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诵读古诗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长沙过贾谊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第1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第2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第3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第4联诗人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鵩[fú]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 huǎn差错]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

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课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一、导入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三、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切)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

四、研读文本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

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出句与对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岭” 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马不前” 其实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得不肯前进了。

五六两句中“秦岭家何在”与“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也是两两相对,愈见其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悲意)

5、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顾瞻无所,即景写情。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7、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手法:对比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 “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

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谴亦无怨悔。

8、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小结: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9、试分析尾联的作用。(提示:结构与内容)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0、现在谈谈你对纪昀的“语极凄切,却不衰飒”的理解。

“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拥雪横”,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五、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商山早行》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很可以使人联想起雄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也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

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用现代汉语把十个名次扩写成写成一段话。

诗人投宿在荒郊野外的茅店内,早上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意境特点:凄清、悲凉。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思考五:

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和积累咏史诗这一题材的常见内容和感情。 2、掌握解读诗歌的五个切入口,全方位理解诗歌中透露出来的怜“君”也是怜已,伤古人 也是伤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刘长卿诗中借怜贾谊来自怜,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咏史诗这一类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难点:如何通过题目、作者、题材、意象等因素读懂诗歌,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感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词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当中最难的部分,许多高三学生在经过一年系统的学习之后,对于诗歌阅读依旧不知从何下手。诗歌阅读难,原因之一是我们现在读得少,积累少,自然乍一接触就觉得隔阂,无法理解,诗句读不通,感情把握不到。但假如我们读时多花点心思,或者说尝试全方位地去把握理解,古诗词真没有那么难! 我们不妨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七言律诗,“五言长城”刘长卿所写的《长沙过贾谊宅》。。以后读诗,我们不妨尝试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看,题目、作者、注释、题材和意象。(二)解题目 题目长沙过贾谊宅,“过”是拜访的意思,“长沙”和“贾谊宅”点明了地点,同时“贾谊”也点明了意象。解读题目,我们能够初步感知诗歌大致的内容,在长沙拜访了昔日贾谊居住的宅子,凭吊了贾谊。 (三)明题材 如何明确这首诗是咏史诗呢? 明确:一是由诗歌的题目所指向的内容可以初步确定这首诗的内容是咏史诗。二是由这首诗处于咏史诗这一个板块内容,这也可初步判定。 咏史诗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所咏对象是古的,所抒感情是今的。 (四)知作者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后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注意:刘长卿的官场生涯中,历经多次贬谪,被贬长沙的贾谊,自然而然唤起了有相同经历的刘长卿的同情,正如诗句所流露出来的“怜君何事到天涯”,同情你为什么会被贬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呢?怜君其实也是自怜。 (五)析意象 请你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补充:意象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秋草、寒林、日斜、无情湘水、寂寂江山这些客观物象实际也带着作者的情感,营造出了萧条冷寂的氛围,与诗歌当中“万古惟留楚客悲”,“怜君何事到天涯”是一致的,楚客即是诗人自己,怜君即是自怜。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教会学生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步骤: 1、通过疏通文意、弄清史实,领悟意图、品味情感,分析手法、深化理解,三步鉴赏《蜀相》一诗。 2、小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运用所学鉴赏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不少作品。例如《登高》、《月夜》、《又呈吴郎》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蜀相》。(板书:蜀相)二、按步骤鉴赏诗歌。 ㈠齐读全诗,正音。 ㈡疏通文意,弄清史实。 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指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诗中哪些诗句写到诸葛亮的事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三顾茅庐,定计天下。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蜀汉,辅助后主。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身死前线。(板书: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 ㈢领悟意图,品味情感。 ⒈“泪满襟”的英雄指的是哪些人? 明确: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者,大智大勇者。(非武艺高强、勇武过人的

人)包括杜甫本人。 ⒉杜甫为何会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杜甫、诸葛亮两人的联系) 杜甫、诸葛亮两人的异: 诸葛亮:得逢明主,施展才华,为蜀丞相。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志存高远,有心报国,怀才不遇,抱负难展。 杜甫、诸葛亮两人的同: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壮志未酬身已老。(760年杜甫48岁)都是壮志未酬。 诗人景仰诸葛亮,为诸葛亮壮志未酬、事业未竟而哀叹、惋惜。从中我们读到了 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痛惜、哀叹之情。(板书:景仰、痛惜、哀叹)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让杜甫“泪满襟”,注意诗人的生平,诗人和古人的联 系。 杜甫也是有心报国,有老臣心,但和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杜甫也是为自己的命 运和遭遇而流泪。(叹人叹己) 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字包含的深意。以往师兄师姐默写,常把“长”字错写为“常”字,哪个更好? 明确:长:永远,永恒;毫无例外。常:常常,经常;偶有例外。 “长”字表现的哀叹、惋惜之情更为深沉、感伤。 ⒋齐读诗歌后四句,注意读出景仰、惋惜、哀叹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九上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教案

