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OE段表示的平均速率最快

B.EF段,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

C.OE、EF、FG三段中,该反应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 D.F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量的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后,用CCl4萃取其中的I2,分液,在水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仍呈血红色,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B.在一定条件下,一份双氧水样品经过2h,H2O2的浓度从0.05mol?L﹣1下降到0.03 mol?L﹣1,该双氧水在这2h中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5 mol?L﹣1?h﹣1 C.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减慢

D.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之比为1:1:2时,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8.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符合的是()

A.

用实线、虚线分别表示某可逆反应未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

表示反应2SO2(g)+O2(g)?2SO3(g)△H<0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C.

表示向0.1mol/L的NH4Cl溶液中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时,溶液中随HCl溶液体积变化关系

D.

表示常温下向20mL pH=3的醋酸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 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

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与稀盐酸制取氢气时,加入NaNO3固体或Na2SO4固体都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速率

B.加入反应物,则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其方向性,不能确定其是否一定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D.中和反应放热说明中和反应前后能量不守恒

10.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合成氨反应的微粒变化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反应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11.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

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2NiOOH+2H2O Cd(OH)

+2Ni(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2

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OH﹣═NiOOH+H2O

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1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 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 C.Y>X>Z D.Y>Z>X

13.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电池: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电解池:2Al+3H2O Al2O3+3H2↑,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4.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2O﹣CO2混合气体制备H2和CO 是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是电源的负极

B.阴极的反应式是:H2O+2e﹣═H2+O2﹣,CO2+2e﹣═CO+O2﹣

C.总反应可表示为:H2O+CO2H2+CO+O2

D.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15.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装置①精炼铜,则a极为粗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B.装置②的总反应是:Cu+2Fe3+=Cu2++2Fe2+

C.装置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D.装置④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1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mol/L B.Y2为0.4mol/L C.X2为0.2mol/L D.Z为0.4mol/L 17.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5 mol/(L?s)B.v(B)=0.3 mol/(L?s)

C.v(C)=0.8 mol/(L?s)D.v(D)=1 mol/(L?s)

18.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A.v(W)=3v(Z)B.2v(X)=3v(Z)C.2v(X)=v(Y) D.3v(W)=2v(X)

19.反应:A(气)+3B(气)?2C(气)△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O2(g)═CO2(g)+2H2(g)的△H>﹣192.9 kJ?mol﹣1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如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请根据该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甲池是装置,乙池是装置.

(2)在甲池中:通入C2H4的电极反应是.

(3)在乙池中:A(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4)当乙池中A(Fe)极的质量增加5.4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mL (标准状况下).

22.粗铜中一般含有锌、铁、银、金等杂质.在如图3所示装置中,甲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接通电路一段时间后,精Cu电极质量增加了3.2g.在此过程中,甲池负极反应式,乙池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填“变大”,“不变”,“变小”).

23.汽车尾气中C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4CO(g)+2NO2(g)?4CO2(g)+N2(g)△H=﹣1200KJ/mol,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NO2,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CO)= ,从11 min 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容积变为1L,则 2 n NO 的变化曲线可能为图中的(填字母).

②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24.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原因是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填“有”、“无”),原因是.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E2(填“增大”、“减小”、“不变”).

25.用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

简述理由.

第二部分

高中常见的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练习

一、一次电池

1、伏打电池:(负极—Zn,正极—Cu,电解液—H2SO4)

负极:正极: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 + 2H+ == H2↑+ Zn2+

2、铁碳电池(析氢腐蚀):(负极—Fe,正极—C,电解液——酸性)

负极:正极: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Fe+2H+==H2↑+Fe2+

3、铁碳电池(吸氧腐蚀):(负极—Fe,正极—C,电解液——中性或碱性)

负极:正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Fe+O 2+2H 2O==2Fe(OH)2

; (铁锈的生成过程)

4.铝镍电池:(负极—Al ,正极—Ni ,电解液——NaCl 溶液)