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诵读古诗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激趣导入: 在交通与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一离开了家乡,就不知“明月何时照我还”。于是,他们的思乡之情就化为一首首美丽而又忧伤的诗歌。正如杜甫的思乡诗《月夜忆舍弟》,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学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一首刘长卿的咏史怀古诗《长沙过贾谊宅》,吟咏出多少惆怅和伤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意思,品味诗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月夜忆舍弟》 1. 诵读经典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诗歌标题点明时间和人物,一个“忆”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3. 鉴赏诗句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夜幕降临,戍楼又敲响了宵禁的令鼓,行人绝迹,边城更显得荒寂了。只有孤雁的哀鸣,在瑟瑟秋风中声声摧心。 讲解: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尤其是“一雁声”,失群的孤独,鸣音的哀凄,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时诗人不就是一只孤雁吗?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释句: 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指恰逢白露时节。 霜露在今夜变得更加苍白,让人心生凄寒;月色皎洁,但还是比不上故乡的明亮。 讲解: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教学详案

长沙过贾谊宅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掌握鉴赏咏史诗的一般规律。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咏史诗的一般情感 3、分析本诗情感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分析本诗情感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才艺展示: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月夜忆舍弟》中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2、把不知道的字划出来。 四、讲授新课: 1、题解: 《过贾谊宅》又题《长沙过贾谊宅》。 2、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身份,到湖南任转运使判官,又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遭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所诬谄,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赴潘州途中,路过长沙贾谊故宅,想到贾谊的遭遇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很是感慨,因此写下了这首凭吊贾谊的七言律诗。 3、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五翻译: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六、考点分析: 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析: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2、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 析: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3、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析: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4、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析: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七、理解性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长沙过贾谊宅》中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沙过贾谊宅》教案,供大家参考。《长沙过贾谊宅》教案 刘长卿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第2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第3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第4联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三、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统编本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这首古诗是新选入人教版教材的,因此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而言,都是较为生疏的诗歌,加之其为怀古诗,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在多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再辅以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深入地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诗人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诗歌的习惯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诗人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秋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首怀古诗——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二.诵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4.教师总结后生齐读 过渡语:诵读情感不充沛,大体是因为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意思不了解,对诗人的情感体会不充分所致。因此赏读诗歌首先必须要名诗意! 三.解读 1.让学生将老师标注出来的诗歌中的重难点字词句借助注释和思考解释出来。 2.让学生在解读出重难点字词句的基础上,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汉语。并标注出疑难。 3.齐诵诗歌大意:

贾谊被贬长沙居留三年,千年万代只留下他的悲哀。人去后满院秋草衰枯,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又有谁知?江山沉寂,草木摇落,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四.品读 1.让学生默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拜访贾谊宅第时心情的是哪个字?明确:悲(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悲怆忧愤。)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批文悟情,从文本中探寻答案) 诗人因何而悲? 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4.教师点评并总结: 首联:交代贾谊身世遭遇,贬谪三年,如鸟敛翅,政治失意,郁郁而终,万古留悲。历史已逝,悲情犹在!(板书:贬谪三年,万古留悲——史悲) 颔联:“秋草”“寒林”“日斜”渲染故宅萧条冷落景色。本带着仰慕孤身前往探望,却寻寻觅觅,只见人去楼空,斯人不再,这满眼的斜阳衰草,寒林空寂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寂寞兴叹、怅惘悲凉?(板书:斜阳衰草,寒林空寂——景悲) 颈联:都说汉文帝是有道的君主,可怎知有对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屈才。湘江水非人,无情尚可容忍,可君恩如此凉薄,怎能不让忠臣心生凄凉与惆怅?(板书:君恩凉薄,湘水无情——人悲) 尾联:不禁让人想到荒村日暮、江山衰微、人事飘零,饱含着作者对贾谊不公遭遇的控诉,对屈原贾谊命运的同情。(板书:江山摇落,怜君_____)存疑:作者难道仅仅是“怜”屈原贾谊吗? 出示写作背景: 刘长卿(约726——约786年),唐代诗人,字文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是第二次被贬经过长沙时所作。 出示资料卡: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教案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教学详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忠而获罪的愤慨 教学难点: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才艺展示:故事“不罪孟郊” 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 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 韩愈的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长沙过贾谊宅》中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三、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3、能理解诗中的美句。 4、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学生读)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教师介绍) 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学生读)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教师介绍) 批注:朦胧婉曲、深情无限 (二)一读解其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点评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 学生个别朗读,点评 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3、学生对照注释思考,两两互译。 4、全班交流,点评。

5、归纳:别离之景-别后思念-别后期待 (三)二读赏其美: 1、问:诗中哪句写得美呢?请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批注,交流 教师点拨,重点评析颔联 颔联品析: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2、知识归纳: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3、引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会警句。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三读解其难: 1、引出难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求: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要阐释它的作用。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3、知识归纳:用典,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优秀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简介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攻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2.解题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2.探究学习,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说出你的分析吧: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三、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四、课堂检测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傍晚,心里焦急。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3.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供参考,想象合理即可。) 4.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解析: (1)“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答案供参考,有理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