负极: 正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4Al+3O 2+6H 2O==4Al(OH)3 (海洋灯标电池)

5、普通锌锰干电池:(负极——Zn ,正极——碳棒,电解液——NH 4Cl 糊状物)

负极: 正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Zn+2NH 4Cl+2MnO 2=ZnCl 2+Mn 2O 3+2NH 3+H 2O

6、碱性锌锰干电池:(负极——Zn ,正极——碳棒,电解液KOH 糊状物)

负极: 正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Zn +2MnO 2 +2H 2O == Zn(OH)2 + MnO(OH)

7、银锌电池:(负极——Zn ,正极--Ag 2O ,电解液NaOH )

负极: 正极 :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Zn + Ag 2O == ZnO + 2Ag

8、镁铝电池:(负极--Al ,正极--Mg ,电解液KOH )

负极(Al): 正极(Mg ):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2Al + 2OH - + 2H 2O = 2AlO 2-+ 3H 2↑

9、高铁电池 (负极--Zn ,正极--碳,电解液KOH 和K 2FeO 4)

正极: 负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3Zn + 2K 2FeO 4 + 8H 2O 3Zn(OH)2 + 2Fe(OH)3 + 4KOH 10、镁/H 2O 2酸性燃料电池

正极: 负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Mg+ H 2SO 4+H 2O 2=MgSO 4+2H 2O

二、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负极—Pb 正极—PbO 2 电解液— 稀硫酸)

负极: 正极:

总化学方程式 Pb +PbO 2 + 2H 2SO 4==2PbSO 4+2H 2O

2、镍镉电池(负极--Cd 、正极—NiOOH 、电解液: KOH 溶液)放电时

负极: 正极:

总化学方程式 Cd + 2NiOOH + 2H 2O===Cd(OH)2 + 2Ni(OH)2

三、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2H 2 + O 2 === 2H 2O

(1)电解质是KOH 溶液(碱性电解质)

负极: 正极:

(2)电解质是H 2SO 4溶液(酸性电解质)

负极: 正极:

(3)电解质是NaCl 溶液(中性电解质)

负极: 正极:

2、甲醇燃料电池 (注:乙醇燃料电池与甲醇相似 )

(1)碱性电解质(铂为两极、电解液KOH 溶液)

正极: 负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CH 3OH + 3O 2 + 4KOH === 2K 2CO 3 + 6H 2O

(2)酸性电解质(铂为两极、电解液H 2SO 4溶液)

放电 充电

正极:负极:

总反应式2CH3OH + 3O2 === 2CO2 + 4H2O

3、CO燃料电池(铂为两极、电解液H2SO4溶液)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为:2CO +O2 =2CO2

4、甲烷燃料电池

(1)碱性电解质(铂为两极、电解液KOH溶液)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CH4+ 2KOH+ 2O2=== K2CO3+ 3H2O

(2)酸性电解质(铂为两极、电解液H2SO4溶液)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CH4+ 2O2=== CO2+ 2H2O

5、肼(N2H4)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N2H4+ O2=== N2+2H2O

四、非水电池

1、氢氧电池:一极为H2,另一极为空气与CO2的混合气,电解质为熔融K2CO3(盐)

负极:正极:

总反应方程式2H2+ O2=== 2H2O

2、CO电池(一极为CO,另一极为空气与CO2的混合气,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作电解质)

正极:负极:

3、一次性锂电池:(负极--金属锂,正极--石墨,电解液:LiAlCl4-SOCl2)

负极:正极: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8Li+3SOCl2 === Li2SO3 +6LiCl +2S

4、Li-Al/FeS电池(一级是Li-Al合金,一极是粘有FeS的石墨,电解质是Li2CO3熔融盐)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2Li+FeS=Li2S+Fe

5、镁电池(一极是Mg,一极是粘有Mo3S4的石墨,电解质是MgSO4熔融盐)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x Mg+Mo3S4=Mg x Mo3S4

6、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

正极:负极:

总反应方程式:2C4H10+13O2=8CO2+10H2O

7、固体酸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H2;电解质是CsHSO4固体传递H+)

负极:正极:

总反应方程式2H2+ O2=== 2H2O

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7?大连学业考试)图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B.锌得电子,被还原

C.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分析】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锌是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结合原电池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解:A、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电子运动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即从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故A错误;

B、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失电子被氧化,故B错误;

C、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铜为正极,故C正确;

D、原电池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2.(2017?汕头一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铁制品生锈、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等众多的金属腐蚀现象.可以通过下列装置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图Ⅰ装置实验,为了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可采用下列方法: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

B.图Ⅱ是图Ⅰ所示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Ⅱ的正极材料是铁

C.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可以通过图Ⅲ装置进行探究,Cl﹣由活性炭区向铝箔表面区迁移,并发生电极反应:2Cl﹣﹣2e﹣═Cl2↑

D.图Ⅲ装置的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

【分析】A、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时,具支试管内气体受热压强增大;

B、铁做负极;

C、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为原电池,铝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碳作正极,发生吸氧腐蚀,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总反应方程式为:4Al+3O2+6H2O═4Al(OH)3.

【解答】解:A、具支试管内气体受热压强增大,不能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故A错误;

B、铁做负极,故B错误;

C、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总反应方程式为:4Al+3O2+6H2O═4Al(OH)3,故C错误;

D、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总反应方程式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和原电池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2017?宜春二模)锂﹣铜空气燃料电池容量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B.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

【分析】根据电池反应式知,该反应中Li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Cu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Li﹣e﹣=Li+、正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放电时电解质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

动,故A正确;

B.根据电池反应式知,正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故B错误;C.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可知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故C正确;

D.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放电时Cu2O转化为Cu,则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氧化剂为O2,故D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明确原电池负极上得失电子及电极反应式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易错点为B,注意正极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4.(2017?芜湖模拟)如图为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

B.微生物所在电极区放电时发生还原反应

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

D.若用该电池给铅蓄电池充电,MnO2电极质量减少8.7g,则铅蓄电池阴极增重9.6g

【分析】形成原电池时,微生物所在电极区发生氧化反应,C m(H2O)n被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MnO2被还原生成Mn2+,为原电池的正极,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以此解答.

【解答】解:A.MnO2被还原生成Mn2+,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方程式为MnO2+4H++2e﹣═Mn2++2H2O,故A正确;

B.,微生物所在电极区发生氧化反应,C m(H2O)n被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C错误;

D.给铅蓄电池充电,阴极发生PbSO4 +2e﹣=Pb+SO42﹣,电极质量减小,故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型电池,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5.(2017?大连学业考试)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则2min内氮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1.2mol?L﹣1?min﹣1B.0.8mol?L﹣1?min﹣1

C.1.0mol?L﹣1?min﹣1D.0.6mol?L﹣1?min﹣1

【分析】2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C=20mol﹣8mol=12mol,

根据v=计算2min内N2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答】解:2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则v(N2)

===0.6 mol?L﹣1?min﹣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明确计算公式即可解答,注意利用浓度的变化量计算,题目难度不大.

6.(2017?沙坪坝区校级模拟)用纯净的CaCO3与100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OE段表示的平均速率最快

B.EF段,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

C.OE、EF、FG三段中,该反应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 D.F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分析】A、斜率表示反应速率,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根据EF段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氯化氢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进而计算氯化氢浓度变化,根据v=计算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C、各段终点与起点的纵坐标差值为各段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体积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

D、由图可知,G点收集784mL气体,反应结束.

【解答】解:A、斜率表示反应速率,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由图可知,EF段斜率最大,所以EF段反应速率最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EF段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672ml﹣224ml=448ml,所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根据CaCO3+2HCl═CaCl2+CO2↑+H2O,可知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所以盐酸的浓度变化量为

=0.4mol/L,所以EF段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4mol/(L?min),故B正确;

C、OE、EF、FG三段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分别为224ml、448ml、112ml,所以OE、EF、FG三段中,该反应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24ml:448ml:112ml=2:4:1,故C错误;

D、由图可知,G点收集784mL气体,反应结束,则G点表示收集的CO2的量最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速率计算、比较等,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浓度(物质的量)与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反应速率.

7.(2017?嘉兴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量的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后,用CCl4萃取其中的I2,分液,在水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仍呈血红色,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B.在一定条件下,一份双氧水样品经过2h,H2O2的浓度从0.05mol?L﹣1下降到

0.03 m ol?L﹣1,该双氧水在这2h中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5 mol?L﹣1?h﹣1 C.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减慢

D.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之比为1:1:2时,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A.足量的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后,萃取分液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 溶液变红色证明含铁离子,说明氯化铁和碘化钾溶液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

B.反应速率=计算分析;

C.升温对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D.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之比为1:1:2时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解答】解:A.足量的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后,萃取分液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证明含铁离子,说明氯化铁和碘化钾溶液反应后有铁离子存在,证明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故A正确;

B.反应速率===0.01mol/(L?h),故B错误;

C.升温对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也加快,故C错误;

D.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之比为1:1:2时和起始量和变化量有关,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平衡状态的判断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8.(2017?江苏三模)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符合的是()

A.

用实线、虚线分别表示某可逆反应未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

表示反应2SO2(g)+O2(g)?2SO3(g)△H<0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C.

表示向0.1mol/L的NH4Cl溶液中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时,溶液中随HCl溶液体积变化关系

D.

表示常温下向20mL pH=3的醋酸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 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

【分析】A、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C、表示向0.1mol/L的NH4Cl溶液中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时,氢离子浓度增大,铵根离子浓度也增大,但增加的幅度没有氢离子的浓度增加的大;

D、表示常温下向20mL pH=3的醋酸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当氢氧化钠体积为20ml时,得到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

【解答】解:A、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正反应速率的虚线在实线

B、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所以温度相同而压强不同时,两者的平衡常数相同,故B错误;

C、表示向0.1mol/L的NH4Cl溶液中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时,氢离子浓度增大,铵根离子浓度也增大,但增加的幅度没有氢离子的浓度增加的大,所以溶液中随HCl溶液体积增大而增大,故C正确;

D、表示常温下向20mL pH=3的醋酸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当氢氧化钠体积为20ml时,得到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以醋酸的电离为主溶液呈酸性,所以a<7,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衡移动的图象综合,为高频考点,把握滴定时pH的变化、平衡移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象的分析与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9.(2017?和平区四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与稀盐酸制取氢气时,加入NaNO3固体或Na2SO4固体都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速率

B.加入反应物,则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其方向性,不能确定其是否一定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D.中和反应放热说明中和反应前后能量不守恒

【分析】A.加入硝酸钠,生成NO气体,不生成氢气;

B.加入反应物,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C.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性,过程能不能发生还与条件有关;D.中和反应遵循能量守恒.

【解答】解:A.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加入硝酸钠,生成NO 气体,不生成氢气,故A错误;

B.加入反应物,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

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 2 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 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 2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 (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 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 2 O B、它与水剧烈反应 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CsHCO 3 受热不易分解 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 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 A C D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整理-老苏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 ΔH =(生成物) 反应物)E E ∑∑-( E 表示键能 ΔH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CaCO 3 = CaO + CO 2↑; 2.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的反应; 3. 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除外)例如:C + CO 2 =2CO (化合) ,C + H 2O =CO + H 2, H 2+CuO = H 2O+Cu ; 常见的吸热过程 多数铵盐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反应 1.所有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大多数化合反应 4.铝热反应 5.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 6.物质的缓慢氧化 7. 生石灰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过程 1.浓H 2SO 4溶于水 2. 固体NaOH 溶于水 联系 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是放(吸)热反应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 如水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 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 不可再生 如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 原电池形成条件 1.电极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单质) 2.电极需要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3.整个装置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 -Cu -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化学反应速率 如反应 aA(g)+bB(g)=cC( g)+dD(g) 计算 定义式:t V v ???= ??= n t c 比例式:b a v v :)B (:)A (=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 大小比较 1.统一标准法 2.比较比值法 2H ++2e -=H 2↑ 硫酸溶液 Zn -2e -=Zn 2+ e - Cu Zn 正 负 H + Zn 2+ SO 42- 电子从锌极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负氧失电,阴来凑;正还得电,阳来凑; 电走负导正,流相反;负虽活特殊记铝碱, 保护金属放正位;燃料电池,负可燃,正 是氧,正极还原看电解质(aq):酸是H 2O , 碱是氢氧,固体O 2-,熔融碳酸盐是碳酸 (O 2+2CO 2+4e -=2CO 3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C.稳定性不同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胶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 7.氢氧化钾在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高一化学必修2_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_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重点知识梳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重点梳理 一、化学反应与热能 (一)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 (1)定义: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和缓慢氧化反应、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2、吸热反应: (1)定义: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成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CO 22CO、C+H2O(g)CO+H2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H2O+8H2O、NaHCO3+HCl=H2O+CO2↑+NaCl 注:①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均是化学反应。NaOH固体溶于水、浓硫酸的稀释,属于放热过程,不属于放热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升华、蒸发等属于吸热过程,不属于吸热反应。 ②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③在可逆反应中,如果正反应为吸热,则逆反应为放热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 > 生成物→成键→释放能量 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 < 生成物→成键→释放能量 注: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 ②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 ③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宏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大小判断 (2)根据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时能量变化大小关系判断 (3)根据经验判断——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4)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由稳定的物质(能量低)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能量高)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三)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及能源现状 1、人类对化学反应中热能的利用——燃烧 (1)发现:始于火的发现 (2)早期:以树枝杂草为主要能源 (3)现代: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 2、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面临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2)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 X、CO等造成了大气污染。 3、节能减排,寻找清洁的新能源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专题三电解质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 解质。 说明: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 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 水:H2O 二、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用“=== ” 如:H2SO4===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 试题(带答案) 化学反应是伴随能量变化的,以下是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试题,请大家认真做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下列措施与节能减排不符合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C.利用潮汐能发电 D.大力开展农村沼气的普及 解析利用化石燃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B.太阳能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D.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并大量推广使用

解析A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D项要消耗大量电能。 答案C 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氯化镁 D.食盐 解析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MgCl2、NaCl溶于水没有显著的热效应。 答案B 4.下列条件的改变都能使化学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其中变化的实质与浓度改变对反应速率影响相同的是() A.光照 B.温度 C.压强 D.催化剂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气体浓度的改变。答案C 5.我国拥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下列关于地热能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以用于洗浴、发电以及供暖等方面②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③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 专题复习提纲(共4个专题)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短周期元素的推断一、一般解题思路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 (3)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两倍的原子:C;三倍的是O;四倍的是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P。 2.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某些特殊性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最大的是钠元素。 (2)气体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的元素是氢元素。 (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是Na,非金属单质是F2。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元素是氧、氟。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碱性最强的元素是钠。 (8)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中学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只有氨气)。 (9)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熔点都高的是Si。 (10)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单质熔沸点最高的元素是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也是碳。 (11)单质、最高价氧化物以及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Al。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其单质金刚石是自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另一单质石墨可以导电。 (2)N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 (3)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液态。 (4)F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HF可腐蚀玻璃。 (5)H元素是最轻的元素,11H无中子;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7)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 (8)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例1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 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例题解析] 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 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 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组成上看,镁条 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为化合物。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 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 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 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3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聚合物的链节是 B.聚合物的分子式为(C3H3Cl3)n C.聚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若n为聚合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n 4.由乙烯推测丙烯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书写正确的是() A.CH2Br—CH2—CH2Br B.CH3—CBr2—CH3 C.CH3—CH2—CHBr2 D.CH3—CHBr—CH2Br 5.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6.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 的K2Cr2O7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7.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 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